环锭纺高效节能的生产装置.pdf
![环锭纺高效节能的生产装置.pdf_第1页](https://img.zhuanlichaxun.net/fileroot4/2021-5/14/95aec362-1278-486d-8b6b-663e5da46fec/95aec362-1278-486d-8b6b-663e5da46fec1.gif)
![环锭纺高效节能的生产装置.pdf_第2页](https://img.zhuanlichaxun.net/fileroot4/2021-5/14/95aec362-1278-486d-8b6b-663e5da46fec/95aec362-1278-486d-8b6b-663e5da46fec2.gif)
![环锭纺高效节能的生产装置.pdf_第3页](https://img.zhuanlichaxun.net/fileroot4/2021-5/14/95aec362-1278-486d-8b6b-663e5da46fec/95aec362-1278-486d-8b6b-663e5da46fec3.gif)
《环锭纺高效节能的生产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锭纺高效节能的生产装置.pdf(10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2021690968.9 (22)申请日 2020.08.13 (73)专利权人 山东岱银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271021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东岳大 街12号 专利权人 山东岱银纺织服装研究院有限公 司 (72)发明人 谢松才亓焕军赵兴波赵焕臣 张秀强 (74)专利代理机构 济南尚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普通合伙) 37307 代理人 杨宝根 (51)Int.Cl. D01H 1/42(2006.01)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54)实用新型名称。
2、 一种环锭纺高效节能的生产装置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环锭纺高效节能的生 产装置, 属于环锭纺织设备技术领域, 包括前罗 拉、 纱线、 导纱钩、 气圈环组件、 钢丝圈、 钢领、 钢 领板和纱管, 气圈环组件设置于钢领板上, 气圈 环组件包括第一半环、 第二半环; 气圈环分成两 部分, 弹片控制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的开合, 从 而避免因气圈环直径缩小对接头插纱和落纱的 影响。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5页 CN 212316315 U 2021.01.08 CN 212316315 U 1.一种环锭纺高效节能的生产装置, 包括前罗拉(1)、 纱线(2)、 导纱钩(3)、 气圈环组。
3、件 (4)、 钢丝圈(5)、 钢领(6)、 钢领板(7)和纱管(8), 所述气圈环组件(4)设置于钢领板(7)上, 所述纱线(2)依次穿过前罗拉(1)、 导纱钩(3)、 气圈环组件(4)、 钢丝圈(5)缠绕到纱管(8) 上, 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圈环组件(4)包括连接座(41)、 第一固定座(42)、 第二固定座(43)、 第一转动杆(44)、 第二转动杆(45)、 第一半环(46)、 第二半环(47)、 调节螺栓(48)和弹片 (49), 所述连接座(41)呈L型固定连接于钢领板(7)上端面, 所述第一固定座(42)和第二固 定座(43)均呈H型且两平行的侧壁一端均固定连接于连接座(41)上。
4、端, 所述第一固定座 (42)设置于第二固定座(43)正上方, 所述调节螺栓(48)固定连接于第一固定座(42)中间侧 壁上, 所述弹片(49)呈W型且其中间凸起的位置固定连接于调节螺栓(48)一端, 所述第一转 动杆(44)和第二转动杆(45)均呈倒L型, 所述第一转动杆(44)和第二转动杆(45)下端与第 二固定座(43)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转动杆(44)上端和第二转动杆(45)上端分别与弹片(49) 的两端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转动杆(44)靠近弹片(4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半环(46), 所 述第二转动杆(45)靠近弹片(4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半环(4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5、的一种环锭纺高效节能的生产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半环 (46)高度高于第二半环(47), 所述第一半环(46)和第二半环(47)之间的间距为3-5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环锭纺高效节能的生产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转动 杆(44)和第一半环(46)一体成型, 所述第二转动杆(45)与第二半环(47)一体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环锭纺高效节能的生产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固定 座(43)两平行的侧壁互相靠近的一侧分别固定连接有固定板(431), 所述第一转动杆(44) 和第二转动杆(45)分别与固定板(431)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
6、所述的一种环锭纺高效节能的生产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 述第二固定座(43)中间的侧壁上设置有吸和组件(9), 所述吸和组件(9)包括电磁铁(91)、 吸和板(92)、 电源和控制单元, 所述电磁铁(91)固定连接于第二固定座(43)中间的侧壁上, 所述电源用于为电磁铁(91)提供电能,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电源与电磁铁(91)电路的通 断, 所述吸和板(92)有两个, 两所述吸和板(92)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转动杆(44)和第二转 动杆(45)下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环锭纺高效节能的生产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 与细纱机落纱控制装置电连接。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
7、N 212316315 U 2 一种环锭纺高效节能的生产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锭纺织设备技术领域, 尤其是涉及一种环锭纺高效节能的生产 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环锭纺作为一种传统的的纺织方法, 在经历过100多年的发展之后, 其生产技术虽 然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但其纺织原理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 从而限制了环锭细纱机车速的 进一步提升和单产能耗的降低。 0003 纺纱断头是影响环锭生产效率、 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其影响因素包括纺纱张力和 纱线的自身强度等。 影响纺纱张力的因素包括钢领直径、 锭速、 钢丝圈重量等。 钢领直径越 大, 气圈越大, 纱线受到的离心力大, 纱线张。
8、力越大。 而张力的增大, 势必造成断头的增加。 实践证明, 细纱机功耗近70是由气圈与空气的摩擦造成的。 因此, 减小气圈的回转半径, 降低气圈与空气的之间的摩擦成为提高锭速, 降低纺纱断头和单产能耗的重要途径。 0004 通常控制控制气圈方式是在细纱机安装气圈环, 用气圈环来控制气圈的回转半 径, 从而减小气圈环的半径。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气圈环都是一体成型的, 所以气圈环的直径 大小是固定的, 如果只是一味的减小的气圈环的直径, 会影响对接头拔插纱和落纱, 从而影 响正常的生产工序。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提供一种环锭纺高效节能的生产装置, 通过以下技。
9、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6 一种环锭纺高效节能的生产装置, 包括前罗拉、 纱线、 导纱钩、 气圈环组件、 钢丝 圈、 钢领、 钢领板和纱管, 所述气圈环组件设置于钢领板上, 所述纱线依次穿过前罗拉、 导纱 钩、 气圈环组件、 钢丝圈缠绕到纱管上, 述气圈环组件包括连接座、 第一固定座、 第二固定 座、 第一转动杆、 第二转动杆、 第一半环、 第二半环、 调节螺栓和弹片, 所述连接座呈L型固定 连接于钢领板上端面, 所述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均呈H型且两平行的侧壁一端均固定 连接于连接座上端, 所述第一固定座设置于第二固定座正上方, 所述调节螺栓固定连接于 第一固定座中间侧壁上, 所述弹片呈W。
10、型且其中间凸起的位置固定连接于调节螺栓一端, 所 述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均呈倒L型, 所述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下端与第二固定座 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转动杆上端和第二转动杆上端分别与弹片的两端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 转动杆靠近弹片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半环, 所述第二转动杆靠近弹片的一端固定连接有 第二半环。 0007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 所述第一半环高度高于第二半环, 所述第一半环和第 二半环之间的间距为3-5mm。 0008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 所述第一转动杆和第一半环一体成型, 所述第二转动 杆与第二半环一体成型。 说明书 1/3 页 3 CN 212316315 U 3 00。
11、09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 所述第二固定座两平行的侧壁互相靠近的一侧分别固 定连接有固定板, 所述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分别与固定板转动连接。 0010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 所述第二固定座中间的侧壁上设置有吸和组件, 所述 吸和组件包括电磁铁、 吸和板、 电源和控制单元, 所述电磁铁固定连接于第二固定座中间的 侧壁上, 所述电源用于为电磁铁提供电能,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电源与电磁铁电路的通 断, 所述吸和板有两个, 两所述吸和板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下端。 0011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 所述控制单元与细纱机落纱控制装置电连接。 0012 综上所述, 本实用新型的。
12、有益技术效果为: 0013 将气圈环直径缩小, 有效地的控制了气圈的直径压缩了气圈的膨胀幅度, 减小纺 纱的张力, 有效地降低纱线的断头率, 从而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气圈环分成第一半 环和第二半环, 通过弹片控制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的开合, 从而避免因气圈环直径缩小对 接头插纱和落纱的影响, 另外气圈的膨胀幅度缩小, 避免相邻的纱线交捻卷绕过程中的影 响, 可以将隔纱板去掉, 降低设备的负载。 附图说明 0014 图1是用于展示本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 图2是用于展示展示左半环和右半环闭合的示意图; 0016 图3是用于展示展示左半环和右半环打开的示意图; 0017 图4是用于。
13、展示第二固定座的示意图; 0018 图5是用于展示第二固定座的仰视图。 0019 附图标记: 1、 前罗拉; 2、 纱线; 3、 导纱钩; 4、 气圈环组件; 41、 连接座; 42、 第一固定 座; 43、 第二固定座; 431、 固定板; 44、 第一转动杆; 45、 第二转动杆; 46、 第一半环; 47、 第二半 环; 48、 调节螺栓; 49、 弹片; 5、 钢丝圈; 6、 钢领; 7、 钢领板; 8、 纱管; 9、 吸和组件; 91、 电磁铁; 92、 吸和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1 实施例 0022 如图1-5所示, 为本实。
14、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环锭纺高效节能的生产装置, 包括前罗拉 1、 纱线2、 导纱钩3、 气圈环组件4、 钢丝圈5、 钢领6、 钢领板7和纱管8, 气圈环组件4设置于钢 领板7上, 纱线2依次穿过前罗拉1、 导纱钩3、 气圈环组件4、 钢丝圈5缠绕到纱管8上, 气圈环 组件4包括连接座41、 第一固定座42、 第二固定座43、 第一转动杆44、 第二转动杆45、 第一半 环46、 第二半环47、 调节螺栓48和弹片49, 连接座41呈L型固定连接于钢领板7上端面, 第一 固定座42和第二固定座43均呈H型且两平行的侧壁一端均固定连接于连接座41上端, 第一 固定座42设置于第二固定座43正上方, 调。
15、节螺栓48固定连接于第一固定座42中间侧壁上, 弹片49呈W型且其中间凸起的位置固定连接于调节螺栓48一端, 第一转动杆44和第二转动 杆45均呈倒L型, 第一转动杆44和第二转动杆45下端与第二固定座43转动连接, 第一转动杆 44上端和第二转动杆45上端分别与弹片49的两端固定连接, 第一转动杆44靠近弹片49的一 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半环46, 第二转动杆45靠近弹片4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半环47, 第一 说明书 2/3 页 4 CN 212316315 U 4 半环46和第二半环47均为180 半弧形。 将气圈环直径缩小, 有效地的控制了气圈的直径压 缩了气圈的膨胀幅度, 减小纺纱的张力。
16、, 有效地降低纱线2的断头率, 从而减轻了工作人员 的劳动强度, 气圈环分成第一半环46和第二半环47, 通过弹片49控制第一半环46和第二半 环47的开合, 从而避免因气圈环直径缩小对接头插纱和落纱的影响, 另外气圈的膨胀幅度 缩小, 避免相邻的纱线2交捻卷绕过程中的影响, 从而可以将隔纱板去掉, 降低设备的负载。 第二固定座43两平行的侧壁互相靠近的一侧分别固定连接有固定板431, 第一转动杆44和 第二转动杆45分别与固定板431转动连接。 0023 第一转动杆44和第一半环46一体成型, 第二转动杆45与第二半环47一体成型。 第 一半环46高度高于第二半环47, 第一半环46和第二半。
17、环47之间的间距为3-5mm。 第一半环46 和第二半环47之间留有间隙, 避免第一半环46和第二半环47在开合过程中相互摩擦。 0024 第二固定座43中间的侧壁上设置有吸和组件9, 吸和组件9包括电磁铁91、 吸和板 92、 电源和控制单元(图中未示出), 电磁铁91固定连接于第二固定座43中间的侧壁上, 电源 用于为电磁铁91提供电能, 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电源与电磁铁91电路的通断, 吸和板92有两 个, 两吸和板92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转动杆44和第二转动杆45下端。 当落纱需要打开第一 半环46和第二半环47时, 电磁铁91通电, 吸附吸和板92, 第一转动杆44和第二转动杆45在吸 和。
18、板92的作用下转动, 从而将第一半环46和第二半环47打开, 方便落纱。 控制单元与细纱机 落纱控制装置电连接。 当落纱时, 细纱机落纱控制装置将信号反馈至控制单元, 控制单元控 制电源与电磁铁91连通, 吸和板92在电磁铁91的吸力下作用下, 转动至与电磁铁91吸和, 通 过第一转动杆44和第二转动杆45将第一半环46和第二半环47打开。 所述控制单元优选51单 片机。 说明书 3/3 页 5 CN 212316315 U 5 图1 说明书附图 1/5 页 6 CN 212316315 U 6 图2 说明书附图 2/5 页 7 CN 212316315 U 7 图3 说明书附图 3/5 页 8 CN 212316315 U 8 图4 说明书附图 4/5 页 9 CN 212316315 U 9 图5 说明书附图 5/5 页 10 CN 212316315 U 10 。
- 内容关键字: 环锭纺 高效 节能 生产 装置
养殖禽畜排泄物固液分离处理设备.pdf
铝合金平板加工用夹具.pdf
抗弯抗拉低频闪灯带.pdf
图书馆空气调节装置.pdf
路面高差检测装置.pdf
U肋板转运机器人的行走机构切换装置.pdf
冲压机用的精准送料装置.pdf
茶叶加工用萎凋装置.pdf
糠醛残液回收釜.pdf
蓄电池组中实时时钟芯片供电电路.pdf
水平防跷板调节压轮机构.pdf
高压线圈引出装置.pdf
热管节能型离子溶液碳捕集装置.pdf
工作效率高的多单元碟状容器定量充填装置.pdf
用于散热器铜管的收卷辅助设备.pdf
手提式电动冷烟雾机的驱动式收置结构.pdf
气相三氧化硫磺化反应系统.pdf
基于多频点扫频工作的超声波控藻系统.pdf
改进型太阳能板旋转支架.pdf
基于实时网络的风电场智能图像监控系统.pdf
自动驾驶路线规划方法和系统.pdf
高可靠性的平板探测器数据采集方法、系统及计算机.pdf
多区域虚拟电厂协同优化运行方法.pdf
基于深度学习眼球追踪光斑检测方法及装置.pdf
风电电能质量评估方法及装置.pdf
TBC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TBC太阳能电池与光伏系统.pdf
森林冠层高度与地理环境协变量关系确定方法及系统.pdf
基于眼动数据的自动冻屏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pdf
U形肋焊接定位系统.pdf
太阳能组件撕胶引线点胶一体机及生产方法.pdf
基于辐射传输参数应用卷积神经网络的水深地图反演方法.pdf
化工区域的空气污染溯源方法及装置.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