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池上的浮盖结构.pdf

上传人:xia****o6 文档编号:9940848 上传时间:2021-05-2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71.8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污水池上的浮盖结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污水池上的浮盖结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污水池上的浮盖结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档描述:

《污水池上的浮盖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水池上的浮盖结构.pdf(6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2020300949.4 (22)申请日 2020.03.12 (73)专利权人 陕西一和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地址 714000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东风街 东段救助站1幢342号 (72)发明人 孙守毅陈锡明郭伟任文岳 (51)Int.Cl. E03F 11/00(2006.01)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污水池上的浮盖结构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污水池上的浮盖结 构, 包括污水池上的浮盖膜, 浮盖膜的下方设有 膜下浮体。

2、, 浮盖膜的上方设有压重管, 膜下浮体 为高度逐渐变化的拱形, 膜下浮体均纵向平行设 置, 浮盖膜的上方位于任意纵向平行的膜下浮体 之间设有同向的压重管, 压重管为直径逐渐变化 的管状; 积水导排系统包括集水墩和潜水泵, 集 水墩串联压重管上, 集水墩在浮盖膜上形成引导 膜上的积水流向的集水坑, 集水墩上固定潜水 泵, 潜水泵连接有排水管。 该结构能有效引导膜 上的积水流向, 创造性地提出了膜上集水坑设计 方案, 集水坑给抽水泵的固定提供了支撑空间, 有效提高了膜上积水排放效率, 该结构紧固部位 少, 所有材质均易加工, 易取材, 有效节约生产成 本。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 C。

3、N 212336285 U 2021.01.12 CN 212336285 U 1.一种污水池上的浮盖结构, 包括污水池上的浮盖膜, 浮盖膜的下方设有膜下浮体, 浮 盖膜的上方设有压重管,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膜上积水导排系统, 所述膜下浮体为高度逐渐 变化的拱形, 所述膜下浮体均纵向平行设置, 所述浮盖膜的上方位于任意纵向平行的膜下 浮体之间设有同向的压重管, 所述压重管为直径逐渐变化的管状; 所述积水导排系统包括 集水墩和潜水泵, 所述集水墩串联压重管上, 所述集水墩在浮盖膜上形成引导膜上的积水 流向的集水坑, 所述集水墩上固定潜水泵, 潜水泵连接有排水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池。

4、上的浮盖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水墩的中心设置固 定管, 固定管中固定设置潜水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池上的浮盖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膜下浮体的高度由污 水池中心向两侧逐渐降低形成上凸拱桥, 所述压重管的直径由污水池中心向两侧逐渐增 大, 所述集水墩靠近污水池的两侧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池上的浮盖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膜下浮体的高度由污 水池两侧向中心逐渐降低形成下凹桥, 所述压重管的直径由污水池两侧向中心逐渐减小, 所述集水墩靠近污水池的中心。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池上的浮盖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膜下浮体的高度由污 水池一侧向另外一侧逐渐降低形成。

5、上凸拱桥, 所述压重管的直径由污水池一侧向另外一侧 向逐渐增大, 所述集水墩靠近污水池的拱桥最低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池上的浮盖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膜下浮体由若干浮体 单元相串联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污水池上的浮盖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浮体单元为泡沫块, 浮体单元的外表面包裹HDPE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池上的浮盖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重管由若干圆管相 串联而成。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池上的浮盖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水墩为圆管焊接而 成的田字状或日字状, 四角均为弯管。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212336285 U 2 。

6、一种污水池上的浮盖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池处理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污水池上的浮盖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填埋场渗滤液或其他工业废水通常收集在污水池中, 一般通过加装柔性膜形成浮 动盖来隔绝渗滤液发酵产生的恶臭气体, 即在污水池上覆盖一层膜漂浮在污水面上与污水 池形成一个闭合的腔壳体, 四周锚固。 现有污水池通常采用反吊膜结构, 通过加装悬吊装置 实现浮盖, 部分大型污水池由于跨度大通常直接覆盖浮盖膜, 在膜下设置若干浮体承载浮 盖膜。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 1.浮盖吊装采用刚性部件, 污水池属于永久性工程, 大量的吊装 部件检修部位多, 耗费人力; 2.若采用浮体浮。

7、盖膜, 覆盖在污水池上相应的面积也较大, 排 水问题尤其关键, 特别是在冬季, 浮盖上积水如果不能及时处理, 积水低温下结冰, 冰块随 着液位上下浮动, 有戳穿膜材的潜在风险; 3.压重管是压在浮盖膜的表面, 积水在压重管沿 线流淌, 一般采用人工手持水泵抽取, 费时费力; 4.雨季降水量大, 浮盖膜上短时间大量积 水容易造成导气不畅, 调蓄池内的浮盖形成极大鼓包, 造成膜材大面积来回折动, 有引发事 故的潜在风险。 发明内容 0003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污水池上的浮盖结构。 0004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污水池上的浮盖结构, 包括污水池。

8、 上的浮盖膜, 浮盖膜的下方设有膜下浮体, 浮盖膜的上方设有压重管, 还包括膜上积水导排 系统, 所述膜下浮体为高度逐渐变化的拱形, 所述膜下浮体均纵向平行设置, 所述浮盖膜的 上方位于任意纵向平行的膜下浮体之间设有同向的压重管, 所述压重管为直径逐渐变化的 管状; 所述积水导排系统包括集水墩和潜水泵, 所述集水墩串联压重管上, 所述集水墩在浮 盖膜上形成引导膜上的积水流向的集水坑, 所述集水墩上固定潜水泵, 潜水泵连接有排水 管。 0005 上述方案中, 所述集水墩的中心设置固定管, 固定管中固定设置潜水泵。 0006 上述方案中, 所述膜下浮体的高度由污水池中心向两侧逐渐降低形成上凸拱桥,。

9、 所述压重管的直径由污水池中心向两侧逐渐增大, 所述集水墩靠近污水池的两侧边。 0007 上述方案中, 所述膜下浮体的高度由污水池两侧向中心逐渐降低形成下凹桥, 所 述压重管的直径由污水池两侧向中心逐渐减小, 所述集水墩靠近污水池的中心。 0008 上述方案中, 所述膜下浮体的高度由污水池一侧向另外一侧逐渐降低形成上凸拱 桥, 所述压重管的直径由污水池一侧向另外一侧向逐渐增大, 所述集水墩靠近污水池的拱 桥最低侧。 0009 上述方案中, 所述浮体单元为泡沫块, 浮体单元的外表面包裹HDPE膜。 0010 上述方案中, 所述膜下浮体由若干浮体单元相串联成。 0011 上述方案中, 所述压重管由。

10、若干圆管相串联而成。 说明书 1/3 页 3 CN 212336285 U 3 0012 上述方案中, 所述集水墩为圆管焊接而成的田字状或日字状, 四角均为弯管。 0013 本实用新型一种污水池上的浮盖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 其有益效果是: 0014 1.膜下渐变式浮条和膜上渐变式重力压管组共同作用下使浮盖形成拱形结构, 该 结构能有效引导膜上的积水流向; 0015 2.创造性地提出了膜上集水坑设计方案, 集水坑给抽水泵的固定提供了支撑空 间, 有效提高了膜上积水排放效率; 0016 3.该结构紧固部位少, 所有材质均易加工, 易取材, 有效节约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0017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

11、种污水池上的浮盖结构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为图1中F-F的剖视图。 0019 图中: 1.浮盖膜, 2.膜下浮体, 3.浮体单元, 4.压重管, 5.集水墩, 6.潜水泵, 7.排水 管, 8.集水坑, 9.污水, 10.污水池。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一种污水池上的浮盖结构的实施例进 行说明。 0021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污水池上的浮盖结构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F-F的 剖视图。 图中, 该浮盖结构, 包括污水池10上的浮盖膜1, 浮盖膜1的下方设有膜下浮体2, 浮 盖膜1的上方设有压重管4, 还包括膜上积水导排系统, 膜下浮体2。

12、由若干浮体单元3相串联 形成上凸拱桥, 浮体单元3的高度由污水池10中心向两侧逐渐降低形成拱形, 膜下浮体2均 纵向平行设置, 浮盖膜1的上方位于任意纵向平行的膜下浮体2之间设有同向的压重管4, 压 重管4的直径由污水池10的中心向两侧逐渐增大; 积水导排系统包括集水墩5和潜水泵6, 靠 近污水池10侧边的压重管4上串联有集水墩5, 压重管4和集水墩5在浮盖膜1上形成集水坑 8, 集水墩5上固定潜水泵6, 潜水泵6连接有排水管7。 集水墩5为圆管焊接而成的田字状, 四 角均为弯管, 集水墩5的中心设置固定管, 固定管中固定设置潜水泵6。 浮体单元3为泡沫块, 浮体单元3的外表面包裹HDPE膜。。

13、 压重管4由若干圆管相串联而成。 0022 该浮盖膜的使用状态是, 随着污水池10中的污水9液面逐渐上升, 拱形的膜下浮体 2被污水9抬升, 进而将浮盖膜1由污水池10的中心向两侧逐渐顶起形成拱形。 同时, 压重管4 在相邻膜下浮体2之间的浮盖膜1下压, 使浮盖膜1上表面形成积水流向引导, 积水进而引导 至两侧的集水墩5, 直至流向集水墩5下压浮盖膜1形成的集水坑8中, 最终积水由潜水泵6从 排水管7抽出完成排水作业。 0023 本实用新型还有另外两种结构, 一种是中型跨度池, 即膜下浮体2的高度由污水池 10的两侧向中心逐渐降低形成下凹桥, 集水坑8设置到污水池10的中间, 压重管4的直径由。

14、 污水池10的两侧向中心逐渐增大, 两侧高中间低; 另外一种小型跨度池, 即膜下浮体2一边 高、 一边低形成斜坡式的上凸拱桥, 集水坑8设置到斜坡的底侧, 压重管4的直径由膜下浮体 2高的一侧向另外低的一侧逐渐增大。 0024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污水池上的浮盖结构, 膜下渐变式浮条和膜上渐变式重力 压管组共同作用下使浮盖形成拱形结构, 该结构能有效引导膜上的积水流向, 创造性地提 说明书 2/3 页 4 CN 212336285 U 4 出了膜上集水坑设计方案, 集水坑给抽水泵的固定提供了支撑空间, 有效提高了膜上积水 排放效率, 该结构紧固部位少, 所有材质均易加工, 易取材, 有效节约生。

15、产成本。 0025 以上所述, 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 的限制,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 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 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 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及 技术内容作出些许的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 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 方案的内容,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 等同变化与 修饰, 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说明书 3/3 页 5 CN 212336285 U 5 图1 图2 说明书附图 1/1 页 6 CN 212336285 U 6 。

展开阅读全文
内容关键字: 污水 结构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污水池上的浮盖结构.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df/994084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