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正压燃气锅炉尾部受热面结构.pdf
《微正压燃气锅炉尾部受热面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正压燃气锅炉尾部受热面结构.pdf(5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2020118058.7 (22)申请日 2020.01.19 (73)专利权人 无锡华光工业锅炉有限公司 地址 214145 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锡协路 197号 (72)发明人 张忠祥王静王元凤 (74)专利代理机构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普通合伙) 32104 代理人 曹祖良 (51)Int.Cl. F22D 1/36(2006.01) F23J 15/06(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微正压燃气锅炉尾部受热面结构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
2、正压燃气锅炉尾部 受热面结构, 包括空气预热器、 省煤器、 混风室、 鼓风机、 再循环烟气取烟装置、 烟囱。 气体燃烧需 要的冷空气经空气预热器加热成热空气后, 进入 混风室; 再循环烟气取烟装置设置在烟气侧省煤 器和空气预热器之间, 此位置的烟气处于正压状 态, 而混风室位于鼓风机吸风口前, 处于负压状 态, 再循环烟气无需任何动力可以经再循环烟气 取烟装置进入混风室。 在混风室里, 与再循环烟 气相遇的是热空气 (而非冷空气) , 设计者控制热 空气温度, 就可以使形成的混合气体温度高于其 露点温度, 这样就可以杜绝冷凝水的产生。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1页 CN 2116678。
3、03 U 2020.10.13 CN 211667803 U 1.一种微正压燃气锅炉尾部受热面结构, 其特征在于, 包括: 空气预热器(1)、 省煤器 (2)、 混风室(3)、 鼓风机(4)、 再循环烟气取烟装置(5)和烟囱(6); 所述空气预热器(1)布置在混风室(3)之前, 混风室(3)布置在鼓风机(4)之前, 所述空 气预热器(1)布置在烟囱(6)之前, 所述空气预热器(1)布置在省煤器(2)之后; 再循环烟气 取烟装置(5)布置在空气预热器(1)和省煤器(2)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正压燃气锅炉尾部受热面结构, 其特征是, 混风室(3) 和再循环烟气取烟装置(5)之间通过。
4、烟气再循环管路 (7) 连通。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211667803 U 2 一种微正压燃气锅炉尾部受热面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燃气锅炉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微正压燃气锅炉尾部受热面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燃气锅炉使用的燃烧器采用烟气再循环系统 (简称FGR) , 能够降低NOx排放, 是一 种有效的措施, 投入小, 效果明显, 加入该系统后NOx原始排放能符合国家的环保要求。 烟气 再循环原理: 从尾部烟道抽取部分低温烟气, 与燃烧风混合后送入燃烧器参与燃烧, 因惰性 烟气成份稀释了氧浓度, 使燃烧速度和炉内温度降低, 因而热力NOx减少。 然而FGR再循。
5、环烟 气与空气混合时形成的混合气体, 极易由于抽取点温度不合理而结露产生冷凝水, 对风机、 电控元器件可能产生腐蚀或者短路等危害, 导致设备寿命缩短。 发明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克服上述不足, 提供一种微正压燃气锅炉尾部受热面结构, 可 以防止FGR再循环烟气与空气混合时形成的混合气体产生冷凝水。 0004 提供一种微正压燃气锅炉尾部受热面结构, 其特征在于, 包括: 空气预热器、 省煤 器、 混风室、 鼓风机、 再循环烟气取烟装置、 烟囱; 0005 所述空气预热器布置在混风室之前, 混风室布置在鼓风机之前, 所述空气预热器 布置在烟囱之前, 所述空气预热器布置在省煤器之后; 再循。
6、环烟气取烟装置布置在空气预 热器和省煤器之间。 0006 进一步地, 混风室和再循环烟气取烟装置之间通过烟气再循环管路连通。 0007 下面通过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08 有益效果: 0009 1、 经空气预热器加热后的热空气与FGR再循环烟气混合后, 混合烟气温度提高, 只 要空预器设计合理, 能保证混合烟气的温度在其露点温度以上, 避免冷凝水的产生, 降低风 机、 电控元器件产生腐蚀或者短路的可能。 0010 2、 免装再循环风机。 因混风室布置在鼓风机吸风口, 此处负压, 可以将在再循环烟 气从烟道中抽取出来, 无须装设再循环风机。 0011 。
7、3、 再循环烟道上免装耐高温调风门。 如果不设置空气预热器, 为了提高混合烟气 的温度, 再循环取烟点的位置须装在省煤器之前, 此处温度在350左右, 再循环烟道上的 调风门必须是耐高温, 造价高。 装设空气预热器后, 热风温度提高, 再循环烟气取烟点的温 度降低, 取在省煤器后, 此处温度在130左右, 再循环烟道上的调风门使用普通材料的即 可, 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0012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主视图。 说明书 1/2 页 3 CN 211667803 U 3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 型公共的实施方。
8、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4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 需要理解的是, 术语 “中心” 、“纵向” 、“横向” 、“长度” 、 “上” 、“下” 、“前” 、“后” 、“左” 、“右” 、“竖直” 、“水平” 、“顶” 、“底” 、“内” 、“外” 、“顺时针” 、“逆 时针” 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 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 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 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 以特定 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15 此外,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 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除非另有明确具 体的限定。 。
9、0016 如图1所示: 一种微正压燃气锅炉尾部受热面结构, 包括: 空气预热器1、 省煤器2、 混风室3、 鼓风机4、 再循环烟气取烟装置5、 烟囱6; 0017 所述空气预热器1布置在混风室3之前, 混风室3布置在鼓风机4之前。 所述空气预 热器1布置在烟囱6之前, 所述空气预热器1布置在省煤器2之后; 再循环烟气取烟装置5布置 在空气预热器1和省煤器2之间。 0018 混风室3 和再循环烟气取烟装置5之间通过烟气再循环管路7连通。 再循环管路7 为FGR烟气再循环管路。 0019 气体燃烧需要的冷空气经空气预热器1加热成热空气后, 进入混风室3; 再循环烟 气取烟装置5设置在省煤器2和空气。
10、预热器1之间, 此位置的烟气处于正压状态, 而混风室3 位于鼓风机4吸风口前, 处于负压状态, 再循环烟气无需任何动力可以经再循环烟气取烟装 置5进入混风室3。 0020 在混风室里, 与再循环烟气相遇的是热空气, 而非冷空气, 设计者通过设计空预器 受热面积来控制热空气温度, 可以使形成的混合气体温度高于其露点温度, 这样就可以杜 绝冷凝水的产生。 0021 混合气体被吸入鼓风机4, 再由鼓风机4送至燃烧器, 与燃气混合, 完成后面的燃烧 过程。 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经炉膛和蒸发受热面吸热后进入省煤器2, 再进入空气预热器1, 最后通过烟囱6排入大气。 0022 以上所述, 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 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 凡是根 据本实用新型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 变更以及等效变化, 均仍属于本实 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说明书 2/2 页 4 CN 211667803 U 4 图1 说明书附图 1/1 页 5 CN 211667803 U 5 。
- 内容关键字: 正压 燃气锅炉 尾部 受热 结构
便于组装的铝单板及其成型加工装置.pdf
水藻打捞装置.pdf
无缝针织内衣机针盘弹性让位式导纱装置.pdf
自动化的农作物运输储存设备.pdf
应用于电缆井的边缘物联代理装置.pdf
机电一体化实训设备.pdf
双层折叠式无线充电设备.pdf
撬装式压裂液混合装置.pdf
适应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支座.pdf
墙面打磨设备.pdf
适用于网条拉伸试验的夹具工装.pdf
污水处理过滤装置.pdf
干式变压器拉板.pdf
工业密集区空气粉尘检测装置.pdf
物料上下转运夹持机械手.pdf
具有收集结构的地质取样器.pdf
机车装配自动化车.pdf
燃气阀流量控制安全结构.pdf
可正反转的风扇灯.pdf
有效保护石墨鳞片特性的球磨系统.pdf
反渗透膜气密性检测装置.pdf
方便更换的除尘滤芯.pdf
棋类设备.pdf
秦皮甲素在提高水曲柳抗旱能力中的应用.pdf
针对Ceph文件的读取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pdf
分布式电表采集系统及采集方法.pdf
用于幼教的智慧教学管理系统及方法.pdf
具有硬质镀层的活塞环及其制备方法.pdf
对准标记及图形对准方法.pdf
输出功率的调整方法及美容仪、存储介质、电子设备.pdf
冷氢化生产系统装置及生产工艺.pdf
基于PLC和图像识别的电子围栏安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pdf
在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对电子镇流器进行重置.pdf
减少与混合动力车辆相关的换挡事件.pdf
用于限制电气设备单元的隔间的内部过压的装置.pdf
具有集成冷却装置的堆叠汇流排组件.pdf
电子镇流器控制电路.pdf
用于将多相低压开关容纳在配电板内的适配设备及相关适配器开关和配电板组件.pdf
电动订书机.pdf
订书钉盒.pdf
在车辆座椅中使用的缓冲垫组件.pdf
利用相移载波信号的电气系统及相关的操作方法.pdf
纸张翻转装置、具备该纸张翻转装置的电子设备.pdf
以极低水平的脂肪物质烹调食物的电烘箱和方法.pdf
水处理装置.pdf
力监测方法和设备.pdf
三维形状测量设备和三维形状测量方法.pdf
摄像系统及电子电路部件安装机.pdf
分布式控制系统通讯方式.pdf
氢的制造方法.pdf
一种虚拟式数控机床在线检测系统和方法.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