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触控装置和电子设备.pdf
《发光触控装置和电子设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光触控装置和电子设备.pdf(17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2020810057.9 (22)申请日 2020.05.15 (73)专利权人 光宝科技 (常州) 有限公司 地址 213166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高新技术 产业开发区阳湖路88号 (72)发明人 梁小强黄斌石磊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国昊天诚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11315 代理人 李有财 (51)Int.Cl. G06F 3/0354(2013.01) (54)实用新型名称 发光触控装置和电子设备 (57)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发光触控装置和电子设 备, 发光触控装。
2、置包括触控面板、 触控盖件、 导光 件和发光组件, 触控盖件设置于触控面板的上 方, 并且具有透光区域; 导光件设置于触控盖件 与触控面板之间或触控面板下, 并且具有入光面 和出光面, 出光面与透光区域对应; 发光组件设 置于导光件的下方, 并且多个发光二极管, 多个 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方向朝向出光面。 通过于发光 触控装置内设置发光组件并且使发光组件所发 出的光从触控盖件的透光区域透出, 如此无须于 触控盖件的外表面上贴覆触控位置或按键位置 的标记, 通过给予发光组件电力即可从触控盖件 上显示出触控位置或按键位置, 有便于使用者操 作, 更有效提升整体的美观性。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附。
3、图8页 CN 211857435 U 2020.11.03 CN 211857435 U 1.一种发光触控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 触控盖件, 具有透光区域; 导光件, 设置于所述触控盖件下, 并且具有入光面和出光面, 所述出光面与所述透光区 域对应; 触控面板, 设置于所述导光件下; 以及 发光组件, 设置于所述触控面板下, 并且具有多个发光二极管, 多个所述发光二极管的 发光方向朝向所述入光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触控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件包括第一导光端部和多 个第二导光端部, 多个所述第二导光端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光端部下并且位于所述第一导 光端部的周缘, 所述第一导。
4、光端部设置于所述触控面板与所述触控盖件之间, 多个所述第 二导光端部围绕所述触控面板的侧面设置, 所述第一导光端部与所述触控盖件邻接的表面 为所述出光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触控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组件设置于所述触控面板 下, 多个所述第二导光端部靠近所述触控面板的所述侧面的表面为所述入光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触控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组件设置于所述触控面板 和所述导光件的下方, 并且与多个所述第二导光端部远离所述第一导光端部的端面相连 接, 多个所述第二导光端部远离所述第一导光端部的所述端面为所述入光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触控装置, 其特征在于,。
5、 所述触控盖件包括透光盖板和镂空 层, 所述镂空层具有至少一个镂空部, 所述透光盖板与至少一个所述镂空部对应的区域为 所述透光区域。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触控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控盖件还包括光弱化层, 所 述光弱化层设置于所述透光盖板与所述镂空层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触控装置,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反射件, 所述反射件设置于 所述导光件的下方, 所述发光组件位于所述触控面板与所述反射件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触控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件具有光学微结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光触控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件具有开口, 所述光学微 结构位于所述。
6、开口的侧壁。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触控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件的侧边具有导角。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触控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光区域的形状包括框架、 字 符或分隔线。 12.一种发光触控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 触控盖件, 具有透光区域; 触控面板, 设置于所述触控盖件下; 导光件, 设置于所述触控面板下, 并且具有入光面和出光面, 所述出光面与所述透光区 域对应; 以及 发光组件, 设置于所述导光件下, 并且具有多个发光二极管, 多个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发 光方向朝向所述入光面。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光触控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件包括第一导光端部。
7、和 多个第二导光端部, 多个所述第二导光端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光端部下并且位于所述第一 权利要求书 1/2 页 2 CN 211857435 U 2 导光端部的周缘, 所述第一导光端部设置于所述触控面板远离所述触控盖件的表面下, 多 个所述第二导光端部围绕所述触控面板的侧面设置, 所述第一导光端部与所述触控面板邻 接的表面为所述出光面。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光触控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导 光端部下, 多个所述第二导光端部靠近所述触控面板的所述侧面的表面为所述入光面。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发光触控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光端部具有容置槽, 所述发光组。
8、件设置于所述容置槽中。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发光触控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组件设置于所述触控面 板和所述导光件的下方, 并且与多个所述第二导光端部远离所述第一导光端部的端面相连 接, 多个所述第二导光端部远离所述第一导光端部的所述端面为所述入光面。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光触控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件具有多个发光二极管 容置孔, 所述发光组件设置于所述导光件远离所述触控面板的表面下, 多个所述发光二极 管分别设于对应的所述发光二极管容置孔中。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光触控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控盖件包括透光盖板和镂 空层, 所述镂空层与所述透光盖板堆叠相。
9、邻设置, 所述镂空层具有至少一个镂空部, 所述透 光盖板与至少一个所述镂空部对应的区域为所述透光区域。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发光触控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控盖件还包括光弱化层, 所述光弱化层设置于所述透光盖板与所述镂空层之间。 20.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光触控装置,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反射件, 所述反射件设置 于所述导光件的下方, 所述发光组件位于所述触控面板与所述反射件之间。 21.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光触控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件具有光学微结构。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发光触控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件具有开口, 所述光学 微结构位于所述开口的侧壁。 2。
10、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光触控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件的侧边具有导角。 2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光触控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光区域的形状包括框架、 字符或分隔线。 25.一种电子设备, 其特征在于, 包括: 机壳, 具有操作口; 以及 如权利要求1-2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触控装置, 设置于所述机壳中, 所述触控盖件从 所述操作口露出。 权利要求书 2/2 页 3 CN 211857435 U 3 发光触控装置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输入设备与装置的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可携式电子装置(例 如笔记本电脑)的发光触控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由于可携式。
11、电子装置例如笔记本电脑、 智能型手机或平板计算机具有携带方便以 及实时处理、 收发信息等优势, 因此广为消费者所接受, 俨然成为目前电子消费市场上的主 流。 可携式电子装置通常设置有触控板, 使用者通过触控板控制显示屏幕上的鼠标位置和 输入数字或文字, 目前触控板的表面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表面为一体, 使用者初使用时不 容易得知触控板的触控位置, 造成使用上的不便; 于输入数字或文字时, 使用者于使用时不 容易得知点击位置, 容易点击错误。 但若于触控板上贴附框线或字符以让使用者得知触控 或点击位置, 如此造成触控板的表面不美观。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光触控装置和电子设。
12、备, 解决目前触控板未标示触控或 点击位置而造成使用上的不便, 或触控板的表面标示触控或点击位置而造成触控板的表面 不美观的问题。 0004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0005 第一方面, 提供了一种发光触控装置, 其包括: 触控盖件, 具有透光区域; 导光件, 设置于触控盖件下, 并且具有入光面和出光面, 出光面与透光区域对应; 触控面板, 设置于 导光件下; 以及发光组件, 设置于触控面板下, 并且具有多个发光二极管, 多个发光二极管 的发光方向朝向入光面。 0006 第二方面, 提供了一种发光触控装置, 其包括: 触控盖件, 具有透光区域; 触控面 板, 设置于触控盖。
13、件下; 导光件, 设置于触控面板下, 并且具有入光面和出光面, 出光面与透 光区域对应; 以及发光组件, 设置于导光件下, 并且具有多个发光二极管, 多个发光二极管 的发光方向朝向入光面。 0007 第三方面, 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 其包括: 机壳, 具有操作口; 如第一方面或第二方 面所述的发光触控装置, 设置于机壳中, 触控盖件从操作口露出。 0008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 通过于发光触控装置内设置发光组件并且使发光组件所发出 的光从触控盖件的透光区域透出, 如此无须于触控盖件的外表面上贴覆触控位置或按键位 置的标记, 通过给予发光组件电力即可从触控盖件上显示出触控位置或按键位置, 有便于 。
14、使用者操作, 更有效提升整体的美观性。 附图说明 0009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 本申 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 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在附图中: 说明书 1/6 页 4 CN 211857435 U 4 0010 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发光触控装置的示意图; 0011 图2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发光触控装置的另一示意图; 0012 图3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发光触控装置的剖视图; 0013 图4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发光触控装置的剖视图; 0014 图5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发光触控装置的示意图; 0015 图6是本申请第三实。
15、施例的发光触控装置的剖视图; 0016 图7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的发光触控装置的剖视图; 0017 图8是本申请第五实施例的发光触控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 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申 请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 例, 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19 请参阅图1、 图2和图3, 其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发光触控装置的示意图和剖视 图; 如图所示, 本实施例的发光触控装置1包括触控面板10、 。
16、触控盖件11、 导光件12和发光组 件13, 触控面板10具有第一表面101、 第二表面 102和四个侧面103, 第二表面102与第一表 面101相对, 其中第一表面101 为触控面, 四个侧面103位于第一表面101和第二表面102之 间。 导光件12 设置于触控面板10的第一表面101上。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 导光件12也可以环 绕触控面板10的四个侧面103并完全包覆触控面板10。 触控盖件11设置于导光件12上, 换句 话说, 导光件12位于触控面板10与触控盖件11之间。 触控盖件11具有多个透光区域111(如 图3中虚框内的区域)。 导光件12具有入光面121和出光面122, 入。
17、光面121与触控面板10的侧 面103对应, 出光面 122与透光区域111对应。 发光组件13设置于触控面板10的下方, 并且位 于导光件12的下侧, 换句话说, 触控面板10位于导光件12与发光组件13之间。 在另一个实施 例中, 导光件12也可以完全包覆触控面板10与发光组件13。 发光组件13具有多个发光二极 管131, 于本实施例中, 多个发光二极管131的发光方向朝向位于触控面板10的侧面103的左 侧和右侧的导光件12, 每个发光二极管131所发出的光从导光件12的入光面121进入, 光通 过导光件12并从出光面122发出, 以从与出光面122对应的透光区域111透出。 0020。
18、 本实施例的触控盖件11的多个透光区域111构成操作界面, 多个透光区域111的形 状分别为多个字符、 围绕多个字符的框架和多个字符之间的分隔线 (如图1所示)。 当光从 多个透光区域111透出时, 从触控盖件11上显示出操作界面, 以便于使用者操作, 当发光组 件13不发光时, 操作界面可隐藏于触控盖件11, 使用者从发光触控装置1的外部无法观察到 操作界面。 导光件12 与触控盖件11邻接的表面为出光面122, 出光面122与多个透光区域 111对应。 0021 本实施例的导光件12包括第一导光端部123和多个第二导光端部124, 多个第二导 光端部124设置于第一导光端部123下, 并位。
19、于第一导光端部123的周缘。 第一导光端部123 位于触控面板10与触控盖件11之间, 多个第二导光端部124围绕触控面板10的侧面103设 置。 本实施例的第一导光端部123和触控面板10均为矩形, 触控面板10具有四个侧面103, 第 一导光端部123也具有四个侧边, 所以第二导光端部124的数量为四个, 四个第二导光端部 说明书 2/6 页 5 CN 211857435 U 5 124 分别设置于第一导光端部123的四个侧边, 并且分别与触控面板10的四个侧面103相对 (如图2所示)。 每个第二导光端部124靠近对应的侧面103的表面为入光面121, 第一导光端 部123与触控盖件11。
20、邻接的表面为出光面122。 在本实施例中, 每个第二导光端部124的高度 大于触控面板10的侧面103的厚度。 换句话说, 当导光件12设置于触控面板10时, 每个第二 导光端部124从触控面板10的第二表面102凸出, 因此导光件12可环绕触控面板10的四个侧 面103并完全包覆触控面板10以及发光组件13。 0022 发光组件13设置于触控面板10的第二表面102下, 换句话说, 发光组件 13也位于 导光件12的下方, 并且发光组件13和触控面板10被导光件12的四个第二导光端部124所围 绕。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 发光组件13能与触控面板 10一同被导光件12覆盖或包围。 四个第 二导。
21、光端部124分别设置于第一导光端部123的四个侧边, 并且分别与触控面板10的四个侧 面103相对(如图2所示)。 每个第二导光端部124靠近对应的侧面103的表面为入光面121, 发 光组件13的每个发光二极管131的发光方向朝向入光面121。 本实施例的四个第二导光端部 124围绕触控面板10的四个侧面103设置, 所以多个发光二极管131 也沿着触控面板10的第 二表面102的四个侧边间隔设置(如图2所示), 位于触控面板10的每个侧边的至少一个发光 二极管131的发光方向朝向邻近的第二导光端部124, 多个发光二极管131所发出的光进入 第二导光端部124并且于多个第二导光端部124中。
22、传播, 于多个第二导光端部124中传播的 光从第一导光端部123的四个侧边往第一导光端部123的中心传播, 于第一导光端部123 中 传播的光从第一导光端部123的出光面122穿出至多个透光区域111。 0023 本实施例的发光组件13还包括电路板132, 多个发光二极管131设置于电路板132 下。 本实施例的电路板132设置于触控面板10的第二表面102下, 多个发光二极管131隔着电 路板132与触控面板10相对并且沿着电路板132 的周缘设置。 0024 本实施例的触控盖件11包括透光盖板112和镂空层113, 镂空层113与透光盖板112 堆叠相邻设置(如图3所示), 触控盖件11设。
23、置于导光件12时, 镂空层113与导光件12邻接。 镂 空层113具有多个镂空部1131, 透光盖板112 与镂空层113的多个镂空部1131的重叠区域合 称为透光区域111(如图3所示)。 镂空部1131的数量根据透光区域111的数量而定, 也可能仅 具有单一个镂空部1131。 上述透光盖板112可为全透明或半透明。 0025 在一实施例中, 触控盖件11还包括至少一光弱化层114, 光弱化层114 设置于透光 盖板112与镂空层113之间, 光弱化层114和镂空层113均为可透光的, 通过光弱化层114和镂 空层113堆叠而弱化导光件12的出光面122所发出的光的强度, 如此使用者从发光触。
24、控装置 1的外部无法看到发光触控装置 1内的结构, 同时避免导光件12的出光面122所发出的光从 多个透光区域111 之外的区域透出, 也就是光能集中从多个透光区域111透出。 本实施例的 镂空层113的颜色较光弱化层114的颜色浅。 0026 在一实施例中, 本实施例的发光触控装置1还包括反射件14, 反射件14 包括反射 本体141和四个反射侧壁142, 其设置于导光件12的下方和周围(如图3所示), 发光组件13位 于触控面板10与反射件14之间, 反射件14的反射本体141能反射未进入导光件12的入光面 121的光, 以集中多个发光二极管131所发出的光进入导光件12的入光面121。 。
25、四个反射侧壁 142设置于反射本体141的四个侧边上。 反射件14的反射本体141设置于导光件12的正下方, 四个反射侧壁142分别覆盖于对应的第二导光端部124的最外侧表面, 如此于四个第二导光 端部124中传播的光不会外泄(例如从入光面121相对的表面发出), 而是会被反射件14反射 说明书 3/6 页 6 CN 211857435 U 6 回第二导光端部124中继续传播, 并使得于多个第二导光端部124中传播的光可集中进入第 一导光端部123中。 0027 在一实施例中, 导光件12具有光学微结构125, 进入导光件12的光通过光学微结构 125, 有利于光于导光件12中传播, 尤其欲从。
26、导光件12靠近触控面板10的表面发出的光通过 光学微结构125折射而回至第一导光端部123中, 如此减少光从导光件12靠近触控面板10的 表面发出, 而不会直接照射于触控面板10。 本实施例的光学微结构125于导光件12的表面形 成多个折射凹槽。 0028 在一实施例中, 导光件12的侧边具有导角126, 于导光件12中传播的光通过导角 126进行折射, 有利于光于导光件12中传播。 0029 请参阅图4和图5, 其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发光触控装置的剖视图和示意图; 如 图所示, 本实施例的发光触控装置1与第一实施例的发光触控装置不同在于, 第一实施例的 四个第二导光端部分别设置于第一导光端部。
27、的四个侧边。 本实施例的第二导光端部124的 数量为两个, 两个第二导光端部124分别设置于第一导光端部123相对的两个侧边, 于本实 施例中, 两个第二导光端部 124分别设置于第一导光端部123的左侧边和右侧边(如图5所 示)。 两个第二导光端部124位于触控面板10的左侧和右侧。 发光组件13的多个发光二极管 131所发出的光从两个第二导光端部124的两个入光面121进入两个第二导光端部124中, 光 于两个第二导光端部124中传播, 部分于两个第二导光端部124 中传播的光从第一导光端 部123的出光面122发出, 部分于第二导光端部124 中传播的光从第一导光端部123的左侧 边和右。
28、侧边传播至第一导光端部123, 再从第一导光端部123的出光面122发出, 出光面122 所发出的光从多个透光区域111透出。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 两个第二导光端部124也可分别 设置于第一导光端部123相邻的两个侧边(例如: 左侧边和前侧边)。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 仅 设置单一个第二导光端部124, 第二导光端部124设置于第一导光端部 123的四个侧边中一 者(例如: 左侧边、 右侧边、 前侧边和后侧边中一者)。 0030 请参阅图6, 其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发光触控装置的剖视图; 如图所示, 本实施 例的发光触控装置1与第一实施例的发光触控装置不同在于, 本实施例的发光组件13设置 于导。
29、光件12与触控面板10的下方, 但发光组件13不与触控面板10相邻设置, 换句话说, 发光 组件13即设置于导光件12的下方并与多个第二导光端部124远离第一导光端部123的端面 相连接, 发光组件13的多个发光二极管131的发光方向朝向多个第二导光端部124远离第一 导光端部 123的端面, 换句话说, 多个第二导光端部124远离第一导光端部123的端面为入 光面121。 0031 本实施例的反射件14设置于导光件12的周围, 并位于发光组件13的周围, 于本实 施例中, 反射件14覆盖于导光件12的多个第二导光端部124的最外侧表面, 并且包围覆盖发 光组件13的电路板132的每一个侧边,。
30、 即反射件 14围绕导光件12和发光组件13设置。 本实 施例的反射件14是省略第一实施例的反射件的反射本体。 在另一实施例中, 反射件14可延 伸设置于电路板132 远离多个发光二极管131的表面下, 即反射件14能覆盖或包覆电路板 132远离多个发光二极管131的表面。 0032 在一实施例中, 每个第二导光端部124的高度可以缩短, 如此能缩小发光触控装置 1的整体体积。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 可直接省略多个第二导光端部124 的设置, 让发光组件 13的多个发光二极管131所发出的光能直接进入第一导光端部123。 说明书 4/6 页 7 CN 211857435 U 7 0033 请参阅。
31、图7, 其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的发光触控装置的剖视图; 如图所示, 本实施 例的发光触控装置1与第一实施例的发光触控装置不同在于, 导光件12 设置于触控面板10 的第二表面102下, 并且隔着触控面板10与触控盖件11 相对。 导光件12具有容置槽127, 发 光组件13设置于容置槽127中。 于本实施例中, 容置槽127贯穿导光件12的第一导光端部 123, 发光组件13的电路板132设置于容置槽127中, 并且与触控面板10的第二表面102相接, 多个发光二极管131从第一导光端部123远离触控面板10的表面露出, 多个发光二极管131 的发光方向朝向多个第二导光端部124的多个入光面12。
32、1, 入光面121为第二导光端部124靠 近发光组件13的表面。 触控面板10为透光或部分透光的材质, 从第一导光端部123的出光面 122发出的光可穿透触控面板10 而传导至多个透光区域111。 0034 在一实施例中, 容置槽127不贯穿导光件12的第一导光端部123, 即位于第一导光 端部123远离触控面板10的表面, 如此发光组件13设置于容置槽127 中并且不直接与触控 面板10接触。 在另一实施例中, 导光件12能不设置容置槽127, 发光组件13直接设置于第一 导光端部123远离触控面板10的表面上。 0035 请参阅图8, 其是本申请第五实施例的发光触控装置的剖视图; 如图所示。
33、, 本实施 例的发光触控装置1与第一实施例的发光触控装置不同在于, 本实施例的导光件12设置于 触控面板10的第二表面102下, 导光件12为平板状, 即省略第一实施例的导光件的多个第二 导光端部。 导光件12具有多个发光二极管容置孔128, 本实施例的多个发光二极管容置孔 128沿着导光件12的周缘设置。 发光组件13设置于导光件12远离触控面板10的表面下, 多个 发光二极管131位于对应的发光二极管容置孔128中, 多个发光二极管131的排列与多个发 光二极管容置孔128的设置位置相符, 所以多个发光二极管131沿着电路板132的周缘排列。 0036 本实施例的导光件12具有开口129,。
34、 开口129的侧壁设置有光学微结构 125, 通过 光学微结构125折射导光件12中的光, 避免光从开口129的侧壁发出, 使导光件12中的光能 集中从透光区域111透出。 0037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 电子设备包括机壳和发光触控装置, 发光触控装置 可使用上述实施例的发光触控装置, 发光触控装置安装于机壳中, 机壳具有操作口, 发光触 控装置的触控盖件从操作口露出。 0038 综上所述, 本申请提供一种发光触控装置和电子设备, 通过于发光触控装置内设 置发光组件并且使发光组件所发出的光从触控盖件的透光区域透出, 如此无须于触控盖件 的外表面上贴覆触控位置或按键位置的标记, 通过给予发。
35、光组件电力即可从触控盖件上显 示出触控位置或按键位置, 有便于使用者操作, 更有效提升整体的美观性。 此外形成透光区 域的镂空部设置于触控盖件的内表面, 如此能维持触控盖件的外表面的平整。 0039 需要说明的是, 在本文中, 术语 “包括” 、“包含” 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 他性的包含, 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 方法、 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 而 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 方法、 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 的要素。 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 由语句 “包括一个” 限定的要素, 并不排除在包括该 要素的过程、 方法、 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
36、外的相同要素。 0040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 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 实施方式, 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 而不是限制性的,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在本申请的启示下, 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 还可做出很多 说明书 5/6 页 8 CN 211857435 U 8 形式, 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说明书 6/6 页 9 CN 211857435 U 9 图1 说明书附图 1/8 页 10 CN 211857435 U 10 图2 说明书附图 2/8 页 11 CN 211857435 U 11 图3 说明书附图 3/8 页 12 CN 211857435 U 12 图4 说明书附图 4/8 页 13 CN 211857435 U 13 图5 说明书附图 5/8 页 14 CN 211857435 U 14 图6 说明书附图 6/8 页 15 CN 211857435 U 15 图7 说明书附图 7/8 页 16 CN 211857435 U 16 图8 说明书附图 8/8 页 17 CN 211857435 U 17 。
- 内容关键字: 发光 装置 电子设备
快装预应力锚索.pdf
电池级碳酸锂制备用的烧结设备.pdf
研磨用高效除尘装置.pdf
新型罩杯间距可调的文胸.pdf
防卡板结构.pdf
卧式微波辅助酸碱预处理秸秆的装置.pdf
建筑工程用混凝土回弹仪的弹击杆校准装置.pdf
转移基膜纸及其制备系统、包装膜及其制备系统.pdf
防水卷材成卷后的捆扎装置.pdf
介质加载腔体滤波器.pdf
乳制品自动检测系统与智慧实验室.pdf
屠宰刀具全方位消毒器.pdf
循环气幕集气装置.pdf
含油污泥处理加药装置.pdf
Z轴带双R轴切换作业机构及点胶机.pdf
急诊实验室自动化样本处理及检测系统.pdf
零件3D扫描辅助旋转台.pdf
圆柱电池盖帽焊接工装.pdf
建筑施工土方开挖基坑防护装置.pdf
睡眠感知音乐理疗系统.pdf
自动计数立盒机.pdf
扬声器.pdf
电池钢壳清洗用滚筒机构.pdf
便携式应急LED灯.pdf
超声手术器械.pdf
胸腔镜镜头清洁装置.pdf
工业硅破碎除杂装置.pdf
具有多环境模拟功能的混凝土性能检测装置.pdf
自动纠偏修正的防水卷材绕卷装置.pdf
基于离心过滤洗涤的碳酸锂回收设备.pdf
绝缘电缆料生产设备.pdf
电厂脱硫废水的处理方法.pdf
N‑(4‑烷基‑5‑苄基噻唑‑2‑基)卤代烷酰胺在制备抗癌药中的应用.pdf
含有G,U的免疫刺激寡核糖核苷酸.pdf
用吉祥草制备灭杀钉螺的制剂及制备方法和应用.pdf
一种抗菌消炎的手术缝合线.pdf
一种恢复三七废旧基质的方法.pdf
生产F‑18标记的Β‑淀粉样蛋白配体的方法.pdf
消化道病变创面封闭伸缩夹.pdf
一种调味品及制作工艺.pdf
一种远红外线集中发放装置.pdf
用于土豆收获机的液压便捷式挖掘分离装置.pdf
一种羊头肉的加工方法.pdf
枣树残枝捡拾粉碎机.pdf
一种用于制备量子液体或量子膏体的装置.pdf
复方斑蝥中药酒.pdf
辽东楤木育苗方法.pdf
一种螺旋转动式捕鱼装置.pdf
绿茶生物保鲜技术.pdf
一种胫骨二次截骨器.pdf
毛叶香茶菜素F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