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气连续回收系统.pdf
《氨气连续回收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氨气连续回收系统.pdf(10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2020445036.1 (22)申请日 2020.03.31 (73)专利权人 韶关凯鸿纳米材料有限公司 地址 512000 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有色金 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72)发明人 傅智健梁鹤贤陈升刘优强 张敏平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 公司 44102 代理人 罗晓林 (51)Int.Cl. B01D 53/18(2006.01) C01C 1/02(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氨气连续回收系统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氨。
2、气回收设备技术领域, 公 开了一种氨气连续回收系统, 包括第一吸氨单 元、 第二吸氨单元、 第三吸氨单元及第四吸氨单 元, 所述第一吸氨单元、 第二吸氨单元、 第三吸氨 单元、 第四吸氨单元均包括喷淋塔和循环罐, 所 述第一吸氨单元、 第二吸氨单元、 第三吸氨单元、 第四吸氨单元的喷淋塔依次相连, 所述第四吸氨 单元的喷淋塔连接到第一吸氨单元的喷淋塔上, 喷淋塔之间的连接管道上设有吸氨切换阀门, 所 述吸氨切换阀门能够连通或者断开相邻的喷淋 塔, 从所述吸氨切换阀门还能够通入氨气尾气, 氨气能够经过所述喷淋塔吸收后从所述喷淋塔 排出。 本实用新型能够不断地通过喷淋吸氨, 提 高了吸氨效率。 权。
3、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4页 CN 212039756 U 2020.12.01 CN 212039756 U 1.一种氨气连续回收系统, 其特征在于, 包括第一吸氨单元、 第二吸氨单元、 第三吸氨 单元及第四吸氨单元, 所述第一吸氨单元、 第二吸氨单元、 第三吸氨单元、 第四吸氨单元均 包括喷淋塔和循环罐, 所述第一吸氨单元、 第二吸氨单元、 第三吸氨单元、 第四吸氨单元的 喷淋塔依次相连, 所述第四吸氨单元的喷淋塔连接到第一吸氨单元的喷淋塔上, 喷淋塔之 间的连接管道上设有吸氨切换阀门, 所述吸氨切换阀门能够连通或者断开相邻的喷淋塔, 从所述吸氨切换阀门还能够通入氨气尾气, 氨气能够。
4、经过所述喷淋塔吸收后从所述喷淋塔 排出; 每一所述循环罐上设有将水抽上所述喷淋塔进行喷淋的循环泵, 所述喷淋塔与所述循 环罐之间连接有用于回水的回水管道, 所述循环罐上设有用于通入新的水的进水口和氨水 出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氨气连续回收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淋塔与所述循环罐之间 连接有冷却器, 所述冷却器上能够对氨水进行降温。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氨气连续回收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器包括内管、 介质管, 所述内管套在所述介质管内, 所述介质管用于通过冷水, 所述内管用于通过氨水, 所述介质 管上包覆有隔温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氨气连续回收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
5、内管的两端为开口, 所述 内管上设有内管连接法兰, 所述介质管呈螺旋形, 所述内管的端部突出设于所述介质管。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氨气连续回收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管为冷拔管, 所述介质 管为钢管。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氨气连续回收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氨水出口上连接有用于回 收所述循环罐内符合回收标准浓度的回收池。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氨气连续回收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温层为硬质聚氨酯泡沫 塑料。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212039756 U 2 一种氨气连续回收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氨气回收设备技术领域, 特别是涉及一种氨气连续回收系统。。
6、 背景技术 0002 在氨法制备氧化锌工艺中, 使用氨水进行锌的络合, 利用蒸氨实现锌离子的结晶, 蒸氨的氨气通过吸氨转换成氨水后, 又可以作为锌氨络合液用于锌的络合, 整个工艺过程 就是氨的循环过程。 氨法氧化锌工艺中, 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辅料的氨水, 往往很多工厂在 生产过程中, 不重视氨气的回收, 导致氨水排入周围环境中造成氨气污染, 因此, 做好氨气 的回收不仅能够提高氨气利用效率, 还能够保护环境。 0003 回收氨气通常要利用氨气易溶于水的原理对氨气进行回收, 现有的吸氨装置中, 有采用喷淋进行吸氨的工序, 但是仅仅采用喷淋吸氨过程吸氨, 对氨的吸收效率低下, 喷淋 吸氨的过程需要。
7、的时间长。 且喷淋吸氨的喷淋吸收装置在氨水池放水时不能持续地吸氨, 导致吸氨过程需要等待放料, 吸氨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氨气连续回收系统, 能够通过喷淋吸氨不间断地连 续喷淋吸氨。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氨气连续回收系统, 包括第一吸氨单元、 第二吸氨单元、 第三吸氨单元及第四吸氨单元, 所述第一吸氨单元、 第二吸氨单元、 第三吸 氨单元、 第四吸氨单元均包括喷淋塔和循环罐, 所述第一吸氨单元、 第二吸氨单元、 第三吸 氨单元、 第四吸氨单元的喷淋塔依次相连, 所述第四吸氨单元的喷淋塔连接到第一吸氨单 元的喷淋塔上, 喷淋塔之间。
8、的连接管道上设有吸氨切换阀门, 所述吸氨切换阀门能够连通 或者断开相邻的喷淋塔, 从所述吸氨切换阀门还能够通入氨气尾气, 氨气能够经过所述喷 淋塔吸收后从所述喷淋塔排出; 0006 每一所述循环罐上设有将水抽上所述喷淋塔进行喷淋的循环泵, 所述喷淋塔与所 述循环罐之间连接有用于回水的回水管道, 所述循环罐上设有用于通入新的水的进水口和 氨水出口。 0007 作为优选方案, 所述喷淋塔与所述循环罐之间连接有冷却器, 所述冷却器上能够 对氨水进行降温。 0008 作为优选方案, 所述冷却器包括内管、 介质管, 所述内管套在所述介质管内, 所述 介质管用于通过冷水, 所述内管用于通过氨水, 所述介质。
9、管上包覆有隔温层。 0009 作为优选方案, 所述内管的两端为开口, 所述内管上设有内管连接法兰, 所述介质 管呈螺旋形, 所述内管的端部突出设于所述介质管。 0010 作为优选方案, 所述内管为冷拔管, 所述介质管为钢管。 0011 作为优选方案, 所述氨水出口上连接有用于回收所述循环罐内符合回收标准浓度 的回收池。 说明书 1/4 页 3 CN 212039756 U 3 0012 作为优选方案, 所述隔温层为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 0013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氨气连续回收系统, 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 1、 通过第一吸氨单元、 第二吸氨单元、 第三吸氨单元及第四吸氨单元喷淋吸氨, 在。
10、 喷淋循环吸氨过程中, 循环吸氨提高了氨的吸收效果; 0015 2、 通过氨气尾气吸氨后, 通过第一吸氨单元、 第二吸氨单元、 第三吸氨单元及第四 吸氨单元的氨水浓度逐渐降低, 通过吸氨切换阀门可以将第一吸氨单元、 第二吸氨单元、 第 三吸氨单元及第四吸氨单元之一分别断开, 将氨水浓度最高的吸氨单元断开后单独放料和 放入新的水, 克服了喷淋吸氨的过程需要的时间长的缺点, 且能够不间断地吸氨, 避免喷淋 塔空置, 同时至少有三个吸氨单元喷淋吸氨, 提高了氨的吸收效率。 0016 进一步地, 在第一吸氨单元、 第二吸氨单元、 第三吸氨单元及第四吸氨单元中设有 冷却器, 能够在第一吸氨单元、 第二吸。
11、氨单元、 第三吸氨单元及第四吸氨单元中不间断地循 环对氨水进行冷却, 提高了氨水的冷却效果, 这也提升了氨的吸收效果。 附图说明 0017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氨气连续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冷却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9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冷却器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0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循环罐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中, 100、 第一吸氨单元; 200、 第二吸氨单元; 300、 第三吸氨单元; 400、 第四吸氨 单元; 610、 回收池; 710、 喷淋塔; 712、 吸氨切换阀门; 720、 循环罐; 722、。
12、 进水口; 724、 氨水出 口; 730、 循环泵; 740、 冷却器; 741、 内管; 741a、 内管连接法兰; 743、 介质管; 747、 隔温层; 760、 回水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 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以下 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 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23 如图1至图4所示, 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氨气连续回收系统, 能够提高氨 的吸收效果和效率。 0024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 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氨气连续回收系统, 包括第一吸氨单元 100、 第二吸氨单元200、 第三吸氨单元300及第四吸氨单。
13、元400, 第一吸氨单元100、 第二吸氨 单元200、 第三吸氨单元300及第四吸氨单元400用于喷淋吸氨。 0025 具体地, 第一吸氨单元100、 第二吸氨单元200、 第三吸氨单元300、 第四吸氨单元 400均包括喷淋塔710和循环罐720, 通过将水在喷淋塔710中喷淋, 提高水与氨的接触面积, 使得喷淋塔710能够对氨充分吸收, 提高了氨的吸收效果。 0026 具体地, 第一吸氨单元100、 第二吸氨单元200、 第三吸氨单元300、 第四吸氨单元 400的喷淋塔710依次相连, 第四吸氨单元400的喷淋塔710连接到第一吸氨单元100的喷淋 塔710上, 喷淋塔710之间的连接。
14、管道上设有吸氨切换阀门712, 吸氨切换阀门712能够连通 或者断开相邻的喷淋塔710, 从吸氨切换阀门712还能够通入氨气尾气, 氨气能够经过喷淋 塔710吸收后从喷淋塔710排出。 说明书 2/4 页 4 CN 212039756 U 4 0027 其中, 吸氨切换阀门712为一个三通阀, 具有气体入口管道、 与相邻的两个喷淋塔 710连通的管路, 吸氨切换阀门712具有三种连通状态: 0028 1、 连通相邻的喷淋塔710, 气体入口管道关闭; 0029 2、 将相邻的喷淋塔710之一关闭、 连通向另一个喷淋塔710与气体入口管道向另一 个喷淋塔710通入氨气; 0030 3、 三路完全。
15、关闭。 0031 通过控制吸氨切换阀门712, 使得在使用时, 通过吸氨切换阀门712的连通, 氨气能 够直接进入到喷淋塔710或者从相邻的喷淋塔710进入喷淋塔710。 0032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为: 0033 S100、 将四个循环罐720通入清水待用, 断开第四吸氨单元400的喷淋塔710与其他 喷淋塔710的连通, 向第一吸氨单元100的喷淋塔710通入氨气尾气, 第一吸氨单元100的循 环罐720作为第一级喷淋吸氨设备, 氨气尾气依次进入第二吸氨单元200、 第三吸氨单元 300; 0034 S110、 断开第一吸氨单元100的喷淋塔710与其他喷淋塔710的连通, 将第四吸氨单。
16、 元400的喷淋塔710与其他喷淋塔710连通, 向第二吸氨单元200的喷淋塔710通入氨气尾气, 第二吸氨单元200的循环罐720作为第一级喷淋吸氨设备, 氨气尾气依次进入第三吸氨单元 300、 第四吸氨单元400, 对第一吸氨单元400的循环罐720中的氨水放料和加入清水; 0035 S120、 断开第二吸氨单元200的喷淋塔710与其他喷淋塔710的连通, 将第一吸氨单 元100的喷淋塔710与其他喷淋塔710连通, 向第三吸氨单元200的喷淋塔710通入氨气尾气, 第三吸氨单元300的循环罐720作为第一级喷淋吸氨设备, 氨气尾气依次进入第四吸氨单元 400、 第一吸氨单元100, 对。
17、第二吸氨单元400的循环罐720中的氨水放料和加入清水; 0036 S130、 断开第三吸氨单元300的喷淋塔710与其他喷淋塔710的连通, 将第二吸氨单 元200的喷淋塔710与其他喷淋塔710连通, 向第四吸氨单元200的喷淋塔710通入氨气尾气, 第四吸氨单元400的循环罐720作为第一级喷淋吸氨设备, 氨气尾气依次进入第一吸氨单元 100、 第二吸氨单元200, 对第三吸氨单元400的循环罐720中的氨水放料和加入清水; 0037 S140、 断开第四吸氨单元400的喷淋塔710与其他喷淋塔710的连通, 将第一吸氨单 元100的喷淋塔710与其他喷淋塔710连通, 向第一吸氨单元2。
18、00的喷淋塔710通入氨气尾气, 第一吸氨单元100的循环罐720作为第一级喷淋吸氨设备, 氨气尾气依次进入第二吸氨单元 200、 第三吸氨单元300, 对第四吸氨单元400的循环罐720中的氨水放料和加入清水; 0038 S150、 四个喷淋塔710依次轮流作为第一级喷淋吸氨设备, 重新加入清水后等待下 次循环。 0039 通过以上使用过程, 每时每刻都有三级喷淋吸氨设备对氨进行吸收, 在作为第一 级喷淋吸氨设备中的氨达到回收浓度后, 直接将第一级喷淋吸氨设备中的氨水放料进入到 回收池610中。 同时, 能够保证至少有三个喷淋塔710对氨进行喷淋吸氨, 保证了对氨气尾气 的吸收效果。 所以,。
19、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喷淋吸氨设备在放出氨水时, 对氨的吸收效果不好的 缺点, 保证了氨的吸收效果。 吸氨过程连续, 吸氨效果好。 0040 具体地, 每一循环罐720上设有将水抽上喷淋塔710进行喷淋的循环泵730, 循环泵 730提供氨水循环吸氨的动力。 0041 具体地, 喷淋塔710与循环罐720之间连接有用于回水的回水管道760, 回水管道 说明书 3/4 页 5 CN 212039756 U 5 760能够从喷淋塔710向循环罐720回水完成水循环。 0042 具体地, 如图4所示, 循环罐720上设有用于通入新的水的进水口722和氨水出口 724。 0043 优选地, 喷淋塔710与。
20、循环罐720之间连接有冷却器740, 冷却器740上能够对氨水 进行降温, 通过冷却器740在氨水循环时降温, 相比于传统设备中, 仅仅将氨水通过一次冷 却器, 提高了对氨水的降温效果, 保证了对氨的吸收效果。 0044 优选地, 如图2、 图3所示, 作为氨水冷却装置的冷却器740包括内管741、 介质管 743, 内管741套在介质管743内, 介质管743用于通过冷水, 内管741用于通过氨水, 介质管 743上包覆有隔温层747。 介质管743的端部通过螺纹与外部冷水管道连接, 介质管743抵接 连接在内管741的外侧壁上, 使得介质管743能够充分吸收内管741的热量。 在作为冷却器。
21、使 用时, 从介质管743的内侧通过的氨水降温效果更好, 所以, 将介质管743设置在内管741的 内侧, 能够提高氨水的降温效果。 通过隔温层747能够充分地隔热, 避免冷水吸收外部热量。 0045 优选地, 内管741的两端为开口, 内管741上设有内管连接法兰741a, 内管741的端 部突出设于介质管743。 0046 在安装时, 通过内管连接法兰741a与氨水管道连接, 内管连接法兰741a上设有连 接螺栓, 内管连接法兰741a处设有密封圈, 避免氨水泄露。 0047 具体地, 介质管743呈螺旋形, 提高了内管741与介质管743的接触面积, 提高了内 管741与介质管743的热。
22、交换效果。 0048 优选地, 内管741为冷拔管, 介质管743为钢管, 由于氨水对铜的腐蚀比较强, 钢铁 比较差, 所以, 内管741采用钢管制成的冷拔管制成, 更能够耐受氨水的腐蚀, 使用寿命长。 0049 同时, 由于内管741为直管, 氨水直接通过内管741, 能够降低氨水对内管741的腐 蚀, 提高了内管741的使用寿命。 0050 作为替换, 介质管743也可以采用铜管, 提高导热效果。 0051 优选地, 氨水出口724上连接有用于回收循环罐720内符合回收标准浓度的回收池 610, 在氨水浓度达标后, 通过回收池610盛装氨水, 然后对循环罐720通入新的水。 0052 优选。
23、地, 隔温层747为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 隔热效果优良。 0053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应当指出, 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 术人员来说, 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 这些改 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说明书 4/4 页 6 CN 212039756 U 6 图1 说明书附图 1/4 页 7 CN 212039756 U 7 图2 说明书附图 2/4 页 8 CN 212039756 U 8 图3 说明书附图 3/4 页 9 CN 212039756 U 9 图4 说明书附图 4/4 页 10 CN 212039756 U 10 。
- 内容关键字: 氨气 连续 回收 系统
农机动力飞轮喷涂用漆雾废气处理装置.pdf
旁路引流线绝缘防护夹持支架结构.pdf
建筑施工围挡.pdf
推进剂气体浓度监测传感器.pdf
防刺伤采血针.pdf
铸造件快速冷却装置.pdf
工业硅粉制备用研磨装置.pdf
电池盖帽包边用防偏移模具.pdf
拉杆式储能电源箱.pdf
多穴五轴自动光学检测装置.pdf
活塞钻铣床.pdf
混凝土结构表面裂缝检测装置.pdf
羊粪粉碎机的清扫装置.pdf
铁碳微电解填料球.pdf
电感电流过零检测方法及电路.pdf
陶瓷加工的练泥机.pdf
建筑工程用支护装置.pdf
压滤机拉板装置及压滤机.pdf
含油污泥处理水洗装置.pdf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pdf
双环高密度标测消融导管.pdf
洁净手术室用的排风系统.pdf
用于预测转动设备的故障概率的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pdf
视觉辅助的三极管封装质量检测方法.pdf
可调式肢体活动康复训练装置.pdf
基于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的异常事件识别方法及相关装置.pdf
服装布料用卷绕装置.pdf
鸽子脂肪前体细胞的分离并体外培养方法及培养物和应用.pdf
配置肘式黏滞阻尼器的自复位摇摆结构.pdf
采硐充填方法.pdf
积分球数字仿体系统及成像测评方法.pdf
氯代碳酸乙烯酯的制备方法.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