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车.pdf

上传人:狗** 文档编号:9512122 上传时间:2021-05-1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854.2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平衡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平衡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平衡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文档描述:

《平衡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衡车.pdf(11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2020831713.3 (22)申请日 2020.05.18 (73)专利权人 位会杰 地址 451275 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涉村镇 羊角沟村黑沟9号 (72)发明人 杨晓东 (74)专利代理机构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 限公司 33100 代理人 徐关寿 (51)Int.Cl. B62K 11/00(2013.01) B62K 23/08(2006.01) B62J 45/40(2020.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平衡车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平衡车。

2、, 包括车架, 位于车架两侧的左滚轮和右滚轮, 及与车架相连 的左踏板组件和右踏板组件, 左踏板组件包括左 踩踏板, 设于左踩踏板下表面前后两端的第一触 发柱和第二触发柱, 与车架转动相连的左翘板, 及左传感器; 该左翘板上形成可与第一触发柱接 触配合的第一弹片和可与第二触发柱接触配合 的第二弹片, 于左踩踏板上施加外力, 驱动第一 触发柱下移触发第一弹片或第二触发柱下移触 发第二弹片时, 左翘板转动触发左传感器。 本实 用新型结构设计简单合理, 利用左踏板组件和右 踏板组件感应左脚和右脚的机械挤压, 感应更加 灵敏, 操控更加灵活, 转向操作灵活, 整体结构稳 固, 使用寿命长, 安全性能高。

3、。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5页 CN 212099198 U 2020.12.08 CN 212099198 U 1.一种平衡车, 包括车架 (1) , 位于车架 (1) 两侧的左滚轮 (2) 和右滚轮 (3) , 及与车架 (1) 相连的左踏板组件 (4) 和右踏板组件 (5) , 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踏板组件 (4) 包括左踩踏 板 (41) , 设于左踩踏板 (41) 下表面前后两端的第一触发柱 (42) 和第二触发柱 (43) , 与车架 (1) 转动相连的左翘板 (44) , 及左传感器 (45) ; 该左翘板 (44) 上形成可与第一触发柱 (42) 接 触配合的第一弹片。

4、 (441) 和可与第二触发柱 (43) 接触配合的第二弹片 (442) , 于左踩踏板 (41) 上施加外力, 驱动第一触发柱 (42) 下移触发第一弹片 (441) 或第二触发柱 (43) 下移触 发第二弹片 (442) 时, 所述左翘板 (44) 转动触发左传感器 (45)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右踏板组件 (5) 包括右踩踏板 (51) , 设于右踩踏板 (51) 下表面前后两端的第三触发柱 (52) 和第四触发柱 (53) , 与车架 (1) 转动 相连的右翘板 (54) , 及右传感器; 该右翘板 (54) 上形成可与第三触发柱 (52) 接触配合。

5、的第 三弹片 (541) 和可与第四触发柱 (53) 接触配合的第四弹片 (542) , 于右踩踏板 (51) 上施加外 力, 驱动第三触发柱 (52) 下移触发第三弹片 (541) 或第四触发柱 (53) 下移触发第四弹片 (542) 时, 所述右翘板 (54) 转动触发右传感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触发柱 (42) 套设有第一弹性件 (46) , 所述第二触发柱 (43) 套设有第二弹性件 (47) , 所述第一弹性件 (46) 和第二弹性件 (47) 的一端均与车架 (1) 相抵, 其另一端与左踩踏板 (41) 相抵。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平。

6、衡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踩踏板 (41) 包括上下叠放的 第一上板体 (411) 和第一下板体 (412) , 第一上板体 (411) 下表面和车架 (1) 之间设有左弹性 支撑座 (48) , 第一下板体 (412) 与车架 (1) 转动相连; 所述第一触发柱 (42) 和第二触发柱 (43) 设于第一上板体 (411) 的下表面, 所述第一下板体 (412) 上形成供第一触发柱 (42) 穿过 的第一开孔 (413) 和供第二触发柱 (43) 穿过的第二开孔 (414) 。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衡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弹性支撑座 (48) 为上小下大的锥 台形伸缩气囊。 6.。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触发柱 (42) 和第二触发柱 (43) 底端形成圆弧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翘板 (44) 包括供转轴 (21) 伸入的 主体 (443) , 及自主体 (443) 前后两侧延伸形成V字形的第一延伸段 (444) 和第二延伸段 (445) , 所述第一弹片 (441) 连接于第一延伸段 (444) 端部, 所述第二弹片 (442) 连接于第二 延伸段 (445) 端部, 所述第一弹片 (441) 和第二弹片 (442) 位于与左踩踏板 (41) 平行的同一 平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车, 其特征。

8、在于: 所述车架 (1) 上设有便于提起平衡车的 提手部 (11) 。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架 (1) 底部形成用于容纳电池 (12) 的左腔体 (13) 和用于容纳主板 (14) 的右腔体 (15) 。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踏板组件 (4) 上设有左缓冲罩体 (49) , 所述右踏板组件 (5) 上设有右缓冲罩体 (59) 。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212099198 U 2 一种平衡车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平衡两轮车技术领域, 尤其是涉及一种平衡车。 背景技术 0002 市面上大部分两轮平衡。

9、车通过上部伸出的把手杆控制转向, 把手杆增加了平衡车 的体积。 针对上述问题, 设计了省去把手杆的扭扭车, 其仅靠左右两部分踏板的角度差实现 转向, 但是由于将车体沿中轴分为左右两部分, 使得整体强度变差, 且结构复杂, 停止骑行 时不会将左右两部分复位至不存在角度差的状态; 针对上述问题, 又设计了一种新型体感 车, 其利用车体内部的陀螺仪和传感器来检测车体的变化, 准确驱动电机进行相应的调整, 以保持系统的平衡, 但是上述结构的平衡车对传感器的要求较高, 而且操作灵活度不高, 当 行驶在高地不平的地面时, 容易造成传感器的误判。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

10、提供一种操作灵敏, 装配结构简单, 操纵转 向灵活, 使用寿命长的平衡车。 0004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平衡车, 包括车架, 位于车 架两侧的左滚轮和右滚轮, 及与车架相连的左踏板组件和右踏板组件, 所述左踏板组件包 括左踩踏板, 设于左踩踏板下表面前后两端的第一触发柱和第二触发柱, 与车架转动相连 的左翘板, 及左传感器; 该左翘板上形成可与第一触发柱接触配合的第一弹片和可与第二 触发柱接触配合的第二弹片, 于左踩踏板上施加外力, 驱动第一触发柱下移触发第一弹片 或第二触发柱下移触发第二弹片时, 所述左翘板转动触发左传感器。 0005 本实用新型在左踏板组件设。

11、置分别与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配合的第一触发柱和 第二触发柱, 通过脚部对左踏板组件的机械挤压, 触发第一触发柱和第一弹片的接触配合, 或触发第二触发柱和第二弹片的接触配合, 利用左传感器和右传感器驱动左滚轮和右滚轮 向前滚动或向后滚动, 实现平衡车的前进、 后退或转向, 构设计简单、 合理, 平衡车的反应速 度快, 感应灵敏, 转向方便, 使用寿命长。 0006 进一步的, 所述右踏板组件包括右踩踏板, 设于右踩踏板下表面前后两端的第三 触发柱和第四触发柱, 与车架转动相连的右翘板, 及右传感器; 该右翘板上形成可与第三触 发柱接触配合的第三弹片和可与第四触发柱接触配合的第四弹片, 于右踩踏板上。

12、施加外 力, 驱动第三触发柱下移触发第三弹片或第四触发柱下移触发第四弹片时, 所述右翘板转 动触发右传感器。 0007 进一步的, 所述第一触发柱套设有第一弹性件, 所述第二触发柱套设有第二弹性 件, 所述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的一端均与车架相抵, 其另一端与左踩踏板相抵。 第一弹 性件和第二弹性件可以配合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对第一触发柱和第二触发柱进行复位, 脚 部操作更加省力, 反应更加灵敏; 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可以向上复位第一上板体, 使得 其脱离左弹性支撑座和第一下板体。 说明书 1/4 页 3 CN 212099198 U 3 0008 进一步的, 所述左踩踏板包括上下叠放的第一上。

13、板体和第一下板体, 第一上板体 下表面和车架之间设有左弹性支撑座, 第一下板体与车架转动相连, 所述第一触发柱和第 二触发柱设于第一上板体的下表面, 所述第一下板体上形成供第一触发柱穿过的第一开孔 和供第二触发柱穿过的第二开孔。 0009 进一步的, 所述左弹性支撑座为上小下大的锥台形伸缩气囊。 伸缩气囊的设计使 得第一上板体的活动幅度更大, 反应更加灵敏, 且脚踩的舒适度得到提高; 锥台形结构的设 计不仅增加结构的稳固性, 而且与第一上板体的接触面积减小, 操控灵敏度更高。 0010 进一步的, 所述第一触发柱和第二触发柱底端形成圆弧面。 圆弧面沿着车架的纵 向宽度延伸, 从而对第一弹片和第。

14、二弹片的转动更加有利, 使得其转动幅度更加, 增加了反 应灵敏度。 0011 进一步的, 所述左翘板包括供转轴伸入的主体, 及自主体前后两侧延伸形成V字形 的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 所述第一弹片连接于第一延伸段端部, 所述第二弹片连接于 第二延伸段端部, 所述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位于与左踩踏板平行的同一平面。 0012 进一步的, 所述车架上设有便于提起平衡车的提手部。 0013 进一步的, 所述车架底部形成用于容纳电池的左腔体和用于容纳主板的右腔体。 0014 进一步的, 所述左踏板组件上设有左缓冲罩体, 所述右踏板组件上设有右缓冲罩 体。 左缓冲罩体和右缓冲罩体可以由橡胶材质制成, 其避免。

15、左踏板组件和右踏板组件被随 意触发, 延长平衡车的使用寿命, 增加踩踏的舒适度, 整体结构更加整洁。 0015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结构设计简单合理, 利用左踏板组件和右踏板组件感 应左脚和右脚的机械挤压, 感应更加灵敏, 操控更加灵活, 转向操作灵活, 整体结构稳固, 使 用寿命长, 安全性能高。 附图说明 0016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0017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图。 0018 图3为图2中的A处结构放大图。 0019 图4为本实用新型左翘板的立体图。 0020 图5为本实用新型左踏板组件的部分背面立体图。 0021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一。 0022 图7为。

16、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 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的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 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 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应 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4 如图1-7所示, 一种平衡车, 包括车架1, 安装在车架1左侧的左滚轮2, 安装在车架1 右侧的右滚轮3, 及与车架1相连的左踏板组件4和右踏板组件5; 车架1的底部形成用。

17、于放置 说明书 2/4 页 4 CN 212099198 U 4 电池12的左腔体13和用于放置主板14的右腔体15, 左腔体13和右腔体15可相互连通或相互 独立; 为了便于提起整个平衡车, 在左踏板组件4和右踏板组件5之间设置有提手部11, 该提 手部11为形成在车架1中心的弧形通孔结构。 0025 左踏板组件4包括左踩踏板41, 设置在左踩踏板41下表面前后两端的第一触发柱 42和第二触发柱43, 与车架1转动相连的左翘板44, 及与左翘板44配合的左传感器45。 0026 如图3、 5所示, 左踩踏板41包括上下叠放的第一上板体411和第一下板体412, 第一 上板体411的宽度大于第。

18、一下板体412的宽度, 第一上板体411的下表面和车架1之间设置有 左弹性支撑座48, 其可以是上小下大的锥台形伸缩气囊结构, 左弹性支撑座48不仅起到支 撑作用, 还作为保险开关使用, 当左踏板组件4的左弹性支撑座48和右踏板组件5的右弹性 支撑座58同时被下压时, 平衡车才会启动 (上述功能的实现为现有技术, 不再赘述) , 安全性 能更高; 0027 第一下板体412与车架1转动连接, 具体的, 在第一下板体412的下表面设置两个安 装凸部415, 在车架1上对应位置也设置安装凸部, 旋转轴穿过安装凸部实现第一下板体412 和车架1的转动连接。 0028 第一触发柱42和第二触发柱43设。

19、置在第一上板体411的下表面, 第一下板体412上 对应位置形成第一开孔413和第二开孔414, 从而第一触发柱42穿过第一开孔413后与左翘 板44配合, 第二触发柱43穿过第二开孔414后与左翘板44配合。 当然于其它实施例中, 第一 触发柱42和第二触发柱43也可以设置在第一下板体412的下表面。 0029 为了实现第一触发柱42下移抵压左翘板44后, 左翘板44能发生更大幅度的转动, 在第一触发柱42的底端形成圆弧面, 且该圆弧面的圆弧前后延伸, 同样的, 在第二触发柱43 的底端也形成圆弧面。 0030 为了第一触发柱42、 第二触发柱43能快速复位, 也为了实现结构的稳固性, 在第。

20、一 触发柱42外侧套设有第一弹性件46, 在第二触发柱43外侧套设有第二弹性件47, 第一弹性 件46的一端与车架1上表面相抵, 其另一端与左踩踏板41相抵, 具体是穿过第一开孔413抵 接在第一上板体411下表面; 第二弹性件47的一端与车架1上表面相抵, 其另一端与左踩踏 板41相抵, 具体是穿过第二开孔414抵接在第一上板体411下表面。 从而第一弹性件46和第 二弹性件47可以配合将第一上板体411向上复位脱离左弹性支撑座48和第一下板体412, 此 时平衡车不会被随意触发启动, 安全性能高。 为了防止第一弹性件46和第二弹性件47发生 偏移, 在车架1的上表面形成与第一弹性件46适配。

21、的第一凹槽, 与第二弹性件47适配的第二 凹槽, 或者在车架1上设置一块装配板16, 该装配板16上形成与第一弹性件46适配的第一凹 槽161和与第二弹性件47适配的第二凹槽162。 0031 如图4所示, 左翘板44包括供转轴21伸入的主体443, 从主体443的前侧延伸形成的 第一延伸段444, 及从主体443的后侧延伸形成的第二延伸段445, 该第一延伸段444和第二 延伸段445形成开口朝上的V字形结构, 在第一延伸段444的上端连接有第一弹片441, 在第 二延伸段445的上端连接有第二弹片442, 第一弹片441和第二弹片442位于同一水平面, 且 均与左踩踏板41平行, 第一弹片。

22、441和第一触发柱42上下正对, 第二弹片442和第二触发柱 43上下正对。 0032 转轴21即为与左滚轮2连接的驱动轴, 左传感器45安装在靠近左翘板44的位置, 其 可以是霍尔传感器; 当在左踩踏板41上施加外力时, 也就是左脚脚尖用力踩, 驱动第一触发 说明书 3/4 页 5 CN 212099198 U 5 柱42向下移动接触第一弹片441时, 左翘板44绕着转轴21转动, 触发左传感器45驱动左滚轮 2向前滚动; 当在左踩踏板41上施加外力时, 也就是左脚脚跟用力踩, 驱动第二触发柱43向 下移动接触第二弹片442时, 左翘板44绕着转轴21反向转动, 触发左传感器45驱动左滚轮2。

23、 向后滚动。 0033 右踏板组件5的结构与左踏板组件4的结构相同, 简单描述, 右踏板组件5包括右踩 踏板51, 设置在右踩踏板51下表面前后两端的第三触发柱52和第四触发柱53, 与车架1转动 相连的右翘板54, 及与右翘板54配合的右传感器。 右翘板54上形成可与第三触发柱52接触 配合的第三弹片541和可与第四触发柱53接触配合的第四弹片542, 当右踩踏板51上施加外 力, 也就是右脚脚尖用力踩, 驱动第三触发柱52向下移动接触第三弹片541时, 右翘板54绕 着转轴31转动, 触发右传感器驱动右滚轮3向前滚动; 当在右踩踏板51上施加外力时, 也就 是右脚脚跟用力踩, 驱动第四触发。

24、柱53向下移动接触第四弹片542时, 右翘板54绕着转轴31 反向转动, 触发右传感器驱动右滚轮3向后滚动 (对于传感器和滚轮的配合为现有技术, 不 再赘述) 。 0034 当第一触发柱42向下移动接触第一弹片441、 第四触发柱53向下移动接触第四弹 片542时, 或第二触发柱43向下移动接触第二弹片442、 第三触发柱52向下移动接触第三弹 片541时, 则平衡车发生转向运动。 0035 为了整体结构的整洁性, 同时增加踩踏的舒适性, 在左踏板组件4上罩设有左缓冲 罩体49, 在右踏板组件5上罩设有右缓冲罩体49。 0036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用来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 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 在 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对本实用新型作出的任何修改和改变, 都落 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说明书 4/4 页 6 CN 212099198 U 6 图1 图2 说明书附图 1/5 页 7 CN 212099198 U 7 图3 图4 说明书附图 2/5 页 8 CN 212099198 U 8 图5 说明书附图 3/5 页 9 CN 212099198 U 9 图6 说明书附图 4/5 页 10 CN 212099198 U 10 图7 说明书附图 5/5 页 11 CN 212099198 U 11 。

展开阅读全文
内容关键字: 平衡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平衡车.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df/951212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