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管.pdf
![热交换管.pdf_第1页](https://img.zhuanlichaxun.net/fileroot4/2021-5/10/c98a5442-ad8b-4132-8990-cc511b496c63/c98a5442-ad8b-4132-8990-cc511b496c631.gif)
![热交换管.pdf_第2页](https://img.zhuanlichaxun.net/fileroot4/2021-5/10/c98a5442-ad8b-4132-8990-cc511b496c63/c98a5442-ad8b-4132-8990-cc511b496c632.gif)
![热交换管.pdf_第3页](https://img.zhuanlichaxun.net/fileroot4/2021-5/10/c98a5442-ad8b-4132-8990-cc511b496c63/c98a5442-ad8b-4132-8990-cc511b496c633.gif)
《热交换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交换管.pdf(12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2020945352.5 (22)申请日 2020.05.29 (73)专利权人 成都双流积利热能科技股份有限 公司 地址 610200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彭镇双 楠大道下段1928号 (72)发明人 杨启林何正云汤依余 (74)专利代理机构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51214 代理人 韩雪 (51)Int.Cl. F28D 7/10(2006.01) F28F 9/18(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热交换管 (57)摘要 一种热交换管, 它包括外。
2、管和设置在外管内 的内管, 在内管和外管的横截面方向上, 内管上 左侧壁、 内管下左侧壁、 内管上右侧壁和内管下 右侧壁均向内管内部凹陷; 所述内管上左侧壁和 内管下左侧壁的连接处用于和外管的左侧内壁 焊接; 所述内管上右侧壁和内管下右侧壁的连接 处用于和外管的右侧内壁焊接; 所述内管上左侧 壁和内管上右侧壁的连接处用于和外管的顶部 内壁焊接和/或所述内管下左侧壁和内管下右侧 壁的连接处用于和外管的底部内壁焊接; 所述外 管内部被内管分隔成四个取暖水通道, 四个取暖 水通道的通流面积之和为107.44mm2138mm2。 该热交换管能够提高内管与外管的热交换效率, 同时减少管通道堵塞的几率。 。
3、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5页 附图4页 CN 212227806 U 2020.12.25 CN 212227806 U 1.一种热交换管, 其特征在于: 它包括外管(1)和设置在外管(1)内的内管(2), 在内管 (2)和外管(1)的横截面方向上, 内管上左侧壁(201)、 内管下左侧壁(202)、 内管上右侧壁 (204)和内管下右侧壁(203)均向内管(2)内部凹陷; 所述内管上左侧壁(201)和内管下左侧壁(202)的连接处用于和外管(1)的左侧内壁焊 接; 所述内管上右侧壁(204)和内管下右侧壁(203)的连接处用于和外管(1)的右侧内壁焊 接; 所述内管上左侧壁(201)和内管上右。
4、侧壁(204)的连接处用于和外管(1)的顶部内壁焊 接和/或所述内管下左侧壁(202)和内管下右侧壁(203)的连接处用于和外管(1)的底部内 壁焊接; 所述外管(1)内部被内管(2)分隔成四个取暖水通道, 四个取暖水通道的通流面积之和 为107.44mm2138mm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管, 其特征在于: 内管上左侧壁(201)、 内管下左侧壁 (202)、 内管上右侧壁(204)、 内管下右侧壁(203)均对称向内管(2)内部凹陷, 使内管上左侧 壁(201)和内管下左侧壁(202)与内管上右侧壁(204)和内管下右侧壁(203)左右对称, 使内 管上左侧壁(201)和内管上。
5、右侧壁(204)与内管下左侧壁(202)和内管下右侧壁(203)上下 对称。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管, 其特征在于: 内管上左侧壁(201)、 内管下左侧 壁(202)、 内管上右侧壁(204)和内管下右侧壁(203)向内管(2)内部凹陷成弧形或 “V” 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管,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管上左侧壁(201)和内管下左侧壁(202)的连接处成弧形或 “V” 形; 所述内管上右侧壁(204)和内管下右侧壁(203)的连接处成弧形或 “V” 形; 所述内管上左侧壁(201)和内管上右侧壁(204)的连接处成弧形或 “V” 形; 所述内管下左侧壁(202)和。
6、内管下右侧壁(203)的连接处成弧形或 “V” 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热交换管, 其特征在于: 在外管(1)和内管(2)的横截面上, 外管(1)的内截面面积为S1, 内管(2)的外截面面积为S2, 四个取暖水通道的通流面积之和为 S, 其中SS1S2107.44mm2138mm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管, 其特征在于: 外管(1)的内截面面积为S1 250.44mm2, 内管(2)的外截面面积为S2112.44mm2143mm2, 内管(2)的外表面周长为L 60.09mm63.23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管,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管上左侧壁(201)和内。
7、管下左侧壁(202)的连接处、 所述内管上右侧壁(204)和 内管下右侧壁(203)的连接处、 所述内管上左侧壁(201)和内管上右侧壁(204)的连接处与 所述内管下左侧壁(202)和内管下右侧壁(203)的连接处与外管(1)内壁间的间隙为焊接间 隙H, 其中H0.05mm0.1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管,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管上左侧壁(201)和内管下左侧壁(202)的连接处与外管(1)的左侧内壁间的间 隙为0.05mm; 所述内管上右侧壁(204)和内管下右侧壁(203)的连接处与外管(1)的右侧内壁间的间 权利要求书 1/2 页 2 CN 212227806 U 2 隙。
8、为0.05mm; 所述内管上左侧壁(201)和内管上右侧壁(204)的连接处与外管(1)的顶部内壁间的间 距为0.1mm; 所述内管下左侧壁(202)和内管下右侧壁(203)的连接处与外管(1)的底部内壁间的间 距为0.1mm。 权利要求书 2/2 页 3 CN 212227806 U 3 一种热交换管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水器领域, 特指一种热交换管。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热交换管包括外管1和设置在外管1内的内管2, 外管1用于通过取暖水, 内 管2用于通过生活用水。 0003 如图1所示, 内管2左右两侧壁通过两个焊接点焊接在外管1左右两侧壁上, 工作 时, 吸热片将。
9、火焰的温度吸收并传递到外管1, 外管1吸热将外管1内的取暖用水加热; 取暖 用水温度升高后, 对内管2加热, 进而使内管2中的生活用水温度升高, 同时由于内管2通过 两焊接点与外管1相连, 外管1也能够将一部分热量传递给内管2来加热内管2中的生活用 水。 0004 由于内管2和外管1只有两个焊接点, 则内管2从外管1上吸收的热量较小, 内管2中 的水加热较慢。 为了提高内管2中生活用水的加热效率, 现采用如图2所示的双通道热交换 管来提高内管2中生活用水的加热效率, 如图2所示, 该内管2为异形管, 在图2中, 该异形管 的左右两侧壁和底壁与外管1内壁焊接, 即内管2与外管1间有3个焊接点, 。
10、则增大了内管2与 外管1间的接触面积, 更利于外管1的热量传递到内管2上。 0005 图2中, 外管1的内截面面积为250.44mm2, 内管2的外截面面积为146.18mm2, 内管2 的外表面周长为60.15mm2, 四个取暖水通道的通流面积之和为104.26mm2。 0006 长期使用时, 在上述结构尺寸下, 四个取暖水通道容易产生水垢, 进而导致取暖水 通道堵塞。 发明内容 0007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提供一种热交换管, 该热交换管能 够提高内管与外管的热交换效率, 同时减少管通道堵塞的几率。 0008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9 一种热交换管。
11、, 它包括外管和设置在外管内的内管, 在内管和外管的横截面方向 上, 内管上左侧壁、 内管下左侧壁、 内管上右侧壁和内管下右侧壁均向内管内部凹陷; 0010 所述内管上左侧壁和内管下左侧壁的连接处用于和外管的左侧内壁焊接; 0011 所述内管上右侧壁和内管下右侧壁的连接处用于和外管的右侧内壁焊接; 0012 所述内管上左侧壁和内管上右侧壁的连接处用于和外管的顶部内壁焊接和/或 0013 所述内管下左侧壁和内管下右侧壁的连接处用于和外管的底部内壁焊接; 0014 所述外管内部被内管分隔成四个取暖水通道, 四个取暖水通道的通流面积之和为 107.44mm2138mm2。 0015 进一步的, 内管。
12、上左侧壁、 内管下左侧壁、 内管上右侧壁、 内管下右侧壁均对称向 内管内部凹陷, 使内管上左侧壁和内管下左侧壁与内管上右侧壁和内管下右侧壁左右对 称, 使内管上左侧壁和内管上右侧壁与内管下左侧壁和内管下右侧壁上下对称。 说明书 1/5 页 4 CN 212227806 U 4 0016 进一步的, 内管上左侧壁、 内管下左侧壁、 内管上右侧壁和内管下右侧壁向内管内 部凹陷成弧形或 “V” 形。 0017 进一步的, 所述内管上左侧壁和内管下左侧壁的连接处成弧形或 “V” 形; 0018 所述内管上右侧壁和内管下右侧壁的连接处成弧形或 “V” 形; 0019 所述内管上左侧壁和内管上右侧壁的连接。
13、处成弧形或 “V” 形; 0020 所述内管下左侧壁和内管下右侧壁的连接处成弧形或 “V” 形。 0021 进一步的, 在外管和内管的横截面上, 外管的内截面面积为S1, 内管的外截面面积 为S2, 四个取暖水通道的通流面积之和为S, 其中SS1S2107.44mm2138mm2。 0022 进一步的, 外管的内截面面积为S1250 .44mm2, 内管的外截面面积为S2 112.44mm2143mm2, 内管的外表面周长为L60.09mm63.23mm。 0023 进一步的, 所述内管上左侧壁和内管下左侧壁的连接处、 所述内管上右侧壁和内 管下右侧壁的连接处、 所述内管上左侧壁和内管上右侧壁。
14、的连接处与所述内管下左侧壁和 内管下右侧壁的连接处与外管内壁间的间隙为焊接间隙H, 其中H0.05mm0.1mm。 0024 进一步的, 所述内管上左侧壁和内管下左侧壁的连接处与外管的左侧内壁间的间 隙为0.05mm; 0025 所述内管上右侧壁和内管下右侧壁的连接处与外管的右侧内壁间的间隙为 0.05mm; 0026 所述内管上左侧壁和内管上右侧壁的连接处与外管的顶部内壁间的间距为 0.1mm; 0027 所述内管下左侧壁和内管下右侧壁的连接处与外管的底部内壁间的间距为 0.1mm。 0028 综上所述,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29 1、 本实用新型, 能够。
15、有效的避免取暖水通道堵塞, 延长了热交换管的使用寿命。 0030 2、 本实用新型提高了热交换管的热效率, 生活水通道的传热效果取决于外管与异 型管的焊接效果以及取暖水通道的通水量; 取暖水通道的通流面积的加大, 使取暖水通道 的传热效果提高和减少结垢的趋势; 同时取暖水通道的流水量增加, 水中所带的热量传递 给生活用水通道的热量也随之增加; 取暖水通道与生活用水通道的传热效果同时增加, 从 而提高了热交换管的热效率。 0031 3、 增强了内管的实用性, 新型异型管采用对称结构, 对称结构对后序异型管的加 工、 组装更加方便、 有利。 0032 4、 加大了热交换管产品自动化生产的可行性, 。
16、新型异型管对称结构的设计, 便于 自动化生产, 便于异型管自动化加工处理, 便于异型管自动化装配。 从而提高了热交换管产 品自动化生产的可行性。 0033 5、 本实用新型提高了热交换管的焊接可靠性, 新型异型管焊接处与外管之间的间 隙为0.05mm、 0.1mm, 在钎焊间隙的范围之间, 使得热交换管外管与异型管的钎焊效果有显 著的提升, 从而提高了热交换管的焊接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34 图1和2是现有技术结构图; 说明书 2/5 页 5 CN 212227806 U 5 0035 图35是四个取暖水通道的通流面积之和最小情况下的结构图; 0036 图68是四个取暖水通道的通流面积之和最。
17、大情况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下面结合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0038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 例, 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应当理解, 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 本实用新型, 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39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交换管, 它包括外管1和设置在外管1内的内管2, 在内管 2和外管1的横截面方向上, 内管上左侧壁201、 内管下左侧壁202、 内管上右侧壁204和内管 下右侧壁203均向内管2内部凹陷; 0040 所述内管上左侧壁201和内管下左侧壁202的连接处用于和外管1的。
18、左侧内壁焊 接; 0041 所述内管上右侧壁204和内管下右侧壁203的连接处用于和外管1的右侧内壁焊 接; 0042 所述内管上左侧壁201和内管上右侧壁204的连接处用于和外管1的顶部内壁焊接 和/或所述内管下左侧壁202和内管下右侧壁203的连接处用于和外管1的底部内壁焊接; 0043 所述外管1内部被内管2分隔成四个取暖水通道, 四个取暖水通道的通流面积之和 为107.44mm2138mm2。 0044 在本实用新型中, 四个取暖水通道的通流面积之和设置为107.44mm2138mm2, 相 比于现有技术中四个取暖水通道的通流面积之和104.26mm2更大, 通流面积增加了3 32.3。
19、6, 能够降低取暖水通道被堵塞的概率, 延长热交换管的使用寿命。 同时, 四个取暖水 通道的通流面积之和设置为107.44mm2138mm2, 在避免堵塞管道堵塞的情况下, 能够最大 化的保证传热效果, 该结构尺寸下, 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传热效果是得到了加快的。 0045 如3、 6所示, 内管上左侧壁201、 内管下左侧壁202、 内管上右侧壁204、 内管下右侧 壁203均对称向内管2内部凹陷, 使内管上左侧壁201和内管下左侧壁202与内管上右侧壁 204和内管下右侧壁203左右对称, 使内管上左侧壁201和内管上右侧壁204与内管下左侧壁 202和内管下右侧壁203上下对称。 0046。
20、 如图2, 现有技术中, 内管2不是对称的, 在图2中, 内管2下部比内管2上部大, 这样 会导致内管2不便于自动化生产, 不便于异型管自动化加工处理, 不便于异型管自动化装 配。 同时, 每个取暖水通道的通流面积也不同, 进而导致每个取暖水通道的传热效率不同, 并且下部容易结垢。 而本实用新型中, 内管2是对称的, 则能够方便内管2的安装、 制造、 便于 制动话生产, 同时传热效率均匀, 下部容积空间增大, 传热效果更好。 0047 如图3、 6所示, 所述内管上左侧壁201、 内管下左侧壁202、 内管上右侧壁204和内管 下右侧壁203向内管2内部凹陷成弧形或 “V” 形。 0048 所。
21、述内管上左侧壁201和内管下左侧壁202的连接处成弧形或 “V” 形; 0049 所述内管上右侧壁204和内管下右侧壁203的连接处成弧形或 “V” 形; 0050 所述内管上左侧壁201和内管上右侧壁204的连接处成弧形或 “V” 形; 0051 所述内管下左侧壁202和内管下右侧壁203的连接处成弧形或 “V” 形。 说明书 3/5 页 6 CN 212227806 U 6 0052 在本实用新型中, 在外管1和内管2的横截面上, 外管1的内截面面积为S1, 内管2的 外截面面积为S2, 四个取暖水通道的通流面积之和为S, 其中SS1S2107.44mm2 138mm2。 0053 在本实。
22、用新型中, 外管1的内截面面积为S1250.44mm2, 内管2的外截面面积为S2 112.44mm2143mm2, 内管2的外表面周长为L60.09mm63.23mm。 0054 在本实用新型中, 所述内管上左侧壁201和内管下左侧壁202的连接处、 所述内管 上右侧壁204和内管下右侧壁203的连接处、 所述内管上左侧壁201和内管上右侧壁204的连 接处与所述内管下左侧壁202和内管下右侧壁203的连接处与外管1内壁间的间隙为焊接间 隙H, 其中H0.05mm0.1mm。 0055 在本实用新型中, 在所述内管上左侧壁201和内管下左侧壁202的连接处与外管1 的左侧内壁间的间隙为0.0。
23、5mm; 0056 所述内管上右侧壁204和内管下右侧壁203的连接处与外管1的右侧内壁间的间隙 为0.05mm; 0057 所述内管上左侧壁201和内管上右侧壁204的连接处与外管1的顶部内壁间的间距 为0.1mm; 0058 所述内管下左侧壁202和内管下右侧壁203的连接处与外管1的底部内壁间的间距 为0.1mm。 0059 如图2所示, 在现有的热交换管中, 内管2与外管1之间的焊接间隙偏大, 为0.25mm、 0.3mm, 超过了钎焊间隙。 由于内管2与外管1之间的间隙过大, 从而影响内管2与外管1的钎 焊效果, 导致内管2与外管1的焊接不可靠性。 而本实用新型中的焊接间隙更加可靠,。
24、 保证了 热交换管的结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0060 下面结合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管结构做进一步的说明。 0061 如图35所示, 图35为四个取暖水通道的通流面积之和S最小的情况, 其中, 在 外管1和内管2的截面方向上: 0062 外管1长轴方向的最大外径为27mm, 外管1短轴方向的最大外径为14mm, 外管1的内 截面面积为S1250.44mm2, 外管1的壁厚为0.8mm; 0063 内管2的长轴方向的最大外径为25.2mm, 内管2短轴方向的最大外径为12.3mm, 外 管1的内截面面积为S2143mm2, 内管2的壁厚为0.8mm; 0064 内管上左侧壁201、 内管下。
25、左侧壁202、 内管上右侧壁204和内管下右侧壁203向内 管2内部凹陷成弧形, 该弧形的半径为6.5mm。 0065 所述内管上左侧壁201和内管下左侧壁202的连接处成弧形该弧形的外侧半径为 2mm; 0066 所述内管上右侧壁204和内管下右侧壁203的连接处成弧形该弧形的外侧半径为 2mm; 0067 所述内管上左侧壁201和内管上右侧壁204的连接处成弧形该弧形的外侧半径为 1.95mm; 0068 所述内管下左侧壁202和内管下右侧壁203的连接处成弧形该弧形的外侧半径为 1.95mm; 0069 四个取暖水通道的通流面积之和SS1S2250.44mm2143mm2107.44mm。
26、2。 说明书 4/5 页 7 CN 212227806 U 7 0070 同时, 图3中的焊接点位与图2中相同, 均为三点焊接, 左右两焊接间隙为0.05mm; 底部的焊接间隙为0.1mm。 0071 如图68所示, 图68为四个取暖水通道的通流面积之和S最大的情况, 其中, 在 外管1和内管2的截面方向上: 0072 外管1长轴方向的最大外径为27mm, 外管1短轴方向的最大外径为14mm, 外管1的内 截面面积为S1250.44mm2, 外管1的壁厚为0.8mm; 0073 内管2的长轴方向的最大外径为25.2mm, 内管2短轴方向的最大外径为12.3mm, 外 管1的内截面面积为S211。
27、2.44mm2, 内管2的壁厚为0.8mm; 0074 内管上左侧壁201、 内管下左侧壁202、 内管上右侧壁204和内管下右侧壁203向内 管2内部凹陷成弧形, 该弧形的半径为4mm。 0075 所述内管上左侧壁201和内管下左侧壁202的连接处成弧形该弧形的外侧半径为 1.5mm; 0076 所述内管上右侧壁204和内管下右侧壁203的连接处成弧形该弧形的外侧半径为 1.5mm; 0077 所述内管上左侧壁201和内管上右侧壁204的连接处成弧形该弧形的外侧半径为 1.5mm; 0078 所述内管下左侧壁202和内管下右侧壁203的连接处成弧形该弧形的外侧半径为 1.5mm; 0079 。
28、四个取暖水通道的通流面积之和SS1S2250.44mm2112.44mm2138mm2。 0080 同时, 图6中的焊接点位与图2中相同, 均为三点焊接, 左右两焊接间隙为0.05mm; 底部的焊接间隙为0.1mm。 008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凡在本 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和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 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明书 5/5 页 8 CN 212227806 U 8 图1 图2 说明书附图 1/4 页 9 CN 212227806 U 9 图3 图4 说明书附图 2/4 页 10 CN 212227806 U 10 图5 图6 说明书附图 3/4 页 11 CN 212227806 U 11 图7 图8 说明书附图 4/4 页 12 CN 212227806 U 12 。
- 内容关键字: 热交换
新能源汽车用直流充电座.pdf
汽车智能避碰装置.pdf
骨料分选系统.pdf
片材生产用冷却设备.pdf
排水管道定位结构.pdf
一体式地面操作控制台.pdf
调色色浆过滤装置.pdf
干式变压器线圈吊具.pdf
下肢体能训练机器人.pdf
具有振动功能的发声装置.pdf
方便调整的缝纫机卷布装置.pdf
通讯接口.pdf
挤浆机加料装置.pdf
检测光刻胶适用性的方法及装置.pdf
齿轮箱生产用滚齿装置.pdf
基于动态规划和量子退火的RNA结构预测方法及系统.pdf
基于大数据的电力数据监管系统及方法.pdf
基于UWB的音频传输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pdf
铸造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pdf
内置光纤电缆导体的制作方法.pdf
基于神经网络的噪声等级监测装置、监测方法及电子设备.pdf
轨道交通车辆电连接器用固定框装置.pdf
碳氮共渗的加热装置.pdf
油田隐患井报废的连续注浆封堵设备及方法.pdf
多角度辐照抗菌装置及其在制备抗菌面料中的应用.pdf
流星雨页面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pdf
航路与平台之间安全距离的评估方法、电子设备.pdf
混凝土密实用混凝土振动装置.pdf
基于NS3网络仿真平台的数据链仿真方法.pdf
双重降低残碱的高镍无钴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pdf
PTFE膜自动缠卷设备及缠卷方法.pdf
装配式断热桥楼宇景观亮化结构及其应用.pdf
触控装置、触控方法和家用电器.pdf
具有切换输出的温度补偿的压力表.pdf
一种基于新型量子弱测量的高精密磁场计.pdf
一种催化加氢样品反应及反应物收集装置.pdf
一种基于分布式激光雷达提取振动特征参数的系统及方法.pdf
一种便于连接的眼镜.pdf
一种通用的多通道分布式目标回波模拟方法及中频系统.pdf
一种稀疏双平行线阵及二维波达方向估计方法.pdf
一种检测呋喃唑酮代谢物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pdf
一种点对点之间开短路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pdf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pdf
基于CHAN算法与改进牛顿迭代的联合时差定位方法.pdf
沉积盆地的超压预测方法.pdf
清酒酒曲及其制作方法.pdf
一种油量检测下的最近加油站行驶路线提示系统.pdf
一种地下水检测系统.pdf
依帕司他片溶出度测定方法.pdf
粒子辐照试样电导率和电阻率的测试方法.pdf
一种压接型功率半导体器件内部温度分布测量方法及系统.pdf
相关文档
更多![用于增压板的检测治具.pdf](/Images/s.gif)
![高效五金冲压连续模具.pdf](/Images/s.gif)
![车用天窗开关.pdf](/Images/s.gif)
![基于BIM技术的隧道施工过程用防护装置.pdf](/Images/s.gif)
![炉具瓦片底座成型机驱动毂水平调节工装.pdf](/Images/s.gif)
![带有定位功能打塞机.pdf](/Images/s.gif)
![铁路区域入侵检测雷达数据交换机用支撑设备.pdf](/Images/s.gif)
![超长方壳电池压床.pdf](/Images/s.gif)
![齿轮轴滚齿夹具.pdf](/Images/s.gif)
![手术室护师用移动载物架.pdf](/Images/s.gif)
![防震的硬盘.pdf](/Images/s.gif)
![叶轮进气口的导向装置.pdf](/Images/s.gif)
![桥梁及桥梁性能检测装置.pdf](/Images/s.gif)
![基于自动开合的汽车遮阳伞.pdf](/Images/s.gif)
![冶金化学分析用金属试样制样器.pdf](/Images/s.gif)
![仿乐器工艺品无线充电器.pdf](/Images/s.gif)
![具有防尘防水功能的电源适配器.pdf](/Images/s.gif)
![新型软管.pdf](/Images/s.gif)
![钢筋分离装置.pdf](/Images/s.gif)
![InSb敏感元、InSb光电红外传感器及探测器.pdf](/Images/s.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