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耗曲面手机膜热压成型设备.pdf
《低耗曲面手机膜热压成型设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耗曲面手机膜热压成型设备.pdf(16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2010028629.2 (22)申请日 2020.01.11 (71)申请人 东莞市瑞达智能自动化科技有限公 司 地址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塘厦镇塘龙西 路92号1栋101室 (72)发明人 江攀 (74)专利代理机构 东莞技创百科知识产权代理 事务所(普通合伙) 44608 代理人 朱晓光 (51)Int.Cl. B29C 51/42(2006.01) B29C 51/18(2006.01) B29C 51/30(2006.01) B29C 51/46(2006.0。
2、1) B29L 7/00(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低耗曲面手机膜热压成型设备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耗曲面手机膜热压成 型设备, 包括智能控制组件、 机壳、 模压装置、 油 热循环系统和水冷循环系统, 模压装置、 油热循 环系统和水冷循环系统设置在机壳内部, 所述机 壳内部横向设置有机架底板, 所述模压装置设置 在机架底板上方, 所述油热循环系统和水冷循环 系统位于机架底板下方, 油热循环系统和水冷循 环系统分开独立设置, 可以使凹模和凸模快速的 冷却或油热, 且能够大限度的保流热油系统产生 的热能, 凹模曲面部分、 凸模曲面部分与产品的 曲面长度相等, 且曲面槽折弯。
3、度大于产品曲面折 弯度, 此工艺能让材料冷却时的刚好反弹变形到 适合的曲面; 本发明解决了手机膜生产能耗高、 生产效率低、 模具加热不均匀的问题。 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7页 附图5页 CN 111016140 A 2020.04.17 CN 111016140 A 1.一种低耗曲面手机膜热压成型设备, 包括智能控制组件和机台, 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 台包括机壳 (11) 、 模压装置 (20) 、 油热循环系统 (30) 和水冷循环系统 (40) , 所述模压装置 (20) 、 油热循环系统 (30) 和水冷循环系统 (40) 设置在机壳 (11) 内部, 所述机壳 (11) 内部横 向设置。
4、有机架底板 (12) , 所述模压装置 (20) 设置在机架底板 (12) 上方, 所述油热循环系统 (30) 和水冷循环系统 (40) 位于机架底板 (12) 下方, 所述模压装置 (20) 设有凹模 (18) 和凸模 (19) , 所述模压装置 (20) 设置有凹模出液组件 (26) 和凹模进液组件 (27) , 所述凹模出液组 件 (26) 和凹模进液组件 (27) 位于凹模 (18) 两侧, 所述油热循环系统 (30) 、 水冷循环系统 (40) 通过凹模出液组件 (26) 和凹模进液组件 (27) 与凹模 (18) 连接, 所述模压装置 (20) 设置 有凸模出液组件 (28) 和凸。
5、模进液组件 (29) , 所述凸模出液组件 (28) 和凸模进液组件 (29) 位 于凸模 (19) 两侧, 所述油热循环系统 (30) 、 水冷循环系统 (40) 通过凸模出液组件 (28) 和凸 模进液组件 (29) 与凸模 (19) 连接, 所述机壳 (11) 内位于模压装置 (20) 后方设置有油箱 (13) , 所述油箱 (13) 与油热循环系统 (30) 连接, 所述模压装置 (20) 、 油热循环系统 (30) 和水 冷循环系 (40) 统均与智能控制组件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耗曲面手机膜热压成型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智能控 制组件包括操控面板 (15) 。
6、、 开关操控件 (16) 和电控箱 (14) , 所述操控面板 (15) 设置在机壳 (11) 前端面上端部分, 所述开关操控件 (16) 设置在机壳底板 (12) 前端, 所述电控箱 (14) 设 置在机壳 (11) 内, 且所述电控箱 (14) 位于油箱 (13) 一侧, 所述操控面板 (15) 、 开关操控件 (16) 与电控箱 (14) 电性连接, 所述模压装置 (20) 、 油热循环系统 (30) 和水冷循环系统 (40) 均与电控箱 (14) 电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耗曲面手机膜热压成型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压组 件 (20) 包括伺服压力供给器 (21) 。
7、、 伺服安装板 (22) 、 导柱 (25) 、 伺服安装板 (23) 和运动压板 (24) , 所述伺服压力供给器 (21) 贯穿伺服安装板 (22) 中间部分, 且所述伺服压力供给器 (21) 与伺服安装板 (22) 活动连接, 所述伺服压力供给器 (21) 下端连接压力传感器 (23) 上 端, 所述压力传感器 (23) 下端连接运动压板 (24) , 所述运动压板 (24) 下方连接凹模 (18) , 所 述导柱 (25) 设有四根, 四根所述导柱 (25) 设置于伺服安装板 (22) 下端面的四角, 四根所述 导柱 (25) 的上端面与伺服安装板 (22) 下端面固定连接, 四根所述。
8、导柱 (25) 贯穿运动压板 (24) 的四角, 且所述导柱 (25) 与运动压板 (24) 活动连接, 四根所述导柱 (25) 下端面与机壳 底板 (12) 固定连接, 所述凸模 (19) 位于凹模 (18) 正下方, 所述凸模 (19) 与凹模 (18) 配合使 用, 所述凸模 (19) 设置在机壳底板 (12) 上方, 且所述凸模 (19) 与机壳底板 (12) 固定连接, 所 述凹模进液组件 (27) 、 凹模出液组件 (26) 与伺服安装板 (22) 两侧固定连接, 所述凸模进液 组件 (29) 、 凸模出液组件 (28) 与机架底板 (12) 两侧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
9、的一种低耗曲面手机膜热压成型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模出 液组件 (27) 设有第一进水管 (274) 、 第一进油管 (273) 、 多根第一油流管 (271) 和多根第一水 流管 (272) , 所述凹模出液组件 (26) 设有第一出水管 (264) 和第一出油管 (263) ; 所述第一进 水管 (274) 的外侧端口与水冷循环系统 (40) 连接, 所述第一进水管 (274) 靠近凹模 (18) 一侧 的端口与多根第一水流管 (272) 的一端连接, 多根所述第一水流管 (272) 贯穿凹模 (18) , 所 述第一水流管 (272) 的另一端与第一出水管 (264) 靠近凹模 (。
10、18) 一侧的端口连接, 所述第一 出水管 (264) 的外侧端口与水冷循环系统 (40) 连接; 所述第一进油管 (273) 的外侧端口与油 热循环系统 (30) 连接, 所述第一进油管 (273) 靠近凹模 (18) 一侧的端口与多根第一油流管 权利要求书 1/3 页 2 CN 111016140 A 2 (271) 的一端连接, 多根所述第一油流管 (271) 贯穿凹模 (18) , 所述第一油流管 (271) 的另一 端与第一出油管 (263) 靠近凹模 (18) 一侧的端口连接, 所述第一出油管 (263) 的外侧端口与 油热循环系统 (30) 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低。
11、耗曲面手机膜热压成型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模 (18) 设有多个可供第一油流管 (271) 穿过的凹模油孔 (181) 和多个可供第一水流管 (272) 穿 过的凹模水孔 (182) , 多个所述凹模水孔 (182) 与多个所述凹模油孔 (181) 间隔设置, 该设置 外端两侧为凹模油孔 (181) , 所述凹模 (18) 下端设有两个及两个以上两个产品模型槽 (183) , 所述产品模型槽 (183) 均设有两个凹模产品定位孔 (184) , 两个及两个以上所述产品 模型槽 (183) 两侧设有曲面槽 (185) , 所述曲面槽 (185) 与产品的曲面长度相等, 且曲面槽 (185)。
12、 折弯度大于产品曲面折弯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低耗曲面手机膜热压成型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热系 统包括第一油阀 (34a) 、 第二油阀 (34b) 、 第三油阀 (34c) 、 气阀 (35) 、 油泵 (32) 、 储油罐 (31) 以及加热炉 (33) , 所述第一油阀 (34a) 、 第二油阀 (34b) 、 第三油阀 (34c) 、 气阀 (35) 、 油泵 (32) 、 储油罐 (31) 以及加热炉 (33) 均通过管道连接一体, 所述储油罐 (31) 一端与油箱 (13) 连接, 所述储油罐 (31) 的另一端与油泵 (32) 的抽入端连接, 所述油泵 (32)。
13、 的输出端与加热 炉 (33) 的一端连接, 所述加热炉 (33) 的另一端与第一油阀 (34a) 的一端以及第二油阀 (34b) 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油阀 (34a) 连接管道开设有第一接口 (36) 与第二接口 (37) , 所述第二 油阀 (34b) 的另一端、 第三油阀 (34c) 的一端以及储油罐 (31) 上端部分连接, 所述第三油阀 (34c) 的另一端连接管道开设有第三接口 (38) 和第四接口 (39) , 所述第一接口 (36) 与第一 进油管 (273) 连接, 所述第二接口 (37) 与第二进油管 (293) 连接, 所述第三接口 (38) 与第一 出油管 (263)。
14、 连接, 所述第四接口 (39) 与第二进油管 (283) 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低耗曲面手机膜热压成型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模进 液组件 (29) 设有第二进水管 (294) 、 第二进油管 (293) 、 多根第二油流管 (291) 和多根第二水 流管 (292) , 所述凸模出液组件 (28) 设有第二出水管 (284) 和第二出油管 (283) ; 所述第二进 水管 (294) 的外侧端口与水冷循环系统 (40) 连接, 所述第二进水管 (294) 靠近凸模 (19) 一侧 的端口与多根第二水流管 (292) 的一端连接, 多根所述第二水流管 (292) 贯穿凸模 。
15、(19) , 所 述第二水流管 (292) 的另一端与第二出水管 (284) 靠近凸模 (19) 一侧的端口连接, 所述第二 出水管 (284) 的外侧端口与水冷循环系统 (40) 连接; 所述第二进油管 (293) 的外侧端口与油 热循环系统 (30) 连接, 所述第二进油管 (293) 靠近凸模 (19) 一侧的端口与多根第二油流管 (291) 的一端连接, 多根所述第二油流管 (291) 贯穿凸模 (19) , 所述第二油流管 (291) 的另一 端与第二出油管 (283) 靠近凸模 (19) 一侧的端口连接, 所述第二出油管 (283) 的外侧端口与 油热循环系统 (30) 连接。 8。
16、.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低耗曲面手机膜热压成型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模 (19) 设有多个可供第二油流管 (291) 穿过的凸模油孔 (191) 和多个可供第二水流管 (292) 穿 过的凸模水孔 (192) , 多个所述凸模水孔 (192) 与多个所述凸模油孔 (191) 间隔设置, 该设置 外端两侧为凸模水孔 (192) , 所述凸模 (19) 上端设有两个及两个以上两个产品模型凸台 (193) , 所述产品模型凸台 (193) 均设有两个凸模定位孔 (194) , 两个及两个以上所述产品模 型凸台 (193) 两侧设有凸台曲面 (195) , 所述凸台曲面 (195) 的曲面长度。
17、与产品的曲面长度 相等, 且凸台曲面 (195) 折弯度大于产品曲面折弯度。 权利要求书 2/3 页 3 CN 111016140 A 3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低耗曲面手机膜热压成型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冷循 环系统 (40) 包括第一水阀 (42a) 、 第二水阀 (42b) 、 第三水阀 (43c) 、 气罐 (47) 、 进水管 (41) 以 及回水管 (48) , 所述第一水阀 (42a) 、 第二水阀 (42b) 、 第三水阀 (43c) 、 气罐 (47) 、 进水管 (41) 以及回水管 (48) 均通过管道连接一体, 所述进水管 (41) 与第一水阀 (42a) 。
18、的一端以及 第二水阀 (42b) 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水阀 (42a) 另一端与第三水阀 (42c) 一端连接, 所述第 一水阀 (42a) 与第三水阀 (42c) 之间的连接管道处连接另一管道, 该另一管道设有第五接口 (43) 与第六接口 (44) , 所述第二水阀 (42b) 的另一端连接回水管 (48) , 所述回水管 (48) 中间 部分连接管道, 该管道设有第七接口 (45) 和第八接口 (46) , 所述第五接口 (43) 与第一进水 管 (274) 连接, 所述第六接口 (44) 与第二进水管 (294) 连接, 所述第七接口 (45) 与第一出水 管 (264) 连接, 所。
19、述第八接口 (46) 与第二出水管 (284) 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耗曲面手机膜热压成型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 (11) 位于凹模 (18) 和凸模 (19) 前方的部分设有方形缺口, 该缺口两侧设有安全光栅 (17) , 所述安全光栅 (17) 与智能控制组件电性连接。 权利要求书 3/3 页 4 CN 111016140 A 4 一种低耗曲面手机膜热压成型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曲面手机膜生产领域, 具体为一种低耗曲面手机膜热压成型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手机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须品, 为了不断提高用户体验, 满足市场需求, 手机研发和结构。
20、设计人员在逐步改善手机屏幕结构和手机外观等, 所以出现了多款曲面屏 手机, 而手机膜贴合保护手机, 有效保护手机屏幕, 但曲面手机膜生产工艺繁琐, 现有技术 上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为电磁区域性加热传导, 然后通过第三方介质 (如水、 油等) 冷却模 具; 另一种通过油温加热后再将油冷却以达到冷却模具的目的, 但这两种方法都是经过加 热模具, 模具对产品热压成形, 再使模具冷却, 这样之前加热的热能完全浪费了, 做下一个 产品时又需重新加热, 此种方式能耗过大, 造成开发成本较高, 油温加热后再将油冷却, 不 仅会造成热能损失, 还会造成冷却时间过长, 有的工艺光冷却就会耗费80s的时间, 严重。
21、影 响了生产效率, 电磁加热原理是将一固定区域急速升温后再将热量以固体或者热辐射的方 式将模具受热, 因为产品的多样性, 不同尺寸的产品用同一款电磁加热, 在传导上会因为模 具的尺寸不同造成受热不均引起一些工艺问题, 且现有市场上的加工设备只具备单一的加 工方法, 对于加工产品非常限制。 为此, 我们研发一种低耗曲面手机膜热压成型设备。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耗曲面手机膜热压成型设备, 具有曲面热压成型技 术、 3D热压成型技术、 热固型及热塑型复合材料成型技术等多种加工技术, 解决了能耗高、 生产效率低、 模具加热不均匀的问题。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提供。
22、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低耗曲面手机膜热压成型设备, 包括智能控制组件和机台, 所述机台包括机壳、 模压装置、 油热循环系统和水冷循环系统, 所述模压装置、 油热循环系统和水冷循环系统设置在机壳内部, 所述机壳内部横向设置有 机架底板, 所述模压装置设置在机架底板上方, 所述油热循环系统和水冷循环系统位于机 架底板下方, 所述模压装置设有凹模和凸模, 所述模压装置设置有凹模进液组件和凹模出 液组件, 所述凹模进液组件和凹模出液组件位于凹模两侧, 所述油热循环系统、 水冷循环系 统通过凹模进液组件和凹模出液组件与凹模连接, 所述模压装置设置有凸模进液组件和凸 模出液组件, 所述凸模进液组件和凸模出液。
23、组件位于凸模两侧, 所述油热循环系统、 水冷循 环系统通过凸模进液组件和凸模出液组件与凸模连接, 所述机壳内位于模压装置后方设置 有油箱, 所述油箱与油热循环系统连接, 所述模压装置、 油热循环系统和水冷循环系统均与 智能控制组件电性连接。 0005 优选的, 所述智能控制组件包括操控面板、 开关操控件和电控箱, 所述操控面板设 置在机壳前端面上端部分, 所述开关操控件设置在机壳底板前端, 所述电控箱设置在机壳 内, 且所述电控箱位于油箱一侧, 所述操控面板、 开关操控件与电控箱电性连接, 所述模压 装置、 油热循环系统和水冷循环系统均与电控箱电性连接。 说明书 1/7 页 5 CN 1110。
24、16140 A 5 0006 优选的, 所述模压组件包括伺服压力供给器、 伺服安装板、 导柱、 压力传感器和运 动压板, 所述伺服压力供给器贯穿伺服安装板中间部分, 且所述伺服压力供给器与伺服安 装板活动连接, 所述伺服压力供给器下端连接压力传感器上端, 所述压力传感器下端连接 运动压板, 所述运动压板下方连接凹模, 所述导柱设有四根, 四根所述导柱设置于伺服安装 板下端面的四角, 四根所述导柱的上端面与伺服安装板下端面固定连接, 四根所述导柱贯 穿运动压板的四角, 且所述导柱与运动压板活动连接, 四根所述导柱下端面与机壳底板固 定连接, 所述凸模位于凹模正下方, 所述凸模与凹模配合使用, 所。
25、述凸模设置在机壳底板上 方, 且所述凸模与机壳底板固定连接, 所述凹模进液组件、 凹模出液组件与伺服安装板两侧 固定连接, 所述凸模进液组件、 凸模出液组件与机架底板两侧固定连接。 0007 优选的, 所述凹模进液组件设有第一进水管、 第一进油管、 多根第一油流管和多根 第一水流管, 所述凹模出液组件设有第一出水管和第一出油管; 所述第一进水管的外侧端 口与水冷循环系统连接, 所述第一进水管靠近凹模一侧的端口与多根第一水流管的一端连 接, 多根所述第一水流管贯穿凹模, 所述第一水流管的另一端与第一出水管靠近凹模一侧 的端口连接, 所述第一出水管的外侧端口与水冷循环系统连接; 所述第一进油管的外。
26、侧端 口与油热循环系统连接, 所述第一进油管靠近凹模一侧的端口与多根第一油流管的一端连 接, 多根所述第一油流管贯穿凹模, 所述第一油流管的另一端与第一出油管靠近凹模一侧 的端口连接, 所述第一出油管的外侧端口与油热循环系统连接。 0008 优选的, 所述凹模设有多个可供第一油流管穿过的凹模油孔和多个可供第一水流 管穿过的凹模水孔, 多个所述凹模水孔与多个所述凹模油孔间隔设置, 该设置外端两侧为 凹模油孔, 所述凹模下端设有两个及两个以上两个产品模型槽, 所述产品模型槽均设有两 个凹模产品定位孔, 两个及两个以上所述产品模型槽两侧设有曲面槽, 所述曲面槽与产品 的曲面长度相等, 且曲面槽折弯度。
27、大于产品曲面折弯度。 0009 优选的, 所述油热系统包括第一油阀、 第二油阀、 第三油阀、 气阀、 油泵、 储油罐以 及加热炉, 所述第一油阀、 第二油阀、 第三油阀、 气阀、 油泵、 储油罐以及加热炉均通过管道 连接一体, 所述储油罐一端与油箱连接, 所述储油罐的另一端与油泵的抽入端连接, 所述油 泵的输出端与加热炉的一端连接, 所述加热炉的另一端与第一油阀的一端以及第二油阀的 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油阀连接管道开设有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 所述第二油阀的另一端、 第 三油阀的一端以及储油罐上端部分连接, 所述第三油阀的另一端连接管道开设有第三接口 和第四接口, 所述第一接口与第一出油管连接,。
28、 所述第二接口与第二出油管连接, 所述第三 接口与第一进油管连接, 所述第四接口与第二进油管连接。 0010 优选的, 所述凸模进液组件设有第二进水管、 第二进油管、 多根第二油流管和多根 第二水流管, 所述凸模出液组件设有第二出水管和第二出油管; 所述第二进水管的外侧端 口与水冷循环系统连接, 所述第二进水管靠近凸模一侧的端口与多根第二水流管的一端连 接, 多根所述第二水流管贯穿凸模, 所述第二水流管的另一端与第二出水管靠近凸模一侧 的端口连接, 所述第二出水管的外侧端口与水冷循环系统连接; 所述第二进油管的外侧端 口与油热循环系统连接, 所述第二进油管靠近凸模一侧的端口与多根第二油流管的一。
29、端连 接, 多根所述第二油流管贯穿凸模, 所述第二油流管的另一端与第二出油管靠近凸模一侧 的端口连接, 所述第二出油管的外侧端口与油热循环系统连接。 0011 优选的, 所述凸模设有多个可供第二油流管穿过的凸模油孔和多个可供第二水流 说明书 2/7 页 6 CN 111016140 A 6 管穿过的凸模水孔, 多个所述凸模水孔与多个所述凸模油孔间隔设置, 该设置外端两侧为 凸模水孔, 所述凸模上端设有至少两个产品模型凸台, 所述产品模型凸台均设有两个凸模 定位孔, 两个及两个以上所述产品模型凸台两侧设有凸台曲面, 所述凸台曲面的曲面长度 与产品的曲面长度相等, 且凸台曲面折弯度大于产品曲面折弯。
30、度。 0012 优选的, 所述水冷循环系统包括第一水阀、 第二水阀、 第三水阀、 气罐、 进水管以及 回水管, 所述第一水阀、 第二水阀、 第三水阀、 气罐、 进水管以及回水管均通过管道连接一 体, 所述进水管与第一水阀的一端以及第二水阀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水阀另一端与第三 水阀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水阀与第三水阀之间的连接管道处连接另一管道, 该另一管道设 有第五接口与第六接口, 所述第二水阀的另一端连接回水管, 所述回水管中间部分连接管 道, 该管道设有第七接口和第八接口, 所述第五接口与第一出水管连接, 所述第六接口与第 二出水管连接, 所述第七接口与第一进水管连接, 所述第八接口与第二。
31、进水管连接。 0013 优选的, 所述机壳位于凹模和凸模前方的部分设有方形缺口, 该缺口两侧设有安 全光栅, 所述安全光栅与智能控制组件电性连接。 0014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 本发明通过设置有油热循环系统和水冷循环系统, 先让油热循环系统将热油流进凹 模和凸模对其进行加热, 然后将油热后的凹模和凸模对产品热压加工, 油热循环系统退出 凹模和凸模, 水冷循环系统的冷水流入凹模和凸模, 使产品快速冷却, 所述油热循环系统和 水冷循环系统分开独立设置, 可以使凹模和凸模快速的冷却或油热, 且能够大限度的保流 热油系统产生的热能, 有效解决了能耗过大和冷却效率低的问题; 。
32、2、 本发明的凹模设有多个凹模水孔与多个凹模油孔, 多个凹模水孔与多个凹模油孔间 隔设置, 凸模设有多个凸模水孔与多个凸模油孔, 多个凸模水孔与多个凸模油孔间隔设置, 这两种设置能凹模和凸模使导热均匀, 且能提高导热效率或冷却效率, 降低了因模具加热 不均匀引发的工艺问题; 3、 本发明的凹模设置有凹模定位孔和曲面槽, 所述曲面槽与产品的曲面长度相等, 且 曲面槽折弯度大于产品曲面折弯度, 凸模设有凸模定位孔和凸台曲面, 所述凸台曲面的曲 面长度与产品的曲面长度相等, 且凸台曲面折弯度大于产品曲面折弯度, 凹模定位孔和凸 模定位孔的设置能有效解决生产手机膜曲面弧度分布不均的情况, 凸台曲面和曲。
33、面槽的设 置可配合材料反弹, 反弹变形至适合的曲面弧度。 附图说明 0015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模压装置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油热循环系统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水冷循环系统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凹模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凸模示意图。 0016 图中的附图标记及名称如下: 11、 机壳; 12、 机加底板; 13、 油箱; 14、 电控箱; 15、 操控面板; 16、 开关操控件; 17、 安全光 栅; 18、 凹模; 19、 凸模; 20、 模压装置; 21、 伺服压力供给器; 22、 伺服安装板; 23、 伺服安装板; 说明书 3/7 页 7 。
34、CN 111016140 A 7 24、 运动压板; 25、 导柱; 26、 凹模出液组件; 263、 第一出油管; 264、 第一出水管; 27、 凹模进液 组件; 271、 第一油流管; 272、 第一水流管; 273、 第一进油管; 274、 第一进水管; 28、 凸模出液 组件; 283、 第二出油管; 284、 第二出水管; 29、 凸模进液组件; 291、 第二油流管; 292、 第二水 流管; 293、 第二进油管; 294、 第二进水管; 30、 油热循环系统; 31、 储油罐; 32、 油泵; 33、 加热 炉; 34a、 第一油阀;34b、 第二油阀; 34c、 第三油阀;。
35、 35、 气阀; 36、 第一接口; 37、 第二接口; 38、 第三接口; 39、 第四接口; 40、 水冷循环系统; 41、 进水管; 42a、 第一水阀;42b、 第二水阀; 42c、 第三水阀; 43、 第五接口; 44、 第六接口; 45、 第七接口; 46、 第八接口; 47、 气罐; 48、 回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 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 本发明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例, 。
36、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18 请参阅图1至图6,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例: 一种低耗曲面手机膜热压成型设备, 包括智能控制组件和机台, 所述机台包括机壳11、 模压装置20、 油热循环系统30和水冷循环 系统40, 所述模压装置20、 油热循环系统30和水冷循环系统40设置在机壳11内部, 所述机壳 11内部横向设置有机架底板12, 所述模压装置20设置在机架底板12上方, 所述油热循环系 统30和水冷循环系统40位于机架底板12下方, 所述模压装置20设有凹模18和凸模19, 所述 模压装置20设置有凹模出液组件26和凹模进液组件27, 所述凹模出液组件26和凹模进液组 件27位于凹模。
37、18两侧, 所述油热循环系统30、 水冷循环系统40通过凹模出液组件26和凹模 进液组件27与凹模18连接, 所述模压装置20设置有凸模出液组件28和凸模进液组件29, 所 述凸模出液组件28和凸模进液组件29位于凸模19两侧, 所述油热循环系统30、 水冷循环系 统40通过凸模出液组件28和凸模进液组件29与凸模19连接, 所述机壳11内位于模压装置20 后方设置有油箱13, 所述油箱13与油热循环系统30连接, 所述模压装置20、 油热循环系统30 和水冷循环系40统均与智能控制组件电性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低耗曲面手机膜热压成 型设备, 通过油热循环系统30中的热油流动经过凹模18和凸。
38、模19, 使其加热, 凹模18和凸模 19到达45-60, 与产品接触, 油热系统30持续升温, 温度到达55-85, 产品曲面部分 开始弯曲, 模压装置20慢慢向下压, 当产品完全弯曲, 且凹模18和凸模19完全压合, 温度到 达恒定温度80-120, 模压装置20对产品生成一个300kgf-600kgf压力, 并保持恒定温度 以及恒定压力10s-15s,然后油热循环系统30回油停止流动, 水冷循环系统40的冷水流动经 过凹模18和凸模19, 对凹模18和凸模19以及产品进行冷却, 冷却完后, 模压装置20向上复 位, 取出产品; 由于产品材料不同, 温度参数可根据材料而作出调整。 0019。
39、 具体的, 所述智能控制组件包括操控面板15、 开关操控件16和电控箱14, 所述操控 面板15设置在机壳11前端面上端部分, 所述开关操控件16设置在机壳底板12前端, 所述电 控箱14设置在机壳11内, 且所述电控箱14位于油箱13一侧, 所述操控面板15、 开关操控件16 与电控箱14电性连接, 所述模压装置20、 油热循环系统30和水冷循环系统40均与电控箱14 电性连接。 操控面板15可以模压装置20、 油热循环系统30和水冷循环系统40的动作、 温度参 数值以及压力参数值; 开关操控件16作为设备总开关, 包括了启动、 停止、 急停等按钮。 0020 具体的, 所述模压组件20包括。
40、伺服压力供给器21、 伺服安装板22、 导柱25、 伺服安 说明书 4/7 页 8 CN 111016140 A 8 装板23和运动压板24, 所述伺服压力供给器21贯穿伺服安装板22中间部分, 且所述伺服压 力供给器21与伺服安装板22活动连接, 所述伺服压力供给器21下端连接压力传感器23上 端, 所述压力传感器23下端连接运动压板24, 所述运动压板24下方连接凹模18, 所述导柱25 设有四根, 四根所述导柱25设置于伺服安装板22下端面的四角, 四根所述导柱25的上端面 与伺服安装板22下端面固定连接, 四根所述导柱25贯穿运动压板24的四角, 且所述导柱25 与运动压板24活动连接。
41、, 四根所述导柱25下端面与机壳底板12固定连接, 所述凸模19位于 凹模18正下方, 所述凸模19与凹模18配合使用, 所述凸模19设置在机壳底板12上方, 且所述 凸模19与机壳底板12固定连接, 所述凹模进液组件27、 凹模出液组件26与伺服安装板22两 侧固定连接, 所述凸模进液组件29、 凸模出液组件28与机架底板12两侧固定连接。 油热循环 系统30通过凹模出液组件26、 凹模进液组件27、 凸模出液组件28以及凸模进液组件29使热 油在凹模18与凸模19内循环流动, 对其加热, 放入产品, 伺服压力供给器21向下推动运动压 板24以及凹模18, 使凹模18接触产品, 并通过高温使。
42、产品变形, 持续压合, 使产品完全贴合 凹模18与凸模19, 油热循环系统30停止并回油, 再由水冷循环系统40通过凹模出液组件26、 凹模进液组件27、 凸模出液组件28以及凸模进液组件29使冷水在凹模18与凸模19内循环流 动, 达到快速冷却产品的效果, 冷却后伺服压力供给器21复位, 取出产品。 0021 具体的, 所述凹模出液组件27设有第一进水管274、 第一进油管273、 多根第一油流 管271和多根第一水流管272, 所述凹模出液组件26设有第一出水管264和第一出油管263; 所述第一进水管274的外侧端口与水冷循环系统40连接, 所述第一进水管274靠近凹模18一 侧的端口与。
43、多根第一水流管272的一端连接, 多根所述第一水流管272贯穿凹模18, 所述第 一水流管272的另一端与第一出水管264靠近凹模18一侧的端口连接, 所述第一出水管264 的外侧端口与水冷循环系统40连接; 所述第一进油管273的外侧端口与油热循环系统30连 接, 所述第一进油管273靠近凹模18一侧的端口与多根第一油流管271的一端连接, 多根所 述第一油流管271贯穿凹模18, 所述第一油流管271的另一端与第一出油管263靠近凹模18 一侧的端口连接, 所述第一出油管263的外侧端口与油热循环系统30连接。 热油从油热循环 系统30流出, 到达第一进油管273, 第一进油管273流动到。
44、第一油流管271, 再由第一油流管 271经过凹模18, 最后由第一出油管263流回油热循环系统30; 冷水从水冷循环系统40流出, 到达第一进水管274, 第一进水管274流动到第一水流管272, 通过第一水流管272经过凹模 18, 最后由第一出水管264流回水冷循环系统40。 0022 具体的, 所述凹模18设有多个可供第一油流管271穿过的凹模油孔181和多个可供 第一水流管272穿过的凹模水孔182, 多个所述凹模水孔182与多个所述凹模油孔181间隔设 置, 该设置外端两侧为凹模油孔181, 所述凹模18下端设有两个及两个以上两个产品模型槽 183, 所述产品模型槽183均设有两个。
45、凹模产品定位孔184, 两个及两个以上所述产品模型槽 183两侧设有曲面槽185, 所述曲面槽185与产品的曲面长度相等, 且曲面槽185折弯度大于 产品曲面折弯度。 模具温度加热时温度分布不均会造成曲面成形不理想或局部温度过高烫 伤产品等不良, 将凹模水孔182与凹模油孔181间隔设置这样有效保证了平均加热或冷却到 整个凹模18, 由于不知道材料特性已经相关的一些反弹参数, 只能先加工一套使用模具, 然 后根据热压后产品与手机的贴合效果去微调模具曲线的曲率, 最终经过多次的修模得到了 稳定的弧度, 所以曲面槽185与产品的曲面长度相等, 且曲面槽185折弯度大于产品曲面折 弯度, 增加定位孔。
46、, 能有效防止因产品放置位置不准导致弧度分布不均的问题。 说明书 5/7 页 9 CN 111016140 A 9 0023 具体的, 所述油热系统包括第一油阀34a、 第二油阀34b、 第三油阀34c、 气阀35、 油 泵32、 储油罐31以及加热炉33, 所述第一油阀34a、 第二油阀34b、 第三油阀34c、 气阀35、 油泵 32、 储油罐31以及加热炉33均通过管道连接一体, 所述储油罐31一端与油箱13连接, 所述储 油罐31的另一端与油泵32的抽入端连接, 所述油泵32的输出端与加热炉33的一端连接, 所 述加热炉33的另一端与第一油阀34a的一端以及第二油阀34b的一端连接, 。
47、所述第一油阀 34a连接管道开设有第一接口36与第二接口37, 所述第二油阀34b的另一端、 第三油阀34c的 一端以及储油罐31上端部分连接, 所述第三油阀34c的另一端连接管道开设有第三接口38 和第四接口39, 所述第一接口36与第一进油管273连接, 所述第二接口37与第二进油管293 连接, 所述第三接口38与第一出油管263连接, 所述第四接口39与第二进油管283连接。 工作 时, 储油罐31中的油通过油泵32抽入到加热炉33, 加热炉33对其进行加热, 此时第一油阀 34a开启, 第二油阀34b关闭, 第三油阀34c开启, 加热后的油通过第一接口36和第二接口37 分别流入到凹。
48、模18和凸模19处, 再由第三接口38和第四接口39流回到储油罐31, 回油时, 第 一油阀34a关闭, 第二油阀34b开启, 第三油阀34c开启, 油泵32关闭, 气阀35打开, 气阀35通 过管道注入气压, 使管道中的油挤压回加热炉33或储油罐31内。 0024 具体的, 所述凸模进液组件29设有第二进水管294、 第二进油管293、 多根第二油流 管291和多根第二水流管292, 所述凸模出液组件28设有第二出水管284和第二出油管283; 所述第二进水管294的外侧端口与水冷循环系统40连接, 所述第二进水管294靠近凸模19一 侧的端口与多根第二水流管292的一端连接, 多根所述第二。
49、水流管292贯穿凸模19, 所述第 二水流管292的另一端与第二出水管284靠近凸模19一侧的端口连接, 所述第二出水管284 的外侧端口与水冷循环系统40连接; 所述第二进油管293的外侧端口与油热循环系统30连 接, 所述第二进油管293靠近凸模19一侧的端口与多根第二油流管291的一端连接, 多根所 述第二油流管291贯穿凸模19, 所述第二油流管291的另一端与第二出油管283靠近凸模19 一侧的端口连接, 所述第二出油管283的外侧端口与油热循环系统30连接。 0025 具体的, 所述凸模19设有多个可供第二油流管291穿过的凸模油孔191和多个可供 第二水流管292穿过的凸模水孔1。
50、92, 多个所述凸模水孔192与多个所述凸模油孔191间隔设 置, 该设置保证了凸模19均匀加热或冷却, 该设置外端两侧为凸模水孔192, 所述凸模19上 端设有两个及两个以上两个产品模型凸台193, 所述产品模型凸台193均设有两个凸模定位 孔194, 凸模定位孔194配合凹模产品定位孔184使用, 两个及两个以上所述产品模型凸台 193两侧设有凸台曲面195, 所述凸台曲面195的曲面长度与产品的曲面长度相等, 且凸台曲 面195折弯度大于产品曲面折弯度, 所述模型凸台193配合凹模18的产品模型槽183使用。 0026 具体的, 所述水冷循环系统40包括第一水阀42a、 第二水阀42b、。
- 内容关键字: 低耗 曲面 手机 热压 成型 设备
能有效保证吸嘴袋质量的焊嘴机.pdf
市政工程用围栏.pdf
高浓度有机废气高效吸收精馏装置.pdf
摆动结构及出水装置.pdf
绝缘环保气体柜.pdf
用于氧化锌生产用的干燥机.pdf
弹出式卫星相机及分离装置.pdf
汽车充电桩电源线地下自动回收装置.pdf
皮带输送机.pdf
有利于促进SBS效应的布里渊光纤激光器.pdf
PDC钻头装卸辅助器.pdf
手套夹取码沓机构.pdf
吸附滤芯的功能恢复设备.pdf
自动化打磨装置.pdf
防爆型振动电机的加固机构.pdf
茶叶加工的烘干装置.pdf
多功能起重机.pdf
建筑材料单体燃烧性能检测辅助安装的装置.pdf
生态微景观演示用教具.pdf
频域知识继承的遥感基础模型轻量化方法.pdf
精制棉漂白滤水装置.pdf
复合型空壳平衡重消失模模具.pdf
铣口自动检测的全自动双激光打标机.pdf
韧性增强型钴锆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pdf
基于设计校核一体化的紧固连接正向设计方法.pdf
气流疏导件及动力电池.pdf
小模数齿轮精度的视觉检测方法及系统.pdf
2,4,5-三氟苯乙酸的合成方法.pdf
船载油污收集组件及垃圾收集装置.pdf
大豆分级筛选设备.pdf
多轴分布式驱动车辆路面行驶条件识别方法、装置及设备.pdf
Java系统消息推送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pdf
儿科护理专用心电监护仪.pdf
自动贴膜机及基于其的贴膜方法.pdf
多波长干涉测量中光强一致性的控制方法.pdf
木制沙发起钉器.pdf
动物饲养装置.pdf
机械式多旋翼飞行器空中自释放装置及释放方法.pdf
软绳在涡流中运动特性试验研究方法.pdf
短视频的播放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pdf
多传感器系统的信息融合方法及系统、计算机设备及介质.pdf
柱状莫来石高耐磨砖及其制备方法.pdf
白芨无菌苗快速诱导丛生芽及生根快繁的方法.pdf
石油开采方法.pdf
内容翻译方法及装置、计算机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pdf
分享信息的智能分析方法.pdf
基于人脸颜色空间和度量分析的欺诈检测方法.pdf
钢轨表面缺陷视觉检测装置及识别方法.pdf
药用辅料级微晶纤维素的制备方法.pdf
糖肽类抗生素中间体的发酵制备方法.pdf
带有调压孔、孔槽的磨浆机磨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