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灭火设备监测电路.pdf
《气体灭火设备监测电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体灭火设备监测电路.pdf(20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2010128755.5 (22)申请日 2020.02.28 (71)申请人 成都领派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日月大 道一段1501号1栋10层1004号 (72)发明人 赵麒 (74)专利代理机构 成都环泰专利代理事务所 (特殊普通合伙) 51242 代理人 李斌李辉 (51)Int.Cl. G01R 31/00(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气体灭火设备监测电路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体灭火设备监测电路, 包括控制器、 信。
2、息发送器、 第一稳压器、 存储器、 电源转换器和第二稳压器; 所述控制器的型号为 STM32F103RBT6, 所述控制器的引脚3和引脚4连 接有晶体振荡器G2, 所述晶体振荡器G2与第一电 容C21和第二电容C22并联后接地; 所述控制器的 引脚8与所述信息发送器连接, 所述控制器的引 脚13通过USB串口与所述存储器连接, 所述控制 器的引脚20与第一电阻R41连接, 所述第一电阻 和控制器之间设有第三电容C1和第二电阻R42, 所述第三电容和第二电阻并联后接地, 所述第一 电阻通过导线与第一电源插座DC005连接, 所述 第一电源插座与所述电源转换器连接, 所述电源 转换器的输出端与所述。
3、第一稳压器连接。 权利要求书4页 说明书9页 附图6页 CN 111220870 A 2020.06.02 CN 111220870 A 1.一种气体灭火设备监测电路, 其特征在于, 包括控制器、 信息发送器、 第一稳压器、 存 储器、 电源转换器和第二稳压器; 所述控制器的型号为STM32F103RBT6, 所述控制器的引脚3和引脚4连接有晶体振荡器, 所述晶体振荡器与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并联后接地; 所述控制器的引脚8与所述信息发送 器连接, 所述控制器的引脚13通过USB串口与所述存储器连接, 所述控制器的引脚20与第一 电阻连接, 所述第一电阻和控制器之间设有第三电容和第二电阻, 所述第。
4、三电容和第二电 阻并联后接地, 所述第一电阻通过导线与第一电源插座连接, 所述第一电源插座与所述电 源转换器连接, 所述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稳压器连接; 所述控制器的引脚5与晶振的一端连接, 该端与第四电容连接, 所述控制器的引脚6与 所述晶振的另一端连接, 该端与第五电容连接, 所述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另一端并联后接 地, 所述控制器的引脚28与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控制器 的引脚60与第四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四电阻另一端接地; 所述控制器的引脚41与第五 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的B端连接, 所述第一三极管的E端 接地, 。
5、所述第一三极管的C端与第一连接件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件为CON6连接件, 所述第一 三级管的C端与第一连接件的引脚2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引脚1与电源连接, 所述第一连 接件的引脚5与第六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电源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件 的引脚3与第七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的引脚37连接, 所述 第一连接件的引脚4与第八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的引脚 38连接; 所述控制器的引脚39与第九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九电阻的另一端与双极晶体 管的B端连接, 所述双极晶体管的E端接地, 所述双极晶体管的C端与第二连接件连接, 。
6、所述 第二连接件为HEADER10连接件, 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引脚1、 引脚2和引脚3并联后与所述双极 晶体管的C端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引脚8、 引脚9和引脚10并联后与所述电源转换器的输 出端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引脚5与所述控制器的引脚52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引脚6 与所述控制器的引脚51连接; 所述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稳压器连接; 所述控制器的引脚24与第十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十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二三极管的 B端连接, 所述第二三极管的E端接地, 所述第二三极管的C端连接第一继电器的引脚2连接, 所述第二三极管的C端与第一二极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另一端与第一继。
7、电器 的引脚1并联后与所述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引脚3和引脚4分别与 型号为CON2的第三连接件的引脚1和引脚2连接; 所述控制器的引脚25与第十一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三三极 管的B端连接, 所述第三三极管的E端接地, 所述第三三极管的C端与型号为CON3的第三连接 件的引脚1连接, 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引脚2与12V的电源连接, 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引脚3与第 十二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十二电阻与第二二极管的一端并联, 所述第二二极管的另一 端与第十三电阻连接, 所述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并联后接地; 所述控制器的引脚27与第十四电阻的一。
8、端连接, 所述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四三极 管的B端连接, 所述第四三极管的E端接地, 所述第四三极管的C端与型号为CON3的第四连接 件的引脚1连接, 所述第四连接件的引脚2通过USB串口与所述控制器的引脚13连接, 所述第 四连接件的引脚3与第三二极管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三二极管与第十五电阻的一端并联, 所 权利要求书 1/4 页 2 CN 111220870 A 2 述第三二极管的另一端与第十六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十六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十五电阻 的另一端并联后接地; 所述控制器的引脚26与第十七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十七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五三极 管的B端连接, 所述第五三极管的E端接地。
9、, 所述第五三极管的C端与型号为CON4的第五连接 件的引脚2连接, 所述第五连接件的引脚1与所述控制器的引脚13之间通过USB串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灭火设备监测电路, 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息发送器的型号 为SIM800C, 所述信息发送器的引脚1和引脚2分别与第十八电阻和第十九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十八电阻和第十九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于所述控制器的引脚16和引脚17连接, 所述信 息发送器的引脚6与第二十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十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的引 脚10连接, 所述信息发送器的引脚8、 引脚13、 引脚20、 引脚21、 引脚36、 引脚35、 引脚30、 引脚。
10、 31和引脚33均分别接地, 所述信息发送器的引脚15与型号为DALC208SC6的第四二极管的引 脚1连接, 所述第四二极管的引脚2与所述信息发送器的引脚18连接, 所述第四二极管的引 脚4与所述信息发送器的引脚17所述第四二极管的引脚6与所述信息发送器的引脚16连接, 所述信息发送器的引脚16与SIM CARD的引脚3连接, 所述SIM CARD的引脚1和引脚6并联后 与第六电容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六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SIM CARD的引脚2与所述信息发 送器的引脚17连接, 所述SIM CARD的引脚7与第七电容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七电容的另一端 接地, 所述信息发送器的引脚32与。
11、无线发送器的引脚1连接, 所述信息发送器引脚34和引脚 35并联后与第一稳压器MIC29302BU连接, 所述信息发送器和第一稳压器之间还与第八电 容、 第九电容和第十电容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八电容、 第九电容和第十电容的另一端并联后 接地, 所述信息发送器的引脚39与第六三极管的C端连接, 所述第六三极管的B端与第二十 一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信息发送器的引脚42与第一发光二极管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发 光二极管的另一端与第二十二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六三极管的B端并联有第二十三电 阻, 所述第二十三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二十二电阻的另一端、 第六三极管的E端并联后接地, 所述第二十一电阻的另一。
12、端与所述控制器的引脚8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体灭火设备监测电路,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稳压器的 型号为MIC29302BU, 所述第一稳压器的引脚1与第二十四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稳压器 的引脚4与第二十五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十五电阻与所述第一稳压器的引脚5并联后 与第二十六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十六电阻的另一端接地和所述第二十五电阻和第二 十六电阻并联有电流互感器、 第十一电容、 第二十七电阻, 所述第二十六电阻的接地端与第 十二电容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十二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稳压器的引脚2并联后与电源 转化器的输出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体灭火。
13、设备监测电路, 其特征在于, 所述存储器的型号为 CAT24C04, 所述存储器的引脚5与第二十七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存储器的引脚6与第二十 八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十七电阻的另一端、 第二十八电阻的另一端、 所述存储器的引 脚8、 引脚3与第十三电容的一端并联, 所述第十三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存储器的引脚7、 引 脚2、 引脚4并联后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体灭火设备监测电路, 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转换器的型号 为MP1470, 所述电源转换器的引脚与所述控制器的引脚13之间通过USB串口连接, 所述电源 转换器和所述控制器之间并联有第三十二电阻、 第十四电容和第十五电容, 。
14、所述第十四电 权利要求书 2/4 页 3 CN 111220870 A 3 容和第十五电容的另一端并联后接地, 所述电源转换器的引脚6与第十六电容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十六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转换器的引脚2并联后与电感器的一端连接, 所述电 感器的另一端与第二十九电阻的一端、 第十七电容的一端和第十八电容的一端并联, 所述 电源转换器的引脚4与第三十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三十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二十九电阻 的另一端并联后与第三十一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十八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七电容 的另一端并联, 所述电源转换器的引脚5与第三十二电阻的另一端、 第三十三电阻的一端并 联, 所述第三十三电阻的。
15、另一端与所述电源转换器的引脚1、 所述第十八电容和第十七电容 的另一端与第三十一电阻的另一端并联后接地; 所述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与第三十四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三十四电阻的另一端与 第七三极管的C端和第一转换芯片连接, 所述第七三极管的B端与第三十五电阻的一端连 接, 所述第七三极管的E端接地, 所述第一转换芯片的引脚3和引脚4并联后与第三十四电阻 连接, 所述转换芯的引脚4接地, 所述D2的引脚8与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一转换 芯片的引脚2与第三十五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三十五电阻的另一端与光耦的一端连接, 该端还与所述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光耦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光耦。
16、的另一端与第 三十六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三十六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通过USB串口连接, 所述 第一转换芯片的引脚7与第三十七电阻的一端并联后与第五连接件CON4的引脚4连接, 所述 第一转换芯片的引脚7与第三十七电阻的一端并联后与第三稳压器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三 稳压器的另一端与第一转换芯片的引脚6并联后与第一热敏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热 敏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五连接件的引脚3连接, 所述第五连接件的引脚3和第三稳压器、 第一 变阻器并联后与第三十八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三十八电阻的另一端与电源转换器的输 出端连接, 所述第一转换芯片的引脚5接地; 所述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与第四十五电。
17、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四十五电阻的另一端与 型号为6N137的第一贴片光耦的引脚2连接, 第二转换芯片的引脚1与第一贴片光耦的引脚3 连接, 所述第一贴片光耦的引脚7和引脚8并联后与第十九电容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十九电 容的与第三十九电阻并联, 所述第十九电容的另一端和第三十九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贴片 光耦的引脚6并联后与第二贴片光耦的引脚3连接, 所述第一贴片光耦的引脚5与第十九电 容并联后接地; 所述第二转换芯片的引脚2和引脚3并联后与第四十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四十电阻 的另一端与GND连接, 所述第二转换芯片的引脚4并联有第四十一电阻和第二贴片光耦, 所 述第四十一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八三。
18、极管的B端连接, 所述第八三极管的C端与电源转换器的 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八三极管的E端与第四十一电阻连接, 所述第二贴片光耦的引脚5和引 脚6并联后与第二十电容和第四十二电阻并联后与第二转换芯片的引脚4连接, 所述第四十 二电阻和第二十电容的另一端并联后与第二贴片光耦的引脚7和引脚8并联, 所述第二贴片 光耦的引脚2与第四十六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四十六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的通 过USB串口连接, 所述第二转换芯片的引脚8与所述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二转 换芯片的引脚5与GND连接, 所述第二转换芯片的引脚7与第四十三电阻的一端连接并联后 与第四稳压器的一端、 连接件CON2。
19、的引脚1连接, 所述第四稳压器的另一端与第二转换芯片 的引脚6并联后与第二变阻器的一端和第四十四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变阻器的另一 端与连接件的引脚2连接, 所述第四十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连接, 所 权利要求书 3/4 页 4 CN 111220870 A 4 述第四十三电阻的另一端与GND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体灭火设备监测电路,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稳压器的型号 为LM1117-3.3, 所述第二稳压器的引脚3与有极电容的一端连接, 所述有极电容的另一端与 所述第二稳压器的引脚1并联后接地, 所述第二稳压器的引脚2的与第二十一电容和第二十 二电容并联, 。
20、所述第二十一电容和第二十二电容的一端与所述控制器通过USB串口连接, 所 述第二十一电容和第二十二电容的另一端并联后与所述第二稳压器的引脚1并联后接地。 权利要求书 4/4 页 5 CN 111220870 A 5 一种气体灭火设备监测电路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灭火技术领域, 具体来说, 涉及一种气体灭火设备监测电路。 背景技术 0002 传统的灭火设备一般为人为控制启动, 而现有市面上的自动灭火设备一般不存在 实时监测各个设备的运行状况。 发明内容 0003 为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体灭火设备监测电路。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气体灭火设。
21、备监测电路, 包括控 制器、 信息发送器、 第一稳压器、 存储器、 电源转换器和第二稳压器; 0005 所述控制器的型号为STM32F103RBT6, 所述控制器的引脚3和引脚4连接有晶体振 荡器, 所述晶体振荡器与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并联后接地; 所述控制器的引脚8与所述信息 发送器连接, 所述控制器的引脚13通过USB串口与所述存储器连接, 所述控制器的引脚20与 第一电阻连接, 所述第一电阻和控制器之间设有第三电容和第二电阻, 所述第三电容和第 二电阻并联后接地, 所述第一电阻通过导线与第一电源插座连接, 所述第一电源插座与所 述电源转换器连接, 所述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稳压器连接。
22、; 0006 所述控制器的引脚5与晶振的一端连接, 该端与第四电容连接, 所述控制器的引脚 6与所述晶振的另一端连接, 该端与第五电容连接, 所述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另一端并联后 接地, 所述控制器的引脚28与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控制 器的引脚60与第四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四电阻另一端接地; 所述控制器的引脚41与第 五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的B端连接, 所述第一三极管的E 端接地, 所述第一三极管的C端与第一连接件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件为CON6连接件, 所述第 一三级管的C端与第一连接件的引脚2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引脚1与。
23、电源连接, 所述第一 连接件的引脚5与第六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电源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 件的引脚3与第七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的引脚37连接, 所 述第一连接件的引脚4与第八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的引 脚38连接; 所述控制器的引脚39与第九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九电阻的另一端与双极晶 体管的B端连接, 所述双极晶体管的E端接地, 所述双极晶体管的C端与第二连接件连接, 所 述第二连接件为HEADER10连接件, 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引脚1、 引脚2和引脚3并联后与所述双 极晶体管的C端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引脚8、 。
24、引脚9和引脚10并联后与所述电源转换器的 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引脚5与所述控制器的引脚52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引脚 6与所述控制器的引脚51连接; 0007 所述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稳压器连接; 0008 所述控制器的引脚24与第十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十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二三极 管的B端连接, 所述第二三极管的E端接地, 所述第二三极管的C端连接第一继电器的引脚2 说明书 1/9 页 6 CN 111220870 A 6 连接, 所述第二三极管的C端与第一二极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另一端与第一继 电器的引脚1并联后与所述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一继电器的。
25、引脚3和引脚4分 别与型号为CON2的第三连接件的引脚1和引脚2连接; 0009 所述控制器的引脚25与第十一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三 三极管的B端连接, 所述第三三极管的E端接地, 所述第三三极管的C端与型号为CON3的第三 连接件的引脚1连接, 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引脚2与12V的电源连接, 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引脚3 与第十二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十二电阻与第二二极管的一端并联, 所述第二二极管的 另一端与第十三电阻连接, 所述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并联后接地; 0010 所述控制器的引脚27与第十四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四 三极管的。
26、B端连接, 所述第四三极管的E端接地, 所述第四三极管的C端与型号为CON3的第四 连接件的引脚1连接, 所述第四连接件的引脚2通过USB串口与所述控制器的引脚13连接, 所 述第四连接件的引脚3与第三二极管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三二极管与第十五电阻的一端并 联, 所述第三二极管的另一端与第十六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十六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十 五电阻的另一端并联后接地; 0011 所述控制器的引脚26与第十七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十七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五 三极管的B端连接, 所述第五三极管的E端接地, 所述第五三极管的C端与型号为CON4的第五 连接件的引脚2连接, 所述第五连接件的引脚1与所述控。
27、制器的引脚13之间通过USB串口连 接。 0012 通过控制器控制各个元器件对进行控制, 为了保证各个电路的正常运行设置了第 一稳压器和第二稳压器, 同时通过存储器将各个采集到的数据存储, 便于后期的查询对比。 0013 优选的, 所述信息发送器的型号为SIM800C, 所述信息发送器的引脚1和引脚2分别 与第十八电阻和第十九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十八电阻和第十九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于所 述控制器的引脚16和引脚17连接, 所述信息发送器的引脚6与第二十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 第二十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的引脚10连接, 所述信息发送器的引脚8、 引脚13、 引脚 20、 引脚21、 引脚36。
28、、 引脚35、 引脚30、 引脚31和引脚33均分别接地, 所述信息发送器的引脚 15与型号为DALC208SC6的第四二极管的引脚1连接, 所述第四二极管的引脚2与所述信息发 送器的引脚18连接, 所述第四二极管的引脚4与所述信息发送器的引脚17所述第四二极管 的引脚6与所述信息发送器的引脚16连接, 所述信息发送器的引脚16与SIM CARD的引脚3连 接, 所述SIM CARD的引脚1和引脚6并联后与第六电容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六电容的另一端 接地, 所述SIM CARD的引脚2与所述信息发送器的引脚17连接, 所述SIM CARD的引脚7与第 七电容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七电容的另一端接。
29、地, 所述信息发送器的引脚32与无线发送器 的引脚1连接, 所述信息发送器引脚34和引脚35并联后与第一稳压器MIC29302BU连接, 所述 信息发送器和第一稳压器之间还与第八电容、 第九电容和第十电容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八 电容、 第九电容和第十电容的另一端并联后接地, 所述信息发送器的引脚39与第六三极管 的C端连接, 所述第六三极管的B端与第二十一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信息发送器的引脚42 与第一发光二极管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另一端与第二十二电阻的一端连 接, 所述第六三极管的B端并联有第二十三电阻, 所述第二十三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二十二电 阻的另一端、 第六三极管的E端并。
30、联后接地, 所述第二十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的引 脚8连接。 说明书 2/9 页 7 CN 111220870 A 7 0014 采用SIM800C型号的信息发送器, 使其具有信息发送更加准确。 0015 优选的, 所述第一稳压器的型号为MIC29302BU, 所述第一稳压器的引脚1与第二十 四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稳压器的引脚4与第二十五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十五电 阻与所述第一稳压器的引脚5并联后与第二十六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十六电阻的另 一端接地和所述第二十五电阻和第二十六电阻并联有电流互感器、 第十一电容、 第二十七 电阻, 所述第二十六电阻的接地端与第十二电容的一端。
31、连接, 所述第十二电容的另一端与 所述第一稳压器的引脚2并联后与电源转化器的输出端连接。 0016 第一稳压器的型号为MIC29302BU, 是因为其具有帮助帮助信息发送器提高其电压 的稳定, 便于信息发送器稳定的工作。 0017 优选的, 所述存储器的型号为CAT24C04, 所述存储器的引脚5与第二十七电阻R4的 一端连接, 所述存储器的引脚6与第二十八电阻R3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十七电阻的另一 端、 第二十八电阻的另一端、 所述存储器的引脚8、 引脚3与第十三电容C14的一端并联, 所述 第十三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存储器的引脚7、 引脚2、 引脚4并联后接地。 0018 存储器的型号为C。
32、AT24C04, 是因为CAT24C04是一个4-Kb CMOS串行EEPROM器件, 内 部组织为32页, 每页16字节; 且该存储器支持标准(100kHz)和快速(400kHz)IC协议。 0019 优选的, 所述电源转换器的型号为MP1470, 所述电源转换器的引脚与所述控制器 的引脚13之间通过USB串口连接, 所述电源转换器和所述控制器之间并联有第三十二电阻、 第十四电容和第十五电容, 所述第十四电容和第十五电容的另一端并联后接地, 所述电源 转换器的引脚6与第十六电容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十六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转换器的 引脚2并联后与电感器的一端连接, 所述电感器的另一端与第二十。
33、九电阻的一端、 第十七电 容的一端和第十八电容的一端并联, 所述电源转换器的引脚4与第三十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 述第三十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二十九电阻的另一端并联后与第三十一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 第十八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七电容的另一端并联, 所述电源转换器的引脚5与第三十 二电阻的另一端、 第三十三电阻的一端并联, 所述第三十三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转换 器的引脚1、 所述第十八电容和第十七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三十一电阻的另一端并联后接地; 0020 所述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与第三十四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三十四电阻的另一 端与第七三极管的C端和第一转换芯片连接, 所述第七三极管的B端与第三十五。
34、电阻的一端 连接, 所述第七三极管的E端接地, 所述第一转换芯片的引脚3和引脚4并联后与第三十四电 阻连接, 所述转换芯的引脚4接地, 所述D2的引脚8与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一转 换芯片的引脚2与第三十五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三十五电阻的另一端与光耦的一端连 接, 该端还与所述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光耦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光耦的另一端与 第三十六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三十六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通过USB串口连接, 所 述第一转换芯片的引脚7与第三十七电阻的一端并联后与第五连接件CON4的引脚4连接, 所 述第一转换芯片的引脚7与第三十七电阻的一端并联后与第三稳压器的。
35、一端连接, 所述第 三稳压器的另一端与第一转换芯片的引脚6并联后与第一热敏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 热敏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五连接件的引脚3连接, 所述第五连接件的引脚3和第三稳压器、 第 一变阻器并联后与第三十八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三十八电阻的另一端与电源转换器的 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一转换芯片的引脚5接地; 0021 所述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与第四十五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四十五电阻的另一 说明书 3/9 页 8 CN 111220870 A 8 端与型号为6N137的第一贴片光耦的引脚2连接, 第二转换芯片的引脚1与第一贴片光耦的 引脚3连接, 所述第一贴片光耦的引脚7和引脚8并联后与。
36、第十九电容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十 九电容的与第三十九电阻并联, 所述第十九电容的另一端和第三十九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 贴片光耦的引脚6并联后与第二贴片光耦的引脚3连接, 所述第一贴片光耦的引脚5与第十 九电容并联后接地; 0022 所述第二转换芯片的引脚2和引脚3并联后与第四十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四十 电阻的另一端与GND连接, 所述第二转换芯片的引脚4并联有第四十一电阻和第二贴片光 耦, 所述第四十一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八三极管的B端连接, 所述第八三极管的C端与电源转 换器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八三极管的E端与第四十一电阻连接, 所述第二贴片光耦的引脚 5和引脚6并联后与第二十电容和第四十二。
37、电阻并联后与第二转换芯片的引脚4连接, 所述 第四十二电阻和第二十电容的另一端并联后与第二贴片光耦的引脚7和引脚8并联, 所述第 二贴片光耦的引脚2与第四十六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四十六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 器的通过USB串口连接, 所述第二转换芯片的引脚8与所述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 第二转换芯片的引脚5与GND连接, 所述第二转换芯片的引脚7与第四十三电阻的一端连接 并联后与第四稳压器的一端、 连接件CON2的引脚1连接, 所述第四稳压器的另一端与第二转 换芯片的引脚6并联后与第二变阻器的一端和第四十四电阻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变阻器 的另一端与连接件的引脚2连接, 所述第四十。
38、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 连接, 所述第四十三电阻的另一端与GND连接。 0023 该电源转换器的型号为MP1470, MP1470是一款降压芯片, 该芯片具有宽电源输入 电压: 4.7v16v; 低导通内阻(163毫欧/86毫欧); 3.500Khz开关频率; 内部软启动; 过流保 护、 热关断; 输出电压可调, 输出电流可达2A的优点, 便于将降压转换成我们使用的电压。 0024 优选的, 所述第二稳压器的型号为LM1117-3.3, 所述第二稳压器的引脚3与有极电 容的一端连接, 所述有极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稳压器的引脚1并联后接地, 所述第二稳 压器的引脚2的与第二十一。
39、电容C40和第二十二电容C12并联, 所述第二十一电容和第二十 二电容的一端与所述控制器通过USB串口连接, 所述第二十一电容和第二十二电容的另一 端并联后与所述第二稳压器的引脚1并联后接地。 0025 第二稳压器的型号为LM1117-3.3, 是因为其具有固定的输出电压和可调版本的电 压精度; 当输出电压为1.2V的输出电压精度为2; 低漏失电压: 1A输出电流时仅为1.2V; 限 流功能; 过热切断; 温度范围: -40125的特点; 便于在进一步输出稳定的电压。 002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27 (1)通过控制器控制各个元器件对进行控制, 为了保证各个电路的正常运行设置 了第一稳。
40、压器和第二稳压器, 同时通过存储器将各个采集到的数据存储, 便于后期的查询 对比; 0028 (2)采用SIM800C型号的信息发送器, 使其具有信息发送更加准确; 0029 (3)第一稳压器的型号为MIC29302BU, 是因为其具有帮助帮助信息发送器提高其 电压的稳定, 便于信息发送器稳定的工作; 0030 (4)存储器的型号为CAT24C04, 是因为CAT24C04是一个4-Kb CMOS串行EEPROM器 件, 内部组织为32页, 每页16字节; 且该存储器支持标准(100kHz)和快速(400kHz)IC协议; 0031 (5)该电源转换器的型号为MP1470, MP1470是一款。
41、降压芯片, 该芯片具有宽电源输 说明书 4/9 页 9 CN 111220870 A 9 入电压: 4.7v16v; 低导通内阻(163毫欧/86毫欧); 3.500Khz开关频率; 内部软启动; 过流 保护、 热关断; 输出电压可调, 输出电流可达2A的优点, 便于将降压转换成我们使用的电压; 0032 (6)第二稳压器的型号为LM1117-3.3, 是因为其具有固定的输出电压和可调版本 的电压精度; 当输出电压为1.2V的输出电压精度为2; 低漏失电压: 1A输出电流时仅为 1.2V; 限流功能; 过热切断; 温度范围: -40125的特点; 便于在进一步输出稳定的电 压。 附图说明 00。
42、33 图1是本发明所述的气体灭火设备监测电路的实施例的控制器的示意图; 0034 图2本发明所述的气体灭火设备监测电路的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0035 图3本发明所述的气体灭火设备监测电路的实施例的第一稳压器的局部示意图; 0036 图4是本发明所述的气体灭火设备监测电路的实施例的信息发送器的示意图; 0037 图5是本发明所述的气体灭火设备监测电路的实施例的电源转换器的示意图; 0038 图6是本发明所述的气体灭火设备监测电路的实施例的第二稳压器的示意图; 0039 图7本发明所述的气体灭火设备监测电路的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0040 图8本发明所述的气体灭火设备监测电路的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43、;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42 实施例1: 0043 如图1-8所示, 一种气体灭火设备监测电路, 包括控制器、 信息发送器、 第一稳压 器、 存储器、 电源转换器和第二稳压器; 0044 所述控制器的型号为STM32F103RBT6, 所述控制器STM32F103RBT6的引脚3和引脚4 连接有晶体振荡器G2, 所述晶体振荡器G2与第一电容C21和第二电容C22并联后接地; 所述 控制器STM32F103RBT6的引脚8与所述信息发送器连接, 所述控制器STM32F103RBT6的引脚 13通过USB串口与所述存储器连接, 所述控制器STM3。
44、2F103RBT6的引脚20与第一电阻R41连 接, 所述第一电阻R41和控制器STM32F103RBT6之间设有第三电容C1和第二电阻R42, 所述第 三电容C1和第二电阻R42并联后接地, 所述第一电阻R41通过导线与第一电源插座DC005连 接, 所述第一电源插座DC005SS与所述电源转换器连接, 所述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 一稳压器连接; 0045 所述控制器的引脚5与晶振Y1的一端连接, 该端与第四电容C25连接, 所述控制器 SIM800C的引脚6与所述晶振Y1的另一端连接, 该端与第五电容C26连接, 所述第四电容C25 和第五电容C26另一端并联后接地, 所述控制器SIM。
45、800C的引脚28与第三电阻R37的一端连 接, 所述第三电阻R37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控制器SIM800C的引脚60与第四电阻R36的一端连 接, 所述第四电阻R36另一端接地; 所述控制器SIM800C的引脚41与第五电阻R16的一端连 接, 所述第五电阻R16的另一端与第一三极管V10的B端连接, 所述第一三极管V10的E端接 地, 所述第一三极管V10的C端与第一连接件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件为CON6连接件, 所述第一 三级管的C端与第一连接件CON6的引脚2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件CON6的引脚1与电源连接, 所 述第一连接件CON6的引脚5与第六电阻R25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六电阻R。
46、25的另一端与电源 说明书 5/9 页 10 CN 111220870 A 10 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件CON6的引脚3与第七电阻R14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七电阻R14的另一端 与所述控制器SIM800C的引脚37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件CON6的引脚4与第八电阻R15的一端 连接, 所述第八电阻R15的另一端与所述控制器SIM800C的引脚38连接; 所述控制器SIM800C 的引脚39与第九电阻R7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九电阻R7的另一端与双极晶体管的B端连接, 所 述双极晶体管的E端接地, 所述双极晶体管的C端与第二连接件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件为 HEADER10连接件, 所述第二连接件HE。
47、ADER10的引脚1、 引脚2和引脚3并联后与所述双极晶体 管的C端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引脚8、 引脚9和引脚10并联后与所述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 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件HEADER10的引脚5与所述控制器SIM800C的引脚52连接, 所述第二连 接件HEADER10的引脚6与所述控制器SIM800C的引脚51连接; 0046 所述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稳压器连接; 0047 所述控制器SIM800C的引脚24与第十电阻R17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十电阻R17的另 一端与第二三极管V12的B端连接, 所述第二三极管V12的E端接地, 所述第二三极管V12的C 端连接第一继电器的引脚2连。
48、接, 所述第二三极管V12的C端与第一二极管V13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二极管V13的另一端与第一继电器的引脚1并联后与所述电源转换器的输出端连 接, 所述第一继电器的引脚3和引脚4分别与型号为CON2的第三连接件的引脚1和引脚2连 接; 0048 所述控制器SIM800C的引脚25与第十一电阻R19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十一电阻R19 的另一端与第三三极管Q1的B端连接, 所述第三三极管Q1的E端接地, 所述第三三极管Q1的C 端与型号为CON3的第三连接件的引脚1连接, 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引脚2与12V的电源连接, 所 述第三连接件的引脚3与第十二电阻R46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十二电阻R46与。
49、第二二极管V1 的一端并联, 所述第二二极管V1的另一端与第十三电阻R13连接, 所述第十二电阻R46的另 一端与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并联后接地; 0049 所述控制器的引脚27与第十四电阻R5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十四电阻R5的另一端与 第四三极管Q3的B端连接, 所述第四三极管Q3的E端接地, 所述第四三极管Q3的C端与型号为 CON3的第四连接件的引脚1连接, 所述第四连接件的引脚2通过USB串口与所述控制器的引 脚13连接, 所述第四连接件的引脚3与第三二极管V3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三二极管V3与第十 五电阻R16的一端并联, 所述第三二极管V3的另一端与第十六电阻R10的一端连接,。
50、 所述第 十六电阻R10的另一端与第十五电阻R16的另一端并联后接地; 0050 所述控制器的引脚26与第十七电阻R18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十七电阻R18的另一端 与第五三极管Q5的B端连接, 所述第五三极管Q5的E端接地, 所述第五三极管Q5的C端与型号 为CON4的第五连接件的引脚2连接, 所述第五连接件的引脚1与所述控制器的引脚13之间通 过USB串口连接。 0051 通过控制器控制各个元器件对进行控制, 为了保证各个电路的正常运行设置了第 一稳压器和第二稳压器, 同时通过存储器将各个采集到的数据存储, 便于后期的查询对比。 0052 实施例2: 0053 如图1-8所示, 本实施例在实。
- 内容关键字: 气体 灭火 设备 监测 电路
印章弯曲文本行矫正方法、装置及系统.pdf
电缆切断装置.pdf
可调节板仓.pdf
骨料烘干装置.pdf
防停机落尘的分切机双通道吸尘机构.pdf
高精度垂直升降顶升设备.pdf
电池水冷散热器结构.pdf
手机视频采集器.pdf
不锈钢无缝管接头.pdf
棒料折弯装置.pdf
蔬菜温室大棚温湿度检测装置.pdf
铜合金电缆加工用电缆夹持装置.pdf
电路板检测用定位机构.pdf
具有高可靠性的调浆机输送装置.pdf
储能移动电源分体装置.pdf
药学西药碎药器.pdf
水循环喷淋式旋风分离除尘装置.pdf
龙虾扣检测机.pdf
管道连接的机械密封结构.pdf
多工位钻孔定位机构.pdf
圆筒混料机掘进式清料装置.pdf
低净空安装隔热保冷管托.pdf
PICC导管防压伤连接座.pdf
用于钾肥生产的筛分装置.pdf
基于JDE多任务网络模型的多目标跟踪方法.pdf
基于碳减排的多能源协调优化控制系统及方法.pdf
基于图像分析的工地大气污染物检测方法及相关装置.pdf
挤出机挤出稳定性测试装置.pdf
沉水植物群落生态系统构建方法.pdf
路网生成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及智能设备.pdf
路由表维护方法、路径选择方法、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pdf
照明模组、照明系统及车辆.pdf
包括长圆形施加器、环电极和用于注射器的基座的电穿孔装置.pdf
适于人体胸部位置放疗的组织补偿膜及紧固装置.pdf
一种光动力促进生发的方法制剂和组件.pdf
通过电处理减轻肌紧张的方法和设备.pdf
电脑中频治疗仪.pdf
骨伤治疗机.pdf
一种疗程式智能高电位治疗机.pdf
一种改进的除颤器手持电极.pdf
颈椎治疗仪.pdf
远红外电热理疗芯片及其制备方法.pdf
一种便携光疗衣服.pdf
组合式氦氖激光治癌仪.pdf
一种智能脉冲按摩仪.pdf
女性尿道微波治疗探头.pdf
一种旋转支撑装置.pdf
一种具有颈部按摩功能的耳机.pdf
一种口腔放疗用上下分隔型支架.pdf
一种台式单头养筋仪.pdf
经络理疗控制仪.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