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装置、电子设备及供电方法.pdf

上传人:凯文 文档编号:9274567 上传时间:2021-05-12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707.6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供电装置、电子设备及供电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供电装置、电子设备及供电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供电装置、电子设备及供电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文档描述:

《供电装置、电子设备及供电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供电装置、电子设备及供电方法.pdf(20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2010038933.5 (22)申请日 2020.01.14 (71)申请人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地址 523860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乌沙海 滨路18号 (72)发明人 许明 (74)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市智圈知识产权代理事 务所(普通合伙) 44351 代理人 苗燕 (51)Int.Cl. H02M 3/07(2006.01) H02M 1/44(2007.01) G09G 3/3225(2016.01) (54)发明名称 供电装置、 电子设备及供电方法 (57。

2、)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供电装置、 电子设备及供 电方法, 涉及电子技术领域, 该供电装置包括阻 抗单元以及充放电单元, 其中, 阻抗单元与充放 电单元连接, 并在充放电单元的充电期间, 与充 放电单元构成充电回路, 且在充放电单元的放电 期间, 与充放电单元构成放电回路, 其中, 阻抗单 元以第一阻值接入充电回路, 以第二阻值接入放 电回路; 充放电单元, 用于在充电期间储存电能, 在放电期间释放电能并输出电压至负载。 由此, 本申请实施例可通过在供电装置中增加阻抗单 元, 控制充放电单元的充、 放电时间, 以降低因充 放电单元的电压突变所引起的电磁干扰, 从而提 高射频指标性能。 权利要求。

3、书2页 说明书11页 附图6页 CN 111130340 A 2020.05.08 CN 111130340 A 1.一种供电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电装置包括阻抗单元以及充放电单元; 所述阻抗单元, 与所述充放电单元连接, 用于在所述充放电单元的充电期间, 与所述充 放电单元构成充电回路, 且在所述充放电单元的放电期间, 与所述充放电单元构成放电回 路, 其中, 所述阻抗单元以第一阻值接入所述充电回路, 以第二阻值接入所述放电回路; 所述充放电单元, 用于在充电期间储存电能, 在放电期间释放电能并输出电压至负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电装置具有输入端和。

4、输出端, 所述输入端与所述充放电单元连接, 用于获取输入电压并传输至所述充放电单元, 所述输 出端用于在放电期间与所述充放电单元连接, 用于输出电压至所述负载; 所述供电装置还 包括切换单元, 与所述充放电单元连接, 所述切换单元用于: 在充电期间, 控制所述充放电单元连接于所述输入端与地端之间, 以使所述充放电单 元根据所述输入电压进行充电; 在放电期间, 控制所述充放电单元连接于所述输入端与所述输出端之间, 以使所述充 放电单元放电至所述输出端以通过所述输出端输出电压至所述负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电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单元包括第一切换单元以及 第二切换单元; 所述第一切。

5、换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充放电单元的第一连接端, 第二端连接所述输入 端, 第三端连接地端; 所述第二切换单元的第四端连接所述充放电单元的第二连接端, 第五端连接所述输入 端, 第六端连接所述输出端; 其中, 在充电期间, 所述第一切换单元用于导通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端, 以使所述充 放电单元的第一连接端与地端连接; 所述第二切换单元用于导通所述第四端与所述第五 端, 以使所述充放电单元的第二连接端与所述输入端连接; 在放电期间, 所述第一切换单元用于导通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 以使所述充放电 单元的第一连接端与所述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二切换单元用于导通所述第四端与所述第六 端, 以使所述充放。

6、电单元的第二连接端与所述输出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供电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抗单元包括第一阻抗 子单元以及第二阻抗子单元; 所述第一阻抗子单元, 用于在放电期间, 与所述充放电单元串联于所述输入端和所述 输出端之间, 构成所述放电回路, 以使所述放电回路的第一阻值由所述第一阻抗子单元确 定, 所述充放电单元放电至所述输出端, 以通过所述输出端输出电压至所述负载; 所述第二阻抗子单元, 用于在充电期间, 与所述第一阻抗子单元、 所述充放电单元串联 于所述输入端与地端之间, 构成所述充电回路, 以使所述充电回路的第二阻值由所述第一 阻抗子单元和所述第二阻抗子单元确定, 。

7、所述充放电单元根据所述输入电压进行充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电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阻抗子单元, 连接于所述第 一切换单元的第一端和所述充放电单元的第一连接端之间, 所述第二阻抗子单元, 连接于 所述第一切换单元的第三端与地端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电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阻抗子单元, 连接于所述第 二切换单元的第四端和所述充放电单元的第二连接端之间, 所述第二阻抗子单元, 连接于 所述第一切换单元的第三端与地端之间。 权利要求书 1/2 页 2 CN 111130340 A 2 7.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项所述的供电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电装置应用于触。

8、控芯 片, 所述第一阻抗子单元和所述第二阻抗子单元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触控芯片内部。 8.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项所述的供电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阻抗子单元的阻值 可变, 所述第二阻抗子单元的阻值可变。 9.一种电子设备, 其特征在于, 包括壳体、 负载、 天线以及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 供电装置; 所述负载、 所述天线与所述供电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所述负载与所述供电装置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天线与所述供电装置邻近设置。 10.一种供电方法, 其特征在于, 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供电装置, 所述方 法包括: 在所述充放电单元的充电期间, 将所述阻抗单元与所述充放电。

9、单元构成充电回路, 以 使所述充放电单元储存电能; 在所述充放电单元的放电期间, 将所述阻抗单元与所述充放电单元构成放电回路, 以 使所述充放电单元释放电能并输出电压至负载; 其中, 所述阻抗单元以第一阻值接入所述充电回路, 以第二阻值接入所述放电回路。 权利要求书 2/2 页 3 CN 111130340 A 3 供电装置、 电子设备及供电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 更具体地, 涉及一种供电装置、 电子设备及供电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显示屏技术和触控技术的发展, 对触控芯片的要求越来越高。 其中, 触控芯片 的触控效果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如何对触控芯片进行供。

10、电则属于其中一种。 具体地, 不同的 供电源对供电效率、 触控灵敏度等影响不同, 目前为了得到更高的供电效率及触控灵敏度, 多采用充电泵(Charge Pump)进行供电。 但是目前的供电方式仍存在电磁干扰(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 EMI)的问题, 射频指标性能不高。 发明内容 0003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供电装置、 电子设备及供电方法, 能够降低电磁干扰, 提 高射频指标性能。 0004 第一方面,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供电装置, 该供电装置包括: 阻抗单元以及充 放电单元; 所述阻抗单元, 与所述充放电单元连接, 用于在所述充放电单元的充电期间。

11、, 与 所述充放电单元构成充电回路, 且在所述充放电单元的放电期间, 与所述充放电单元构成 放电回路, 其中, 所述阻抗单元以第一阻值接入所述充电回路, 以第二阻值接入所述放电回 路; 所述充放电单元, 用于在充电期间储存电能, 在放电期间释放电能并输出电压至负载。 0005 第二方面,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 包括: 壳体、 负载、 天线以及如上述 第一方面所述的供电装置; 所述负载、 所述天线与所述供电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所述负 载与所述供电装置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天线与所述供电装置邻近设置。 0006 第三方面,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供电方法, 应用于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

12、供 电装置, 该供电方法包括: 在所述充放电单元的充电期间, 将所述阻抗单元与所述充放电单 元构成充电回路, 以使所述充放电单元释放电能并输出电压至负载; 在所述充放电单元的 放电期间, 将所述阻抗单元与所述充放电单元构成放电回路, 以使所述充放电单元释放电 能并输出电压至负载; 其中, 所述阻抗单元以第一阻值接入所述充电回路, 以第二阻值接入 所述放电回路。 0007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供电装置、 电子设备及供电方法, 供电装置包括阻抗单 元以及充放电单元, 其中, 阻抗单元与充放电单元连接, 并在充放电单元的充电期间, 与充 放电单元构成充电回路, 且在充放电单元的放电期间, 与充放电。

13、单元构成放电回路, 其中, 阻抗单元以第一阻值接入充电回路, 以第二阻值接入放电回路, 充放电单元, 用于在充电期 间储存电能, 在放电期间释放电能并输出电压至负载。 由此, 本申请实施例可通过在供电装 置中增加阻抗单元, 控制充放电单元的充、 放电时间, 以降低充放电单元的电压突变所引起 的电磁干扰, 从而提高射频指标性能。 说明书 1/11 页 4 CN 111130340 A 4 附图说明 0008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 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显而易见地,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 对于 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

14、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 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 图。 0009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供电装置的示意图; 0010 图2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供电装置的示意图; 0011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供电装置的工作时序图; 0012 图4示出了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供电装置的示意图; 0013 图5示出了本申请再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供电装置的示意图; 0014 图6示出了本申请还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供电装置的示意图; 0015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阻抗子单元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0016 图8示出了本申请又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供电装置的示意图; 0017 图。

15、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供电装置在充电期间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0018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供电装置在放电期间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0019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干扰测试波形图; 0020 图12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0021 图13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0022 图1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供电方法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 附图, 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地描述。 0024 在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

16、细的解释说明之前, 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到的概念 进行如下解释: 0025 充电泵(Charge Pump): 又称为开关电容DC-DC变换器(switchedcaPACi- torvoltageconverter), 在和基于电感的DC-DC开关电源相比较的时候, 又称之为无感式 DC-DC电源变换器。 充电泵采用电容为开关和储能元件, 与采用电感作为储能元件的电感式 开关DC-DC转换器相比, 充电泵的主要优点如下: 高效率; 体积小; 低静态电流; 最低工作电 压更低; 低噪声; 低电磁干扰。 0026 目前应用于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面板(Active Matrix/Organic 。

17、Light Emitting Diode, AMOLED)显示屏上的电容触控芯片, 需要应用充电泵供电, 该方法相比较 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ow Dropout Regulator, LDO)的输出方式具有更高的效率, 并且可实 现更好的触控灵敏度。 然而充电泵由于本身开关反复切换, 其频域傅里叶变换展开导致整 个频带内的底噪抬升, 造成射频干扰, 影响射频OTA指标。 0027 基于上述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供电装置、 电子设备以及供电方法。 下面 将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28 请参阅图1,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供电装置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 该供电装置10。

18、包括: 阻抗单元200以及充放电单元400。 说明书 2/11 页 5 CN 111130340 A 5 0029 阻抗单元200, 与充放电单元400连接, 用于在充放电单元400的充电期间, 与充放 电单元400构成充电回路, 且在充放电单元400的放电期间, 与充放电单元400构成放电回 路。 其中, 阻抗单元200以第一阻值接入充电回路, 以第二阻值接入放电回路。 充放电单元 400, 用于在充电期间储存电能, 在放电期间释放电能并输出电压至负载。 0030 在一些实施例中, 阻抗单元200用于与充放电单元400连接, 并在与充放电单元400 构成的回路里提供电阻。 在一些示例中, 阻。

19、抗单元200可以包括电阻, 也可以包括具有电阻 特性的磁珠, 还可以是其他具有电阻特性的元件等, 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0031 由于原来的供电电路如充电泵在充放电时, 其中的电容极板电压会发生突变, 对 应到频谱干扰测试时即输出电压为脉冲函数, 其傅里叶变化频谱导致整个频域底噪抬升, 从而造成射频干扰, 影响OTA指标性能。 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供电装置, 通过在原来的充电 泵电路中增加阻抗单元200, 以在充电期间与充放电单元400构成充电回路, 在放电期间与 充放电单元400构成放电回路, 可以增加充放电单元400的充放电时间, 以解决充放电单元 400的电压突变问题, 从而可从供电装置。

20、10本身抑制射频干扰, 削弱充放电单元400本体辐 射, 降低对天线的干扰, 改善OTA指标性能。 0032 并且原来的供电电路如充电泵在EMI防护时, 主要以整机屏蔽为主, 采用膜覆盖在 充电泵上, 例如目前的屏蔽方式会采用两层膜: 绝缘麦拉以及铜箔, 以阻断干扰传播路径, 从而减小对射频接收指标的影响。 但是这种通过屏蔽来降低干扰的方式, 不仅需要增加膜 如绝缘麦拉以及铜箔, 并且在生产或组装使用充电泵进行供电的设备时, 还需要安排工位 贴装辅料, 导致生产或组装成本的增加。 而且通过屏蔽并不能完全消除充电泵的EMI干扰, 因为在实际应用中, 充电泵可用于向触控芯片供电, 而由于充电泵与天。

21、线距离较近, 充电泵 电路靠近天线之间的缝隙会泄露干扰信号, 对天线造成较强干扰。 0033 由于在终端设备上, 天线一般设置在终端设备的边框、 壳体内部中至少一个, 以前 屏占比较低, 屏幕所在的壳体上还存在边框时, 可通过边框走线, 此时天线与充电泵之间还 存在边框的距离, 但现在随着屏占比的不断增大, 边框越来越窄甚至全面屏没有边框, 此时 充电泵与天线相距越来越近, 充电泵对天线造成的干扰影响也将越大。 因此, 需要通过降低 甚至消除充电泵对天线的干扰, 而目前采用的屏蔽方式, 只是隔断传播路径, 而在充电泵靠 近天线处下边沿缝隙辐射, 仍可能会泄露干扰信号, 导致对天线造成较强干扰。。

22、 因此本实施 例提供的供电装置10从充电泵产生干扰的原因入手, 即干扰是由于充电电容极板电压突变 导致的基础上, 通过改进充电泵本身结构, 增加阻抗单元200与充放电单元400连接, 以通过 阻抗单元200控制充放电单元400的充放电时间, 从而将原来的脉冲信号转换为斜坡信号, 实现从源头削弱了充放电单元400本身的辐射, 并降低甚至可消除供电装置10的射频干扰, 不仅可以避免对天线造成干扰以及靠近天线处下边沿缝隙辐射, 从而提升射频指标性能及 OTA竞争力, 还可降低屏蔽方式所需的物料成本以及生产组装成本。 0034 请参阅图2, 图2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供电装置的示意图, 如图2。

23、所 示, 该供电装置20还包括: 切换单元600。 0035 本实施例中, 供电装置20具有输入端12和输出端14, 其中, 输入端12与充放电单元 400连接, 用于获取输入电压并传输至充放电单元400, 输出端14用于在放电期间与充放电 单元400连接, 用于输出电压至负载, 以向负载供电。 0036 其中, 切换单元600, 与充放电单元400连接, 切换单元600用于在充电期间, 控制充 说明书 3/11 页 6 CN 111130340 A 6 放电单元400连接于输入端12与地端之间, 以使充放电单元400根据输入电压进行充电; 在 放电期间, 控制充放电单元400连接于输入端12。

24、与输出端14之间, 以使充放电单元400放电 至输出端14以通过输出端14输出电压至负载。 0037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切换单元600可以是单输入双输出的电路, 包括控制端、 第一 切换端与第二切换端, 控制端与充放电单元400连接, 第一切换端与地端连接, 第二切换端 与输出端14连接, 并在充电期间导通控制端与第一切换端, 以控制充放电单元400连接于输 入端12与地端之间, 以使充放电单元400根据输入电压和充电时间进行充电; 在放电期间导 通控制端与第二切换端, 以控制充放电单元400连接于输入端12与输出端14之间, 以使充放 电单元400放电至输出端14以通过输出端14输出电压至。

25、负载。 在一些方式中, 切换单元600 可以是单刀双掷开关, 用于在充电期间导通充放电单元400与地端, 在放电期间导通充放电 单元400与输出端14。 在另一些方式中, 切换单元600还可以是其他单输入双输出的电路, 在 此不作限定。 0038 在一些实施例中, 切换单元600受控于控制电路, 控制电路可用于控制切换单元 600切换导通的电路, 例如在接收到控制电路向切换单元600输出的第一信号时, 可导通充 放电单元400与地端, 以控制充放电单元400充电, 此时供电装置20处于充电期间; 在接收到 控制电路向切换单元600输出的第二信号时, 可导通充放电单元400与输出端14, 以控制。

26、充 放电单元400可输出电压至负载, 此时供电装置20处于放电期间。 0039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控制电路可包括时钟电路, 时钟电路可用于输出第一信号与 第二信号。 在一些示例中, 时钟电路可用于输出矩形脉冲信号, 则第一信号可对应高电平, 第二信号可对应低电平, 在另一些示例中, 时钟电路还可输出其他波形的信号, 并用于控制 切换导通。 0040 在一些实施例中, 在充电期间, 充放电单元400的一端与输入端12连接, 另一端通 过切换单元400连接于地端, 以使输入端12与充放电单元400连接, 以提供输入电压供充放 电单元400充电。 在放电期间, 充放电单元400的一端与输入端12连。

27、接, 另一端通过切换单元 400连接于输出端14, 以使充放电单元400通过输出端14输出电压至负载, 以向负载供电。 0041 需要说明的是, 本实施例中, 阻抗单元200接入充电回路的第一阻值, 接入放电回 路的第二阻值为电路中的等效电阻, 因而阻抗单元200可不必局限于一种连接方式。 在一些 实施例中, 阻抗单元200可连接于输入端12和充放电单元400之间, 也可连接于切换单元600 与充放电单元400之间, 还可连接于切换单元600与地端之间。 0042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 阻抗单元200也可包括多个阻抗子单元, 每个阻抗子单元可分 别按上述至少一种连接方式进行连接, 以在充电期间,。

28、 以第一阻值接入充电电路, 在放电期 间以第二阻值接入放电回路的阻值。 0043 在一些示例中, 充放电单元400为电容, 电容值记为C1, 充放电单元400与阻抗单元 200连接可构成RC充、 放电回路。 在充电期间, 阻抗单元200接入充电回路的阻值为第一阻值 R1, 在放电期间, 阻抗单元200接入放电回路的阻值为第二阻值R2。 此时, 充放电单元400的 充电时间可根据第一阻值R1与充电回路中的电容值C1的乘积得到, 例如, 充电时间T1可为 第一阻值R1与电容值C1的乘积, 即T1R1C1; 放电时间可根据第二阻值R2与放电回路的 电容值C1的乘积得到。 由此, 可将电容极板电压变化。

29、由之前的脉冲信号变为斜坡信号。 0044 在一个示例中, 请参见图3, 图3示出了一种供电装置的工作时序图。 其中, 时刻t0 说明书 4/11 页 7 CN 111130340 A 7 至时刻t3的脉冲信号对应为之前未加阻抗单元200时, 输入电压Vin自时刻t0输入, 电容两 端的电压Vout。 时刻tc1至时刻tc4的斜坡信号对应为输入电压Vin自时刻tc1输入, 电容两 端的电压Vc1, 其中, Vc1其中T用于表征电路的充放电时间, 充电期间 对应为充电时间T1, 放电期间对应为放电时间T2。 并时刻tc1至时刻tc2的时间间隔为充电 时间T1, 时刻tc3至时刻tc4的时间间隔为放。

30、电时间T2。 由图3可知, 充电由原来在时刻t0的 瞬间完成, 变为需持续从时刻tc1至时刻tc2, 解决了原来电容极板电压突变造成射频干扰 的问题, 从供电装置20自身削弱了充放电单元400本体的辐射, 以大大降低甚至消除供电装 置20的射频干扰, 改善OTA指标性能。 0045 另外, 图3中, 时刻t1至时刻t2为系统工作时间。 为满足系统工作要求, 供电装置需 保证系统工作时间的电压已达到工作电压, 因此充放电单元400需在系统工作时间开始前 完成充电, 即在时刻t1前需完成充电。 因此本实施例改变原来充电泵电路的结构, 通过增加 阻抗单元200延长了充放电时间, 为满足系统工作要求,。

31、 需使得充放电单元400充电完成的 充电结束时刻tc2早于系统工作时间的开始时刻t1, 因此可通过控制充电时间T1和充电开 始时刻tc1中的至少一个, 以使充放电单元400在系统工作时间开始前完成充电。 0046 其中, 根据RC充电回路中充电时间TRC可知, 充电时间T1由阻抗单元200接入电 路的阻值与充放电单元200的电容值确定, 并阻值越大、 电容值越大, 充电时间T1越大。 并可 以理解的是, 充电时间T1在一定范围内越高, 可越大程度地削弱充放电单元400本体的辐 射, 降低供电装置20本身的射频干扰。 0047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若充电时间T1小于时刻t1与时刻t0之间的差值,。

32、 可仅改变充 电时间T1, 使充电时间T1小于时刻t1与时刻t0之间的差值, 即满足T1t1-t0。 作为一种实施 方式, 具体地, 可通过控制阻抗单元200接入充电回路的第一阻值R1, 在T1过大, 如T1t1- t0时, 可降低第一阻值R1, 在T1过小时, 可在满足T1t1-t0的情况下, 增大第一阻值R1, 以提 高对充放电单元400本体辐射的削弱程度。 0048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 还可将充电开始时刻tc1提前, 以在系统工作时间的开始时 刻t1前完成充放电单元400的充电。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 可通过对系统工作时间对应的时钟 信号增加提前量, 以使得相位前移, 提前控制切换单元6。

33、00导通充放电单元400与地端, 以提 前开始充电, 并确保在系统工作时间的开始时刻t1前完成充电。 由此, 可允许充电时间T1更 大, 并即便在充电时间T1不小于时刻t1与时刻t0之间的差值时, 也仍可在系统工作时间前 完成充电, 从而可进一步提高对充放电单元400本体辐射的削弱程度, 降低甚至消除供电装 置的射频干扰, 改善OTA指标性能。 0049 在一些实施例中, 若供电装置在高频信号下工作, 例如信号频率处于700MHz至 960MHz之间时, 充电时间T1无需过大, 此时阻抗单元200接入电路的阻值也无需过大, 因此 本实施例提供的供电装置20通过增加阻抗单元200以延长充电时间,。

34、 可避免电容极板电压 的瞬间抬升导致的电流脉冲, 从而避免脉冲信号在整个频谱范围内造成的底噪抬升。 并且 针对射频通信低频段700MHz-960MHz可选择较小的阻值, 即可有效消除底噪抬升, 同时保证 充放电单元400的充电效率。 0050 基于前述, 在电容值不变时, 充电时间T1可根据第一阻值R1确定, 并若需延长充放 电单元400的充电时间T1, 可增加阻抗单元200接入充电回路的第一阻值R1, 若需缩短充放 说明书 5/11 页 8 CN 111130340 A 8 电单元400的充电时间T2, 可减少阻抗单元200接入充电回路的第一阻值R1。 005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阻抗单元。

35、200的阻值不可变, 可通过选用不同阻值的阻抗单元 200来控制充放电单元400的充放电时间。 0052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 阻抗单元200的阻值可变。 作为一种方式, 阻抗单元200可采 用可调电阻。 作为另一种方式, 阻抗单元200可采用具有选通电路的电阻电路, 以在选通电 路根据接收的信号, 选通对应不同阻值的开关, 以控制阻抗单元200接入电路的阻值。 具体 实施方式可见后述实施例, 在此不再赘述。 另本实施例中, 阻抗单元200还可采用其他电阻 或具有电阻特性的磁珠等, 在此并不作限定。 0053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输出端14所连接的后级电路可能还存在系统内阻, 记系统内 阻的阻。

36、值为Rs。 此时, 充放电单元400的放电时间可由第二阻值R2、 系统内阻Rs与电容值C1 确定。 例如, 放电时间T2可为第二阻值R2与系统内阻Rs之和与电容值C1的乘积, 即T2(R2+ Rs)C1。 在一些实施例中, 为了使得充电时间T1、 放电时间T2一致, 可使得第二阻值R2与系 统内阻Rs之和与第一阻值R1相等, 即R1R2+Rs。 0054 在一些实施例中, 切换单元600包括第一切换单元610以及第二切换单元620, 具体 地, 如图4所示, 图4示出了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供电装置的示意图。 供电装置30中, 第一切换单元610具有三个端, 分别为第一端611, 第二端61。

37、2以及第三端613, 具体地, 第一 端611连接充放电单元400的第一连接端410, 第二端612连接输入端12, 第三端613连接地 端。 第一切换单元610可用于导通第一端611与第二端612, 或导通第一端611与第三端613。 0055 其中, 第二切换单元620也具有三个端, 分别为第四端624、 第五端625以及第六端 626, 具体地, 第四端624连接充放电单元400的第二连接端420, 第五端625连接输入端12, 第 六端626连接输出端14。 第二切换单元620可用于导通第四端624与第五端625, 或导通第四 端624与第六端626。 0056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在。

38、充电期间, 第一切换单元610用于导通第一端611与第三端 613, 以使充放电单元400的第一连接端410通过第一切换单元610与地端连接, 而第二切换 单元620用于导通第四端624与第五端625, 以使充放电单元400的第二连接端420通过第二 切换单元620与输入端12连接, 从而充放电单元400可根据输入端12输入的输入电压进行充 电。 0057 在放电期间, 第一切换单元610用于导通第一端611与第二端612, 以使充放电单元 400的第一连接端410与输入端12连接, 而第二切换单元620用于导通第四端624与第六端 626, 以使充放电单元400的第二连接端420通过第二切换。

39、单元620与输出端14连接, 从而充 放电单元400可将充电期间存储的电荷向输出端14转移, 以通过输出端14输出电压至负载, 实现供电。 0058 在一些实施例中, 阻抗单元200可连接于第一切换单元610的第一端611与充放电 单元400的第一连接端410之间, 也可连接于充放电单元400的第二连接端420与第二切换单 元620的第四端624之间, 以在充电期间和放电期间均接入电路, 以在充电期间的充电回路 中提供第一阻值, 在放电期间的放电回路中提供第二阻值。 在阻抗单元200的阻值不变的情 况下, 第一阻值可等于第二阻值, 而在可变的情况下, 第一阻值也可不等于第二阻值, 在一 些示例。

40、中, 若在放电期间输出端14后级电路存在系统内阻, 此时第一阻值可大于第二阻值。 并可选地, 第二阻值可等于第一阻值减系统内阻的阻值, 以使充放电单元400的充电时间与 说明书 6/11 页 9 CN 111130340 A 9 放电时间一致。 0059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 阻抗单元200可包括多个子单元。 具体地, 请参阅图5, 图5示出 了本申请再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供电装置的示意图。 该供电装置40中, 阻抗单元200可包括第 一阻抗子单元210以及第二阻抗子单元220。 0060 其中, 第一阻抗子单元210连接于第一切换单元610的第一端611和充放电单元400 的第一连接端410之间,。

41、 第二阻抗子单元220, 连接于第一切换单元610的第三端613与地端 之间。 由此, 在第一切换单元610导通第一端611与第二端612时, 阻抗单元200接入电路的阻 值包括第一阻抗子单元210的阻值; 在第一切换单元610导通第一端611与第三端613时, 阻 抗单元200接入电路的阻值包括第一阻抗子单元210及第二阻抗子单元220的阻值。 0061 第一阻抗子单元210, 用于在放电期间, 与充放电单元400串联于输入端12和输出 端14之间, 构成放电回路, 以使放电回路的第一阻值R1由第一阻抗子单元610确定, 充放电 单元400放电至输出端14, 以通过输出端14输出电压至负载。。

42、 0062 第二阻抗子单元220, 用于在充电期间, 与第一阻抗子单元210、 充放电单元400串 联于输入端12与地端之间, 构成充电回路, 以使充电回路的第二阻值R2由第一阻抗子单元 210和第二阻抗子单元220确定, 充放电单元根据输入电压进行充电。 0063 另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 供电装置可应用于触控芯片。 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第一 阻抗子单元210和第二单组子单元220可设置于触控芯片700外部, 从而可在不改变触控芯 片700内部电路的情况下, 增加阻抗单元200以控制充放电单元400的充放电时间。 0064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 第一阻抗子单元210和第二阻抗子单元220中。

43、的至少一个可 设置于触控芯片700内部。 作为一个示例, 具体地, 如图6所示, 示出了阻抗单元200中第一阻 抗子单元210与第二阻抗子单元220均设置于触控芯片700内部的一种示意图。 由此, 可降低 供电装置在设备占用的空间, 有利于改善OTA指标性能。 在其他示例中, 第一阻抗子单元210 或第二阻抗子单元220可设置于触控芯片700外部。 006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由于放电期间, 输出端14后级电路存在系统内阻Rs, 系统内阻 Rs也会接入放电回路中, 影响放电时间T2。 因而可通过第一切换单元610在充电期间导通第 一端611与第二阻抗子单元220, 使得第二阻抗子单元220可。

44、接入充电回路, 而在放电期间第 一切换单元610导通第一端611与第二端612, 使得第二阻抗子单元220不接入放电回路, 从 而可通过在充电期间接入第二阻抗子单元200, 以抵消在放电期间才接入放电回路的系统 内阻Rs。 0066 具体地, 充电期间, 充电回路的第一阻值R1包括第一阻抗子单元210接入充电回路 的阻值R11与第二阻抗子单元220接入充电回路的阻值R12之和, 即R1R11+R12; 放电期间, 放电回路的第二阻值R2包括第一阻抗子单元210接入放电回路的阻值R11, 即R2R11。 而若 放电回路还包括系统内阻Rs, 则实际上放电回路的总阻值包括第二阻值R2与系统内阻Rs之。

45、 和, 即R R2+RsR11+Rs, 而由于充电时间T1R1C1(R11+R12)C1, 放电时间T2R C1(R2+Rs)C1(R11+Rs)C1, 为了充电时间T1、 放电时间T2一致, 可使得R12Rs, 即第二阻抗子单元接入充电回路的阻值R12与系统内阻Rs相等, 以抵消系统内阻Rs对充放 电单元400的放电时间的影响。 0067 在一些实施例中, 在第二切换单元620与输出端14之间可连接一个滤波电容到地 端, 从而可通过滤波电容在高频信号下滤波, 此时系统内阻Rs可较小, 约几欧姆, 因而此时, 说明书 7/11 页 10 CN 111130340 A 10 第二阻抗子单元220。

46、接入充电回路的阻值也约为几欧姆, 由此, 第二阻抗子单元200不仅可 抵消系统内阻, 而且还不会引入较大的额外功耗。 另外, 在一些示例中, 滤波电容的电容值 远小于充放电单元400的电容值, 因而在计算放电时间时, 可忽略不计。 0068 在一些实施例中, 为满足系统工作要求, 充放电单元400需在系统工作时间开始前 完成充电, 使得系统工作时间内的电压达到所需电压。 请再参见图3, 图3中, 为了满足系统 工作要求, 需使得充放电单元400充电完成的充电结束时刻tc2早于系统工作时间的开始时 刻t1, 因此可通过控制充电时间T1和充电开始时刻tc1中的至少一个, 以使充放电单元400 在系。

47、统工作时间开始前完成充电。 0069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第一阻抗子单元210接入电路的第一子阻值R11可根据上述充 电时间T1, 基于T1R1C1得到, 其中第一阻值R1R11+R12。 另第一子阻值R11的阻值大小 与系统的工作频率及噪声大小相关, 若系统工作频率越高, 第一子阻值R11可越小; 若系统 对噪声抑制水平要求越高, 第一子阻值R11可越大。 0070 而在一些具体示例中, 系统工作频率在700MHz至960MHz之间, 此时对充电时间T1 的要求不高, 因而基于T1R1C1可知, 第一阻值R1阻值也不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第二 阻抗子单元220接入电路的第二子阻值R12根。

48、据系统内阻Rs确定, 因而充电电路中的第一阻 值R1R11+R12由第一子阻值R11确定, 即由第一阻抗子单元210确定。 因此根据充电时间 T1, 可确定第一阻抗子单元210接入电路的第一子阻值R11, 并充电时间T1越大, 第一子阻值 R11应越大, 充电时间T1越小, 第一子阻值R11应越小。 0071 本实施例提供的供电装置, 还通过第一切换单元610、 第二切换单元620控制阻抗 单元200在不同期间接入电路的阻值, 包括在充电期间接入充电回路的第一阻值R1以及在 放电期间接入放电回路的第二阻值R2, 从而在充电期间, 第一切换单元610用于导通第一端 611与第三端613, 以使充。

49、放电单元400的第一连接端410与地端连接, 第二切换单元620导通 第四端624与第五端625, 从而使得充放电单元400可根据输入电压充电; 在放电期间, 第一 切换单元610用于导通第一端611与第二端612, 以使充放电单元400的第一连接端410与输 入端12连接, 第二切换单元620用于导通第四端624与第六端626, 以使充放电单元400的第 二连接端420与输出端14连接, 从而使得充放电单元400可通过输出端14输出电压至负载, 以向负载供电。 并阻抗单元200包括第一阻抗子单元210与第二阻抗子单元220, 通过第一阻 抗子单元210和第二阻抗子单元220接入电路的阻值控制。

50、充放电单元400的充电时间T1和放 电时间T2, 由此, 通过第一阻抗子单元210和第二阻抗子单元220可灵活改变充放电单元400 的充电时间T1、 放电时间T2, 以在增加充电时间T1降低射频干扰与充电时间T1的增加所引 入的额外功耗、 噪声等之间取得平衡。 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 通过第二阻抗子单元220用于 抵消系统内阻, 使得充放电单元400的充电时间T1、 放电时间T2一致。 0072 在一些实施例中, 第一阻抗子单元210可采用具有选通电路的电阻电路, 包括至少 一个第一电阻以及第一选通电路, 第一选通电路用于控制第一电阻接入电路的数量, 以控 制第一阻抗子单元210接入电路的阻值R。

展开阅读全文
内容关键字: 供电 装置 电子设备 方法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供电装置、电子设备及供电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df/927456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