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茶炉.pdf

上传人:柴****2 文档编号:9273914 上传时间:2021-05-12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767.3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碾茶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碾茶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碾茶炉.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文档描述:

《碾茶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碾茶炉.pdf(17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2010052138.1 (22)申请日 2020.01.17 (71)申请人 浙江上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324000 浙江省衢州市经济开发区凯 旋南路8号 (72)发明人 徐伟黄剑虹戴惠亮彭礼云 周金亮 (74)专利代理机构 杭州永曙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80 代理人 商旭东 (51)Int.Cl. F26B 17/04(2006.01) F26B 3/02(2006.01) F26B 3/30(2006.01) F26B 21/00(2006.。

2、01) F26B 25/00(2006.01) F26B 25/04(2006.01) A23F 3/06(2006.01) (54)发明名称 碾茶炉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碾茶炉, 包括热风发生器、 风送散茶叶机、 茶叶初烘机和茶叶复烘机, 风送 散茶叶机包括第一鼓风机和筒体, 茶叶初烘机包 括初烘机部茶叶倾斜上料段、 茶叶输送管和初烘 机部茶叶输送带, 茶叶输送管设有加热机构和初 烘机部热风进口, 茶叶复烘机包括复烘机部茶叶 倾斜上料段、 茶叶输送槽和复烘机部茶叶输送 带, 茶叶输送槽设有透过所述复烘机部茶叶输送 带对位于茶叶输送槽内的茶叶进行吹风的同热 风发生器的出口对接在一起的若。

3、干复烘机部热 风进口。 本发明具有能够使茶叶均匀地进行输送 脱水干燥、 保持茶叶的香味的同时使得茶叶颜色 保持绿色的优点, 解决了现有的碾茶生产过程中 不能够方便地使茶叶均匀散开并保持香味与绿 色的问题。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5页 附图9页 CN 111121434 A 2020.05.08 CN 111121434 A 1.一种碾茶炉, 其特征在于, 包括热风发生器以及依次连接在一起的风送散茶叶机、 茶 叶初烘机和茶叶复烘机, 所述风送散茶叶机包括第一鼓风机和上端封闭下端敞开的筒体, 所述筒体的侧壁上设有茶叶进入管, 所述茶叶进入管的出口端的开口方向线倾斜向上, 所 述茶叶进入管的下端同第。

4、一鼓风机的出口端对接在一起, 所述茶叶进入管设有茶叶进入 口, 所述茶叶初烘机包括接住所述筒体内掉出的茶叶的初烘机部茶叶倾斜上料段、 茶叶输 送管和驱动茶叶经初烘机部茶叶倾斜上料段上升后穿过茶叶输送管的网格结构的初烘机 部茶叶输送带, 所述茶叶输送管设有若干对经过茶叶输送管的茶叶进行烘干的加热机构和 透过所述初烘机部茶叶输送带对位于茶叶输送管内的茶叶进行吹风的同所述热风发生器 的出口对接在一起的若干初烘机部热风进口, 所述茶叶复烘机包括接住所述茶叶输送管的 出口端输出的茶叶的复烘机部茶叶倾斜上料段、 茶叶输送槽和驱动茶叶经复烘机部茶叶倾 斜上料段上升后穿过茶叶输送槽的网格结构的复烘机部茶叶输送。

5、带, 所述茶叶输送槽设有 透过所述复烘机部茶叶输送带对位于茶叶输送槽内的茶叶进行吹风的同所述热风发生器 的出口对接在一起的若干复烘机部热风进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碾茶炉, 其特征在于, 所述茶叶进入管的出口设置在所述筒体 的一侧侧壁上、 所述筒体的另一侧侧壁上设有若干茶末出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碾茶炉, 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体的外部设有透气布, 所述透气 布同所述筒体之间围成茶末储存腔, 所述茶末出孔位于所述茶末储存腔内, 所述茶末储存 腔设有茶末出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碾茶炉, 其特征在于, 所述茶末出口位于所述茶末储存腔的底 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

6、述的碾茶炉, 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机构包括位于加热 管的顶壁上的加热箱和位于加热箱内的红外加热器, 所述加热箱的底壁为导热结构, 所述 加热箱的顶壁设有保温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碾茶炉, 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风发生器包括热风发 生器机架、 设置在热风发生器机架上的设有热风出口的箱体、 位于箱体内的燃烧炉和同箱 体连接在一起使得空气流过箱体后从热风出口流出的第二鼓风机, 所述燃烧炉设有尾气排 出管。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碾茶炉,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烘机部茶叶倾斜上料 段和初烘机部茶叶倾斜上料段上都设有使茶叶铺设均匀的匀茶叶机构, 所述匀茶叶机构包 括匀茶叶。

7、部转轴和若干沿匀茶叶部转轴周向分布且连接在匀茶叶部转轴上的摊茶叶叶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碾茶炉, 其特征在于, 所述摊茶叶叶片通过匀茶叶部连接杆连 接在匀茶叶部转轴上, 所述摊茶叶叶片包括匀茶叶部第一弹性片和匀茶叶部第二弹性片, 所述匀茶叶部第一弹性片的一端通过匀茶叶部第一连接片同所述匀茶叶部转轴连接在一 起、 另一端设有匀茶叶部第二连接片, 所述匀茶叶部第一弹性片同所述匀茶叶部连接杆之 间形成第一弹性片形变避让间隙, 所述第二连接片的一端同所述匀茶叶部第一弹性片连接 在一起、 另一端朝远离所述匀茶叶部连接杆的方向倾斜, 所述匀茶叶部第二弹性片平置在 所述匀茶叶部第二连接片上且通过螺栓。

8、配合螺母同匀茶叶部第二连接片固定在一起。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碾茶炉, 其特征在于, 所述茶叶输送管和茶叶输送 槽内各设有若干翻茶叶机构, 所述翻茶叶机构包括翻茶叶部转轴和若干沿翻茶叶部转轴周 权利要求书 1/2 页 2 CN 111121434 A 2 向分布且连接在翻茶叶部转轴上的翻茶叶叶片。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碾茶炉,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输送带防堵塞机构, 所述复烘机设有驱动所述复烘机部茶叶输送带转动的第一复烘机部驱动辊和第二复烘机 部驱动辊, 所述第一复烘机部驱动辊和第二复烘机部驱动辊之间设有复烘机部茶叶输送带 形变避让空间, 所述输送带防堵塞机构。

9、包括定位块、 通过摆轴铰接在复烘机机架上的摆杆、 连接在摆杆一端的摆锤和按压摆杆的另一端使得摆杆摆动而驱动摆锤敲击所述复烘机部 茶叶输送带敲击位于第一复烘机部驱动辊和第二复烘机部驱动辊之间的部分的按压头, 所 述按压头连接在转轴上, 所述摆轴、 转轴和所述第一复烘机部驱动辊三者平行, 所述水平转 轴上连接有从动齿轮, 从动齿轮啮合在连接在所述第一复烘机部驱动辊上的主动齿轮上; 所述按压头失去对所述摆杆的按压作用时, 在所述摆锤的重力作用下所述摆杆摆动到支撑 在所述定位块上; 所述摆杆支撑在所述定位块上时, 所述摆锤同所述复烘机部茶叶输送带 之间处于分开状态、 所述水平转轴转动一圈的过程中所述按。

10、压杆会按压到所述摆杆上。 权利要求书 2/2 页 3 CN 111121434 A 3 碾茶炉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茶叶生产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碾茶炉。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 国内的抹茶销量越来越大, 抹茶的生产加工技术发展迅速, 并呈现出多样 化的特点。 碾茶是抹茶的原料茶, 是经过特定的生产加工工艺制成的蒸青绿茶片, 碾茶烘干 工艺是碾茶加工中影响品质的重要工序, 而碾茶炉是碾茶烘干的重要设备, 茶叶炉主要功 能是完成碾茶的烘干、 脱水工作, 并形成碾茶特有的颜色、 香味。 目前现有的碾茶烘干设备 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日本进口的碾茶炉, 典型代表是寺田的墙板式茶叶炉,。

11、 一种是国产 的砌砖式碾茶炉, 这两种技术类似, 特点是: 利用燃烧机产生的热量通过管道辐射, 使封闭 的烘箱内形成若干段温区 (温度差异) , 对茶叶进行烘干, 茶叶通过输送带在箱体内走3-5层 的循环, 这种技术的缺点是, 管道布置复杂, 管道传热效率低, 燃烧产生的热量容易通过烤 箱散发到空气中, 热效率低且导致车间温度过高。 另一种是国内厂家开发的电加热碾茶炉, 这种技术缺点是整机装载电功率大, 整机保温效果差, 传动机构结构复杂, 整机不易清理。 0003 以上所述的碾茶炉是现有碾茶生产的主流设备。 0004 传统的六大类茶制作过程中也都需要烘干脱水, 传统的烘干机一般以热风形式脱 。

12、水, 或以炒干形式脱水, 热风由热风炉提供, 进入烘干机箱体后散发到空气当中, 起到烘干 脱水作用, 该方式为会减少茶叶的香味。 通过基本密闭的方式进行脱水干燥, 虽然保持了香 味, 但是由于水汽部不能够充分散发从导致茶叶的颜色发暗而不够绿。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能够使茶叶均匀地进行输送脱水干燥、 保持茶叶的香味的同 时使得茶叶颜色保持绿色的碾茶炉, 解决了现有的碾茶生产过程中不能够方便地使茶叶均 匀散开并保持香味与绿色的问题。 0006 以上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 一种碾茶炉, 包括热风发生器以及依 次连接在一起的风送散茶叶机、 茶叶初烘机和茶叶复烘机, 所述风。

13、送散茶叶机包括第一鼓 风机和上端封闭下端敞开的筒体, 所述筒体的侧壁上设有茶叶进入管, 所述茶叶进入管的 出口端的开口方向线倾斜向上, 所述茶叶进入管的下端同第一鼓风机的出口端对接在一 起, 所述茶叶进入管设有茶叶进入口, 所述茶叶初烘机包括接住所述筒体内掉出的茶叶的 初烘机部茶叶倾斜上料段、 茶叶输送管和驱动茶叶经初烘机部茶叶倾斜上料段上升后穿过 茶叶输送管的网格结构的初烘机部茶叶输送带, 所述茶叶输送管设有若干对经过茶叶输送 管的茶叶进行烘干的加热机构和透过所述初烘机部茶叶输送带对位于茶叶输送管内的茶 叶进行吹风的同所述热风发生器的出口对接在一起的若干初烘机部热风进口, 所述茶叶复 烘机包。

14、括位于所述接住所述茶叶输送管的出口端输出的茶叶的复烘机部茶叶倾斜上料段、 茶叶输送槽和驱动茶叶经复烘机部茶叶倾斜上料段上升后穿过茶叶输送槽的网格结构的 复烘机部茶叶输送带, 所述茶叶输送槽设有透过所述复烘机部茶叶输送带对位于茶叶输送 说明书 1/5 页 4 CN 111121434 A 4 槽内的茶叶进行吹风的同所述热风发生器的出口对接在一起的若干复烘机部热风进口。 使 用时, 茶叶经茶叶进入口进入, 在鼓风机的作用下经茶叶进入管进入筒体而散开, 然后从筒 体下端掉落到初烘机部茶叶倾斜上料段而被初烘机部茶叶输送带输送过茶叶输送管, 茶叶 经过茶叶输送管时热风发生器产生的热风经初烘机部热风进口输。

15、入而对位于茶叶输送管 上的茶叶进行加热, 同时加热机构也对茶叶输送管内的茶叶进行加热; 该加热方式为在封 闭结构的茶叶输送管内进行的, 从而使得香气不容易散发。 从茶叶输送管输出的茶叶掉落 到复烘机部茶叶倾斜上料段而被复烘机部茶叶输送带输送过茶叶输送槽, 茶叶经过茶叶输 送管时热风发生器产生的热风经复烘机部热风进口输入而对位于茶叶输送槽上的茶叶进 行加热, 产生的水汽向上散出茶叶输送槽, 从而被散失掉, 使得茶叶能够保持绿色。 0007 作为优选, 所述筒体同所述茶叶进入管的出口设置在所述筒体的一侧侧壁上、 所 述筒体的另一侧侧壁上设有若干茶末出孔。 能够使得茶叶中的茶末在上料时即被除去, 能。

16、 够提高茶叶品质。 0008 作为优选, 所述筒体的外部设有透气布, 所述透气布同所述筒体之间围成茶末储 存腔, 所述茶末出孔位于所述茶末储存腔内, 所述茶末储存腔设有茶末出口。 使用时, 茶末 滞留在茶末储存腔内, 茶末经茶末出口取出。 能够对茶末进行集中回收而防止污染空气和 进行茶末的再利用。 0009 作为优选, 所述茶末出口位于所述茶末储存腔的底壁上。 取出茶末时方便。 0010 作为优选, 所述加热机构包括位于加热管的顶壁上的加热箱和位于加热箱内的红 外加热器, 所述加热箱的底壁为导热结构, 所述加热箱的顶壁设有保温层。 加热效果好, 进 行加热控制时方便。 0011 作为优选, 所。

17、述热风发生器包括热风发生器机架、 设置在热风发生器机架上的设 有热风出口的箱体、 位于箱体内的燃烧炉和同箱体连接在一起使得空气流过箱体后从热风 出口流出的第二鼓风机, 所述燃烧炉设有尾气排出管。 0012 作为优选, 所述复烘机部茶叶倾斜上料段和初烘机部茶叶倾斜上料段上都设有使 茶叶铺设均匀的匀茶叶机构, 所述匀茶叶机构包括匀茶叶部转轴和若干沿匀茶叶部转轴周 向分布且连接在匀茶叶部转轴上的摊茶叶叶片。 能够使得茶叶更为均匀地摊凯而进入茶叶 复烘机和茶叶初烘机。 0013 作为优选, 所述摊茶叶叶片通过匀茶叶部连接杆连接在匀茶叶部转轴上, 所述摊 茶叶叶片包括匀茶叶部第一弹性片和匀茶叶部第二弹性。

18、片, 所述匀茶叶部第一弹性片的一 端通过匀茶叶部第一连接片同所述匀茶叶部转轴连接在一起、 另一端设有匀茶叶部第二连 接片, 所述匀茶叶部第一弹性片同所述匀茶叶部连接杆之间形成第一弹性片形变避让间 隙, 所述第二连接片的一端同所述匀茶叶部第一弹性片连接在一起、 另一端朝远离所述匀 茶叶部连接杆的方向倾斜, 所述匀茶叶部第二弹性片平置在所述匀茶叶部第二连接片上且 通过螺栓配合螺母同匀茶叶部第二连接片固定在一起。 能够使得匀茶叶部第一弹性片和匀 茶叶部第二弹性片在匀茶的过程中保持固定的角度基本不变, 弹性变形产生在匀茶叶部第 一弹性片上, 而且变形角度能够控制设定的范围 (通过第一弹性片形变避让间隙。

19、的大小来 进行控制) 。 0014 作为优选, 所述茶叶输送管和茶叶输送槽内各设有若干翻茶叶机构, 所述翻茶叶 机构包括翻茶叶部转轴和若干沿翻茶叶部转轴周向分布且连接在翻茶叶部转轴上的翻茶 说明书 2/5 页 5 CN 111121434 A 5 叶叶片。 能够使得茶叶在移动输送的过程中进行翻动, 使得茶叶正反面的烘干程度一致, 从 而提升茶叶品质。 0015 作为优选, 位于茶叶输送管内的所述翻茶叶机构中的一个翻茶叶机构堵在所述茶 叶输送管的进料端、 另一个翻茶叶机构堵在所述茶叶输送管的出料端。 能够利用茶叶输送 管内的翻茶叶机构的布局来降低茶叶香气的散失, 使得翻茶叶机构起到一物二用的作用。

20、。 0016 本发明还包括刮板, 所述茶叶输送管的出料端设有所述刮板以将初烘机部茶叶输 送带上滞留的茶叶刮下, 所述茶叶输送槽的出料端设有所述刮板以将复烘机部茶叶输送带 上滞留的茶叶刮下。 能够防止茶叶滞留在茶叶输送带上导致茶叶输送带上的网孔堵塞而影 响通风加热效果。 0017 本发明还包括输送带防堵塞机构, 所述复烘机设有驱动所述复烘机部茶叶输送带 转动的第一复烘机部驱动辊和第二复烘机部驱动辊, 所述第一复烘机部驱动辊和第二复烘 机部驱动辊之间设有复烘机部茶叶输送带形变避让空间, 所述输送带防堵塞机构包括定位 块、 通过摆轴铰接在复烘机机架上的摆杆、 连接在摆杆一端的摆锤和按压摆杆的另一端使。

21、 得摆杆摆动而驱动摆锤敲击所述复烘机部茶叶输送带敲击位于第一复烘机部驱动辊和第 二复烘机部驱动辊之间的部分的按压头, 所述按压头连接在转轴上, 所述摆轴、 转轴和所述 第一复烘机部驱动辊三者平行, 所述水平转轴上连接有从动齿轮, 从动齿轮啮合在连接在 所述第一复烘机部驱动辊上的主动齿轮上; 所述按压头失去对所述摆杆的按压作用时, 在 所述摆锤的重力作用下所述摆杆摆动到支撑在所述定位块上; 所述摆杆支撑在所述定位块 上时, 所述摆锤同所述复烘机部茶叶输送带之间处于分开状态、 所述水平转轴转动一圈的 过程中所述按压杆会按压到所述摆杆上。 能够更为可靠地防止茶叶输送带产生堵塞。 0018 本发明具有。

22、下述优点: 设置风送散茶叶机, 能够使得茶叶上料进行脱水干燥时均 匀的散开。 通过两次干燥, 第一次在茶叶初烘机中进行, 而茶叶初烘机中的烘干部分为茶叶 输送管进行封闭式烘干, 从而能够防止香气扩散、 利于茶叶特有的香气形成; 第二次在茶叶 复烘机中进行, 而茶叶复烘机中的烘干部分为茶叶输送槽进行上方敞开下方进风加热的方 式烘干, 从而能够使得保留了香味的茶叶的水汽能够充分流程地散发, 保留了茶叶的绿色。 附图说明 0019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正视示意图。 0020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俯视示意图。 0021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左视示意图。 0022 图4为图1的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3、。 0023 图5为筒体的放大示意图。 0024 图6为初烘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5 图7为图6的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6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输送带防堵塞机构敲打到复烘机部茶叶输送带时的示 意图。 0027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输送带防堵塞机构同复烘机部茶叶输送带处于分开状 态时的示意图。 0028 图中: 热风发生器1、 风送散茶叶机2、 茶叶初烘机3、 茶叶复烘机4、 热风发生器机架 说明书 3/5 页 6 CN 111121434 A 6 5、 热风出口6、 箱体7、 燃烧炉8、 第二鼓风机9、 尾气排出管10、 第一鼓风机11、 筒体12、 茶叶进 入管13、 。

24、茶叶进入管的出口端14、 茶叶进入口15、 茶末出孔16、 透气布17、 茶末储存腔18、 茶 末出口19、 初烘机部茶叶倾斜上料段20、 茶叶输送管21、 初烘机部茶叶输送带22、 加热机构 23、 初烘机部热风进口62、 透气窗24、 加热箱25、 红外加热器26、 加热箱的底壁27、 保温层28、 复烘机部茶叶倾斜上料段29、 茶叶输送槽30、 复烘机部茶叶输送带31、 复烘机部热风进口 32、 匀茶叶机构33、 匀茶叶部转轴34、 摊茶叶叶片35、 匀茶叶部连接杆36、 匀茶叶部第一弹性 片37、 匀茶叶部第二弹性片38、 匀茶叶部第一连接片39、 匀茶叶部第二连接片40、 第一弹性 。

25、片形变避让间隙41、 螺栓43、 螺母44、 翻茶叶机构45、 第一个翻茶叶机构46、 最后一个翻茶叶 机构47、 翻茶叶部转轴48、 翻茶叶叶片49、 刮板50、 第一复烘机部驱动辊51、 第二复烘机部驱 动辊52、 复烘机部茶叶输送带形变避让空间53、 定位块54、 摆轴58、 摆杆55、 摆锤56、 按压头 57、 转轴59、 从动齿轮60、 主动齿轮61。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0030 实施例一, 参见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和图7, 一种碾茶炉, 包括热风发生器1 以及依次连接在一起的风送散茶叶机2、 茶叶初烘机3。

26、和茶叶复烘机4。 0031 本实施例中共有6个热风发生器。 热风发生器包括热风发生器机架5、 设置在热风 发生器机架上的设有热风出口6的箱体7、 位于箱体内的燃烧炉8和同箱体连接在一起使得 空气流过箱体后从热风出口流出的第二鼓风机9。 燃烧炉设有尾气排出管10。 0032 风送散茶叶机包括第一鼓风机11和上端封闭下端敞开的筒体12。 筒体的侧壁上设 有茶叶进入管13。 茶叶进入管的出口端14的开口方向线倾斜向上。 茶叶进入管的下端同第 一鼓风机的出口端对接在一起。 茶叶进入管设有茶叶进入口15。 茶叶进入管的出口设置在 筒体的一侧侧壁上、 筒体的另一侧侧壁上设有若干茶末出孔16。 筒体的外部设。

27、有透气布17。 透气布同筒体之间围成茶末储存腔18。 茶末储存腔设有茶末出口19。 茶末出口位于茶末储 存腔的底壁上。 0033 茶叶初烘机包括接住筒体内掉出的茶叶的初烘机部茶叶倾斜上料段20、 茶叶输送 管21和驱动茶叶经初烘机部茶叶倾斜上料段上升后穿过茶叶输送管的网格结构的初烘机 部茶叶输送带22。 茶叶输送管沿水平方向延伸。 茶叶输送管设有对经过茶叶输送管的茶叶 进行烘干的9个加热机构23和透过初烘机部茶叶输送带对位于茶叶输送管内的茶叶进行吹 风的3个初烘机部热风进口62。 加热机构沿茶叶输送管的延伸方向分布。 3个初烘机部热风 进口同3个热风发生器的热风出口一一对应地对接在一起。 茶叶。

28、输送管的顶壁上设有若干 透气窗24。 透气窗同加热机构间隔设置。 加热机构包括位于加热管的顶壁上的加热箱25和 位于加热箱内的红外加热器26。 加热箱的底壁27为导热结构而被红外加热器加热、 从而形 成加热板。 加热箱的顶壁设有保温层28。 0034 茶叶复烘机包括接住所述茶叶输送管的出口端输出的茶叶的复烘机部茶叶倾斜 上料段29、 茶叶输送槽30和驱动茶叶经复烘机部茶叶倾斜上料段上升后穿过茶叶输送槽的 网格结构的复烘机部茶叶输送带31。 茶叶输送槽沿水平方向延伸。 茶叶输送槽设有透过复 烘机部茶叶输送带对位于茶叶输送槽内的茶叶进行吹风的3个复烘机部热风进口32。 3个复 烘机部热风进口同6个。

29、热风发生器中余下的3个热风发生器的热风出口一一对应地对接在 说明书 4/5 页 7 CN 111121434 A 7 一起。 0035 复烘机部茶叶倾斜上料段和初烘机部茶叶倾斜上料段上都设有使茶叶铺设均匀 的匀茶叶机构33。 匀茶叶机构包括匀茶叶部转轴34和若干沿匀茶叶部转轴周向分布且连接 在匀茶叶部转轴上的摊茶叶叶片35。 摊茶叶叶片通过匀茶叶部连接杆36连接在匀茶叶部转 轴上。 摊茶叶叶片包括匀茶叶部第一弹性片37和匀茶叶部第二弹性片38。 匀茶叶部第一弹 性片的一端通过匀茶叶部第一连接片39同匀茶叶部转轴连接在一起、 另一端设有匀茶叶部 第二连接片40。 匀茶叶部第一弹性片同匀茶叶部连接。

30、杆之间形成第一弹性片形变避让间隙 41。 第二连接片的一端同匀茶叶部第一弹性片连接在一起、 另一端朝远离匀茶叶部连接杆 的方向倾斜。 匀茶叶部第二弹性片平置在匀茶叶部第二连接片上且通过螺栓43配合螺母44 同匀茶叶部第二连接片固定在一起。 位于初烘机部茶叶倾斜上料段上的匀茶叶部第二弹性 片拨动茶叶的方向同茶叶在初烘机部茶叶倾斜上料段移动的方向相同, 同样位于复烘机部 茶叶倾斜上料段上的匀茶叶部第二弹性片拨动茶叶的方向同茶叶在复烘机部茶叶倾斜上 料段移动的方向相同。 0036 茶叶输送管和茶叶输送槽内各设有9个翻茶叶机构45。 位于茶叶输送管内的翻茶 叶机构中的第一个翻茶叶机构46堵在茶叶输送管。

31、的进料端、 最后一个翻茶叶机构47堵在茶 叶输送管的出料端。 0037 翻茶叶机构包括翻茶叶部转轴48和4个沿翻茶叶部转轴周向分布且连接在翻茶叶 部转轴上的翻茶叶叶片49。 位于茶叶输送管内的翻茶叶叶片拨动茶叶的方向同茶叶在茶叶 输送管内的移动的方向相反。 位于茶叶输送槽内的翻茶叶叶片拨动茶叶的方向同茶叶在茶 叶输送槽内的移动的方向相反。 0038 茶叶输送管的出料端和茶叶输送槽的出料端都设有刮板50且设置方式相同。 位于 茶叶输送管的刮板用于将初烘机部茶叶输送带上滞留的茶叶刮下。 茶叶输送槽的出料端的 刮板用于将复烘机部茶叶输送带上滞留的茶叶刮下。 复烘机设有驱动复烘机部茶叶输送带 转动的第。

32、一复烘机部驱动辊51和第二复烘机部驱动辊52。 第一复烘机部驱动辊和第二复烘 机部驱动辊之间设有复烘机部茶叶输送带形变避让空间53。 茶叶复烘机上的刮刀同复烘机 部茶叶输送带形变避让空间对齐。 0039 实施例二, 同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为: 参见图8和图9, 茶叶初烘机和茶叶复烘机都设有输送带防堵塞机构且设置方式相同。 以下以茶叶复烘机为例进行具体说明如下: 输送带防堵塞机构包括定位块54、 通过摆轴58铰接在复烘机机架上的摆杆55、 连接在 摆杆一端的摆锤56和按压摆杆的另一端使得摆杆摆动而驱动摆锤敲击复烘机部茶叶输送 带敲击位于第一复烘机部驱动辊和第二复烘机部驱动辊之间的部分的按压头57。。

33、 按压头连 接在转轴59上。 摆轴、 转轴和所述第一复烘机部驱动辊三者平行。 水平转轴上连接有从动齿 轮60, 从动齿轮啮合在连接在第一复烘机部驱动辊上的主动齿轮61上; 按压头失去对摆杆 的按压作用时, 在摆锤的重力作用下摆杆摆动到支撑在定位块上; 摆杆支撑在定位块上时, 摆锤同复烘机部茶叶输送带之间处于分开状态、 水平转轴转动一圈的过程中所述按压杆会 按压到摆杆上。 使用时通过第一复烘机部驱动辊的转动带动水平轴转动, 从而使得驱动该 转动, 从而实现对摆杆的按压于松开, 从而使得摆杆摆动而使得摆锤对复烘机部茶叶输送 带进行敲击, 从而经插入复烘机部茶叶输送带的网格孔内的茶叶振动下。 说明书。

34、 5/5 页 8 CN 111121434 A 8 图 1 说明书附图 1/9 页 9 CN 111121434 A 9 图 2 说明书附图 2/9 页 10 CN 111121434 A 10 图 3 说明书附图 3/9 页 11 CN 111121434 A 11 图 4 说明书附图 4/9 页 12 CN 111121434 A 12 图 5 说明书附图 5/9 页 13 CN 111121434 A 13 图 6 说明书附图 6/9 页 14 CN 111121434 A 14 图 7 说明书附图 7/9 页 15 CN 111121434 A 15 图 8 说明书附图 8/9 页 16 CN 111121434 A 16 图 9 说明书附图 9/9 页 17 CN 111121434 A 17 。

展开阅读全文
内容关键字: 茶炉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碾茶炉.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df/927391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