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轮同轴式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pdf

上传人:zhu****69 文档编号:9272362 上传时间:2021-05-12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417.4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行星轮同轴式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行星轮同轴式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行星轮同轴式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文档描述:

《行星轮同轴式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星轮同轴式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pdf(10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2010076763.X (22)申请日 2020.01.23 (71)申请人 广州市新域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 510530 广东省广州市萝岗区云展路8 号 (72)发明人 梁欢文王豫陈军段福海 何思杰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 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代理人 许浩达 (51)Int.Cl. B60K 6/365(2007.10) B60K 6/38(2007.01) B60K 6/445(2007.01) B60L 7/10(2006.01)。

2、 (54)发明名称 行星轮同轴式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行星轮同轴式双行星排 混合动力系统, 其发动机驱动发动机齿轮, 发动 机齿轮啮合第一电机齿轮, 第一电机齿轮连接第 一电机, 发动机还驱动输入太阳轮, 输入太阳轮 通过行星轮组啮合传动输出太阳轮, 输出太阳轮 连接第二电机, 第二电机还驱动差速器总成以输 出动力, 当通过选择三组制动器的闭合和释放以 实现单独驱动模式、 两两联合驱动模式、 三者联 合驱动以及高效动力分流补电模式等多种驱动 模式的切换, 保证各动力源均在高效率区工作, 确保低排放、 低能耗的目的, 同时也实现极高的 续航里程。 权利要求书1页 说。

3、明书7页 附图1页 CN 111114288 A 2020.05.08 CN 111114288 A 1.一种行星轮同轴式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 包括发动机、 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 其特 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驱动发动机齿轮, 发动机齿轮啮合第一电机齿轮, 第一电机齿轮连接第 一电机; 所述发动机还驱动输入太阳轮, 输入太阳轮通过行星轮组啮合传动输出太阳轮; 所述输出太阳轮连接第二电机; 所述第二电机还驱动差速器总成以输出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轮同轴式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星 轮组由前行星轮及其同轴连接的后行星轮构成, 前行星轮啮合传动输入太阳轮, 后行星轮 。

4、啮合传动输出太阳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星轮同轴式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星 轮组同轴地安装行星架, 行星架直接或间接地传动第一制动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轮同轴式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 机齿轮直接或间接地传动第二制动器; 所述第二电机引接驻车制动器。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111114288 A 2 行星轮同轴式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车辆驱动系统, 具体是涉及基于同轴行星轮架构的双行星排混合动力 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 我国经济水平在飞速发展, 汽车产业也是在不断扩大, 但面。

5、对能源紧张以 及环境问题的影响, 发展低排放、 低能耗的新能源汽车成为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 略。 0003 多模式混合动力系统能有效应付各种使用场景以及各种路况, 且能耗率相比其它 单一混合动力系统低, 尤其是以增程式混合动力作为主要模式的多模混动汽车, 内燃机作 为发电的动力源, 发电过程中处于高效率区运作, 有效降低碳排放, 续航里程得到保证, 而 电动机作为主要动力源驱动汽车行驶。 在特殊路况需要大扭矩输出动力时, 通过驱动模式 转换, 内燃机和发电机均能提供动力以保证车辆的正常行驶。 在高速巡航过程中, 由于电动 机的转速过高导致能耗比传统动力汽车还高, 此时也可切换内燃机单独驱。

6、动模式, 保证车 辆处于较高的节能水平。 0004 但是, 如何在混合动力系统内实现高效增程器结构、 实现驱动模式快速切换、 提高 系统传动效率和降低系统成本等问题尚未有效得到解决。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动力源高效输出、 系统构造简洁、 提高传动 效率、 驱动模式丰富的行星轮同轴式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 0006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行星轮同轴式双行星排 混合动力系统, 包括发动机、 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 所述发动机驱动发动机齿轮, 发动机齿 轮啮合第一电机齿轮, 第一电机齿轮连接第一电机; 所述发动机还驱动输入太阳轮, 输入太。

7、 阳轮通过行星轮组啮合传动输出太阳轮; 所述输出太阳轮连接第二电机; 所述第二电机还 驱动差速器总成以输出动力。 0007 进一步地, 所述行星轮组由前行星轮及其同轴连接的后行星轮构成, 前行星轮啮 合传动输入太阳轮, 后行星轮啮合传动输出太阳轮。 0008 进一步地, 所述行星轮组同轴地安装行星架, 行星架直接或间接地传动第一制动 器。 0009 进一步地, 所述发动机齿轮直接或间接地传动第二制动器; 所述第二电机引接驻 车制动器。 0010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 以两台电动机和一台发动机作为动力源驱动整车, 当通过选 择三组制动器的闭合和释放以实现单独驱动模式、 两两联合驱动模式、 三者联合。

8、驱动以及 高效动力分流补电模式等多种驱动模式的切换, 保证各动力源均在高效率区工作, 确保低 排放、 低能耗的目的, 同时也实现极高的续航里程; 同时, 由于双行星排的行星轮同轴固定 说明书 1/7 页 3 CN 111114288 A 3 安装, 两太阳轮负责连接两端动力, 无需直径较大的齿圈, 使整车动力系统的构造简洁、 传 动效率高、 损耗小。 附图说明 0011 图1为行星轮同轴式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0012 图中: 1-发动机, 2-第一电机, 3-第二电机, 4-弹性减震器, 5-发动机轴, 6-发动机 齿轮, 7-第一电机轴, 8-第一电机齿轮, 9-第二电机轴,。

9、 10-第二电机齿轮, 11-输入太阳轮, 12-输出太阳轮, 13-前行星轮, 14-后行星轮, 15-行星架, 16-行星轮轴, 17-前支撑轴承, 18- 后支撑轴承, 19-行星架齿轮, 20-输出太阳轮轴, 21-第一齿轮, 22-第二齿轮, 23-连接轴, 24-第三齿轮, 25-差速器齿轮, 26-差速器总成, 27-左半轴, 28-右半轴, 29-第一制动齿轮, 30-第二制动齿轮, 31-第一制动轴, 32-第二制动轴, 33-第一制动盘, 34-第二制动盘, 35-第 一制动器, 36-第二制动器, 37-驻车制动盘, 38驻车制动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下面结合附图。

10、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 对于 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 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 此外, 下面所描述 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0014 如图1所示, 行星轮同轴式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主要由发动机1、 弹性减震器4、 第一电机2、 第二电机3、 两组行星排、 齿轮副、 中间齿轮副、 差速器总成齿轮副以及三组制动 机构组成。 发动机1、 弹性减震器4、 两组行星排之间同轴安装; 第一电机2、 第二电机3、 电机 齿轮副、 中间齿轮副以及差速器总成齿轮副相互间平行轴安装。 0015 发动机1通过弹。

11、性减震器4与发动机轴5连接, 发动机齿轮6直接加工或固定安装在 发动机轴5上, 发动机齿轮6与第一电机齿轮8外啮合, 组成第一电机齿轮副, 第一电机齿轮8 固定安装在第一电机轴7上。 0016 多个第二制动齿轮30均匀分布在发动机齿轮6外圆周上, 第二制动齿轮30通过第 二制动轴32与第二制动盘34固定连接, 第二制动盘34按照一定的间隙安装于第二制动器36 的左右摩擦块之间, 第二制动器36负责第二制动盘34的制动和释放。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 是, 第二制动盘34制动和释放的目的是对发动机轴5进行制动和释放, 并不限于使用换模齿 轮副结合制动盘对发动机轴5进行制动和释放的方法。 0017 两。

12、组行星排由输入太阳轮11、 输出太阳轮12, 、 前行星轮13、 后行星轮14、 行星架 15、 前支撑轴承17、 后支撑轴承、 行星轮轴16和行星架齿轮19组成。 输入太阳轮11与前行星 轮13外啮合, 输出太阳轮12与后行星轮14外啮合, 输入太阳轮11直接加工或固定安装于发 动机轴5, 输出太阳轮12直接加工或固定安装于输出太阳轮轴20, 前行星轮13和后行星轮14 直接加工或同轴固定安装于行星轮轴16, 行星轮轴16通过前支撑轴承17和后支撑轴承18安 装在行星架15, 行星架齿轮19直接加工或固定安装于行星架15。 0018 多个第一制动齿轮29均匀分布在行星架齿轮19外圆周上, 第。

13、一制动齿轮29通过第 一制动轴31与第一制动盘33固定连接, 第一制动盘33按照一定的间隙安装于第一制动器35 的左右摩擦块之间, 第一制动器33负责第一制动盘33的制动和释放。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 是, 第一制动盘33制动和释放的目的是对行星架15进行制动和释放, 并不限于使用换模齿 说明书 2/7 页 4 CN 111114288 A 4 轮副结合制动盘对行星架15进行制动和释放的方法。 0019 驻车制动盘37固定安装在第二电机轴9的另外一端, 驻车制动盘37按一定间隙安 装在驻车制动器38的左右摩擦块之间, 驻车制动器38负责驻车制动盘37的制动和释放。 0020 第二电机齿轮10固定。

14、安装在第二电机轴9上, 第二电机齿轮10与第一齿轮21外啮 合, 组成第二电机齿轮副, 第二电机齿轮10与第二齿轮22外啮合, 组成中间齿轮副, 第二齿 轮22通过连接轴23与第三齿轮24固定连接, 第三齿轮24与与差速器齿轮25外啮合, 组成差 速器齿轮副, 差速器齿轮25固定安装在差速器总成26上, 差速器总成26通过左半轴27和右 半轴28输出动力。 0021 行星轮同轴式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能够实现多种驱动模式。 0022 1、 发动机快速启动模式。 整车控制器发出指令指示第二制动器36释放第二制动盘 34、 第一制动器35释放第一制动盘33, 驻车制动器38根据实际情况制动或释放均可。

15、, 进而, 发动机齿轮6和行星架15处于自由转动状态。 0023 第一电机2从车载电源获得电能产生动力并通过第一电机轴7将动力传递给第一 电机齿轮8, 第一电机齿轮8将动力传递给发动机齿轮6, 发动机齿轮6将动力经弹性减震器4 传递给发动机1至最佳启动转速, 实现快速启动发动机模式。 0024 2、 驻车模式和驻车高效发电模式。 当整车进入驻车模式时, 整车控制器发出指令 指示驻车制动器38锁止驻车制动盘37, 第一制动器35释放第一制动盘33、 第二制动器36释 放第二制动盘34, 进而, 第二电机齿轮10、 第二齿轮22、 第三齿轮24、 差速器齿轮25均处于锁 止状态, 行星架15处于自。

16、由转动状态, 实现驻车模式。 0025 当整车处于驻车模式时, 车载电源电量低于该模式的预设值时, 整车控制器发出 指令执行发动机快递启动模式以此指示第一电机2启动发动机1, 执行完发动机快速启动模 式后, 第一电机2转换成发电模式, 发动机1将动力通过弹性减震器4经发动机轴5传递给发 动机齿轮6, 由于行星架7处于自由转动状态, 发动机齿轮6将动力经过第一电机齿轮8传递 给第一电机轴7, 第一电机轴7将动力传递给第一电机2, 第一电机2将动力转换电能由控制 器整流后存储到车载电源中, 实现驻车高效发电模式。 0026 该模式下发动机轴5与第一电机轴7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0027 0028 。

17、3、 第二电机单独驱动模式。 当整车处于中低速常规行驶工况, 整车控制器发出指 令指示第一制动器35释放第一制动盘33、 第二制动器36锁止第二制动盘34, 驻车制动器38 释放驻车制动盘37, 进而, 发动机齿轮6处于锁止状态, 行星架15处于自由转动状态, 且发动 机1和第一电机2处于关闭状态。 0029 第二电机3从车载电源获得电能产生动力并通过第二电机轴9将动力传递给第二 电机齿轮10, 第二电机齿轮10将动力传递给第二齿轮22, 第二齿轮22经连接轴23将动力传 递给第三齿轮24, 第三齿轮24将动力传递给差速器齿轮25, 差速器齿轮25将动力经差速器 总成26传递给左半轴27和右半。

18、轴28, 实现第二电机单独驱动模式。 0030 该模式下差速器总成26与第二电机轴9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0031 说明书 3/7 页 5 CN 111114288 A 5 0032 其中, Z1表示发动机齿轮6的齿数; Z2表示第一电机齿轮8的齿数; Z3表示第二电机 齿轮10的齿数; Z4表示输入太阳轮11的齿数; Z5表示输出太阳轮12的齿数; Z6表示前行星轮 13的齿数; Z7表示后行星轮14的齿数; Z8表示第一齿轮21的齿数; Z9表示第二齿轮22的齿 数; Z10表示第三齿轮24的齿数; Z11表示差速器齿轮25的齿数, ne表示发动机轴5的转速; n1 表示第一电机轴7的转速。

19、; n2表示第二电机轴9的转速; n3表示差速器总成26的转速。 0033 4、 增程式混合驱动模式。 当整车处于中低速常规行驶工况, 且车载电源电量低于 该模式的预设值时, 整车控制器发出指令指示第一制动器35释放第一制动盘33、 第二制动 器36释放第二制动盘34, 驻车制动器38释放驻车制动盘37, 进而, 发动机齿轮6、 行星架15处 于自由转动状态, 同时, 整车控制器发出指令执行发动机快递启动模式以此指示第一电机2 启动发动机1, 执行完发动机快速启动模式后, 第一电机2转换成发电模式。 0034 发动机1将动力通过弹性减震器4经发动机轴5传递给发动机齿轮6, 由于行星架15 处于。

20、自由转动状态, 发动机齿轮6将动力传递给第一电机齿轮8, 第一电机齿轮8将动力经第 一电机轴7传递给第一电机2, 第一电机2将动力转换成电能由控制器整流后优先供给第二 电机3使用, 剩余电能存储到车载电源中。 第二电机3由第一电机2和车载电源联合供电产生 动力并通过第二电机轴9将动力传递给第二电机齿轮10, 第二电机齿轮10将动力传递给第 二齿轮22, 第二齿轮22经连接轴23将动力传递给第三齿轮24, 第三齿轮24将动力传递给差 速器齿轮25, 差速器齿轮25将动力经差速器总成26传递给左半轴27和右半轴28, 实现增程 式混合驱动模式。 0035 该模式下发动机轴5与第一电机轴7满足下列转。

21、速关系式: 0036 0037 该模式下差速器总成26与第二电机轴9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0038 0039 5、 发动机单独驱动模式。 当整车处于中高速常规行驶工况, 且车载电源电量高于 该模式的预设值时, 整车控制器发出指令指示第一制动器35锁止第一制动盘33、 第二制动 器36释放第二制动盘34, 驻车制动器38释放驻车制动盘37, 进而, 行星架15处于锁止状态, 且第一电机2、 第二电机3处于关闭状态。 0040 发动机1将动力通过弹性减震器4经发动机轴5传递给发动机齿轮6, 由于第一电机 2处于关闭状态, 因此第一电机2被动跟随转动且不产生负载, 发动机齿轮6经发动机轴5将 动力传。

22、递给输入太阳轮11, 输入太阳轮11将动力传递给前行星轮13, 前行星轮13经行星轮 轴16将动力传递给后行星轮14, 后行星轮14将动力传递给输出太阳轮12, 输出太阳轮12经 输出太阳轮轴20将动力传递给第一齿轮21, 第一齿轮21将动力传递给第二电机齿轮10, 由 于第二电机3处于关闭状态, 因此第二电机3被动跟随转动且不产生负载, 第二电机齿轮10 将动力传递给第二齿轮22, 第二齿轮22经连接轴23将动力传递给第三齿轮24, 第三齿轮24 将动力传递给差速器齿轮25, 差速器齿轮25将动力经差速器总成26传递给左半轴27和右半 轴28, 实现发动机单独驱动模式。 0041 该模式下差。

23、速器总成26与发动机轴5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说明书 4/7 页 6 CN 111114288 A 6 0042 0043 6、 发动机动力分流式驱动模式。 当整车处于发动机单独驱动模式, 但车载电源电 量低于该模式的预设值时, 第一电机2转换为发电模式, 第二电机3仍保持关闭状态。 0044 发动机1将动力通过弹性减震器4经发动机轴5传递给发动机齿轮6。 同时, 整车控 制器根据整车行驶车况调节第一电机2的发电状态, 第一电机2由此形成相应的负载从而引 导发动机实现动力分流, 发动机齿轮6将一部分动力传递给第一电机齿轮8, 第一电机齿轮8 将动力经第一电机轴7传递给第一电机2, 第一电机2将。

24、动力转换成电能由控制器整流后存 储到车载电源中。 此外, 发动机齿轮6经发动机轴5将另一部分动力传递给输入太阳轮11, 输 入太阳轮11将动力传递给前行星轮13, 前行星轮13经行星轮轴16将动力传递给后行星轮 14, 后行星轮14将动力传递给输出太阳轮12, 输出太阳轮12经输出太阳轮轴20将动力传递 给第一齿轮21, 第一齿轮21将动力传递给第二电机齿轮10, 由于第二电机3处于关闭状态, 因此第二电机3被动跟随转动且不产生负载, 第二电机齿轮10将动力传递给第二齿轮22, 第 二齿轮22经连接轴23将动力传递给第三齿轮24, 第三齿轮24将动力传递给差速器齿轮25, 差速器齿轮25将动力。

25、经差速器总成26传递给左半轴27和右半轴28, 实现发动机动力分流式 驱动模式。 0045 该模式下发动机轴5与第一电机轴7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0046 0047 该模式下差速器总成26与发动机轴5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0048 0049 7、 发动机与第一电机联合驱动模式。 当整车处于发动机单独驱动模式, 但需输出 较大扭矩时, 整车控制器发出指令指示第一电机2由关闭状态进入驱动模式, 第二电机3仍 处于关闭状态。 0050 发动机1将动力通过弹性减震器4经发动机轴5传递给发动机齿轮6。 同时, 第一电 机2从车载电源获得电能产生动力并通过第一电机轴7将动力传递给第一电机齿轮8, 第一 电。

26、机齿轮8将动力传递给发动机齿轮6, 发动机齿轮6将来自发动机1和第一电机2的动力叠 加后经发动机轴5传递给输入太阳轮11, 输入太阳轮11将动力传递给前行星轮13, 前行星轮 13经行星轮轴16将动力传递给后行星轮14, 后行星轮14将动力传递给输出太阳轮12, 输出 太阳轮12经输出太阳轮轴20将动力传递给第一齿轮21, 第一齿轮21将动力传递给第二电机 齿轮10, 由于第二电机3处于关闭状态, 因此第二电机3被动跟随转动且不产生负载, 第二电 机齿轮10将动力传递给第二齿轮22, 第二齿轮22经连接轴23将动力传递给第三齿轮24, 第 三齿轮24将动力传递给差速器齿轮25, 差速器齿轮25。

27、将动力经差速器总成26传递给左半轴 27和右半轴28, 实现发动机与第一电机联合驱动模式。 0051 该模式下差速器总成26、 发动机轴5和第一电机轴7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0052 0053 8、 发动机与第二电机联合驱动模式。 当整车处于大扭矩行驶工况时, 第一制动器 说明书 5/7 页 7 CN 111114288 A 7 35锁止第一制动盘33、 第二制动器36释放第二制动盘34, 驻车制动器38释放驻车制动盘37, 进而, 行星架15处于锁止状态, 且第一电机2处于关闭状态。 0054 发动机1将动力通过弹性减震器4经发动机轴5传递给发动机齿轮6, 由于第一电机 2处于关闭状态, 因。

28、此第一电机2被动跟随转动且不产生负载, 发动机齿轮6经发动机轴5将 动力传递给输入太阳轮11, 输入太阳轮11将动力传递给前行星轮13, 前行星轮13经行星轮 轴16将动力传递给后行星轮14, 后行星轮14将动力传递给输出太阳轮12, 输出太阳轮12经 输出太阳轮轴20将动力传递给第一齿轮21, 第一齿轮21将动力传递给第二电机齿轮10。 同 时, 第二电机3从车载电源获得电能产生动力并通过第二电机轴9将动力传递给第二电机齿 轮10, 第二电机齿轮10将来自发动机1和第二电机3的动力叠加后传递给第二齿轮22, 第二 齿轮22经连接轴23将动力传递给第三齿轮24, 第三齿轮24将动力传递给差速器。

29、齿轮25, 差 速器齿轮25将动力经差速器总成26传递给左半轴27和右半轴28, 实现发动机与第二电机联 合驱动模式。 0055 该模式下差速器总成26、 发动机轴5和第二电机轴9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0056 0057 9、 发动机与第二电机分流式联合驱动模式。 当整车处于发动机与第二电机联合驱 动模式, 但车载电源电量低于该模式的预设值时, 整车控制器发出指令指示第一制动器35 锁止第一制动盘33、 第二制动器36释放第二制动盘34, 驻车制动器38释放驻车制动盘37, 进 而, 行星架15处于锁止状态, 且第一电机2转换为发电模式。 0058 发动机1将动力通过弹性减震器4经发动机轴5传。

30、递给发动机齿轮6。 同时, 整车控 制器根据整车行驶车况调节第一电机2的发电状态, 第一电机2由此形成相应的负载从而引 导发动机实现动力分流, 发动机齿轮6将一部分动力传递给第一电机齿轮8, 第一电机齿轮8 将动力经第一电机轴7传递给第一电机2, 第一电机2将动力转换成电能由控制器整流后优 先供给第二电机3使用, 剩余电能存储到车载电源中。 发动机齿轮6经发动机轴5将另一部分 动力传递给输入太阳轮11, 输入太阳轮11将动力传递给前行星轮13, 前行星轮13经行星轮 轴16将动力传递给后行星轮14, 后行星轮14将动力传递给输出太阳轮12, 输出太阳轮12经 输出太阳轮轴20将动力传递给第一齿。

31、轮21, 第一齿轮21将动力传递给第二电机齿轮10。 同 时, 第二电机3从车载电源获得电能产生动力并通过第二电机轴9将动力传递给第二电机齿 轮10, 第二电机齿轮10将来自发动机1和第二电机3的动力叠加后传递给第二齿轮22, 第二 齿轮22经连接轴23将动力传递给第三齿轮24, 第三齿轮24将动力传递给差速器齿轮25, 差 速器齿轮25将动力经差速器总成26传递给左半轴27和右半轴28, 实现发动机与第二电机分 流式联合驱动模式。 0059 该模式下发动机轴5与第一电机轴7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0060 0061 该模式下差速器总成26、 发动机轴5和第二电机轴9满足下列转速关系式: 006。

32、2 0063 10、 发动机与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联合驱动模式。 当整车处于发动机与第二电机 说明书 6/7 页 8 CN 111114288 A 8 联合驱动模式, 但输出扭矩仍不满足行驶工况时, 整车控制器发出指令指示第一电机2由关 闭状态进入驱动模式。 0064 发动机1将动力通过弹性减震器4经发动机轴5传递给发动机齿轮6, 同时, 第一电 机2从车载电源获得电能产生动力并通过第一电机轴7将动力传递给第一电机齿轮8, 第一 电机齿轮8将动力传递给发动机齿轮6, 发动机齿轮6将来自发动机1和第一电机2的动力叠 加后经发动机轴5传递给输入太阳轮11, 输入太阳轮11将动力传递给前行星轮13, 。

33、前行星轮 13经行星轮轴16将动力传递给后行星轮14, 后行星轮14将动力传递给输出太阳轮12, 输出 太阳轮12经输出太阳轮轴20将动力传递给第一齿轮21, 第一齿轮21将动力传递给第二电机 齿轮10。 同时, 第二电机3从车载电源获得电能产生动力并通过第二电机轴9将动力传递给 第二电机齿轮10, 第二电机齿轮10将来自发动机1、 第一电机2和第二电机3的动力叠加后传 递给第二齿轮22, 第二齿轮22经连接轴23将动力传递给第三齿轮24, 第三齿轮24将动力传 递给差速器齿轮25, 差速器齿轮25将动力经差速器总成26传递给左半轴27和右半轴28, 实 现发动机、 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联合驱动。

34、模式。 0065 该模式下差速器总成26、 发动机轴5、 第一电机轴7和第二电机轴9满足下列转速关 系式: 0066 0067 11、 制动能量回收模式。 整车在减速、 制动、 滑行时, 第二电机3转换为发电模式, 整 车动能由左半轴27和右半轴28传递给差速器总成26, 差速器总成26经差速器齿轮25将动能 传递给第三齿轮24, 第三齿轮24经连接轴23将动能传递给第二齿轮22, 第二齿轮22将动能 传递给第二电机齿轮10, 第二电机齿轮10将动能经第二电机轴9传递给第二电机3, 第二电 机3将动能转换为电能由控制器整流后储存到车载电源中, 完成对整车制动能量回收。 0068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 但本发明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 方式。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 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 对这些实施方式 进行多种变化、 修改、 替换和变型, 仍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说明书 7/7 页 9 CN 111114288 A 9 图1 说明书附图 1/1 页 10 CN 111114288 A 10 。

展开阅读全文
内容关键字: 行星 同轴 双行 混合 动力 系统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行星轮同轴式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df/927236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