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厨油脂回收装置.pdf
《餐厨油脂回收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餐厨油脂回收装置.pdf(21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2010360048.9 (22)申请日 2020.04.30 (71)申请人 东山县极点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地址 363499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西埔镇 聚福尊品店面07 (72)发明人 陈燕娟张伟滨 (74)专利代理机构 泉州市潭思专利代理事务所 (普通合伙) 35221 代理人 张蓁蓁 (51)Int.Cl. C11B 13/00(2006.01) B01D 36/00(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餐厨油脂回收装置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餐厨油脂回收装置。
2、, 包括油 水箱和收油装置; 油水箱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 体, 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之间通过竖直设置的第 一滤网隔开; 收油装置设置在第二腔体液面处; 收油装置下方的第二腔体内设置有第二滤网; 第 二滤网的目数高于第一滤网的目数; 第一滤网包 括上隔板和滤网本体, 滤网本体上端连接在上隔 板下端; 上隔板下端低于第二滤网; 上隔板端板 连接有油液导流板, 油液导流板自上隔板的下端 向远离第二腔体方向延伸, 油液导流板远离上隔 板的一端低于上隔板的下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一滤网、 第二滤网和油液导流 板, 减少了菜叶等杂质对收油装置造成影响, 提 高了收油装置的工作效率。 权利要。
3、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14页 CN 111454779 A 2020.07.28 CN 111454779 A 1.一种餐厨油脂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油水箱和收油装置; 所述油水箱包括第一 腔体和第二腔体, 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之间通过竖直设置的第一滤网隔开; 所述 收油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液面处; 所述收油装置下方的第二腔体内设置有第二滤网; 所述第二滤网的目数高于所述第一滤网的目数; 所述第一滤网包括上隔板和滤网本体, 所述滤网本体上端连接在所述上隔板下端; 所 述上隔板下端低于所述第二滤网; 所述上隔板端板连接有油液导流板, 所述油液导流板自 所述上隔板的下端向远离所。
4、述第二腔体方向延伸, 所述油液导流板远离所述上隔板的一端 低于所述上隔板的下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餐厨油脂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液导流板与所述上 隔板的下端铰接设置, 所述上隔板上设置有固定柱, 所述油液导流板上表面连接有固定绳。 所述固定绳的自由端缠绕固定在所述固定柱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餐厨油脂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 腔体的下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排水阀和第二排水阀, 所述第一排水阀的管径大于所述第 二排水阀的管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餐厨油脂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 收油装置包括收油芯轴、 收油片、 刮油组件和挡油部件, 若干。
5、个所述收油片平行设置在所述收油芯轴上; 所述收油芯 轴内形成有沿轴向设置的收油通道, 相邻的两片收油片之间的收油芯轴上形成与所述收油 通道连通的进油孔; 相邻的两片收油片之间均设置有位于收油芯轴上侧的刮油组件; 所述 收油芯轴上设置有阻碍收油通道内的油液从进油孔向外流出的挡油部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餐厨油脂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刮油组件包括主刮片 和副刮片, 所述主刮片和副刮片的左右两侧与收油片贴合, 所述主刮片和所述副刮片的下 端与所述收油芯轴的外表面贴合, 所述主刮片的上端高于所述副刮片, 所述主刮片、 副刮 片、 两侧的收油片和所述主刮片、 副刮片之间的收油芯轴围成一个。
6、上部开口的储油腔, 随着 所述收油芯轴的转动, 所述进油孔能够与所述储油腔底部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餐厨油脂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油部件包括挡油 圈, 所述挡油圈自下而上与所述收油芯轴贴合, 所述挡油圈的左右两侧与所述收油片密封 连接, 所述挡油圈的上端分别与所述主刮片和所述副刮片背离储油腔的一侧密封连接。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餐厨油脂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油芯轴的轴端侧形 成有收油槽, 所述收油槽与所述收油通道连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餐厨油脂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油芯轴的一端或者 两端形成有与所述收油通道连通的负压吸引装置。 权利要求。
7、书 1/1 页 2 CN 111454779 A 2 一种餐厨油脂回收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油脂收集领域, 具体涉及的是一种餐厨油脂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城市中存在着大量的餐饮企业, 每天产生大量具有油脂的餐厨垃圾, 如果这些油 不进行收集而直接排放至市政管道中, 长年累月将会大大影响到市政管道的正常运行。 而 且油脂发酵产生的不良气味也会影响市民的生活。 0003 CN110013688A公开一种收油装置, 能够对油脂进行回收收集, 但是由于设置有位 于收油滚轴外侧的半弧形收油管, 增大了收油装置横向占据的空间, 整体结构不够紧凑。 油 水混合液中还具有食物残渣, 如。
8、菜叶容易影响收油片的工作。 0004 有鉴于此, 本申请人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 遂有本案产生。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餐厨油脂回收装置, 其具有减少油水混合液中的 菜叶对收油装置造成影响的特点, 提高收油效率。 0006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 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0007 一种餐厨油脂回收装置, 其中, 包括油水箱和收油装置; 所述油水箱包括第一腔体 和第二腔体, 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二腔体之间通过竖直设置的第一滤网隔开; 所述收油 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液面处; 所述收油装置下方的第二腔体内设置有第二滤网; 所述 第二滤网的目数高于所述第一滤网的目数;。
9、 0008 所述第一滤网包括上隔板和滤网本体, 所述滤网本体上端连接在所述上隔板下 端; 所述上隔板下端低于所述第二滤网; 所述上隔板端板连接有油液导流板, 所述油液导流 板自所述上隔板的下端向远离所述第二腔体方向延伸, 所述油液导流板远离所述上隔板的 一端低于所述上隔板的下端。 0009 进一步, 所述油液导流板与所述上隔板的下端铰接设置, 所述上隔板上设置有固 定柱, 所述油液导流板上表面连接有固定绳。 所述固定绳的自由端缠绕固定在所述固定柱 上。 0010 进一步, 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的下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排水阀和第二 排水阀, 所述第一排水阀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二排水阀的管径。 。
10、0011 进一步, 收油装置包括收油芯轴、 收油片、 刮油组件和挡油部件, 若干个所述收油 片平行设置在所述收油芯轴上; 所述收油芯轴内形成有沿轴向设置的收油通道, 相邻的两 片收油片之间的收油芯轴上形成与所述收油通道连通的进油孔; 相邻的两片收油片之间均 设置有位于收油芯轴上侧的刮油组件; 所述收油芯轴上设置有阻碍收油通道内的油液从进 油孔向外流出的挡油部件。 0012 进一步, 所述刮油组件包括主刮片和副刮片, 所述主刮片和副刮片的左右两侧与 收油片贴合, 所述主刮片和所述副刮片的下端与所述收油芯轴的外表面贴合, 所述主刮片 说明书 1/5 页 3 CN 111454779 A 3 的上端。
11、高于所述副刮片, 所述主刮片、 副刮片、 两侧的收油片和所述主刮片、 副刮片之间的 收油芯轴围成一个上部开口的储油腔, 随着所述收油芯轴的转动, 所述进油孔能够与所述 储油腔底部连通。 0013 进一步, 所述主刮片与所述副刮片之间设置有连接筋条, 所述连接筋条与两侧的 刮油片均留有过油间隙, 所述收油片上方形成有固定安装座, 每一所述主刮片的上端通过 固定件与固定安装座相连。 0014 进一步, 所述主刮片上端形成有连接座, 所述主刮片通过所述连接座与所述固定 安装座连接, 所述主刮片、 连接座和所述连接筋条上均连接有纵向筋板, 所述纵向筋板的宽 度小于连接筋条的宽度。 0015 进一步, 。
12、所述挡油部件包括固定连接有所述收油通道内的螺旋挡油卷, 所述螺旋 挡油卷上形成有螺旋过油通道, 所述进油孔与所述螺旋过油通道的外侧相连, 所述收油通 道位于所述螺旋过油通道的内侧。 0016 进一步, 所述进油孔内形成有位于所述螺旋过油通道进油端对侧的进油挡板。 0017 进一步, 所述螺旋挡油卷的截面呈阿基米德螺线状。 0018 进一步, 所述挡油部件包括挡油圈, 所述挡油圈自下而上与所述收油芯轴贴合, 所 述挡油圈的左右两侧与所述收油片密封连接, 所述挡油圈的上端分别与所述主刮片和所述 副刮片背离储油腔的一侧密封连接。 0019 进一步, 所述收油芯轴的轴端侧形成有收油槽, 所述收油槽与所。
13、述收油通道连通。 0020 进一步, 所述收油芯轴的一端或者两端形成有与所述收油通道连通的负压吸引装 置。 0021 采用上述结构后, 本发明涉及的一种餐厨油脂回收装置, 其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 果: 0022 一、 使用时, 油水混合液倒入至所述第一腔体内, 油液中上浮的小油滴通过所述油 液导流板逐渐向所述第二腔体方向导引; 由于设置有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的过滤作用, 油 水混合液中的菜叶等杂志将会截留在所述第一腔体以及第二腔体内的第二滤网下方。 如此 减少杂质对收油装置造成干扰。 0023 二、 通过设置能够转动的油液导流板, 能够方便的清理上浮阻挡在所述油液导流 板下表面的菜叶杂质, 通过向。
14、上翻转, 菜叶继续上浮后, 工人将菜叶收集清理。 0024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一滤网、 第二滤网和油液导流板, 减少了菜叶 等杂质对收油装置造成影响, 提高了收油装置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25 图1为本发明涉及一种餐厨油脂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7 图3为两个收油装置并排设置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 图4为两个收油装置并排设置时的剖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9 图5为两个收油装置并排设置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30 图6为收油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1 图7为收油装置剖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说明书 2/5 页。
15、 4 CN 111454779 A 4 0032 图8为收油芯轴和收油片的结构示意图。 0033 图9为旋挡油卷的结构示意图。 0034 图10为刮油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5 图11为另一角度的刮油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6 图12为收油装置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7 图13为挡油圈和收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8 图14为收油装置的局部断面结构示意图。 0039 图15为收油槽与所述收油芯轴的连接示意图。 0040 图中: 0041 第一收油装置100; 第二收油装置200; 收油芯轴1; 收油通道11; 进油孔12; 螺旋挡 油卷13; 进油挡板14; 齿轮15; 0。
16、042 收油片2; 刮油组件3; 主刮片31; 副刮片32; 储油腔33; 连接筋条34; 连接座35; 纵向 筋板36; 0043 固定安装座4; 连接块41; 挡油圈5; 收油槽6; 0044 油水箱7; 第一腔体71; 第二腔体72; 第一滤网73; 上隔板731; 滤网本体732; 第二滤 网74; 油液导流板75; 固定柱76; 固定绳761; 第一排水阀77; 第二排水阀78。 具体实施方式 0045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 述。 0046 如图1至图15所示, 其为本发明涉及的一种餐厨油脂回收装置, 包括油水箱7和收 油装置; 所。
17、述油水箱7包括第一腔体71和第二腔体72, 所述第一腔体71与所述第二腔体72之 间通过竖直设置的第一滤网73隔开; 所述收油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72液面处; 所述收 油装置下方的第二腔体72内设置有第二滤网74; 所述第二滤网74的目数高于所述第一滤网 73的目数。 0047 所述第一滤网73包括上隔板731和滤网本体732, 所述滤网本体732上端连接在所 述上隔板731下端; 所述上隔板731下端低于所述第二滤网74; 所述上隔板731端板连接有油 液导流板75, 所述油液导流板75自所述上隔板731的下端向远离所述第二腔体72方向延伸, 所述油液导流板75远离所述上隔板731的一端低。
18、于所述上隔板731的下端。 0048 这样, 本发明涉及的一种餐厨油脂回收装置, 使用时, 油水混合液倒入至所述第一 腔体71内, 油液中上浮的小油滴通过所述油液导流板75逐渐向所述第二腔体72方向导引; 由于设置有第一滤网73和第二滤网74的过滤作用, 油水混合液中的菜叶等杂志将会截留在 所述第一腔体71以及第二腔体72内的第二滤网74下方。 如此减少杂质对收油装置造成干 扰。 0049 优选地, 所述油液导流板75与所述上隔板731的下端铰接设置, 所述上隔板731上 设置有固定柱76, 所述油液导流板75上表面连接有固定绳761。 所述固定绳761的自由端缠 绕固定在所述固定柱76上。 。
19、通过设置能够转动的油液导流板75, 能够方便的清理上浮阻挡 在所述油液导流板75下表面的菜叶杂质, 通过向上翻转, 菜叶继续上浮后, 工人将菜叶收集 清理。 说明书 3/5 页 5 CN 111454779 A 5 0050 优选地, 所述第一腔体71和所述第二腔体72的下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排水阀77 和第二排水阀78, 所述第一排水阀77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二排水阀78的管径。 使用一段时间 后, 通过所述第一排水阀77和所述第二排水阀78排出内部经过收油装置收油后的油水混合 液。 所述第一排水阀77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二排水阀78的管径, 方便杂质排出。 0051 优选地, 收油装置包括收油芯轴。
20、1、 收油片2、 刮油组件3和挡油部件, 若干个所述收 油片2平行设置在所述收油芯轴1上; 所述收油芯轴1内形成有沿轴向设置的收油通道11, 相 邻的两片收油片2之间的收油芯轴1上形成与所述收油通道11连通的进油孔12; 相邻的两片 收油片2之间均设置有位于收油芯轴1上侧的刮油组件3; 所述收油芯轴1上设置有阻碍收油 通道11内的油液从进油孔12向外流出的挡油部件。 0052 使用时, 收油芯轴1转动安装在固定架上, 驱动装置(图中未示出)带动所述收油芯 轴1转动, 并通过设置在所述收油芯轴1上方的刮油组件3将两侧收油片2上的油刮下, 刮下 的油通过所述收油通道11上的进油孔12进入至所述收油。
21、通道11中收集。 由于刮下的油液收 集的通道位于所述收油芯轴1内部, 大大降低了收油装置的横向占据的空间, 使得装置的结 构更加紧凑。 所述挡油部件在所述进油孔朝下时阻碍了所述收油通道11内的油液从所述进 油孔12向外流出, 使得油液只能够从上方进入至所述进油孔12中, 从而使得收油工作持续 进行。 0053 优选地, 所述刮油组件3包括主刮片31和副刮片32, 所述主刮片31和副刮片32的左 右两侧与收油片2抵顶贴合形成刮油密封结构。 所述主刮片31和所述副刮片32的下端与所 述收油芯轴1的外表面抵顶贴合形成密封结构, 优选地的, 所述主刮片31和所述副刮片32的 下端与所述收油芯轴1外表面。
22、之间形成有密封圈, 所述主刮片31的上端高于所述副刮片32, 所述主刮片31、 副刮片32、 两侧的收油片2和所述主刮片31、 副刮片32之间的收油芯轴1围成 一个上部开口的储油腔33, 随着所述收油芯轴1的转动, 所述进油孔12能够与所述储油腔33 底部连通。 由于所述主刮片31的上端高于所述副刮片32, 这样所述主刮片31上端与所述副 刮片32上端之间的区域的收油片2上的油脂能够被所述主刮片31刮下, 并沿着所述主刮片 31向下流动至所述储油腔33中。 当所述进油孔随着所述收油芯轴1转动至所述储油腔33内 腔底部时, 油液通过所述进油孔12进入至所述收油芯轴1内的收油通道11中。 0054。
23、 优选地, 所述主刮片31与所述副刮片32之间设置有连接筋条34, 所述连接筋条34 与两侧的刮油片均留有过油间隙, 所述收油片2上方形成有固定安装座4, 每一所述主刮片 31的上端通过固定件与固定安装座4相连。 这样所述副刮片32通过所述连接筋条34与所述 主刮片31连接, 相邻收油片2之间的所述主刮片31再通过固定件一一固定在所述固定安装 座4上, 如此实现所述主刮片31与所述副刮片32的安装。 更进一步的, 所述主刮片31上端形 成有连接座4, 所述主刮片31通过所述连接座4与所述固定安装座4连接, 所述主刮片31、 连 接座4和所述连接筋条34上均连接有纵向筋板36, 所述纵向筋板36。
24、的宽度小于连接筋条34 的宽度。 所述纵向筋板36进一步增加了所述主刮片31和副刮片32之间的连接强度, 保证所 述主刮片31和所述副刮片32的工作性能和提高使用寿命。 当其中一个主刮片31或副刮片32 损坏时, 可以单一的从所述固定安装座4上拆卸下进行替换。 大大方便了装置的维护。 0055 优选地, 所述挡油部件包括固定连接有所述收油通道11内的螺旋挡油卷13, 所述 螺旋挡油卷13上形成有螺旋过油通道, 所述进油孔12与所述螺旋过油通道的外侧相连, 所 述收油通道11位于所述螺旋过油通道的内侧。 这样, 油液由进油孔进入后, 随着所述收油芯 说明书 4/5 页 6 CN 11145477。
25、9 A 6 轴1的转动, 油液随着所述螺旋过油通道进入至螺旋挡油卷13内侧的收油通道11中。 当所述 进油孔12随着所述收油芯轴1的旋转至朝下时, 所述螺旋挡油卷13挡住油液, 避免油液由进 油孔12中逆向流出。 更进一步的, 所述进油孔12内形成有位于所述螺旋过油通道进油端对 侧的进油挡板14。 所述进油挡板14将所述螺旋挡油卷13外侧与空心管制成的收油芯轴1内 壁之间的间隙进行封堵, 避免油液进入至间隙中造成浪费。 优选地, 所述螺旋挡油卷13的截 面呈阿基米德螺线状。 这样使得所述螺旋过油通道是等宽的, 便于油液流动。 而且所述收油 通道11位于所述螺旋挡油卷13的中心位置。 0056 。
26、优选地, 所述挡油部件包括挡油圈5, 所述挡油圈5自下而上与所述收油芯轴1贴 合, 所述挡油圈5的左右两侧与所述收油片2密封连接, 所述挡油圈5的上端分别与所述主刮 片31和所述副刮片32背离储油腔33的一侧密封连接。 所述挡油圈5在所述进油孔12离开所 述储油腔33后将所述进油孔12挡住, 避免油液流出。 更进一步的, 所述挡油圈5与所述主刮 片31和所述副刮片32通过粘接连接。 所述挡油圈5和所述螺旋挡油卷13同时设置在所述收 油芯轴1上能够更好的保证收油效果。 0057 优选地, 所述收油芯轴1的轴端侧形成有收油槽6, 所述收油槽6与所述收油通道11 连通。 收油通道11中的油液流入至收。
27、油槽6中进行收集。 优选地, 所述收油芯轴1的一端或者 两端形成有与所述收油通道11连通的负压吸引装置。 这样所述收油通道11中形成有低于大 气压的压力, 油液能够更顺畅的从所述进油孔12进入至所述收油通道11中。 所述收油芯轴1 的端部转动连接在所述收油槽6侧壁的通孔中, 通孔的直径稍大于所述收油芯轴1的端部的 直径, 在所述收油槽6内形成负压, 所述收油通道11中的油液将会被动的吸引至所述收油槽 6内。 0058 优选地, 所述收油装置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收油装置100和第二收油装置200, 所 述第一收油装置100和第二收油装置200均包括收油芯轴1、 收油片2和刮油组件3, 若干个所 述。
28、收油片2平行设置在所述收油芯轴1上, 同一收油装置上的相邻的两片收油片2之间均设 置有位于收油芯轴1上侧的刮油组件3; 所述第一收油装置100和所述第二收油装置200上的 收油片的直径相同; 所述第一收油装置100的收油芯轴1和所述第二收油装置200的收油芯 轴1平行设置; 所述第一收油装置100的轴线与所述第二收油装置200的轴线之间的距离小 于所述收油片2的直径; 所述第一收油装置100的一个收油片2部分嵌入于所述第二收油装 置200相邻的两个收油片2之间。 0059 优选地, 所述第一收油装置100和第二收油装置200的收油芯轴1转动方向相反; 所 述第一收油芯轴1和所述第二收油芯轴1通。
29、过两个相互啮合的齿轮15进行传动。 优选地, 所 述第一收油装置100的一个收油片2与相邻的所述第二收油装置200相邻的两个收油片2的 距离相等。 这样, 通过将所述第一收油装置100和第二收油装置200的收油片2相互钳合, 使 得设置两组收油装置时, 能够减少占用的空间, 从而能够在有限的油水液面上设置更多的 收油装置。 所述收油片2的厚度小于同一收油装置上相邻的两个收油片2之间的距离, 所述 收油片2部分等距位于相邻的两个收油片2, 从而更好的从液面处收油。 0060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一滤网73、 第二滤网74和油液导流板75, 减少 了菜叶等杂质对收油装置造成影响, 提。
30、高了收油装置的工作效率。 0061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发明的产品形态和式样, 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 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 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说明书 5/5 页 7 CN 111454779 A 7 图1 说明书附图 1/14 页 8 CN 111454779 A 8 图2 说明书附图 2/14 页 9 CN 111454779 A 9 图3 说明书附图 3/14 页 10 CN 111454779 A 10 图4 图5 说明书附图 4/14 页 11 CN 111454779 A 11 图6 说明书附图 5/14 页 12 CN 111454779 A 。
31、12 图7 说明书附图 6/14 页 13 CN 111454779 A 13 图8 说明书附图 7/14 页 14 CN 111454779 A 14 图9 说明书附图 8/14 页 15 CN 111454779 A 15 图10 说明书附图 9/14 页 16 CN 111454779 A 16 图11 说明书附图 10/14 页 17 CN 111454779 A 17 图12 说明书附图 11/14 页 18 CN 111454779 A 18 图13 说明书附图 12/14 页 19 CN 111454779 A 19 图14 说明书附图 13/14 页 20 CN 111454779 A 20 图15 说明书附图 14/14 页 21 CN 111454779 A 21 。
- 内容关键字: 油脂 回收 装置
便携式文档高拍仪.pdf
纤维加热烘箱.pdf
风机箱体法兰.pdf
具有防护机构的绝缘环网柜.pdf
建筑施工用节能式钢筋加工机构.pdf
硬度检测装置.pdf
文胸模杯成型装置.pdf
水质采样设备.pdf
分体式树木胸径固定观测装置.pdf
快装式恒温阀及应用该恒温阀的热水器.pdf
测绘用可调节的测斜仪.pdf
油田伴生气碳捕集系统.pdf
钢渣压辊冷却装置.pdf
磁共振噪音防护耳罩.pdf
固态脱硫脱硝装置.pdf
贴片式高压整流二极管.pdf
用于聚乙烯原料的筛分装置.pdf
弯管机的上料装置.pdf
烤箱、烤箱的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设备.pdf
基于3D卷积和多标签解码的颅脑CT影像质量控制方法.pdf
用于船舶石墨铜套生产的钻孔装置.pdf
釜式再沸器.pdf
毫米波雷达信号处理方法及系统.pdf
精棉生产用挤浆机.pdf
基于模板多级匹配的化学仪器位姿估计方法、设备及介质.pdf
基于云服务智能部署的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pdf
镁法生产海绵钛加料与充氩装置.pdf
基于扩散模型的音乐音色风格转换方法及系统.pdf
基于半实物仿真的无人机自动化测试系统及方法.pdf
改性卡拉胶、卡拉胶囊皮及改性卡拉胶的制备方法.pdf
照明灯塔设备的能耗分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pdf
血管吻合装置.pdf
用于自动化测量仪器的目标体.pdf
具有环氧基的可交联性聚苯醚树脂、其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pdf
制备聚亚芳基醚的方法和装置.pdf
粗丙烯酸熔体的提纯.pdf
稳定的车辆反射镜组件.pdf
光纤准直仪及其制造方法.pdf
一种白细胞减少症治疗药物及其制备方法.pdf
作为甲状腺受体配体的丙酰胺酸及其衍生物.pdf
表达基因鉴定用CDNA标记物的制备方法和基因表达分析方法.pdf
新型酵母变异体以及制备含哺乳动物型糖链的糖蛋白的方法.pdf
免疫增强剂.pdf
从细菌发酵液中直接分离提纯胞内聚羟基脂肪酸酯的方法.pdf
高质量单晶制造中堆积和熔化多晶硅的方法.pdf
用于治疗和预防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诱导的细胞死亡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抑制剂.pdf
GP350/220的非剪接变异体.pdf
新的突变谷氨酰胺合成酶和产生氨基酸的方法.pdf
用于制备免疫治疗性组合物的慢病毒载体.pdf
交通信息检索方法、交通信息检索系统、移动体通信机器以及网络导航中心.pdf
具有良好低温特性的氟碳弹性组合物.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