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风吸风联合蒸汽冷凝系统.pdf

上传人:柴****2 文档编号:12383707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603.7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鼓风吸风联合蒸汽冷凝系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鼓风吸风联合蒸汽冷凝系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鼓风吸风联合蒸汽冷凝系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文档描述:

《鼓风吸风联合蒸汽冷凝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鼓风吸风联合蒸汽冷凝系统.pdf(9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921116925.7 (22)申请日 2019.07.16 (73)专利权人 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100071 北京市丰台区汽车博物馆东 路6号院1号楼B座11层 (72)发明人 李国栋刘学张建伟林伟宁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联创佳为专利事务所 (普通合伙) 11362 代理人 郭防 (51)Int.Cl. F28B 1/02(2006.01) F28B 9/08(2006.01)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54)实用新型名称 鼓风吸风联合。

2、蒸汽冷凝系统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鼓风吸风联合蒸汽冷凝 系统, 包括换热管组、 蒸汽分配管道、 冷凝水收集 管道、 鼓风风机、 吸风风机和支撑平台, 换热管组 包括两个换热管束, 每个换热管束包括平行排列 的若干换热管, 换热管为长条形圆管, 倾斜固定 于支撑平台上, 换热管靠上的一端与蒸汽分配管 道连接, 换热管靠下的一端与冷凝水收集管道连 接。 鼓风风机设于换热管组下方, 吸风风机设于 换热管组上方。 本实用新型利用设置在低位的鼓 风风机和设置在高位的吸风风机共同作用, 使换 热管与冷空气充分接触, 减少换热面积, 提高了 冷凝效果, 同时, 还能够节省蒸汽冷凝系统的建 设成本,。

3、 并削弱横切风对蒸汽冷凝系统中冷空气 流动的干扰, 提高了蒸汽冷凝系统的稳定性。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3页 CN 210663985 U 2020.06.02 CN 210663985 U 1.鼓风吸风联合蒸汽冷凝系统, 其特征在于: 包括若干组换热管组(1)、 若干条平行布 置的蒸汽分配管道(2)、 冷凝水收集管道(3)、 鼓风风机(4)、 吸风风机(5)、 支撑座(6)、 支撑 平台(7)和风机立柱(8), 所述每组换热管组(1)包括两组换热管束(9), 每组换热管束(9)包 括若干平行排列的换热管(10), 换热管(10)为长条形圆管, 倾斜固定于支撑平台(7)上, 换 热管。

4、(10)靠上的一端与蒸汽分配管道(2)连接, 换热管(10)靠下的一端与冷凝水收集管道 (3)连接; 所述鼓风风机(4)设于换热管组(1)下方, 吸风风机(5)设于换热管组(1)上方; 所 述风机立柱(8)一端与支撑平台(7)连接, 风机立柱(8)的另一端与吸风风机(5)连接, 所述 支撑座(6)设于支撑平台(7)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鼓风吸风联合蒸汽冷凝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汽分配管道 (2)水平设置, 同一组换热管组(1)中的换热管(10)均与同一条蒸汽分配管道(2)垂直连接, 同一组换热管组(1)中的两组换热管束(9)组成一个角, 角的顶点位于蒸汽分配管道(2)上。 3。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鼓风吸风联合蒸汽冷凝系统, 其特征在于: 同一组换热管束 (9)中的换热管(10)之间的距离为50mm-65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鼓风吸风联合蒸汽冷凝系统, 其特征在于: 若干组换热管组 (1)成矩阵排列, 所述矩阵的行垂直于蒸汽分配管道(2)的轴线方向, 矩阵的列平行于蒸汽 分配管道(2)的轴线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鼓风吸风联合蒸汽冷凝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鼓风风机(4) 设于两侧的蒸汽分配管道(2)的下方, 且鼓风风机(4)位于同一组换热管组(1)中两组换热 管束(9)组成的夹角内; 所述吸风风机(5)设于两个相邻的换热管组(1)之间的上方。 。

6、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鼓风吸风联合蒸汽冷凝系统,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两片挡风板 (11), 所述挡风板(11)固定设于支撑平台(7)的两侧, 挡风板(11)竖直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鼓风吸风联合蒸汽冷凝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管(10)与 水平方向所组成的锐角为56 -66 。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210663985 U 2 鼓风吸风联合蒸汽冷凝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蒸汽换热凝结技术领域, 特别是鼓风吸风联合蒸汽冷凝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火电厂的蒸汽冷凝系统, 是火电厂水循环中的重要设备, 能够将锅炉燃烧后产生 的水蒸气冷凝回收, 经过。

7、循环水泵后重新打入锅炉中。 蒸汽冷凝系统一般采用湿冷或空冷 两种方式, 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 使用的是空冷系统, 空冷系统是利用风机使冷空气流过换 热管, 对蒸汽进行降温。 传统的空冷系统通常使用鼓风风机, 换热管成A形排列在支撑平台 上, 鼓风风机位于换热管下方, 这种风机布置方式供气阻力大, 流场分布不均, 存在局部流 动死区, 尤其是蒸汽冷凝系统边缘处, 冷空气流通受阻, 冷却效果较差。 并且, 这种风机布置 方式是从系统下方吸取冷空气, 为了预留足够的进气通道, 保证冷空气进气流畅, 采用空冷 方式的蒸汽冷凝系统一般设置在高位, 初始建设投资较大, 同时, 由于蒸汽冷凝系统高位设 置,。

8、 受到的横切风影响较大, 横切风会干扰蒸汽冷凝系统中的空气流动, 进一步的, 会影响 冷空气对蒸汽的冷凝效果。 因此需要开发新型的空冷式蒸汽冷凝系统, 克服上述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 提供一种鼓风吸风联合蒸汽冷凝系统, 解决蒸汽冷凝系 统中流场分布不均的问题, 使换热管充分与冷空气接触, 提高系统换热能力和冷凝效果, 同 时, 减小换热面积, 降低冷凝装置的高度, 节省建设成本, 并减弱横切风对蒸汽冷凝系统的 影响。 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鼓风吸风联合蒸汽冷凝 系统是一种利用冷空气对蒸汽进行冷凝的系统, 包括若干组换热管。

9、组、 若干平行布置的蒸 汽分配管道、 若干组冷凝水收集管道、 鼓风风机、 吸风风机、 支撑座、 支撑平台和风机立柱。 所述每组换热管组由两组换热管束组成, 每组换热管束包括若干个平行布置的换热管, 换 热管之间留有通风的空隙, 相邻换热管之间的距离为50mm-65mm。 换热管为长条形的圆管, 蒸汽在换热管内遇冷, 凝结成水, 然后进行收集。 换热管倾斜设置在支撑平台上, 靠上的一 端连接在蒸汽分配管道上, 用于蒸汽进入换热管, 换热管靠下的一端连接有冷凝水收集管 道, 便于凝结的水流向冷凝水收集管道, 统一进行回收。 0005 鼓风风机设置在换热管组的下方, 将冷空气由下至上地吹入换热管组,。

10、 吸风风机 设置在换热管组的上方, 由风机立柱提供支撑, 吸引冷空气穿过换热管组, 向上方排放。 鼓 风风机和吸风风机共同作用, 能够有效地减少蒸汽冷凝系统中的空气流动死区, 使换热管 充分与冷空气接触, 提高换热效果。 由于吸风风机设置在高位, 下方的冷空气进入蒸汽冷凝 系统流畅, 将蒸汽冷凝系统的高度降低, 也可以保证空气流通, 节省了建造蒸汽冷凝系统所 需的钢材, 同时, 由于蒸汽冷凝系统高度降低, 受到的横切风影响较小, 冷凝过程稳定, 效率 更高。 支撑座用于为支撑平台提供支撑, 降低蒸汽冷凝系统的高度可以节省支撑座的建设 费用。 说明书 1/4 页 3 CN 210663985 U。

11、 3 0006 在本实用新型中的蒸汽分配管道水平布置, 换热管组的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实际的 冷凝需求进行调整。 若干组换热管组成矩阵排列, 矩阵的行平行于蒸汽分配管道的轴线方 向, 矩阵的列垂直于蒸汽分配管道的轴线方向。 同一组换热管组中的换热管与同一条蒸汽 分配管道连接, 同一组换热管组中的两组换热管束向外倾斜, 组成一个角, 角的顶点位于蒸 汽分配管道上, 每组换热管组均为A字形布置。 0007 本实用新型中的鼓风风机共有若干个, 成两列布置, 两列鼓风风机分别设于两侧 的蒸汽分配管道的下方, 且鼓风风机位于同一组换热管组中两组换热管束组成的夹角内。 吸风风机也包括若干个, 吸风风机设于两个。

12、相邻的换热管组之间的上方。 0008 为了进一步提高前述鼓风吸风联合蒸汽冷凝系统抵抗横切风的能力, 本实用新型 还设置了两片挡风板, 所述两片挡风板固定设置在支撑平台的两侧, 挡风板竖直布置。 挡风 板设置在换热管组的外侧, 用于阻挡横切风吹入换热管组, 保证换热效果。 0009 如前所述, 换热管倾斜设置利于冷凝水向下流向冷凝水收集管道, 但换热管与水 平方向的夹角过大, 换热管与冷空气的接触面积会减小, 不利于冷凝, 如果换热管与水平方 向的夹角过小, 水流不畅, 冷凝水滞留在换热管中容易造成堵塞, 因此换热管与水平方向所 组成的锐角范围为56 -66 。 0010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

13、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 提供了一种鼓风吸风联合蒸汽冷 凝系统, 利用设置在低位的鼓风风机和设置在高位的吸风风机共同作用, 使冷空气在蒸汽 冷凝系统中均匀穿过, 换热管与冷空气充分接触, 减少换热面积, 提高了冷凝效果。 同时, 吸 风风机高位设置保证了冷空气流畅地进入蒸汽冷凝系统, 能够节省蒸汽冷凝系统的建设成 本, 并削弱了横切风对蒸汽冷凝系统中冷空气流动的干扰, 提高了蒸汽冷凝系统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1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0012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0013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换热管组的主视图; 0014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换热管组的俯视图; 0015 图5是本。

14、实用新型中换热管组矩阵排列的俯视图。 0016 附图标记的含义: 1-换热管组, 2-蒸汽分配管道, 3-冷凝水收集管道, 4-鼓风风机, 5-吸风风机, 6-支撑座, 7-支撑平台, 8-风机立柱, 9-换热管束, 10-换热管, 11-挡风板。 0017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 如图1或图2所示, 鼓风吸风联合蒸汽冷凝系统包括四组换 热管组1、 四条平行布置的蒸汽分配管道2、 八条冷凝水收集管道3、 两台鼓风风机4、 三台吸 风风机5、 支撑座6、 支撑平台7和风机立柱8, 换热管组1沿垂直于蒸汽分配管道2的方。

15、向排 列, 固定在支撑平台7上, 支撑座6设于支撑平台7下方, 起承重支撑作用。 0019 如图3和图4所示, 每组换热管组1包括两组换热管束9, 每组换热管束9包括平行排 列的6个换热管10, 相邻换热管10之间的距离为50mm, 换热管10为长条形圆管, 倾斜固定于 支撑平台7上, 换热管10靠上的一端与蒸汽分配管道2连接, 蒸汽由蒸汽分配管道2注入换热 说明书 2/4 页 4 CN 210663985 U 4 管10中, 换热管10靠下的一端与冷凝水收集管道3连接, 蒸汽在换热管10中降温冷凝, 冷凝 水沿倾斜向下的换热管10流入冷凝水收集管道3中, 进行回收。 0020 如图1所示, 。

16、同一组换热管组1中的换热管10与同一条蒸汽分配管道2垂直连接, 同 一组换热管组1中的两组换热管束9组成一个夹角, 夹角的顶点位于蒸汽分配管道2上。 两台 鼓风风机4分别设于两侧的蒸汽分配管道2的下方, 且位于同一组换热管组1中两组换热管 束9组成的夹角内, 从下到上向换热管组1输送冷空气。 吸风风机5设于两个相邻换热管组1 之间的上方, 由风机立柱8提供支撑, 吸风风机5引导冷空气从下向上穿过换热管组1, 与鼓 风风机4同时工作, 消除了换热管组1中的流动死区。 同时, 吸风风机5设置在高位, 能够保证 冷空气进气流畅, 因此本实施例还降低了支撑座6的高度, 用来节省建设成本。 0021 本。

17、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 如图1或图2所示, 鼓风吸风联合蒸汽冷凝系统包括四组换 热管组1、 四条平行布置的蒸汽分配管道2、 八条冷凝水收集管道3、 两台鼓风风机4、 三台吸 风风机5、 支撑座6、 支撑平台7、 风机立柱8和两片挡风板11, 换热管组1沿垂直于蒸汽分配管 道2的方向排列, 固定在支撑平台7上, 支撑座6设于支撑平台7下方, 起承重支撑作用。 挡风 板11垂直布置, 挡风板11固定设置于支撑平台7的两侧侧, 能够阻挡横切风吹入换热管组1, 干扰冷空气流动, 减弱横切风对冷凝过程的影响。 0022 如图3和图4所示, 每组换热管组1包括两组换热管束9, 每组换热管束9包括平行排 列的。

18、6个换热管10, 相邻换热管10之间的距离为57mm, 换热管10为长条形圆管, 倾斜固定于 支撑平台7上, 换热管10靠上的一端与蒸汽分配管道2连接, 蒸汽由蒸汽分配管道2注入换热 管10中, 换热管10靠下的一端与冷凝水收集管道3连接, 蒸汽在换热管10中降温冷凝, 冷凝 水沿倾斜向下的换热管10流入冷凝水收集管道3中, 进行回收。 0023 如图1所示, 同一组换热管组1中的换热管10与同一条蒸汽分配管道2垂直连接, 同 一组换热管组1中的两组换热管束9组成一个夹角, 夹角的顶点位于蒸汽分配管道2上。 两台 鼓风风机4分别设于两侧的蒸汽分配管道2的下方, 且位于同一组换热管组1中两组换热。

19、管 束9组成的夹角内, 从下到上向换热管组1输送冷空气。 三台吸风风机5分别设于相邻换热管 组1之间的上方, 由风机立柱8提供支撑, 吸风风机5引导冷空气从下向上穿过换热管组1, 与 鼓风风机4同时工作, 消除了换热管组1中的流动死区。 0024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 如图5所示, 鼓风吸风联合蒸汽冷凝系统包括十二组换热 管组1、 四条平行排列的蒸汽分配管道2、 八条冷凝水收集管道3、 六台鼓风风机4、 九台吸风 风机5、 支撑座6、 支撑平台7、 风机立柱8和两片挡风板11。 十二组换热管组1组成一个34的 矩阵, 矩阵的行垂直于蒸汽分配管道2, 矩阵的列平行于蒸汽分配管道2, 换热管组1。

20、均固定 在支撑平台7上, 支撑座6设于支撑平台7下方, 起承重支撑作用。 两片挡风板11分别固定设 置在支撑平台7的两侧, 挡风板11垂直与水平面, 能够阻挡横切风进入换热管组1, 干扰冷空 气流动, 减弱横切风对冷凝过程的影响。 0025 如图3和图4所示, 每组换热管组1包括两组换热管束9, 每组换热管束9包括平行排 列的6个换热管10, 相邻换热管10之间的距离为65mm, 换热管10为长条形圆管, 倾斜固定于 支撑平台7上, 换热管10靠上的一端与蒸汽分配管道2连接, 蒸汽由蒸汽分配管道2注入换热 管10中, 换热管10靠下的一端与冷凝水收集管道3连接, 蒸汽在换热管10中降温冷凝, 。

21、冷凝 水沿倾斜向下的换热管10流入冷凝水收集管道3中, 进行回收。 换热管10与水平方向所组成 的锐角为60 , 既能够保证换热管10与冷空气的接触面积, 又便于冷凝水流出换热管10, 进 说明书 3/4 页 5 CN 210663985 U 5 入冷凝水收集管道3进行收集。 0026 如图5所示, 同一组换热管组1中的换热管10与同一条蒸汽分配管道2连接, 同一组 换热管组1中的两个换热管束9组成一个夹角, 夹角的顶点位于蒸汽分配管道2上。 六台鼓风 风机4成两列布置, 每列三台鼓风风机4。 成两列布置的鼓风风机4分别设置在最外侧的两条 蒸汽分配管道2的下方, 且每台鼓风风机4均位于两个换热。

22、管束9组成的夹角内, 从下到上向 换热管组1输送冷空气。 吸风风机5设于两个相邻换热管组1之间的上方, 成33的矩阵布 置, 由风机立柱8提供支撑, 吸风风机5引导冷空气从下向上穿过换热管组1, 与鼓风风机4同 时工作, 消除了换热管组1中的流动死区。 0027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对传统的空冷式蒸汽冷凝系统的供冷方式进 行了改进, 由单纯的鼓风风机4送风, 改为鼓风风机4和吸风风机5共同作用, 改善了蒸汽冷 凝系统中的流场分布, 使原本冷空气难以到达的位置也能够充分换热, 促进蒸汽冷凝。 而 且, 传统的蒸汽冷凝系统中鼓风风机4设置在换热管10的下方, 为了保证冷空气进气流畅,。

23、 需要提高蒸汽冷凝系统的高度, 但本实用新型中吸风风机5设置在换热管组1的上方, 位置 较高, 能够保障外部冷空气流畅地进入蒸汽冷凝系统, 因此, 可以降低蒸汽冷凝系统的高 度, 节省了支撑座6的建造成本。 进一步的, 由于本实用新型降低了蒸汽冷凝系统的高度, 横 切风对系统的影响也随之降低, 同时, 本实用新型还增加了挡风板11, 克服了横切风对蒸汽 冷凝系统的影响, 提高了蒸汽冷凝系统的稳定性。 说明书 4/4 页 6 CN 210663985 U 6 图1 图2 说明书附图 1/3 页 7 CN 210663985 U 7 图3 图4 说明书附图 2/3 页 8 CN 210663985 U 8 图5 说明书附图 3/3 页 9 CN 210663985 U 9 。

展开阅读全文
内容关键字: 鼓风 联合 蒸汽 冷凝 系统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鼓风吸风联合蒸汽冷凝系统.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df/1238370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