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出料的注塑模具.pdf
《便于出料的注塑模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便于出料的注塑模具.pdf(7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921157611.1 (22)申请日 2019.07.22 (73)专利权人 孙辛一龙 地址 362100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螺城镇 新晖路33号606室 (72)发明人 丁坚 (51)Int.Cl. B29C 45/26(2006.01) B29C 45/66(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便于出料的注塑模具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出料的注塑模 具, 包括底板, 所述底板顶部的两侧分别固定连 接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 所述第一挡板位于第 二。
2、挡板的左侧, 所述第一挡板右侧的顶部与底部 均固定连接有滑柱, 所述滑柱的右侧与第二挡板 的左侧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挡板右侧的顶部与底 部均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 所述复位弹簧位于滑 柱的内侧, 所述复位弹簧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凸模 具, 所述凸模具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凸块。 本实用 新型通过复位弹簧、 固定杆、 压板、 固定柱、 转轴 和插槽的配合使用, 达到了便于出料的优点, 解 决了现有的注塑模具在使用时不具备便于出料 的功能, 往往开模都是由人工进行开模, 危险系 数增加, 不便于人们使用的问题。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CN 210733067 U 2020.06.12 CN 2。
3、10733067 U 1.一种便于出料的注塑模具, 包括底板(1), 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板(1)顶部的两侧分别 固定连接有第一挡板(5)和第二挡板(13), 所述第一挡板(5)位于第二挡板(13)的左侧, 所 述第一挡板(5)右侧的顶部与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滑柱(2), 所述滑柱(2)的右侧与第二挡板 (13)的左侧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挡板(5)右侧的顶部与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4), 所 述复位弹簧(4)位于滑柱(2)的内侧, 所述复位弹簧(4)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凸模具(6), 所述 凸模具(6)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凸块(12), 所述第二挡板(13)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凹模具(10), 所述凹模具。
4、(10)的左侧开设有凹槽(8), 所述凸块(12)的右侧延伸至凹槽(8)的内腔, 所述 凹模具(10)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柱(16), 所述凸模具(6)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杆(14), 所述固定杆(14)的内侧设置有压板(15), 所述压板(15)内腔的右侧开设有插槽(18), 所述 插槽(18)的内腔与固定柱(16)的表面呈插接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出料的注塑模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模具(6)的顶 部与底部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杆(7), 所述连接杆(7)远离凸模具(6)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 板(3), 所述限位板(3)的内腔与滑柱(2)的表面滑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
5、述的一种便于出料的注塑模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杆(14)的内 侧活动连接有转轴(17), 所述转轴(17)的表面与压板(15)内腔的左侧活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出料的注塑模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槽(8)的右侧 连通有连接管(11), 所述连接管(11)的顶部连通有注塑管(9), 所述注塑管(9)的顶部贯穿 至凹模具(10)的顶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出料的注塑模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位弹簧(4)的 右侧固定连接有垫板, 且垫板的右侧与凸模具(6)的左侧固定连接。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210733067 U 2 一种便于出料的注塑模具。
6、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 具体为一种便于出料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0002 注塑模具是一种生产塑胶制品的工具, 也是赋予塑胶制品完整结构和精确尺寸的 工具, 注塑成型是批量生产某些形状复杂部件时用到的一种加工方法, 具体指将受热融化 的塑料由注塑机高压射入模腔, 经冷却固化后, 得到成形品。 0003 在对产品进行生产时, 需要使用到注塑模具, 现有的注塑模具在使用时不具备便 于出料的功能, 往往开模都是由人工进行开模, 危险系数增加, 不便于人们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出料的。
7、注塑模具, 具备便于出 料的优点, 解决了现有的注塑模具在使用时不具备便于出料的功能, 往往开模都是由人工 进行开模, 危险系数增加, 不便于人们使用的问题。 0006 (二)技术方案 0007 为实现上述便于出料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便于出料的注 塑模具, 包括底板, 所述底板顶部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 所述第一挡 板位于第二挡板的左侧, 所述第一挡板右侧的顶部与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滑柱, 所述滑柱的 右侧与第二挡板的左侧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挡板右侧的顶部与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复位弹 簧, 所述复位弹簧位于滑柱的内侧, 所述复位弹簧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凸模具, 所。
8、述凸模具的 右侧固定连接有凸块, 所述第二挡板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凹模具, 所述凹模具的左侧开设有 凹槽, 所述凸块的右侧延伸至凹槽的内腔, 所述凹模具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柱, 所述凸模 具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杆, 所述固定杆的内侧设置有压板, 所述压板内腔的右侧开设有 插槽, 所述插槽的内腔与固定柱的表面呈插接连接。 0008 优选的, 所述凸模具的顶部与底部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杆, 所述连接杆远离凸模具 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板, 所述限位板的内腔与滑柱的表面滑动连接。 0009 优选的, 所述固定杆的内侧活动连接有转轴, 所述转轴的表面与压板内腔的左侧 活动连接。 0010 优选的, 所述凹槽的右。
9、侧连通有连接管, 所述连接管的顶部连通有注塑管, 所述注 塑管的顶部贯穿至凹模具的顶部。 0011 优选的, 所述复位弹簧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垫板, 且垫板的右侧与凸模具的左侧固 定连接。 0012 (三)有益效果 0013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出料的注塑模具, 具备以下有益效 果: 说明书 1/3 页 3 CN 210733067 U 3 0014 1、 本实用新型通过复位弹簧、 固定杆、 压板、 固定柱、 转轴和插槽的配合使用, 将凸 模具与凹模具进行压合, 凸模具的移动使复位弹簧发生形变, 然后将压板围绕转轴进行转 动, 将压板内的插槽与固定柱进行插接, 可对凸模具和凹。
10、模具进行固定, 脱模只需将压板脱 离固定柱, 在复位弹簧恢复形变下凸模具向左侧移动, 达到了便于出料的优点, 解决了现有 的注塑模具在使用时不具备便于出料的功能, 往往开模都是由人工进行开模, 危险系数增 加, 不便于人们使用的问题。 0015 2、 本实用新型通过滑柱, 对限位板的移动起到限位的效果, 进一步的防止凸模具 在移动过程中会出现偏移的状况。 0016 3、 本实用新型通过转轴, 方便了压板的转动, 从而使压板在转动时更加顺畅。 0017 4、 本实用新型通过固定柱, 使插槽能够吻合的插入, 从而对凸模具和凹模具的位 置进行固定, 防止偏移。 附图说明 0018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
11、构示意图; 0019 图2为本实用新型压板结构示意图; 0020 图3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1 图中: 1、 底板; 2、 滑柱; 3、 限位板; 4、 复位弹簧; 5、 第一挡板; 6、 凸模具; 7、 连接杆; 8、 凹槽; 9、 注塑管; 10、 凹模具; 11、 连接管; 12、 凸块; 13、 第二挡板; 14、 固定杆; 15、 压板; 16、 固定柱; 17、 转轴; 18、 插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
12、部的 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3 在实用新型的描述中, 需要说明的是, 术语 “上” 、“下” 、“内” 、“外”“前端” 、“后端” 、 “两端” 、“一端” 、“另一端” 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 仅 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 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 定的方位、 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 术语 “第 一” 、“第二” 仅用于描述目的, 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
13、性。 0024 在实用新型的描述中, 需要说明的是,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 术语 “安装” 、 “设置有” 、“连接” 等, 应做广义理解, 例如 “连接” , 可以是固定连接, 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 或一体地连接; 可以是机械连接, 也可以是电连接; 可以是直接相连, 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 间接相连, 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 可以具体情况理 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25 本实用新型的底板1、 滑柱2、 限位板3、 复位弹簧4、 第一挡板5、 凸模具6、 连接杆7、 凹槽8、 注塑管9、 凹模具10、 连接管11、 凸块12、 第二挡板。
14、13、 固定杆14、 压板15、 固定柱16、 转 轴17和插槽18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 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 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说明书 2/3 页 4 CN 210733067 U 4 0026 请参阅图1-3, 一种便于出料的注塑模具, 包括底板1, 底板1顶部的两侧分别固定 连接有第一挡板5和第二挡板13, 第一挡板5位于第二挡板13的左侧, 第一挡板5右侧的顶部 与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滑柱2, 滑柱2的右侧与第二挡板13的左侧固定连接, 第一挡板5右侧的 顶部与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4, 复位弹簧4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垫板, 且垫板。
15、的右侧与 凸模具6的左侧固定连接, 复位弹簧4位于滑柱2的内侧, 复位弹簧4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凸模 具6, 凸模具6的顶部与底部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杆7, 连接杆7远离凸模具6的一侧固定连接有 限位板3, 限位板3的内腔与滑柱2的表面滑动连接, 通过滑柱2, 对限位板3的移动起到限位 的效果, 进一步的防止凸模具6在移动过程中会出现偏移的状况, 凸模具6的右侧固定连接 有凸块12, 第二挡板13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凹模具10, 凹模具10的左侧开设有凹槽8, 凹槽8的 右侧连通有连接管11, 连接管11的顶部连通有注塑管9, 注塑管9的顶部贯穿至凹模具10的 顶部, 凸块12的右侧延伸至凹槽8的内腔, 。
16、凹模具10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柱16, 凸模具6的 前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杆14, 固定杆14的内侧设置有压板15, 固定杆14的内侧活动连接有转 轴17, 转轴17的表面与压板15内腔的左侧活动连接, 通过转轴17, 方便了压板15的转动, 从 而使压板15在转动时更加顺畅, 压板15内腔的右侧开设有插槽18, 插槽18的内腔与固定柱 16的表面呈插接连接, 通过固定柱16, 使插槽18能够吻合的插入, 从而对凸模具6和凹模具 10的位置进行固定, 防止偏移。 0027 在使用时, 首先, 使用者将凸模具6向右侧推动, 凸模具6的移动使复位弹簧4发生 形变, 同时凸模具6的移动带动连接杆7进行移。
17、动, 连接杆7的移动带动限位板3在滑柱2表面 进行滑动, 这时凸块12插入凹槽8内部, 然后将压板15围绕转轴17进行转动, 将压板15内的 插槽18与固定柱16进行插接, 可对凸模具6和凹模具10进行固定, 然后通过注塑管9进行注 塑, 注塑好后需要脱模时, 使用者只需将压板15向上转动, 使插槽18脱离固定柱16, 然后在 复位弹簧4恢复形变下拉动凸模具6向左侧移动, 即可完成脱模。 0028 综上所述: 该便于出料的注塑模具, 通过复位弹簧4、 固定杆14、 压板15、 固定柱16、 转轴17和插槽18的配合使用, 解决了现有的注塑模具在使用时不具备便于出料的功能, 往 往开模都是由人工进行开模, 危险系数增加, 不便于人们使用的问题。 0029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 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 修 改、 替换和变型, 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说明书 3/3 页 5 CN 210733067 U 5 图1 图2 说明书附图 1/2 页 6 CN 210733067 U 6 图3 说明书附图 2/2 页 7 CN 210733067 U 7 。
- 内容关键字: 便于 注塑 模具
井用踏步.pdf
油田用平板闸阀密封连接结构.pdf
混凝土搅拌装置.pdf
用于针织设备的供纱机构.pdf
魔方.pdf
防拱装置.pdf
2-乙基蒽醌生产用废酸处理装置.pdf
零件加工定位工装.pdf
水基压裂液搅拌装置.pdf
气动式料带接料台.pdf
电缆生产用托架.pdf
气体环境检测装置.pdf
建筑工程桩.pdf
混凝土保温体系.pdf
自动钉裤袢装置.pdf
无电动力驱动装置.pdf
多功能的离心泵生产加工装置.pdf
静脉设备摄像头模组异常检测的方法和系统.pdf
微模块机房环境监控方法及系统.pdf
供排水设备关联数据在线监测方法及系统.pdf
基于平均队列长度变化趋势的网络自适应拥塞控制方法.pdf
结合事件日志和知识图谱的流程操作序列生成方法及系统.pdf
计算机控制设备的运行功率监测系统.pdf
雷达产品的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pdf
纬纱绕卷装置.pdf
基于代谢组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肺腺癌早期诊断标志物及其应用.pdf
基于大模型的信息校验方法及装置.pdf
带有升降旋转摄像头的智能手表拍照控制方法及系统.pdf
公路施工用岩土取样装置.pdf
能够快速调节的建筑施工用垂直检测设备.pdf
中央空调冷热源节能智控系统.pdf
水上天然气管道支护结构.pdf
含有中药提取物的保健酒.pdf
高纯度乙酰甲胺磷原粉的制备方法2.pdf
热管热量交换器.pdf
稀土氟化物纳米纤维及其制备方法.pdf
一种带碳素效果的环保面料制作方法.pdf
液体组合物、组、液体盒、喷墨记录方法和喷墨记录装置.pdf
噻唑烷衍生物及制备方法.pdf
新颖酸式吲哚化合物的制备方法.pdf
制备抗蠕虫疫苗的方法.pdf
新的4H1苯并吡喃4酮及其含硫类似物的生产方法.pdf
吡啶并2,3D嘧啶衍生物的制备和应用.pdf
一种电子铝箔化成箔过程中去极化处理方法.pdf
具有一种结构化粘度用作模槽材料的硅树脂胶.pdf
关于自动售货机的改进发明.pdf
田埂整理机.pdf
在可聚合物质中多孔填料的应用,此类物质和其制造的模制体的应用.pdf
微型胶囊及包微型胶囊的过程.pdf
9A氮杂9A高红霉素衍生物.pdf
发热鞋垫.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