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雷达装置和无人机.pdf
《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雷达装置和无人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雷达装置和无人机.pdf(24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921639214.8 (22)申请日 2019.09.27 (73)专利权人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南 区粤兴一道9号香港科大深圳产学研 大楼6楼 (72)发明人 周万仁张文康孙维忠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励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647 代理人 赵爽 (51)Int.Cl. H02J 50/10(2016.01) H02J 50/70(2016.01) H04W 76/10(2018.01) (54)实用新型名称。
2、 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 雷达装置和无 人机 (57)摘要 本申请公开一种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 统、 雷达装置和无人机。 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 系统包括无线供电模组和无线通信模组。 无线供 电模组包括电能发送件、 与电能发送件间隔相对 的电能接收件及至少一个软磁件。 电能发送件 和/或电能接收件套设在软磁件上。 无线通信模 组包括第一通信组件及与第一通信组件间隔相 对并能无线通信的第二通信组件。 第一通信组件 穿设电能发送件, 当电能发送件套设在软磁件上 时, 电能发送件环绕第一通信组件, 且软磁件的 一端位于第一通信组件与电能发送件之间; 第二 通信组件穿设电能接收件, 当电能接收件套。
3、设在 软磁件上时, 电能接收件环绕第二通信组件, 且 软磁件的一端位于第二通信组件与电能接收件 之间。 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12页 附图8页 CN 210490561 U 2020.05.08 CN 210490561 U 1.一种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 其特征在于, 包括: 无线供电模组, 所述无线供电模组包括: 电能发送件、 电能接收件、 以及至少一个软磁 件, 所述电能发送件与所述电能接收件间隔相对, 所述电能发送件和/或所述电能接收件套 设在所述软磁件上; 及 无线通信模组, 所述无线通信模组包括第一通信组件及第二通信组件, 所述第一通信 组件穿设所述电能发送件, 当所述电能发送。
4、件套设在所述软磁件上时, 所述电能发送组件 环绕所述第一通信组件, 且所述软磁件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通信组件与所述电能发送件之 间; 所述第二通信组件穿设所述电能接收件, 当所述电能接收件套设在所述软磁件上时, 所 述电能接收件环绕所述第二通信组件, 且所述软磁件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通信组件与所述 电能接收件之间; 所述第一通信组件与所述第二通信组件间隔相对并建立无线通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 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软磁件包 括间隔相对的第一软磁件及第二软磁件, 所述电能发送件套设在所述第一软磁件上, 所述 电能接收件套设在所述第二软磁件上。 3.根据权利要求2。
5、所述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成系统还包 括: 第一基座, 所述电能发送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座上, 所述第一通信组件穿设所述第一 软磁件及所述第一基座; 及 第二基座, 所述电能接收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座上, 所述第二通信组件穿设所述第二 软磁件及所述第二基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软磁件设 置在所述第一基座上, 所述第一软磁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座上的第一端及与所述第一 软磁件的第一端相背的第二端, 所述电能发送件套设在所述第一软磁件的第二端, 所述第 一软磁件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缺口, 所述电能发送件部分收容在所述第一。
6、缺口内; 所述第二软磁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座上, 所述第二软磁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座上 的第一端及与所述第二基座的第一端相背的第二端, 所述电能接收件套设在所述第二软磁 件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软磁件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缺口, 所述电能接收件部分收容在所述 第二缺口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能发送件包 括发送线圈, 所述电能接收件包括接收线圈, 所述发送线圈和所述接收线圈之间通过无线 供电传输电能, 所述电能发送件与外部电源相连接, 所述电能接收件与功能器件相连接, 用 于给所述功能器件供电。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 。
7、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信组件 包括第一线缆、 第一天线单元、 及第一连接器, 所述第一天线单元及所述第一连接器分别位 于所述第一线缆的两端, 所述第一天线单元安装在所述第一软磁件的第二端, 所述第一线 缆从所述第一软磁件中穿出, 所述第一连接器用于连接信号发射件或信号接收件; 所述第二通信组件包括第二线缆、 第二天线单元、 及第二连接器, 所述第二天线及所述 第二连接器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线缆的两端, 所述第二天线单元安装在所述第二软磁件的第 二端, 所述第二线缆从所述第二软磁件中穿出, 所述第二连接器用于连接信号接收件或信 号发射件。 权利要求书 1/3 页 2 CN 210490561 U 。
8、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天线单元 包括绝缘的第一基体及形成在所述第一基体上的第一金属层, 所述第一线缆与所述第一金 属层电性连接; 所述第二天线单元包括绝缘的第二基体及形成在所述第二基体上的第二金属层, 所述 第二线缆与所述第二金属层电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软磁件开 设有贯穿所述第一软磁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软磁件的第二端的第一通孔, 所述第一软磁 件还包括远离所述第一基座的第一端面, 所述第一基体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面上, 所述第一 金属层收容在所述第一通孔内; 和/或 所述第二软磁。
9、件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二软磁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软磁件的第二端的 第二通孔, 所述第二软磁件还包括远离所述第二基座的第二端面, 所述第二基体设置在所 述第二端面上, 所述第二金属层收容在所述第二通孔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软磁件还 包括远离所述第一基座的第一端面, 所述第一端面向所述第一软磁件的第一端凹陷形成第 一凹槽, 所述第一软磁件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一软磁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的第 一通孔, 所述第一基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 所述第一金属层收容在所述第一通孔内; 和/或 所述第二软磁件还包括远离所述第二基座的第二端面, 所述第二端。
10、面向所述第二软磁 件的第一端凹陷形成第二凹槽, 所述第二软磁件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二软磁件的第一端与所 述第二凹槽的底面的第二通孔, 所述第二基体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内, 所述第二金属层收 容在所述第二通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孔 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金属层的在所述第一通孔径向上的最大尺寸; 和/或 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金属层的在所述第二通孔径向上的最大尺 寸。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通 孔径向上, 所述第一金属层的最小尺寸大于所述第一线缆的外径; 和/或。
11、 在所述第二通孔径向上, 所述第二金属层的最小尺寸大于所述第二线缆的外径。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成系统还 包括: 第一安装座, 所述第一基座设置在第一安装座上; 第二安装座, 所述第二安装座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座上并与所述第一安装座共同形成 收容腔, 所述第二基座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座上, 所述第一基座、 所述第二基座、 所述第一 软磁件、 所述第二软磁件、 所述电能发送件、 所述电能接收件均收容在所述收容腔内, 所述 第一通信组件部分收容在所述收容腔内, 并从所述第一安装座穿出, 所述第二通信组件部 分收容在所述收容腔内, 并从所述第二安装座。
12、穿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安装座 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座上; 或 所述第一安装座能够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座上。 权利要求书 2/3 页 3 CN 210490561 U 3 14.一种雷达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雷达装置包括壳体和权利要求1至13的任意一项 所述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 所述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设于所述壳体内。 15.一种无人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人机包括: 机架; 负载; 及 权利要求14所述的雷达装置, 所述雷达装置安装于所述机架和/或所述负载上。 权利要求书 3/3 页 4 CN 210490。
13、561 U 4 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 雷达装置和无人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 雷达装置 和无人机。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 无线供电与无线通信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雷达、 无人机等领域, 其中, 无线供 电通常采用两个无线线圈的电磁感应来实现, 无线通信则通常是利用两个通信天线之间的 电磁波耦合来实现。 由于在雷达、 无人机等领域, 无线供电与无线通信的系统所占用的空间 通常被要求设计的比较小, 因此, 在狭窄空间里, 无线线圈产生的电磁感应与通信产生的电 磁波存在互相干扰的情况, 一方面降低了无线线圈之间的耦合系数, 从而降。
14、低了无线供电 的供电效率, 另一方面干扰通信天线之间的电磁波耦合, 从而影响无线通信的准确率。 发明内容 0003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 雷达装置和无人机。 0004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包括无线供电模组和无线通信模 组。 所述无线供电模组包括: 电能发送件、 电能接收件、 以及至少一个软磁件。 所述电能发送 件与所述电能接收件间隔相对, 所述电能发送件和/或所述电能接收件套设在所述软磁件 上。 所述无线通信模组包括第一通信组件及第二通信组件。 所述第一通信组件穿设所述电 能发送件, 当所述电能发送件套设在所述软磁件上时, 所述电能发送件环绕所。
15、述第一通信 组件, 且所述软磁件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通信组件与所述电能发送件之间。 所述第二通信 组件穿设所述电能接收件, 当所述电能接收件套设在所述软磁件上时, 所述电能接收件环 绕所述第二通信组件, 且所述软磁件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通信组件与所述电能接收件之 间。 所述第一通信组件与所述第二通信组件间隔相对并建立无线通信连接。 0005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 至少一个软磁件包括间隔相对的第一软磁件及第二软磁件, 所述电能发送件套设在所述第一软磁件上, 所述电能接收件套设在所述第二软磁件上。 0006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 所述集成系统还包括: 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 所述电能发送件 设置在所述第一基。
16、座上, 所述第一通信组件穿设所述第一软磁件及所述第一基座。 所述电 能接收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座上, 所述第二通信组件穿设所述第二软磁件及所述第二基 座。 0007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一软磁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座上, 所述第一软磁件包 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座上的第一端及与所述第一软磁件的第一端相背的第二端, 所述电能 发送件套设在所述第一软磁件的第二端; 所述第一软磁件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一缺口, 所述 电能发送件部分收容在所述第一缺口内。 所述第二软磁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座上, 所述第 二软磁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座上的第一端及与所述第二基座的第一端相背的第二端, 所述电能接收件套设在所述第二软。
17、磁件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软磁件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缺 口, 所述电能接收件部分收容在所述第二缺口内。 说明书 1/12 页 5 CN 210490561 U 5 0008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 所述电能发送件包括发送线圈, 所述电能接收件包括接收线 圈, 所述发送线圈和所述接收线圈之间通过无线供电传输电能。 所述电能发送件与外部电 源相连接, 所述电能接收件与功能器件相连接, 用于给所述功能器件供电。 0009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一通信组件包括第一线缆、 第一天线单元、 及第一连接 器。 所述第一天线单元及所述第一连接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线缆的两端, 所述第一天线单 元安装在所述第一软磁件的。
18、第二端。 所述第一线缆从所述第一软磁件中穿出, 所述第一连 接器用于连接信号发射件或信号接收件。 所述第二通信组件包括第二线缆、 第二天线单元、 及第二连接器。 所述第二天线及所述第二连接器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线缆的两端, 所述第二 天线单元安装在所述第二软磁件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线缆从所述第二软磁件中穿出, 所述 第二连接器用于连接信号接收件或信号发射件。 0010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一天线单元包括绝缘的第一基体及形成在所述第一基 体上的第一金属层, 所述第一线缆与所述第一金属层电性连接。 所述第二天线单元包括绝 缘的第二基体及形成在所述第二基体上的第二金属层, 所述第二线缆与所述第二金。
19、属层电 性连接。 0011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一软磁件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一软磁件的第一端与所述 第一软磁件的第二端的第一通孔。 所述第一软磁件还包括远离所述第一基座的第一端面, 所述第一基体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面上, 所述第一金属层收容在所述第一通孔内。 和/或所述 第二软磁件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二软磁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软磁件的第二端的第二通孔。 所述第二软磁件还包括远离所述第二基座的第二端面, 所述第二基体设置在所述第二端面 上, 所述第二金属层收容在所述第二通孔内。 0012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一软磁件还包括远离所述第一基座的第一端面, 所述 第一端面向所述第一软磁件的第一端凹陷形。
20、成第一凹槽。 所述第一软磁件开设有贯穿所述 第一软磁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的第一通孔。 所述第一基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凹 槽内, 所述第一金属层收容在所述第一通孔内。 和/或所述第二软磁件还包括远离所述第二 基座的第二端面, 所述第二端面向所述第二软磁件的第一端凹陷形成第二凹槽。 所述第二 软磁件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二软磁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面的第二通孔。 所述第二 基体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内, 所述第二金属层收容在所述第二通孔内。 0013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金属层的在所述第 一通孔径向上的最大尺寸。 和/或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金属。
21、层的在所 述第二通孔径向上的最大尺寸。 0014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 在所述第一通孔径向上, 所述第一金属层的最小尺寸大于所 述第一线缆的外径。 和/或在所述第二通孔径向上, 所述第二金属层的最小尺寸大于所述第 二线缆的外径。 0015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 所述集成系统还包括: 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 所述第一基 座设置在第一安装座上。 所述第二安装座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座上并与所述第一安装座共 同形成收容腔, 所述第二基座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座上。 所述第一基座、 所述第二基座、 所 述第一软磁件、 所述第二软磁件、 所述电能发送件、 所述电能接收件均收容在所述收容腔 内。 所述第一通信组件部。
22、分收容在所述收容腔内, 并从所述第一安装座穿出。 所述第二通信 组件部分收容在所述收容腔内, 并从所述第二安装座穿出。 说明书 2/12 页 6 CN 210490561 U 6 0016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一安装座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座上; 或所述第一 安装座能够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座上。 0017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雷达装置包括壳体和上述任一种所述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 成系统。 所述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设于所述壳体内。 0018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无人机包括机架、 负载和上述的雷达装置。 所述雷达装置安装 于所述机架和/或所述负载上。 0019 本申请的无线供电和通信的集成系。
23、统、 雷达装置和无人机通过设置软磁件, 利用 软磁件来间隔第一通信组件与电能发送件, 或/和利用软磁件来间隔第二通信组件与电能 接收件, 从而能将无线供电模组产生的电磁感应约束在软磁件内, 避免了无线供电模组的 电磁感应与无线通信模组的电磁波互相干扰, 一方面保证了无线供电模组中电能发送件与 电能接收件之间的耦合系数, 从而保证了无线供电的供电效率; 另一方面保证无线供电模 组中第一通信组件与第二通信组件之间的电磁波耦合, 从而保证无线通信的准确率。 0020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 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 得明显, 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1 本。
24、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 得明显和容易理解, 其中: 0022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 图2是图1所示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的剖面示意图, 其中, 无线供电模组 与外部电源与功能器件连接; 0024 图3是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 图4是图3所示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的剖面示意图; 0026 图5是本申请再一实施方式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的剖面示意图; 0027 图6是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的剖面示意图; 0028 。
25、图7是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的剖面示意图; 0029 图8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雷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9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无人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 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 其中自始至终 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 下面通过参考附 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 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 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0032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100, 该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100包括无线供电模组10和无线通。
26、信模组20。 无线供电模组 10包括电能发送件11、 电能接收件12以及至少一个软磁件13。 电能发送件11与电能接收件 12间隔相对, 电能发送件11和/或电能接收件12套设在软磁件13上。 无线通信模组20包括第 一通信组件21及第二通信组件22。 第一通信组件21穿设电能发送件11, 当电能发送件11套 设在软磁件13上时, 电能发送件11环绕第一通信组件21, 且软磁件13的一端位于第一通信 说明书 3/12 页 7 CN 210490561 U 7 组件21与电能发送件11之间(即软磁件13间隔第一通信组件21与电能发送件11)。 第二通信 组件22穿设电能接收件12, 当电能接收件。
27、12套设在软磁件13上时, 电能接收件12环绕第二 通信组件22, 且软磁件13的一端位于第二通信组件22与电能接收件12之间(即软磁件13间 隔第二通信组件22与电能发送件12)。 第一通信组件21与第二通信组件22间隔相对并建立 无线通信连接。 0033 请一并参阅图1、 图2及图8, 本申请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雷达装置1000, 该雷达装 置1000包括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100和壳体200, 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100设 于壳体200内。 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100包括无线供电模组10和无线通信模组20。 无 线供电模组10包括电能发送件11、 电能接收件12以及至少一个软磁。
28、件13。 电能发送件11与 电能接收件12间隔相对, 电能发送件11和/或电能接收件12套设在软磁件13上。 无线通信模 组20包括第一通信组件21及第二通信组件22。 第一通信组件21穿设电能发送件11, 当电能 发送件11套设在软磁件13上时, 电能发送件11环绕第一通信组件21, 且软磁件13的一端位 于第一通信组件21与电能发送件11之间。 第二通信组件22穿设电能接收件12, 当电能接收 件12套设在软磁件13上时, 电能接收件12环绕第二通信组件22, 且软磁件13的一端位于第 二通信组件22与电能接收件12之间。 第一通信组件21与第二通信组件22间隔相对并建立无 线通信连接。 。
29、0034 请一并参阅图1、 图2、 图8及图9, 本申请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无人机10000, 该无人 机10000包括雷达装置1000、 机架2000、 及负载3000。 雷达装置1000安装于机架2000和/或负 载3000上。 雷达装置1000包括壳体200和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100, 无线供电与通信 的集成系统100设于壳体200内。 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100包括无线供电模组10和无 线通信模组20。 无线供电模组10包括电能发送件11、 电能接收件12以及至少一个软磁件13。 电能发送件11与电能接收件12间隔相对, 电能发送件11和/或电能接收件12套设在软磁件 13上。。
30、 无线通信模组20包括第一通信组件21及第二通信组件22。 第一通信组件21穿设电能 发送件11, 当电能发送件11套设在软磁件13上时, 电能发送件11环绕第一通信组件21, 且软 磁件13的一端位于第一通信组件21与电能发送件11之间。 第二通信组件22穿设电能接收件 12, 当电能接收件12套设在软磁件13上时, 电能接收件12环绕第二通信组件22, 且软磁件13 的一端位于第二通信组件22与电能接收件12之间。 第一通信组件21与第二通信组件22间隔 相对并建立无线通信连接。 0035 请再参阅图1及图2,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 至少一个软磁件13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 的软磁件13。 在一。
31、个例子中, 无线供电模组10包括两个软磁件13, 两个软磁件13分别为第一 软磁件131和第二软磁件132。 电能发送件11套设在第一软磁件131上, 电能接收件12套设在 第二软磁件132上; 或者电能发送件11套设在第二软磁件132上, 电能接收件12套设在第一 软磁件131上。 其中, 第一软磁件131的材料与第二软磁件132的材料可以相同, 也可以不相 同, 例如, 第一软磁件131的材料和第二软磁件132的材料相同, 可均为铁氧体; 或者, 第一软 磁件131的材料和第二软磁件132的材料不同, 第一软磁件131的材料为电解铁, 而第二软磁 件132的材料为铁氧体。 当然, 第一软磁。
32、件131和第二软磁件132材料只要符合软磁件在磁化 发生在矫顽力(Hc)不大于1000A/m即可, 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在另一个例子中, 无线供电 模组10只包括一个软磁件13, 此时, 可以是电能发送件11套设在软磁件13上, 也可以是电能 接收件12套设在软磁件13上。 说明书 4/12 页 8 CN 210490561 U 8 0036 另外, 当电能发送件11套设在软磁件13上时, 可以是软磁件13将电能发送件11的 四周全部包裹, 或者软磁件13将电能发送件11的其中一部分包裹。 同样地, 当电能接收件12 套设在软磁件13上时, 可以是软磁件13将电能接收件12的四周全部包裹, 。
33、或者软磁件13将 电能接收件12的其中一部分包裹。 0037 本申请中的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100、 雷达装置1000和无人机10000通过设 置软磁件13, 利用软磁件13来间隔第一通信组件21与电能发送件11, 或/和利用软磁件13来 间隔第二通信组件22与电能接收件12, 从而能将无线供电模组10产生的电磁感应约束在软 磁件13内, 避免了无线供电模组10的电磁感应与无线通信模组20的电磁波互相干扰, 一方 面保证了无线供电模组10中电能发送件11与电能接收件12之间的耦合系数, 从而保证了无 线供电的供电效率; 另一方面保证无线供电模组20中第一通信组件21与第二通信组件22之 间。
34、的电磁波耦合, 从而保证无线通信的准确率。 0038 进一步地, 相对于软磁件13将电能发送件11和/或电能接收件12的其中一部分包 裹, 在软磁件13将电能发送件11和/或电能接收件12的四周全部包裹, 软磁件13对电能发送 件11和/或电能接收件12之间磁场更好地约束, 更大程度地避免无线供电模组10的电磁感 应与无线通信模组20的电磁波互相干扰。 0039 再进一步地, 相对于无线供电模组10只包括一个软磁件13而言, 无线供电模组10 包括第一软磁件131和第二软磁件132, 且将电能发送件11和电能接收件12分别套设在第一 软磁件131和第二软磁件132上, 电能发送件11和电能接收。
35、件12之间磁场能够被第一软磁件 131和第二软磁件132约束, 约束效果更好, 更大程度地避免无线供电模组10的电磁感应与 无线通信模组20的电磁波互相干扰。 0040 请参阅图1及图2, 具体地, 无线供电与通信的集成系统100包括第一基座31、 第二 基座32、 无线供电模组10、 和无线通信模组20。 0041 第一基座31和第二基座32相对设置。 第一基座31和第二基座32的形状可以相同, 也可以不相同, 例如, 第一基座31为圆柱体结构, 第二基座32也为圆柱体结构。 或者, 第一基 座31为圆柱体结构, 第一基座31为长方体结构, 在此不作限制。 本申请实施方式中, 第一基 座31。
36、的形状和第二基座32的形状相同, 均大致为圆柱体结构。 第一基座31开设有第一穿孔 311, 第二基座31开设有第二穿孔321。 0042 无线供电模组10包括第一软磁件131、 和第二软磁件132、 电能发送件11、 及电能接 收件12。 0043 第一软磁件131的材料可以是铁氧体或电解铁。 第一软磁件131设置在第一基座31 上, 具体地, 第一软磁件131设置在第一基座31的与第二基座32相对的面上。 第一软磁件131 包括设置在第一基座31上的第一端1311及与第一软磁件131的第一端1311相背的第二端 1312。 第一软磁件131的第二端1312设置有第一缺口1313, 第一缺口。
37、1313用于收容电能发送 件11, 具体地, 第一缺口1313贯穿第一软磁件131的第一侧面1317和第一软磁件131的远离 第一基座31的第一端面1315, 第一缺口1313可以完全收容电能发送件11, 也可以部分收容 电能发送件11。 第一端面1315向第一软磁件131的第一端1311凹陷形成第一凹槽1316, 第一 软磁件131开设有贯穿第一软磁件131的第一端1311与第一凹槽1316的底面的第一通孔 1314, 其中, 第一凹槽1316可以为圆形凹槽、 方形凹槽、 或其他形状的凹槽; 同样地, 第一通 孔1314可以为圆形通孔、 方形通孔、 或其他形状的通孔。 本实施方式中, 第一凹。
38、槽1316为圆 说明书 5/12 页 9 CN 210490561 U 9 形凹槽, 第一通孔1314为圆形通孔, 且第一凹槽1316的直径D11大于第一通孔1314的直径 D21。 0044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 第一软磁件131的第二端1312并不局限于设置第一缺口1313, 也可以是设置环形的第一凹陷, 第一凹陷只贯穿第一端面1315, 而不贯穿第一侧面1317, 第 一凹陷相较于第一缺口1313, 能更稳定地收容电能发送件11, 并能对电能发送件11提供防 尘、 防水、 防碰撞等保护作用。 其中, 无论是设置第一缺口1313, 还是设置第一凹陷, 相较于 直接将电能发送件11套设在第一侧。
39、面1316而言, 都可以更好地套设电能发送件11, 并使得 电能发送件11套设在第一软磁件131的第二端1312上时, 在第一软磁件131的横截面所在平 面上, 电能发送件11不会相对第一软磁件131凸出更多甚至完全不凸出, 从而使得无线供电 与通信的集成系统100的结构更加紧凑, 空间利用率更高。 0045 第二软磁件132的材料可以是铁氧体或电解铁。 第二软磁件132设置在第二基座32 上, 具体地, 第二软磁件132设置在第二基座32的与第一基座31相对的面上, 从而与第一软 磁件131相对。 第二软磁件132包括设置在第二基座32上的第一端1321及与第二软磁件132 的第一端1321。
40、相背的第二端1322。 第二软磁件132的第二端1322设置有与第一缺口相对的 第二缺口1323, 第二缺口1323用于收容电能接收件12, 具体地, 第二缺口1323贯穿第二软磁 件132的第二侧面1327和第二软磁件132的远离第二基座32的第二端面1325, 第二缺口1323 可以完全收容电能接收件12, 也可以部分收容电能接收件12。 第二端面1325向第二软磁件 132的第一端1321凹陷形成第二凹槽1326, 第二软磁件132开设有贯穿第二软磁件132的第 二端1321与第二凹槽1326的底面的第二通孔1324, 其中, 第二凹槽1326的形状可以与第一 凹槽1326的形状相同, 。
41、也可以不同, 例如第二凹槽1326为圆形凹槽、 方形凹槽、 或其他形状 的凹槽; 第二通孔1324的形状可以与第一通孔1314的形状相同, 也可以不同, 第二通孔1324 可以为圆形通孔、 方形通孔、 或其他形状的通孔。 在本实施方式中, 第二凹槽1326为圆形凹 槽, 第二通孔1324为圆形通孔, 且第二凹槽1326的直径D12大于第二通孔1324的直径D22, 第 二凹槽1326的直径D12可以与第一凹槽1316的直径D11相同, 也可以不同, 第二通孔1324的 直径D22可以与第一通孔1314的直径D21相同, 也可以不同。 0046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 第二软磁件132的第二端132。
42、2并不局限于设置第二缺口1323, 也可以是设置环形的第二凹陷, 第二凹陷只贯穿第二端面1325, 而不贯穿第二侧面1327, 第 二凹陷相较于第二缺口1323, 能更稳定地收容电能接收件12, 并能对电能接收件12提供防 尘、 防水、 防碰撞等保护作用。 其中, 无论是设置第二缺口1323, 还是设置第二凹陷, 相较于 直接将电能接收件12套设在第二侧面1327而言, 都可以更好地套设电能接收件12, 并使得 电能接收件12套设在第二软磁件132的第二端1322上时, 在第二软磁件132的横截面所在平 面上, 电能接收件12不会相对第二软磁件132凸出更多甚至完全不凸出, 从而使得无线供电 。
43、与通信的集成系统100的结构更加紧凑, 空间利用率更高。 0047 电能发送件11套设在第一软磁件131的第二端1312, 以使得电能发送件11间接设 置在第一基座31上, 具体地, 电能发送件11部分收容在第一缺口1313内。 0048 电能接收件12套设在第二软磁件132的第二端1322, 以使得电能接收件12间接设 置在第二基座32上, 具体地, 电能接收件12部分收容在第二缺口1323内, 以使得收容在第一 缺口1313内的电能发送件11与收容在第二缺口1323内的电能接收件12间隔相对设置。 0049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 电能发送件11包括发送线圈111, 电能接收件12包括接收线圈。
44、 说明书 6/12 页 10 CN 210490561 U 10 121。 发送线圈111和接收线圈121之间通过无线供电传输电能。 发送线圈111与接收线圈121 分别设置在第一软磁件131和第二软磁件132上, 且发送线圈111与接收线圈121相对设置。 电能发送件11(即发送线圈111)与外部电源113相连接, 电能接收件12(即接收线圈121)与 功能器件123相连接, 用于给功能器件123供电。 外部电源113为发送线圈111提供电能, 发送 线圈111在通电时, 会产生一个感应磁场, 接收线圈121接收到发送线圈111发出的感应磁场 时, 将磁场转化为电能提供给功能器件123, 功。
45、能器件123可为任意需要用电的设备, 例如功 能器件123可以是雷达装置1000(图8所示)中的光源、 驱动器、 光接收器、 处理器等; 再例如 功能器件123可以是无人机10000(图9所示)中的飞控系统、 动力装置、 指示灯、 甚至是相机 负载等。 在一个例子中, 发送线圈111可通过第一导线112与外部电源113连接, 具体地, 第一 导线112的一端可穿过第一软磁件131的第一端1311并延伸至第一缺口1313内, 从而与发送 线圈111电性连接, 第一导线112的另一端穿过第一穿孔311伸出到第一基座31的外部而与 外部电源113连接。 当然, 第一导线112的一端还可直接绕到第一软。
46、磁件131的第一侧面1317 而与发送线圈111电性连接。 在一个例子中, 接收线圈121可通过第二导线122与功能器件 123连接, 同样地, 第二导线122的一端可穿过第二软磁件132的第一端1321并延伸至第二缺 口1323内, 从而与接收线圈121电性连接, 第二导线122的另一端穿过第二穿孔321伸出到第 二基座32的外部而与功能器件123电性连接。 当然, 第二导线122还可直接绕到第二软磁件 132的第二侧面1327而与接收线圈121连接。 0050 请继续参阅图1及图2, 无线通信模组20包括第一通信组件21及第二通信组件22。 第一通信组件21穿设第一软磁件131及第一基座3。
47、1, 第二通信组件22穿设第二软磁件132及 第二基座32。 0051 第一通信组件21包括第一线缆211、 第一天线单元212以及第一连接器213。 第一天 线单元212和第一连接器213分别位于第一线缆211的两端。 第一天线单元212安装在第一软 磁件131的第二端1312, 第一线缆211从第一软磁件131中穿出, 第一连接器213用于连接信 号发射件(图未示)或信号接收件(图未示)。 0052 具体地, 第一天线单元212包括绝缘的第一基体2121以及形成在第一基体2121上 的第一金属层2122。 其中, 第一金属层2122的材料可为铜、 银等导电材料。 第一基体2121可 为塑料。
48、等绝缘材料。 在第一基体2121上形成第一金属层2122, 并使得第一金属层2122与第 一线缆211电性连接, 可以是采用PCB局部露铜工艺或者塑料胶件PVD工艺实现的。 其中, 第 一基体2121可以为规则结构, 也可以为不规则结构, 一个例子中, 第一基体2121为长方体结 构; 另一个例子中, 第一基体2121为圆柱体结构; 在再一个例子中, 第一基体2121为正方体 结构。 同样地, 第一金属层2122可以为规则结构, 也可以为不规则结构, 一个例子中, 第一金 属层2122为长方体结构; 另一个例子中, 第一金属层2122为圆柱体结构; 在再一个例子中, 第一金属层2122为正方体。
49、结构; 在又一个例子中, 第一金属层2122为圆台结构、 球形结构等 等。 本实施方式中, 第一基体2121为圆柱体结构, 第一金属层2122也为圆柱体结构。 0053 第一基体2121的直径D31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一凹槽1316的直径D11, 使得第一基体 2121能够设置在第一凹槽1316内, 第一金属层2122的直径D41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一通孔 1314的直径D21, 使得第一金属层2122能够设置在第一通孔1314内。 本实施方式中, 第一基 体2121的直径D31小于第一凹槽1316的直径D11, 第一金属层2122的直径D41小于第一通孔 1314的直径D21。 当第一基体2121为。
50、圆柱体结构以外的结构时, 只需要满足第一凹槽1316的 说明书 7/12 页 11 CN 210490561 U 11 直径D11大于或等于第一基体2121的在第一凹槽1316径向上的最大尺寸即可; 当第一金属 层2122为圆柱体结构以外的结构时, 第一通孔1314的直径D21大于或等于第一金属层2122 的在第一通孔1314径向上的最大尺寸即可。 0054 第一线缆211与第一金属层2122电性连接, 具体地, 第一线缆211靠近第一软磁件 131的第二端131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天线单元212, 第一线缆211的另一端从第一软磁件131 的第一通孔1314中穿出, 并穿过第一基座31的第一穿。
- 内容关键字: 无线 供电 通信 集成 系统 雷达 装置 无人机
阻燃B1级高耐热节能环保型聚丙烯绝缘电力电缆.pdf
电池加解锁RGV.pdf
可自动调节加工设备位置的制袋机.pdf
高压变压器、高压发生器和医学影像设备.pdf
铝管密封接头一体成型装置.pdf
汽车分动器控制电路.pdf
护理垫包装生产线的推料装置.pdf
桥梁建设用预制混凝土运输装置.pdf
水泵电机零件试压装置.pdf
折叠式便携首饰盒.pdf
河道防汛水位预警装置.pdf
高压、大流量先导式电磁阀防冲开结构.pdf
半圆形光纤传感器.pdf
环氧树脂分离提纯装置.pdf
计时器.pdf
钢制骨架剪切机.pdf
基于斜滑块的转盘式封口机真空室升降定位高度调节机构.pdf
电加热系统用加热器结构.pdf
拼接式石墨型模具.pdf
波码通信井下智能配水器.pdf
钢波纹管涵内临时支撑装置.pdf
传动式钢材加工成型机.pdf
微纳米复合高稳定性超双疏金属防腐缓蚀材料的制备方法.pdf
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pdf
基于语义元数据的二次模糊搜索方法.pdf
基于污泥焚烧灰渣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pdf
矿浆品位仪的压榨装置及滤饼压榨方法.pdf
余热回收蒸汽发生系统.pdf
云计算虚拟网络系统、及其使用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pdf
基于潜在扩散模型的双目图像生成方法及系统.pdf
新型船用金属复合板的爆炸焊接制备方法.pdf
脱硫废液蒸发系统以及方法.pdf
一种磁性纤维素微球的制备方法.pdf
侧链双酚型喹喔啉基苯并噁嗪树脂.pdf
一种PVC阻燃管材.pdf
一种自修复超疏水凝胶的制备方法.pdf
一种用于汽车内饰低TVOC热塑性弹性体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pdf
36V自限温加-伴热电缆芯带材料及其制备方法.pdf
一种大功率用低能耗电缆料及其制备方法.pdf
一种三基色超支化白光共轭聚合物及其应用.pdf
一种以玉米棒芯为原料制备生物质气凝胶的方法.pdf
LOW-E玻璃用贴膜材料组合物和贴膜的制备方法及应用.pdf
一种反相乳液阴离子聚丙烯酰胺的制备方法.pdf
一种导电塑料.pdf
自限温加/伴热电缆用24V电压智能芯带材料及其制备方法.pdf
一种长纤维增强聚烯烃木塑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pdf
一种固体酸催化的一步酯化反应制备封端聚醚的方法.pdf
一种金属包装桶盖用发泡密封胶及其制备方法.pdf
一种发泡聚丙烯吸油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pdf
一种大功率用环保新型电缆料及其制备方法.pdf
从氨纶废料中回收二甲基乙酰胺和四氢呋喃醚的方法.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