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在暖风机与风扇间进行功能互换的机芯组件.pdf
《可在暖风机与风扇间进行功能互换的机芯组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在暖风机与风扇间进行功能互换的机芯组件.pdf(10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921062244.7 (22)申请日 2019.07.09 (73)专利权人 郜天宇 地址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新区观澜 街道上坑社区五和大道310号金科工 业园B栋4楼 (72)发明人 郜天宇 (74)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市携众至远知识产权代 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06 代理人 成义生龙予倩 (51)Int.Cl. F24H 3/02(2006.01) F24H 9/00(2006.01) F04D 25/08(2006.01)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
2、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54)实用新型名称 可在暖风机与风扇间进行功能互换的机芯 组件 (57)摘要 一种可在暖风机与风扇间进行功能互换的 机芯组件, 其包括驱动电机和风轮, 其特征在于, 其还包括机芯壳体, 该机芯壳体呈立式设置, 在 所述机芯壳体的底部设有进风口, 在所述机芯壳 体的顶部设有出风口, 所述机芯壳体的进风口与 出风口之间贯通而形成风道; 所述驱动电机和风 轮设于所述机芯壳体内; 在所述进风口处装设发 热体可形成暖风机机芯组件, 未在进风口处装设 发热体可形成风扇机芯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暖风 机与风扇间进行功能互换的机芯组件, 可通用于 暖风机和电风扇, 其可方便根据需要而加工制造。
3、 出具有不同功能的产品, 其通用性强, 结构简单, 其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和加工难度, 其具有很强 的实用性, 宜大力推广。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4页 CN 210486071 U 2020.05.08 CN 210486071 U 1.一种可在暖风机与风扇间进行功能互换的机芯组件, 其包括驱动电机(30)和风轮 (20), 其特征在于, 其还包括机芯壳体(10), 该机芯壳体(10)呈立式设置, 在所述机芯壳体 (10)的底部设有进风口(40), 在所述机芯壳体(10)的顶部设有出风口(50), 所述机芯壳体 (10)的进风口(40)与出风口(50)之间贯通而形成风道; 所述驱动电。
4、机(30)和风轮(20)设于 所述机芯壳体(10)内; 在所述进风口(40)处装设发热体(60)可形成暖风机机芯组件, 未在 进风口(40)处装设发热体(60)可形成风扇机芯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在暖风机与风扇间进行功能互换的机芯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 述机芯壳体(10)包括发热体支架(11)、 风道壳(12)和电机支架(13), 所述发热体支架(11) 连接于所述风道壳(12)的一端, 所述电机支架(13)连接于所述风道壳(12)的与发热体支架 (11)相对的另一端, 在所述发热体支架(11)上设有所述进风口(40), 在所述风道壳(12)和/ 或电机支架(13)的顶部设有所述出。
5、风口(5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在暖风机与风扇间进行功能互换的机芯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 述发热体支架(11)包括呈平板状的平板部(111), 在所述平板部(111)上设有突出于该平板 部(111)表面的凸沿部(112), 在所述发热体支架(11)上设有贯通所述平板部(111)和凸沿 部(112)的通孔(113), 所述通孔(113)形成可用于安装发热体(60)的进风口(40)。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在暖风机与风扇间进行功能互换的机芯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 述风道壳(12)包括竖向的风道部(121)、 风轮安装部(122)和第一出风壳部(123), 所述风道 部(121)的下端。
6、敞口; 所述风轮安装部(122)呈敞口的圆筒状, 其敞口方向与所述风道部 (121)的敞口方向相反; 所述风轮安装部(122)设于所述风道部(121)的上端, 该风轮安装部 (122)的轴向呈水平设置; 所述第一出风壳部(123)连接于所述风轮安装部(122)的圆周侧 壁上, 并位于风道壳(12)的顶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在暖风机与风扇间进行功能互换的机芯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 述电机支架(13)包括电机罩部(131)和第二出风壳部(132), 所述电机罩部(131)与所述风 轮安装部(122)的敞口端对合连接而形成安装空间(90); 所述第二出风壳部(132)与所述第 一出风壳部(。
7、123)对合连接而形成出风部(14), 其内部形成出风通道(80), 该出风通道(80) 与所述安装空间(90)贯通; 所述出风部(14)的端部敞口而形成所述出风口(50)。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在暖风机与风扇间进行功能互换的机芯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 述发热体支架(11)与所述风道部(121)对合连接而形成进风通道(70), 所述发热体支架 (11)上的进风口(40)与所述进风通道(70)贯通。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在暖风机与风扇间进行功能互换的机芯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 述风轮(20)和所述驱动电机(30)设于所述安装空间(90)内, 其中, 所述风轮(20)设于所述 风轮安装。
8、部(122)内, 其轴向与所述风轮安装部(122)的轴向平行; 所述驱动电机(30)安装 于所述电机罩内, 其与所述风轮(20)驱动连接。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在暖风机与风扇间进行功能互换的机芯组件, 其特征在于, 在 出风通道(80)与安装空间(90)之间设有栅格孔(124)。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在暖风机与风扇间进行功能互换的机芯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 述风道部(121)、 风轮安装部(122)和第一出风壳部(123)一体成型。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在暖风机与风扇间进行功能互换的机芯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罩部(131)与所述第二出风壳部(132)一体成型。 权利要求。
9、书 1/1 页 2 CN 210486071 U 2 可在暖风机与风扇间进行功能互换的机芯组件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芯组件, 特别涉及一种可在暖风机与风扇间进行功能互换的机 芯组件。 【背景技术】 0002 生活中人们广泛使用着调节温度和湿度用的设备, 如空调器、 电风扇、 暖风机、 冷 气扇、 加湿器等, 其中, 电风扇送出自然风; 暖风机送出热风。 从功能上讲, 暖风机通常送出 热风, 但当发热体停止工作时, 其便可送出自然风; 因此, 对于暖风机而言, 去掉发热体的发 热功能, 其便可转换成电风扇的功能。 同样的, 对于电风扇, 增加发热体的发热功能, 其便可 转换成。
10、暖风机的功能。 但是, 现有技术中, 电风扇和暖风机的机芯组件完全不同, 电风扇的 机芯组件无法适用于暖风机, 而暖风机的机芯组件也同样无法适用于电风扇, 因此, 同一机 芯无法同时适用于暖风机和电风扇, 也无法通过增减发热体而在暖风机和电风扇的功能之 间进行切换, 这对于加工制造而言, 无疑会增加不同部件的设计费、 开模费等, 不利于批量 化、 模块化加工生产。 若同一机芯, 既能适用于暖风机, 又能适用于风扇, 使得成品可在风扇 功能和暖风机功能之间进行切换, 其定能节约成本, 并降低加工难度, 从而更适于批量化加 工生产。 【发明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问题, 而提供一种。
11、通用性强, 结构简单, 可大大降低生产 成本和加工难度, 可根据需要而加工制造出具有不同功能的产品的可在暖风机与风扇间进 行功能互换的机芯组件, 其通用于暖风机和电风扇。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在暖风机与风扇间进行功能互换的机 芯组件, 其包括驱动电机和风轮, 其特征在于, 其还包括机芯壳体, 该机芯壳体呈立式设置, 在所述机芯壳体的底部设有进风口, 在所述机芯壳体的顶部设有出风口, 所述机芯壳体的 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贯通而形成风道; 所述驱动电机和风轮设于所述机芯壳体内; 在所述 进风口处装设发热体可形成暖风机机芯组件, 未在进风口处装设发热体可形成风扇机芯组 件。
12、。 0005 进一步地, 所述机芯壳体包括发热体支架、 风道壳和电机支架, 所述发热体支架连 接于所述风道壳的一端, 所述电机支架连接于所述风道壳的与发热体支架相对的另一端, 在所述发热体支架上设有所述进风口, 在所述风道壳和/或电机支架的顶部设有所述出风 口。 0006 进一步地, 所述发热体支架包括呈平板状的平板部, 在所述平板部上设有突出于 该平板部表面的凸沿部, 在所述发热体支架上设有贯通所述平板部和凸沿部的通孔, 所述 通孔形成可用于安装发热体的进风口。 0007 进一步地, 所述风道壳包括竖向的风道部、 风轮安装部和第一出风壳部, 所述风道 部的下端敞口; 所述风轮安装部呈敞口的圆。
13、筒状, 其敞口方向与所述风道部的敞口方向相 说明书 1/4 页 3 CN 210486071 U 3 反; 所述风轮安装部设于所述风道部的上端, 该风轮安装部的轴向呈水平设置; 所述第一出 风壳部连接于所述风轮安装部的圆周侧壁上, 并位于风道壳的顶部。 0008 进一步地, 所述电机支架包括电机罩部和第二出风壳部, 所述电机罩部与所述风 轮安装部的敞口端对合连接而形成安装空间; 所述第二出风壳部与所述第一出风壳部对合 连接而形成出风部, 其内部形成出风通道, 该出风通道与所述安装空间贯通; 所述出风部的 端部敞口而形成所述出风口。 0009 进一步地, 所述发热体支架与所述风道部对合连接而形成。
14、进风通道, 所述发热体 支架上的进风口与所述进风通道贯通。 0010 进一步地, 所述风轮和所述驱动电机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内, 其中, 所述风轮设于所 述风轮安装部内, 其轴向与所述风轮安装部的轴向平行; 所述驱动电机安装于所述电机罩 内, 其与所述风轮驱动连接。 0011 进一步地, 在出风通道与安装空间之间设有栅格孔。 0012 进一步地, 所述风道部、 风轮安装部和第一出风壳部一体成型。 0013 进一步地, 所述电机罩部与所述第二出风壳部一体成型。 0014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贡献在于, 其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可在暖风机 与风扇间进行功能互换的机芯组件, 其整体呈立式设置, 。
15、其底部设有进风口, 其顶部设有出 风口, 且进风口处可方便安装发热体, 因此, 当其安装发热体时, 其便可用作暖风机的机芯 组件, 当其未安装发热体时, 其便可用作电风扇的机芯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暖风机与风扇间 进行功能互换的机芯组件, 可通用于暖风机和电风扇, 其可方便根据需要而加工制造出具 有不同功能的产品, 其通用性强, 结构简单, 其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和加工难度, 其具有很 强的实用性, 宜大力推广。 【附图说明】 0015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示意图。 0017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0018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
16、0019 其中, 机芯壳体10、 发热体支架11、 平板部111、 凸沿部112、 通孔113、 风道壳12、 风 道部121、 风轮安装部122、 第一出风壳部123、 栅格孔124、 电机支架13、 电机罩部131、 第二出 风壳部132、 出风部14、 风轮20、 驱动电机30、 进风口40、 出风口50、 发热体60、 进风通道70、 出 风通道80、 安装空间90。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列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 对本实用新型不构成任何限 制。 0021 如图1图4所示, 本实用新型的可在暖风机与风扇间进行功能互换的机芯组件包 括驱动电机30、 风轮20和机。
17、芯壳体10。 0022 所述机芯壳体10包括相互连接的发热体支架11、 风道壳12和电机支架13。 所述发 热体支架11连接于所述风道壳12的一端, 所述电机支架13连接于所述风道壳12的与发热体 说明书 2/4 页 4 CN 210486071 U 4 支架11相对的另一端。 0023 具体的, 所述发热体支架11包括呈平板状的平板部111和凸沿部112。 所述平板部 111与所述凸沿部112一体成型。 所述凸沿部112突出设于所述平板部111上。 所述凸沿部112 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 本实施例中, 所述凸沿部112呈矩形。 在所述平板部111上设有通 孔113, 该通孔113由平板部。
18、111的一侧沿着平板部111的厚度而贯通至凸沿部112的端面, 从 而形成机芯壳体10的进风口40。 所述进风口40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 本实施例中, 所述 进风口40呈矩形孔。 由于所述进风口40具有一定的厚度, 因此其可用于安装发热体60, 从而 方便通过增减发热体60而成为不同功能的机芯组件。 0024 当用作暖风机的机芯组件时, 可在所述进风口40处安装发热体60。 所述发热体60 可选用公知的电热丝, 其固定方式可参考公知技术。 0025 如图1图4所示, 所述风道壳12包括竖向的风道部121、 风轮安装部122和第一出 风壳部123。 本实施中, 所述风道部121、 风轮安装部。
19、122和第一出风壳部123一体成型, 其他 实施例中, 其也可一体连接在一起。 0026 如图1图4所示, 所述风道部121呈矩形盒状, 其沿竖向的一侧呈敞口状, 所述发 热体支架11对合连接于该风道部121的敞口端, 从而使得发热体支架11与风道部121之间形 成进风通道70。 该进风通道70的一端与所述进风口40贯通, 其另一端则与所述风轮安装部 122贯通, 从而使得由进风口40处进入的风可沿该进风通道70而输送到风轮安装部122处。 0027 如图1图4所示, 所述风轮安装部122呈敞口的圆筒状, 其设于所述风道部121的 上端。 所述风轮安装部122与所述发热体支架11分别位于风道部。
20、121相对的两侧。 所述风轮 安装部122与所述风道部121的内部贯通。 所述风轮安装部122的轴向呈水平设置, 其用于横 向安装所述风轮20。 为方便固定安装所述电机支架13, 在所述风轮安装部122的敞口端边缘 设有螺孔柱, 其用于通过螺钉与所述电机支架13进行固定连接。 0028 所述第一出风壳部123设于所述风轮安装部122的圆周侧壁上, 其位于所述风轮安 装部122的上方。 所述第一出风壳部123呈敞口状, 本实施例中, 其朝向电机支架13的一侧呈 敞口端, 其朝向风轮安装部122径向的一端或两端呈敞口端。 所述第一出风壳部123用于与 电机支架13对合而形成出风通道80。 0029。
21、 所述电机支架13包括电机罩部131和第二出风壳部132。 本实施中, 所述电机罩部 131和第二出风壳部132一体成型, 其他实施例中, 所述电机罩部131和第二出风壳部132也 可一体连接。 0030 所述电机罩部131用于罩设驱动电机30, 并固定所述驱动电机30。 所述电机罩部 131呈圆罩型, 其与所述风轮安装部122对合连接。 本实施例中, 所述电机罩部131与所述风 轮安装部122之间通过螺钉进行固定, 其他实施例中, 两者也可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固定连 接。 所述电机罩部131与所述风轮安装部122之间便形成了安装空间90, 其用于安装所述风 轮20和驱动电机30。 0031 所述。
22、第二出风壳部132设于所述电机罩部131的圆周侧壁上, 其位于所述电机罩部 131的上方, 其由所述电机罩部131的圆周壁部向上弯折延伸而成。 所述第二出风壳部132与 所述第一出风壳部123对合连接而形成内部中空的出风部14。 所述第一出风壳部123与第二 出风壳部132之间的固定, 可参考公知技术, 本实施例中, 两者通过螺钉、 螺栓等紧固件进行 固定连接, 其他实施例中, 也可通过卡扣等结构进行连接。 所述出风部14的内部中空而形成 说明书 3/4 页 5 CN 210486071 U 5 出风通道80, 该出风通道80与所述安装空间90贯通。 所述出风部14的一端呈敞口状而形成 出风口。
23、50, 该出风口50与所述出风通道80贯通。 0032 为方便出风, 在所述出风通道80与所述安装空间90之间设有栅格孔124, 本实施例 中, 所述栅格孔124设于所述第一出风壳部123与风轮安装部122之间, 当风道壳12与电机支 架13对合连接后, 该栅格孔124便位于出风通道80与安装空间90之间。 0033 所述出风部14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 其将风轮安装部122内的风向转向后进 行输出, 其可以使风水平向外输出, 或是斜向上输出, 或是斜向下输出, 其具体可根据成品 的高度进行设置。 0034 如图1图4所示, 所述风轮20用于使空气流动而产生风吹效果, 其可选用公知的 离心式。
24、风轮20, 其可沿着叶片向外输出风量。 所述风轮20呈横向安装于所述风轮安装部122 中, 其轴向与所述风轮安装部122的轴向平行。 所述风轮20与所述驱动电机30的输出轴同轴 连接, 其在所述驱动电机30的驱动下进行转动。 所述驱动电机30用于驱动所述风轮20转动, 其可选用公知的驱动电机30。 所述驱动电机30呈横向安装于所述电机支架13内, 其位于所 述电机罩部131与风轮20之间, 其与所述风轮20同轴, 并驱动连接在一起。 0035 如图1图4所示, 所述发热体支架11、 风道壳12和电机支架13便形成了机芯壳体 10, 机芯壳体10和风轮20、 驱动电机30便形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机芯。
25、组件: 其整体呈立式设 置, 其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出风口50和进风口40, 且其设有进风通道70和出风通道80可用于 使空气流通, 且在进风通道70与出风通道80之间设有风轮20, 当风轮20受驱动电机30驱动 时, 风轮20便将由进风口40进入的风吹向出风口50, 从而在出风口50处形成吹风效果。 而由 于本实用新型的机芯组件的进风口40处设置成可用于安装发热体60, 因此, 当在进风口40 处装上发热体60时, 其可形成暖风机机芯组件, 其可在出风口50处输出热风; 当未在进风口 40处装上发热体60时, 其便可形成风扇机芯组件, 其可在出风口50处输出自然风。 本实用新 型的可在暖风机和风。
26、扇间进行功能互换的机芯组件, 其适用于暖风机和风扇, 其通用性强, 并且功能切换方便, 其可方便根据需要而加工制造出具有不同功能的产品, 其具有很强的 实用性。 0036 尽管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揭示, 但是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局限 于此, 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条件下, 以上各构件可用所属技术领域人员了解的相似 或等同元件来替换。 说明书 4/4 页 6 CN 210486071 U 6 图1 说明书附图 1/4 页 7 CN 210486071 U 7 图2 说明书附图 2/4 页 8 CN 210486071 U 8 图3 说明书附图 3/4 页 9 CN 210486071 U 9 图4 说明书附图 4/4 页 10 CN 210486071 U 10 。
- 内容关键字: 暖风机 风扇 进行 功能 互换 机芯 组件
地基侧壁防坍塌的支护板.pdf
快拆式刀具组件.pdf
可伸缩导向装置.pdf
长度小的望远镜.pdf
新型的物料吸取、翻转装置.pdf
硅粉制备除尘系统.pdf
居中夹紧机构.pdf
多方位调节式化纤面料圆筒针织机导纱器.pdf
单轴承反射式绝对值编码器.pdf
带自调节头罩的按摩椅.pdf
用于水力集矿装置测试的试验水槽.pdf
环卫用垃圾固液分离装置.pdf
糖浆原料液混合搅拌装置.pdf
具有防偏移功能的不锈钢板料下料装置.pdf
器械清洗装置.pdf
半导体器件散热装置.pdf
防撞的建筑工程防护支架.pdf
GJB 73771射频识别空中接口协议标准的液态生物样本射频标签.pdf
用于电源柜的接地式支撑结构.pdf
便于携带的钢构焊接装置.pdf
三体保温磁力泵.pdf
用于饲料生产的混合搅拌装置.pdf
环控天线射频前端组件及系统.pdf
储能电池的放电策略制定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pdf
基于深浅层特征融合的浮选过程工况识别方法.pdf
集成MEMS-CMOS的气体传感器芯片及制备方法.pdf
路侧车辆停泊监测方法、系统、计算机系统及存储介质.pdf
基于动态遥感技术的国土测绘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pdf
含有撕裂检测功能的矿用皮带输送机及方法.pdf
低Pt负载MXene-碳纳米管气凝胶薄膜及制备方法和应用.pdf
医疗废物处理装置.pdf
空心型材挤压模具分流孔快速优化方法.pdf
用于C-kit基因突变检测的引物组合及其应用.pdf
电动客车空调的控制系统.pdf
线材拉拔辊型模具.pdf
双皮辊轧花装置.pdf
导电滑环.pdf
提高差孔隙分选储层平均毛管压力曲线计算精度的方法.pdf
毫米波雷达安装位置的标定装置及方法.pdf
电梯式错位机构.pdf
基于物联网的高速公路主动诱导系统.pdf
预测负荷获取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pdf
旋转激光焊接头.pdf
分切冲裁机.pdf
重组人源I型胶原蛋白、编码基因、工程菌及其应用.pdf
光电混合缆的生产工艺.pdf
应用程序的控件开发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pdf
建筑轻质墙板生产用EPS发泡机的上料装置.pdf
生产线监管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pdf
新型井盖和基于互联网的快速更换施工工法.pdf
电力行业规划网架数据处理分类以及数据可视化系统.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