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晶硅的太阳能发电组件.pdf

上传人:zhu****_FC 文档编号:12030738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748.7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基于晶硅的太阳能发电组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基于晶硅的太阳能发电组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基于晶硅的太阳能发电组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文档描述:

《基于晶硅的太阳能发电组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晶硅的太阳能发电组件.pdf(16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921526202.4 (22)申请日 2019.09.12 (73)专利权人 常州比太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213164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高新技术 产业开发区凤翔路7号 (72)发明人 上官泉元贾云涛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智东方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11578 代理人 吴倩 (51)Int.Cl. H01L 31/05(2014.01) H01L 31/18(2006.01)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基于晶硅的太阳能发。

2、电组件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晶硅的太阳能 发电组件, 包括标准电池片或由标准电池片等分 分切的分切电池片, 以及具有导电性能的Z型连 接带。 上述发电组件制备时通过连接带把多片标 准电池片或分切电池片串联成串, 并沿连接带长 度方向将多片标准电池片或分切电池片的银导 线平行方向首尾相接并联焊接在连接带上形成 多串标准电池片或分切电池片的并联连接, 以形 成N列M行的电池片模组; 并采用两片平直加厚 汇流带分别沿垂直于串联方向平行设置在两端 输出端, 并连接到串联的标准电池片或分切电池 片两端Z型连接带上用于外接电路。 该实用新型 比叠瓦节约制造成本, 且具有组件内阻及功损 小。

3、、 输出功率大、 热斑效应隐患小、 组件可靠性高 的优点。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7页 附图6页 CN 210897313 U 2020.06.30 CN 210897313 U 1.一种基于晶硅的太阳能发电组件, 其特征在于, 包括具有标准尺寸规格的标准电池 片 (10) 、 用于连接所述标准电池片 (10) 且具有导电性能的Z型连接带 (20) , 以及设置于两端 输出端所述标准电池片 (10) 上的平直加厚汇流带; 所述连接带 (20) 具有两个板状的平直部 (21) , 且两个所述平直部 (21) 通过中间的垂直 部 (22) 一体连接形成直角Z型, 且所述平直部 (21) 与垂直部 。

4、(22) 形成的直角沿所述垂直部 (22) 方向的深度与所述标准电池片 (10) 的厚度相近; 第一片所述标准电池片 (10) 的下表面焊接到所述连接带 (20) 下侧所述平直部 (21) 的 上表面并使收集电池电流的银导线垂直于所述连接带 (20) 长度方向, 第二片所述标准电池 片 (10) 的上表面焊接到所述连接带 (20) 上侧所述平直部 (21) 的下表面并使收集电池电流 的银导线垂直于所述连接带 (20) 长度方向, 再用另一个所述连接带 (20) 把第二片所述标准 电池片 (10) 的下表面和第三片所述标准电池片 (10) 拼接, 依次类推, 采用直角Z型所述连接 带 (20) 。

5、把多片所述标准电池片 (10) 串联成串; 沿所述连接带 (20) 长度方向将多片所述标准电池片 (10) 并联焊接在所述连接带 (20) 上形成多串所述标准电池片 (10) 的并联连接, 以形成NM的标准电池片模组, N代表并联列 数, M代表串联行数; 两片所述平直加厚汇流带分别沿垂直于串联方向平行设置在两端输出端, 并连接到串 联的标准电池片 (10) 两端Z型连接带 (20) 上用于外接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晶硅的太阳能发电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带 (20) 的长度至少大于或等于两个所述标准电池片 (10) 沿垂直于银导线方向的长度, 所述连 接带 (20) 。

6、的带材厚度为0.010.5mm, 所述连接带 (20) 的带材宽度为0.25mm; 所述连接带 (20) 的平直部 (21) 与垂直部 (22) 形成的直角沿所述标准电池片 (10) 平行方向长度为0.1 2.5mm, 沿所述标准电池片 (10) 垂直方向深度为0.050.2mm并与所述标准电池片 (10) 的厚 度相近。 3.一种基于晶硅的太阳能发电组件, 其特征在于, 包括由标准电池片 (10) 沿垂直于银 导线方向等分分切的分切电池片 (11) 、 用于连接所述分切电池片 (11) 且具有导电性能的Z 型连接带 (20) , 以及设置于两端输出端所述分切电池片 (11) 上的平直加厚汇流。

7、带; 所述连接带 (20) 具有两个板状的平直部 (21) , 且两个所述平直部 (21) 通过中间的垂直 部 (22) 一体连接形成直角Z型, 且所述平直部 (21) 与垂直部 (22) 形成的直角沿所述垂直部 (22) 方向的深度与所述分切电池片 (11) 的厚度相近; 第一片所述分切电池片 (11) 的下表面焊接到所述连接带 (20) 下侧所述平直部 (21) 的 上表面并使收集电池电流的银导线垂直于所述连接带 (20) 长度方向, 第二片所述分切电池 片 (11) 的上表面焊接到所述连接带 (20) 上侧所述平直部 (21) 的下表面并使收集电池电流 的银导线垂直于所述连接带 (20)。

8、 长度方向, 再用另一个所述连接带 (20) 把第二片所述分切 电池片 (11) 的下表面和第三片所述分切电池片 (11) 拼接, 依次类推, 采用直角Z型所述连接 带 (20) 把分切后的多片所述分切电池片 (11) 串联成串; 沿所述连接带 (20) 长度方向将多片所述分切电池片 (11) 并联焊接在所述连接带 (20) 上形成多串所述分切电池片 (11) 的并联连接, 以形成NM的分切电池片模组, N代表并联列 数, M代表串联行数; 两片所述平直加厚汇流带分别沿垂直于串联方向平行设置在两端输出端, 并连接到串 权利要求书 1/2 页 2 CN 210897313 U 2 联的分切电池片。

9、 (11) 两端Z型连接带 (20) 上用于外接电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晶硅的太阳能发电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带 (20) 的长度至少大于或等于两个所述分切电池片 (11) 沿垂直于银导线方向的长度, 所述连 接带 (20) 的带材厚度为0.010.5mm, 所述连接带 (20) 的带材宽度为0.25mm; 所述连接带 (20) 的平直部 (21) 与垂直部 (22) 形成的直角沿所述分切电池片 (11) 平行方向长度为0.1 2.5mm, 沿所述分切电池片 (11) 垂直方向深度为0.050.2mm并与所述分切电池片 (11) 的厚 度相近。 权利要求书 2/2 页 。

10、3 CN 210897313 U 3 一种基于晶硅的太阳能发电组件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发电板制备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晶硅的太阳能发 电组件。 背景技术 0002 对一块能利用太阳光发电用的晶硅电池组件来说, 电池片之间的链接方式不仅影 响发电效率, 而且影响其使用稳定性及制造成本。 0003 一片电池片的正反面作为发电的两极 (正和负极) , 当两块电池片串联时, 第一片 电池片的正面作为一极, 第一片电池片的背面与第二片电池片的正面用焊带串焊起来, 则 第二片电池片的背面作为另一极。 这样两片电池片串联的电压变成单片的两倍, 而电流和 单片相同。 常规的电池组件。

11、由60片硅片组成, 把十片电池片按照以上方法串联起来排成一 排, 排和排之间再根据电压和电流的需要进行串联或并联。 0004 为了降低串联电阻, 常用的一种串联方式是将串联的焊带从硅片正面的一端到另 一端, 再经过另一张硅片的反面从一端到另一端设置。 一张硅片上放置的焊带越多则电阻 越小, 不仅可以降低收集电流的副栅线导电性要求 (降低用银量) , 同时还可以降低导线电 阻。 但是焊带越多, 遮盖光越多, 制造工艺越复杂, 所以必须取得一定平衡。 0005 另一种降低电阻的方法是把一张硅片分切成多块 (典型的是分切成六块) , 然后把 小硅片分别用叠瓦的形式链接起来 (一块硅片的正面和另一块硅。

12、片的反面叠起来, 重叠边 缘控制在1mm 左右。 这样, 每块小硅片的发电电压不变, 但电流就降低到原来的六分之一。 当它们叠起来后, 电压就变成每块小硅片的加和, 电流和每块小硅片一样为原来的六分之 一。 这样串起来的总发电功率不变, 但内阻功损就能大大降低 (功损等于电流平方乘以内 阻) 。 这种叠瓦的形成的另一个优势是硅片和硅片之间是零间距, 使一块固定面积的电池组 件板里可以放更多硅片发电, 从而使得叠瓦组件的整体发电量比常规组件多产生10%的发 电功率。 但是叠瓦过程需要用导电银胶把硅片沾在一起, 它不仅显著增加成本, 而且引入有 机胶后的长期稳定性也遭质疑, 其中的一个问题是当一串。

13、电池片中有一块小硅片出问题, 电就无法导通, 从而影响整串发电能力。 而且, 硅片导电需要在光照下形成的光生载流子来 完成, 如果其中一张硅片被阴遮挡, 这张硅片导电性下降, 会产生很多热而产生问题 (热 斑) , 解决这个问题的常规方法是加一个旁通二极管进行分流, 这样虽然一定程度上能降低 热斑产生, 但整体的发电量会大大减少。 0006 综上所述, 当前行业内现有电池片连接方式存在的以下问题: 0007 1) 多主栅整块电池是整体串联或者局部串联, 当模组局部被树叶 (鸟粪或者其他) 遮挡阳光而导致该部位导电能力下降, 此处产生高电阻而后局部过热, 使得组件发生热斑, 甚至可能发生起火; 。

14、0008 2) 虽然有一些技术 (比如叠瓦) 使用的是将标准电池片分切后采取重叠互压的方 式将分切后的电池片串联, 但是因为叠压时会造成材料浪费, 同时还要使用价格昂贵的贵 金属导电胶, 从而导致产品成本大幅提高; 说明书 1/7 页 4 CN 210897313 U 4 0009 3) 虽然有一种技术(比如互联) 使用了将串行后的电池串并联的方式解决了可能 存在的热斑问题, 但是其在电池串焊的时候, 使用传统的焊带相邻并使电池上下面连接, 这 种方式会导致组件内部的功率损耗过大, 不利于提高发电效率。 0010 以上常规的三种技术, 都分别在制造成本、 可靠性以及提高电力输出效率方面存 在不。

15、能兼顾的缺陷, 因而需要一种更有效的组件连接方式, 以实现降低内阻、 增加有效发 电面积, 同时可以分流由于某片电池发电失效需要分流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11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晶硅的太阳发电组件, 包括具 有标准尺寸规格的标准电池片、 用于连接所述标准电池片且具有导电性能的Z型连接带, 以 及设置于两端输出端所述标准电池片上的平直加厚汇流带; 0012 所述连接带具有两个板状的平直部, 且两个所述平直部通过中间的垂直部一体连 接形成直角Z型, 且所述平直部与垂直部形成的直角沿所述垂直部方向的深度与所述标准 电池片的厚度相近; 0013 第一片所述标准电池片的。

16、下表面焊接到所述连接带下侧所述平直部的上表面并 使收集电池电流的银导线垂直于所述连接带长度方向, 第二片所述标准电池片的上表面焊 接到所述连接带上侧所述平直部的下表面并使收集电池电流的银导线垂直于所述连接带 长度方向, 再用另一个所述连接带把第二片所述标准电池片的下表面和第三片所述标准电 池片拼接, 依次类推, 采用直角Z型所述连接带把多片所述标准电池片串联成串且电位叠 加; 0014 沿所述连接带长度方向将多片所述标准电池片并联焊接在所述连接带上形成多 串所述标准电池片的等电位并联连接, 以形成NM的标准电池片模组, N代表并联列数, M代 表串联行数; 0015 两片所述平直加厚汇流带分别。

17、沿垂直于串联方向平行设置在两端输出端, 并连接 到串联的标准电池片两端Z型连接带上用于外接电路。 0016 其中, 所述连接带的长度大于等于两个所述标准电池片沿垂直于银导线方向的长 度, 所述连接带的带材厚度为0.010.5mm, 所述连接带的带材宽度为0.25mm; 所述连接带 的平直部与垂直部形成的直角沿所述标准电池片平行方向长度为0.12.5mm, 沿所述标准 电池片垂直方向深度为0.050.2mm并与所述标准电池片的厚度相近。 0017 上述采用标准电池片的发电组件的制备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0018 1) 首先获得晶硅太阳能标准电池片, 将正电极和负电极分别设计在硅片的上下两 个面。

18、, 并通过丝网印刷的方式形成若干银导线以用于收集导电粒子和导出电流; 同时根据 需要并联的标准电池片长度设计具有对应长度的Z型连接带; 0019 2) 标准电池片并联连接: 0020 首先把第一片所述标准电池片的下表面焊接到第一个所述连接带下侧所述平直 部的上表面并使收集电池电流的银导线垂直于所述连接带长度方向, 然后沿所述连接带长 度方向将多片所述标准电池片的银导线平行方向首尾相接并联焊接在所述连接带上形成 多串所述标准电池片的并联连接; 0021 3) 标准电池片的串联连接: 说明书 2/7 页 5 CN 210897313 U 5 0022 基于上述并联连接, 将第二组并联的所述标准电池。

19、片的上表面焊接到第一个所述 连接带上侧所述平直部的下表面并使收集电池电流的银导线垂直于所述连接带长度方向, 再用另一个所述连接带把第二组采用步骤2) 方式并联的所述标准电池片的下表面和第三 组采用步骤2) 方式并联的所述标准电池片串联拼接; 0023 4) 标准电池片模组成型: 基于步骤2) 及3) 依次类推, 两片所述平直加厚汇流带分 别沿串联方向平行设置在两端输出端所述标准电池片上并部分凸出所述标准电池片用于 外接电路, 从而把多片所述标准电池片串并联以形成NM的标准电池片模组, N代表并联列 数, M代表串联行数。 0024 其中, 所述连接带的材质为铜基材镀锡带材或者复合金属带材, 并。

20、通过预成型或 在线成型方式获得。 0025 其中, 步骤2) 4) 中的焊接方式为红外加热、 激光加热、 导电胶粘结、 导电树脂粘结 中的任一种。 0026 基于进一步提高发电效率的需要,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一种基于晶硅的太阳能 发电组件, 包括由标准电池片沿垂直于银导线方向等分分切的分切电池片、 用于连接所述 分切电池片且具有导电性能的Z型连接带, 以及设置于两端输出端所述分切电池片上的平 直加厚汇流带; 0027 所述连接带具有两个板状的平直部, 且两个所述平直部通过中间的垂直部一体连 接形成直角Z型, 且所述平直部与垂直部形成的直角沿所述垂直部方向的深度与所述分切 电池片的厚度相近; 。

21、0028 第一片所述分切电池片的下表面焊接到所述连接带下侧所述平直部的上表面并 使收集电池电流的银导线垂直于所述连接带长度方向, 第二片所述分切电池片的上表面焊 接到所述连接带上侧所述平直部的下表面并使收集电池电流的银导线垂直于所述连接带 长度方向, 再用另一个所述连接带把第二片所述分切电池片的下表面和第三片所述分切电 池片拼接, 依次类推, 采用直角Z型所述连接带把分切后的多片所述分切电池片串联成串; 0029 沿所述连接带长度方向将多片所述分切电池片并联焊接在所述连接带上形成多 串所述分切电池片的并联连接, 以形成NM的分切电池片模组, N代表并联列数, M代表串联 行数; 0030 两片。

22、所述平直加厚汇流带分别沿垂直于串联方向平行设置在两端输出端, 并连接 到串联的分切电池片两端Z型连接带上用于外接电路。 0031 其中, 所述连接带的长度大于等于两个所述分切电池片沿垂直于银导线方向的长 度, 所述连接带的带材厚度为0.010.5mm, 所述连接带的带材宽度为0.25mm; 所述连接带 的平直部与垂直部形成的直角沿所述分切电池片平行方向长度为0.12.5mm, 沿所述分切 电池片垂直方向深度为0.050.2mm并与所述分切电池片的厚度相近。 0032 上述采用分切电池片的发电组件的制备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0033 1) 首先获得晶硅太阳能标准电池片, 将正电极和负电极分别设。

23、计在硅片的上下两 个面, 并通过丝网印刷的方式形成若干银导线以用于收集导电粒子和导出电流; 同时根据 需要并联的标准电池片长度设计具有对应长度的Z型连接带; 0034 2) 标准电池片的等分分切: 在制作电池片组件之前, 根据需要用激光加工的方式 垂直于银导线方向将标准电池片等分切开; 说明书 3/7 页 6 CN 210897313 U 6 0035 3) 分切电池片并联连接: 0036 首先把第一片所述分切电池片的下表面焊接到第一个所述连接带下侧所述平直 部的上表面并使收集电池电流的银导线垂直于所述连接带长度方向, 然后沿所述连接带长 度方向将多片所述分切电池片的银导线平行方向首尾相接并联。

24、焊接在所述连接带上形成 多串所述分切电池片的并联连接; 0037 4) 分切电池片的串联连接: 0038 基于上述并联连接, 将第二组并联的所述分切电池片的上表面焊接到第一个所述 连接带上侧所述平直部的下表面并使收集电池电流的银导线垂直于所述连接带长度方向, 再用另一个所述连接带把第二组采用步骤3) 方式并联的所述分切电池片的下表面和第三 组采用步骤3) 方式并联的所述分切电池片串联拼接; 0039 5) 分切电池片模组成型: 基于步骤3) 及4) 依次类推, 两片所述平直加厚汇流带分 别沿串联方向平行设置在两端输出端所述分切电池片上并部分凸出所述分切电池片用于 外接电路, 从而把多片所述分切。

25、电池片串并联以形成NM的分切电池片模组, N代表并联列 数, M代表串联行数。 0040 其中, 所述连接带的材质为铜基材镀锡带材或者复合金属带材, 并通过预成型或 在线成型方式获得。 0041 其中, 步骤3) 5) 中的焊接方式为红外加热、 激光加热、 导电胶粘结、 导电树脂粘结 中的任一种。 0042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43 1)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叠瓦连接方式存在硅片的叠压浪费, 因此, 本实用新型提供 的连接结构及制备方法比现有技术中的叠瓦连接方式节约了硅片成本; 0044 2)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叠瓦连接方式需要采用贵金属导电胶叠压连接, 因此, 本实 用。

26、新型提供的连接结构及制备方法比叠瓦节约了贵金属导电胶而降低了制造成本; 0045 3) 由于采用串联与并联共存的NM模组结构并通过特殊结构的Z型连接带连接, 组件内阻小, 输出功率大于传统叠瓦和半片以及拼片结构, 从而有效降低了功率损耗, 提高 了发电效率; 0046 4) 由于在连接带长度方向将多串串联的电池片实现互相并联链接, 在其中一串电 池片的某个电池片发生故障而电流无法通过时, 电流可以通过连接带流到另一串电池片 上, 并在避开了第一串故障电池片后电流可以回流到第一串的下一个正常电池片继续发电 叠加, 由此解决了因某一串上的某一个电池片故障所引起的整串电池片发电功率损失和热 斑效应,。

27、 组件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0047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 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0048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标准电池片示意图; 0049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由图1所示标准电池片沿垂直于银导线方向等 分分切后的分切电池片示意图; 0050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Z型连接带立体结构示意图; 说明书 4/7 页 7 CN 210897313 U 7 0051 图4及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分切电池片与连接带的拼接结构示意图; 0052 图6及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端部输出端分切电池片与平直加厚汇流带。

28、 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53 图8及9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22及45发电组件结构示意图; 0054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NM发电组件结构示意图; 0055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公开的标准660发电组件机构示意图。 0056 图中数字表示: 0057 10.标准电池片 11.分切电池片 20.连接带 0058 21.平直部 22.垂直部 30.平直加厚汇流带 具体实施方式 0059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 完整地描述。 0060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为标准电池片拼接构成的发电组件) : 0061 本实用新型提。

29、供的基于晶硅的太阳能发电组件, 包括标准电池片10 (如图1所示, 现有晶硅太阳能标准电池片10的尺寸规格目前主要有: 156.75156.75、 156.85156.85、 161161、 166166 mm2等, 具体不限定所述规格) 、 用于连接标准电池片10且具有导电性 能的Z型连接带20 (如图3所示, 其材质通常为铜基材镀锡或者复合金属带材) , 以及设置于 两端输出端标准电池片10上的平直加厚汇流带; 如图3所示, 连接带20具有两个板状的平直 部21, 且两个平直部21通过中间的垂直部22一体连接形成直角Z型, 连接带20的长度大于等 于两个标准电池片10沿垂直于银导线方向的长。

30、度, 连接带20的带材厚度为0.010.5mm, 连 接带20的带材宽度为0.25mm; 连接带20的平直部21与垂直部22形成的直角沿标准电池片 10平行方向长度为0.12.5mm, 沿标准电池片10垂直方向深度h为0.050.2mm并与标准电池 片10的厚度相近。 0062 本实施例1提供的上述基于晶硅的太阳能发电组件的制备步骤如下: 0063 1) 首先获得晶硅太阳能标准电池片10, 将正电极和负电极分别设计在硅片的上下 两个面, 并通过丝网印刷的方式形成若干银导线以用于收集导电粒子和导出电流; 同时根 据需要并联的标准电池片10长度设计具有对应长度的Z型连接带20, 连接带20的材质为。

31、铜 基材镀锡带材或者复合金属带材, 并通过预成型或在线成型方式获得; 0064 2) 标准电池片10并联连接: 0065 首先把第一片标准电池片10的下表面焊接到第一个连接带20下侧平直部21的上 表面并使收集电池电流的银导线垂直于连接带20长度方向, 然后沿连接带20长度方向将多 片标准电池片10的银导线平行方向首尾相接并联焊接在连接带20上形成多串标准电池片 10的并联连接; 0066 3) 标准电池片10的串联连接: 0067 基于上述并联连接, 将第二组并联的标准电池片10的上表面焊接到第一个连接带 20上侧平直部21的下表面并使收集电池电流的银导线垂直于连接带20长度方向, 再用另一。

32、 个连接带20把第二组采用步骤2) 方式并联的标准电池片10的下表面和第三组采用步骤2) 方式并联的标准电池片10串联拼接 (如图4所示) ; 说明书 5/7 页 8 CN 210897313 U 8 0068 4) 标准电池片10模组成型: 基于步骤2) 及3) 依次类推, 两片平直加厚汇流带分别 沿串联方向平行设置在两端输出端标准电池片10上并部分凸出标准电池片10用于外接电 路, 从而把多片标准电池片10串并联以形成如图5及10所示NM的发电组件, N代表并联列 数, M代表串联行数; 焊接方式为红外加热、 激光加热、 导电胶粘结、 导电树脂粘结中的任一 种。 0069 实施例2 (本实。

33、施例为分切电池片拼接构成的发电组件) : 0070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一种基于晶硅的太阳能发电组件, 包括由标准电池片10 (如图1所示) 沿垂直于银导线方向等分分切的分切电池片11 (如图2所示, 分切数量为120 片, 标准方式为等分为6片, 切割方式推荐使用激光切割) 、 用于连接分切电池片11且具有导 电性能的Z型连接带20 (如图3所示, 其材质通常为铜基材镀锡或者复合金属带材) , 以及设 置于两端输出端分切电池片11上的平直加厚汇流带 (如图6及7所示) ; 参考图3, 连接带20具 有两个板状的平直部21, 且两个平直部21通过中间的垂直部22一体连接形成直角Z型, 且连 接。

34、带20的长度大于等于两个分切电池片11沿垂直于银导线方向的长度, 连接带20的带材厚 度为0.010.5mm, 连接带20的带材宽度为0.25mm; 连接带20的平直部21与垂直部22形成的 直角沿分切电池片11平行方向长度为0.12.5mm, 沿分切电池片11垂直方向深度为0.05 0.2mm并与分切电池片11的厚度相近。 0071 本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基于晶硅的太阳能发电组件的制备步骤如下: 0072 1) 首先获得晶硅太阳能标准电池片10, 将正电极和负电极分别设计在硅片的上下 两个面, 并通过丝网印刷的方式形成若干银导线以用于收集导电粒子和导出电流; 同时根 据需要并联的标准电池片10。

35、长度设计具有对应长度的Z型连接带20, 连接带20的材质为铜 基材镀锡带材或者复合金属带材, 并通过预成型或在线成型方式获得; 0073 2) 标准电池片10的等分分切: 在制作电池片组件之前, 根据需要用激光加工的方 式垂直于银导线方向将标准电池片10等分切开; 0074 3) 分切电池片11并联连接: 0075 首先把第一片分切电池片11的下表面焊接到第一个连接带20下侧平直部21的上 表面并使收集电池电流的银导线垂直于连接带20长度方向, 然后沿连接带20长度方向将多 片分切电池片11的银导线平行方向首尾相接并联焊接在连接带20上形成多串分切电池片 11的并联连接; 0076 4) 分切。

36、电池片11的串联连接: 0077 基于上述并联连接, 将第二组并联的分切电池片11的上表面焊接到第一个连接带 20上侧平直部21的下表面并使收集电池电流的银导线垂直于连接带20长度方向, 再用另一 个连接带20把第二组采用步骤3) 方式并联的分切电池片11的下表面和第三组采用步骤3) 方式并联的分切电池片11串联拼接 (如图4所示) ; 0078 5) 分切电池片11模组成型: 基于步骤3) 及4) 依次类推, 两片平直加厚汇流带分别 沿串联方向平行设置在两端输出端分切电池片11上并部分凸出分切电池片11用于外接电 路 (如图6及7所示) , 从而把多片分切电池片11串并联以形成如图5及10所。

37、示NM的发电组 件, N代表并联列数, M代表串联行数 (如图8及9分别所示的22及45发电组件结构示意 图) ; 焊接方式为红外加热、 激光加热、 导电胶粘结、 导电树脂粘结中的任一种。 0079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叠瓦连接方式存在硅片的叠压浪费, 因此,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 说明书 6/7 页 9 CN 210897313 U 9 连接结构比现有技术中的叠瓦连接方式节约了硅片成本;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叠瓦连接方式 需要采用贵金属导电胶叠压连接, 因此,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结构比叠瓦节约了贵金属 导电胶而降低了制造成本; 由于采用串联与并联共存的NM发电组件并通过特殊结构的Z 型连接带20连接,。

38、 组件内阻小, 输出功率大于传统叠瓦和半片以及拼片结构, 从而有效降低 了功率损耗, 提高了发电效率; 由于在连接带20长度方向将多串串联的电池片实现互相并 联链接, 在其中一串电池片的某个电池片发生故障而电流无法通过时, 电流可以通过连接 带20流到另一串电池片上, 并在避开了第一串故障电池片后电流可以回流到第一串的下一 个正常电池片继续发电叠加, 由此解决了因某一串上的某一个电池片故障所引起的整串电 池片发电功率损失和热斑效应, 组件可靠性高。 0080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 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 型。 对上述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

39、易见的, 本文中所定 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 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 因 此, 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 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 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说明书 7/7 页 10 CN 210897313 U 10 图1 说明书附图 1/6 页 11 CN 210897313 U 11 图2 图3 说明书附图 2/6 页 12 CN 210897313 U 12 图4 图5 说明书附图 3/6 页 13 CN 210897313 U 13 图6 图7 图8 说明书附图 4/6 页 14 CN 210897313 U 14 图9 图10 说明书附图 5/6 页 15 CN 210897313 U 15 图11 说明书附图 6/6 页 16 CN 210897313 U 16 。

展开阅读全文
内容关键字: 基于 太阳能 发电 组件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基于晶硅的太阳能发电组件.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df/1203073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