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热锅炉.pdf
《电热锅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热锅炉.pdf(12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921409012.4 (22)申请日 2019.08.28 (73)专利权人 陈献桢 地址 中国台湾新北市 (72)发明人 陈献桢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寰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408 代理人 何尤玉郭仁建 (51)Int.Cl. A47J 27/00(2006.01) A47J 36/00(2006.01) A47J 36/24(2006.01) A47J 36/32(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电热锅炉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烹调用的电。
2、热锅炉, 其包 含有一外壳、 一锅体、 一控制模块及二电热单元; 锅体设于外壳的顶部, 并形成有二烹饪槽; 二电 热单元分别贴靠于二烹饪槽的下方, 并且具有不 同的加热功率; 控制模块设于外壳中并具有一手 动操作部, 手动操作部突出于外壳, 控制模块电 连接二电热单元; 二烹饪槽及手动操作部排列于 一直在线; 因此, 使用者便可同时在两烹饪槽内 分别烹调火力需求不同的两种料理, 如此, 使用 者便可同时享用两道刚起锅的鲜美料理, 并且也 能减少烹调耗费的时间; 再者, 两烹饪槽与控制 模块排列于一直在线, 使本实用新型使用上更方 便。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6页 CN 2109896。
3、27 U 2020.07.14 CN 210989627 U 1.一种电热锅炉, 其特征在于, 包含: 一外壳; 一锅体, 其设于该外壳的顶部, 并形成有二烹饪槽; 二电热单元, 其贴靠该锅体, 并分别位于该二烹饪槽的下方; 该二电热单元的加热功率 相异; 一控制模块, 其设于该外壳中并具有一手动操作部, 该手动操作部突出该外壳, 该控制 模块电连接该二电热单元; 其中, 该锅体的该二烹饪槽及该控制模块的该手动操作部排列于一直线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锅炉, 其特征在于, 各电热单元为一条状的电热管; 该二电 热单元的长度相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热锅炉, 其特征在于: 各烹饪槽。
4、沿一长度方向延伸, 且该长度方向垂直于该二烹饪槽及该控制模块的该手动 操作部的排列方向; 各电热单元具有多个第一直线段, 所述第一直线段沿相对应的该烹饪槽的该长度方向 延伸, 并且彼此间隔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热锅炉, 其特征在于: 其中一该电热单元具有二第二直线段, 该二第二直线段沿该二烹饪槽及该控制模块的该手动操作部的排列方向延伸; 该二第二直 线段分别相邻该烹饪槽的底面于该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边。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热锅炉, 其特征在于, 该二电热单元分别为一第一电热单元及 一第二电热单元, 该第二电热单元的长度大于该第一电热单元的长度, 该第二电热单元的 该第一直线段的数。
5、量大于该第一电热单元的该第一直线段的数量, 并且该第二电热单元的 第一直线段的间隔距离小于该第一电热单元的第一直线段的间隔距离。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锅炉, 其特征在于: 该锅体的底面具有二嵌合槽, 其分别位于该二烹饪槽的下方; 该二电热单元分别嵌合于该二嵌合槽中。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热锅炉, 其特征在于, 该电热锅炉进一步具有至 少一过热传感器, 其贴靠该锅体, 并电连接该控制模块。 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热锅炉, 其特征在于, 该外壳的外围轮廓的周长 从该外壳的底部朝该顶部渐缩。 9.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热锅炉, 其特征在于, 该外壳具有:。
6、 一前侧壁及一后侧壁, 其分别设于该外壳的相对二侧, 并且朝向彼此倾斜; 一左侧壁及一右侧壁, 其分别设于该外壳的相对二侧, 并且朝向彼此倾斜; 其中, 该前侧壁及该后侧壁的联机垂直于该左侧壁及该右侧壁的联机。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210989627 U 2 电热锅炉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烹调炉具, 尤指一种电热炉。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技术中的电热锅炉具有一外壳、 一电热单元及一锅体, 锅体设置于外壳顶部 并具有一内部空间, 电热单元贴靠于锅体下方以提供烹调热能; 电热锅炉于使用时, 可直接 将食材放置于锅体内, 以煎炒或煮汤等不同的方式制作料理。 000。
7、3 然而, 目前的电热锅炉无法同时进行煎炒以及煮汤两种操作; 当使用者希望同时 享用一道煎炒以及一道热汤料理时, 只能依序制作, 等待两道料理都完成后才能开始食用, 但如此会导致先制作完成的料理在等待过程中降温而失去应有的美味, 并且也造成烹调过 程费时。 0004 因此, 现有技术的电热锅炉实有待加以改良。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有鉴于前述的现有技术的缺点及不足,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热锅炉以方便使用 者可以同时烹调两道料理。 0006 为达到上述的创作目的,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设计一种电热锅炉, 其 中包含: 0007 一外壳; 0008 一锅体, 其设于该外壳的顶部, 并形成。
8、有二烹饪槽; 0009 二电热单元, 其贴靠该锅体, 并分别位于该二烹饪槽的下方; 该二电热单元的加热 功率相异; 0010 一控制模块, 其设于该外壳中并具有一手动操作部, 该手动操作部突出该外壳, 该 控制模块电连接该二电热单元; 0011 其中, 该锅体的该二烹饪槽及该控制模块的该手动操作部排列于一直线上。 0012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锅体内具有两烹饪槽, 两电热单元分别设置在两烹饪槽 下方, 借助于此, 使用者便可同时在两烹饪槽内分别烹调不同的料理; 此外, 两电热单元具 有不同的加热功率, 因此使用者可利用加热功率较高的烹饪槽处理需要大火的料理, 例如 小火锅, 同时利用加热功。
9、率较低的烹饪槽处理火力需求较低的料理, 例如煎肉片。 如此, 使 用者便可同时享用两道刚刚起锅的鲜美料理, 并且也能减少烹调耗费的时间; 再者, 两烹饪 槽与控制模块的手动操作部排列于一直线上, 使本实用新型使用上更方便。 0013 进一步而言, 所述的电热锅炉, 其中各电热单元为一条状的电热管; 该二电热单元 的长度相异。 0014 进一步而言, 所述的电热锅炉, 其中: 各烹饪槽沿一长度方向延伸, 且该长度方向 垂直于该二烹饪槽及该控制模块的该手动操作部的排列方向; 各电热单元具有多个第一直 线段, 所述第一直线段沿相对应的该烹饪槽的该长度方向延伸, 并且彼此间隔设置。 说明书 1/4 页。
10、 3 CN 210989627 U 3 0015 进一步而言, 所述的电热锅炉, 其中: 其中一该电热单元具有二第二直线段, 该二 第二直线段沿该二烹饪槽及该控制模块的该手动操作部的排列方向延伸; 该二第二直线段 分别相邻该烹饪槽的底面于该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边。 0016 进一步而言, 所述的电热锅炉, 其中该二电热单元分别为一第一电热单元及一第 二电热单元, 该第二电热单元的长度大于该第一电热单元的长度, 该第二电热单元的该第 一直线段的数量大于该第一电热单元的该第一直线段的数量, 并且该第二电热单元的该第 一直线段的间隔距离小于该第一电热单元的该第一直线段的间隔距离。 0017 进一步而言。
11、, 所述的电热锅炉, 其中该锅体的底面具有二嵌合槽, 其分别位于该二 烹饪槽的下方; 该二电热单元分别嵌合于该二嵌合槽中。 0018 进一步而言, 所述的电热锅炉, 其中该电热锅炉进一步具有至少一过热传感器, 其 贴靠该锅体, 并电连接该控制模块。 0019 进一步而言, 所述的电热锅炉, 其中该外壳的外围轮廓的周长从该外壳的底部朝 该顶部渐缩。 0020 进一步而言, 所述的电热锅炉, 其中该外壳具有: 一前侧壁及一后侧壁, 其分别设 位于该外壳的相对二侧, 并且朝向彼此倾斜; 一左侧壁及一右侧壁, 其分别设位于该外壳的 相对二侧, 并且朝向彼此倾斜; 其中, 该前侧壁及该后侧壁的联机垂直于。
12、该左侧壁及该右侧 壁的联机。 附图说明 0021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0022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组件分解图。 0023 图3是本实用新型于另一角度的组件分解图。 0024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锅体、 电热单元及过热传感器的底视图。 0025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示意图。 0026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以下配合图式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 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 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0028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 本实用新型的电热锅炉包含一外壳10、 一锅体20、 一控制模 块30及二电热单元; 且在本实施例中, 进一步包含有。
13、二过热传感器50。 0029 请进一步参阅图2、 图5及图6所示, 前述的外壳10在本实施例中为一方型的壳体, 壳体的四个侧面向内倾斜, 使外壳10的外围轮廓的周长从外壳10的底部朝顶部渐缩, 以将 热量聚集于外壳10顶部, 提高烹调效率; 具体来说, 外壳10具有一前侧壁11、 一后侧壁12、 一 左侧壁13及一右侧壁14, 前侧壁11与后侧壁12分别设位于外壳10的相对二侧并且朝向彼此 倾斜; 左侧壁13与右侧壁14分别设位于外壳10的相对二侧, 并且朝向彼此倾斜; 其中, 前侧 壁11及后侧壁12的联机垂直于左侧壁13及右侧壁14的联机。 0030 请进一步参阅图1、 图2及图5所示, 。
14、前述的锅体20设于外壳10的顶部, 并形成有一 第一烹饪槽21及一第二烹饪槽22; 在本实施例中, 第一烹饪槽21的深度较浅, 适合作处理煎 说明书 2/4 页 4 CN 210989627 U 4 炒类型的料理, 第二烹饪槽22的深度较深, 适合煮小火锅或煮汤, 但不以此为限。 0031 前述的控制模块30设于外壳10中并具有一手动操作部31, 手动操作部31突出外壳 10, 且具体来说, 手动操作部31是旋钮; 手动操作部31、 第一烹饪槽21及第二烹饪槽22排列 于一直线上, 以便于使用。 0032 在本实施例中, 第一烹饪槽21与第二烹饪槽22是沿一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槽, 且该 长度方向。
15、垂直于第一烹饪槽21、 第二烹饪槽22及手动操作部31的排列方向, 如此方便料理 长条形的食材, 但第一烹饪槽及第二烹饪槽22的具体形状不以此为限。 0033 请进一步参阅图3至图5所示, 前述的二电热单元贴靠锅体20, 并分别位于第一烹 饪槽21及第二烹饪槽22的下方, 二电热单元的加热功率相异, 以方便使用者同时处理不同 类型的料理; 二电热单元电连接控制模块30, 以方便用户控制电热单元; 在本实施例中, 二 电热单元分别为一第一电热单元41及一第二电热单元42, 其分别位于第一烹饪槽21及第二 烹饪槽22的下方; 各电热单元为一条状的电热管, 且第二电热单元42的长度大于第一电热 单元。
16、41的长度, 以使第二烹饪槽22相较于第一烹饪槽21具有更强的火力; 0034 关于第一电热单元41的具体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 第一电热单元41的形状为一口 字型, 且具体来说, 第一电热单元41具有二第一直线段411及二第二直线段412; 第一直线段 411沿第一烹饪槽21的长度方向延伸, 并且彼此间隔设置, 以使第一烹饪槽21的火力均匀分 布; 二第二直线段412沿垂直第一烹饪槽21的长度方向(即二烹饪槽及控制模块30的手动操 作部31的排列方向)延伸, 且二第二直线段412分别相邻第一烹饪槽21的底面于沿该长度方 向的相对两侧边, 以强化第一烹饪槽21两侧的火力, 避免第一烹饪槽21在。
17、使用时出现侧边 处温度不足的状况; 0035 关于第二电热单元42的具体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 第二电热单元42的形状为一S 型, 且具体来说, 第二电热单元42具有三第一直线段421, 第一直线段421沿第二烹饪槽22的 长度方向延伸, 并且彼此间隔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 第二电热单元42的第一直线段421的间 隔距离小于第一电热单元41的第一直线段411的间隔距离, 使第二烹饪槽22的火力相较于 第一烹饪槽21更为集中。 0036 在本实施例中, 锅体20的底面具有一第一嵌合槽23及一第二嵌合槽24, 其分别位 于第一烹饪槽21及第二烹饪槽22的下方; 第一电热单元41及一第二电热单元42。
18、分别嵌合于 第一嵌合槽23及一第二嵌合槽24, 因此增加电热单元与锅体20的接触面积, 提高加热效果。 0037 前述的二过热传感器50贴靠锅体20的底侧, 并分别位于第一烹饪槽21及第二烹饪 槽22的下方, 过热传感器50电连接控制模块30; 因此, 当本实用新型因空烧等原因导致第一 烹饪槽21或第二烹饪槽22温度过高时, 过热传感器50可使控制模块30强制切断电热单元的 供电, 以避免危险; 但过热传感器50的数量不以此为限, 也可以只有一个过热传感器50。 0038 综上所述, 本实用新型藉由在锅体内形成两烹饪槽, 两烹饪槽各具有功率不同的 电热单元, 以方便用户同时在两烹饪槽内分别烹调。
19、不同的料理; 两烹饪槽与控制模块排列 于一直线上, 以便于使用。 0039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 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 限制,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 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 任何熟悉 本专业的技术人员, 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 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 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 说明书 3/4 页 5 CN 210989627 U 5 容,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 等同变化与修饰, 均仍 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说明书 4/4 页 6 CN 210989627 U 6 图1 说明书附图 1/6 页 7 CN 210989627 U 7 图2 说明书附图 2/6 页 8 CN 210989627 U 8 图3 说明书附图 3/6 页 9 CN 210989627 U 9 图4 说明书附图 4/6 页 10 CN 210989627 U 10 图5 说明书附图 5/6 页 11 CN 210989627 U 11 图6 说明书附图 6/6 页 12 CN 210989627 U 12 。
- 内容关键字: 电热 锅炉
废弃物焚烧装置.pdf
板框过滤器.pdf
建筑外立面绿化安装架.pdf
防反抽气动快速接头.pdf
适用于线末自动装框的上下料运输系统.pdf
地下水灌溉农业深度节水装置.pdf
耐磨板堆焊冷却平台装置.pdf
晶圆承载装置.pdf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模具用打磨装置.pdf
煤粉制备系统.pdf
适用不同飞机机型的垂尾维修平台.pdf
散热器侧板的管孔冲压机.pdf
风力输送撒盐系统.pdf
高效率的清废装置及专用吸头组件.pdf
化工污水处理装置.pdf
各向异性微滤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pdf
稳定面可调的盾构管片拼装方位检测装置.pdf
异构双模冗余定时器、芯片以及车辆.pdf
静轴肩穿透焊搅拌头.pdf
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分级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pdf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自动化点云定向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pdf
婴童奶制品核心营养成分的膜分离重组方法及其应用.pdf
安全生产的双重预防管理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pdf
用于滤波器的浮点数据处理系统.pdf
易调平的冲压设备工作台及冲压设备.pdf
车辆的相机位姿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pdf
钢厂板坯智能倒垛方法与系统.pdf
纱线捻线机.pdf
用于配电柜的操作机器人的分体式地刀结构.pdf
双核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和双核设备.pdf
氮化硼钝化增强的砷化镓基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pdf
网络模型的转换方法、装置、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pdf
一种升降式旋转室外消火栓.pdf
框架结构T型连接柱.pdf
防静电地板吸板器.pdf
一种建筑用箱体或井口预留孔洞活动模具.pdf
速成拉建房屋.pdf
预制桥面板精轧螺纹钢筋弧形连接构造.pdf
一种内固定式伸缩门滑行导轨及伸缩门.pdf
多用途封井器.pdf
一种新型圆弧建筑模板紧固件.pdf
一种超实木防水组合踢脚线.pdf
电气柜前门板门锁装置.pdf
双人正杆器.pdf
一种纳米铝塑复合板.pdf
强磁打捞器.pdf
一种基于无刷直流电机的环卫车电动扫盘系统.pdf
一种可调节型门铰链.pdf
一种用于基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的船筏式试验装置.pdf
免贴墙砖.pdf
一种聚氨酯仿石材防火保温装饰复合板.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