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包钢组合式双金属热喷嘴.pdf

上传人:姓*** 文档编号:11881156 上传时间:2021-11-0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77.5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铜包钢组合式双金属热喷嘴.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铜包钢组合式双金属热喷嘴.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铜包钢组合式双金属热喷嘴.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文档描述:

《铜包钢组合式双金属热喷嘴.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铜包钢组合式双金属热喷嘴.pdf(8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922083700.2 (22)申请日 2019.11.28 (73)专利权人 佛山市新大盈热流道科技有限公 司 地址 528325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 高赞村委会二环路8号顺德智富园30 栋104 (72)发明人 何群桃 (51)Int.Cl. B29C 45/27(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铜包钢组合式双金属热喷嘴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铜包钢组合式双金 属热喷嘴, 包括本体, 所述本体的上部外侧连接 有固定套, 且本体的上部以及下部。

2、均安装有发热 条, 所述本体的下部内侧连接有咀芯, 所述咀芯 的靠下方设置有三个分流孔, 所述咀芯的外侧连 接有咀芯套; 本实用新型本体的下方设有盖体, 盖体的一端与本体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 同时 盖体远离转轴的一侧壁开设有第一卡槽, 盖体靠 近转轴的一侧壁开设有第二卡槽, 本体上对应第 一卡槽的位置设有第一卡块, 本体上对应第二卡 槽的位置设有第二卡块, 这种结构可实现盖体的 开合, 在能够有效防止灰尘进入未工作状态下的 装置的同时还能不妨碍装置的正常工作, 结构科 学合理, 使用安全方便。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 CN 211031057 U 2020.07.17 CN 2。

3、11031057 U 1.一种铜包钢组合式双金属热喷嘴, 包括本体 (2) , 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 (2) 的上部外 侧连接有固定套 (3) , 且本体 (2) 的上部以及下部均安装有发热条 (6) , 所述本体 (2) 的下部 内侧连接有咀芯 (4) , 所述咀芯 (4) 的靠下方设置有三个分流孔 (14) , 所述咀芯 (4) 的外侧连 接有咀芯套 (5) , 所述咀芯套 (5) 的靠下方且对应三个所述分流孔 (14) 的位置均开设有分流 梭孔 (12) , 且咀芯套 (5) 的底部设置有咀芯过孔 (13) , 所述本体 (2) 的下部外侧开设有凹槽 (7) , 所述凹槽 (7) 的内。

4、部靠内侧安装有若干个第一隔热柱 (8) , 若干个所述第一隔热柱 (8) 远离凹槽 (7) 的一侧连接有第一隔热板 (9) , 所述第一隔热板 (9) 远离第一隔热柱 (8) 的一侧 设置有若干个第二隔热柱 (18) , 若干个所述第二隔热柱 (18) 远离第一隔热板 (9) 的一侧连 接有第二隔热板 (19) , 所述第二隔热板 (19) 的一侧安装有第二卡块 (17) , 且第二隔热板 (19) 的另一侧安装有第一卡块 (10) , 所述本体 (2) 的下方设置有盖体 (1) , 所述盖体 (1) 靠近 第二卡块 (17) 的一侧与本体 (2) 之间通过转轴 (16) 转动连接, 所述盖体。

5、 (1) 上且对应第一卡 块 (10) 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卡槽 (11) , 所述盖体 (1) 上且对应第二卡块 (17) 的位置设置有第 二卡槽 (15)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包钢组合式双金属热喷嘴, 其特征在于: 第一隔热柱 (8) 、 第一隔热板 (9) 、 第二隔热柱 (18) 和第二隔热板 (19) 成连接状态时, 所述第二隔热板 (19) 的外表面与凹槽 (7) 的外表面成同一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包钢组合式双金属热喷嘴, 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槽 (7) 和第二隔热板 (19) 的长度均大于盖体 (1) 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包钢组合式。

6、双金属热喷嘴, 其特征在于: 第二卡槽 (15) 与第二卡块 (17) 成连接状态时, 所述第二卡块 (17) 的外侧壁紧贴第二卡槽 (15) 的内侧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包钢组合式双金属热喷嘴, 其特征在于: 第一卡块 (10) 与第一卡槽 (11) 成连接状态时, 所述第一卡块 (10) 的外侧壁紧贴第一卡槽 (11) 的内侧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包钢组合式双金属热喷嘴, 其特征在于: 盖体 (1) 成关 闭状态时, 所述盖体 (1) 的底部与咀芯过孔 (13) 的底部之间距离1cm。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211031057 U 2 一种铜包钢组合。

7、式双金属热喷嘴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流道模具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铜包钢组合式双金属热喷 嘴。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绿色制造已成为了人们讨论的话题, 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热流道模具在绿色制造中的应用方面, 在节省材料以及节约能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 铜包钢组合式双金属热喷嘴是热流道模具生产过程中中的重要组成结构, 虽然现有铜包钢 组合式双金属热喷嘴的生产工艺正在日渐成熟, 但仍有部分不足待改进。 0003 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现有铜包钢组合式双金属热喷嘴(参考案件为: 201620835675.2) 未设有盖体, 虽然不影响装置的正常工作, 但。

8、装置未工作状态时, 外界粉 尘容易从装置的孔隙中进入, 影响装置后期的注入作业, 降低装置的使用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铜包钢组合式双金属 热喷嘴, 具有能够有效防止灰尘进入未工作状态下装置的特点。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铜包钢组合式双金属热喷 嘴, 包括本体, 所述本体的上部外侧连接有固定套, 且本体的上部以及下部均安装有发热 条, 所述本体的下部内侧连接有咀芯, 所述咀芯的靠下方设置有三个分流孔, 所述咀芯的外 侧连接有咀芯套, 所述咀芯套的靠下方且对应三个所述分流孔的位置均开设有分流梭孔。

9、, 且咀芯套的底部设置有咀芯过孔, 所述本体的下部外侧开设有凹槽, 所述凹槽的内部靠内 侧安装有若干个第一隔热柱, 若干个所述第一隔热柱远离凹槽的一侧连接有第一隔热板, 所述第一隔热板远离第一隔热柱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第二隔热柱, 若干个所述第二隔热柱 远离第一隔热板的一侧连接有第二隔热板, 所述第二隔热板的一侧安装有第二卡块, 且第 二隔热板的另一侧安装有第一卡块, 所述本体的下方设置有盖体, 所述盖体靠近第二卡块 的一侧与本体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 所述盖体上且对应第一卡块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卡 槽, 所述盖体上且对应第二卡块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卡槽。 0006 优选的, 第一隔热柱、 第一隔热板、。

10、 第二隔热柱和第二隔热板成连接状态时, 所述 第二隔热板的外表面与凹槽的外表面成同一平面。 0007 优选的, 所述凹槽和第二隔热板的长度均大于盖体的长度。 0008 优选的, 第二卡槽与第二卡块成连接状态时, 所述第二卡块的外侧壁紧贴第二卡 槽的内侧壁。 0009 优选的, 第一卡块与第一卡槽成连接状态时, 所述第一卡块的外侧壁紧贴第一卡 槽的内侧壁。 0010 优选的, 盖体成关闭状态时, 所述盖体的底部与咀芯过孔的底部之间距离1cm。 0011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说明书 1/3 页 3 CN 211031057 U 3 0012 1、 本实用新型本体的下方设有盖。

11、体, 盖体的一端与本体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 同时盖体远离转轴的一侧壁开设有第一卡槽, 盖体靠近转轴的一侧壁开设有第二卡槽, 本 体上对应第一卡槽的位置设有第一卡块, 本体上对应第二卡槽的位置设有第二卡块, 这种 结构可实现盖体的开合, 在能够有效防止灰尘进入未工作状态下的装置的同时还能不妨碍 装置的正常工作, 结构科学合理, 使用安全方便。 0013 2、 本实用新型本体的靠下方外侧设有凹槽, 凹槽的内部从内到外依次安装有第一 隔热柱、 第一隔热板、 第二隔热柱和第二隔热板, 这种结构可以隔绝装置工作过程中产生的 高温, 避免高温传递至盖体上, 延长盖体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4 图1。

12、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的结构示意图; 0015 图2为本实用新型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A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中: 1、 盖体; 2、 本体; 3、 固定套; 4、 咀芯; 5、 咀芯套; 6、 发热条; 7、 凹槽; 8、 第一隔 热柱; 9、 第一隔热板; 10、 第一卡块; 11、 第一卡槽; 12、 分流梭孔; 13、 咀芯过孔; 14、 分流孔; 15、 第二卡槽; 16、 转轴; 17、 第二卡块; 18、 第二隔热柱; 19、 第二隔热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 。

13、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9 请参阅图1-3, 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铜包钢组合式双金属热喷嘴, 包括本体2, 本体2的上部外侧连接有固定套3, 且本体2的上部以及下部均安装有发热条6, 本体2的下部内侧连接有咀芯4, 咀芯4的靠下方设置有三个分流孔14, 咀芯4的外侧连接有 咀芯套5, 咀芯套5的靠下方且对应三个分流孔14的位置均开设有分流梭孔12, 且咀芯套5的 底部设置有咀芯过。

14、孔13, 本体2的下部外侧开设有凹槽7, 凹槽7的内部靠内侧安装有若干个 第一隔热柱8, 若干个第一隔热柱8远离凹槽7的一侧连接有第一隔热板9, 第一隔热板9远离 第一隔热柱8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第二隔热柱18, 若干个第二隔热柱18远离第一隔热板9的 一侧连接有第二隔热板19, 为了造型美观大方, 本实施例中, 优选的, 第一隔热柱8、 第一隔 热板9、 第二隔热柱18和第二隔热板19成连接状态时, 第二隔热板19的外表面与凹槽7的外 表面成同一平面, 第二隔热板19的一侧安装有第二卡块17, 且第二隔热板19的另一侧安装 有第一卡块10, 本体2的下方设置有盖体1, 为了能够对盖体1进行全方。

15、位的防护, 本实施例 中, 优选的, 凹槽7和第二隔热板19的长度均大于盖体1的长度, 为了避免盖体1与咀芯过孔 13之间发生摩擦, 本实施例中, 优选的, 盖体1成关闭状态时, 盖体1的底部与咀芯过孔13的 底部之间距离1cm, 盖体1靠近第二卡块17的一侧与本体2之间通过转轴16转动连接, 盖体1 上且对应第一卡块10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卡槽11, 为了加强第一卡块10与第一卡槽11之间的 连接强度, 本实施例中, 优选的, 第一卡块10与第一卡槽11成连接状态时, 第一卡块10的外 侧壁紧贴第一卡槽11的内侧壁, 盖体1上且对应第二卡块17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卡槽15, 为了 说明书 2/3 页。

16、 4 CN 211031057 U 4 加强第二卡槽15与第二卡块17之间的连接强度, 本实施例中, 优选的, 第二卡槽15与第二卡 块17成连接状态时, 第二卡块17的外侧壁紧贴第二卡槽15的内侧壁。 0020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 本实用新型未工作状态时, 盖体1上的第一卡 槽11卡置在本体2上的第一卡块10上, 此时盖体1对装置进行防护, 有效防止外界粉尘从分 流梭孔12、 咀芯过孔13和分流孔14进入本体2中, 避免灰尘对装置后期的注入作业造成影 响, 提高装置的使用效果, 本实用新型工作状态时, 第一卡槽11与第一卡块10分离, 再通过 转轴16将盖体1转至另一侧, 并通。

17、过第二卡槽15和第二卡块17的方式固定在本体2上, 此时 盖体1不会妨碍装置的正常注入工作, 盖体1固定好后, 本体2在固定套3、 发热条6、 咀芯4、 分 流孔14、 咀芯套5、 分流梭孔12和咀芯过孔13的配合作用下实现热熔材料的注入工作, 在热 熔材料注入过程中, 本体2产生的高温依次由凹槽7中的第一隔热柱8、 第一隔热板9、 第二隔 热柱18和第二隔热板19进行隔绝, 避免高温传递至盖体1上, 延长盖体1的使用寿命。 0021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 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 修 改、 替换和变型, 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说明书 3/3 页 5 CN 211031057 U 5 图1 说明书附图 1/3 页 6 CN 211031057 U 6 图2 说明书附图 2/3 页 7 CN 211031057 U 7 图3 说明书附图 3/3 页 8 CN 211031057 U 8 。

展开阅读全文
内容关键字: 包钢 组合式 双金属 喷嘴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铜包钢组合式双金属热喷嘴.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df/1188115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