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载荷高刚性快速冷却式电主轴.pdf
《高载荷高刚性快速冷却式电主轴.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载荷高刚性快速冷却式电主轴.pdf(25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921940092.6 (22)申请日 2019.11.10 (73)专利权人 深圳市爱贝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地址 518111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新区观澜 街道凹背社区大富工业区20号硅谷动 力智能终端产业园A6栋2楼 (72)发明人 农乃昌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东德而赛律师事务所 44322 代理人 叶秀进 (51)Int.Cl. B23B 19/02(2006.01) B23Q 11/12(2006.01)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54)实用新。
2、型名称 一种高载荷高刚性快速冷却式电主轴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载荷高刚性快速 冷却式电主轴, 其包括有钢筒、 前轴承座和后轴 承座, 前轴承座内设有前轴承, 后轴承座内设有 后轴承室, 后轴承室内设有后轴承, 钢筒内设有 水冷内套, 水冷内套内设有定子组件, 定子组件 内穿设有转子, 后轴承座的后端固定有背盖, 背 盖的后端固定有冷却液注入接头和冷却液排出 接头, 前轴承座的外侧壁开设有前轴承冷却水 道, 前轴承冷却水道环绕于前轴承座, 前轴承座 的外侧套设有水冷外套, 水冷内套的外侧壁开设 有定子冷却水道, 后轴承室的外侧壁开设有后轴 承冷却水道。 本实用新型冷却回路合理, 。
3、能够优 先对前轴承部分进行快速冷却, 并且冷却效果更 好。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附图16页 CN 211071844 U 2020.07.24 CN 211071844 U 1.一种高载荷高刚性快速冷却式电主轴, 其特征在于, 包括有钢筒, 所述钢筒的前后两 端分别设有前轴承座和后轴承座, 所述前轴承座内设有前轴承, 所述后轴承座内设有后轴 承室, 所述后轴承室内设有后轴承, 所述钢筒内设有水冷内套, 所述水冷内套内设有定子组 件, 所述定子组件内穿设有转子且二者转动连接, 所述转子的前后两端分别穿过所述前轴 承和所述后轴承, 所述后轴承座的后端固定有背盖, 所述背盖的后端固定有冷却液。
4、注入接 头和冷却液排出接头, 所述背盖、 后轴承座、 钢筒和前轴承座内开设有依次连通的冷却液注 入通道, 所述前轴承座的外侧壁开设有前轴承冷却水道, 所述前轴承冷却水道环绕于所述 前轴承座, 所述前轴承座的外侧套设有水冷外套, 所述水冷外套覆盖于所述前轴承冷却水 道, 所述冷却液注入接头、 所述冷却液注入通道和所述前轴承冷却水道的入口依次连通, 所 述水冷内套的外侧壁开设有定子冷却水道, 所述后轴承室的外侧壁开设有后轴承冷却水 道, 所述后轴承座覆盖于所述后轴承冷却水道, 所述前轴承冷却水道的出口、 所述定子冷却 水道、 所述后轴承冷却水道和所述冷却液排出接头依次连通, 所述冷却液注入接头注入。
5、的 冷却液依次对所述前轴承、 所述定子组件和所述后轴承进行冷却后, 经由所述冷却液排出 接头排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载荷高刚性快速冷却式电主轴, 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轴承冷却 水道内形成有至少两个隔水环, 所述隔水环的外环面抵接于所述水冷外套的内壁, 所述隔 水环上开设有第一开口, 相邻两个隔水环的第一开口对称设于所述前轴承座的两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载荷高刚性快速冷却式电主轴, 其特征在于, 相邻两个隔水环 之间设有多个环状凸缘, 所述环状凸缘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二开口, 所述环状凸缘的外环 面与所述水冷外套的内壁之间设有间隙。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载荷高刚性快速冷却式电主。
6、轴, 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轴承座的 前端形成有非法兰端, 所述前轴承座的后端形成有法兰端, 所述前轴承冷却水道的入口靠 近所述前轴承座的非法兰端, 所述前轴承冷却水道的出口靠近所述前轴承座的法兰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载荷高刚性快速冷却式电主轴, 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轴承室与 所述后轴承座之间设有活动间隙, 所述后轴承室的外侧套设有两个密封圈, 两个密封圈分 设于所述后轴承冷却水道的前后两侧, 且所述密封圈夹紧于所述后轴承室与所述后轴承座 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载荷高刚性快速冷却式电主轴, 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盖上固定 有多个油气注入接头及一油气排出接头, 所述后轴承座、 所述。
7、钢筒和所述前轴承座内开设 有依次连通的多条油气注入通道, 所述后轴承座内设有多个前轴承, 所述前轴承的外环开 设有第一通孔, 多条油气注入通道的输入端分别与多个油气注入接头相连通, 多条油气注 入通道的输出端分别与前轴承的第一通孔相连通, 相邻两个前轴承之间设有内隔环和外隔 环, 所述内隔环夹设于两个前轴承的内环之间, 所述外隔环夹设于两个前轴承的外环之间, 且所述内隔环和所述外隔环之间设有间隙, 所述外隔环开设有第二通孔, 所述前轴承座、 所 述钢筒和所述后轴承座内开设有依次连通的油气排出通道, 多个外隔环的第二通孔均连通 于所述油气排出通道的输入端, 所述油气排出通道的输出端连通于所述油气。
8、排出接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载荷高刚性快速冷却式电主轴, 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轴承座的 前端固定有轴承压板, 所述轴承压板抵紧于所述前轴承的外环, 所述轴承压板的后侧开设 有油气收集槽, 所述油气收集槽朝向所述前轴承的内环与外环之间, 所述轴承压板的后端 权利要求书 1/2 页 2 CN 211071844 U 2 面开设有多个油气导槽, 所述油气导槽连通于所述油气收集槽与所述油气排出通道之间。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载荷高刚性快速冷却式电主轴,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隔环的外 环面形成有外凸缘, 所述外凸缘的后端形成有后斜面, 所述外隔环的后端面开设有环状后 油槽, 所述环状后油槽朝。
9、向所述外凸缘, 且所述环状后油槽与所述第二通孔相连通。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载荷高刚性快速冷却式电主轴,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内穿设 有拉杆, 所述拉杆的前端连接有刀柄组件, 所述拉杆的后端位于所述背盖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载荷高刚性快速冷却式电主轴, 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盖的后 端固定有油缸套, 所述油缸套内设有油缸且二者滑动连接, 所述油缸的后端固定有油缸盖, 所述油缸内设有活塞, 所述活塞的中心处设有中空的活塞杆, 所述活塞杆的前端穿过所述 油缸并延伸至所述背盖内, 所述活塞杆的后端穿过所述油缸盖, 所述拉杆的后端穿过所述 活塞杆, 所述背盖上固定有第一油压接头和第二油压。
10、接头, 所述油缸的外侧壁开设有环状 的液压油槽, 所述油缸套覆盖于所述液压油槽, 所述油缸内开设有第一液压油通道和第二 液压油通道, 所述第一油压接头、 所述液压油槽、 所述第一液压油通道和所述活塞的后侧空 腔依次连通, 所述第二油压接头、 所述第二液压油通道和所述活塞的前侧空腔依次连通, 通 过向所述第一油压接头或者所述第二油压接头加载液压油而驱使所述活塞前后移动。 权利要求书 2/2 页 3 CN 211071844 U 3 一种高载荷高刚性快速冷却式电主轴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主轴, 尤其涉及一种高载荷高刚性快速冷却式电主轴。 背景技术 0002 电主轴是应用于机床设备,。
11、 用于进行精密加工的重要驱动器材。 现有的电主轴中, 由于其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 所以必须为电主轴设计冷却机构, 现有电主轴的冷却 机构, 一般是分别对前轴承部分和定子部分单独进行冷却, 导致电主轴的冷却通道复杂, 冷 却回路较多, 不利于主轴的生产制造以及维修维护。 此外, 由于主轴在工作过程中, 其前端 的发热量较大, 而现有的冷却方式将导致主轴前端部分的冷却能力不足, 无法满足大载荷、 高刚性的加工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 提供一种冷却回路合 理, 能够优先对前轴承部分进行快速冷却, 并且冷却效果更好的高载荷高刚性快速冷。
12、却式 电主轴。 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 一种高载荷高刚性快速冷却式电主轴, 其包括有钢筒, 所述钢筒的前后两端分别 设有前轴承座和后轴承座, 所述前轴承座内设有前轴承, 所述后轴承座内设有后轴承室, 所 述后轴承室内设有后轴承, 所述钢筒内设有水冷内套, 所述水冷内套内设有定子组件, 所述 定子组件内穿设有转子且二者转动连接, 所述转子的前后两端分别穿过所述前轴承和所述 后轴承, 所述后轴承座的后端固定有背盖, 所述背盖的后端固定有冷却液注入接头和冷却 液排出接头, 所述背盖、 后轴承座、 钢筒和前轴承座内开设有依次连通的冷却液注入通道, 所述前。
13、轴承座的外侧壁开设有前轴承冷却水道, 所述前轴承冷却水道环绕于所述前轴承 座, 所述前轴承座的外侧套设有水冷外套, 所述水冷外套覆盖于所述前轴承冷却水道, 所述 冷却液注入接头、 所述冷却液注入通道和所述前轴承冷却水道的入口依次连通, 所述水冷 内套的外侧壁开设有定子冷却水道, 所述后轴承室的外侧壁开设有后轴承冷却水道, 所述 后轴承座覆盖于所述后轴承冷却水道, 所述前轴承冷却水道的出口、 所述定子冷却水道、 所 述后轴承冷却水道和所述冷却液排出接头依次连通, 所述冷却液注入接头注入的冷却液依 次对所述前轴承、 所述定子组件和所述后轴承进行冷却后, 经由所述冷却液排出接头排出。 0006 优选。
14、地, 所述前轴承冷却水道内形成有至少两个隔水环, 所述隔水环的外环面抵 接于所述水冷外套的内壁, 所述隔水环上开设有第一开口, 相邻两个隔水环的第一开口对 称设于所述前轴承座的两侧。 0007 优选地, 相邻两个隔水环之间设有多个环状凸缘, 所述环状凸缘的两侧分别开设 有第二开口, 所述环状凸缘的外环面与所述水冷外套的内壁之间设有间隙。 0008 优选地, 所述前轴承座的前端形成有非法兰端, 所述前轴承座的后端形成有法兰 端, 所述前轴承冷却水道的入口靠近所述前轴承座的非法兰端, 所述前轴承冷却水道的出 说明书 1/6 页 4 CN 211071844 U 4 口靠近所述前轴承座的法兰端。 0。
15、009 优选地, 所述后轴承室与所述后轴承座之间设有活动间隙, 所述后轴承室的外侧 套设有两个密封圈, 两个密封圈分设于所述后轴承冷却水道的前后两侧, 且所述密封圈夹 紧于所述后轴承室与所述后轴承座之间。 0010 优选地, 所述背盖上固定有多个油气注入接头及一油气排出接头, 所述后轴承座、 所述钢筒和所述前轴承座内开设有依次连通的多条油气注入通道, 所述后轴承座内设有多 个前轴承, 所述前轴承的外环开设有第一通孔, 多条油气注入通道的输入端分别与多个油 气注入接头相连通, 多条油气注入通道的输出端分别与前轴承的第一通孔相连通, 相邻两 个前轴承之间设有内隔环和外隔环, 所述内隔环夹设于两个前。
16、轴承的内环之间, 所述外隔 环夹设于两个前轴承的外环之间, 且所述内隔环和所述外隔环之间设有间隙, 所述外隔环 开设有第二通孔, 所述前轴承座、 所述钢筒和所述后轴承座内开设有依次连通的油气排出 通道, 多个外隔环的第二通孔均连通于所述油气排出通道的输入端, 所述油气排出通道的 输出端连通于所述油气排出接头。 0011 优选地, 所述前轴承座的前端固定有轴承压板, 所述轴承压板抵紧于所述前轴承 的外环, 所述轴承压板的后侧开设有油气收集槽, 所述油气收集槽朝向所述前轴承的内环 与外环之间, 所述轴承压板的后端面开设有多个油气导槽, 所述油气导槽连通于所述油气 收集槽与所述油气排出通道之间。 0。
17、012 优选地, 所述内隔环的外环面形成有外凸缘, 所述外凸缘的后端形成有后斜面, 所 述外隔环的后端面开设有环状后油槽, 所述环状后油槽朝向所述外凸缘, 且所述环状后油 槽与所述第二通孔相连通。 0013 优选地, 所述转子内穿设有拉杆, 所述拉杆的前端连接有刀柄组件, 所述拉杆的后 端位于所述背盖内。 0014 优选地, 所述背盖的后端固定有油缸套, 所述油缸套内设有油缸且二者滑动连接, 所述油缸的后端固定有油缸盖, 所述油缸内设有活塞, 所述活塞的中心处设有中空的活塞 杆, 所述活塞杆的前端穿过所述油缸并延伸至所述背盖内, 所述活塞杆的后端穿过所述油 缸盖, 所述拉杆的后端穿过所述活塞杆。
18、, 所述背盖上固定有第一油压接头和第二油压接头, 所述油缸的外侧壁开设有环状的液压油槽, 所述油缸套覆盖于所述液压油槽, 所述油缸内 开设有第一液压油通道和第二液压油通道, 所述第一油压接头、 所述液压油槽、 所述第一液 压油通道和所述活塞的后侧空腔依次连通, 所述第二油压接头、 所述第二液压油通道和所 述活塞的前侧空腔依次连通, 通过向所述第一油压接头或者所述第二油压接头加载液压油 而驱使所述活塞前后移动。 0015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高载荷高刚性快速冷却式电主轴中, 在所述前轴承座的外侧壁 设置了前轴承冷却水道, 所述冷却液注入接头注入的冷却液经由所述冷却液注入通道传输 至所述前轴承冷却水道。
19、, 从而优先对所述前轴承座以及其内部的前轴承进行冷却, 使得前 轴承部分保持在冷却状态, 从而满足大载荷、 高刚性的加工要求, 同时, 本实用新型将所述 冷却液注入接头注入的冷却液依次对所述前轴承、 所述定子组件和所述后轴承进行冷却, 其采用了先对发热量高的部分进行冷却, 后对发热量低的部分进行冷却的方式, 冷却回路 设置更加合理, 较好地满足了主轴的冷却降温需求, 因此适合在本领域内推广应用。 说明书 2/6 页 5 CN 211071844 U 5 附图说明 0016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主轴的局部剖视图一; 0017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主轴的局部剖视图二; 0018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主轴。
20、的局部剖视图三; 0019 图4为前轴承座的立体图; 0020 图5为前轴承座的剖视图; 0021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主轴的局部剖视图四; 0022 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主轴的局部剖视图五; 0023 图8为本实用新型电主轴的局部剖视图六; 0024 图9为图6中A部分的放大图; 0025 图10为外隔环的结构图; 0026 图11为内隔环的结构图; 0027 图12为轴承压板的结构图; 0028 图13为轴承压板的剖视图; 0029 图14为前轴承座部分的剖视图一; 0030 图15为前轴承座部分的剖视图二; 0031 图16为环喷板的结构图; 0032 图17为油缸部分的剖视图; 0033 。
21、图18为转子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更加详细的描述。 0035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载荷高刚性快速冷却式电主轴, 结合图1至图18所示, 其 包括有钢筒1, 所述钢筒1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前轴承座2和后轴承座3, 所述前轴承座2内设 有前轴承20, 所述后轴承座3内设有后轴承室30, 所述后轴承室30内设有后轴承31, 所述钢 筒1内设有水冷内套10, 所述水冷内套10内设有定子组件11, 所述定子组件11内穿设有转子 4且二者转动连接, 所述转子4的前后两端分别穿过所述前轴承20和所述后轴承31, 所述后 轴承座3的后端固定有背盖5, 所述背。
22、盖5的后端固定有冷却液注入接头50和冷却液排出接 头51, 所述背盖5、 后轴承座3、 钢筒1和前轴承座2内开设有依次连通的冷却液注入通道12, 所述前轴承座2的外侧壁开设有前轴承冷却水道21, 所述前轴承冷却水道21环绕于所述前 轴承座2, 所述前轴承座2的外侧套设有水冷外套22, 所述水冷外套22覆盖于所述前轴承冷 却水道21, 所述冷却液注入接头50、 所述冷却液注入通道12和所述前轴承冷却水道21的入 口依次连通, 所述水冷内套10的外侧壁开设有定子冷却水道13, 所述后轴承室30的外侧壁 开设有后轴承冷却水道32, 所述后轴承座3覆盖于所述后轴承冷却水道32, 所述前轴承冷却 水道2。
23、1的出口、 所述定子冷却水道13、 所述后轴承冷却水道32和所述冷却液排出接头51依 次连通, 所述冷却液注入接头50注入的冷却液依次对所述前轴承20、 所述定子组件11和所 述后轴承31进行冷却后, 经由所述冷却液排出接头51排出。 0036 上述电主轴中, 在所述前轴承座2的外侧壁设置了前轴承冷却水道21, 所述冷却液 注入接头50注入的冷却液经由所述冷却液注入通道12传输至所述前轴承冷却水道21, 从而 说明书 3/6 页 6 CN 211071844 U 6 优先对所述前轴承座2以及其内部的前轴承20进行冷却, 使得前轴承部分保持在冷却状态, 从而满足大载荷、 高刚性的加工要求, 同时。
24、, 本实用新型将所述冷却液注入接头50注入的冷 却液依次对所述前轴承20、 所述定子组件11和所述后轴承31进行冷却, 其采用了先对发热 量高的部分进行冷却, 后对发热量低的部分进行冷却的方式, 冷却回路设置更加合理, 较好 地满足了主轴的冷却降温需求, 因此适合在本领域内推广应用。 0037 作为一种优选结构, 所述前轴承冷却水道21内形成有至少两个隔水环23, 所述隔 水环23的外环面抵接于所述水冷外套22的内壁, 所述隔水环23上开设有第一开口, 相邻两 个隔水环23的第一开口对称设于所述前轴承座2的两侧。 在所述隔水环23的作用下, 有助于 延长所述前轴承冷却水道21的延伸长度。 00。
25、38 为了进一步提高热交换能力, 本实施例中, 相邻两个隔水环23之间设有多个环状 凸缘24, 所述环状凸缘24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二开口, 所述环状凸缘24的外环面与所述水 冷外套22的内壁之间设有间隙。 在多个环状凸缘24的作用下, 有助于提高冷却液与前轴承 座2的接触面积, 使得热交换能力进一步提升。 0039 本实施例优选由前端注入冷却液, 请参见图4和图5, 具体是指, 所述前轴承座2的 前端形成有非法兰端, 所述前轴承座2的后端形成有法兰端, 所述前轴承冷却水道21的入口 靠近所述前轴承座2的非法兰端, 所述前轴承冷却水道21的出口靠近所述前轴承座2的法兰 端。 上述结构有利于整个轴。
26、承组在运行之后, 令各轴承的温度处于一致状态。 0040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 所述后轴承室30与所述后轴承座3之间设有活动间隙, 所述后 轴承室30的外侧套设有两个密封圈, 两个密封圈分设于所述后轴承冷却水道32的前后两 侧, 且所述密封圈夹紧于所述后轴承室30与所述后轴承座3之间。 上述结构使得所述后轴承 室30与所述后轴承座3之间呈浮动关系, 当所述后轴承室30的周围布满冷却液后, 可使得所 述后轴承室30和所述后轴承31自动找正, 并保持在与转子4同轴心的位置。 0041 本实用新型在前轴承部分优选采用油气润滑方式, 具体是指, 所述背盖5上固定有 多个油气注入接头及一油气排出接头, 所。
27、述后轴承座3、 所述钢筒1和所述前轴承座2内开设 有依次连通的多条油气注入通道15, 所述后轴承座3内设有多个前轴承20, 所述前轴承20的 外环开设有第一通孔200, 多条油气注入通道15的输入端分别与多个油气注入接头相连通, 多条油气注入通道15的输出端分别与前轴承20的第一通孔200相连通, 相邻两个前轴承20 之间设有内隔环25和外隔环26, 所述内隔环25夹设于两个前轴承20的内环之间, 所述外隔 环26夹设于两个前轴承20的外环之间, 且所述内隔环25和所述外隔环26之间设有间隙, 所 述外隔环26开设有第二通孔260, 所述前轴承座2、 所述钢筒1和所述后轴承座3内开设有依 次连。
28、通的油气排出通道16, 多个外隔环26的第二通孔260均连通于所述油气排出通道16的 输入端, 所述油气排出通道16的输出端连通于所述油气排出接头。 上述油气润滑方式可使 得前轴承的外圆面同前轴承座的内孔形成油膜, 实现油气润滑的作用。 0042 作为一种优选结构, 所述前轴承座2的前端固定有轴承压板201, 所述轴承压板201 抵紧于所述前轴承20的外环, 所述轴承压板201的后侧开设有油气收集槽202, 所述油气收 集槽202朝向所述前轴承20的内环与外环之间, 所述轴承压板201的后端面开设有多个油气 导槽203, 所述油气导槽203连通于所述油气收集槽202与所述油气排出通道16之间。。
29、 上述油 气收集槽202可在前轴承20的前端收集油气并将其排入所述油气排出通道16。 0043 为了对油气起到导流作用, 本实施例中, 所述内隔环25的外环面形成有外凸缘 说明书 4/6 页 7 CN 211071844 U 7 250, 所述外凸缘250的后端形成有后斜面251, 所述外隔环26的后端面开设有环状后油槽 261, 所述环状后油槽261朝向所述外凸缘250, 且所述环状后油槽261与所述第二通孔260相 连通。 0044 关于转子4内部的结构, 本实施例中, 所述转子4内穿设有拉杆7, 所述拉杆7的前端 连接有刀柄组件8, 所述拉杆7的后端位于所述背盖5内。 0045 本实施例。
30、的松刀、 夹刀动作优选采用静压驱动方式, 具体是指, 所述背盖5的后端 固定有油缸套60, 所述油缸套60内设有油缸61且二者滑动连接, 所述油缸61的后端固定有 油缸盖62, 所述油缸61内设有活塞63, 所述活塞63的中心处设有中空的活塞杆64, 所述活塞 杆64的前端穿过所述油缸61并延伸至所述背盖5内, 所述活塞杆64的后端穿过所述油缸盖 62, 所述拉杆7的后端穿过所述活塞杆64, 所述背盖5上固定有第一油压接头66和第二油压 接头67, 所述油缸61的外侧壁开设有环状的液压油槽68, 所述油缸套60覆盖于所述液压油 槽68, 所述油缸61内开设有第一液压油通道610和第二液压油通道。
31、611, 所述第一油压接头 66、 所述液压油槽68、 所述第一液压油通道610和所述活塞63的后侧空腔依次连通, 所述第 二油压接头67、 所述第二液压油通道611和所述活塞63的前侧空腔依次连通, 通过向所述第 一油压接头66或者所述第二油压接头67加载液压油而驱使所述活塞63前后移动。 0046 作为一种优选结构, 所述水冷外套22的外径由前至后逐渐增加, 以令所述水冷外 套22呈锥形。 这种锥形设计, 可使得主轴前端能伸入更加窄小的空间内, 从而避免了因刀 柄、 刀具部分过长而发生抖动、 断裂的情况发生。 0047 本实施例优选在主轴前端涉及气封结构, 具体是指, 所述轴承压板201的。
32、前端固定 有防尘环210, 所述防尘环210的前端固定有环喷板211, 所述转子4上套设有防尘盖212, 所 述轴承压板201、 所述防尘环210和所述环喷板211均环绕于所述防尘盖212, 且所述防尘盖 212与所述轴承压板201、 所述防尘环210和所述环喷板211之间均设有间隙, 所述转子4上套 设有防水盖214, 所述防水盖214位于环喷板211的内侧且二者之间设有间隙, 所述背盖5上 设有气封接头, 所述背盖5、 后轴承座3、 钢筒1、 前轴承座2、 轴承压板201和防尘环210内开设 有依次连通的气封通道, 所述环喷板211的后端面开设有多个气封导槽213, 所述气封导槽 213连。
33、通于所述气封通道与所述环喷板211内侧的间隙之间。 0048 为了保证气封效果, 避免灰尘、 水等进入上述间隙之内, 本实施例优选设计了气囊 结构, 用于将气流进行暂存, 具体是指, 所述防尘盖212与所述环喷板211之间形成有第一环 状气囊215, 所述防水盖214与所述环喷板211之间形成有第二环状气囊216。 0049 当转子4运转时, 为了对其受热形变程度进行检测, 本实施例中, 所述防尘环210的 前端面固定有位移传感器217, 所述位移传感器217的感应端朝向所述防尘盖212。 0050 本实施例优选采用中心吹气结构, 具体是指, 所述拉杆7的中心处设有中心气道 70, 所述中心气。
34、道70的后端连通有旋转接头9, 所述转子4内开设有多个L形气道40, 所述L形 气道40的前端开口朝向所述刀柄组件8, 所述拉杆7的前端连接有中空的前连接杆71, 所述 前连接杆71的侧壁开设有多个侧孔710, 所述侧孔710连通于所述中心气道70, 所述L形气道 40的后端开口朝向所述前连接杆71, 当所述拉杆7向前推进时, 所述L形气道40的后端开口 与所述侧孔710相连通。 其中, 所述L形气道40前端吹向所述刀柄组件8的气流, 有助于在卸 刀、 换刀过程中, 将周围的尘屑、 水等吹开, 从而避免对主轴内部造成污染, 较好地满足了应 用需求。 说明书 5/6 页 8 CN 2110718。
35、44 U 8 0051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 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凡在本实用 新型的技术范围内所做的修改、 等同替换或者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 围内。 说明书 6/6 页 9 CN 211071844 U 9 图1 说明书附图 1/16 页 10 CN 211071844 U 10 图2 说明书附图 2/16 页 11 CN 211071844 U 11 图3 说明书附图 3/16 页 12 CN 211071844 U 12 图4 说明书附图 4/16 页 13 CN 211071844 U 13 图5 说明书附图 5/16 页 14 CN 21107。
36、1844 U 14 图6 说明书附图 6/16 页 15 CN 211071844 U 15 图7 说明书附图 7/16 页 16 CN 211071844 U 16 图8 说明书附图 8/16 页 17 CN 211071844 U 17 图9 说明书附图 9/16 页 18 CN 211071844 U 18 图10 图11 说明书附图 10/16 页 19 CN 211071844 U 19 图12 图13 说明书附图 11/16 页 20 CN 211071844 U 20 图14 说明书附图 12/16 页 21 CN 211071844 U 21 图15 说明书附图 13/16 页 22 CN 211071844 U 22 图16 说明书附图 14/16 页 23 CN 211071844 U 23 图17 说明书附图 15/16 页 24 CN 211071844 U 24 图18 说明书附图 16/16 页 25 CN 211071844 U 25 。
- 内容关键字: 载荷 刚性 快速 冷却 主轴
台灯.pdf
用于针织纱筒的寻纱吸纱机构.pdf
流延机色母添加装置.pdf
隔砖装置.pdf
拼装式棚盖和棚顶.pdf
在线留孔推砖装置.pdf
染色机印染染料连续定量化料配送系统.pdf
往复式珠片排片机.pdf
应用于波码分注井的轮注配水器.pdf
建筑工程用筛沙装置.pdf
低压维持电磁阀.pdf
应用于化工生产的液态物料计量检测装置.pdf
车辆尾部自行车携带挂架.pdf
连续化液氨中和水处理系统.pdf
网络通信设备散热装置.pdf
混凝土原料输送装置.pdf
透过玻璃对涂层的热辐射进行测量的装置.pdf
电缆切割装置.pdf
两步法绿色糠醛生产装置.pdf
地坪研磨机齿轮箱体.pdf
桥梁巡检无人船浮筒组件.pdf
具有充电温度监测功能的车辆充电桩.pdf
建筑结构减震装置.pdf
道路桥梁养护检测设备运输用防护机构.pdf
义齿加工用检测装置.pdf
具有防倾倒结构的面积测量仪.pdf
薄壁形钛合金铸件补焊防变形装置.pdf
直流脉冲氩弧焊机.pdf
车身部件质量模型的生成式数据增强方法、系统及设备.pdf
消融针快速拆装夹持结构及其穿刺装置.pdf
减小通态损耗的零开关损耗非隔离逆变电路及调制方法.pdf
深海钢管桩脱离回收装置及施工方法.pdf
一种脱除不饱和聚合物加氢后的残余加氢催化剂的方法.pdf
一种石膏晶须改性的复合吸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pdf
具有改进的耐应力开裂性的较高密度聚烯烃.pdf
一种合成氨制尿素的节能系统.pdf
双氰胺多级连续结晶生产工艺.pdf
一种长链不饱和硅烷偶联剂制备方法及木塑材料生产工艺.pdf
单链抗体A1甲基对硫磷水解酶融合蛋白及其制备方法.pdf
一种用于葡萄酒二氧化碳浸渍发酵的玻璃罐.pdf
具有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锍糖类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及用途.pdf
一种制备高纯度乙基己基甘油的方法.pdf
在膨体聚四氟乙烯膜面上涂布石墨烯涂层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装置.pdf
一种制备西替利司他的方法.pdf
改性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制造方法.pdf
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沼气生产系统.pdf
一种光滑低摩擦的特氟龙塑料.pdf
一种合成均苯三甲醛类化合物的方法.pdf
用薯蓣皂苷青霉菌制备薯蓣皂素的方法.pdf
一种含低嘌呤类物质的啤酒的制造方法.pdf
一种N-乙酰乙酰苯胺的制备方法.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