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气余热回收装置.pdf
《烟气余热回收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烟气余热回收装置.pdf(11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922126861.5 (22)申请日 2019.12.02 (73)专利权人 廊坊市依恩拓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地址 065000 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龙河高 新技术产业区富康道91号(限办公) (72)发明人 张子良李婷玉邓义林卢敬茹 臧汉友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细软智谷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责任公司 11471 代理人 刘迪 (51)Int.Cl. F23J 15/06(2006.01) F23J 15/02(2006.01) F28D 7/16(2006.01) (54。
2、)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涉及烟气余热回收技术领域, 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包括壳体、 设置在壳体内部的外层换热管组、 位 于外层换热管组内部的内层换热管组、 收集结 构、 灰斗, 其中壳体为圆筒状, 壳体上设有进气口 和排气口, 内层换热管组和外层换热管组均包括 多个换热管和鳍片, 且内层换热管组和外层换热 管组均为圆筒状且均设有上端口和下端口, 外层 换热管组的上端口与进气口相连通, 外层换热管 组的下端口和内层换热管组的下端口相连通, 内 层换热管组的上端口与所排气口相连通; 收集结 构与各个换热管相连通, 用来收集软水与热烟。
3、气 换热后产生的蒸汽; 灰斗用来通灰尘落入。 如此 设置, 结构简单、 体积小、 耗材少, 灰尘沉降率高。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附图2页 CN 211119459 U 2020.07.28 CN 211119459 U 1.一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 壳体(1), 所述壳体(1)呈第一圆筒状结构, 且沿所述第一圆筒状结构的切向上设有用 于供热烟气进入的进气口(101)、 以使进入所述壳体(1)的热烟气作旋转运动, 所述壳体(1) 的顶部还设有用于供降温后的烟气流出的排气口(102); 外层换热管组(2)和内层换热管组(3), 均设置在所述壳体(1)的内部, 所述内层换。
4、热管 组(3)和所述外层换热管组(2)均包括用于供软水流通且沿所述壳体(1)的周向排布的多个 换热管(4)、 以及用于连接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管(4)的鳍片, 所述内层换热管组(3)位 于所述外层换热管组(2)的内部; 所述外层换热管组(2)和所述内层换热管组(3)均呈筒状 结构, 且所述筒状结构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有上端口和下端口, 所述外层换热管组(2)的所 述上端口与所述进气口(101)相连通, 所述外层换热管组(2)的所述下端口和所述内层换热 管组(3)的所述下端口相连通, 且所述内层换热管组(3)的所述上端口与所述排气口(102) 相连通; 收集结构, 用于收集各个所述换热管(4)内。
5、的软水与热烟气换热后产生的蒸汽, 所述收 集结构与各个所述换热管(4)相连通; 灰斗(5), 用于供烟气中的灰尘落入, 所述灰斗(5)呈倒锥形结构且设置在所述壳体(1) 的下端, 所述倒锥形结构的端口与所述外层换热管组(2)的下端口相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层换热管组(3)的多个 所述换热管(4)、 所述外层换热管组(2)的多个所述换热管(4)均构成第二圆筒状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层换热管组(2)的外周 面与所述壳体(1)的内壁面相连接, 且所述外层换热管组(2)的下端口与所述灰斗(5)的端 口相连接。
6、。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层换热管组(2)的所述 上端口的位置低于所述进气口(101)的位置, 且所述外层换热管组(2)的所述下端口的位置 低于所述内层换热管组(3)的所述下端口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层换热管组(2)和所述 内层换热管组(3)的上端均设有上集管(6)、 下端均设有下集管(7), 所述上集管(6)和所述 下集管(7)均与所述外层换热管组(2)或所述内层换热管组(3)的各个所述换热管(4)相连 通, 且所述下集管(7)上设有用于供软水通入的入水管部(8), 所述上集管(6)上设有用于供 经换热。
7、产生的蒸汽流出的蒸汽出口管部(9), 所述壳体(1)的侧壁上设有用于供所述入水管 部(8)穿过的第一开孔和用于供所述蒸汽出口管部(9)穿过的第二开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层换热管组(2)和所述 内层换热管组(3)的所述上集管(6)、 所述下集管(7)均呈环状结构且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上 端口和所述下端口的轮廓的大小相同。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集结构为汽包(10), 所 述汽包(10)与所述蒸汽出口管部(9)通过上升管(15)相连通, 且所述汽包(10)上设有用于 输出蒸汽的输出口(11)。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
8、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包(10)上还设有用于补 入软水的补水口(14), 且所述汽包(10)的下端设有下降管(12)以及与所述下降管(12)相连 通的分配管(13), 所述下降管(12)与所述汽包(10)相连通, 所述分配管(13)与所述外层换 权利要求书 1/2 页 2 CN 211119459 U 2 热管组(2)和所述内层换热管组(3)的所述入水管部(8)相连通。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1)、 所述内层换热管 组(3)、 所述外层换热管组(2)、 所述灰斗(5)三者共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其特征在于。
9、, 所述灰斗(5)的下端设有用于 排出所述灰斗(5)内的灰尘的排尘口(16)。 权利要求书 2/2 页 3 CN 211119459 U 3 一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烟气余热回收技术领域, 更具体地说, 涉及一种烟气余热回收装 置。 背景技术 0002 危废处理系统中, 需要对危废焚烧系统中烟气的余热进行回收, 原理通常是将烟 气与软水在密闭环境下进行换热, 使得烟气降温、 软水升温成蒸汽。 0003 现有技术中, 余热回收装置大多采用的是膜式壁余热锅炉系统, 具体来说, 余热锅 炉多采用膜式壁结构, 膜式壁结构内通入自然循环的软水, 烟气从顶部引入, 依次经过。
10、几个 烟室与膜式壁结构内的软水进行换热后, 最后排出降温后的烟气。 整个余热回收装置采用 全钢架结构, 四根立柱支撑, 并通过吊杆将膜式壁结构集中悬挂于顶部, 整个系统热膨胀自 上而下变形一致。 该装置可在露天或半露天场合使用, 但对于小型的危废焚烧系统来说, 采 用该种结构的余热回收装置不太经济, 结构过于复杂, 而且钢架系统耗材多, 另外, 一般现 有余热回收装置的烟气在换热过程中会沉降一部分灰尘, 但灰尘沉降一般只在4060之 间, 灰尘沉降率较低。 0004 因此, 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余热锅炉体积大、 结构复杂、 耗材多、 灰尘沉降率低的 问题, 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
11、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余热锅炉 存在的体积大、 结构复杂、 耗材多、 灰尘沉降率低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 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0006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包括: 0007 壳体, 所述壳体呈第一圆筒状结构, 且沿所述第一圆筒状结构的切向上设有用于 供热烟气进入的进气口、 以使进入所述壳体的热烟气作旋转运动, 所述壳体的顶部还设有 用于供降温后的烟气流出的排气口; 0008 外层换热管组和内层换热管组, 均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 所述内层换热管组和 所述。
12、外层换热管组均包括用于供软水流通且沿所述壳体的周向排布的多个换热管、 以及用 于连接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管的鳍片, 所述内层换热管组位于所述外层换热管组的内 部; 所述外层换热管组和所述内层换热管组均呈筒状结构, 且所述筒状结构的上端和下端 分别设有上端口和下端口, 所述外层换热管组的所述上端口与所述进气口相连通, 所述外 层换热管组的所述下端口和所述内层换热管组的所述下端口相连通, 且所述内层换热管组 的所述上端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通; 0009 收集结构, 用于收集各个所述换热管内的软水与热烟气换热后产生的蒸汽, 所述 收集结构与各个所述换热管相连通; 0010 灰斗, 用于供烟气中的灰尘。
13、落入, 所述灰斗呈倒锥形结构且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下 说明书 1/6 页 4 CN 211119459 U 4 端, 所述倒锥形结构的端口与所述外层换热管组的下端口相连通。 0011 优选地, 所述内层换热管组的多个所述换热管、 所述外层换热管组的多个所述换 热管均构成第二圆筒状结构。 0012 优选地, 所述外层换热管组的外周面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相连接, 且所述外层换 热管组的下端口与所述灰斗的端口相连接。 0013 优选地, 所述外层换热管组的所述上端口的位置低于所述进气口的位置, 且所述 外层换热管组的所述下端口的位置低于所述内层换热管组的所述下端口的位置。 0014 优选地, 所述外层换热。
14、管组和所述内层换热管组的上端均设有上集管、 下端均设 有下集管, 所述上集管和所述下集管均与所述外层换热管组或所述内层换热管组的各个所 述换热管相连通, 且所述下集管上设有用于供软水通入的入水管部, 所述上集管上设有用 于供经换热产生的蒸汽流出的蒸汽出口管部, 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有用于供所述入水管部 穿过的第一开孔和用于供所述蒸汽出口管部穿过的第二开孔。 0015 优选地, 所述外层换热管组和所述内层换热管组的所述上集管、 所述下集管均呈 环状结构且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上端口和所述下端口的轮廓的大小相同。 0016 优选地, 所述收集结构为汽包, 所述汽包与所述蒸汽出口管部通过上升管相连通, 且所。
15、述汽包上设有用于输出蒸汽的输出口。 0017 优选地, 所述汽包上还设有用于补入软水的补水口, 且所述汽包的下端设有下降 管以及与所述下降管相连通的分配管, 所述下降管与所述汽包相连通, 所述分配管与所述 外层换热管组和所述内层换热管组的所述入水管部相连通。 0018 优选地, 所述壳体、 所述内层换热管组、 所述外层换热管组、 所述灰斗三者共轴。 0019 优选地, 所述灰斗的下端设有用于排出所述灰斗内的灰尘的排尘口。 0020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 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壳体、 外层换热管组和内 层换热管组、 收集结构、 灰斗, 其中, 壳体呈第一圆筒状结构, 沿第一圆筒状结构的切向。
16、上设 有用于供热烟气进入的进气口, 这样进入壳体的热烟气在切向作用下能够作旋转运动, 成 为旋转气流。 外层换热管组和内层换热管组均设置在壳体的内部, 而且内层换热管组和外 层换热管组均包括多个换热管和鳍片, 其中各个换热管均沿壳体的周向排布, 换热管用于 供软水流通, 鳍片用于连接任意相邻的两个换热管, 内层换热管组位于外层换热管组的内 部; 外层换热管组和内层换热管组均呈筒状结构, 且筒状结构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有上端 口和下端口, 外层换热管组的上端口与进气口相连通, 这样由进气口进入的热烟气就能够 进入外层换热管组和内层换热管组之间的环形空间内, 热烟气会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冲击外 层换热管。
17、组的换热管的管壁, 使热烟气与外层换热管组的换热管内的软水进行第一次热交 换; 而且, 外层换热管组的下端口和内层换热管组的下端口相连通, 当热烟气旋转下降至灰 斗位置时, 由于灰斗的壁面呈倒锥形结构, 灰斗的斜面会对热烟气的气流起导向作用, 使其 转而向上, 沿轴心方向向上继续旋转运动, 这时热烟气就会由内层换热管组的下端口进入 内层换热管组的空间内, 热烟气与内层换热管组的换热管的管壁继续换热, 从而使热烟气 与内层换热管组的换热管内的软水进行二次热交换; 而内层换热管组的上端口与排气口相 连通, 当二次热交换完成的热烟气成为了烟气, 烟气就会从壳体顶部的排气口排出。 而收集 结构与各个换。
18、热管相连通, 能够用来收集各个换热管内的软水与热烟气换热后产生的蒸 汽, 将蒸汽收集起来并输出, 以备生产使用。 另外, 由于灰斗设置在壳体的下端且外层换热 说明书 2/6 页 5 CN 211119459 U 5 管组的下端口相连通, 尘粒的密度远大于热烟气中气体的密度, 故当热烟气在旋转过程中 所产生的离心力会将尘粒分离出来后, 尘粒一旦与换热管的管壁接触, 就会失去惯性力而 在重力作用下落入灰斗内。 如此设置, 整个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结构比较简单, 没有钢架等 装置, 耗材少, 体积也就比较小, 而且工作原理类似现有技术中的旋风除尘器, 使得烟尘回 收率提高。 附图说明 0021 为了更。
19、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显而易见地,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 下, 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主视图; 0023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俯视图。 0024 图1-2中: 0025 1、 壳体; 101、 进气口; 102、 排气口; 2、 外层换热管组; 3、 内层换热管组; 4、 换热管; 5、 灰斗; 6、 上集管; 7、 下集管; 8、。
20、 入水管部; 9、 蒸汽出口管部; 10、 汽包; 11、 输出口; 12、 下降 管; 13、 分配管; 14、 补水口; 15、 上升管; 16、 排尘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 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 的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 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 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0027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余热 锅炉体积大、 结构。
21、复杂、 耗材多、 灰尘沉降率低的问题。 0028 以下, 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说明。 此外, 下面所示的实施例不对权利要求所记载 的实用新型内容起任何限定作用。 另外, 下面实施例所表示的构成的全部内容不限于作为 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所必需的。 0029 请参阅图1, 在本实施例中, 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壳体1、 外层换热管组2和内层 换热管组3、 收集结构、 灰斗5, 其中, 壳体1呈第一圆筒状结构, 沿第一圆筒状结构的切向上 设有用于供热烟气进入的进气口101, 这样进入壳体1的热烟气在切向作用下能够作旋转运 动, 成为旋转气流, 壳体1的顶部还设有用于供降温后的烟气流出的排。
22、气口102。 外层换热管 组2和内层换热管组3均设置在壳体1的内部, 内层换热管组3位于外层换热管组2的内部, 内 层换热管组3和外层换热管组2均包括多个换热管4和鳍片, 具体地, 换热管4用于供软水流 通, 鳍片用于连接任意相邻的两个换热管4, 换热管4与鳍片之间可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 类 似锅炉的膜式壁。 各个换热管4均沿壳体1的周向排布, 从而使内层换热管组3的各个换热管 4、 外层换热管组2的各个换热管4均能够构成一个供热烟气流通的通道。 0030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 外层换热管组2和内层换热管组3均呈筒状结构, 二者均为自 密封结构, 为热烟气的流动提供通道。 筒状结构的上端和下端分。
23、别设有上端口和下端口, 外 说明书 3/6 页 6 CN 211119459 U 6 层换热管组2的上端口与进气口101相连通, 这样由进气口101进入的热烟气就能够进入外 层换热管组2和内层换热管组3之间的环形空间内, 就能够使热烟气与换热管4内的软水进 行热交换; 而且外层换热管组2的下端口和内层换热管组3的下端口相连通, 当热烟气旋转 下降至灰斗5位置时, 由于灰斗5的壁面呈倒锥形结构, 灰斗5的壁面对热烟气的气流起到一 个导向作用, 使其转而向上, 沿轴心方向向上继续旋转运动, 这时就会由内层换热管组3的 下端口进入内层换热管组3的空间内, 热烟气与内层换热管组3的换热管4的管壁继续换。
24、热, 从而使热烟气与内层换热管组3的换热管4内的软水进行二次热交换; 而内层换热管组3的 上端口与排气口102相连通, 当二次热交换完成的热烟气成为了烟气, 烟气就会从壳体1顶 部的排气口102排出。 而收集结构与各个换热管4通过上升管15相连通, 能够用来收集各个 换热管4内的软水与热烟气换热后产生的蒸汽, 将蒸汽收集起来输出备用。 另外, 由于灰斗5 设置在壳体1的下端且与外层换热管组2的下端口相连通, 当热烟气在旋转过程中所产生的 离心力会将尘粒分离出来后, 尘粒就会在重力作用下落入灰斗5内。 优选地, 灰斗5的下端设 有用于排出灰斗5内的灰尘的排尘口16。 0031 如此设置, 整个烟。
25、气余热回收装置的结构比较简单, 没有钢架等装置, 设备耗材 少, 体积也比较小, 而且工作原理类似现有技术中的旋风除尘器, 烟尘回收能够达到70- 85左右, 使得烟尘回收率提高。 0032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 内层换热管组3的多个换热管4、 外层换热管组2 的多个换热管4均构成第二圆筒状结构。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 壳体1、 内层换热管组3、 外层换 热管组2、 灰斗5三者共轴。 在其它实施例中, 内层换热管组3的多个换热管4、 外层换热管组2 的多个换热管4也能够构成其它形状的筒状结构。 0033 热烟气进入壳体1后作旋转运动, 这样一来, 换热管4构成的第二圆筒状结构与热 。
26、烟气的旋转运动轨迹相适配, 避免外层换热管组2的内壁面、 内层换热管组3的内壁面阻挡 热烟气的运动, 保证换热过程的有效进行。 0034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 外层换热管组2的外周面与壳体1的内壁面相连 接, 二者可接触设置, 即外层换热管组2的外周面与壳体1的内壁面之间无缝隙; 外层换热管 组2的下端口与灰斗5的端口相连接, 即外层换热管组2的下端口与灰斗5的端口之间也没有 多余缝隙。 0035 如此设置, 由进气口101进入的热烟气向下运动, 热烟气只会进入外层换热管组2 与内层换热管组3之间的环形空间内, 从而与外层换热管组2的各个换热管4进行换热, 避免 进入外层换热管组。
27、2与壳体1之间的空间内、 进而使热烟气与壳体1的内壁面碰撞导致无法 进行换热的情况。 0036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 外层换热管组2的上端口的位置低于进气口101的位置, 且外 层换热管组2的下端口的位置低于内层换热管组3的下端口的位置。 0037 如此设置, 进入壳体1内的热烟气在离心力作用下向下做旋转运动, 从而进入到外 层换热管组2与内层换热管组3之间的环形空间内; 热烟气与外层换热管组2的换热管4内的 软水进行换热后, 会继续向下撞击灰斗5的壁面, 灰斗5的壁面给热烟气一个向轴心往上的 方向的导向作用, 而外层换热管组2的下端口低于内层换热管组3的下端口, 使得热烟气撞 击灰斗5后向轴心。
28、往上的旋转运动有一个反应时间, 使热烟气真正由轴心向上旋转时进入 内层换热管组3的空间内, 更好地进行二次换热。 说明书 4/6 页 7 CN 211119459 U 7 0038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 外层换热管组2和内层换热管组3的上端均设有 上集管6, 外层换热管组2和内层换热管组3的下端均设有下集管7, 而且上集管6和下集管7 均与对应的外层换热管组2或内层换热管组3的各个换热管4相连通。 如图1所示, 下集管7上 设有入水管部8, 外部的软水通过入水管部8通入各个换热管4内; 上集管6上设有蒸汽出口 管部9, 换热管4内经换热产生的蒸汽由蒸汽出口管部9流出, 具体地, 。
29、由于软水是由壳体1外 部进入, 可在壳体1的侧壁上设有用于供入水管部8穿过的第一开孔, 内层换热管4对应的入 水管部8可绕过外层管热管组、 并穿过第一开孔从而贯穿壳体1, 从而使外部的软水能够通 过入水管部8进入内层换热管组3的各个换热管4内; 若入水管部8不绕过外层换热管组2, 也 可在外层换热管组2上设有缝隙或开孔使入水管部8穿过; 同理, 外层换热管组2的入水管部 8也可这样设置。 另外, 壳体1上还设有用于供蒸汽出口管部9穿过的第二开孔, 内层换热管 组3和外层管热管组的蒸汽出口管部9通过穿过第二开孔将蒸汽排出。 优选地, 如图1所示, 内层换热管组3的蒸汽出口设置在上集管6的上端部。。
30、 0039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 外层换热管组2和内层换热管组3的上集管6、 下集管7均呈环 状结构, 且上集管6、 下集管7分别与对应的上端口和下端口的轮廓的大小相同。 0040 如此设置, 通过设置下集管7, 使得内层换热管组3或外层换热管组2的各个换热管 4的下端的端口相连通, 从而实现通过一个入水管部8对各个换热管4提供软水; 通过设置上 集管6, 使得内层换热管组3或外层换热管组2的各个换热管4的上端的端口相连通, 从而实 现各个换热管4内所产生的蒸汽通过一个蒸汽出口管部9流出。 0041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 收集结构设置为汽包10, 汽包10与内层换热管组3和外层换 热管组2的蒸汽。
31、出口管部9均相连通, 从而使内层换热管组3和外层换热管组2的换热管4内 产生的蒸汽均进入并收集在汽包10内; 汽包10上设有用于输出蒸汽的输出口11, 这样一来, 当需要使用蒸汽时通过汽包10的输出口11排出蒸汽。 优选地, 两个蒸汽出口管部9与汽包10 之间均通过上升管15相连通, 且汽包10的高度高于两个蒸汽出口管部9的高度, 能够使蒸汽 自然上升进入汽包10内。 0042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 汽包10上还设有用于补入软水的补水口14, 通过补水口14 能够向汽包10内补入软水。 汽包10的下端设有下降管12和分配管13, 其中下降管12与汽包 10相连通, 下降管12与分配管13相连通。
32、, 且分配管13分别与外层换热管组2和内层换热管组 3的入水管部8相连通。 这样一来, 汽包10内的软水能够通过下降管12、 分配管13、 入水管部8 流入对应的外层换热管组2或内层换热管组3的各个换热管4内。 0043 结合上述各个实施例对本烟气余热回收装置进行具体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 烟气 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壳体1、 设置在壳体1内部的外层换热管组2、 位于外层换热管组2内部的 内层换热管组3、 汽包10、 灰斗5, 其中壳体1为圆筒状结构, 壳体1上设有进气口101和排气口 102, 外层换热管组2的外周面与壳体1的内壁面相连接, 且外层换热管组2的下端口与灰斗5 的端口相连接。 内层换。
33、热管组3和外层换热管组2均包括多个换热管4和鳍片, 其中各个换热 管4均沿壳体1的周向排布, 换热管4用于供软水流通, 鳍片用于连接任意相邻的两个换热管 4, 且内层换热管组3和外层换热管组2均为圆筒状结构且均设有上端口和下端口, 外层换热 管组2的上端口与进气口101相连通, 外层换热管组2的下端口和内层换热管组3的下端口相 连通且低于内层换热管组3的下端口的位置, 内层换热管组3的上端口与所排气口102相连 通; 汽包10与蒸汽出口管部9相连通, 用来收集软水与热烟气换热后产生的蒸汽。 灰斗5设置 说明书 5/6 页 8 CN 211119459 U 8 在壳体1的下端且外层换热管组2的下。
34、端口相连通, 用来供灰尘落入。 0044 外层换热管组2和内层换热管组3的上端、 下端分别设有上集管6和下集管7, 上集 管6和下集管7均与外层换热管组2或内层换热管组3的各个换热管4相连通, 且下集管7上设 有用于供软水通入的入水管部8, 上集管6上设有用于供经换热产生的蒸汽流出的蒸汽出口 管部9, 壳体1的侧壁上设有用于供入水管部8穿过的第一开孔和用于供蒸汽出口管部9穿过 的第二开孔。 外层换热管组2和内层换热管组3的上集管6、 下集管7均呈环状结构且分别与 对应的上端口和下端口的轮廓的大小相同。 0045 汽包10上设有用于输出蒸汽的输出口11和用于补入软水的补水口14, 且汽包10的 。
35、下端设有下降管12以及与下降管12相连通的分配管13, 下降管12与汽包10相连通, 且分配 管13分别与外层换热管组2和内层换热管组3的入水管部8相连通。 0046 如此设置, 整个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结构比较简单, 没有钢架等装置, 耗材少, 体 积也就比较小, 而且工作原理类似现有技术中的旋风除尘器, 使得烟尘回收率提高。 0047 可以理解的是, 上述各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部分可以相互参考, 在一些实施例中 未详细说明的内容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个方案 包含本身的基本方案, 相互独立, 并不互相制约, 但是其也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相互结 合, 达到多个效果共同实现。 0048 以上所述, 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 于此, 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 可轻易想到变化 或替换, 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因此,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 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说明书 6/6 页 9 CN 211119459 U 9 图1 说明书附图 1/2 页 10 CN 211119459 U 10 图2 说明书附图 2/2 页 11 CN 211119459 U 11 。
- 内容关键字: 烟气 余热 回收 装置
变速箱.pdf
再生铅烟气中铅尘环保治理湿电除尘超低排放设备.pdf
混合加料机构.pdf
漆包线脱漆机.pdf
灯具的透镜反光杯一体式结构.pdf
防坠网-栏一体装置.pdf
装修用管线固定结构.pdf
物料压平测高装置.pdf
氢溴酸山莨菪碱分析溶解仪器.pdf
粉料分散上料机.pdf
电磁屏蔽壳体以及新能源汽车.pdf
枫叶魔方.pdf
骨科助行装置.pdf
钣金件调直装置.pdf
节能建筑保温体系.pdf
超薄柔性关节镜通道.pdf
适用于有水状态下闸门井封堵后干地修复的施工方法.pdf
车辆充电桩用防尘防水枪头结构.pdf
棉浆粕生产用的蒸球.pdf
码垛机器人几何精度标定与辨识方法.pdf
钕铁硼自动化发蓝设备.pdf
钢管外涂塑粉末自清洁回收装置.pdf
货物出库管理方法、系统及介质.pdf
词汇标签的确定方法及系统和查询语句的生成方法及系统.pdf
用于电机定子的端部叠片和电机定子.pdf
船舶目标检测方法、系统、可读存储介质及计算机.pdf
具有圆柱螺旋形液流流道的磁流变阻尼器.pdf
基于AES算法的硬件安全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pdf
接口管理方法及接口管理系统.pdf
涂料的质量监测方法及系统.pdf
空气灰尘检测仪.pdf
高铬合金离心铸管机及其使用方法.pdf
填充木料槽钢梁.pdf
一种斜梯的侧腿.pdf
用于合成氢过氧化枯烯的方法.pdf
芦荟营养保健豆奶生产方法.pdf
一种换流变压器及其压力释放阀更换方法.pdf
一种基于航空倾斜摄影测量的三维实景建模系统.pdf
用含自身C5氨基酸区段和非自身氨基酸区段的多肽治疗炎性疾病的方法和材料.pdf
一种特殊结构的高缓冲交通路标.pdf
液压挖掘机脚踏角度调整装置.pdf
电动车随动闸闸盒用锁芯套.pdf
能够产生蛋白质及能够在无谷氨酰胺的培养基上生长的谷氨酰胺营养缺陷型人类细胞.pdf
木质防火门框.pdf
无线网络智能安全门锁.pdf
液晶模组及显示装置.pdf
彩色地坪涂料混合高强水泥自流平的彩色地板及其施工方法.pdf
立方氮化硼、立方氮化硼的合成催化剂、以及立方氮化硼的制造方法.pdf
作为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激动剂的取代苯基丙酸衍生物.pdf
悬挂混凝土块板挡沙栅栏.pdf
气井防冻防砂井下节流器.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