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器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结构.pdf

上传人:没水****6 文档编号:11773675 上传时间:2021-10-2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44.4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电容器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结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电容器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结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电容器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结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文档描述:

《电容器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容器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结构.pdf(8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922309119.8 (22)申请日 2019.12.20 (73)专利权人 宁波新容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315202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骆驼街 道通和东路228号 (72)发明人 金子正陈学燕邵智金范丽娜 贾德星周俊 (74)专利代理机构 杭州融方专利代理事务所 (普通合伙) 33266 代理人 肖茂才 (51)Int.Cl. H01G 4/228(2006.01) H01G 4/38(2006.01) H01G 4/002(2006.01) H01G 2/08(2。

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电容器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结构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容器多电极导电 引出端排结构, 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主体包括上 导电引出主体和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 下导电引 出端排主体侧边上延伸设有多个间隔并行排列 的侧边导电引出端子, 上导电引出主体连接设在 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上表面上方位置处, 上导电 引出主体与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上表面间形成 具有提高空气流通散热的散热隧道, 上导电引出 主体上设有端头电极导电引出端子, 多个侧边导 电引出端子和端头电极导电引出端子共同组成 电容器的同极性导电引出端子。 可更大程度上的 提高电容器芯子工作热量的散热传递。

3、效率, 提高 电容器工作性能效率, 更好保证电容器产品质 量, 提高产品使用寿命, 避免导致系统故障出现。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2页 CN 211150331 U 2020.07.31 CN 211150331 U 1.一种电容器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结构, 其特征在于: 包括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主体, 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主体包括上导电引出主体和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 下导电引出端排主 体侧边上延伸设有多个间隔并行排列的侧边导电引出端子, 上导电引出主体连接设在下导 电引出端排主体上表面上方位置处, 上导电引出主体与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上表面间形成 具有提高空气流通散热的散热隧道, 上导电引。

4、出主体上设有端头电极导电引出端子, 多个 侧边导电引出端子和端头电极导电引出端子共同组成电容器的同极性导电引出端子。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上导电 引出主体长边方向与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上表面长边方向相连接。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上导电 引出主体短边截断面形状为倒U字型体截断面结构, 倒U字型体截断门面结构的两立边底端 向外翻折延伸与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上表面连接, 倒U字型体结构的上导电引出主体连接 在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上表面上方形成具有提高空气流通散热的散热隧道。 4.按照权利要求1或。

5、3所述的电容器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散 热隧道的通风高度尺寸为820mm。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下导电 引出端排主体在短边方向截断面为具有向下翻折成L字形的截断面结构, 在L字形结构的上 边体侧边延伸设有多个间隔并行排列的侧边导电引出端子; 多个侧边导电引出端子从上边 体侧边向上向外翻折成L字形状侧边导电引出端子, 多个侧边导电引出端子与下导电引出 端排主体上表面之间具有相同的垂直距离高度尺寸。 6.按照权利要求1或2或3或5所述的电容器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 述的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侧边上延伸设。

6、有27个间隔并行排列的侧边导电引出端子, 且数 量为27个中奇位数数量, 侧边导电引出端子上设有导电连接通孔或连接螺纹孔。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上导电 引出主体在长边方向端头延伸向外向下翻折连接有向下台阶状态翻折的端头电极导电引 出端子, 端头电极导电引出端子设有导电连接通孔或连接螺纹孔。 8.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容器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L字形 结构在竖向立边上设有多个间隔排列分布的过线通孔。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容器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过线通 孔的孔位数量为多个侧边导电引出端子。

7、和端头电极导电引出端子总合数量的两倍数量。 10.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散热 隧道的隧道上端通风散热宽度尺寸为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上表面宽度尺寸的5070%。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211150331 U 2 电容器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容器多电极导电引出端, 尤其是涉及一种使用在汽车等功 率电容器具有多电极的电容器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电容器结构中通常包括壳体、 导电片和填充材料, 电容器芯子设于壳体内腔 中, 电极导电引出端的端脚与电容器芯子端面的喷金属层相焊接。

8、电连, 壳体内腔、 电容器芯 子和电极导电引出端的端脚之间设置有环氧树脂填充料; 上述结构电容器通常存在着: 由 于大容量电容器内芯或多个电容器内芯在同一个封装壳内同时工作, 而电容器工作时本身 容易产生热量, 而现有大容量电容器封装通常仅是在电极导电引出端子具有一定的传热散 热效果, 对于电容器工作产生的绝大部分热量依然只能是通过电容器封装壳来进行散热, 而电容器内芯子本身由于在封装时候, 考虑到需要对电容器内芯固定及绝缘性能要求会采 用在电容器内芯子与封装散热壳之间使用绝缘填充料的封装固定方案结构, 而这也就因此 决定了电容器芯子本身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需要通过中间封装填充料的传热才能将工作。

9、 热量传递到散热封装外壳结构上进行散热, 也由此导致存在电容器芯子工作温度热量传热 效率低, 散热效果差, 而电容器的工作性能效率很大程度上也与其本身工作时的散热效果 好坏有着很大直接的正向关联性, 散热效果越好, 工作性能效率越好, 反之也则越差, 也不 利于有效保证电容器产品的使用寿命; 现有电容器电极导电引出端不能更好的保证电容器 处于更佳的工作散热效率状态下, 不能更好保证工作性能效率, 最终导致产品质量较低, 产 品使用寿命降低, 导致系统故障等问题出现。 另外将电极导电引出端的端脚与电容器芯子 两侧喷金层焊接时, 难以保证两端导电端子的上端水平高度相互平行, 给芯子固定带来困 难;。

10、 而这种情况特别是对于同时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引出的大容量电容器来说, 多个电 极导电引出端的上端高度水平及各电极导电引出端的整齐排列安装定位控制就显得更加 难以控制, 更别谈是进行有效控制定位精准度了, 这使得同时具有多电极导电引出端引出 的大容量电容器存在着各电极导电引出端的封装生产定位控制质量难度增加, 导致产品质 量较低, 产品合格率较低, 成本高等缺陷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电容器电极导电引出端不能更好的保证电容器处于更佳 的工作散热效率状态下, 不能更好保证工作性能效率, 最终导致产品质量较低, 产品使用寿 命降低, 导致系统故障等问题出现等现状而提供的。

11、一种可更大程度上的提高电容器芯子工 作热量的散热传递效率, 提高电容器工作性能效率, 更好保证电容器产品质量, 提高产品使 用寿命, 避免导致系统故障出现的电容器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结构。 0004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为: 一种电容器多电极导 电引出端排结构, 其特征在于: 包括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主体, 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主体包 括上导电引出主体和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 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侧边上延伸设有多个间隔 说明书 1/4 页 3 CN 211150331 U 3 并行排列的侧边导电引出端子, 上导电引出主体连接设在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上表面上方 位置处, 上导电引。

12、出主体与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上表面间形成具有提高空气流通散热的散 热隧道, 上导电引出主体上设有端头电极导电引出端子, 多个侧边导电引出端子和端头电 极导电引出端子共同组成电容器的同极性导电引出端子。 将多个电容器内芯的导电电极直 接电连接到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上, 而上导电引出主体与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上表面 间形成的具有提高空气流通散热的散热隧道, 可以更好的使得电容器内芯即便是在环氧封 装填充料的封装固定情况下, 依然可以通过散热隧道本身的导电材质结构直接将电容器内 芯工作热量传递到环氧封装料之外的上导电引出主体上, 并通过上导电引出主体的上表面 及隧道侧连接外壁面与外围空气流通散热, 而。

13、上导电引出主体的下表面和隧道内侧表面与 散热隧道内的内流通空气进行流通散热, 而不是只能通过中间填充料的环氧封装填充料传 热到电容器封装壳后再进行通过封装壳散热, 可更大程度上的提高电容器芯子工作热量的 散热传递效率, 提高电容器工作性能效率, 更好保证电容器产品质量, 提高产品使用寿命, 避免导致系统故障出现。 0005 作为优选, 所述的上导电引出主体长边方向与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上表面长边方 向相连接。 提高上导电引出主体对电容器内芯工作热量的散热传递效率, 提高电容器工作 使用寿命。 0006 作为优选, 所述的上导电引出主体短边截断面形状为倒U字型体截断面结构, 倒U 字型体截断门面结。

14、构的两立边底端向外翻折延伸与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上表面连接, 倒U 字型体结构的上导电引出主体连接在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上表面上方形成具有提高空气 流通散热的散热隧道。 提高上导电引出主体的散热通风可靠有效性, 提高上导电引出主体 对电容器内芯工作热量的散热传递效率, 提高电容器工作使用寿命。 0007 作为优选, 所述的散热隧道的通风高度尺寸为820mm。 提高上导电引出主体的散 热通风可靠有效性, 提高上导电引出主体对电容器内芯工作热量的散热传递效率, 提高电 容器工作使用寿命。 0008 作为优选, 所述的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在短边方向截断面为具有向下翻折成L字 形的截断面结构, 在L字形结构。

15、的上边体侧边延伸设有多个间隔并行排列的侧边导电引出 端子; 多个侧边导电引出端子从上边体侧边向上向外翻折成L字形状侧边导电引出端子, 多 个侧边导电引出端子与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上表面之间具有相同的垂直距离高度尺寸。 提 高了多个电极导电引出端的上端高度水平及各电极导电引出端的整齐排列安装定位控制 简单便捷可靠有效性。 0009 作为优选, 所述的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侧边上延伸设有27个间隔并行排列的侧 边导电引出端子, 且数量为27个中奇位数数量, 侧边导电引出端子上设有导电连接通孔 或连接螺纹孔。 提高电容器内芯导电引出使用灵活便捷可靠有效性, 提高多个电极导电引 出端的上端高度水平及各电极导。

16、电引出端的整齐排列安装定位控制简单便捷可靠有效性。 0010 作为优选, 所述的上导电引出主体在长边方向端头延伸向外向下翻折连接有向下 台阶状态翻折的端头电极导电引出端子, 端头电极导电引出端子设有导电连接通孔或连接 螺纹孔。 提高电容器内芯导电引出使用灵活便捷可靠有效性, 提高多个电极导电引出端的 上端高度水平及各电极导电引出端的整齐排列安装定位控制简单便捷可靠有效性。 0011 作为优选, 所述的L字形结构在竖向立边上设有多个间隔排列分布的过线通孔。 提 说明书 2/4 页 4 CN 211150331 U 4 高电容器内芯电极引出连接分布统一整齐有效性与传热分布均匀有效性, 提高电容器内。

17、芯 工作热量散热传递效率, 提高电容器工作使用寿命。 0012 作为优选, 所述的过线通孔的孔位数量为多个侧边导电引出端子和端头电极导电 引出端子总合数量的两倍数量。 提高电容器内芯两端电极引出连接分布统一整齐有效性与 传热分布均匀有效性, 提高电容器内芯工作热量散热传递效率, 提高电容器工作使用寿命。 0013 作为优选, 所述的散热隧道的隧道上端通风散热宽度尺寸为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 上表面宽度尺寸的5070%。 在保证电容器整体电极引出安全性基础上, 提高上导电引出主 体的散热通风可靠有效性, 提高上导电引出主体对电容器内芯工作热量的散热传递效率, 提高电容器工作使用寿命。 0014 本实。

18、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将多个电容器内芯的导电电极直接电连接到多电极导 电引出端排主体上, 而上导电引出主体与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上表面间形成的具有提高空 气流通散热的散热隧道, 可以更好的使得电容器内芯即便是在环氧封装填充料的封装固定 情况下, 依然可以通过散热隧道本身的导电材质结构直接将电容器内芯工作热量传递到环 氧封装料之外的上导电引出主体上, 并通过上导电引出主体的上表面及隧道侧连接外壁面 与外围空气流通散热, 而上导电引出主体的下表面和隧道内侧表面与散热隧道内的内流通 空气进行流通散热, 而不是只能通过中间填充料的环氧封装填充料传热到电容器封装壳后 再进行通过封装壳散热, 可更大程度上的。

19、提高电容器芯子工作热量的散热传递效率, 提高 电容器工作性能效率, 更好保证电容器产品质量, 提高产品使用寿命, 避免导致系统故障出 现。 另外由于多个侧边导电引出端子及端头电极导电引出端子在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主体 上的分布排列固定一致性, 也有效提高了多个电极导电引出端的上端高度水平及各电极导 电引出端的整齐排列安装定位控制简单便捷可靠有效性。 0015 附图说明: 0016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17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容器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容器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结构从另一方向观察的结构示意 图。 0。

20、019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容器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结构使用在电容器上的效果结构示 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图1、 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 一种电容器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结构, 包括多电极导电 引出端排主体, 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主体包括上导电引出主体20和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 10, 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10侧边上延伸连接有多个间隔并行排列的侧边导电引出端子11, 上导电引出主体连接20导电连接在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10上表面上方位置处, 上导电引出 主体20与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10上表面间形成具有提高空气流通散热的散热隧道22, 上导 电引出主体20上延伸连接有端头电极导电引出端子21, 多个侧边。

21、导电引出端子11和端头电 极导电引出端子21共同组成电容器的相同极性导电引出端子。 上导电引出主体20长边方向 与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10上表面长边方向相连接。 上导电引出主体20短边截断面形状为倒 U字型体截断面结构, 倒U字型体截断门面结构的两立边底端向外翻折延伸与下导电引出端 说明书 3/4 页 5 CN 211150331 U 5 排主体10上表面连接, 倒U字型体结构的上导电引出主体连接在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上表 面上方形成具有提高空气流通散热的散热隧道22 (见图2) 。 散热隧道22的通风高度尺寸为 10mm。 当然散热隧道22的通风高度尺寸也可以设计为820mm。 下导电引出端排主。

22、体10在短 边方向截断面为具有向下翻折成L字形的截断面结构, 在L字形结构的上边体侧边延伸连接 有多个间隔并行排列的侧边导电引出端子11; 多个侧边导电引出端子从上边体侧边向上向 外翻折成L字形状侧边导电引出端子, 多个侧边导电引出端子11与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10 上表面之间具有相同的垂直距离高度尺寸。 进一步的, 在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10侧边上延 伸连接有3个间隔并行排列的侧边导电引出端子, 当然也可以是在下导电引出端排主体10 侧边上延伸连接有27个间隔并行排列的侧边导电引出端子, 且数量为27个中奇位数数 量, 侧边导电引出端子11上开有导电连接通孔或连接螺纹孔13。 上导电引出主体20。

23、在长边 方向端头出经过两次连续延伸向外向下翻折连接有向下台阶状态翻折的端头电极导电引 出端子21, 端头电极导电引出端子开有导电连接通孔或连接螺纹孔。 0021 L字形结构在竖向立边30上开有多个间隔排列分布的过线通孔31。 过线通孔31的 孔位数量为8个; 当然过线通孔31的孔位数量也可以根据实际设计需要的侧边导电引出端 子和端头电极导电引出端子数量情况, 采用为多个侧边导电引出端子和端头电极导电引出 端子总合数量的两倍数量。 散热隧道22的隧道上端通风散热宽度尺寸为下导电引出端排主 体上表面宽度尺寸的5070%。 0022 使用时, 将本实用新型电容器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结构与需要封装固定的。

24、电容器 内芯芯子导电电极相定位固定后, 将所有电容器内芯芯子的相同极性的导电电极通过导电 引线或导电焊接片等导电引出件穿出过线通孔31后与侧边导电引出端子11和端头电极导 电引出端子21螺纹连接或焊接连接后, 并将所有电容器内芯芯子的另一相同极性的导电电 极通过导电引线或导电焊接片等导电引出件穿出过线通孔31后与第二多电极导电引出端 排60 (第二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60的侧边导电引出端子和端头电极导电引出端子结构设计 分布与本实用新型电容器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结构设计相同, 但不设置竖向立边与散热隧 道) 电连接, 放入电容器封装壳40内定位固定后, 使用环氧封装了进行环氧封装固定, 环氧 封装。

25、后的电容器在环氧封装上表面50与上导电引出主体20之间具有提高空气流通散热的 散热隧道22 (见图3) 。 0023 在本实用新型位置关系描述中, 出现诸如术语 “内” 、“外” 、“上” 、“下” 、“左” 、“右” 等指示方位或者位置关系的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 仅是为了方便描述实施例 和简化描述, 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 以特定的方位 构造和操作, 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4 以上内容和结构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产品的基本原理、 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 点,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 上述实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 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 这些变化 和改进都属于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 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说明书 4/4 页 6 CN 211150331 U 6 图1 说明书附图 1/2 页 7 CN 211150331 U 7 图2 图3 说明书附图 2/2 页 8 CN 211150331 U 8 。

展开阅读全文
内容关键字: 电容器 电极 导电 引出 结构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电容器多电极导电引出端排结构.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df/1177367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