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沉测试仪及血沉测试方法.pdf
《血沉测试仪及血沉测试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沉测试仪及血沉测试方法.pdf(44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368243.3 (22)申请日 2019.05.05 (71)申请人 北京众驰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 102200 北京市昌平区科技园区火炬 街23号 (72)发明人 杨军京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代理人 胡彬 (51)Int.Cl. G01N 35/02(2006.01) G01N 35/10(2006.01) G01N 15/00(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血沉测试仪及血沉测试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
2、了一种血沉测试仪及血沉测试 方法, 属于医药检测技术领域。 该血沉测试仪包 括: 进样装置, 被配置为能够驱动第一试管沿进 样方向移动; 扫码装置, 被配置为对所述第一试 管的标识码进行扫描; 混匀拔盖装置, 被配置为 能够混匀所述第一试管中的液体, 并拔出所述第 一试管的试管帽; 加样装置, 被配置为能够将所 述第一试管中的液体输送至第二试管中; 测试装 置, 被配置为能够对所述第二试管中的液体进行 液面监测; 显示装置, 被配置为能够输出测试结 果。 一种血沉测试方法, 采用上述血沉测试仪完 成血沉测试。 本发明提供的血沉测试仪能够代替 人工操作, 自动监测标准血沉玻璃管中血样的液 面, 。
3、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 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 率。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7页 附图24页 CN 109991433 A 2019.07.09 CN 109991433 A 1.一种血沉测试仪, 其特征在于, 包括: 进样装置(1), 被配置为能够驱动第一试管沿进样方向移动; 扫码装置(2), 被配置为对所述第一试管的标识码进行扫描; 混匀拔盖装置(4), 被配置为能够混匀所述第一试管中的液体, 并拔出所述第一试管的 试管帽(101); 加样装置(5), 被配置为能够将所述第一试管中的液体输送至第二试管中; 测试装置(6), 被配置为能够对所述第二试管中的液体进行液面监测; 显示装置(7), 被。
4、配置为能够输出测试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沉测试仪,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扫码调整装置(3), 被配置为能够调整所述第一试管的标识码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沉测试仪,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试管设置有多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沉测试仪,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试管设置有多个, 多个所 述第一试管架设于样品架(200)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血沉测试仪,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样装置(1)包括滑台机构 (11)和拨动机构(12), 所述滑台机构(11)包括滑台本体(111), 所述样品架(200)通过所述 拨动机构(12)的驱动在所述滑台本体(111)上滑动进。
5、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血沉测试仪, 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台本体(111)上设有滑槽 (1111), 所述样品架(200)滑动设于所述滑槽(1111)内; 所述样品架(200)的底部至少开设 有一个卡槽(201); 所述拨动机构(12)设于所述滑槽(1111)的下方, 包括皮带传送结构和挂钩(128); 所述 皮带传送结构包括主动轮(121)、 拖挂轮(122)和绕设于所述主动轮(121)和所述拖挂轮 (122)外围的皮带(123); 所述挂钩(128)设于所述皮带(123)上; 所述皮带(123)绕所述主动 轮(121)和所述拖挂轮(122)转动, 使得所述挂钩(128)能够伸出所述滑。
6、槽(1111), 并与所述 样品架(200)的所述卡槽(201)抵接, 进而带动所述样品架(200)在所述滑槽(1111)内滑动 进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血沉测试仪, 其特征在于, 所述拨动机构(12)还包括通过弹性 件(125)连接的端座支架(126)和支撑架(127); 所述支撑架(127)与所述滑台本体(111)固 接; 所述拖挂轮(122)转动设于所述端座支架(126)上; 所述弹性件(125)在所述皮带(123) 的张紧力作用下处于压缩状态; 所述端座支架(126)能够靠近或远离所述支撑架(127)。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血沉测试仪, 其特征在于, 所述扫码调整装置(3)。
7、包括: 安装座(31); 第二驱动机构(32), 其设置于所述安装座(31)上, 且能够在竖直平面内翻转; 第一旋转轮(33), 其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32)的输出端连接; 第一压紧件(34), 其设置于所述安装座(31)上, 且能够在竖直平面内翻转, 所述第一压 紧件(34)始终与所述第一旋转轮(33)接触; 第二旋转轮(35), 其与所述第一旋转轮(33)同轴连接, 所述第二旋转轮(35)能够与所 述第一试管接触, 通过转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32)以使所述第二旋转轮(35)与所述第一试 管接触。 权利要求书 1/2 页 2 CN 109991433 A 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沉测试。
8、仪, 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匀拔盖装置(4)包括: 拔盖机构(42), 其包括提升叉(421)和提升电机(422), 所述提升叉(421)能够夹持所述 试管帽(101), 所述试管帽(101)盖在所述第一试管上; 所述提升电机(422)能够驱动所述提 升叉(421)运动, 以使所述试管帽(101)和所述第一试管随所述提升叉(421)运动; 翻转机构(45), 其包括轨道板(451), 所述轨道板(451)包括轨道槽(4511), 所述提升叉 (421)能够沿所述轨道槽(4511)滑动, 所述提升叉(421)通过沿所述轨道槽(4511)往复滑 动, 以使所述第一试管内的样品混匀。 10.根据权利要。
9、求9所述的血沉测试仪, 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匀拔盖装置(4)还包括: 夹持机构(41), 其用于夹持所述第一试管, 以使所述试管帽(101)在所述提升叉(421) 的驱动下脱离所述第一试管; 出料斗(43), 所述轨道槽(4511)的一端朝向所述出料斗(43)的入口, 所述提升叉(421) 能够沿所述轨道槽(4511)滑动, 以使所述试管帽(101)运动至所述出料斗(43)的入口中。 11.一种血沉测试方法, 其特征在于, 采用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血沉测试仪完成 血沉测试, 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 进样装置(1)驱动进样; S2: 扫码装置(2)完成第一试管的扫码工序; S3: 混。
10、匀拔盖装置(4)依次完成所述第一试管的混匀工序和拔盖工序; S4: 加样装置(5)完成液体由所述第一试管至第二试管的输送; S5: 测试装置(6)对所述第二试管中的液体进行液面监测, 并由显示装置(7)输出测试 结果。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血沉测试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S5中, 测试装置(6)采用红 外扫描方式进行液面监测。 权利要求书 2/2 页 3 CN 109991433 A 3 一种血沉测试仪及血沉测试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医药检测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血沉测试仪及血沉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
11、ion Rate, ESR), 简称血沉, 是指红细胞 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 将抗凝的血样静置于垂直竖立的玻璃管中, 由于红细胞的比重 较大, 受重力作用而自然下沉, 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 速度。 血沉通常用来作为某些疾病, 如风湿热、 结核的预后及治疗指标, 也可作为鉴别某些 功能性疾病及器质性疾病的参考标准。 0003 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血沉检测是采用魏氏法进行, 魏氏法将采血管中采集的外周静 脉血经枸橼酸钠抗凝后, 加样至标准血沉玻璃管中, 在室温下测定红细胞在1h内沉降率。 魏 氏法使用标准血沉玻璃管测定, 直接读数, 方便直接, 但是需要人员在测试前手。
12、工摇匀血样 和人工读数, 费时费力的同时, 人工计时不易准确, 人工读数也有误差, 使得血沉检测的效 率和准确率都无法有效提高。 0004 因此, 亟待提供一种血沉检测仪及血沉测试方法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血沉测试仪, 能够代替人工操作, 自动检测血样的血 沉值。 0006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血沉测试方法, 该方法与标准魏氏法原理相同, 测试结果具有客观性, 可靠可信。 0007 为实现上述目的, 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8 一种血沉测试仪, 包括: 0009 进样装置, 被配置为能够驱动第一试管沿进样方向移动; 0010 扫码装置, 被配置为。
13、对所述第一试管的标识码进行扫描; 0011 混匀拔盖装置, 被配置为能够混匀所述第一试管中的液体, 并拔出所述第一试管 的试管帽; 0012 加样装置, 被配置为能够将所述第一试管中的液体输送至第二试管中; 0013 测试装置, 被配置为能够对所述第二试管中的液体进行液面监测; 0014 显示装置, 被配置为能够输出测试结果。 0015 作为优选, 还包括: 0016 扫码调整装置, 被配置为能够调整所述第一试管的标识码位置。 0017 作为优选, 所述第二试管设置有多个。 0018 作为优选, 所述第一试管设置有多个, 多个所述第一试管架设于样品架上。 0019 作为优选, 所述进样装置包括。
14、滑台机构和拨动机构, 所述滑台机构包括滑台本体, 所述样品架通过所述拨动机构的驱动在所述滑台本体上滑动进样。 说明书 1/17 页 4 CN 109991433 A 4 0020 作为优选, 所述滑台本体上设有滑槽, 所述样品架滑动设于所述滑槽内; 所述样品 架的底部至少开设有一个卡槽; 0021 所述拨动机构设于所述滑槽的下方, 包括皮带传送结构和挂钩; 所述皮带传送结 构包括主动轮、 拖挂轮和绕设于所述主动轮和所述拖挂轮外围的皮带; 所述挂钩设于所述 皮带上; 所述皮带绕所述主动轮和所述拖挂轮转动, 使得所述挂钩能够伸出所述滑槽, 并与 所述样品架的所述卡槽抵接, 进而带动所述样品架在所述。
15、滑槽内滑动进样。 0022 作为优选, 所述拨动机构还包括通过弹性件连接的端座支架和支撑架; 所述支撑 架与所述滑台本体固接; 0023 所述拖挂轮转动设于所述端座支架上; 所述弹性件在所述皮带的张紧力作用下处 于压缩状态; 所述端座支架能够靠近或远离所述支撑架。 0024 作为优选, 所述扫码调整装置包括: 0025 安装座; 0026 第二驱动机构, 其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上, 且能够在竖直平面内翻转; 0027 第一旋转轮, 其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输出端连接; 0028 第一压紧件, 其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上, 且能够在竖直平面内翻转, 所述第一压紧件 始终与所述第一旋转轮接触; 0029 第二。
16、旋转轮, 其与所述第一旋转轮同轴连接, 所述第二旋转轮能够与所述第一试 管接触, 通过转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以使所述第二旋转轮与所述第一试管接触。 0030 作为优选, 所述混匀拔盖装置包括: 0031 拔盖机构, 其包括提升叉和提升电机, 所述提升叉能够夹持所述试管帽, 所述试管 帽盖在所述第一试管上; 所述提升电机能够驱动所述提升叉运动, 以使所述试管帽和所述 第一试管随所述提升叉运动; 0032 翻转机构, 其包括轨道板, 所述轨道板包括轨道槽, 所述提升叉能够沿所述轨道槽 滑动, 所述提升叉通过沿所述轨道槽往复滑动, 以使所述第一试管内的样品混匀。 0033 作为优选, 所述混匀拔盖装置。
17、还包括: 0034 夹持机构, 其用于夹持所述第一试管, 以使所述试管帽在所述提升叉的驱动下脱 离所述第一试管; 0035 出料斗, 所述轨道槽的一端朝向所述出料斗的入口, 所述提升叉能够沿所述轨道 槽滑动, 以使所述试管帽运动至所述出料斗的入口中。 0036 一种血沉测试方法, 采用上述任一方案所述的血沉测试仪完成血沉测试, 具体包 括如下步骤: 0037 S1: 进样装置驱动进样; 0038 S2: 扫码装置完成第一试管的扫码工序; 0039 S3: 混匀拔盖装置依次完成所述第一试管的混匀工序和拔盖工序; 0040 S4: 加样装置完成液体由所述第一试管至第二试管的输送; 0041 S5:。
18、 测试装置对所述第二试管中的液体进行液面监测, 并由显示装置输出测试结 果。 0042 作为优选, 所述S5中, 测试装置采用红外扫描方式进行液面监测。 0043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说明书 2/17 页 5 CN 109991433 A 5 0044 本发明提供的血沉测试仪能够代替人工操作, 自动监测标准血沉玻璃管中血样的 液面, 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 还能减少人工读数的误差, 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率。 本发明提 供的血沉测试方法与标准魏氏法原理相同, 测试结果具有客观性, 可靠可信, 有利于推动血 沉检测向可靠性、 准确性、 便捷性等方向发展。 附图说明 0045 图1为本。
19、发明实施例中血沉测试仪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46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血沉测试仪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47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进样装置的立体图; 0048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样品架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49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样品架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50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进样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51 图7为图6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52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扫码装置设于滑台本体上的结构示意图; 0053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扫码调整装置及部分扫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54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扫码调整装置的立体图; 00。
20、55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电机座的结构示意图; 0056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混匀拔盖装置的立体图; 0057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混匀拔盖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一; 0058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翻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59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混匀拔盖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二; 0060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混匀拔盖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三; 0061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混匀拔盖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四; 0062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加样装置的立体图; 0063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加样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64 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加样装置的剖视图; 0065 。
21、图2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测试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一; 0066 图2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标准血沉玻璃管和封堵组件的主视图; 0067 图23是图22中B-B截面图; 0068 图2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测试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二; 0069 图2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测试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三; 0070 图2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阀盘的结构示意图; 0071 图27是图25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0072 图2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提升件的结构示意图; 0073 图29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测试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四; 0074 图30是图29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0075 图3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检测托盘的结构示意图;。
22、 0076 图3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检测板的结构示意图。 0077 附图标记: 说明书 3/17 页 6 CN 109991433 A 6 0078 100-采血管; 101-试管帽; 200-样品架; 201-卡槽; 202-凹槽; 300-标准血沉玻璃 管; 0079 1-进样装置; 11-滑台机构; 111-滑台本体; 1111-滑槽; 1112-扫码窗口; 112-下压 臂组件; 1121-下压座; 1122-压轮轴; 1123-卡接体; 1124-第一微动开关; 113-定位微动开 关; 12-拨动机构; 121-主动轮; 122-拖挂轮; 123-皮带; 124-第一驱动机构; 12。
23、5-弹性件; 126-端座支架; 127-支撑架; 1271-第一光轴; 128-挂钩; 129-挂钩基座; 13-位置光耦; 0080 2-扫码装置; 21-扫描头; 22-第一检测装置; 221-对射光耦柱; 0081 3-扫码调整装置; 31-安装座; 32-第二驱动机构; 33-第一旋转轮; 34-第一压紧件; 35-第二旋转轮; 36-张紧件; 37-电机座; 371-支柱; 0082 4-混匀拔盖装置; 41-夹持机构; 42-拔盖机构; 421-提升叉; 422-提升电机; 423-滑 动组件; 4231-滚轴; 4232-托举块; 4233-滑动座; 424-第一丝杠; 425。
24、-第二光轴; 43-出料斗; 44-废品盒; 45-翻转机构; 451-轨道板; 4511-轨道槽; 452-支板; 453-连接柱; 454-第一立 板; 455-第二立板; 456-翻转基座; 46-推叉机构; 461-推叉电机; 462-伸缩块; 463-推叉轮 座; 4631-卡接槽; 464-第二丝杠; 47-压帽机构; 471-压板; 48-第二检测装置; 49-第三检测 装置; 491-第一光耦; 492-第二光耦; 493-第三光耦; 410-第四检测装置; 0083 5-加样装置; 51-加样针管; 511-加样端; 512-取样端; 52-第一基座; 521-针孔; 522。
25、-进液流道; 523-排液流道; 53-针座; 54-第二基座; 55-导杆; 56-密封座; 57-第三驱动机 构; 571-第一同步带轮; 572-第二同步带轮; 573-同步带; 574-电动机; 58-夹紧座; 581-触 头; 59-第二微动开关; 0084 6-测试装置; 61-封堵组件; 611-封堵接头; 6111-开口; 6112-侧开口; 6113-尖端; 6114-卡接凹槽; 612-管套; 6121-第一接口; 6122-第二接口; 613-弹性管; 614-密封件; 615- 锁紧件; 62-提升组件; 621-第四驱动机构; 622-提升件; 6221-缺口; 62。
26、3-第五检测装置; 63- 管架盘组件; 631-第一管架盘; 632-第二管架盘; 633-第一支柱; 634-第二支柱; 64-阀盘组 件; 641-阀盘; 6411-扇区; 642-提升块; 6421-牙口槽; 643-阀盘支柱; 65-旋转组件; 651-第 五驱动机构; 652-开阀臂; 653-传动组件; 654-旋转轴; 66-检测单元; 661-检测托盘; 6611- 安装通槽; 6612-安装凹槽; 662-检测组件; 6621-检测板; 6622-滑套; 6623-检测元件; 663- 第六驱动机构; 6631-第三丝杠; 664-第二压紧件; 0085 7-显示装置; 7。
27、1-触控显示屏; 72-打印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86 为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 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 下面 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 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 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87 实施例一 0088 参考图1和2,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血沉测试仪, 包括进样装置1、 扫码装置2、 扫码 调整装置3、 混匀拔盖装置4、 加样装置5、 测试装置6和显示装置7。 0089 进样装置1被配置为能。
28、够驱动第一试管沿进样方向移动, 将第一试管输送至血沉 测试仪的不同工位。 具体地, 参考图3, 进样装置1包括滑台本体111, 第一试管架设于样品架 说明书 4/17 页 7 CN 109991433 A 7 200上, 进样装置1驱动样品架200在滑台本体111上的多个工位之间移动。 具体地, 滑台本体 111的工位包括沿着进样方向依次设置的进样开始区、 扫码区、 混匀拔盖区、 加样区和进样 完成区。 第一试管由进样开始区进入, 在相应的工位依次完成扫码工序、 混匀工序、 拔盖工 序和加样工序, 最终再被输送至滑台本体111的进样完成区, 完成进样过程。 0090 扫码装置2被配置为对第一试。
29、管的标识码进行扫描, 对每个第一试管进行信息识 别, 便于血沉测试完成后测试结果的自动对应。 0091 扫码调整装置3被配置为能够调整所述第一试管的标识码位置, 以使标识码对正 扫码装置2的扫描头21, 提高扫码效率和准确度。 0092 混匀拔盖装置4被配置为能够混匀第一试管中的液体, 并拔出第一试管的试管帽, 便于后续加样装置完成加样工序。 采用混匀拔盖装置4进行液体的自动混匀, 减少了人为摇 匀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 人为手动拔出试管帽, 开启较为费劲、 速度慢, 效率 低, 一致性差, 且多次拔盖时第一试管中的液体容易飞溅, 造成交叉感染, 甚至会因用力过 猛打碎试管。 。
30、采用该混匀拔盖装置进行机械拔盖, 能够提高效率, 保护人员的安全。 0093 加样装置5被配置为将第一试管中的液体输送至测试装置6的第二试管中。 0094 测试装置6被配置为能够对所述第二试管中的液体进行液面监测, 获得沉降数据。 可选地, 测试装置6采用红外扫描方式进行液体液面的监测, 有利于获得准确的测试值。 可 选地, 测试装置6的第二试管设为多个, 每个第二试管的进样和检测过程均相互独立, 能够 实现多通道同时测试, 提高了测试效率。 0095 显示装置7被配置为能够输出检测结果, 并可根据测试过程自动绘制动态曲线在 触控显示屏上71显示; 同时可通过打印机72进行测试结果的打印。 0。
31、096 在本实施例中, 第一试管可选地为采血管100, 采血管100上盖有试管帽101, 采血 管内液体为待检测血样; 第二试管可选地为标准魏氏法中的标准血沉玻璃管300, 内径为 2.40-2.70mm, 外径为7mm, 长度为300mm。 0097 值得注意的是,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血沉测试仪并不仅限于测试血样的血沉指数, 根据测试对象和测试指数的不同, 该测试仪还可用于其他需要进行样品检测的领域, 并可 选择性地完成样品的进样工序、 扫码工序、 混匀工序、 拔盖工序、 加样工序、 和测试工序。 其 中测试工序中, 测试装置也并不仅限于对液体液面进行检测, 根据测试对象和测试指数的 要求, 。
32、测试装置进行相应的其他指数的监测。 0098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血沉测试仪具有样品自动进样功能、 具有标识码自动调整、 扫 描功能、 具有自动混匀功能、 具有自动拔盖功能、 具有自动加样功能、 具有红外扫描检测功 能、 具有多通道同时测试功能、 以及具有显示打印功能。 血沉测试仪的结构可靠, 稳定性高, 使得血沉测试过程采用自动化方式运行; 自采血过程完成, 将样品架200放入滑台本体111 上为始, 全程无需人工操作, 自动监测标准血沉玻璃管300中血样的液面, 并直接通过显示 装置7直观地输出测试结果, 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 还能减少人工读数的误差, 提高了血沉 检测的工作效率和测试结果的准。
33、确度。 0099 下面将对上述各个装置的具体结构分别进行描述。 0100 1、 进样装置 0101 参考图1-7, 本实施例中, 进样装置1包括滑台机构11和拨动机构12, 样品架200通 过拨动机构12的驱动在滑台机构11上滑动进样。 样品架200上放置有多个呈线性排列的采 说明书 5/17 页 8 CN 109991433 A 8 血管100。 具体地, 样品架200的底部开设有至少一个卡槽201; 滑台机构11包括滑台本体 111, 滑台本体111上设有沿进样方向设置的滑槽1111, 样品架200滑动设于滑槽1111内; 拨 动机构12设于滑槽1111的下方, 拨动机构12包括皮带传送结。
34、构、 第一驱动机构124和挂钩 128; 皮带传送结构包括主动轮121、 拖挂轮122和绕设于主动轮121和拖挂轮122外围的皮带 123; 挂钩128设于皮带123上; 皮带123的传送方向沿着进样方向延伸设置。 第一驱动机构 124驱动主动轮121转动, 进而带动皮带123绕主动轮121和拖挂轮122转动, 使得挂钩128能 够伸出滑槽1111, 并与样品架200的卡槽201抵接, 进而带动样品架200在滑槽1111内滑动进 样。 可选地, 第一驱动机构124为拨动电机。 拨动机构12还包括通过弹性件125连接的端座支 架126和支撑架127; 支撑架127与滑台本体111固接, 拖挂轮1。
35、22转动设于端座支架126上; 弹 性件125在皮带123的张紧力作用下处于压缩状态; 端座支架126能够靠近或远离支撑架 127。 可选地, 支撑架127上设有第一光轴1271, 端座支架126上设有通槽, 第一光轴1271滑动 插设于通槽中, 实现端座支架126与支撑架127的相互靠近或者远离。 可选地, 弹性件125为 弹簧, 弹簧套设于第一光轴1271的外围。 本实施例提供的进样装置1通过弹性件125实现负 载不同时, 皮带123通过自适应变形适应阻力的变化, 防止出现打滑和卡死现象, 保证了进 样过程连续性的同时, 也提高了进样过程的稳定性, 即实现柔性进样。 0102 进一步地, 。
36、挂钩128通过挂钩基座129设于皮带123上; 滑槽1111下方设有位置光耦 13, 位置光耦13靠近支撑架127设置。 可选地, 位置光耦13采用对射光耦, 当挂钩基座129移 动至对射光耦的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时, 对射光耦发出信号, 挂钩128复位。 滑槽1111上设 有长条孔, 挂钩128伸出长条孔后与卡槽201抵接; 挂钩128在复位点时, 挂钩128探入滑槽 1111的下方设置。 进一步地, 设定挂钩128的复位点在进样开始区。 如此设置, 使得每个样品 架200在进样完成区完成进样后, 挂钩128都能返回进样开始区的复位点, 继续完成下一样 品架200的进样。 0103 为了对样品。
37、架200的进样过程实现自动监测, 滑台机构11还包括下压臂组件112; 下压臂组件112包括设于滑台本体111上的下压座1121、 转动设于所述下压座1121上的压轮 轴1122和设于压轮轴1122端部的卡接体1123。 在样品架200上还设有多个凹槽202; 凹槽202 与采血管100为一一对应设置。 下压座1121上还设有第一微动开关1124; 第一微动开关1124 设于压轮轴1122未设有卡接体1123的端部的上方; 样品架200进样时, 卡接体1123沿着进样 方向由样品架200一个凹槽202卡入另一个凹槽202中, 压轮轴1122未设有卡接体1123的一 端则周期性地与第一微动开关1。
38、124的弹片接触, 触发第一微动开关1124产生周期性信号。 下压臂组件112实现了样品架200上采血管100逐个进样的周期性信号的反馈, 该周期性信 号能够传递至血沉测试仪的控制系统, 便于系统了解进样情况, 并反馈信号给其他工序, 保 证测试过程循序渐进地进行。 可选地, 根据滑台本体111的长度, 下压臂组件112可沿着进样 方向设置多个, 保证能够连续反馈样品架200在进样方向上逐个进样的信号。 0104 进一步地, 滑台机构11还包括沿着进样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定位微动开关113; 定 位微动开关113设于滑槽1111的下方, 且其弹片伸出滑槽1111设置; 样品架200经过任一定 位。
39、微动开关113时, 均可通过压动定位微动开关113的弹片, 触发定位微动开关113产生样品 架200到达该处的信号。 可选地, 在滑台本体111的每个工位均设置至少一个定位微动开关 113。 定位微动开关113的设置, 便于系统了解样品架200的进样过程, 并根据样品架200的进 样位置启动其他工序。 当一个样品架200全部进样完成进入进样完成区, 触碰进样完成区的 说明书 6/17 页 9 CN 109991433 A 9 定位微动开关113时, 控制系统接收到信号, 及时提醒人员放置新的样品架200。 0105 2、 扫码装置及扫码调整装置 0106 在医疗检测领域, 采血管100的外侧壁。
40、贴设有标识码, 用于标记和区分不同采血管 100中的血样。 检验人员在放置和周转采血管100时无需一一核对, 只需将周转来的多个采 血管100随机放置到样品架200上, 再由进样装置1输送滑台本体111的扫码区, 扫码装置2对 采血管100的标识码自动进行扫描和信息识别。 血沉测试仪测试完成后, 显示装置7能够对 号入座, 输出每一标识码所标记的采血管100中血样的测试结果。 具体地, 参考图8和9, 在滑 台本体111的侧壁上开设有扫码窗口1112, 样品架200和扫码装置2的扫描头21位于滑台本 体111的两侧。 随着样品架200在滑台本体111上滑动, 样品架200上的每个采血管100均。
41、能够 与扫码窗口1112正对。 扫描头21用于扫描标识码, 与扫码窗口1112正对设置。 0107 由于贴设的标识码并无法完全覆盖采血管100的外侧壁, 且检验人员将采血管100 随意放在样品架200上, 使得采血管100上的标识码朝向不一。 因此, 当扫码装置2扫描采血 管100上的标识码时, 常会由于标识码没有对正扫描头21, 使得扫描失败, 影响扫描效率, 因 此亟需提供一种扫码调整装置3, 以使标识码对正扫码窗口1112, 以提高扫码效率和准确 度。 0108 参考图10和11, 该扫码调整装置3包括安装座31、 第二驱动机构32、 第一旋转轮33、 第一压紧件34和第二旋转轮35。 。
42、整个扫码调整装置3设于滑台本体111远离扫描头21的一 侧, 其安装座31与滑台本体111固定连接。 第二驱动机构32设置于安装座31上, 且能够在竖 直平面内翻转。 第一旋转轮33与第二驱动机构32的输出端连接, 第一压紧件34设置于安装 座31上, 第一压紧件34能够在竖直平面内翻转, 通过翻转使其始终与第一旋转轮33接触。 第 二旋转轮35与第一旋转轮33同轴连接, 且第二旋转轮35能够与采血管100接触。 第二驱动机 构32驱动第一旋转轮33和第二旋转轮35旋转, 第一压紧件34与第一旋转轮33摩擦, 使得第 二驱动机构32绕安装座31转动, 进而带动第二旋转轮35与第一旋转轮33旋转。
43、, 从而使第二 旋转轮35靠近并接触采血管100, 采血管100在第二旋转轮35的摩擦作用下绕采血管100自 身的轴线旋转, 完成调整采血管100标识码这一动作。 本实施例提供的扫码调整装置3仅依 靠第二驱动机构32这一单动力源, 实现了第二旋转轮35的旋转和靠近采血管100这两个动 作, 结构简单, 不需额外的运动空间, 不需频繁更换零部件, 提高了扫码效率和准确度。 0109 具体地, 第二旋转轮35由弹性材料制成。 当第二旋转轮35接触采血管100的侧壁 时, 会形成稳定的挤压而不损坏采血管100。 相应地, 第一旋转轮33由金属材料制成。 第一旋 转轮33与第一压紧件34摩擦接触, 为。
44、第二驱动机构32提供了靠近采血管100的趋势, 使得第 二驱动机构32绕安装座31转动, 从而使与第二驱动机构32同轴连接的第二旋转轮35完成靠 近采血管100这一动作。 进一步地, 压紧件34的一端转动设置于安装座31上, 另一端包裹弹 性套, 弹性套始终与第一旋转轮33接触。 扫码调整装置3还包括张紧件36, 张紧件36的一端 固定于安装座31上, 另一端固定于第一压紧件34上, 用于将第一压紧件34压紧在第一旋转 轮33上。 具体地, 张紧件36为弹簧。 弹簧始终处于拉紧的状态, 进而使第一压紧件34始终与 第一旋转轮33接触。 0110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驱动机构32为电机, 电机通过电。
45、机座37安装于安装座31上。 具 体地, 电机座37上对称设置两个支柱371, 两个支柱371转动设置于安装座31上, 支柱371的 轴线与第二驱动机构32输出端的轴线垂直, 便于电机座37和第二驱动机构32一起绕支柱 说明书 7/17 页 10 CN 109991433 A 10 371的轴线旋转。 0111 扫码调整装置3的实施过程如下: 初始状态时, 第二旋转轮35与采血管100不接触。 第二驱动机构35输出动力F1, 第一旋转轮33与第一压紧件34滚动摩擦产生阻力F2, F1F2, 使第二驱动机构32绕支柱371的轴线转动, 进而带动第二旋转轮35与第一旋转轮33绕支柱 371的轴线转。
46、动, 从而使第二旋转轮35靠近采血管100, 直至接触采血管100。 此后, 第二旋转 轮35对采血管100挤压产生阻力F3, 第二旋转轮35与采血管100之间为滚动摩擦, F1F2+F3, 第二旋转轮35继续靠近采血管100, 第二旋转轮35对采血管100挤压变形增大, 则第二旋转 轮35对采血管100挤压产生阻力F3增大。 当第一旋转轮33与第一压紧件34之间由滚动状态 变为滑动状态时, 第二旋转轮35带着采血管100转动, 从而完成调整采血管100上标识码位 置这一动作。 0112 本实施例中, 在滑台本体111的扫码区设置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第一位置与扫码 窗口1112正对, 运行至。
47、第一位置的采血管100通过扫码装置2进行扫码操作。 沿样品架200的 滑动方向, 第二位置设置于第一位置的上游, 第二位置与第一位置的距离等于相邻两个采 血管100之间的距离。 扫码装置2还包括第一检测装置22, 第一检测装置22用于检测与第二 位置正对的样品架200上是否放置采血管100, 即进行空管监测, 若第一检测装置22检测到 样品架200上该位置处没有采血管100, 则向控制系统反馈信号, 及时安排下续工序的具体 操作。 0113 具体地, 第一检测装置22为对射光耦, 对射光耦与第二位置正对设置。 对射光耦包 括相对设置的发射端和接收端。 对射光耦的发射端固定于对射光耦柱221上,。
48、 对射光耦柱 221与扫码调整装置3位于滑台本体111的同一侧; 对射光耦的接收端固定于滑台本体111的 侧壁上, 使得对射光耦的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位于样品架200的两侧。 若第二位置上没有设 置采血管100, 则采血管100不会遮挡对射光耦的发射端发出的光信号, 则对射光耦的接收 端能够接收到该光信号, 则对射光耦的接收端将该光信号转化成电信号反馈给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获得空管信号。 反之, 若第二位置上设置采血管100, 则采血管100会遮挡对射光耦 的发射端发出的光信号, 则对射光耦的接收端接收不到该光信号, 则对射光耦的接收端不 会形成电信号。 0114 3、 混匀拔盖装置 0115 。
49、测试血沉用的采血管100都带有试管帽101, 采血管100内有一定的负压值, 医护人 员使用含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100对病人静脉抽血, 抽血完毕后, 采血管100被放置到样品 架200上, 同时样品架200被转移到检验室, 利用血沉测试仪进行血沉测试。 这个周转过程会 消耗一定的时间, 而采血管100如果5分钟内不进行血沉测试, 血液中的红细胞就会自然发 生沉降, 所以在利用该血沉测试仪进行血沉测试前需要对采血管100内的血样进行轻轻颠 倒混匀, 让血液内的红细胞均匀分布, 再开始测试血沉才能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需 要在血样摇匀后, 将试管帽101拔出, 便于后续加样装置5将采血管10。
50、0里的血样吸取至测试 装置6的标准血沉玻璃管300中完成检测。 本实施例中, 进样装置1将样品架200输送至滑台 本体111的混匀拔盖区后, 通过混匀拔盖装置4完成采血管100的混匀和拔盖工序。 0116 参考图12-17, 混匀拔盖装置4包括夹持机构41、 拔盖机构42、 出料斗43和翻转机构 45。 夹持机构41夹持住采血管100的管体, 防止拔除试管帽101时带走采血管100的管体。 具 体参考图13, 拔盖机构42包括提升叉421和提升电机422, 提升叉421能够夹持试管帽101, 提 说明书 8/17 页 11 CN 109991433 A 11 升电机422能够驱动提升叉421远。
- 内容关键字: 血沉 测试仪 测试 方法
茶叶加工用脱水除湿装置.pdf
防脱插座.pdf
轨道交通的线缆分线箱.pdf
钢结构加工用激光切割装置.pdf
粉末烧结滤芯.pdf
茶叶加工用的风选除尘装置.pdf
动物饲料搅拌机.pdf
注塑机配料结构.pdf
大气环境污染监测用的空气采样装置.pdf
无人机自动归中装置.pdf
筛分机新型缓冲器.pdf
蜂窝沸石高效低耗再生装置.pdf
陶瓷茶具生产用胚体上釉设备.pdf
干蛋糕的切片装置.pdf
煤矿地质堵水用注浆装置.pdf
混凝土抗压检测装置.pdf
建筑围护结构.pdf
具有加快流速功能的薄膜冷却水槽.pdf
3D打印线材生产用废料回收装置.pdf
老年患者围术期无线血氧监测方法.pdf
厨卫设施的灯板及淋浴龙头.pdf
电网电压监测装置.pdf
跟网型与构网型变流器有功协调优化控制方法及系统.pdf
褐煤粉煤高效气化系统.pdf
煤矸石脱碳烧结用温控布料系统.pdf
erp管理系统及方法.pdf
自动化有限元预紧力数据批量传递与仿真计算控制方法.pdf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数据通信系统及方法.pdf
基于链表的雷达信号分选方法.pdf
基于数字孪生的运动控制实训方法及系统.pdf
针对低速无人机的区域拒止方法和系统.pdf
基于智慧杆的路侧停车监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pdf
一种添加竹子成分的食用盐制备方法.pdf
免煮汤圆及其生产工艺.pdf
一种改进的耕边式垂直翻转犁.pdf
一种以鱼肉、猪肉为主要原料的风味鱼糕及其制作方法.pdf
一种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装置.pdf
一种复杂基因型群体快速培育小麦抗穗发芽材料的方法.pdf
具有吸风系统的四分离玉米脱粒机.pdf
一种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药物组合物微球注射剂.pdf
一种米索前列醇栓剂.pdf
用于甘蔗中的杀线虫混合物.pdf
在放射和/或化学疗法治疗前预敏化癌症的方法和新的细胞因子混合物.pdf
伸缩式秧苗移植器.pdf
人体疼痛生物信息多参数整合即时评估系统.pdf
一种治疗精神病的药物.pdf
小型多功能森林抚育剩余物收集装置.pdf
一种杂合抗菌肽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应用.pdf
在医学成像应用中对固定造影剂脱离的检测.pdf
海参养殖过程中亚硝酸盐的调制装置.pdf
一种食用菌室内悬挂种植系统.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