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花两用茶树树冠的培育方法.pdf
《叶花两用茶树树冠的培育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叶花两用茶树树冠的培育方法.pdf(9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267326.3 (22)申请日 2019.04.03 (71)申请人 宁波黄金韵茶业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315412 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石步 村上王7号 (72)发明人 王开荣张龙杰李明吴颖 郑新强梁月荣 (74)专利代理机构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 司 33102 代理人 袁忠卫 (51)Int.Cl. A01G 17/00(2006.01) A01G 7/06(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叶花两用茶树树冠的培育方法 (57)摘要 一种叶花两用茶树。
2、树冠的培育方法, 步骤 为: 选择品种培育树势第一年育冠(培育主 干)第二年育冠(春采茶、 秋采花)第三年育 冠(春采茶、 秋采花)形成基础树冠投产(春 采茶、 秋采花)和茶园周年管理。 本发明突破了长 期来单一采收鲜叶的茶园经营理念, 以茶叶、 茶 树花同时作为茶园主营产品目标, 实现资源的均 衡利用和效益优化, 所生产的茶鲜叶、 鲜花均具 有明显的质量优势, 表现为采收的芽叶粗壮、 萌 发匀齐, 鲜花匀称、 饱满、 批次性强, 能满足名优 茶、 茶树花的优质、 高产要求, 探索了一条资源综 合开发、 综合效益复加的茶园经营新途径, 对茶 产业发展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
3、4页 附图2页 CN 109997590 A 2019.07.12 CN 109997590 A 1.一种叶花两用茶树树冠的培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主杆直立、 树势健盛、 茶芽萌芽能力强、 茶树花量大、 品质兼优的茶树品种, 采取 宽行稀植的茶园布局; 2)种植管抚方法参照茶园种植常规技术基础上, 提高用肥水平, 促进茶树发育, 确保满 足每年树冠培育的树高、 分枝等要求; 3)种植三年建立起基础树冠: 第一年培育树冠主干, 第二年建立中冠层骨架, 第三年建 立顶冠层骨架和低冠层基础, 第四年起进入成园期, 实行周年树冠维护和正常生产; 4)茶园从第二、 三年起春茶实行定。
4、向留鱼采, 第四年起春茶全部留鱼叶采; 第二年起秋 季采收鲜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1)茶园布局的种植规格为: 行距160170cm, 穴距4045cm, 单行单株或双株, 每亩种植10002000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2)种植当年茶树树高不低于 60cm; 第二年春茶后主干高度80cm以上, 秋后树高120cm以上; 第三年春茶后树高达到 150cm, 秋后树高18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3)树冠培育的具体过程为: a、 第一年培育树冠主干, 种植当年三轮梢萌发起, 。
5、每株选择12个粗壮、 直立的优势枝 作为主干蓄养, 其余粗壮枝梢及时摘去顶芽, 弱枝任其生长; b、 第二年建立中冠层骨架, 全年蓄养主干, 春茶采摘结束后至三轮梢萌发前, 及时疏剪 树高75cm以下部位的粗度2.5mm以上侧枝, 保留粗度2.5mm以下侧枝; 三轮梢萌发后, 选择树 高75cm至90cm间主干上萌发的35侧枝, 双株栽培时控制在68个侧枝, 作为中冠层骨干 枝; c、 第三年建立顶冠层骨架和低冠层基础, 完成基础树冠骨架培育, 春茶采摘结束后, 立 即清除中冠层即树高75cm至90cm间以下部位的侧枝, 中冠层骨干侧枝留1015cm短剪, 并 控制下级分枝呈小于30度的水平角。
6、度斜外伸展; 三轮梢萌发前, 树高达到150cm时, 摘去主 枝顶芽; 尔后抹去90cm130cm间主枝上萌发的侧芽, 蓄养130cm145cm部位的侧枝, 形成 顶冠层骨干枝; 三轮梢萌发后, 蓄养中冠层以下主枝萌发的侧枝, 形成低冠层; d、 第四年起进行春茶采摘结束后, 低冠层侧枝保留基部12cm后清除, 中冠层与顶冠 层之间的侧枝从基部清除, 中冠层、 顶冠层的骨干枝保留1015cm短剪, 二级以下分枝每年 提高一、 二个芽位短剪, 尔后蓄梢养冠; 低冠层从三轮梢起蓄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培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茶树树冠的结构由顶冠层、 中冠 层、 低冠层三层树冠组成, 。
7、其中低冠层是指当年三轮梢起从主干基部或根颈部蓄养的纯采 翌年春茶的营养枝层, 低冠层形态为上大下小的椭圆柱体, 株间冠幅小于株距, 行间冠幅不 超过80cm, 优势枝分布密度8892个/m2, 最大长度短于50cm, 分枝顶端距中冠层低部10cm 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培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冠层是指当年二轮梢开始蓄养 的翌春采茶为主、 当年秋采鲜花为辅的复合枝层, 中冠层呈椭圆底碟状分布, 株间冠幅小于 株距, 行间冠幅小于行距的85, 优势枝分布密度130140个/m2, 最大长度短于50cm, 分枝 顶端不上穿顶冠层低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培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
8、: 所述顶冠层是指当年二轮梢开始蓄养 权利要求书 1/2 页 2 CN 109997590 A 2 的以采花为主、 兼顾翌春采茶的复合枝层, 顶冠层呈椭圆底圆锥体分布, 株间冠幅小于株 距, 行间冠幅小于行距的70, 优势枝分布密度105110个/m2, 最大长度短于80cm, 分枝顶 端高度以适合采摘为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4)具体为: 茶园在种植第二、 三年春季时, 主干顶芽萌发的新梢不采, 主干侧芽和侧枝萌发的新梢均留鱼叶采; 第四年起 春茶全部新梢均留鱼叶采; 第二年起秋季采摘茶树鲜花, 采摘应做到及时、 分批, 以花苞将 开或初开为宜。 权利。
9、要求书 2/2 页 3 CN 109997590 A 3 一种叶花两用茶树树冠的培育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茶树培育方法, 尤其涉及一种叶花两用茶树树冠的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茶树花是茶树的重要生殖器官, 主要成分有总糖、 茶皂甙、 蛋白质、 茶多酚、 氨基 酸、 黄酮类化合物、 咖啡碱及SOD等, 研究表明, 茶树花有着茶叶相似和独特的功效。 2013年1 月卫生部第1号公告批准了茶树花(Tea blossom)为新资源食品, 成为茶资源多元开发的法 律依据。 0003 茶树在二三龄后即进入开花阶段, 花蕾主要在当年6-7月的一、 二轮新梢上, 开花、 结实期在10-1。
10、2月, 其孕蕾、 开花能力决定于品种、 树龄、 茶园模式、 枝梢状况、 栽培技术及生 态影响。 由于枝梢孕蕾导致树体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 开花、 结实又消耗茶树体内营 养, 削弱翌年茶叶产量、 质量和树势。 因此, 以采收茶叶为单一经营目标的现代茶园, 都十分 注重抑制茶树的孕蕾、 开花、 结实, 并取得了实际成效。 而把采收茶叶、 茶树花同时作为经营 目标时, 现有密集、 低矮的树冠模式就显得不适应、 不科学了。 0004 因此, 为了实现茶园经营产品的拓展和效益增长, 需要建立一种采收茶鲜叶、 茶树 花同时作为主要栽培和营利目标的茶树树冠模式。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
11、问题是提供一种叶花两用茶树树冠的培育方法, 以实现茶 园的多元化发展, 使得茶叶、 茶树花同时作为主要栽培和营利产品。 0006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叶花两用茶树树冠的培育方 法, 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0007 1)选择主杆直立、 树势健盛、 茶芽萌芽能力强、 茶树花量大、 品质兼优的茶树品种, 采取宽行稀植的茶园布局; 0008 2)种植管抚方法参照茶园种植常规技术基础上, 提高用肥水平, 促进茶树发育, 确 保满足每年树冠培育的树高、 分枝等要求; 0009 3)种植三年建立起基础树冠: 第一年培育树冠主干, 第二年建立中冠层骨架, 第三 年建立顶冠层骨架。
12、和低冠层基础, 第四年起进入成园期, 实行周年树冠维护和正常生产; 0010 4)茶园从第二、 三年起春茶实行定向留鱼采, 第四年起春茶全部留鱼叶采; 第二年 起秋季采收鲜花。 0011 作为优选, 所述步骤1)茶园布局的种植规格为: 行距160170cm, 穴距4045cm, 单行单株或双株, 每亩种植10002000株。 0012 作为优选, 所述步骤2)种植当年茶树树高不低于60cm; 第二年春茶后主干高度 80cm以上, 秋后树高120cm以上; 第三年春茶后树高达到150cm, 秋后树高180cm。 0013 作为改进, 所述步骤3)树冠培育的具体过程为: 0014 a、 第一年培育。
13、树冠主干, 种植当年三轮梢萌发起, 每株选择12个粗壮、 直立的优 说明书 1/4 页 4 CN 109997590 A 4 势枝作为主干蓄养, 其余粗壮枝梢及时摘去顶芽, 弱枝任其生长; 0015 b、 第二年建立中冠层骨架, 全年蓄养主干, 春茶采摘结束后至三轮梢萌发前, 及时 疏剪树高75cm以下部位的粗度2.5mm以上侧枝, 保留粗度2.5mm以下侧枝; 三轮梢萌发后, 选 择树高75cm至90cm间主干上萌发的35侧枝(双株栽培时控制在68个侧枝), 作为中冠层 骨干枝; 0016 c、 第三年建立顶冠层骨架和低冠层基础, 完成基础树冠骨架培育, 春茶采摘结束 后, 立即清除中冠层即。
14、树高75cm至90cm间以下部位的侧枝, 中冠层骨干侧枝留1015cm短 剪, 并控制下级分枝呈小于30度的水平角度斜外伸展; 三轮梢萌发前, 树高达到150cm时, 摘 去主枝顶芽; 尔后抹去90cm130cm间主枝上萌发的侧芽, 蓄养130cm145cm部位的侧枝, 形成顶冠层骨干枝; 三轮梢萌发后, 蓄养中冠层以下主枝萌发的侧枝, 形成低冠层; 0017 d、 第四年起进行春茶采摘结束后, 低冠层侧枝保留基部12cm后清除, 中冠层与 顶冠层之间的侧枝从基部清除, 中冠层、 顶冠层的骨干枝保留1015cm短剪, 二级以下分枝 每年提高一、 二个芽位短剪, 尔后蓄梢养冠; 低冠层从三轮梢起。
15、蓄养。 0018 进一步, 所述茶树树冠的结构由顶冠层、 中冠层、 低冠层三层树冠组成, 其中低冠 层是指当年三轮梢起从主干基部或根颈部蓄养的纯采翌年春茶的营养枝层, 低冠层形态为 上大下小的椭圆柱体, 株间冠幅小于株距, 行间冠幅不超过80cm, 优势枝分布密度8892 个/m2, 最大长度短于50cm, 分枝顶端距中冠层低部10cm以上。 0019 再进一步, 所述中冠层是指当年二轮梢开始蓄养的翌春采茶为主、 当年秋采鲜花 为辅的复合枝层, 中冠层呈椭圆底碟状分布, 株间冠幅小于株距, 行间冠幅小于行距的 85, 优势枝分布密度130140个/m2, 最大长度短于50cm, 分枝顶端不上穿。
16、顶冠层低部。 0020 再进一步, 所述顶冠层是指当年二轮梢开始蓄养的以采花为主、 兼顾翌春采茶的 复合枝层, 顶冠层呈椭圆底圆锥体分布, 株间冠幅小于株距, 行间冠幅小于行距的70, 优 势枝分布密度105110个/m2, 最大长度短于80cm, 分枝顶端高度以适合采摘为度。 0021 最后, 所述步骤4)具体为: 茶园在种植第二、 三年春季时, 主干顶芽萌发的新梢不 采, 主干侧芽和侧枝萌发的新梢均留鱼叶采, 第四年起春茶全部新梢均留鱼叶采, 第二年起 秋季采摘茶树鲜花, 采摘应做到及时、 分批, 以花苞将开或初开为宜。 0022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0023 1、 突破。
17、了茶园长期来单一采收茶叶的经营理念, 建立的茶树树冠模式是以茶叶、 茶树花同时作为茶园主营产品目标, 实现资源的均衡利用和效益优化; 0024 2、 茶树达到最大覆盖率时, 本发明的三层树冠累加有效开采面积可达到现行平面 (或立体)茶园开采面积的180, 通过层间生产功能差异化, 兼顾叶花两者产量目标; 0025 3、 生产的茶叶、 茶树花均具有明显的质量优势, 表现为采收的芽叶粗壮、 萌发匀 齐, 鲜花匀称、 饱满、 批次性强, 能满足名优茶、 茶树花的优质、 高产要求; 0026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茶园多元开发和茶园树冠模式的创新, 探索了一条资源综合开 发、 综合效益复加的茶园经营新途径,。
18、 对茶产业发展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 附图说明 0027 图13是本发明提供的茶树树冠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为平行于茶行方向的纵 向剖面图, 图2为垂直于茶行方向的横向剖视图; 图3为各冠层垂直投影剖视图。 说明书 2/4 页 5 CN 109997590 A 5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9 一种叶花两用茶树树冠的培育方法, 其流程为: 选择品种培育树势第一年育 冠(培育主干)第二年育冠(春采茶、 秋采花)第三年育冠(春采茶、 秋采花)形成基础 树冠投产(春采茶、 秋采花)和茶园周年管理。 0030 具体步骤为: 0031 1)选择主杆直立、。
19、 树势健盛、 茶芽萌芽能力强、 茶树花量大、 品质兼优的茶树品种, 采取宽行稀植的茶园布局。 种植规格为: 行距160170cm, 穴距4045cm, 单行单株或双株, 每亩种植10002000株; 0032 2)种植管抚方法参照茶园种植常规技术, 提高用肥水平, 促进茶树发育。 种植当年 茶树树高不低于60cm; 第二年春茶后主干高度80cm以上, 秋后树高120cm以上; 第三年春茶 后树高达到150cm, 秋后树高180cm左右; 0033 3)种植三年建立起基础树冠, 第四年起进入成园期, 实行周年树冠维护和正常生 产; 树冠培育技术要求按如下进行: 0034 a、 第一年培育树冠主干。
20、。 种植当年三轮梢萌发起, 每株选择12个粗壮、 直立的优 势枝作为主干蓄养, 其余粗壮枝梢及时摘去顶芽, 弱枝任其生长; 0035 b、 第二年建立中冠层骨架。 全年蓄养主干; 春茶采摘结束后至三轮梢萌发前, 及时 疏剪树高75cm以下部位的粗度2.5mm以上侧枝, 保留粗度2.5mm以下侧枝; 三轮梢萌发后, 选 择树高75cm至90cm间主干上萌发的35侧枝(双株栽培时控制在68个侧枝), 作为中冠层 骨干枝; 0036 c、 第三年建立顶冠层骨架和低冠层基础, 完成基础树冠骨架培育。 春茶采摘结束 后, 立即清除中冠层(树高75cm至90cm间)以下部位的侧枝, 中冠层骨干侧枝留101。
21、5cm短 剪, 并控制下级分枝呈小于30度的水平角度斜外伸展; 三轮梢萌发前, 树高达到150cm时, 摘 去主枝顶芽; 尔后抹去90cm130cm间主枝上萌发的侧芽, 蓄养130cm145cm部位的侧枝, 形成顶冠层骨干枝; 三轮梢萌发后, 蓄养中冠层以下主枝萌发的侧枝, 形成低冠层; 0037 d、 第四年起进行春茶采摘结束后, 低冠层侧枝保留基部12cm后清除, 中冠层与 顶冠层之间的侧枝从基部清除, 中冠层、 顶冠层的骨干枝保留1015cm短剪, 二级以下分枝 每年提高一、 二个芽位短剪, 尔后蓄梢养冠; 低冠层从三轮梢起蓄养。 0038 4)本发明的茶树树冠结构由顶冠层、 中冠层、 。
22、低冠层等三层树冠组成。 主要技术指 标是: 0039 1、 低冠层, 当年三轮梢起从主干基部或根颈部蓄养的纯采翌年春茶的营养枝层, 低冠层形态为上大下小的椭圆柱体, 株间冠幅小于株距, 行间冠幅不超过80cm; 优势枝分布 密度8892个/m2左右, 优选90个/m2, 最大长度短于50cm; 分枝顶端距中冠层低部10cm以上; 0040 2、 中冠层, 当年二轮梢开始蓄养的翌春采茶为主、 当年秋采鲜花为辅的复合枝层, 中冠层呈椭圆底碟状分布, 株间冠幅小于株距, 行间冠幅小于行距的85; 优势枝分布密度 130140个/m2左右, 优选135个/m2, 最大长度短于50cm; 分枝顶端不上穿。
23、顶冠层低部; 0041 3、 顶冠层, 当年二轮梢开始蓄养的以采花为主、 兼顾翌春采茶的复合枝层, 顶冠层 呈椭圆底圆锥体分布, 株间冠幅小于株距, 行间冠幅小于行距的70; 优势枝分布密度105 110个/m2左右, 优选108个/m2, 最大长度短于80cm; 分枝顶端高度以适合采摘为度。 说明书 3/4 页 6 CN 109997590 A 6 0042 5)茶园在种植第二、 三年春季时, 主干顶芽萌发的新梢不采, 主干侧芽和侧枝萌发 的新梢均留鱼叶采; 第四年起春茶全部新梢均留鱼叶采。 第二年起秋季采摘茶树鲜花, 采摘 应做到及时、 分批, 以花苞将开或初开为宜。 0043 下面将本发。
24、明与现有技术进行进一步比较说明 0044 表1是本发明与现行茶园模式技术比较。 0045 表1本发明与现行茶园模式技术比较 0046 0047 本发明与其它茶园技术比较 0048 本发明与现行茶园模式比较, 技术理念不同, 并表现出以下特征: 0049 1、 技术目标不同。 本发明把采茶、 采花同时作为茶园主营目标, 不同于现行茶园仅 以采鲜叶为目标、 采花是变废为宝的经营方式, 因此本发明是茶园经营的创新和突破。 0050 2、 茶园布局不同。 本发明采取宽行稀植布局, 是基于创造兼顾花蕾和茶芽发育的 树冠微域生态。 而现行茶园的技术理念正好相反, 采取标准行1.5m的甚至窄行1.2m(矮小。
25、树 种如安吉白茶)的密植, 目的是增加茶芽密度, 并抑制花蕾孕育。 0051 3、 树冠结构不同。 现行的平面采摘茶园是单一浅采摘层、 高密度分枝、 多季采茶的 树冠结构, 立体采摘茶园为单一深采摘层、 低密度分枝、 只采春茶的树冠。 而本发明在宽行 稀植布局基础上, 树冠为分枝密度和功能差异化的多层结构组成: 低冠层纯采春茶, 中冠 层采春茶为主、 采花为辅, 顶冠层采花为主、 兼采春茶, 这在技术上考虑了两个方面, 一 是利用不同轮次新梢的发育特点进行功能分配, 达到均衡春采芽叶、 秋采鲜花产量的目的, 二通过垂直向空间开发, 免补宽行稀植、 分枝稀疏造成的投产慢、 产量低的问题。 005。
26、2 4、 育冠方法不同。 本发明的育冠方法在种植后三年内, 分年依次是培育主干、 中冠 层、 顶冠层和低冠层。 其中中冠层、 顶冠层的枝梢每年在二轮梢起培育, 低冠层在三轮梢后 培育, 这样利用顶端优势和新梢生育轮次特性, 顶冠层的枝梢发育旺于中冠层, 二萌发的轮 梢能形成更多的花芽, 而三轮后新梢多数不会形成花芽, 从而为翌年提供更多的芽叶。 0053 结论: 本发明突破了长期来单一采收鲜叶的茶园经营理念, 以茶叶、 茶树花同时作 为茶园主营产品目标, 探索了一条资源综合开发、 综合效益复加的茶园经营新途径, 对茶产 业发展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 说明书 4/4 页 7 CN 109997590 A 7 图1 图2 说明书附图 1/2 页 8 CN 109997590 A 8 图3 说明书附图 2/2 页 9 CN 109997590 A 9 。
- 内容关键字: 两用 茶树 树冠 培育 方法
电动车玩具车配件清洗设备.pdf
电缆架设用缓冲夹具.pdf
保温墙体连接结构.pdf
卧式液压装配机.pdf
密封胶圈结构.pdf
电缆挤出设备.pdf
自动数控陶瓷茶壶磨口机.pdf
用于锂云母矿的浮选装置.pdf
汽车用线性灯光模块.pdf
多腔体注压成型模具的均匀冷却结构.pdf
空气环境监测装置.pdf
污水净化处理装置.pdf
自动反清洗管道过滤器.pdf
智慧采油系统.pdf
内科护理诊断监测呼吸装置.pdf
压滤机接液翻板支撑结构.pdf
工程材料切割装置.pdf
双侧气囊压榨机罐体.pdf
滚动筛.pdf
均温板.pdf
活塞止转销压力检测装置.pdf
数据抽取与加载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pdf
路面隔离装置.pdf
基于中继技术的UWB传输方法及电子设备、存储介质.pdf
膨化食品原料清洗装置.pdf
低GI冲泡速食米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pdf
基于人工智能的电路故障监测方法及系统.pdf
生态旅游资源卫星遥感数据批量处理及下载系统.pdf
焦炉烟气去除焦油的装置及方法.pdf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海洋牧场投喂系统.pdf
脉冲信号的时间及电荷测量方法及装置.pdf
废钢破碎的防阻塞布袋除尘器.pdf
3D相机图像自动校正方法及装置.pdf
设施管理系统及方法.pdf
单层框架结构动刚度测试系统.pdf
保健被芯.pdf
一种热工电量型能效数据采集终端.pdf
一种电导率传感器.pdf
高活性蜂王浆冰淇淋.pdf
用于测量涡轮系统内的温度的系统和方法.pdf
辣椒基质栽培用营养液.pdf
水平载人轮椅.pdf
一种酚醛树脂及其制备方法以及一种支撑剂及其制备方法.pdf
电量仪表利用计算机程序实现电流互感器同名端互换的方法.pdf
一体式碱金属载体动态脱附装置.pdf
一种聚醚醚酮精制的生产方法.pdf
对电表中的计量芯片和锰铜片进行温度补偿的方法.pdf
部件运动状态下伸缩长度测量装置.pdf
具有片内终结电路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件及其控制方法.pdf
基于离线客户端计算机的员工考勤方法.pdf
一种激光雷达中全光纤背景光压制和近场信号动态范围抑制技术的光学探测组件.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