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连接的交流换热器.pdf

上传人:磨** 文档编号:11532734 上传时间:2021-10-0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975.1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便连接的交流换热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便连接的交流换热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便连接的交流换热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文档描述:

《便连接的交流换热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便连接的交流换热器.pdf(8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922045167.0 (22)申请日 2019.11.25 (73)专利权人 南通艾斯安液压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226000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江海联 动开发示范区东海大道88号F02-2地 块2号厂房 (72)发明人 张驰支莎莎 (74)专利代理机构 苏州创策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32322 代理人 范圆圆 (51)Int.Cl. F15B 21/0423(2019.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便连接的交流换热器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连接的交流换热。

2、器, 包括换热器芯体和风扇, 换热器芯体顶部和底部 均设有第一折板、 两侧均设有第二折板, 壳体顶 部和底部均设有第三折板、 两侧设有第四折板, 壳体的通孔内侧设有与壳体相连的防护网、 通孔 外侧与交流电机之间设有电机支架, 电机支架的 顶部和底部与第三折板和第一折板之间设有若 干第一螺栓, 电机支架两侧设有V形凹口, 电机支 架上设有位于交流电机两侧的两组对称四边形 孔, 换热器芯体底部的第一折板连接有两个支 脚, 支脚顶部设有L形支架, 通过第一螺栓直接对 穿连接换热器芯体、 壳体和电机支架, 以便减少 壳体冲孔数目, 提高换热器连接安装效率。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 CN 。

3、211398130 U 2020.09.01 CN 211398130 U 1.一种便连接的交流换热器,包括换热器芯体(1)和风扇(2), 所述换热器芯体(1)两侧 分别设有进口(3)和出口(4), 所述风扇(2)外设有壳体(5), 风扇(2)连接有交流电机(6), 其 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芯体(1)顶部和底部均设有第一折板(7)、 两侧均设有第二折板(8), 所述壳体(5)位于换热器芯体(1)一侧, 壳体(5)顶部和底部均设有第三折板(9)、 两侧设有 第四折板(10); 所述壳体(5)上设有通孔(11), 所述通孔(11)内侧设有与壳体(5)相连的防护网(12)、 通孔(11)外侧与交流。

4、电机(6)之间设有电机支架(13), 所述电机支架(13)的顶部和底部与 第三折板(9)和第一折板(7)之间设有若干第一螺栓(15), 第二折板(8)与第四折板(10)之 间设有若干第二螺栓(16), 所述交流电机(6)固定在电机支架(13)上, 交流电机(6)的电机 轴穿过电机支架(13)和防护网(12)、 与风扇(2)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连接的交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护网(12)包括 若干防护环(121)和防护环(121)上的若干固定架(122), 若干固定架(122)分布于电机支架 (13)两侧、 且与壳体(5)相连, 相邻固定架(122)之间设有Y形筋(14)。

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连接的交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支架(13)两 侧设有V形凹口(17), 电机支架(13)侧壁与顶部倾斜设置, 电机支架(13)上设有位于交流电 机(6)两侧的两组对称四边形孔(18)。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便连接的交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 热器芯体(1)底部的第一折板(7)连接有两个支脚(19), 两个支脚(19)位于第三折板(9)两 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便连接的交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脚(19)顶部设 有L形支架(20), 所述L形支架(20)顶部与壳体(5)相抵, L形支架(20)一侧与第一折板(7。

6、)之 间设有第三螺栓(21), 所述支脚(19)端部设有凸板(22), 支脚(19)底部设有位于凸板(22) 一侧的凹槽(23), 支脚(19)上设有若干腰型孔(24)。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211398130 U 2 一种便连接的交流换热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连接的交流换热器,属于换热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液压系统作为一种广泛而高效的传动系统常被应用于挖掘机械、 输送机械、 车载 机械等中, 应用于液压系统的交流换热器连接在液压系统的回路上, 一般包括可供液压油 通过的换热器芯体和风扇, 风扇轴与交流电机轴通过键轴配合或联轴器连接实现风扇驱 动。

7、, 工作时, 液压系统中高温油液经过换热器芯体, 与风扇垂直的强制流动冷空气进行高效 热交换, 使液压油降至工作温度以保证主机正常运转, 使液压系统传动顺利开展。 由于风扇 外设有与换热器芯体连接的壳体, 交流电机与壳体固定时, 仅通过狭小的固定盘连接, 使风 扇外罩的结构趋于复杂, 交流电机容易产生机体振动, 而加装电机支架后采用与风扇外的 壳体连接时, 则大大增加了连接点数, 导致交流换热器整体连接时的螺栓量较大, 壳体冲孔 数目较多, 使制造、 装配和安装费时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 提供一种便连接的交流换热器,通过 第一螺栓直接对穿连接换热。

8、器芯体、 壳体和电机支架, 以便减少壳体冲孔数目, 提高换热器 连接安装效率。 0004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0005 一种便连接的交流换热器,包括换热器芯体和风扇, 所述换热器芯体两侧分别设 有进口和出口, 所述风扇外设有壳体, 风扇连接有交流电机, 其中, 所述换热器芯体顶部和 底部均设有第一折板、 两侧均设有第二折板, 所述壳体位于换热器芯体一侧, 壳体顶部和底 部均设有第三折板、 两侧设有第四折板; 0006 所述壳体上设有通孔, 所述通孔内侧设有与壳体相连的防护网、 通孔外侧与交流 电机之间设有电机支架, 所述电机支架的顶部和底部与第三折板和第一折板之间设有若。

9、干 第一螺栓, 第二折板与第四折板之间设有若干第二螺栓, 所述交流电机固定在电机支架上, 交流电机的电机轴穿过电机支架和防护网、 与风扇相连; 0007 所述电机支架两侧设有V形凹口, 电机支架侧壁与顶部倾斜设置, 电机支架上设有 位于交流电机两侧的两组对称四边形孔; 0008 所述换热器芯体底部的第一折板连接有两个支脚, 两个支脚位于第三折板两侧, 所述支脚顶部设有L形支架, 所述L形支架顶部与壳体相抵, L形支架一侧与第一折板之间设 有第三螺栓, 所述支脚端部设有凸板, 支脚底部设有位于凸板一侧的凹槽, 支脚上设有若干 腰型孔。 0009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0010 (1)第二螺栓。

10、安装连接后, 第一螺栓可直接对穿连接顶部和底部的第一折板、 第三 折板和电机支架, 实现电机支架、 壳体和换热器芯体的固定连接, 避免电机支架与壳体连接 说明书 1/3 页 3 CN 211398130 U 3 时增多壳体上的开孔数目, 以便省却加工和连接安装步骤; 0011 (2)以V形凹口和四边形孔的结构设计使电机支架不仅重量较轻, 且减小对防护网 的遮挡, 以保证换热气体的流动; 0012 (3)以第一折板与支脚的L形支架连接, 可避免壳体或换热器芯体的底面开孔, 节 省生产步骤, 凸板为第三螺栓让位方便安装, 凸板和底部带凹槽的支脚形成底面支撑, 使整 体连接可靠, 提高换热器连接安装。

11、效率。 附图说明 0013 图1为本实用新型后俯视立体图。 0014 图2为本实用新型后仰视立体图。 0015 图3为本实用新型前俯视立体图。 0016 图中标记: 换热器芯体1和风扇2, 进口3和出口4, 壳体5, 交流电机6, 第一折板7、 第 二折板8, 第三折板9、 第四折板10, 通孔11, 防护网12、 电机支架13, 防护环121, 固定架122, Y 形筋14, 第一螺栓15, 第二螺栓16, V形凹口17, 四边形孔18, 支脚19, L形支架20, 第三螺栓 21, 凸板22, 凹槽23, 腰型孔24。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

12、说明。 0018 一种便连接的交流换热器,包括换热器芯体1和风扇2, 所述换热器芯体1两侧分别 设有进口3和出口4, 所述风扇2外设有壳体5, 风扇2连接有交流电机6, 其中, 所述换热器芯 体1顶部和底部均设有第一折板7、 两侧均设有第二折板8, 所述壳体5位于换热器芯体1一 侧, 壳体5顶部和底部均设有第三折板9、 两侧设有第四折板10; 0019 所述壳体5上设有通孔11, 所述通孔11内侧设有与壳体5相连的防护网12、 通孔11 外侧与交流电机6之间设有电机支架13, 所述防护网12包括若干防护环121和防护环121上 的若干固定架122, 若干固定架122分布于电机支架13两侧、 且。

13、与壳体5相连, 相邻固定架122 之间设有Y形筋14; 0020 所述电机支架13的顶部和底部与第三折板9和第一折板7之间设有若干第一螺栓 15, 第二折板8与第四折板10之间设有若干第二螺栓16, 所述交流电机6固定在电机支架13 上, 交流电机6的电机轴穿过电机支架13和防护网12、 与风扇2相连; 0021 所述电机支架13两侧设有V形凹口17, 电机支架13侧壁与顶部倾斜设置, 电机支架 13上设有位于交流电机6两侧的两组对称四边形孔18; 0022 所述换热器芯体1底部的第一折板7连接有两个支脚19, 两个支脚19位于第三折板 9两侧, 所述支脚19顶部设有L形支架20, 所述L形支。

14、架20顶部与壳体5相抵, L形支架20一侧 与第一折板7之间设有第三螺栓21, 所述支脚19端部设有凸板22, 支脚19底部设有位于凸板 22一侧的凹槽23, 支脚19上设有若干腰型孔24。 0023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0024 安装时通过第二螺栓16安装连接换热器芯体1两侧和壳体5两侧, 第一螺栓15可直 接对穿连接顶部和底部的第一折板7、 第三折板9和电机支架13, 实现电机支架13、 壳体5和 换热器芯体1的固定连接, 避免电机支架13与壳体5连接时增多壳体5上的开孔数目, 以便省 说明书 2/3 页 4 CN 211398130 U 4 却加工和连接安装步骤, 同时电机支架13。

15、上下连接安装可靠, 以便支撑交流电机6, 减小震 动; 0025 换热器芯体1两侧的进口3和出口4连接在液压系统中, 当液压油经过换热器芯体1 时, 交流电机6的电机轴带动风扇2旋转, 使风扇2冷风与热液压油产生换热, 对热压油进行 降温, 降温后的液压油从出口4流出至液压系统中, 以保证液压系统正常运行; 0026 防护环121通过点焊与固定架122和Y形筋14连接, 固定架122端部通过铆接壳体5 固定实现防护网12安装, 通过固定架122位于电机支架13两侧的设计, 为电机支架13上下连 接让位, 同时Y形筋14的设置可避免防护环121悬长弧过大, 提高支撑稳定性, 以形成防护, 保证风。

16、扇2空气的流通。 0027 通过电机支架13的结构设计, 使电机支架13顶部和底部与壳体5和换热器芯体1连 接时长度较大, 具有足够的连接点数以保证安装可靠, 同时以V形凹口17和四边形孔18使电 机支架13不仅重量较轻, 且减小对防护网12的遮挡, 以保证换热气体的流动。 0028 直接以第一折板7与支脚19的L形支架20连接, 可避免壳体5或换热器芯体1的底面 开孔, 节省生产步骤, 通过L形支架20形成支脚19对壳体5的支撑, 设置凸板22和凹槽23, 使 第三螺栓21与第一折板7连接时正面空位较大, 凸板22为第三螺栓21让位方便安装, 通过凸 板22和底部带凹槽23的支脚19形成底面。

17、支撑, 腰型孔24方便安装固定换热器整体, 从而保 证支撑和连接稳定可靠。 0029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 需要理解的是, 术语 “中心” 、“纵向” 、“横向” 、“上” 、“下” 、 “前” 、“后” 、“左” 、“右” 、“竖直” 、“水平” 、“顶” 、“底” 、“内” 、“外” 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 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 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 而不是指示 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 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因此不能理解 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 术语 “第一” 、“第二” 等仅用于描述目的, 而不能理解为指示 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18、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由此, 限定有 “第一” 、“第二” 等 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 除非另 有说明,“多个” 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30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 需要说明的是,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 术语 “安 装” 、“相连” 、“连接” 应做广义理解, 例如, 可以是固定连接, 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 或一体地 连接; 可以是机械连接, 也可以是电连接; 可以是直接相连, 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 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 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31 以上所述, 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 局限于此, 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 可轻易想到 的变化或替换, 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因此,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 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说明书 3/3 页 5 CN 211398130 U 5 图1 说明书附图 1/3 页 6 CN 211398130 U 6 图2 说明书附图 2/3 页 7 CN 211398130 U 7 图3 说明书附图 3/3 页 8 CN 211398130 U 8 。

展开阅读全文
内容关键字: 连接 交流 换热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便连接的交流换热器.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df/1153273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