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自主移动的感应监控机器人.pdf

上传人:宁*** 文档编号:11490137 上传时间:2021-09-30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15.0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可自主移动的感应监控机器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可自主移动的感应监控机器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可自主移动的感应监控机器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文档描述:

《可自主移动的感应监控机器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自主移动的感应监控机器人.pdf(8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922041054.3 (22)申请日 2019.11.24 (73)专利权人 南阳市鸿利达电子科技股份有限 公司 地址 473000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产业集 聚区星江路南段 (72)发明人 程龙王可心张贺竹 (74)专利代理机构 郑州明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普通合伙) 41152 代理人 张燕 (51)Int.Cl. B25J 5/00(2006.01) B25J 19/00(2006.01) B62D 57/02(2006.01) B60G 3/00(2006.01。

2、)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可自主移动的感应监控机器人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自主移动的感应 监控机器人, 属于机器人技术领域。 一种可自主 移动的感应监控机器人, 包括壳体, 壳体顶壁上 连接有保护壳, 保护壳内部连接有感应监控设 备, 壳体内壁上连接有支撑柱, 支撑柱外壁上连 接有第一转动轴, 第一转动轴外壁上连接有驱动 机构, 驱动机构的输出端连接有联轴器, 联轴器 远离第一转动轴的一端连接有第一万向节, 第一 万向节远离联轴器的一端连接有传动杆, 传动杆 远离第一万向节的一端连接有第二万向节, 第二 万向节的外壁上连接有车轮, 且车轮和支撑柱之 间连接有减震机构; 本实。

3、用新型能够有效的提高 机器人移动的稳定性, 减小机器人移动过程本体 的倾斜和振动, 从而避免对机器人的正常监控造 成不良的影响。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 CN 211415147 U 2020.09.04 CN 211415147 U 1.一种可自主移动的感应监控机器人, 包括壳体 (1) , 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 (1) 顶壁上 连接有转动盘 (2) , 所述转动盘 (2) 顶壁上保护壳 (201) , 所述保护壳 (201) 内部连接有感应 监控设备, 所述壳体 (1) 内壁上连接有支撑柱 (3) , 所述支撑柱 (3) 外壁上连接有第一转动轴 (301) , 所述第一转动。

4、轴 (301) 外壁上连接有驱动机构, 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端连接有联轴 器 (302) , 所述联轴器 (302) 连接在支撑柱 (3) 的外壁上, 所述联轴器 (302) 远离第一转动轴 (301) 的一端连接有第一万向节, 所述第一万向节远离联轴器 (302) 的一端连接有传动杆 (303) , 所述传动杆 (303) 远离第一万向节的一端连接有第二万向节, 所述第二万向节的外 壁上连接有车轮 (304) , 且所述车轮 (304) 和支撑柱 (3) 之间连接有减震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自主移动的感应监控机器人, 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震机 构包括固定块 (4) , 所述固定。

5、块 (4) 连接在车轮 (304) 的内壁上, 所述固定块 (4) 内壁上连接 有第二转动轴 (401) , 所述第二转动轴 (401) 外壁上连接有第一连杆 (402) , 所述第一连杆 (402) 远离固定块 (4) 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支撑柱 (3) 的外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自主移动的感应监控机器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 杆 (402) 外壁上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杆 (403) , 所述第二连杆 (403) 的外壁上转动连接有伸缩 杆 (404) , 所述伸缩杆 (404) 远离第二连杆 (403) 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支撑柱 (3) 的外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

6、可自主移动的感应监控机器人, 其特征在于, 所述伸缩杆 (404) 包括外杆 (405) 、 内杆 (406) 和活塞 (407) , 所述活塞 (407) 滑动连接在外杆 (405) 内部, 所述内杆 (406) 连接在活塞 (407) 的顶壁上, 且所述内杆 (406) 与外杆 (405) 滑动相连, 所述 活塞 (407) 的底壁上连接有弹性件 (408) , 所述弹性件 (408) 远离活塞 (407) 的一端与外杆 (405) 的内壁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自主移动的感应监控机器人, 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 (1) 内部分别开凿有电池腔 (101) 、 模块腔 (102。

7、) 和接线腔 (103) , 所述电池腔 (101) 内部设置 有电池卡座, 所述接线腔 (103) 内部连接有连接头。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211415147 U 2 一种可自主移动的感应监控机器人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可自主移动的感应监控机器人。 背景技术 0002 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 包括一切模拟人类行为或思想与模拟其他生 物的机械, 狭义上对机器人的定义还有很多分类法及争议, 有些计算机程序甚至也被称为 机器人, 在当代工业中, 机器人指能自动运行任务的人造机器设备, 用以取代或协助人类工 作, 一般会是机电设备,。

8、 由计算机程序或是电子电路控制。 0003 为了能够有效的降低人们的劳动强度, 因此现有技术中出现了一种可自主移动的 感应监控机器人,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可自主移动的感应监控机器人的越障和减震效果较 差, 当在不平整的路面上移动时, 难以保证良好的平稳状态, 本体的倾斜和振动情况较为严 重, 从而导致对机器人的正常监控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因此一种可自主移动的感应监控 机器人尤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而提出的一种可自主移动的感 应监控机器人。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 一种可自主移动的感应监控机。

9、器人, 包括壳体, 所述壳体顶壁上连接有转动盘, 所 述转动盘顶壁上保护壳, 所述保护壳内部连接有感应监控设备, 所述壳体内壁上连接有支 撑柱, 所述支撑柱外壁上连接有第一转动轴, 所述第一转动轴外壁上连接有驱动机构, 所述 驱动机构的输出端连接有联轴器, 所述联轴器连接在支撑柱的外壁上, 所述联轴器远离第 一转动轴的一端连接有第一万向节, 所述第一万向节远离联轴器的一端连接有传动杆, 所 述传动杆远离第一万向节的一端连接有第二万向节, 所述第二万向节的外壁上连接有车 轮, 且所述车轮和和支撑柱之间连接有减震机构。 0007 优选的, 所述减震机构包括固定块, 所述固定块连接在车轮的内壁上, 。

10、所述固定块 内壁上连接有第二转动轴, 所述第二转动轴外壁上连接有第一连杆, 所述第一连杆远离固 定块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支撑柱的外壁上。 0008 优选的, 所述第一连杆外壁上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杆, 所述第二连杆的外壁上转动 连接有伸缩杆, 所述伸缩杆远离第二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支撑柱的外壁上。 0009 优选的, 所述伸缩杆包括外杆、 内杆和活塞, 所述活塞滑动连接在外杆内部, 所述 内杆连接在活塞的顶壁上, 且所述内杆与外杆滑动相连, 所述活塞的底壁上连接有弹性件, 所述弹性件远离活塞的一端与外杆的内壁相连。 0010 优选的, 所述壳体内部分别开凿有电池腔、 模块腔和接线腔, 所述电池腔内部设。

11、置 有电池卡座, 所述接线腔内部连接有连接头。 0011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自主移动的感应监控机器人, 具备以 说明书 1/3 页 3 CN 211415147 U 3 下有益效果: 0012 1、 该可自主移动的感应监控机器人, 通过启动驱动机构, 从而带动第一转动轴转 动, 进而带动第一万向节、 传动轴和第二万向节转动, 进而带动车轮转动, 从而实现该装置 的自主移动, 当该机器人行至较为不平整的路面时, 进而不平整的路面则会对车轮有着一 个向上的作用力, 带动车轮上升, 通过设置有第一连杆、 第一万向节和第二万向节, 从而当 车轮遇到较为不平整的路面时, 则会使得受。

12、力的车轮进行独立上升, 其余不受力的车轮则 仍处于平稳状态, 从而能够有效的保证机器人本体仍处于平衡状态, 进而保证机器人能够 正常进行感应监控工作, 同时, 第一转动轴和驱动机构仍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从而不会对驱 动机构造成任何损伤, 同时, 通过设置有弹性件, 从而当车轮受力向上运动时, 作用于车轮 的外力则会通过第一连杆作用于第二连杆, 然后作用于内杆, 进而带动活塞作用于弹性件, 进而通过设置的弹性件则能够有效的对车轮受到的外力起到缓冲减震的效果, 进而使得机 器人行走的更加平稳, 进而有效的提高其越障功能。 0013 2、 该可自主移动的感应监控机器人, 通过设置有电池腔和电池卡座,。

13、 从而便于电 池的安装、 维护和保养, 通过设置有模块腔, 从而便于对机器人模块进行统一的整理与安 装, 通过设置有接线腔和接线接头, 从而便于机器人各模块之间的连接。 0014 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本实用新型 能够有效的提高机器人移动的稳定性, 减小机器人移动过程本体的倾斜和振动, 从而有效 的避免外界环境对机器人的正常监控造成不良的影响。 附图说明 0015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自主移动的感应监控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一; 0016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自主移动的感应监控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二; 0017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自主。

14、移动的感应监控机器人的减震机构的结构示 意图一; 0018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自主移动的感应监控机器人的减震机构的结构示 意图二; 0019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自主移动的感应监控机器人图4中A部分的放大 图; 0020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可自主移动的感应监控机器人的伸缩杆的结构示意 图。 0021 图中: 1、 壳体; 101、 电池腔; 102、 模块腔; 103、 接线腔; 2、 转动盘; 201、 保护壳; 3、 支 撑柱; 301、 第一转动轴; 302、 联轴器; 303、 传动杆; 304、 车轮; 4、 固定块; 401、 第二转动轴; 402、 第一。

15、连杆; 403、 第二连杆; 404、 伸缩杆; 405、 外杆; 406、 内杆; 407、 活塞; 408、 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 0023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 需要理解的是, 术语 “上” 、“下” 、“前” 、“后” 、“左” 、“右” 、 说明书 2/3 页 4 CN 211415147 U 4 “顶” 、“底” 、“内” 、“外” 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 仅是 为。

16、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 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 的方位、 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4 参照图1-4, 一种可自主移动的感应监控机器人, 包括壳体1, 壳体1顶壁上连接有 转动盘2, 转动盘2顶壁上保护壳201, 保护壳201内部连接有感应监控设备, 壳体1内壁上连 接有支撑柱3, 支撑柱3外壁上连接有第一转动轴301, 第一转动轴301外壁上连接有驱动机 构, 驱动机构的输出端连接有联轴器302, 联轴器302连接在支撑柱3的外壁上, 联轴器302远 离第一转动轴301的一端连接有第一万向节, 第一万向节远离联轴器30。

17、2的一端连接有传动 杆303, 传动杆303远离第一万向节的一端连接有第二万向节, 第二万向节的外壁上连接有 车轮304, 且车轮304和和支撑柱3之间连接有减震机构。 0025 减震机构包括固定块4, 固定块4连接在车轮304的内壁上, 固定块4内壁上连接有 第二转动轴401, 第二转动轴401外壁上连接有第一连杆402, 第一连杆402远离固定块4的一 端转动连接在支撑柱3的外壁上。 0026 第一连杆402外壁上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杆403, 第二连杆403的外壁上转动连接有 伸缩杆404, 伸缩杆404远离第二连杆403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支撑柱3的外壁上。 0027 伸缩杆404包括外杆40。

18、5、 内杆406和活塞407, 活塞407滑动连接在外杆405内部, 内 杆406连接在活塞407的顶壁上, 且内杆406与外杆405滑动相连, 活塞407的底壁上连接有弹 性件408, 弹性件408远离活塞407的一端与外杆405的内壁相连。 0028 通过启动驱动机构, 从而带动第一转动轴301转动, 进而带动第一万向节、 传动杆 303和第二万向节转动, 进而带动车轮304转动, 从而实现该装置的自主移动, 当该机器人行 至较为不平整的路面时, 进而不平整的路面则会对车轮304有着一个向上的作用力, 带动车 轮304上升, 通过设置有第一连杆402、 第一万向节和第二万向节, 从而当车轮。

19、304遇到较为 不平整的路面时, 则会使得受力的车轮304进行独立上升, 其余不受力的车轮304则仍处于 平稳状态, 从而能够有效的保证机器人本体仍处于平衡状态, 进而保证机器人能够正常进 行感应监控工作, 同时, 第一转动轴301和驱动机构仍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从而不会对驱动 机构造成任何损伤, 同时, 通过设置有弹性件408, 从而当车轮304受力向上运动时, 作用于 车轮304的外力则会通过第一连杆402作用于第二连杆403, 然后作用于内杆406, 进而带动 活塞407作用于弹性件408, 进而通过设置的弹性件408则能够有效的对车轮304受到的外力 起到缓冲减震的效果, 进而使得机器。

20、人行走的更加平稳, 进而有效的提高其越障功能。 0029 参照图2, 壳体1内部分别开凿有电池腔101、 模块腔102和接线腔103, 电池腔101内 部设置有电池卡座, 接线腔103内部连接有连接头。 0030 通过设置有电池腔101和电池卡座, 从而便于电池的安装、 维护和保养, 通过设置 有模块腔102, 从而便于对机器人模块进行统一的整理与安装, 通过设置有接线腔103和接 线接头, 从而便于机器人各模块之间的连接。 0031 以上所述, 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 局限于此, 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 根据本实用 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 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 围之内。 说明书 3/3 页 5 CN 211415147 U 5 图1 图2 说明书附图 1/3 页 6 CN 211415147 U 6 图3 图4 说明书附图 2/3 页 7 CN 211415147 U 7 图5 图6 说明书附图 3/3 页 8 CN 211415147 U 8 。

展开阅读全文
内容关键字: 自主 移动 感应 监控 机器人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可自主移动的感应监控机器人.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df/1149013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