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组件.pdf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11472534 上传时间:2021-09-28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36.0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连接器组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连接器组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连接器组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文档描述:

《连接器组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接器组件.pdf(9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922311332.2 (22)申请日 2019.12.20 (73)专利权人 泰科电子 (上海) 有限公司 地址 200131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英伦路999号15幢一 层F、 G、 H部位 (72)发明人 张巍师明付小智范定兵 王树志江洪涛 (74)专利代理机构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 公司 11021 代理人 赵荣岗 (51)Int.Cl. H01R 24/00(2011.01) H01R 13/46(2006.01) H01R 13/11。

2、(2006.01) H01R 13/04(2006.01) H01R 4/48(2006.01) H01R 13/627(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连接器组件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器组件, 包括: 第一连接器, 包括第一壳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壳 体中的一对第一导电端子; 和第二连接器, 适于 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对配, 包括第二壳体和设置在 所述第二壳体中的一对第二导电端子。 每个所述 第一导电端子包括上、 下对称布置的一对第一弹 性端子, 所述一对第一弹性端子的后端适于夹持 住对应的一个第二导电端子的前端, 所述一对第 一弹性端子的前端适于与插入所述第一连接器 的两。

3、根第一导线分别弹性电接触, 每个所述第二 导电端子的后端适于与插入所述第二连接器的 一根第二导线弹性电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中, 可 通过插拔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来快速实现 单根第一导线和成对配置的第二导线之间的连 接和分离, 使用非常方便。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4页 附图2页 CN 211456145 U 2020.09.08 CN 211456145 U 1.一种连接器组件, 包括: 第一连接器(100), 包括第一壳体(110)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110)中的一对第一导 电端子(120); 和 第二连接器(200), 适于与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对配, 包括第二壳体(210)和设置。

4、在所 述第二壳体(210)中的一对第二导电端子(220), 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20)包括上、 下对称布置的一对第一弹性端子(121), 所述一 对第一弹性端子(121)的后端(121a)适于夹持住对应的一个第二导电端子(220)的前端 (220a), 所述一对第一弹性端子(121)的前端(121b)适于与插入所述第一连接器(100)的两 根第一导线分别弹性电接触, 每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0)的后端(220b)适于与插入所述 第二连接器(200)的一根第二导线弹性电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110)具有一个第一竖直分隔壁(1。

5、02), 所述第一竖直分隔壁(102)将所 述第一壳体(110)的内部空间分隔成左右并排布置的两个第一插入腔(101), 所述一对第一 导电端子(120)分别插装在所述两个第一插入腔(101)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110)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壳体(110)的后部分中的第一水平分隔壁 (112), 所述第一水平分隔壁(112)将每个所述第一插入腔(101)的前部分分隔成上下布置 的两个第一容纳室(101a), 所述一对第一弹性端子(121)的前端(121b)分别容纳在所述两 个第一容纳室(101a)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组件, 其特征。

6、在于: 所述两根第一导线分别插入到所述两个第一容纳室(101a)中, 并被所述一对第一弹性 端子(121)的前端(121b)分别弹性地推压在所述两个第一容纳室(101a)的内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组件, 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第一弹性端子(121)的前端(121b)具有可刺入到所述第一导线的刺入边缘, 以便使所述第一弹性端子(121)与所述第一导线可靠电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组件,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壳体(210)的前部分形成有适于与所述第一壳体(110)的第一竖直分隔壁 (102)配合的竖直定位槽(212), 所述竖直定位槽(212)将所述第二壳体(21。

7、0)的前部分分成 左右并排布置的两个插头部(211); 所述第二壳体(210)的两个插头部(211)适于分别插入所述第一壳体(110)的两个第一 插入腔(101)中, 所述第一壳体(110)的第一竖直分隔壁(102)适于插入所述第二壳体(210) 的竖直定位槽(212)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壳体(210)具有一个第二竖直分隔壁(202), 所述第二竖直分隔壁(202)将所 述第二壳体(210)的后部分的内部空间分隔成左右并排布置的两个第二插入腔(201), 所述 一对第二导电端子(220)分别插装到所述两个第二插入腔(201)中; 所述一对第二导电端。

8、子(220)的前端(220a)分别容纳在所述两个插头部(211)中, 所述 一对第二导电端子(220)的后端(220b)分别容纳在所述两个第二插入腔(201)中。 权利要求书 1/2 页 2 CN 211456145 U 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导线插入到所述第二插入腔(201)中, 并被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0)的后端 (220b)弹性地推压在所述第二插入腔(201)的内壁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组件, 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0)的后端(220b)具有可刺入到所述第二导线的刺入边缘, 以便使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0)与所述。

9、第二导线可靠电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0)的前端(220a)呈舌状, 适于插入到所述一对第一弹性端子 (121)的后端(121a)之间, 所述一对第一弹性端子(121)依靠其自身的弹性变形力夹持住所 述第二导电端子(220)的前端(220a)。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器(100)适于以可插拔的方式与所述第二连接器(200)对配。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110)适于以卡扣的方式与所述第二壳体(210)对配。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组件。

10、,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壳体(110)和所述第二壳体(210)中的一个上形成卡环(113), 另一个上形 成有弹性插舌(213), 所述弹性插舌(213)适于插入所述卡环(113)中并与所述卡环(113)锁 扣在一起。 权利要求书 2/2 页 3 CN 211456145 U 3 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0002 在现有技术中, 存在一种适于将单根第一导线同时电连接至两根第二导线的连接 器。 该连接器通常包括一个壳体和设置在壳体中的一体式的导电端子。 每个导电端子的一 端具有单个第一弹性接触臂, 另一端具有分叉开的两个第二弹性接触臂。 每个。

11、导电端子的 第一弹性接触臂适于与单根第一导线弹性电接触, 每个导电端子的两个第二弹性接触臂适 于与两根第二导线分别弹性电接触。 0003 在现有技术中, 由于导电端子是一体式, 因此, 要使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电分离 开, 就必须将第一导线或第二导线从连接器上拔出, 使用很不方便。 0004 此外, 在现有技术中, 由于导电端子是一体式, 因此, 很难将导电端子组装到壳体 中, 增加了连接器的组装难度和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缺陷的至少一个方面。 0006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 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 包括: 第一连接器, 包括第一 。

12、壳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中的一对第一导电端子; 和第二连接器, 适于与所述第一连接 器对配, 包括第二壳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中的一对第二导电端子。 每个所述第一导电 端子包括上、 下对称布置的一对第一弹性端子, 所述一对第一弹性端子的后端适于夹持住 对应的一个第二导电端子的前端, 所述一对第一弹性端子的前端适于与插入所述第一连接 器的两根第一导线分别弹性电接触, 每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后端适于与插入所述第二连 接器的一根第二导线弹性电接触。 0007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 所述第一壳体具有一个第一竖直分隔 壁, 所述第一竖直分隔壁将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左右并排布置的两。

13、个第一插入 腔, 所述一对第一导电端子分别插装在所述两个第一插入腔中。 0008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 所述第一壳体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壳 体的后部分中的第一水平分隔壁, 所述第一水平分隔壁将每个所述第一插入腔的前部分分 隔成上下布置的两个第一容纳室, 所述一对第一弹性端子的前端分别容纳在所述两个第一 容纳室中。 0009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 所述两根第一导线分别插入到所述两 个第一容纳室中, 并被所述一对第一弹性端子的前端分别弹性地推压在所述两个第一容纳 室的内壁上。 001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 每个所述第一弹性端子的前端具有可 刺入。

14、到所述第一导线的刺入边缘, 以便使所述第一弹性端子与所述第一导线可靠电接触。 001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 在所述第二壳体的前部分形成有适于 说明书 1/4 页 4 CN 211456145 U 4 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竖直分隔壁配合的竖直定位槽, 所述竖直定位槽将所述第二壳体的 前部分分成左右并排布置的两个插头部; 所述第二壳体的两个插头部适于分别插入所述第 一壳体的两个第一插入腔中, 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竖直分隔壁适于插入所述第二壳体的竖 直定位槽中。 001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 所述第二壳体具有一个第二竖直分隔 壁, 所述第二竖直分隔壁将所述第二壳。

15、体的后部分的内部空间分隔成左右并排布置的两个 第二插入腔, 所述一对第二导电端子分别插装到所述两个第二插入腔中; 所述一对第二导 电端子的前端分别容纳在所述两个插头部中, 所述一对第二导电端子的后端分别容纳在所 述两个第二插入腔中。 001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 所述第二导线插入到所述第二插入腔 中, 并被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后端弹性地推压在所述第二插入腔的内壁上。 0014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 每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后端具有可 刺入到所述第二导线的刺入边缘, 以便使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二导线可靠电接触。 001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

16、, 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前端呈舌状, 适 于插入到所述一对第一弹性端子的后端之间, 所述一对第一弹性端子依靠其自身的弹性变 形力夹持住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前端。 0016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 所述第一连接器适于以可插拔的方式 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对配。 0017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 所述第一壳体适于以卡扣的方式与所 述第二壳体对配。 0018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 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 一个上形成卡环, 另一个上形成有弹性插舌, 所述弹性插舌适于插入所述卡环中并与所述 卡环锁扣在一起。 0019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各个实例性的实。

17、施例中, 可通过插拔第一连接器和第二 连接器来快速实现单根第一导线和成对配置的第二导线之间的连接和分离, 使用非常方 便。 0020 通过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 显而易见, 并可帮助对本实用新型有全面的理解。 附图说明 0021 图1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组装示意图; 0022 图2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0023 图3显示图2所示的连接器组件的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下面通过实施例, 并结合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在 说明书中, 相同。

18、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下述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 施方式的说明旨在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实用新型构思进行解释, 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实用 新型的一种限制。 说明书 2/4 页 5 CN 211456145 U 5 0025 另外, 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 为便于解释, 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披露 实施例的全面理解。 然而明显地,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 被实施。 在其他情况下, 公知的结构和装置以图示的方式体现以简化附图。 0026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总体技术构思, 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 包括: 第一连接器, 包括第一壳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中的一。

19、对第一导电端子; 和第二连接器, 适于与所述 第一连接器对配, 包括第二壳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中的一对第二导电端子。 每个所述 第一导电端子包括上、 下对称布置的一对第一弹性端子, 所述一对第一弹性端子的后端适 于夹持住对应的一个第二导电端子的前端, 所述一对第一弹性端子的前端适于与插入所述 第一连接器的两根第一导线分别弹性电接触, 每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后端适于与插入所 述第二连接器的一根第二导线弹性电接触。 0027 图1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组装示意图; 图2 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性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0028 如图1和图2所示, 。

2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 该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100和适于与 第一连接器100对配的第二连接器200。 第一连接器100包括第一壳体110和设置在第一壳体 110中的一对第一导电端子120。 第二连接器200包括第二壳体210和设置在第二壳体210中 的一对第二导电端子220。 0029 图3显示图2所示的连接器组件的纵向剖视图。 0030 如图1至图3所示,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 每个第一导电端子120包括上、 下对称布置 的一对第一弹性端子121, 一对第一弹性端子121的后端121a适于夹持住对应的一个第二导 电端子220的前端220a。 一对第一弹性端子121的前端121b适于与插入第一。

21、连接器100的两 根第一导线(未图示)分别弹性电接触。 每个第二导电端子220的后端220b适于与插入第二 连接器200的一根第二导线(未图示)弹性电接触。 0031 如图1至图3所示,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 第一壳体110具有一个第一竖直分隔壁102, 第一竖直分隔壁102将第一壳体110的内部空间分隔成左右并排布置的两个第一插入腔 101, 一对第一导电端子120分别插装在两个第一插入腔101中。 0032 如图1至图3所示,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 第一壳体110还具有位于第一壳体110的后 部分中的第一水平分隔壁112, 第一水平分隔壁112将每个第一插入腔101的前部分分隔成 上下布置的两。

22、个第一容纳室101a, 一对第一弹性端子121的前端121b分别容纳在两个第一 容纳室101a中。 0033 如图1至图3所示,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 两根第一导线分别插入到两个第一容纳室 101a中, 并被一对第一弹性端子121的前端121b分别弹性地推压在两个第一容纳室101a的 内壁上。 0034 如图1至图3所示,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 每个第一弹性端子121的前端121b具有可刺 入到第一导线的刺入边缘, 以便使第一弹性端子121与第一导线可靠电接触。 0035 如图1至图3所示,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 在第二壳体210的前部分形成有适于与第一 壳体110的第一竖直分隔壁102配合的竖直定。

23、位槽212, 竖直定位槽212将第二壳体210的前 部分分成左右并排布置的两个插头部211。 第二壳体210的两个插头部211适于分别插入第 一壳体110的两个第一插入腔101中, 第一壳体110的第一竖直分隔壁102适于插入第二壳体 210的竖直定位槽212中。 说明书 3/4 页 6 CN 211456145 U 6 0036 如图1至图3所示,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 第二壳体210具有一个第二竖直分隔壁202, 第二竖直分隔壁202将第二壳体210的后部分的内部空间分隔成左右并排布置的两个第二 插入腔201, 一对第二导电端子220分别插装到两个第二插入腔201中。 一对第二导电端子 22。

24、0的前端220a分别容纳在两个插头部211中, 一对第二导电端子220的后端220b分别容纳 在两个第二插入腔201中。 0037 如图1至图3所示,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 第二导线插入到第二插入腔201中, 并被第 二导电端子220的后端220b弹性地推压在第二插入腔201的内壁上。 0038 如图1至图3所示,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 每个第二导电端子220的后端220b具有可刺 入到第二导线的刺入边缘, 以便使第二导电端子220与第二导线可靠电接触。 0039 如图1至图3所示,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 第二导电端子220的前端220a呈舌状, 适于 插入到一对第一弹性端子121的后端121a之间。

25、, 一对第一弹性端子121依靠其自身的弹性变 形力夹持住第二导电端子220的前端220a。 0040 如图1至图3所示,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 第一连接器100适于以可插拔的方式与第二 连接器200对配。 0041 如图1至图3所示,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 第一壳体110适于以卡扣的方式与第二壳体 210对配。 0042 如图1至图3所示,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 在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210中的一个上 形成卡环113, 另一个上形成有弹性插舌213, 弹性插舌213适于插入卡环113中并与卡环113 锁扣在一起。 0043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 上面所描述的实施例都是示例性的, 并且本领域。

26、的 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进行改进, 各种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结构在不发生结构或者原理方面的冲 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自由组合。 0044 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 但是附图中公开的实施例旨在对本实用 新型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 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 0045 虽然本总体实用新型构思的一些实施例已被显示和说明,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 理解, 在不背离本总体实用新型构思的原则和精神的情况下, 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改变, 本 实用新型的范围以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 0046 应注意, 措词 “包括” 不排除其它元件或步骤, 措词 “一” 或 “一个” 不排除多个。 另 外, 权利要求的任何元件标号不应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说明书 4/4 页 7 CN 211456145 U 7 图1 说明书附图 1/2 页 8 CN 211456145 U 8 图2 图3 说明书附图 2/2 页 9 CN 211456145 U 9 。

展开阅读全文
内容关键字: 连接器 组件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连接器组件.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df/1147253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