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茶的制备方法.pdf

上传人:磨** 文档编号:11462032 上传时间:2021-09-2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66.3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有机茶的制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有机茶的制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有机茶的制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文档描述:

《有机茶的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机茶的制备方法.pdf(7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471989.7 (22)申请日 2019.05.31 (71)申请人 潜山县下河有机茶厂 地址 246400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水吼镇 横中村 (72)发明人 余志强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 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代理人 苏友娟 (51)Int.Cl. A23F 3/06(2006.01) A23F 3/12(2006.01) A23F 3/14(2006.01) A23F 3/34(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有机茶的。

2、制备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机茶的制备方法, S1、 鲜叶采摘: 采摘大小一致、 形状规则、 无虫害的天 然无机嫩芽茶, 采摘时不采雨水叶、 红紫叶、 虫伤 叶, S2、 摊青: 将S1中采摘的无机茶摊放在竹篓 上, 放置4-6个小时, 中途均匀翻动5-6次, 涉及茶 叶加工技术领域。 该有机茶的制备方法, 对茶叶 进行了很好的选材, 保证了茶叶的品质, 对茶叶 进行两次杀青, 能很好的蒸发鲜叶部分水分, 使 茶叶变软, 便于茶叶揉捻成形, 对茶香的形成有 重要的促进作用, 采用热揉手工揉捻同时通过纯 手工操作对茶叶进行造形提毫, 茶细胞组织受到 一定程度的损伤, 内含物质渗出,。

3、 为成品茶香味 发挥打下基础, 在茶叶的制作过程中没有添加任 何试剂, 保证了有机茶的天然性。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CN 110089583 A 2019.08.06 CN 110089583 A 1.一种有机茶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步骤: S1、 鲜叶采摘: 采摘大小一致、 形状规则、 无虫害的天然无机嫩芽茶, 采摘时不采雨水 叶、 红紫叶、 虫伤叶; S2、 摊青: 将S1中采摘的无机茶摊放在竹篓上, 放置4-6个小时, 中途均匀翻动5-6次, 使 茶叶的香气慢慢的散发出来; S3、 人工杀青: 将S2中摊青后的茶叶倒进铁锅内, 使用锅铲或手带手套进行翻炒, 使茶 叶。

4、均匀受热, 水分快速蒸发, 铁锅温度控制在125-135, 每锅投叶量500-600g, 杀青时间控 制在10-15min; S4、 冷却揉捻: 将S3中杀青后的茶放在竹篮上, 将竹篮放置在吊扇下, 对茶叶进行清风 散热, 与此同时用双手在竹篮上反复揉捻; S5、 机械杀青: 将S4中揉捻后的茶叶平铺于输送机上经过微波烘干机进行烘干, 得二次 杀青茶叶; S6、 造形提毫: 将S5制得的二次杀青茶叶放入锅中, 锅温调至40-50, 将茶叶置于掌 心, 双手合拢, 旋转揉搓3-4次, 转成一茶团, 放回锅中, 让其定形, 搓团用力由轻到重, 茶团 由大到小, 待茶坯全部搓完后, 抖散再搓, 如此。

5、反复数次, 使茶坯达7成千, 改用双手捧茶, 压 搓茶条, 边搓边炒, 搓炒结合, 直至白毫竖起, 约8-9成千时出锅; S7、 烘干: 将S6中制得的成形茶叶放置于输送机, 经过三级烘干机进行分段烘干, 得半 成品有机茶; S8、 筛选: 将S7中制得的半成品有机茶放入筛选机中进行筛选, 筛除半成品茶叶中的碎 叶, 断叶; S9、 包装: 将S8中的半成品有机茶冷却至常温后进行包装制得成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机茶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1中, 鲜叶采 摘一芽两叶或一芽三叶初展, 在晴天露水干后采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机茶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

6、述步骤S4中通过双手 在竹篮上反复揉捻, 使得叶细胞组织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内含物质渗出, 为成品茶香味发 挥打下基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机茶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5中输送机为 内带式输送机, 转速为280-290r/min, 微波烘干机烘干功率为1.8-1.9KW。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机茶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7中烘干分为 三个步骤, 先进行初步烘干, 温度控制在110-120, 时间为5-10min, 初步烘干完毕后进行 二次烘干, 温度控制在90-100, 时间为10-15min, 二次烘干完毕后进行最终烘干, 温度控 制在70。

7、-80, 时间为20-25min。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110089583 A 2 一种有机茶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茶叶加工技术领域, 具体为一种有机茶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茶叶指茶树的叶子和芽, 泛指可用于泡茶的常绿灌木茶树的叶子, 以及用这些叶 子泡制的饮料, 后来引申为所有用植物花、 叶、 种子、 根泡制的草本茶, 如 “菊花茶” 等, 用各 种药材泡制的 “凉茶” 等, 有机茶是一种按照有机农业的方法进行生产加工的茶叶。 在其生 产过程中, 完全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 农药、 植物生长调节剂、 化学食品添加剂等物 质生产, 并符合国际有。

8、机农业运动联合会标准, 经有机食品颁证组织发给证书, 有机茶叶是 一种无污染、 纯天然的茶叶, 为泡出的茶味道更好, 人们不断的在研究茶叶的制备方法。 0003 传统的茶叶的制备方法, 没有对茶叶进行很好的选材, 没有很好的保证茶叶的品 质, 没有对茶叶进行很好的杀青, 不能很好的蒸发鲜叶部分水分, 茶叶不容易变软, 不便于 茶叶揉捻成形, 一般是采用机械对茶叶进行揉捻和造形, 没有对茶叶内含物质渗出量进行 很好把握, 导致后期茶叶味道不浓, 在茶叶的制作过程中添加了辅助试剂, 没有很好的保证 了有机茶的天然性, 降低了有机茶的品质。 发明内容 0004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 针对现。

9、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有机茶的制备方法, 解决了现有的有机 茶的制备方法没有对茶叶进行很好选材、 杀青, 采用机械对茶叶进行揉捻造形, 没有很好保 证茶叶品质, 对茶叶添加了辅助试剂的问题。 0006 (二)技术方案 0007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出一种有机茶的制备方法, 包括如下步 骤: 0008 S1、 鲜叶采摘: 采摘大小一致、 形状规则、 无虫害的天然无机嫩芽茶, 采摘时不采雨 水叶、 红紫叶、 虫伤叶; 0009 S2、 摊青: 将S1中采摘的无机茶摊放在竹篓上, 放置4-6个小时, 中途均匀翻动5-6 次, 使茶叶的香气慢慢的散发出来; 0010 S3、。

10、 人工杀青: 将S2中摊青后的茶叶倒进铁锅内, 使用锅铲或手带手套进行翻炒, 使茶叶均匀受热, 水分快速蒸发, 铁锅温度控制在125-135, 每锅投叶量500-600g, 杀青时 间控制在10-15min; 0011 S4、 冷却揉捻: 将S3中杀青后的茶放在竹篮上, 将竹篮放置在吊扇下, 对茶叶进行 清风散热, 与此同时用双手在竹篮上反复揉捻; 0012 S5、 机械杀青: 将S4中揉捻后的茶叶平铺于输送机上经过微波烘干机进行烘干, 得 二次杀青茶叶; 0013 S6、 造形提毫: 将S5制得的二次杀青茶叶放入锅中, 锅温调至40-50, 将茶叶置于 说明书 1/5 页 3 CN 1100。

11、89583 A 3 掌心, 双手合拢, 旋转揉搓3-4次, 转成一茶团, 放回锅中, 让其定形, 搓团用力由轻到重, 茶 团由大到小, 待茶坯全部搓完后, 抖散再搓, 如此反复数次, 使茶坯达7成千, 改用双手捧茶, 压搓茶条, 边搓边炒, 搓炒结合, 直至白毫竖起, 约8-9成千时出锅; 0014 S7、 烘干: 将S6中制得的成形茶叶放置于输送机, 经过三级烘干机进行分段烘干, 得半成品有机茶; 0015 S8、 筛选: 将S7中制得的半成品有机茶放入筛选机中进行筛选, 筛除半成品茶叶中 的碎叶, 断叶; 0016 S9、 包装: 将S8中的半成品有机茶冷却至常温后进行包装制得成品。 00。

12、17 优选的, 所述步骤S1中鲜叶采摘一芽两叶或一芽三叶初展, 在晴天露水干后采摘。 0018 优选的, 所述步骤S4中通过双手在竹篮上反复揉捻, 使得叶细胞组织受到一定程 度的损伤, 内含物质渗出, 为成品茶香味发挥打下基础。 0019 优选的, 所述步骤S5中输送机为内带式输送机, 转速为280-290r/min, 微波烘干机 烘干功率为1.8-1.9KW。 0020 优选的, 所述步骤S7中烘干分为三个步骤, 先进行初步烘干, 温度控制在110-120 , 时间为5-10min, 初步烘干完毕后进行二次烘干, 温度控制在90-100-, 时间为10- 15min, 二次烘干完毕后进行最终。

13、烘干, 温度控制在70-80, 时间为20-25min。 0021 (三)有益效果 0022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有机茶的制备方法。 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有机茶的制备方法, 通过在S1、 鲜叶采摘: 采摘大小一致、 形状规则、 无虫害的天然无机嫩芽茶, S2、 摊青: 将S1中 采摘的无机茶摊放在竹篓上, 放置4-6个小时, S3、 人工杀青: 将S2中摊青后的茶叶倒进铁锅 内, 使用锅铲或手带手套进行翻炒, S4、 冷却揉捻: 将S3中杀青后的茶放在竹篮上, 将竹篮放 置在吊扇下, S5、 机械杀青: 将S4中揉捻后的茶叶平铺于输送机上经过微波烘干机进行烘 干, S6、 造形提毫: 将S5制得。

14、的二次杀青茶叶放入锅中, 锅温调至40-50, S7、 烘干: 将S6中 制得的成形茶叶放置于输送机, 经过三级烘干机进行分段烘干, S8、 筛选: 将S7中制得的半 成品有机茶放入筛选机中进行筛选, S9、 包装: 将S8中的半成品有机茶冷却至常温后进行包 装制得成品, 通过对茶叶进行了很好的选材, 保证了茶叶的品质, 对茶叶进行两次杀青, 通 过人工杀青和机械杀青的相互配合能很好的蒸发鲜叶部分水分, 使茶叶变软, 便于茶叶揉 捻成形, 对茶香的形成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采用热揉手工揉捻同时通过纯手工操作对茶 叶进行造形提毫, 使得茶叶在逐步干燥中造形时又在逐步形成中干燥, 同时有机茶细胞组。

15、 织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内含物质渗出, 为成品茶香味发挥打下基础, 从而茶叶味道更浓, 在茶叶的制作过程中没有添加任何试剂, 保证了有机茶的天然性, 提高了有机茶的品质。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 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 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 围。 0024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三种技术方案: 一种有机茶的制备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实施例: 0025 实施例1 说明书 2/5 页 4 CN 11008。

16、9583 A 4 0026 S1、 鲜叶采摘: 采摘大小一致、 形状规则、 无虫害的天然无机嫩芽茶, 采摘时不采雨 水叶、 红紫叶、 虫伤叶, 鲜叶采摘一芽两叶或一芽三叶初展, 在晴天露水干后采摘; 0027 S2、 摊青: 将S1中采摘的无机茶摊放在竹篓上, 放置4个小时, 中途均匀翻动5次, 使 茶叶的香气慢慢的散发出来; 0028 S3、 人工杀青: 将S2中摊青后的茶叶倒进铁锅内, 使用锅铲或手带手套进行翻炒, 使茶叶均匀受热, 水分快速蒸发, 铁锅温度控制在125, 每锅投叶量500g, 杀青时间控制在 10min; 0029 S4、 冷却揉捻: 将S3中杀青后的茶放在竹篮上, 将竹。

17、篮放置在吊扇下, 对茶叶进行 清风散热, 与此同时用双手在竹篮上反复揉捻, 通过双手在竹篮上反复揉捻, 使得叶细胞组 织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内含物质渗出, 为成品茶香味发挥打下基础; 0030 S5、 机械杀青: 将S4中揉捻后的茶叶平铺于输送机上经过微波烘干机进行烘干, 得 二次杀青茶叶, 输送机为内带式输送机, 转速为280r/min, 微波烘干机烘干功率为1.8KW; 0031 S6、 造形提毫: 将S5制得的二次杀青茶叶放入锅中, 锅温调至40, 将茶叶置于掌 心, 双手合拢, 旋转揉搓3次, 转成一茶团, 放回锅中, 让其定形, 搓团用力由轻到重, 茶团由 大到小, 待茶坯全部搓完。

18、后, 抖散再搓, 如此反复数次, 使茶坯达7成千, 改用双手捧茶, 压搓 茶条, 边搓边炒, 搓炒结合, 直至白毫竖起, 约8成千时出锅; 0032 S7、 烘干: 将S6中制得的成形茶叶放置于输送机, 经过三级烘干机进行分段烘干, 得半成品有机茶, 烘干分为三个步骤, 先进行初步烘干, 温度控制在110, 时间为5min, 初 步烘干完毕后进行二次烘干, 温度控制在90, 时间为10min, 二次烘干完毕后进行最终烘 干, 温度控制在70, 时间为20min; 0033 S8、 筛选: 将S7中制得的半成品有机茶放入筛选机中进行筛选, 筛除半成品茶叶中 的碎叶, 断叶; 0034 S9、 包。

19、装: 将S8中的半成品有机茶冷却至常温后进行包装制得成品。 0035 实施例2 0036 S1、 鲜叶采摘: 采摘大小一致、 形状规则、 无虫害的天然无机嫩芽茶, 采摘时不采雨 水叶、 红紫叶、 虫伤叶, 鲜叶采摘一芽两叶或一芽三叶初展, 在晴天露水干后采摘; 0037 S2、 摊青: 将S1中采摘的无机茶摊放在竹篓上, 放置5个小时, 中途均匀翻动6次, 使 茶叶的香气慢慢的散发出来; 0038 S3、 人工杀青: 将S2中摊青后的茶叶倒进铁锅内, 使用锅铲或手带手套进行翻炒, 使茶叶均匀受热, 水分快速蒸发, 铁锅温度控制在130, 每锅投叶量550g, 杀青时间控制在 12min; 00。

20、39 S4、 冷却揉捻: 将S3中杀青后的茶放在竹篮上, 将竹篮放置在吊扇下, 对茶叶进行 清风散热, 与此同时用双手在竹篮上反复揉捻, 通过双手在竹篮上反复揉捻, 使得叶细胞组 织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内含物质渗出, 为成品茶香味发挥打下基础; 0040 S5、 机械杀青: 将S4中揉捻后的茶叶平铺于输送机上经过微波烘干机进行烘干, 得 二次杀青茶叶, 输送机为内带式输送机, 转速为285r/min, 微波烘干机烘干功率为1.8KW; 0041 S6、 造形提毫: 将S5制得的二次杀青茶叶放入锅中, 锅温调至45, 将茶叶置于掌 心, 双手合拢, 旋转揉搓3次, 转成一茶团, 放回锅中, 让。

21、其定形, 搓团用力由轻到重, 茶团由 大到小, 待茶坯全部搓完后, 抖散再搓, 如此反复数次, 使茶坯达7成千, 改用双手捧茶, 压搓 说明书 3/5 页 5 CN 110089583 A 5 茶条, 边搓边炒, 搓炒结合, 直至白毫竖起, 约9成千时出锅; 0042 S7、 烘干: 将S6中制得的成形茶叶放置于输送机, 经过三级烘干机进行分段烘干, 得半成品有机茶, 烘干分为三个步骤, 先进行初步烘干, 温度控制在115, 时间为7min, 初 步烘干完毕后进行二次烘干, 温度控制在95, 时间为13min, 二次烘干完毕后进行最终烘 干, 温度控制在75, 时间为22min; 0043 S。

22、8、 筛选: 将S7中制得的半成品有机茶放入筛选机中进行筛选, 筛除半成品茶叶中 的碎叶, 断叶; 0044 S9、 包装: 将S8中的半成品有机茶冷却至常温后进行包装制得成品。 0045 实施例3 0046 S1、 鲜叶采摘: 采摘大小一致、 形状规则、 无虫害的天然无机嫩芽茶, 采摘时不采雨 水叶、 红紫叶、 虫伤叶, 鲜叶采摘一芽两叶或一芽三叶初展, 在晴天露水干后采摘; 0047 S2、 摊青: 将S1中采摘的无机茶摊放在竹篓上, 放置6个小时, 中途均匀翻动6次, 使 茶叶的香气慢慢的散发出来; 0048 S3、 人工杀青: 将S2中摊青后的茶叶倒进铁锅内, 使用锅铲或手带手套进行翻。

23、炒, 使茶叶均匀受热, 水分快速蒸发, 铁锅温度控制在135, 每锅投叶量600g, 杀青时间控制在 15min; 0049 S4、 冷却揉捻: 将S3中杀青后的茶放在竹篮上, 将竹篮放置在吊扇下, 对茶叶进行 清风散热, 与此同时用双手在竹篮上反复揉捻, 通过双手在竹篮上反复揉捻, 使得叶细胞组 织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内含物质渗出, 为成品茶香味发挥打下基础; 0050 S5、 机械杀青: 将S4中揉捻后的茶叶平铺于输送机上经过微波烘干机进行烘干, 得 二次杀青茶叶, 输送机为内带式输送机, 转速为290r/min, 微波烘干机烘干功率为1.9KW; 0051 S6、 造形提毫: 将S5制。

24、得的二次杀青茶叶放入锅中, 锅温调至50, 将茶叶置于掌 心, 双手合拢, 旋转揉搓4次, 转成一茶团, 放回锅中, 让其定形, 搓团用力由轻到重, 茶团由 大到小, 待茶坯全部搓完后, 抖散再搓, 如此反复数次, 使茶坯达7成千, 改用双手捧茶, 压搓 茶条, 边搓边炒, 搓炒结合, 直至白毫竖起, 约9成千时出锅; 0052 S7、 烘干: 将S6中制得的成形茶叶放置于输送机, 经过三级烘干机进行分段烘干, 得半成品有机茶; 0053 S8、 筛选: 将S7中制得的半成品有机茶放入筛选机中进行筛选, 筛除半成品茶叶中 的碎叶, 断叶, 烘干分为三个步骤, 先进行初步烘干, 温度控制在120。

25、, 时间为10min, 初步 烘干完毕后进行二次烘干, 温度控制在100, 时间为15min, 二次烘干完毕后进行最终烘 干, 温度控制在80, 时间为25min; 0054 S9、 包装: 将S8中的半成品有机茶冷却至常温后进行包装制得成品。 0055 效果实施例 0056 品茶爱好者代先生, 采用90纯净水分别泡制实施例1-3制得的有机茶, 静止 5min, 经过品尝, 实施例2制得的有机茶泡出的茶比实施例1和实施例3制得的有机茶泡出的 茶味道更浓, 更加醇香, 色泽更好, 综上所述得出实施例2中制得的有机茶效果最佳。 0057 需要说明的是, 在本文中, 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

26、仅用来将一个实 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 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 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而且, 术语 “包括” 、“包含” 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 说明书 4/5 页 6 CN 110089583 A 6 非排他性的包含, 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 方法、 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 素, 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 方法、 物品或者设备 所固有的要素。 0058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 可以 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 修改、 替换 和变型, 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说明书 5/5 页 7 CN 110089583 A 7 。

展开阅读全文
内容关键字: 有机 制备 方法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有机茶的制备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df/1146203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