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轨节能型缸盖.pdf
《共轨节能型缸盖.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轨节能型缸盖.pdf(7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922066475.1 (22)申请日 2019.11.26 (73)专利权人 铜车马动力科技 (宁波) 有限公司 地址 315000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中意宁 波生态园兴滨路28号 (72)发明人 杨军勇 (51)Int.Cl. F02F 1/24(2006.01) F02F 1/40(2006.01) F02M 39/02(2006.01) F02M 37/22(2019.01) F02M 55/02(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共轨节能型缸盖 (57)。
2、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共轨节能型缸盖, 包 括缸盖上端面和高压油泵, 所述缸盖上端面顶部 设置有进油口, 所述进油口一侧设置有冷却液进 入口, 所述缸盖上端面背部设置有缸盖下端面, 所述缸盖下端面底部设置有冷却液循环管, 所述 缸盖上端面一侧设置有高压油泵外壳, 有益效果 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冷却液循环管道包裹在 缸盖上, 有利于缸盖对共轨喷油系统进行高效的 冷却降温, 使得共轨系统高效运转, 节省油耗。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CN 211474279 U 2020.09.11 CN 211474279 U 1.一种共轨节能型缸盖, 其特征在于: 包括缸盖上端面 (3)。
3、 和高压油泵 (7) , 所述缸盖上 端面 (3) 顶部设置有进油口 (4) , 所述进油口 (4) 一侧设置有冷却液进入口 (6) , 所述缸盖上 端面 (3) 背部设置有缸盖下端面 (15) , 所述缸盖下端面 (15) 底部设置有冷却液循环管 (14) , 所述缸盖上端面 (3) 一侧设置有高压油泵外壳 (2) , 所述高压油泵外壳 (2) 背部设置有所述 高压油泵 (7) , 所述高压油泵 (7) 一侧设置有燃油过滤器 (5) , 所述燃油过滤器 (5) 一侧设置 有共轨油槽 (9) , 所述共轨油槽 (9) 一侧设置有出油口 (8) , 所述燃油过滤器 (5) 、 所述高压油 泵 (。
4、7) 以及所述共轨油槽 (9) 上均设置有高压油管 (13) , 所述高压油泵外壳 (2) 一侧设置有 缸体ECU (1) , 所述缸体ECU (1) 一侧设置有电磁脉冲控制阀 (12) , 所述缸盖下端面 (15) 底部 设置有缸盖垫 (11) , 所述共轨油槽 (9) 一侧设置有共轨压力传感器 (10)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共轨节能型缸盖,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油口 (4) 和所述冷 却液进入口 (6) 均与所述缸盖上端面 (3) 插接, 所述缸盖下端面 (15) 成型于所述缸盖上端面 (3) 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共轨节能型缸盖,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液循环管 。
5、(14) 与 所述缸盖下端面 (15) 通过卡压的方式连接, 所述高压油泵外壳 (2) 与所述缸盖上端面 (3) 焊 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共轨节能型缸盖, 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压油泵 (7) 与所述 高压油泵外壳 (2) 通过螺栓连接, 所述燃油过滤器 (5) 与所述高压油泵 (7) 通过所述高压油 管 (13) 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共轨节能型缸盖, 其特征在于: 所述共轨油槽 (9) 与所述 燃油过滤器 (5) 通过所述高压油管 (13) 连接, 所述出油口 (8) 与所述高压油管 (13) 外壳焊 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共轨节能型缸盖, 其特征在于。
6、: 所述缸体ECU (1) 与所述缸 盖上端面 (3) 通过螺栓连接, 所述电磁脉冲控制阀 (12) 与所述缸体ECU (1) 通过导线连接, 所述缸盖垫 (11) 与所述缸盖下端面 (15) 搭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共轨节能型缸盖, 其特征在于: 所述共轨压力传感器 (10) 与所述共轨油槽 (9) 插接。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211474279 U 2 一种共轨节能型缸盖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共轨发动机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共轨节能型缸盖。 背景技术 0002 高压共轨柴油机是指在高压油泵、 压力传感器和电子控制单元组成的闭环系统 中, 将喷射压力。
7、的产生和喷射过程彼此完全分开的一种供油机器。 它是由高压油泵将高压 燃油输送到公共供油管, 通过公共供油管内的油压实现精确控制, 使高压油管压力大小与 发动机的转速无关, 可以大幅度减小柴油机供油压力随发动机转速变化的程度。 0003 常见的共轨发动机的共轨喷射系统体积较大, 散热困难, 一般缸盖的凸面空间很 难高效的将这些热量散出, 增加了喷射系统工作的负担, 不利于高效的运转来节省油耗。 发明内容 0004 (一)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 现提出一种共轨节能型缸盖, 解决现有共轨发动机的共 轨喷射系统体积较大, 散热困难, 一般缸盖的凸面空间很难高效的将这些热量。
8、散出, 增加了 喷射系统工作的负担, 不利于高效的运转来节省油耗的问题。 0006 (二) 技术方案 0007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共轨节能型缸盖, 包 括缸盖上端面和高压油泵, 所述缸盖上端面顶部设置有进油口, 所述进油口一侧设置有冷 却液进入口, 所述缸盖上端面背部设置有缸盖下端面, 所述缸盖下端面底部设置有冷却液 循环管, 所述缸盖上端面一侧设置有高压油泵外壳, 所述高压油泵外壳背部设置有所述高 压油泵, 所述高压油泵一侧设置有燃油过滤器, 所述燃油过滤器一侧设置有共轨油槽, 所述 共轨油槽一侧设置有出油口, 所述燃油过滤器、 所述高压油泵以及所述共轨油。
9、槽上均设置 有高压油管, 所述高压油泵外壳一侧设置有缸体ECU, 所述缸体ECU一侧设置有电磁脉冲控 制阀, 所述缸盖下端面底部设置有缸盖垫, 所述共轨油槽一侧设置有共轨压力传感器, 所述 电磁脉冲控制阀的型号为DMF-Z-25, 所述共轨压力传感器的型号为0281002937。 0008 进一步的, 所述进油口和所述冷却液进入口均与所述缸盖上端面插接, 所述缸盖 下端面成型于所述缸盖上端面上。 0009 进一步的, 述进油口和所述冷却液进入口均与所述缸盖上端面插接, 所述缸盖下 端面成型于所述缸盖上端面上。 0010 进一步的, 所述高压油泵与所述高压油泵外壳通过螺栓连接, 所述燃油过滤器与。
10、 所述高压油泵通过所述高压油管连接。 0011 进一步的, 所述共轨油槽与所述燃油过滤器通过所述高压油管连接, 所述出油口 与所述高压油管外壳焊接。 0012 进一步的, 所述缸体ECU与所述缸盖上端面通过螺栓连接, 所述电磁脉冲控制阀与 所述缸体ECU通过导线连接, 所述缸盖垫与所述缸盖下端面搭接。 说明书 1/3 页 3 CN 211474279 U 3 0013 进一步的, 所述共轨压力传感器与所述共轨油槽插接。 0014 (三) 有益效果 0015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 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 为解决现有共轨发动机的共轨喷射系统体积较大, 散热困难, 一般缸盖的凸面空 间很。
11、难高效的将这些热量散出, 增加了喷射系统工作的负担, 不利于高效的运转来节省油 耗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冷却液循环管道包裹在缸盖上, 有利于缸盖对共轨喷油系统 进行高效的冷却降温, 使得共轨系统高效运转, 节省油耗。 附图说明 0017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共轨节能型缸盖的主视图; 0018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共轨节能型缸盖的正剖面图; 0019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共轨节能型缸盖的仰视图。 0020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1 1、 缸体ECU; 2、 高压油泵外壳; 3、 缸盖上端面; 4、 进油口; 5、 燃油过滤器; 6、 冷却液 进入口; 7、 高压油泵; 8、 。
12、出油口; 9、 共轨油槽; 10、 共轨压力传感器; 11、 缸盖垫; 12、 电磁脉冲 控制阀; 13、 高压油管; 14、 冷却液循环管; 15、 缸盖下端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 例, 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应当理解, 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 本实用新型, 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3 如图1-图3所示, 一种共轨节能型缸盖, 包括缸盖上端面3和高压油泵7, 缸盖上端 面3顶部设置有进油口4, 进油口4一侧设置有冷却液进入口6, 缸盖上端面3背部设置有缸盖 下端面15, 缸盖下端。
13、面15底部设置有冷却液循环管14, 缸盖上端面3一侧设置有高压油泵外 壳2, 高压油泵外壳2背部设置有高压油泵7, 高压油泵7一侧设置有燃油过滤器5, 燃油过滤 器5一侧设置有共轨油槽9, 共轨油槽9一侧设置有出油口8, 燃油过滤器5、 高压油泵7以及共 轨油槽9上均设置有高压油管13, 高压油泵外壳2一侧设置有缸体ECU1, 缸体ECU1一侧设置 有电磁脉冲控制阀12, 缸盖下端面15底部设置有缸盖垫11, 共轨油槽9一侧设置有共轨压力 传感器10, 电磁脉冲控制阀12的型号为DMF-Z-25, 共轨压力传感器10的型号为0281002937。 0024 如图1所示, 进油口4和冷却液进入口。
14、6均与缸盖上端面3插接, 缸盖下端面15成型 于缸盖上端面3上。 0025 如图1和图3所示, 述进油口4和冷却液进入口6均与缸盖上端面3插接, 缸盖下端面 15成型于缸盖上端面3上。 0026 如图1所示, 高压油泵7与高压油泵外壳2通过螺栓连接, 燃油过滤器5与高压油泵7 通过高压油管13连接。 0027 如图1和图3所示, 共轨油槽9与燃油过滤器5通过高压油管13连接, 出油口8与高压 油管13外壳焊接, 共轨油槽9为共轨喷油系统中的公共储油管道。 0028 如图1、 图2和图3所示, 缸体ECU1与缸盖上端面3通过螺栓连接, 缸体ECU1为车辆中 缸体中来检测喷油量的传感器, 电磁脉冲。
15、控制阀12与缸体ECU1 通过导线连接, 电磁脉冲控 说明书 2/3 页 4 CN 211474279 U 4 制阀12与缸体中的喷油嘴连通, 缸盖垫11与缸盖下端面15搭接。 0029 如图3所示, 共轨压力传感器10与共轨油槽9插接, 共轨压力传感器10与公共油槽 连通, 用来检测公共油槽的压力。 0030 本实用新型提到的一种共轨节能型缸盖的工作原理: 首先将出油口8通过共轨油 槽9与发动机的喷油嘴连通, 然后将缸盖上端面3通过缸盖垫11与发动机缸体固定连接, 最 后将进油口4与油箱连通, 将冷却液进入口6与冷却液箱连通, 即可完成安装, 在共轨发动机 工作时, 高压油泵7将油箱的油抽出。
16、并经过燃油过滤器5过后, 从高压油管13进入到共轨油 槽9中, 共轨油槽9通过出油口8与发动机的喷油嘴连通, 并在共轨压力传感器10、 缸体ECU1、 电磁脉冲控制阀12的作用下, 来通过公共供油管内的油压实现精确控制, 使高压油管13压 力(Pressure)大小与发动机的转速无关, 可以大幅度减小发动机的供油压力随发动机转速 变化的程度, 进而达到节省油耗的目的, 在此同时, 冷却液循环管14通过冷却液将缸体和缸 盖之间的热量进行降温冷却, 保障了共轨喷油系统的高效运转, 进而使得车辆持续达到节 省油耗的目的。 0031 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并非对本实用 新型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 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的前提下, 本领域普通人员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 均应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 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 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说明书 3/3 页 5 CN 211474279 U 5 图1 图2 说明书附图 1/2 页 6 CN 211474279 U 6 图3 说明书附图 2/2 页 7 CN 211474279 U 7 。
- 内容关键字: 节能型 缸盖
农业育苗盘.pdf
污水厂处理用空气介入的药剂搅拌装置.pdf
选粉机.pdf
氧气管收纳装置.pdf
中频感应电炉冷炉装置.pdf
玩具变形车.pdf
复合纤维的快速烘干装置.pdf
可折叠伸缩式电井盖板提升转运装置.pdf
过滤元件旋转焊接装置的接电模块.pdf
漂染废水处理和中水回用设备.pdf
具有旋转装饰部件的玩具泡泡棒.pdf
LED光源模组.pdf
用于标液精确取样装置.pdf
用于制备二氧化碳吸附储存材料的装置.pdf
节能保温断桥铝合金型材.pdf
多节联动节距机构.pdf
气体防倾倒运输装置.pdf
条装食品的整理机.pdf
石墨型钛合金底注式浇注排气系统.pdf
大挠度伸缩闸阀.pdf
薄膜吹塑用冷却装置.pdf
红外图像超分辨重建系统及方法.pdf
数码云相框智能照片优化处理系统.pdf
玄武岩纤维管材检测装置及方法.pdf
桥梁梁板加固焊接设备.pdf
宽范围任意频点的时频参数综合测方法.pdf
高分子颗粒筛选系统.pdf
纳米硅复合隔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pdf
气浮轴承刚度测试装置.pdf
金属软管与燃气灶的连接结构.pdf
基于点云深度学习的机械零部件装配特征测量方法.pdf
基于车身颜色的车辆事故预测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pdf
进行锅炉检测的方法及装置.pdf
废旧焊材回收装置.pdf
一种阻尼性吻合器.pdf
一种多层容器的成型方法.pdf
中空玻璃复合隔条以及使用该隔条制备的中空玻璃.pdf
新型拐杖.pdf
一种阳光房及其使用方法.pdf
一种介孔二氧化硅包覆单壁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pdf
并联式打磨、喷漆、烘干钣喷系统.pdf
矩锥形金属料仓清堵设备及使用方法.pdf
肺泡收缩和扩展过程的流场数值模拟测量方法和系统.pdf
基于薄膜体声波谐振器的MEMS红外传感器制备方法.pdf
一种以多金属氧簇离子液体为电催化剂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的方法.pdf
用于胃肠道的胶囊型内窥机器人.pdf
一种磁控旋流选矿装置.pdf
一种喷墨打印机信号同步分接板及信号传输方法.pdf
全自动管端成型机.pdf
一种基于滑动摩擦的步履式顶推装置.pdf
着色组成物、喷墨用墨水、彩色滤镜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固态影像传感器与显示设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