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T对称原理的多接收线圈并联供电的无线供电系统.pdf
《基于PT对称原理的多接收线圈并联供电的无线供电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PT对称原理的多接收线圈并联供电的无线供电系统.pdf(11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553151.2 (22)申请日 2019.06.25 (71)申请人 广州汇力威无线供电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 510075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先烈中 路100号大院14,15号楼自编15号205 房 (72)发明人 张波吴理豪江彦伟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 限公司 44245 代理人 冯炳辉 (51)Int.Cl. H02J 50/12(2016.01) H02J 50/40(2016.01) (54)发明名称 基于PT对称原理的多接收线圈并联。
2、供电的 无线供电系统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PT对称原理的多接 收线圈并联供电的无线供电系统, 包括发射装置 和接收装置; 发射装置包括负电阻和发射模块, 负电阻和发射模块串联连接, 为系统提供能量, 发射模块由串联连接的发射线圈、 发射端谐振电 容和发射线圈等效内阻组成; 接收装置包括n个 接收模块和负载, n个接收模块和负载并联连接, 且每个接收模块均由串联连接的接收线圈、 接收 端谐振电容和接收线圈等效内阻组成。 本发明在 宇称-时间对称区域内, 实现了恒定的传输效率 和输出功率, 且相比于基于宇称-时间对称原理 的单接收线圈的系统, 有效提高了系统的传输效 率, 降低了流过。
3、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电流值, 对于大功率的应用场合, 具有显著优势。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附图3页 CN 110165793 A 2019.08.23 CN 110165793 A 1.基于PT对称原理的多接收线圈并联供电的无线供电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供 电系统包括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 所述发射装置包括负电阻和发射模块, 所述负电阻和发 射模块串联连接, 为系统提供能量, 所述发射模块由串联连接的发射线圈、 发射端谐振电容 和发射线圈等效内阻组成; 所述接收装置包括n个接收模块和负载, 所述n个接收模块和负 载并联连接, 且每个接收模块均由串联连接的接收线圈、 接收端谐振电容。
4、和接收线圈等效 内阻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PT对称原理的多接收线圈并联供电的无线供电系统, 其 特征在于: 所述n个接收模块的接收线圈参数对称且与发射线圈之间的耦合程度相同, 同时 该n个接收模块的接收线圈相互之间完全解耦, 即满足: 其中,和分别表示第i个接收线圈的电感值、 等效内阻值以及与发射线圈 之间的互感值, i1,2,3n;表示第i个接收线圈和第j个接收线圈之间的互感值, i 1,2,3n,j1,2,3n且ij,表示发射线圈与第i个接收线圈之间的互感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PT对称原理的多接收线圈并联供电的无线供电系统, 其 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供电系统稳态运。
5、行满足宇称-时间对称条件: 其中,表示发射线圈回路的固有频率,表示各个接收线圈回 路 的 固 有 频 率 , LP为 发 射 线 圈 的 电 感 值 , LS为 各 个 接 收 线 圈 的 电 感 值 , 即 CP为发 射 端 谐 振电 容 值 , CS为 各 个 接收 端 谐 振电 容 值 , 即 -RN为负电阻阻值, RL为负载电阻值; Rp为发射线圈等效内阻值, RS为 各个接收线圈等效内阻值, 即为发射线圈和各个接 收 线 圈 之 间 的 互 感 系 数 , MP S为 发 射 线 圈 与 各 个 接 收 线 圈 之 间 的 互 感 值 , 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PT对称原理。
6、的多接收线圈并联供电的无线供电系统, 其 特征在于: 所述负电阻的电压、 电流关系满足:相位关系满足:其中, 为流过负电阻的电流, V1为负电阻两端的电压, -RN为负电阻的阻值, 且自动可调。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110165793 A 2 基于PT对称原理的多接收线圈并联供电的无线供电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无线电能传输或无线输电的技术领域, 尤其是指一种基于PT对称原理 的多接收线圈并联供电的无线供电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 相比于传统的导线供电方 式无电气连接, 具有灵活便捷、 安。
7、全可靠等优点。 现有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主要是基于电磁感 应和磁共振原理, 部分研究成果已应用于电子消费产品、 植入式医疗设备、 电动汽车充电等 领域。 但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传输距离短、 效率低, 磁共振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存在频率 分裂、 谐振频率高、 输出功率小、 近距离甚至无法输出功率等问题。 两者存在的瓶颈问题尚 未解决, 极大的限制了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实际应用。 0003 1998年华盛顿大学的Bender.C.M教授创立了宇称-时间(PT)对称量子理论, 该理 论已被成功应用到光学、 材料学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 研究学者将宇称-时间(PT)对称量子 理论应用于无线电能传输领域, 展现。
8、出了巨大的优势, 但传统的基于宇称-时间对称原理的 单接收线圈系统的传输效率并未达到最优。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 提供一种基于PT对称原理的多接 收线圈并联供电的无线供电系统, 在宇称-时间对称区域内, 实现了恒定的传输效率和输出 功率。 同时相比于基于宇称-时间对称原理的单接收线圈的系统, 本发明有效提高了系统的 传输效率, 降低了流过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电流值, 对于大功率的应用场合, 具有显著优 势。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基于PT对称原理的多接收线圈并 联供电的无线供电系统, 所述无线供电系统包括发射装置和接收。
9、装置; 所述发射装置包括 负电阻和发射模块, 所述负电阻和发射模块串联连接, 为系统提供能量, 所述发射模块由串 联连接的发射线圈、 发射端谐振电容和发射线圈等效内阻组成; 所述接收装置包括n个接收 模块和负载, 所述n个接收模块和负载并联连接, 且每个接收模块均由串联连接的接收线 圈、 接收端谐振电容和接收线圈等效内阻组成。 0006 进一步, 所述n个接收模块的接收线圈参数对称且与发射线圈之间的耦合程度相 同, 同时该n个接收模块的接收线圈相互之间完全解耦, 即满足: 0007 0008其中,和分别表示第i个接收线圈的电感值、 等效内阻值以及与发射 说明书 1/6 页 3 CN 11016。
10、5793 A 3 线圈之间的互感值, i1,2,3n;表示第i个接收线圈和第j个接收线圈之间的互感 值, i1,2,3n,j1,2,3n且ij,表示发射线圈与第i个接收线圈之间的互感值。 0009 进一步, 所述无线供电系统稳态运行满足宇称-时间对称条件: 0010 0011其中,表示发射线圈回路的固有频率,表示各个接收 线圈回路的固有频率 , LP为发射线圈的电感值 , LS为各个接收线圈的电感值 , 即 CP为发 射 端 谐 振电 容 值 , CS为 各 个 接收 端 谐 振电 容 值 , 即 -RN为负电阻阻值, RL为负载电阻值; Rp为发射线圈等效内阻值, RS为 各个接收线圈等效内。
11、阻值, 即为发射线圈和各个接收 线 圈 之 间 的 互 感 系 数 , MP S为 发 射 线 圈 与 各 个 接 收 线 圈 之 间 的 互 感 值 , 即 0012进一步, 所述负电阻的电压、 电流关系满足:相位关系满足: 其中, 为流过负电阻的电流, V1为负电阻两端的电压, -RN为负电阻的阻值, 且自动可调。 0013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 具有如下优点与有益效果: 0014 1、 本系统结构简单可靠, 在负载固定时能实现恒定的传输效率和输出功率。 0015 2、 相比传统单接收线圈的基于宇称-时间对称原理的无线供电系统, 本发明系统 传输效率显著提高。 0016 3、 本发明系统。
12、采用多线圈并联供电, 有效提高了系统输出功率的能力, 适用于有 大功率需求的场合, 具有显著优势。 附图说明 0017 图1为基于PT对称原理的多接收线圈并联供电的无线供电系统等效电路示意图。 0018 图2为实施方式中两个对称并完全解耦的线圈结构示意图。 0019 图3为实施方式中另外一种两个对称并完全解耦的线圈结构示意图。 0020 图4为实施方式中系统传输效率与耦合系数的关系曲线。 0021 图5为实施方式中系统输出功率与耦合系数的关系曲线。 0022 图6为实施方式中双接收线圈无线供电系统与传统单接收线圈无线充电系统在不 同负载下的效率曲线对比图。 说明书 2/6 页 4 CN 110。
13、165793 A 4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内容和特点,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 具体说明, 但本发明的实施和保护不限于此。 0024 如图1所示,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基于PT对称原理的多接收线圈并联供电的无线供 电系统, 包括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两部分, 所述发射装置包括负电阻-RN和发射模块, 所述 负电阻-RN和发射模块串联连接, 所述负电阻-RN为系统提供能量, 所述发射模块由串联连接 的发射线圈LP、 发射端谐振电容CP和发射线圈等效内阻RP组成; 所述接收装置包括n个接收 模块和负载RL, 所述n个接收模块和负载RL并联连接, 每个接收模块均由串联。
14、连接的接收线 圈接收端谐振电容和接收线圈等效内阻组成。 0025 进一步, 所述n个接收模块的接收线圈参数对称且与发射线圈之间的耦合程度相 同, 另外n个接收模块的接收线圈相互之间完全解耦, 则根据图1, 由基尔霍夫定律可得: 0026 0027 式(1)中, -RN为负电阻阻值, RL为负载电阻值; LP为发射线圈的电感值, CP为发射端 谐振电容值, Rp为发射线圈等效内阻值;和分别表示第i个接收线圈的电感 值、 等效内阻值以及第i个接收端谐振电容,为发射线圈与第i个接收线圈之间的互感 值,分别为发射回路和第i个接收回路电流向量, 其中i1,2,3n; 为系统的工 作频率。 0028 由 。
15、于n 个 接收 线圈 参数 完 全对 称且 与发 射 线圈的 耦合程 度 相同 , 可 知 0029 令LS为各个接收线圈的电感值, CS为各个接收端谐振电容值, RS为各个接收线圈的 内阻值,为发射回路的固有频率,为各个接收回路的固有频率, 则式(1)可化简化为: 说明书 3/6 页 5 CN 110165793 A 5 0030 0031其中,为发射线圈和各个接收线圈之间的互感系数, 为等效接收 回路电流向量。 0032 式(2)有非零解的条件是: 0033 0034 对式(3)进行实虚部分离可得: 0035 0036 当发射回路和等效接收回路构成宇称-时间对称电路时, 即 0037 00。
16、38 则式(4)可简化为: 0039 0040 由上式可得频率解为: 0041 0042 由式(7)可进一步得到频率存在纯实部解的条件为: 说明书 4/6 页 6 CN 110165793 A 6 0043 0044 因此系统稳态工作时还需满足如下条件: 0045 0046 此时, 由式(2)和式(5), 可得发射回路电流有效值IP与等效接收回路电流有效值 IS 之比为: 0047 0048 又根据功率守恒可得: 0049 0050 此时系统的效率 等于: 0051 0052 传输功率Po等于: 0053 0054 假设传统基于PT对称原理的单接收线圈供电系统与本发明提出的基于PT对称原 理的。
17、多接收线圈并联供电的无线供电系统的发射线圈电感值和接收线圈电感值之比(LP/ LS)相等, 则由式(11)可知在同等输出功率的情况下, 相比于基于PT对称原理的单接收线圈 的供电系统, 采用多接收线圈并联供电能有效减小流过发射和接收线圈的电流值; 同时, 由 式(12)可知, 采用多接收线圈并联供电能有效提高系统的传输效率。 0055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优点, 在本实施例中, 作为举例, 设计了一个基于宇称- 时间对称原理的双接收线圈并联供电的无线供电系统。 系统的电气参数如下: V1100V, 发 射线圈电感LP100 H, 接收线圈电感固有频率PS300kHz, 等效 内阻负电阻由电力。
18、电子电路实现。 0056 可选地, 图2为一种两个参数对称且互相解耦的接收线圈结构, 采用两个完全对称 的DD型线圈垂直叠放的方式实现, 此方案中发射线圈也采用相同的结构, 仅将两层DD型线 圈改为串联连接; 可选地, 图3为另一种两个参数对称且互相解耦的接收线圈结构, 通过将 说明书 5/6 页 7 CN 110165793 A 7 两个完全对称的平面线圈部分重叠实现, 优选的, 采用两个完全对称的矩形平面线圈, 优选 地, 此方案中发射线圈采用平面矩形线圈, 但接收线圈与发射线圈不仅限于上述两种结构。 0057 图4, 图5为负载RL5时, 系统传输效率、 输出功率与耦合系数的关系曲, 从。
19、图可 见本发明提出的系统在宇称-时间对称区域内, 实现了恒定的传输效率和输出功率。 在耦合 系数k0.2时, 双接收线圈无线供电系统与传统单接收线圈无线充电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 效率曲线如图6所示, 从图可见本发明提出的系统能有效提高传输效率, 具有实际推广价 值, 值得推广。 0058 以上所述实施例只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 本发明及其实施例不应仅限于此, 故 凡依本发明之形状、 原理所作的变化, 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说明书 6/6 页 8 CN 110165793 A 8 图1 图2 图3 说明书附图 1/3 页 9 CN 110165793 A 9 图4 图5 说明书附图 2/3 页 10 CN 110165793 A 10 图6 说明书附图 3/3 页 11 CN 110165793 A 11 。
- 内容关键字: 基于 PT 对称 原理 接收 线圈 并联 供电 无线 供电系统
农用无人机喷施效率现场检测装置.pdf
双线全自动冷轧管机生产线.pdf
汽车双色透光按钮.pdf
便于残渣分离的活性氧化锌制备装置.pdf
五金件CNC加工车床.pdf
拖拉机翻转连接架.pdf
物流箱投送物流架.pdf
对虾无节幼体流水养殖装置.pdf
烧结网管状过滤元件对接拼焊结构.pdf
车辆顶舱盖机构及车辆.pdf
节能型有机废气高效吸附脱附装置.pdf
新型储能电源.pdf
方便运输的可折叠储物罐.pdf
镜头易拆卸安装的玩具显微镜.pdf
预拌砂浆筛砂机.pdf
用于农药残留检测的样品破碎装置.pdf
方便维修的地坪研磨机齿轮箱.pdf
协作机器人侧装升降机构.pdf
TBM隧道施工注浆装置.pdf
便携式毫米波接力机.pdf
中频炉金属硅粉快速下料装置.pdf
即时传输及显示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pdf
佩戴牢固的蓝牙耳机.pdf
基于3D激光雷达的移动机器人位姿跟踪方法及装置.pdf
基于模型协作的数据加权学习方法.pdf
蓝牙耳机信号传输测试装置.pdf
异常报价监控方法、系统、计算机及存储介质.pdf
混凝土布料任务动态控制方法及系统.pdf
转载溜槽及包括其的带式输送机系统.pdf
基于大数据的计算手术后目标血红蛋白的方法及系统.pdf
中频炉换炉开关.pdf
患者数据可视化管理系统及方法.pdf
可漂洗掉的染料及其制备方法.pdf
一种推车自锁机构.pdf
金属板材的轧机及轧制方法.pdf
透镜镜筒.pdf
特种燃磷塔及热法磷酸生产热电自平衡系统.pdf
判断影像撷取装置的镜头及感测元件是否互相平行的方法.pdf
输送带矫正单元.pdf
低非线性长距离光传输系统.pdf
一种折转望远镜.pdf
印刷动力装置.pdf
一种葡聚糖凝胶负载纳米金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应用.pdf
一种四孔法兰夹具.pdf
立式竖炉、铁焦制造设备及铁焦的制造方法.pdf
一种风枪枪头结构.pdf
笔记本显示器后盖的生产模具.pdf
一种适合自动上下线的隧道式烤炉泊位机构.pdf
新型钢丝绳、电缆、光缆复合绳缆.pdf
寿命特性优秀的加湿介质及其制备方法.pdf
生物医用的无水CAHPOSUB4/SUBSUBX/SUBSOSUB4/SUBSUB1X/SUB的固溶体颗粒及其制备方法.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