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红外测距方式的患者屏气监测装置.pdf
《通过红外测距方式的患者屏气监测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过红外测距方式的患者屏气监测装置.pdf(14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922143148.1 (22)申请日 2019.12.04 (73)专利权人 深圳市安测健康信息技术有限公 司 地址 518055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西丽街 道西丽社区留新四路万科云城三期C 区九栋A座1501房-1504房 (72)发明人 张贯京齐守良马贺姚育东 钱唯郑斌赵明芳陈东伟 葛新科高伟明张红治周亮 陈琦邢烁 (51)Int.Cl. A61B 6/03(2006.01) A61B 6/00(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通过红外测距方式的患者屏气监测装。
2、置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通过红外测距方式的 患者屏气监测装置, 包括红外测距主机和抖动传 递装置。 红外测距主机包括主机外壳、 内置于主 机外壳内的主机电路板、 红外发射端、 红外接收 端和串行接口。 红外发射端包括红外发射管和凸 透镜; 红外接收端包括红外接收管和滤光片; 主 机电路板上的红外发射电路连接至单片机, 主机 电路板上的红外接收电路、 放大电路、 A/D转换 器、 单片机、 RS232转RS485电路和接口电路依次 电连接。 抖动传递装置包括光反射板、 腹部护套 以及连接机构, 光反射板的下表面通过连接机构 固定连接至腹部护套的上表面。 该装置利用红外 测距方式监测患。
3、者在CT扫描时的呼吸气情况, 提 升CT扫描图像的质量, 提高CT诊断结果的准确 性。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附图5页 CN 211583200 U 2020.09.29 CN 211583200 U 1.一种通过红外测距方式的患者屏气监测装置, 其特征在于, 该患者屏气监测装置包 括红外测距主机以及抖动传递装置, 其中: 所述抖动传递装置包括光反射板、 腹部护套以及连接机构, 所述光反射板的下表面通 过连接机构固定连接至腹部护套的上表面; 所述红外测距主机包括主机外壳、 内置于主机外壳内的主机电路板、 红外发射端、 红外 接收端以及串行接口; 所述红外发射端包括红外发射管以及设置于红外。
4、发射管正前方的凸透镜, 所述凸透镜 镶嵌在红外发射端的开口端; 所述红外接收端包括红外接收管以及设置于红外接收管正前方的滤光片, 所述滤光片 镶嵌在红外接收端的开口端; 所述主机电路板包括红外发射电路、 红外接收电路、 放大电路、 A/D转换器、 单片机、 RS232转RS485电路以及接口电路, 所述红外发射电路连接至单片机, 所述红外接收电路连 接至放大电路, 该放大电路连接至A/D转换器, 该A/D转换器连接至单片机, 该单片机连接至 RS232转RS485电路, 该RS232转RS485电路连接至接口电路, 该接口电路连接至串行接口; 所述红外发射管通过第一导线连接至主机电路板的红外发。
5、射电路上, 所述红外接收管 通过第二导线连接至主机电路板的红外接收电路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红外测距方式的患者屏气监测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红外 测距主机安装在CT扫描孔径的正上方外侧, 所述抖动传递装置佩戴在躺在CT扫描床上的患 者腹部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红外测距方式的患者屏气监测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红外 发射端和红外接收端按照水平向下倾斜角度设置在主机外壳的底部末端倾斜面上, 所述倾 斜角度介于5 45 之间任意角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红外测距方式的患者屏气监测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反 射板呈方形、 圆形或椭圆形, 所述红外发射端和红外接收。
6、端均呈中空的圆桶形或方柱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红外测距方式的患者屏气监测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腹部 护套的两端均设置有一次性可更换的黏胶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红外测距方式的患者屏气监测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串行 接口设置在主机外壳的左侧面或右侧面, 用于连接外部的计算机终端以及外部电源。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通过红外测距方式的患者屏气监测装置, 其特征在 于, 所述A/D转换器通过四根SPI总线连接至单片机的四个输入引脚P2.4P2.7, 所述单片 机的输出引脚RXD/P3.0连接至RS232转RS485电路的输入端R1OUT, 该单片机的输出引脚 TX。
7、D/P3.1连接至RS232转RS485电路的输入端R1IN。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过红外测距方式的患者屏气监测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红外 发射电路由一个电容C1、 四个电阻R1R4、 两个二极管D1D2和两个三极管Q1Q2组成的 共射放大电路, 其中: 电源输入端VCC与电容C1串联至接地端GND, 电源输入端VCC连接二极 管D2的正极, 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 电源输入端VCC与电阻R1串联至三极 管Q1的基极, 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至二极管D1的负极, 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至电阻R2, 电 阻R2与二极管D1的正极并联接至三极管Q2的集电极, 三极管Q2的发。
8、射极连接电阻R4且串联 至三极管Q2的基极, 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电阻R3且串连至单片机的引脚P4.4。 权利要求书 1/2 页 2 CN 211583200 U 2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过红外测距方式的患者屏气监测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红外 接收电路包括二极管D6, 所述放大电路包括第一运算放大器和第二运算放大器, 所述二极 管D6的负极连接至电源输入端VCC, 该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至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 端, 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和电阻R5串联至接地端GND, 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 端和电阻R6串联至接地端GND, 第一运算放大器的正相输入端和电阻R7串联至接地端G。
9、ND, 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滑动变阻器RP1串联接入第一运算放大器的正相输入端, 第一 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电阻R8串联至接地端GND; 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至第二运 算放大器的正相输入端, 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电阻R9串联接入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反 相输入端, 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电阻R10串联至接地端GND, 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 端连接至A/D转换器的输入端IN+。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过红外测距方式的患者屏气监测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 口电路包括一个dB9接口、 三个二极管D3D5、 一个电容C2以及电源输入端VCC, 所述RS232 转RS485电路的输出端。
10、TX连接至dB9接口的第三引脚Pin3, 该RS232转RS485电路的输出端RX 连接至dB9接口的第二引脚Pin2, 三个二极管D3D5的正极分别连接至电源输入端VCC, 二 极管D3的负极连接至接地端GND, 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至dB9接口的第四引脚Pin4, 二极管 D5的负极连接至dB9接口的第七引脚Pin9, 该dB9接口的第五、 十、 十一引脚Pin5、 Pin10、 Pin11均连接至接地端GND。 权利要求书 2/2 页 3 CN 211583200 U 3 通过红外测距方式的患者屏气监测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检测设备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通过红外测距方。
11、式的患者屏气 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患者在做胸肺部CT扫描时, 若没有深吸气屏气, 容易使得某些细微疾病被漏检。 同 时屏气不佳容易产生伪影、 图像模糊或扫描不全等问题, 从而导致误诊。 这些现象的形成原 因是患者在CT扫描时呼吸运动产生运动伪影, 影响CT成像质量, 导致病变位置无法清晰辨 识。 普通胸肺部检查一般需要呼吸配合两次, 一次为定位像, 一次为正式断层扫描。 为避免 补扫、 重扫而导致辐射量的增加, 患者每一次吸气的量尽量保持一致, 并且确保在扫描过程 中屏住气。 因为患者在CT扫描过程中由于气没有屏住, 产生呼吸运动而导致CT图像模糊。 倘 若做CT扫描的时候气没有憋。
12、住, 出来的CT图像会有重叠, 模糊等现象, 严重影响图像的质 量, 有碍医生诊断。 因此, 有必要提供提出了一种通过红外测距方式来检测患者屏气的装置 来对患者进行屏气监测, 以达到提升CT图像质量, 辅助医生提高CT扫描的诊断准确率。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红外测距方式的患 者屏气监测装置, 旨在解决如何在CT扫描时检测患者屏气程度以提高CT扫描图像质量的技 术问题。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过红外测距方式的患者屏气监测装置, 包括红外测距主机以及抖动传递装置, 其中: 所述抖动传递装置包括光反射板、 腹部护套。
13、以 及连接机构, 所述光反射板的下表面通过连接机构固定连接至腹部护套的上表面; 所述红 外测距主机包括主机外壳、 内置于主机外壳内的主机电路板、 红外发射端、 红外接收端以及 串行接口; 所述红外发射端包括红外发射管以及设置于红外发射管正前方的凸透镜, 所述 凸透镜镶嵌在红外发射端的开口端; 所述红外接收端包括红外接收管以及设置于红外接收 管正前方的滤光片, 所述滤光片镶嵌在红外接收端的开口端; 所述主机电路板包括红外发 射电路、 红外接收电路、 放大电路、 A/D转换器、 单片机、 RS232转RS485电路以及接口电路, 所 述红外发射电路连接至单片机, 所述红外接收电路连接至放大电路, 。
14、该放大电路连接至A/D 转换器, 该A/D转换器连接至单片机, 该单片机连接至RS232转RS485电路, 该RS232转RS485 电路连接至接口电路, 该接口电路连接至串行接口; 所述红外发射管通过第一导线连接至 主机电路板的红外发射电路上, 所述红外接收管通过第二导线连接至主机电路板的红外接 收电路上。 0005 优选的, 所述红外测距主机安装在CT扫描孔径的正上方外侧, 所述抖动传递装置 佩戴在躺在CT扫描床上的患者腹部位置。 0006 优选的, 所述红外发射端和红外接收端按照水平向下倾斜角度设置在主机外壳的 底部末端倾斜面上, 所述倾斜角度可介于5 45 之间任意角度。 说明书 1/。
15、6 页 4 CN 211583200 U 4 0007 优选的, 所述光反射板呈方形、 圆形或椭圆形, 所述红外发射端和红外接收端呈圆 桶形。 0008 优选的, 所述腹部护套的两端均设置有一次性可更换的黏胶贴。 0009 优选的, 所述串行接口设置在主机外壳的左侧面或右侧面, 用于连接外部的计算 机终端以及外部电源。 0010 优选的, 所述A/D转换器通过四根SPI总线连接至单片机的四个输入引脚P2.4 P2.7, 所述单片机的输出引脚RXD/P3.0连接至RS232转RS485电路的输入端R1OUT, 该单片机 的输出引脚TXD/P3.1连接至RS232转RS485电路的输入端R1IN。。
16、 0011 优选的, 所述红外发射电路由一个电容C1、 四个电阻R1R4、 两个二极管D1D2和 两个三极管Q1Q2组成的共射放大电路, 其中: 电源输入端VCC与电容C1串联至接地端GND, 电源输入端VCC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 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 电源输入端 VCC与电阻R1串联至三极管Q1的基极, 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至二极管D1的负极, 三极管Q1的 发射极连接至电阻R2, 电阻R2与二极管D1的正极并联接至三极管Q2的集电极, 三极管Q2的 发射极连接电阻R4且串联至三极管Q2的基极, 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电阻R3且串连至单片机 的引脚P4.4。 0012 优。
17、选的, 所述红外接收电路包括二极管D6, 所述放大电路包括第一运算放大器和 第二运算放大器, 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连接至电源输入端VCC, 该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至第 一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 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和电阻R5串联至接地端GND, 第 一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和电阻R6串联至接地端GND, 第一运算放大器的正相输入端和 电阻R7串联至接地端GND, 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滑动变阻器RP1串联接入第一运算放 大器的正相输入端, 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电阻R8串联至接地端GND。 第一运算放大器 的输出端连接至第二运算放大器的正相输入端, 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电阻R9。
18、串联接 入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 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电阻R10串联至接地端GND, 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至A/D转换器的输入端IN+。 0013 优选的, 所述接口电路包括一个dB9接口、 三个二极管D3D5、 一个电容C2以及电 源输入端VCC, 所述RS232转RS485电路的输出端TX连接至dB9接口的第三引脚Pin3, 该RS232 转RS485电路的输出端RX连接至dB9接口的第二引脚Pin2, 三个二极管D3D5的正极分别连 接至电源输入端VCC, 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至接地端GND, 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至dB9接口的 第四引脚Pin4, 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至。
19、dB9接口的第七引脚Pin9, 该dB9接口的第五、 十、 十 一引脚Pin5、 Pin10、 Pin11均连接至接地端GND。 0014 相较于现有技术, 本实用新型通过红外测距方式的患者屏气监测装置能够在CT检 测状态下检测患者的屏气情况, 医生能够引导患者正确屏气和吸气, 防止患者屏气和吸气 时腹部呼吸运动所产生运动伪影, 因此, 在CT肺部扫描时得到的CT扫描图像更清晰、 提高CT 扫描图像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所述患者屏气监测装置通过红外测距方式的监测患者的呼吸 气情况, 比利用呼吸传感器监测患者呼吸气的呼吸气量更加准确, 从而能够准确地监测患 者的屏气情况, 使得CT扫描图像更清晰,。
20、 提高CT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0015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通过红外测距方式的患者屏气监测装置优选实施例的立体 说明书 2/6 页 5 CN 211583200 U 5 结构图。 0016 图2是图1中的红外测距主机的截面结构图。 0017 图3是图2中的红外发射端的局部放大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8 图4是图2中的红外测距主机的主机电路板上的电路元器件的光电信号流向示意 图。 0019 图5是图2中的红外测距主机的主机电路板上敷设的电路布局图。 0020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通过红外测距方式的患者屏气监测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 图。 0021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 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
21、合实施例, 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 以下结合 附图及较佳实施例, 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 特征及其功效进行详细说明。 应 当理解, 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 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3 如图1所示,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通过红外测距方式的患者屏气监测装置优选实 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患者屏气监测装置包括红外测距主机1以及抖动传 递装置2, 参考图6所示, 所述红外测距主机1安装在CT扫描孔径3的正上方外侧, 所述抖动传 递装置2佩戴在躺在CT扫描。
22、床4上的患者的腹部位置。 所述红外测距主机1包括主机外壳11、 内置于主机外壳11内的主机电路板10、 红外发射端12、 红外接收端13以及串行接口14。 所述 红外发射端12和红外接收端13按照水平向下倾斜角度设置在主机外壳11的底部末端倾斜 面上, 所述倾斜角度可介于5 45 之间任意角度, 本实施例的倾斜角度优选为10 的角度。 所述串行接口14设置在主机外壳11的左侧面或右侧面, 本实施例的串行接口14设置在主机 外壳11的左侧面。 所述串行接口14为dB9串行接口, 用于连接外部的计算机终端以及外部电 源等外部设备。 0024 所述抖动传递装置2包括光反射板21、 腹部护套22以及连。
23、接机构23, 所述光反射板 21的下表面通过连接机构23固定连接至腹部护套22的上表面。 所述光反射板21呈方形、 圆 形或椭圆形, 只要形成一个红外光反射面即可。 所述腹部护套22采用软质塑胶材料制成, 例 如软质硅胶材料, 并按照人体腹部的人体工学设计, 便于佩戴在患者的腹部位置。 所述腹部 护套22的两端均设置有一次性可更换的黏胶贴24, 能够将腹部护套22的两端粘贴在患者的 腹部, 从而将所述抖动传递装置2佩戴在患者的腹部位置。 0025 所述红外发射端12用于发射红外线光束照射在抖动传递装置2的光反射板21上, 所述光反射板21将红外线光束反射至红外接收端13, 该红外接收端13接收。
24、光反射板21反射 的红外线光束, 并将红外线光束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在本实例中, 所述红外发射端12发 射的红外线光束照射到光反射板21上, 再经过光反射板21反射, 使得红外接收端13能够接 收到红外光束的反射信号。 0026 如图2和图3所示, 图2是图1中的红外测距主机1的截面结构图; 图3是图2中的红外 发射端12的局部放大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主机电路板10内置于主机外 壳11内, 所述红外发射端12包括红外发射管121 (例如TLN205红外发光二极管D2, 如图5所 示) 以及设置于红外发射管121正前方的凸透镜122, 该红外发射管121通过第一导线123。
25、连 说明书 3/6 页 6 CN 211583200 U 6 接至主机电路板10上。 参考图1所示, 所述红外发射端12可以呈中空的圆桶形或方柱形。 参 考图3所示, 所述凸透镜122镶嵌在红外发射端12的开口端, 所述红外发射管121发射红外线 光源, 所述凸透镜122将红外发射管121发射的红外线光源平行聚集为红外线光束, 并将红 外线光束照射在抖动传递装置2的光反射板21上。 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红外发射管121发射 波长为940mm的脉冲红外光线。 0027 所述红外接收端13包括红外接收管131以及设置于红外接收管131正前方的滤光 片132, 该红外接收管131 (例如TPS708。
26、红外线接收二极管D6, 如图5所示) 通过第二导线133 连接至主机电路板10上。 参考图1所示, 所述红外接收端13可以呈中空的圆桶形或方柱形, 所述滤光片132镶嵌在红外接收端13的开口端, 用于对红外接收管131接收的红外线光束进 行滤光, 以滤除不是红外波段 (例如, 滤除波长940mm以外) 的光线干扰。 0028 如图4所示, 图4是图2中的红外测距主机1的主机电路板10上的电路元器件的光电 信号流向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主机电路板10包括红外发射电路101、 红外接收电路 102、 放大电路103、 A/D转换器104、 单片机105、 RS232转RS485电路106以。
27、及接口电路107。 0029 所述红外发射电路101连接至单片机105, 该单片机105通过红外发射电路101控制 红外发射端12的红外发射管121发射红外线光源, 该红外线光源经凸透镜122平行聚集为红 外线光束并照射在抖动传递装置2的光反射板21上。 0030 所述红外接收电路102连接至放大电路103, 该红外接收电路通过红外接收端13的 红外接收管131接收从光反射板21上反射的红外线光束, 并将红外线光束的光信号转换为 电流信号, 并输出至放大电路103。 0031 所述放大电路103连接至A/D转换器104, 该放大电路103包括两个LF358运算放大 器, 能够将红外接收电路10。
28、2输出的电流信号进行两级放大 (经过两个LF358运算放大器进 行两级放大) 并输出模拟电压信号, 并输出至所述A/D转换器104。 0032 所述A/D转换器104连接至单片机105, 该A/D转换器104包括A/D转换器, 例如型号 为AD7691的A/D转换器, 用于将放大电路103输出的模拟电压信号进行A/D数模转换为数字 信号, 并输出至单片机105。 所述A/D转换器AD7691通过SPI通讯方式与单片机89C52进行数 据交互。 0033 所述单片机105连接至RS232转RS485电路106, 该单片机105包括单片机 (例如 89C52单片机) , 用于从A/D转换器104读。
29、取数字信号, 根据该数字信号 (利用预设的电压与距 离之间的运算关系) 计算出红外发射端12与光反射板21之间的距离数据以及光反射板21的 抖动信息, 并通过将测量到的距离数据和抖动信息发送到RS232转RS485电路106。 0034 所述RS232转RS485电路106连接至接口电路107, 该RS232转RS485电路106由RS232 芯片 (例如型号为MAX232-2芯片) 和RS485芯片 (例如型号为MAX485CPA芯片) 组成。 所述 RS232转RS485电路106的RS232芯片将单片机105输出的距离数据和抖动信息 (TTL电平信 号) 转换成适合计算机接收的232电平。
30、信号并发送到RS485芯片中, 该RS485芯片实现远距离 通讯以便将距离数据信号通过串行接口14传输到外部的计算机终端。 0035 所述接口电路107连接至串行接口14, 该串行接口14通过信号线连接到外部的计 算机终端, 进而将红外发射端12与光反射板21之间的距离数据以及光反射板21的抖动信息 传输到计算机终端进行处理与显示。 0036 如图5所示, 图5是图2中的红外测距主机1的主机电路板10上敷设的电路布局图。 说明书 4/6 页 7 CN 211583200 U 7 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红外发射电路101连接至单片机105, 所述红外发射电路101由一个电容 C1、 四个电阻R1R。
31、4、 两个二极管D1D2和两个三极管Q1Q2组成的共射放大电路。 其中: 电源输入端VCC与电容C1串联至接地端GND, 电源输入端VCC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 二极管D2 的负极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 电源输入端VCC与电阻R1串联至三极管Q1的基极, 三极管Q1 的基极连接至二极管D1的负极, 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至电阻R2, 电阻R2与二极管D1的正 极并联接至三极管Q2的集电极, 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4且串联至三极管Q2的基极, 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电阻R3且串连至单片机89C52的引脚P4.4。 0037 所述红外接收电路102连接至放大电路103, 所述红外接收电路10。
32、2包括二极管D6, 所述放大电路103包括两个LF358运算放大器。 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连接至电源输入端VCC, 该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至第一运算放大器LF358的反相输入端, 第一运算放大器LF358的反 相输入端和电阻R5串联至接地端GND, 第一运算放大器LF358的反相输入端和电阻R6串联至 接地端GND, 第一运算放大器LF358的正相输入端和电阻R7串联至接地端GND, 第一运算放大 器LF358的输出端与滑动变阻器RP1串联接入第一运算放大器LF358的正相输入端, 第一运 算放大器LF358的输出端与电阻R8串联至接地端GND。 第一运算放大器LF358的输出端连接 至第二运。
33、算放大器LF358的正相输入端, 第二运算放大器LF358的输出端与电阻R9串联接入 第二运算放大器LF358的反相输入端, 第二运算放大器LF358的输出端与电阻R10串联至接 地端GND, 第二运算放大器LF358的输出端连接至A/D转换器AD7691的输入端IN+。 0038 在本实施例中, 所述放大电路103连接至A/D转换器104, 所述A/D转换器104连接至 单片机105, 所述单片机105连接至RS232转RS485电路106, 所述RS232转RS485电路106连接 至接口电路107。 所述A/D转换器104为现有技术的型号为AD7691的A/D转换器, 所述单片机 105。
34、为现有技术的型号为89C52的单片机, 所述RS232转RS485电路106包括现有技术的RS232 芯片以及RS485芯片。 所述接口电路107包括一个dB9接口、 三个二极管D3D5、 一个电容C2 以及电源输入端VCC。 0039 所述A/D转换器AD7691通过四根SPI总线 (包括SDI、 SCK、 SDO、 CNV四根总线) 连接至 单片机89C52的四个输入引脚P2.7P2.4, 单片机89C52的输出引脚RXD/P3.0连接至RS232 转RS485电路的输入端R1OUT, 单片机89C52的输出引脚TXD/P3.1连接至RS232转RS485电路 的输入端R1IN, RS23。
35、2转RS485电路的输出端TX连接至接口电路107的dB9接口的第三引脚 (Pin3) , RS232转RS485电路的输出端RX连接至dB9接口的第二引脚 (Pin2) 。 在接口电路107 中, 三个二极管D3D5的正极分别连接至电源输入端VCC, 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至接地端 GND, 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至dB9接口的第四个引脚 (Pin4) , 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至dB9接口 的第七引脚 (Pin9) , dB9接口的第五、 十、 十一引脚 (Pin5、 Pin10、 Pin11) 均连接至接地端 GND, dB9接口的第一、 六、 八和九引脚 (Pin1、 Pin6、 Pin8、。
36、 Pin9) 为预留的功能引脚。 0040 参考图6所示, 图6是本实用新型通过红外测距方式的患者屏气监测装置的使用状 态示意图。 如图6所示, 所述红外测距主机1安装在CT扫描孔径3的正上方外侧, 所述抖动传 递装置2佩戴在躺在CT扫描床4上的患者的腹部位置。 医生引导患者躺在CT扫描床4上, 医生 将患者推入CT扫描孔径3中使得患者的胸部能够进行肺部CT扫描, 医生将抖动传递装置2的 腹部护套22通过黏胶贴24贴在患者腹部上面, 使得抖动传递装置2的光反射板21的正面朝 向红外测距主机1的红外发射端12和红外接收端13, 并将外部电源以及外部计算机终端通 过串行接口14连接至红外测距主机1。
37、, 使得红外测距主机1通电开始工作。 此时, 打开计算机 说明书 5/6 页 8 CN 211583200 U 8 终端的屏气监测app软件使得红外测距主机1与外部计算机终端进行通讯连接。 两者通讯连 接成功后, 红外测距主机1控制红外发射端12发射红外线光束, 使得红外发射端13的红外光 束照射在抖动传递装置2的光反射板21上, 红外接收端13接收光反射板21反射回来的红外 线, 此时可以在外部计算机终端的屏气监测app软件中看到红外接收端13和光反射板2之间 的距离数据, 此时就完成了CT检查初期准备工作。 在CT检查开始之前, 医生让患者吸入空 气、 屏住气息, 医生将患者屏气状态达到C。
38、T扫描标准时的红外接收端13和光反射板2之间的 距离值作为预设的距离阈值, 此时医生点击计算机终端的屏气监测app软件的屏气监测按 钮, 红外测距主机1就开始监控光反射板2的运动。 因为患者的呼吸运动会带动腹部运动, 特 别在屏气状态下, 漏气时肚子的运动更加明显, 腹部的运动就会传递到光反射板2上, 从而 根据红外接收端13和光反射板2之间的距离数据就可以达到监测患者屏气状态的目的。 当 距离数据达到医生预设的距离阈值时, 计算机终端则通过屏气监测app软件的屏气状态指 示器显示红色预警, 当距离数据未达到医生预设的距离阈值时, 计算机终端则通过屏气监 测app软件的屏气状态指示器显示为绿色。
39、。 0041 本实用新型通过红外测距方式的患者屏气监测装置能够在CT检测状态下检测患 者的屏气情况, 医生能够引导患者正确屏气和吸气, 防止患者屏气和吸气时腹部呼吸运动 所产生运动伪影, 因此, 在CT肺部扫描时得到的CT扫描图像更清晰、 提高CT扫描图像的质 量。 本实用新型所述患者屏气监测装置通过红外测距方式能够准确地监测患者的屏气情 况, 使得CT扫描图像更清晰, 提高CT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0042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 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 凡是 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功能变换, 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 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 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说明书 6/6 页 9 CN 211583200 U 9 图1 说明书附图 1/5 页 10 CN 211583200 U 10 图2 图3 说明书附图 2/5 页 11 CN 211583200 U 11 图4 说明书附图 3/5 页 12 CN 211583200 U 12 图5 说明书附图 4/5 页 13 CN 211583200 U 13 图6 说明书附图 5/5 页 14 CN 211583200 U 14 。
- 内容关键字: 通过 红外 测距 方式 患者 屏气 监测 装置
输液杆的线缆伸缩结构.pdf
环境大气粉尘采样仪.pdf
降低虾苗孵化水中氨氮含量的装置.pdf
高压线圈浇注模具.pdf
反应釜控温系统.pdf
金属锂浇铸装置.pdf
医用输液管加热保温装置.pdf
螺杆钻具清洗装置.pdf
多功能布料收卷装置.pdf
用于图书馆的高处夹持取书装置.pdf
智能化接触网几何参数测量仪.pdf
便携式环境检测仪.pdf
便于安装的防结垢环保矿用管材.pdf
曝气生物滤池除磷装置.pdf
基于睡眠感知的音乐振动理疗仪.pdf
钢板建材加工的激光切割装置.pdf
毫米波被动辐射成像测距装置.pdf
医用分叶球囊.pdf
基于波码通信的分层注水执行装置.pdf
折合型保鲜膜切割滑刀.pdf
注塑件自动化生产设备及其智能调控方法.pdf
书本包装设备.pdf
道路桥梁施工用测量辅助工具.pdf
作物种植地膜拆除装置.pdf
水平放置的可搬运激光稳频腔的安装结构.pdf
气体静压转台的控制方法、装置及气体静压转台.pdf
数据要素处理方法和装置.pdf
用于组装气雾剂产品的组装设备.pdf
老年人用吞咽障碍康复训练设备.pdf
全液晶仪表故障报警存储系统及方法.pdf
木通皂苷D在制备抗骨骼肌萎缩、肌病药物中的应用.pdf
不依赖地图信息的车辆轨迹预测方法.pdf
一种消肿止痛酊.pdf
天然海水精及其制造方法.pdf
干细胞增生的抑制剂及其应用.pdf
4氨基17Β环丙氧基雄4烯3酮,4氨基17Β环丙氨基雄4烯3酮及相关化合物作为CSUB720/SUB裂解酶和5Α还原酶抑制剂.pdf
药物热灌输方法.pdf
中药消毒剂及其制备方法.pdf
水性烘烤涂料及其制备方法.pdf
饮料容器.pdf
含4,5二氯2N辛基3异噻唑酮和某些商用杀生物剂的协同杀微生物组合物.pdf
纯正栗蓉.pdf
干燥板状裙带菜的加工方法.pdf
保生蛋及其制备方法.pdf
轮式按摩器.pdf
自熟式粉丝机制造虾片的工艺.pdf
接点检测电路、负载驱动装置及照明装置内藏式牙科用注射器.pdf
鞋底.pdf
果实的种子取出装置.pdf
一种尖吻蝮蛇毒纤溶酶及其纯化方法.pdf
高尔夫球用手套.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