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行李箱构造.pdf
《车辆用行李箱构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辆用行李箱构造.pdf(25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1140540.9 (22)申请日 2019.11.20 (30)优先权数据 2019-029826 2019.02.21 JP (71)申请人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东京都 (72)发明人 奈良将希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代理人 孙明轩 (51)Int.Cl. B60R 5/04(2006.01) B62D 25/08(2006.01) (54)发明名称 车辆用行李箱构造 (57)摘要 本发明的课题为提供能够谋求提高向行李 。
2、箱取装行李时的作业性、 和增加放置于板部件上 的行李的承载量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 车辆用行 李箱构造具有设于车辆(1)的后部的行李箱(2)、 设于车辆(1)的后表面且与行李箱(2)连通的后 部开口(1a)、 和将行李箱(2)上下划分的行李箱 板(32)。 后部开口(1a)的下表面(1c)设在比行李 箱(2)的地面(23)高的位置。 行李箱板(32)具有 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一般部(32g)、 和从一般 部(32g)向着后端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部(32h)。 倾 斜部(32h)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从车宽方向来看位 于后部开口(1a)的下表面(1c)的上方的开口区 域部(32n)。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
3、10页 附图13页 CN 111591218 A 2020.08.28 CN 111591218 A 1.一种车辆用行李箱构造, 其具有设于车辆的后部的行李箱、 设于所述车辆的后表面 且与所述行李箱连通的后部开口、 和将所述行李箱上下划分的行李箱板, 所述车辆用行李 箱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后部开口的下表面设在比所述行李箱的地面高的位置, 所述行李箱板具有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一般部、 和从所述一般部向着后端向上方倾 斜的倾斜部, 所述倾斜部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从车宽方向来看位于所述后部开口的下表面的上方的 开口区域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行李箱的前方具。
4、备座椅, 所述行李箱板具备钩挂于所述座椅的具有挠性的钩挂部件, 在所述一般部的下表面, 以向着上方凹陷的形状设有收容所述钩挂部件的收容凹部, 所述收容凹部的上表面延伸至所述倾斜部的下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凹部设于保持所述钩挂部件的保持部件, 所述保持部件设于所述一般部与所述倾斜部之间形成的角落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 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李箱板 具有: 沿着所述行李箱的侧面延伸的侧边; 随着从所述侧边趋向后方而向着车宽方向中央倾斜的角边; 和 从所述角边的后端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边, 所述后边配置于所述后部开。
5、口的下表面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 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部沿所述后边形成, 没有沿着所述角边形成。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111591218 A 2 车辆用行李箱构造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例如在车辆座椅的后方具备板部件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 背景技术 0002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备对行李箱后部进行开闭的尾门(rear gate) (13)的汽车, 其中, 以将行李箱(A)上下划分的方式配置有后行李托盘(20)。 在该后行李托 盘(20)的后端设有向着下侧倾斜的折曲部(25)。 0003 另外,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在后座椅后方的。
6、行李箱上方具备尾门(back door)的汽车, 其中, 使设在行李箱上部的板部件(后方板部件(4)的后端朝上弯曲。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第3861732号公报(图1图3、 图5、 图9、 图11) 0007 专利文献2: 日本实公昭6021306号公报(第1图以及第2图) 发明内容 0008 但是, 专利文献1所述的后行李托盘(20)在后端具有折曲部(25), 由此当从后方将 行李放入行李托盘(20)的下方的空间时, 折曲部(25)会碍事。 由此, 后行李托盘(20)能够以 使后行李托盘(20)的后部以第1支点(24)为中心向上方弹起的。
7、方式转动。 在该情况下, 需要 使置于后行李托盘(20)上的行李的位置移动而变更, 由此具有取装行李时的作业性不良的 问题点。 0009 作为用于消除这种问题点的方法, 考虑了如专利文献2所述的行李箱的罩装置那 样地, 使行李箱板(后方板部件(4)的后端朝上弯曲。 但是, 在单纯使行李箱板朝上弯曲的 情况下, 具有行李箱板的水平面的面积变窄、 可载置于行李箱板上的行李的承载量减少的 问题点。 0010 因此, 本发明的课题为提供能够谋求提高向行李箱取装行李时的作业性、 和增加 放置于板部件上的行李的承载量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 0011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 本发明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具有设于车辆的。
8、后部的行李箱、 设于所述车辆的后表面且与所述行李箱连通的后部开口、 和将所述行李箱上下划分的行李 箱板, 该车辆用行李箱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后部开口的下表面设在比所述行李箱的地面 高的位置, 所述行李箱板具有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一般部、 和从所述一般部向着后端向 上方倾斜的倾斜部, 所述倾斜部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从车宽方向来看位于所述后部开口的下 表面的上方的开口区域部。 0012 发明效果 0013 本发明可提供能够谋求提高向行李箱取装行李时的作业性、 和增加放置于板部件 上的行李的承载量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 说明书 1/10 页 3 CN 111591218 A 3 附图说明 0014 图1。
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的一例的图, 是表示板部件的 使用状态的主要部分概略侧视图。 0015 图2是表示将板部件立靠于后座椅的背面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概略侧视图。 0016 图3是表示将板部件立靠于后座椅的背面时的状态的后视图。 0017 图4中, (a)是表示将钩挂部件钩挂于钩部件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概略放大后视 图, (b)是表示使钩挂部件与保持部件卡合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概略放大后视图。 0018 图5是表示板部件的使用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概略后视图。 0019 图6是表示板部件的使用状态的主要部分概略立体图。 0020 图7是图3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0021 图8是图7的主要。
10、部分放大图。 0022 图9是表示设于滑板的连结部件的设置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0023 图10是表示设于车室的侧面的搁架部的设置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0024 图11是表示使后座椅移动至前侧时的板部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概略侧视图。 0025 图12是表示使后座椅移动至后侧时的板部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概略侧视图。 0026 图13是表示载置于搁架部的行李箱板的载置状态的主要部分纵剖视图。 0027 附图标记说明 0028 1 车辆 0029 1a 后部开口 0030 1b 行李箱的侧面 0031 1c 下表面 0032 2 行李箱 0033 3 板部件 0034 4 钩部件 0035 。
11、5 钩挂部件 0036 6 后座椅(座椅) 0037 7 保持部件 0038 23 地面 0039 32 行李箱板 0040 32g 一般部 0041 32h 倾斜部 0042 32i 侧边 0043 32j 角边 0044 32k 后边 0045 32m 角落部 0046 32n 开口区域部 0047 71b 收容凹部 0048 71c 开口部 说明书 2/10 页 4 CN 111591218 A 4 具体实施方式 0049 以下, 基于添加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的一例。 0050 此外, 将图1或图2所示的车辆1的行进方向作为 “F” , 将后退方向作为 “B” ,。
12、 将垂直 上方侧作为 “U” , 将垂直下方侧作为 “D” , 将左侧作为 “L” , 将右侧作为 “R” 来适当说明。 另外, 将以座椅连结部件65的前端部为中心转动的板部件3处于图1所示的水平状态时的基端侧 作为前侧, 将前端侧作为后侧来说明。 0051 车辆 0052 车辆1具备设于车辆1的后表面的后部开口1a、 对后部开口1a进行开闭的门(省略 图示)、 设于车身后部的行李箱2、 配置于行李箱2的前侧的座椅(例如, 后座椅6)、 配置于行 李箱2的板部件3、 和支承板部件3的搁架部11。 0053 此外, 车辆1只要如图1所示地在车身后部具备行李箱2、 后部开口1a、 门(省略图 示)。
13、、 车室内壁22和座椅, 其形式、 类型没有特别限定。 车辆1例如由迷你面包车、 厢式车型、 掀背车、 旅行车、 轿跑车等汽车构成。 另外, 车辆1可以为具有一列座椅的汽车, 也可以为具 有两列座椅、 三列座椅等多列座椅的汽车。 以下, 以迷你面包车类型的双列座椅的汽车为例 来说明。 0054 车辆用行李箱构造 0055 如图1或图2所示, 车辆用行李箱构造的构成具备后座椅6、 具有行李箱空间21的行 李箱2、 配置于行李箱空间21的板部件3、 设于后座椅6的钩部件4、 和设于板部件3的钩挂部 件5。 0056 后部开口1a是用于在行李箱2内收纳行李或将行李箱2内的行李取出的车门开口 部。 后。
14、部开口1a的下表面1c为了不会使载置于行李箱2的地面23的行李等从行李箱2落下而 设在比地面23高的位置。 在后部开口1a的下表面1c的中央部后侧, 设有供设于尾门(省略图 示)的闩锁装置的闩锁卡合的撞针(省略图示)。 后部开口1a的下表面1c例如俯视时形成为 大致圆弧状(参照图6)。 由此, 尾门(省略图示)形成为横剖视时大致圆弧状, 成为整体稍微 带圆弧的形状。 如图1所示, 在后部开口1a的下表面1c的上方的车门开口区域D内, 后述的板 部件3的行李箱板32的后端部(后边32k)延伸至几乎与尾门(省略图示)抵接的近前的位置。 0057 此外, 门(省略图示)只要能够将后部开口1a开闭, 。
15、可以为各种类型的车门。 门(省 略图示)例如由弹起类型的铰链式车门构成。 0058 行李箱 0059 行李箱2是收纳或承载行李的空间。 该行李箱2形成于设在车身后端部的后部开口 1a、 与配置于乘客室的后端部的后座椅6之间。 行李箱2通过使后座椅6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而 能够在行李箱2的前后方向上改变长度。 在行李箱2内的左右两侧形成有车室内壁22, 该车 室内壁22具有对板部件3的行李箱板32进行支承的搁架部11。 0060 如图1所示, 行李箱空间21为设在车辆1的后座椅6的后方的行李箱2内的行李收纳 空间。 在将板部件3配置为能够载置行李的载置位置的状态的情况下, 行李箱空间21由板部 件3。
16、上下划分为上侧行李箱空间和下侧行李箱空间。 0061 在行李箱2的地面23配置有树脂制的底板24, 该底板24封闭将工具、 备胎、 行李等 收纳于地面下的大致正方体形状的行李收纳凹部, 或承载行李。 底板24配置于由金属制平 板部件构成的底面板(省略图示)的上方。 说明书 3/10 页 5 CN 111591218 A 5 0062 搁架部 0063 如图1、 图2以及图11所示, 搁架部11为从下侧支承行李箱板32的支承部。 如图10所 示, 搁架部11从左右的车室内壁22向行李箱2侧(车内侧)鼓出, 在前后方向上水平地延伸设 置。 在搁架部11的上表面11f设有设于前端部的凹部11b、 和。
17、设于凹部11b的后方的凸部或凹 部11a。 0064 如图11所示, 凸部或凹部11a是当将行李箱板32水平地载置于搁架部11上时供形 成于行李箱板32的下表面的卡合部32c卡合的部位。 凸部或凹部11a由突出形成于搁架部11 的上表面11f的在俯视以及侧视时形成为大致梯形的突起构成。 此外, 凸部或凹部11a、 和卡 合部32c只要为彼此卡合的凹凸关系即可, 也可以为彼此凹凸关系相反的形状。 0065 如图11所示, 凹部11b由上部开口的大致U字状的槽构成。 凹部11b是当使板部件3 立靠于后座椅6的背面并使行李箱板32通过钩挂部件5钩挂于座椅靠背61的钩部件4时、 用 于将行李箱板32的。
18、保持部32f插入并保持的槽。 0066 如图10所示, 凹部11b通过第1侧壁11d、 底面11c、 和第2侧壁11e形成。 0067 第1侧壁11d为从搁架部11的上表面11f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凹部11b的后侧内壁 面。 0068 底面11c为从第1侧壁11d的下端向着前方延伸的内底面。 0069 第2侧壁11e为从底面11c的前端沿着第1侧壁11d向上方延伸的凹部11b的前侧内 壁面。 该第2侧壁11e与搁架部11的上表面11f相比向上方延伸。 0070 后座椅 0071 如图1所示, 后座椅6为配置于车室的后部的座席。 后座椅6具有座椅靠背61、 座垫 62、 倾动机构63、 滑动机构6。
19、4、 和座椅连结部件65。 后座椅6配置于行李箱2的前侧, 能够在搁 架部11的前方沿前后方向滑动地配置。 后座椅6例如由左右一对的座席构成(参照图3)。 0072 此外, 后座椅6可以为一个长椅座椅。 另外, 后座椅6只要位于行李箱2的前侧即可, 也可以为前座椅。 0073 座椅靠背61由例如能够以座椅靠背61的下端部为中心在前后方向上倾倒的可倒 式构成。 座椅靠背61能够通过倾动机构63以及座椅锁定机构(省略图示)而以恰当的角度倾 斜并锁定。 如图3所示, 例如在右侧的后座椅6的座椅靠背61的背面上部设有后述的钩部件 4。 该钩部件4设置于座椅靠背61的背面的靠车宽方向中央的位置。 007。
20、4 此外, 钩部件4可以安装于左侧的后座椅6的座椅靠背61, 另外也可以安装于左右 双方的后座椅6的座椅靠背61。 另外, 随后具体说明钩部件4的构成。 0075 如图1所示, 座垫62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移动规定距离的方式配置于座椅靠 背61的下端部。 0076 倾动机构63是用于将座椅靠背61调整为恰当的角度并保持于该角度的装置。 倾动 机构63设于座椅靠背61的下端部与座垫62的后端部之间的连结部位。 此外, 倾动机构63只 要能够通过操作倾动机构63的操作部而使座椅靠背61从后倾状态设为直立状态即可, 其构 造没有特别限定。 另外也可以没有倾动机构63。 0077 如图1所示, 后座。
21、椅6能够通过滑动机构64沿前后方向滑动来调整前后方向的位 置。 在滑动机构64的后端部, 连结有与设在滑板31的前端部的连结部件33的座椅连结部件 连结片33d连结的座椅连结部件65的前端部。 由此构成为, 若座垫62沿前后方向移动, 滑板 说明书 4/10 页 6 CN 111591218 A 6 31借助座椅连结部件65以及连结部件33也沿前后方向一起连动。 0078 如图1以及图2所示, 座椅连结部件65是用于将后座椅6和滑板31连结的部件。 座椅 连结部件65由具有座椅连结部65a、 板部件连结部65b、 座椅连结部件主体65c的金属制部件 构成。 0079 座椅连结部65a以座垫62。
22、的后端部为中心沿前后方向转动自如地轴支承于座垫62 的后端部。 0080 板部件连结部65b是在大致倒U字形状的座椅连结部件主体65c中与滑板31的连结 部件33拆装自如地连结的部位。 0081 座椅连结部件主体65c由将设在前端侧的座椅连结部65a、 和配置于后部侧的板部 件连结部65b连结的金属制棒状部件构成。 0082 板部件 0083 如图1以及图11所示, 板部件3为用于载置行李的板状部件。 板部件3的构成具有滑 板31、 行李箱板32、 连结部件33(被连结部33c)、 和钩挂部件5(参照图2)。 板部件3能够在行 李箱空间21中保持于图1以及图11所示的能够载置行李的载置位置、 。
23、和图2、 图3以及图12所 示的配置于后座椅6的背面的收纳位置。 如图2所示, 配置为载置位置的状态的板部件3将行 李箱空间21上下划分为上侧的上部行李箱空间和下侧的下部行李箱空间, 具有将行李箱2 设为两个空间的划分部件的功能。 0084 滑板 0085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 滑板31为能够与后座椅6一起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的俯视时 大致矩形的树脂制的厚板状部件。 滑板31的前端部借助连结部件33以及座椅连结部件65而 与后座椅6能够拆装地连结。 由此, 滑板31能够抑制当使后座椅6向前方滑动移动时在后座 椅6与滑板31的前端之间形成较大的间隙S, 而防止行李从间隙S落下。 即, 该间隙S构。
24、成为, 因滑板31与后座椅6一起在前后方向上连动, 只要不使座椅靠背61倾动, 就不会变化。 0086 在滑板31的下侧的左右前端部, 固定有用于与后座椅6连结的连结部件33。 另外, 在滑板31, 设有从下表面向下方延伸并具有向后方开口的开口部的被连结部33c(连结部件 33)。 滑板31当将行李箱板32架设在左右的车室内壁22的搁架部11之间而配置时, 滑板31的 后部载置于行李箱板32的上表面。 0087 行李箱板 0088 行李箱板32配置于滑板31的下侧, 由能够支承于车室的侧面1b的俯视时大致四边 形的树脂制的厚板部件构成。 行李箱板32具有连结部32a、 前延伸部32b、 卡合部。
25、32c、 前侧两 端部32d、 后延伸部32e、 保持部32f、 一般部32g、 倾斜部32h、 侧边32i、 角边32j、 后边32k、 角 落部32m、 和开口区域部32n。 0089 如图1所示, 行李箱板32在水平地载置于设在车室的侧面1b的搁架部11的上方的 载置位置的状态的情况下, 以使后边32k位于后部开口1a的下表面1c的上方的方式配置。 0090 如图3以及图7所示, 在行李箱板32的下表面的后侧设有将钩挂部件5固定的保持 部件7, 该钩挂部件5当将行李箱板32设为立靠于后座椅6的背面的状态时钩挂于钩部件4的 钩子41。 行李箱板32在立靠于后座椅6的背面的收纳位置的状态的情。
26、况下, 如图2或图13所 示, 配置为将左右的保持部32f插入至搁架部11的凹部11b的状态。 行李箱板32当使前侧两 端部32d与凹部11b的底面11c抵接而将行李箱板32保持时, 前延伸部32b比凹部11b的底面 说明书 5/10 页 7 CN 111591218 A 7 11c位于下方。 0091 如图11及图12所示, 连结部32a是当后座椅6、 座椅连结部件65、 连结部件33以及滑 板31向后侧移动时, 与固定于滑板31的行李箱板连结片33b的被连结部33c连结的部位。 如 图7以及图8所示, 连结部32a形成于行李箱板32的前端(基端)的靠前侧两端部32d的位置。 0092 当将。
27、行李箱板32立靠于后座椅6的背面时, 前延伸部32b因从连结部32a进一步向 前方(下侧)延伸设置而降低了重心的位置, 能够使行李箱板32立靠的状态稳定化。 如图7以 及图8所示, 前延伸部32b在将板部件3水平地配置的载置位置的状态下的行李箱板32中, 与 连结部32a相比向着前方延伸形成。 如图2所示, 当使前侧两端部32d与凹部11b的底面11c抵 接而保持行李箱板32时, 该前延伸部32b以与底面11c相比位于下方的方式配置。 0093 如图11所示, 卡合部32c是在将行李箱板32载置于搁架部11上的情况下, 与形成于 搁架部11的上表面11f的凸部或凹部11a卡合来支承行李箱板32。
28、的部位。 卡合部32c由如下 的仰视以及侧视时大致梯形形状的槽构成, 该槽在将板部件3水平地配置的载置位置的状 态下的行李箱板32中切缺形成于行李箱板32的下表面的左右端部中央(参照图8)。 0094 如图7以及图8所示, 前侧两端部32d为行李箱板32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 0095 后延伸部32e是从连结部32a的车宽方向端部向着后方(前端侧)延伸形成的部位。 0096 如图2或图13所示, 保持部32f是在将行李箱板32立靠于后座椅6的背面的收纳位 置的状态时, 插入至搁架部11的凹部11b而被保持的部位。 保持部32f在与凹部11b卡合的情 况下, 配置为与凹部11b的底面11c抵接的状。
29、态。 如图13所示, 保持部32f从后延伸部32e向着 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形成。 0097 如图5图7所示, 一般部32g是在行李箱板32中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平坦的部 位。 在一般部32g的下表面, 以向着上方凹陷的形状设有将钩挂部件5收容的收容凹部71b (参照图7)。 0098 倾斜部32h是从一般部32g向着后端向上方倾斜的部位(参照图11)。 如图1所示, 倾 斜部32h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从车宽方向来看位于后部开口1a的下表面1c的上方的开口区域 部32n。 如图3所示, 倾斜部32h沿着后边32k平行形成, 没有沿着角边32j平行形成。 0099 侧边32i是在车宽方向上较长的大致六边。
30、形的行李箱板32的左右的边。 侧边32i沿 着行李箱2的侧面1b延伸(参照图6)。 0100 角边32j是在大致六边形的行李箱板32的车宽方向的后端部形成斜边的部位。 角 边32j随着从侧边32i趋向后方而向着车宽方向中央倾斜而形成。 0101 后边32k是从左右的角边32j的后端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边。 如图1所示, 后边32k 当水平配置时配置于后部开口1a的下表面1c的上方, 使得行李箱板32架设于左右的搁架部 11之间。 0102 如图7所示, 角落部32m是平坦的一般部32g和倾斜的倾斜部32h相交的棱线。 角落 部32m沿着后边32k平行地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 在由棱线加强的角落部。
31、32m, 安装有保持 部件主体71。 0103 如图1或图11所示, 开口区域部32n是在行李箱板32中, 延伸至后部开口1a的下表 面1c的上方的车门开口区域D内而配置的部位。 由此, 开口区域部32n与底板24、 和行李箱2 的地面23相比向车身后方延伸。 0104 连结部件 说明书 6/10 页 8 CN 111591218 A 8 0105 如图8或图9所示, 连结部件33是用于将滑板31与行李箱板32以及座椅连结部件65 拆装自如地连结的部件。 连结部件33由固定于滑板31的左右前端部的左右一对的金属制部 件构成。 连结部件33具有连结部件主体33a、 行李箱板连结片33b、 被连结。
32、部33c、 和座椅连结 部件连结片33d。 连结部件33通过多个固定件34分别固定于滑板31的下表面的前侧的左右 端部。 0106 连结部件主体33a是由紧固件等固定件34与滑板31固定的部位。 连结部件主体33a 形成为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大致矩形的平板状。 0107 如图8或图9所示, 行李箱板连结片33b由以从连结部件主体33a的车宽方向中央侧 前端部向行李箱板32侧突出的方式折曲形成的侧视时大致L字形状的突出片构成。 如图11 以及图12所示, 在行李箱板连结片33b与滑板31之间形成有供行李箱板32的连结部32a卡合 的被连结部33c。 行李箱板连结片33b的前端部为了能够使行李箱。
33、板32顺畅地卡合而以向斜 下方向扩开的方式折曲形成。 0108 被连结部 0109 被连结部33c是供行李箱板32的左右前端部的连结部32a拆装自如地卡合而将连 结部32a支承的部位。 被连结部33c由横槽形状的空间构成, 该空间由侧视时大致L字状的行 李箱板连结片33b、 和滑板31的下表面形成。 被连结部33c从滑板31的下表面向下方延伸, 并 具有向后方开口的开口部。 如图4以及图5所示, 被连结部33c当滑板31向后方(箭头b方向) 滑动移动时与连结部32a连结。 0110 如图11或图12所示, 座椅连结部件连结片33d由从连结部件主体33a的车宽方向外 侧前端部向后座椅6侧突出形成。
34、的突出片构成。 座椅连结部件连结片33d将设在座垫62的后 端部的座椅连结部件65的板部件连结部65b拆装自如地连结。 如图9或图11所示, 座椅连结 部件连结片33d以将供板部件连结部65b卡合的卡合部33d1和形成于卡合部33d1的前端侧 的卡定部33d2连续形成的方式构成。 0111 卡合部33d1由侧视时形成为大致J字状的舌片构成。 卡定部33d2为了能够使行李 箱板32顺畅地卡合, 以从卡合部33d1的前端向下方向扩开的方式弯曲为大致弯曲状而形 成。 0112 钩部件 0113 如图3以及图4的(a)、 (b)所示, 钩部件4是用于通过使钩挂部件5钩挂而将立靠于 后座椅6的背面的板部。
35、件3保持于立靠状态的钩挂件。 除此之外, 钩部件4也能够作为将购物 袋(也称为 “带提手的垃圾袋” 、“便利店袋” 。 )、 带提手的包等钩挂的钩挂件来使用。 钩部件4 在后座椅6的背面中设在与图1所示的载置位置的状态的板部件3相比靠上方的位置。 而且, 若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 钩部件4设置于在将板部件3配置于后座椅6的背面的收纳位置的 状态下能够使钩挂部件5钩挂的位置。 钩部件4在车宽方向中设在前延伸部32b的正上。 如图 4的(a)、 (b)所示, 钩部件4的构成具有侧视时形成为大致J字形状的钩子41、 和用于将钩子 41固定于座椅靠背61的背面的固定框42。 0114 钩挂部件 01。
36、15 如图3所示, 钩挂部件5由能够钩挂于钩部件4的挠性的部件形成。 钩挂部件5例如 将折曲为大致U字状的线状部件的两端部设在板部件3的中央部的靠右的位置。 如图4的 (a)、 (b)所示, 钩挂部件5由与钩部件4直接卡挂而钩挂的线材51形成。 钩挂部件5的基端部 说明书 7/10 页 9 CN 111591218 A 9 被由固定件72固定于行李箱板32的下表面的保持部件7所固定。 0116 线材51能够以某种程度自由地弯曲, 由具有能够将板部件3拉起的拉伸力的部件 构成。 线材51可以为一根构成的材料, 也可以为将多根捻成的线缆状的材料。 线材51例如由 线状、 绳状、 索状、 线材状、 。
37、锁链等树脂制、 金属制或者纤维制的部件构成。 0117 保持部件 0118 如图4的(a)、 (b)所示, 保持部件7是用于将钩挂部件5的基端部保持的金属制或树 脂制的托架。 保持部件7由具有钩挂部件固定部71a、 收容凹部71b、 和开口部71c的保持部件 主体71构成。 如图7所示, 保持部件7设在形成于一般部32g与倾斜部32h之间的角落部32m。 0119 如图4的(a)、 (b)所示, 保持部件主体71由通过多个固定件72固定于行李箱板32的 横长矩形的平板部件构成。 0120 钩挂部件固定部71a是将弯曲为大致U字状的线材51的两侧基端部固定的固定部。 钩挂部件固定部71a与保持部。
38、件主体71一体形成。 0121 如图4的(b)所示, 收容凹部71b是将U字状的钩挂部件5的前端侧部位以不会晃荡 的方式收容的保持部。 收容凹部71b由将俯视时折曲形成为L字状的两个突出片相对配置、 且能够供U字状的线材51的前端侧部位插入的大致筒状(大致C字状)的空间构成。 收容凹部 71b与保持部件主体71一体形成。 如图5或图7所示, 收容凹部71b的上表面延伸至与行李箱 板32的倾斜部32h的下表面交叉的位置。 0122 开口部71c是供大致U字状的线材51的前端侧部位插入并保持的收容凹部71b的开 口端部。 当将行李箱板32载置于搁架部11上时, 开口部71c以使开口缘朝向后方向侧的。
39、方式 开口。 0123 车辆用行李箱构造的作用 0124 接着, 参照图1图13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的作用。 0125 在将行李载置于板部件3的上表面的情况下, 如图1所示, 将行李箱板32载置于搁 架部11上, 将滑板31载置于行李箱板32上, 将板部件3水平地配置于行李箱空间21内。 0126 在该情况下, 如图11所示, 板部件3使行李箱板32的下表面的卡合部32c与凸部或 凹部11a卡合, 滑板31的前端部的连结部件33与后座椅6的座椅连结部件65连结而被保持。 由此, 板部件3即使在车辆1行驶中也能够以稳定的状态配置于行李箱2内。 0127 如图1或图11所示, 。
40、行李箱板32的后端部的开口区域部32n配置于后部开口1a的下 表面1c的上方, 与行李箱2内的底板24或地面23相比向车身后方延伸而配置。 由此, 能够扩 大载置行李的板部件3的行李载置面的面积, 增加行李的承载量。 另外, 形成于行李箱板32 的后端部的倾斜部32h能够限制载置于板部件3上的行李与倾斜部32h相比向后方移动。 0128 在板部件3配置为能够载置行李的水平的载置位置的状态的情况下, 如图1所示, 行李箱空间21由板部件3划分为上侧和下侧的两个空间。 由此, 行李能够载置于板部件3上、 和板部件3的下侧的底板24上的两个地方。 0129 在该状态下, 如图11所示, 使后座椅6向。
41、前方向(箭头a方向)移动。 于是, 滑板31借 助连结部件33以及座椅连结部件65被后座椅6拉拽, 在行李箱板32上向前方向滑动。 这样, 滑板31与后座椅6一起移动, 因此能够抑制座椅靠背61与滑板31之间的间隙S扩大。 由此, 能 够限制间隙S扩大而导致行李从间隙S落下。 0130 如图12所示, 当使后座椅6向后方(箭头b方向)移动时, 滑板31借助座椅连结部件 说明书 8/10 页 10 CN 111591218 A 10 65以及连结部件33被后座椅6推动, 在行李箱板32上向后方向滑动。 这样, 滑板31在使后座 椅6后退时也一起移动, 因此能够抑制座椅靠背61与滑板31之间的间隙。
42、S扩大。 0131 在不使用板部件3的情况下, 如图2所示, 首先, 使滑板31以座椅连结部65a为中心 向前方向转动, 立靠于座椅靠背61的背面。 接着, 使行李箱板32的两端的保持部32f插入至 左右的搁架部11的凹部11b而支承。 接着, 将固定于行李箱板32的钩挂部件5与钩部件4钩 挂。 此时, 因为行李箱板32的后端配置于后部开口1a的位置, 所以钩挂部件5能够作为当提 起板部件3时使用的拉带来利用, 由此易于进行钩挂作业。 0132 这样, 行李箱板32根据与搁架部11的凹部11b卡合并将钩挂部件5钩挂于钩部件4, 而能够以稳定的状态支承于车身。 通过连结部件33以及座椅连结部件6。
43、5而与后座椅6连结 的滑板31的上端部由行李箱板32支承, 由此以不会晃动的方式支承。 这样地, 行李箱2成为 在上下方向上宽阔的行李箱空间21, 因此能够将较大的行李载置于底板24上。 0133 这样地如图1或图2所示, 本发明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具有设于车辆1的后部的行 李箱2、 设于车辆1的后表面且与行李箱2连通的后部开口1a、 和将行李箱2上下划分的行李 箱板32, 其中, 后部开口1a的下表面1c设在比行李箱2的地面23高的位置, 行李箱板32具有 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延伸的一般部32g、 和从一般部32g向着后端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部32h, 倾 斜部32h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从车宽方向来看位于。
44、后部开口1a的下表面1c的上方的开口区域 部32n。 0134 由此, 根据倾斜部32h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从车宽方向来看位于后部开口1a的下表 面1c的上方的开口区域部32n, 行李箱板32能够更加扩大水平延伸的一般部32g。 由此, 能够 增加载置于板部件3上的行李的承载量。 另外, 车辆1的后部开口1a的下表面1c设在比行李 箱2的地面23高的位置, 因此能够抑制载置于行李箱2的地面23的行李与后部开口1a相比向 车身后方侧移动。 由此, 能够防止行李从后部开口1a落下。 另外, 倾斜部32h向上方倾斜而位 于该变高的后部开口1a的下表面1c的上方。 由此, 倾斜部32h以将行李箱2的下侧行。
45、李箱的 开口扩开的方式形成, 因此能够容易地向着行李箱板32的下方的行李箱2的地面23上放入 行李。 该结果为, 能够提高向行李箱取装行李时的作业性。 0135 另外, 如图4的(a)、 (b)、 图5以及图11所示, 本发明的车辆用行李箱构造在行李箱2 的前方具备座椅6, 行李箱板32具备钩挂于座椅6的具有挠性的钩挂部件5, 在一般部32g的 下表面, 以向着上方凹陷的形状设有将钩挂部件5收容的收容凹部71b, 收容凹部71的上表 面延伸至倾斜部32h的下表面(与倾斜部32h的下表面交叉的位置)。 0136 由此, 行李箱板32能够利用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部32h, 使收纳凹部71b的后部自然 。
46、地向后方开口, 因此能够视觉确认到从车辆1的后部开口1a的后方收容至收容凹部71b的钩 挂部件5。 由此, 能够容易地将收容至收容凹部71b的钩挂部件5取出, 从而能够提高钩挂部 件5的取出作业的作业性。 0137 另外, 如图3以及图7所示, 收容凹部71b设于将钩挂部件5保持的保持部件7, 保持 部件7设在形成于一般部32g与倾斜部32h之间的角落部32m。 0138 由此, 保持部件7通过设在形成于一般部32g与倾斜部32h之间的角落部32m, 能够 加强角落部32m, 由此能够抑制倾斜部32h的溃倒。 0139 另外, 如图1或图3所示, 行李箱板32具有沿着行李箱2的侧面1b延伸的侧。
47、边32i、 随 着从侧边32i趋向后方而向着车宽方向中央倾斜的角边32j、 和从角边32j的后端在车宽方 说明书 9/10 页 11 CN 111591218 A 11 向上延伸的后边32k, 后边32k配置于后部开口1a的下表面1c的上方。 0140 由此, 行李箱板32根据具有随着从侧边32i趋向后方而向着车宽方向中央倾斜的 角边32j, 能够防止角边32j与后部开口1a的侧面干涉。 另外, 行李箱板32根据将后边32k配 置于后部开口1a的下表面1c的上方, 能够扩大配置于行李箱2内的行李箱板32的面积, 增加 行李的承载量。 0141 另外, 如图3以及图7所示, 倾斜部32h沿着后边。
48、32k形成, 没有沿着角边32j形成。 0142 由此, 行李箱板32在角边32j的位置不具有倾斜部32h, 因此, 能够将行李更接近后 边32k地配置, 由此能够增加载置于行李箱板32上的行李的量。 0143 变形例 0144 此外, 本发明并非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能够在其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 造以及变更, 当然本发明也涉及这些改造以及变更后的发明。 0145 例如, 板部件3并非限定于由树脂材料形成, 也可以例如由金属、 木材、 或其组合来 制作。 0146 另外, 钩挂部件5以及保持部件7以在板部件3的中央部的靠右的位置设有一个的 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但其设置位置以及数量并没有。
49、特别限定。 钩挂部件5以及保持部件7 可以在板部件3的后端部设在多个部位, 也可以设在板部件3的后端部中央部的一个部位, 可以适当变更其设置位置以及数量。 说明书 10/10 页 12 CN 111591218 A 12 图1 说明书附图 1/13 页 13 CN 111591218 A 13 图2 说明书附图 2/13 页 14 CN 111591218 A 14 图3 说明书附图 3/13 页 15 CN 111591218 A 15 图4 说明书附图 4/13 页 16 CN 111591218 A 16 图5 说明书附图 5/13 页 17 CN 111591218 A 17 图6 说。
50、明书附图 6/13 页 18 CN 111591218 A 18 图7 说明书附图 7/13 页 19 CN 111591218 A 19 图8 说明书附图 8/13 页 20 CN 111591218 A 20 图9 说明书附图 9/13 页 21 CN 111591218 A 21 图10 说明书附图 10/13 页 22 CN 111591218 A 22 图11 说明书附图 11/13 页 23 CN 111591218 A 23 图12 说明书附图 12/13 页 24 CN 111591218 A 24 图13 说明书附图 13/13 页 25 CN 111591218 A 25 。
- 内容关键字: 车辆 行李箱 构造
茶叶加工用的上料装置.pdf
便于装卸的储料桶.pdf
智能化多腔体入料数量检测机构及高速计数筛选装置.pdf
焊接辅助装置.pdf
无纺布切边装置.pdf
阀门用端面打磨装置.pdf
推砖装置.pdf
污染水体水藻清理装置.pdf
调整木板输送姿态的输送装置.pdf
切边刀装配总成.pdf
液压油过滤器.pdf
用于检测育苗水体中弧菌含量的培养装置.pdf
自动配料加料装置.pdf
电加热器超导热管用烘箱.pdf
避免交叉感染的门诊采血车.pdf
压力管道承压检测装置.pdf
多功能彩妆盒.pdf
激光增强的纳米线电子源组件.pdf
旋转型空气净化消毒灯.pdf
无人机智能电力线路巡检系统.pdf
消防器械生产用焊接装置.pdf
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电力数据挖掘与分析系统.pdf
条码扫描机.pdf
基于TDS-Unet网络的地震速度模型重构方法、介质和设备.pdf
纺织弹性带生产自动卷绕装置及其方法.pdf
基于BIM的轨道交通运维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pdf
电子封装用导电银胶及其制备方法.pdf
基于虚拟编组计算列车数的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pdf
菌落计数样本的优化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pdf
高压断路器机械合闸闭锁装置.pdf
竖井采矿用罐笼旋调升降装置.pdf
热升级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pdf
用于钢水转运除杂的钢包组件.pdf
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行为分析系统及分析方法.pdf
绿色环保型智能LED筒灯.pdf
容性耦合装置及滤波器.pdf
多功能pH响应型的超浸润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在油水分离中的应用.pdf
蜂巢结构式高弹抗菌纤维棉.pdf
具有阻燃性能的双组份吸音棉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pdf
板式压滤机的拉板小车系统.pdf
应用于蔬菜脱水的全自动超声波除水设备.pdf
高耐磨铁基非晶/碳纳米管粉芯丝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pdf
区域自然灾害威胁识别方法及系统.pdf
聚酯基础油及其制备方法.pdf
医疗康复手推车.pdf
完全可降解的婴童口水巾的制备方法.pdf
基于流程实现海量信用信息处理方法及系统.pdf
基于谷物仓储集装箱的管理平台和管理方法.pdf
图像处理的方法及装置、终端和存储介质.pdf
权限申请验证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pdf
联合耳蜗语音特征和跳变深层神经网络的语音增强算法.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