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梯形双极灭弧绝缘子.pdf

上传人:狗** 文档编号:11186478 上传时间:2021-09-1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30.4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新型梯形双极灭弧绝缘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型梯形双极灭弧绝缘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型梯形双极灭弧绝缘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文档描述:

《新型梯形双极灭弧绝缘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梯形双极灭弧绝缘子.pdf(9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305801.1 (22)申请日 2019.04.16 (71)申请人 王巨丰 地址 530021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河堤 路84号江滨医院宿舍16栋一单元 (72)发明人 王巨丰王嬿蕾卢幸骆耀敬 韩力 (74)专利代理机构 南宁深之意专利代理事务所 (特殊普通合伙) 45123 代理人 徐国华 (51)Int.Cl. H01B 17/46(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新型梯形双极灭弧绝缘子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新型梯形双极灭弧绝缘子, 主要由绝。

2、缘子主体、 上电极和下电极组成; 绝缘 子主体内部中空并设有若干块绝缘隔板使绝缘 子主体内部形成若干个独立的反冲灌注灭弧腔; 在每个反冲灌注灭弧腔内设有反冲装置且反冲 装置在绝缘子主体内部呈现阶梯式螺旋排列, 两 两相邻反冲装置的反冲开口方向相反, 两两相邻 反冲装置之间的绝缘隔板上设有壁电极, 并且处 于下方的反冲装置顶部与壁电极一面相连接, 处 于上方的反冲装置底部与壁电极另一面相连接。 本发明有效防止防雷装置闪络问题, 降低电力设 备雷击跳闸率, 保护电力设施, 提高电网可靠性, 有利于电力安全生产。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2页 CN 111834066 A 2020.10.2。

3、7 CN 111834066 A 1.一种新型梯形双极灭弧绝缘子, 主要由绝缘子主体 (1) 、 上电极 (2) 和下电极 (3) 组 成;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绝缘子主体 (1) 上下两端均设有开口、 内部中空并沿着绝缘子主体 (1) 纵向设有若干块绝缘隔板 (4) 使绝缘子主体 (1) 内部形成若干个独立的反冲灌注灭弧腔 (5) ; 在每个反冲灌注灭弧腔 (5) 内设有反冲装置 (6) , 并且反冲装置 (6) 在绝缘子主体 (1) 内 部呈现阶梯式螺旋排列, 并且两两相邻的反冲装置 (6) 的反冲开口方向相反; 在两两相邻的 反冲装置 (6) 之间的绝缘隔板 (4) 上设有壁电极 (7)。

4、 , 并且壁电极 (7) 的一面与处于下方的反 冲装置的顶部相连接, 另一面与处于上方的反冲装置的底部相连接; 绝缘子主体 (1) 最上端 的反冲装置的顶部与上电极 (2) 相连接, 绝缘子主体 (1) 最下端的反冲装置的底部与下电极 (3) 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梯形双极灭弧绝缘子,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反冲装置 (6) 主要由反冲管 (61) 和接闪器 (62) 组成; 所述的反冲管 (61) 一端开口, 另一端固定安装接闪 器 (62) , 使反冲装置 (6) 成为内部中空、 一端开口、 另一端封闭的半封闭管件; 所述的接闪器 (62) 与相邻的壁电极 (7) 相连接。 。

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梯形双极灭弧绝缘子,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反冲管 (61) 的 开口处设有导弧环 (611) ; 所述的导弧环 (611) 与相邻的壁电极 (7) 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梯形双极灭弧绝缘子,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绝缘子主体 (1) 的横截面呈蜂窝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梯形双极灭弧绝缘子,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绝缘子主体 (1) 外表面设有若干个裙边 (8) 。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梯形双极灭弧绝缘子,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新型梯形双极 灭弧绝缘子通过连接金具固定安装在横担上或架空导线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梯形双极灭。

6、弧绝缘子,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壁电极 (7) 采 用导弧电极片或者压缩灭弧管。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梯形双极灭弧绝缘子,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压缩灭弧管的 内部设有导弧球。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111834066 A 2 一种新型梯形双极灭弧绝缘子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输配电架空线路用的绝缘子, 涉及一种新型梯形双极灭弧绝缘子。 背景技术 0002 绝缘子是一种特殊的绝缘控件, 能够在架空输电线路中起到重要作用。 早年间绝 缘子多用于电线杆, 慢慢发展于高型高压电线连接塔的一端挂了很多盘状的绝缘体, 它是 为了增加爬电距离的, 通常由玻璃或陶瓷制成。 绝缘子不。

7、应该由于环境和电负荷条件发生 变化导致的各种机电应力而失效, 否则绝缘子就不会产生重大的作用, 就会损害整条线路 的使用和运行寿命。 0003 绝缘子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电气绝缘和机械固定, 为此规定有各种电气和机械性能 的要求。 针对在复合绝缘子的研制、 工艺、 材料、 试验打法、 老化问题、 机械性能、 脆断问题、 伞群结掏、 高海拔问题等方面, 其中老化问题严重影响输电线路的耐雷水平, 严重情况使得 绝缘子发生闪络发生单相短路故障照成跳闸事故。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绝缘子老化促成电弧沿面闪络问题, 提 供了一种新型梯形双极灭弧绝缘子。 0005 为了实现上。

8、述目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梯形双极灭弧绝缘子, 主要由绝缘子主体、 上电极和下电极组成; 所述的绝缘 子主体上下两端均设有开口、 内部中空并沿着绝缘子主体纵向设有若干块绝缘隔板使绝缘 子主体内部形成若干个独立的反冲灌注灭弧腔; 在每个反冲灌注灭弧腔内均设有反冲装 置, 并且反冲装置在绝缘子主体内部呈现阶梯式螺旋排列, 并且两两相邻的反冲装置的反 冲开口方向相反 (即使得装置本体内的反冲装置间隔同向布置) ; 在两两相邻的反冲装置之 间的绝缘隔板上设有壁电极, 并且处于下方的反冲装置的顶部与壁电极一面相连接, 处于 上方的反冲装置的底部与壁电极另一面相连接; 绝缘子主体最上端的反。

9、冲装置的顶部与上 电极相连接, 绝缘子主体最下端的反冲装置的底部与下电极相连接。 0006 在本发明中, 反冲装置呈螺旋阶梯状排布, 并且每个反冲灌注灭弧腔内只有一个 反冲装置, 可以依次对电弧进行反冲灭弧, 而且设置壁电极, 可以限定电弧的闪络路径。 同 时, 将两两相邻的反冲装置的反冲开口相反设置, 不管雷电弧从上往下闪络还是从下往上 闪络, 本发明都能对电弧进行有效的反冲灭弧。 0007 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所述的反冲装置主要由反冲管和接闪器组成; 所述的反冲管 一端开口, 另一端固定安装接闪器, 使反冲装置成为内部中空、 一端开口、 另一端封闭的半 封闭管件; 所述的接闪器与相邻的壁电。

10、极相连接。 0008 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所述的反冲管的开口处设有导弧环; 所述的导弧环与相邻的 壁电极相连接。 0009 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所述的绝缘子主体的横截面呈蜂窝状结构。 说明书 1/5 页 3 CN 111834066 A 3 0010 进一步说明, 所述的新型梯形双极灭弧绝缘子外表面设置有若干个裙边。 装置结 构外增加裙边, 增强爬电距离, 避免电弧沿面放电。 0011 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所述的新型梯形双极灭弧绝缘子通过连接金具固定安装在横 担上或架空导线上。 0012 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所述的壁电极采用导弧电极片或者压缩灭弧管。 所述的压缩 灭弧管的内部设有导弧球。 压缩。

11、灭弧管采用陶瓷管。 0013 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所述的绝缘子主体内壁主要用高强度、 强耐压的非导电材料 构成, 如合金陶瓷、 稀土陶瓷、 石墨烯-陶瓷复合材料、 有机陶瓷等非导电材料; 所述的绝缘 隔板材料为高强度、 强耐压的非导电材料, 如合成硅橡胶、 稀土玻璃、 石墨烯玻璃等非导电 材料; 所述的壁电极材料为强导电性的金属或非金属, 如铜、 铝、 钨、 镍、 铁、 石墨等材料。 0014 本发明的技术原理: 本新型梯形双极灭弧绝缘子安装在横杆上或架空导线上, 该梯形双极灭弧绝缘子中间 为闪络空气通道, 通过绝缘配合, 雷击杆塔或避雷线时产生的雷击过电压所形成的电弧进 入梯形双极灭弧绝缘子。

12、内部中的灭弧装置中。 0015 电弧是具有弹性形变的等离子体, 当其通过导弧环进入反冲装置后, 由于受到反 冲管壁的限制, 电弧进入反冲管始端时, 密度、 速度、 温度增加, 导致管内压力的增加, 最终 产生压爆效应, 电弧冲击反冲管底部的接闪器, 电弧在堵塞的反冲管底部受到反向弹力, 大 部分电弧的前进方向发生180 的改变, 反弹回的电弧由于速度、 密度、 压力更大, 空腔效应 在入口处作用于外电弧, 导致反冲管端口处的电弧产生截断。 剩下部分电弧由于壁电极库 仑力作用进入下一个反冲管内, 重复上述过程。 0016 本专利中的反冲管是一个狭管灌注通道, 这是电弧进入装置的唯一通道。 灌注过。

13、 程中产生多样的物理变化。 0017 1.电弧等离子体发生弹性形变。 电弧等离子体在进入反冲管入口时, 首先物理形 状发生改变, 由粗电弧变成了极细的电弧, 径向压力转成轴向压力, 由于狭管反冲效应, 在 电弧反冲时喷出速度会加快。 00182.电弧温升效应加剧。 电弧变细后, 电弧横截面积减小, 根据公式, 电弧 电 阻 会 大幅 度上 升 。 由 于 雷电 弧 在实际 经 验 工 作中 常 作为 恒 流 源 , 根 据公 式 可知, 尽管冲击时时间仅有几微秒, 但整体能量会增强, 反冲管内敛性 温度会升高。 0019 电弧辐射、 对流、 传导为能量流失的三种方式, 由于封闭管道即外源性封堵。

14、环境 下, 热量不能得到释放, 对电弧起到了阻断的作用, 只会产热, 不会散热, 因此会产生阻断性 的温升, 使得管内温度持续升高。 0020 3.压爆效应急剧增加。 当温度的逐步升高使得电弧积累性的增加, 又进一步加剧 了压爆效应, 使电弧喷射力度更大。 0021 当电弧从接闪器进入反冲装置时, 由于反冲管很细, 粗大的雷电电弧在进入反冲 管时会形变为细长的电弧, 充满整个管道, 管道对电弧会产生作用力最终会形成压爆效应, 阻断后续电弧的通过, 对电弧产生截断。 少部分电弧由于导弧环以及导弧件库仑力作用进 说明书 2/5 页 4 CN 111834066 A 4 入下一个反冲管内, 重复上述。

15、过程。 0022 与多腔室做对比 (1) 耐用性比较。 多腔室添加的产气材料是需要高温条件下烘烤产气, 于是在高温环境 下多腔室灭弧装置内的产气材料被消耗, 多腔室的耐用性不佳; 而本发明采用的灌注材料 不存在消耗因素, 不需要通过产气机理灭弧, 本发明耐用性较好。 0023 (2) 灭弧效果比较。 多腔室内的每两个相邻电极在电弧通过时产生冷凝极效应, 即 电弧在相邻电极下温度较低, 低温电弧烘烤产气材料使得产气效果不佳, 冷凝极效应与高 温烘烤产气形成灭弧之间的矛盾使得灭弧效果不佳; 而本发明采用的是狭管灌注机理, 电 弧碰撞产生巨大的灭弧能量, 运用电弧自身能量以及碰撞灭弧, 使灭弧效果极。

16、佳。 0024 (3) 灭弧灵敏度比较。 根据上述的耐用性与灭弧效果, 由于多腔室耐用性受到高温 影响, 而产气受到电极冷凝极效应, 即低温电弧烘烤能力极低, 冷凝极效应与高温烘烤产气 形成灭弧之间的矛盾, 小电弧通过时存在灭弧效果不佳, 只有在较大电弧通过下多腔室才 能正确动作, 而大电弧流通会导致继电保护动作即存在跳闸事故, 故多腔室灭弧灵敏度不 理想; 而本发明无论是大电弧还是小电弧存在, 只需要电弧进入本发明就会产生灌注机理, 灵敏度较高。 0025 (4) 运行方式比较。 根据上述灵敏度分析, 多腔室的动作受到系统运行方式、 短路 电流等外在因素影响, 存在灭弧盲区, 使得多腔室防雷。

17、匹配十分困难; 而本发明不存在系统 运行方式、 短路电流等外在因素影响。 0026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及有益效果如下: (1) 约束并管控电弧路径, 电弧与灭弧通道一致, 消除电弧漂移的危害; (2) 多个反冲灌注灭弧腔内的反冲装置作用在电弧上, 实现不同电弧段相互隔离, 电弧 在各个反冲组件内的接闪器处截断, 不易电弧重燃; (3) 反冲灌注灭弧腔外的隔板内的壁电极可以有效地分散电弧能量, 使电弧化整为零; (4) 反冲灌注灭弧腔内的反冲装置在灭弧过程中不受温度以及电动力影响; 且灭弧灵 敏度高; (5) 电弧在冲击灭弧段灭弧并摧毁工频建弧通道, 并且保证继电保护装置不被察觉; (6) 本发明。

18、可以直接替换输电线路上的绝缘子串, 不仅具备原有绝缘功能, 还具有防雷 灭弧功能, 使用范围广, 不受导线布置、 杆塔塔型、 极性效应影响。 0027 (7) 有效防止防雷装置闪络问题, 降低电力设备雷击跳闸率, 保护电力设施, 提高 电网可靠性, 有利于电力安全生产。 附图说明 0028 图1是本发明的梯形双极灭弧绝缘子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梯形双极灭弧绝缘子内部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梯形双极灭弧绝缘子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反冲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9 其中, 上述各图标记及其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 1-绝缘子主体, 2-上电极, 3-下电极, 4-绝缘隔板,。

19、 5-反冲灌注灭弧腔, 6-反冲装置, 7- 壁电极, 8-裙边, 61-反冲管, 62接闪器, 611-导弧环。 说明书 3/5 页 5 CN 111834066 A 5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以下结合较佳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非限制性的详细说明。 0031 实施例1: 如图所示, 一种新型梯形双极灭弧绝缘子, 主要由绝缘子主体1、 上电极2和下电极3组 成; 所述的绝缘子主体1上下两端均设有开口、 内部中空并沿着绝缘子主体1纵向设有若干 块绝缘隔板4使绝缘子主体1内部形成若干个独立的反冲灌注灭弧腔5; 在每个反冲灌注灭 弧腔5内设有反冲装置6, 并且反冲装置6在绝缘子主体。

20、1内部呈现阶梯式螺旋排列, 并且两 两相邻的反冲装置6的反冲开口方向相反; 在两两相邻的反冲装置6之间的绝缘隔板4上设 有壁电极7, 并且处于下方的反冲装置的顶部与壁电极7一面相连接, 处于上方的反冲装置 的底部与壁电极7另一面相连接; 绝缘子主体1最上端的反冲装置的顶部与上电极2相连接, 绝缘子主体1最下端的反冲装置的底部与下电极3相连接。 0032 所述的反冲装置6主要由反冲管61和接闪器62组成; 所述的反冲管61一端开口, 另 一端固定安装接闪器62, 使反冲装置6成为内部中空、 一端开口、 另一端封闭的半封闭管件; 所述的接闪器62与相邻的壁电极7相连接。 0033 所述的反冲管61。

21、的开口处设有导弧环611; 所述的导弧环611与相邻的壁电极7相 连接。 0034 所述的绝缘子主体1的横截面呈蜂窝状结构。 0035 所述的新型梯形双极灭弧绝缘子通过连接金具固定安装在横担上或架空导线上。 0036 所述的壁电极7采用导弧电极片。 0037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所述的绝缘子主体1外表面设有若干个裙边8。 0038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所述的壁电极7采用压缩灭弧管。 0039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 所述的压缩灭弧管的内部设有导弧球。 0040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新型梯形双极灭弧绝缘子安装在横杆上或架空导线上。

22、, 雷击 杆塔或避雷线时产生的雷击过电压所形成的电弧进入梯形双极灭弧绝缘子内部中的灭弧 装置中。 0041 当雷击输电线路或线路产生感应雷过电压, 致使防雷装置闪络高压端开始有雷击 电流经过高压电极, 电弧可以通过高压电极牵引进入本装置反冲灌注灭弧腔5内部, 当其进 入反冲装置6后, 由于受到反冲管壁的限制, 电弧进入反冲管61始端时, 密度、 速度、 温度增 加, 导致管内压力的增加, 最终产生压爆效应, 电弧冲击反冲管61底部的接闪器62, 电弧在 堵塞的反冲管底部受到反向弹力, 大部分电弧的前进方向发生180 的改变, 反弹回的电弧 由于速度、 密度、 压力更大, 空腔效应在入口处作用于。

23、外电弧, 导致反冲管72端口处的电弧 产生截断。 少部分电弧由于壁电极库仑力作用进入下一个反冲管内, 重复上述过程。 0042 当雷击杆塔或者输电线路避雷线, 致使防雷装置闪络低压端开始有雷击电流经过 低压电极, 电弧可以通过低压电极牵引进入本装置反冲灌注灭弧腔5内部, 由于反冲管装置 6内管径很小, 粗大的雷电电弧在进入反冲管时会形变为细长的电弧, 充满整个管道, 管道 对电弧会产生作用力最终会形成压爆效应, 阻断后续电弧的通过, 对电弧产生截断。 剩下部 说明书 4/5 页 6 CN 111834066 A 6 分电弧由于导弧环71以及导弧件库仑力作用进入下一个反冲管内, 重复上述过程。 0043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而非对其限制。 尽 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其依然 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 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 换; 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 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 神和范围。 说明书 5/5 页 7 CN 111834066 A 7 图1 图2 说明书附图 1/2 页 8 CN 111834066 A 8 图3 图4 说明书附图 2/2 页 9 CN 111834066 A 9 。

展开阅读全文
内容关键字: 新型 梯形 双极灭弧 绝缘子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新型梯形双极灭弧绝缘子.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df/1118647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