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基板及散热器结构.pdf

上传人:齐** 文档编号:11166356 上传时间:2021-09-09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987.2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传热基板及散热器结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传热基板及散热器结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传热基板及散热器结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文档描述:

《传热基板及散热器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热基板及散热器结构.pdf(15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661991.0 (22)申请日 2019.07.22 (71)申请人 浙江嘉熙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314117 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姚庄镇 锦绣大道188号内1号厂房 (72)发明人 卢忠亮 (74)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 合伙) 31219 代理人 史治法 (51)Int.Cl. H05K 7/20(2006.01) (54)发明名称 传热基板及散热器结构 (57)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传热基板及散热器结构, 传 热基板包括: 传热基板主体, 传热基板。

2、主体的上 表面设有若干个平行间隔排布的沟槽, 沟槽沿第 一方向延伸; 传热管路, 位于传热基板主体内并 延伸至传热基板主体的上表面。 当本发明的传热 基板表面插设具有相互隔离的散热管路及换热 管路的传热翅片时, 基板内的传热管路可以经由 连接管与传热翅片内的换热管路相连通, 这样在 进行热交换的过程中, 传热基板上的热量不但可 以通过与传热翅片直接接触的部分传递, 也可以 通过传热基板内的传热管路传递至传热翅片内 的换热管路后与传热翅片内的散热管路直接进 行热交换, 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热阻, 提高散热 效率。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8页 附图4页 CN 110351991 A 2019.10.。

3、18 CN 110351991 A 1.一种传热基板, 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热基板包括: 传热基板主体, 所述传热基板主体的上表面设有若干个平行间隔排布的沟槽, 所述沟 槽沿第一方向延伸; 传热管路, 位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内并延伸至所述传热基板主体的上表面。 2.根据权利要去1所述的传热基板, 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热管路包括: 若干个第一传热管路, 平行间隔排布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内; 若干个所述第一传热管 路至少分别一一对应于各所述沟槽的同一侧, 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若干个第二传热管路, 平行间隔排布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内; 若干个所述第二传热管 路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且位于所述第一传热管。

4、路下方, 与所述第一传热管路一一上下对 应设置; 若干个第三传热管路, 平行间隔排布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内, 且位于所述第一传热管 路与所述第二传热管路之间, 与所述第一传热管路及所述第二传热管路均相连通; 所述第 三传热管路沿第二方向延伸; 若干个第一延伸传热管路, 与所述第一传热管路一一对应设置, 所述第一延伸传热管 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热管路的一端相连通, 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传热基板主体的表面; 若干个第二延伸传热管路, 与所述第二传热管路一一对应设置, 所述第二延伸传热管 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传热管路远离所述第一延伸传热管路的一端相连通, 另一端延伸至所 述传热基板主体的表面。 3.根据权利。

5、要求2所述的传热基板,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 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热基板,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传热管路及所述第二传热管 路均分别位于所述沟槽相对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热基板,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传热管路的长度小于若干个 所述沟槽的排布区域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 沿所述第二方向上包括至少两行所述第三传 热管路, 相邻两行所述第三传热管路之间具有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热基板,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传热管路的直径小于等于所 述第一传热管路与所述第二传热管路之间的间距。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热基板, 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三。

6、传热管路排布的方向, 不 同相邻所述第三传热管路之间具有第一间距及第二间距。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传热基板, 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热基板还包括第 一传热工质, 所述第一传热工质至少位于所述第二传热管路内。 9.一种散热器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器结构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传热基板; 若干块传热翅片, 分别插设于所述沟槽内; 所述传热翅片内形成有散热管路及换热管 路; 所述散热管路为封闭管路, 所述散热管路内填充有第二传热工质; 连接管路, 位于所述换热管路与所述传热基板之间, 并将所述换热管路与所述传热管 路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器结构,。

7、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管路包括: 第一连接管, 一端与所述传热管路延伸至所述传热基板主体表面的一端相连接, 另一 权利要求书 1/2 页 2 CN 110351991 A 2 端与所述换热管路的一端相连接; 第二连接管, 一端与所述传热管路延伸至所述传热基板主体表面的另一端相连接, 另 一端与所述换热管路的另一端相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器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热翅片通过导热胶、 挤压或 焊料固定于沟槽内。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器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热翅片为复合板式结构, 包 括第一板材、 第二板材及第三板材, 所述第一板材、 所述第二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

8、复合在一 起, 且所述散热管路位于所述第一板材与所述第二板材之间, 所述换热管路位于所述第二 板材与所述第三板材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器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热翅片为复合板式结构, 包 括第一板材、 第二板材、 第三板材及第四板材, 所述第一板材、 所述第二板材、 所述第三板材 及所述第四板材复合在一起, 且所述散热管路位于所述第二板材与所述第三板材之间, 所 述换热管路位于所述第一板材与所述第二板材之间, 及所述第三板材与所述第四板材之 间。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器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器结构还包括散热鳍片, 所述散热鳍片位于所述传热翅片的至少一表面,。

9、 所述散热鳍片沿平行于所述传热翅片表面 的方向呈波浪状或方波状延伸。 权利要求书 2/2 页 3 CN 110351991 A 3 传热基板及散热器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传热技术领域, 特别是涉及一种传热基板及散热器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在现有技术中, 无论采用常规散热器结构还是散热器结构对功率器件进行散热 时, 散热器结构一般包括基板及插设于基板上的若干个翅片, 此时, 所述传热基板主体一般 为表面形成有沟槽的实体板材, 所述翅片插设于所述沟槽内。 在上述结构中, 采用插设方式 将所述翅片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相连接时, 由于所述翅片仅通过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的插 接处的接触部。

10、位进行换热, 又所述翅片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插设处有间隙, 所述翅片与所 述传热基板主体之间的热阻非常大, 即使在所述沟槽内填充导热胶或焊料, 所述翅片与所 述传热基板主体之间的热阻仍然非常大, 这必然会大大降低散热器结构的散热效率。 0003 因此, 提供一种散热器结构, 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实数必要。 发明内容 0004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热基板及散热器结 构, 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散热器结构的基板为表面形成有沟槽的实体板材, 翅片插设 于沟槽内时存在翅片与基板之间的热阻非常大, 散热器结构的散热效率非常低的问题。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

11、相关目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传热基板, 所述传热基板包括: 0006 传热基板主体, 所述传热基板主体的上表面设有若干个平行间隔排布的沟槽, 所 述沟槽沿第一方向延伸; 0007 传热管路, 位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内并延伸至所述传热基板主体的上表面。 0008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 所述传热管路包括: 0009 若干个第一传热管路, 平行间隔排布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内; 若干个所述第一传 热管路至少分别一一对应于各所述沟槽的同一侧, 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0010 若干个第二传热管路, 平行间隔排布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内; 若干个所述第二传 热管路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且位于所述第一传热管路下。

12、方, 与所述第一传热管路一一上 下对应设置; 0011 若干个第三传热管路, 平行间隔排布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内, 且位于所述第一传 热管路与所述第二传热管路之间, 与所述第一传热管路及所述第二传热管路均相连通; 所 述第三传热管路沿第二方向延伸; 0012 若干个第一延伸传热管路, 与所述第一传热管路一一对应设置, 所述第一延伸传 热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热管路的一端相连通, 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传热基板主体的表 面; 0013 若干个第二延伸传热管路, 与所述第二传热管路一一对应设置, 所述第二延伸传 热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传热管路远离所述第一延伸传热管路的一端相连通, 另一端延伸 至所述传热基。

13、板主体的表面。 说明书 1/8 页 4 CN 110351991 A 4 0014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 0015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 所述第一传热管路及所述第二传热管路均分别位于 所述沟槽相对的两侧。 0016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 所述第三传热管路的长度小于若干个所述沟槽的排 布区域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 沿所述第二方向上包括至少两行所述第三传热管路, 相邻 两行所述第三传热管路之间具有间距。 0017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 所述第三传热管路的直径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传热管 路与所述第二传热管路之间的间距。 0018 作为本发明的一。

14、种优选方案, 沿所述第三传热管路排布的方向, 不同相邻所述第 三传热管路之间具有第一间距及第二间距。 0019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 所述传热基板还包括第一传热工质, 所述第一传热 工质至少位于所述第二传热管路内。 0020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散热器结构, 所述散热器结构包括: 0021 如上述任一方案中所述的传热基板; 0022 若干块传热翅片, 分别插设于所述沟槽内; 所述传热翅片内形成有散热管路及换 热管路; 所述散热管路为封闭管路, 所述散热管路内填充有第二传热工质; 0023 连接管路, 位于所述换热管路与所述传热基板之间, 并将所述换热管路与所述传 热管路相连接。 0024 作。

15、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 所述连接管路包括: 0025 第一连接管, 一端与所述传热管路延伸至所述传热基板主体表面的一端相连接, 另一端与所述换热管路的一端相连接; 0026 第二连接管, 一端与所述传热管路延伸至所述传热基板主体表面的另一端相连 接, 另一端与所述换热管路的另一端相连接。 0027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 所述传热翅片通过导热胶、 挤压或焊料固定于沟槽 内。 0028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 所述传热翅片为复合板式结构, 包括第一板材、 第二 板材及第三板材, 所述第一板材、 所述第二板材及所述第三板材复合在一起, 且所述散热管 路位于所述第一板材与所述第二板材之间,。

16、 所述换热管路位于所述第二板材与所述第三板 材之间。 0029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 所述传热翅片为复合板式结构, 包括第一板材、 第二 板材、 第三板材及第四板材, 所述第一板材、 所述第二板材、 所述第三板材及所述第四板材 复合在一起, 且所述散热管路位于所述第二板材与所述第三板材之间, 所述换热管路位于 所述第一板材与所述第二板材之间, 及所述第三板材与所述第四板材之间。 0030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 所述散热器结构还包括散热鳍片, 所述散热鳍片位 于所述传热翅片的至少一表面, 所述散热鳍片沿平行于所述传热翅片表面的方向呈波浪状 或方波状延伸。 0031 如上所述, 本发明。

17、的传热基板及散热器结构, 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32 本发明的传热基板不但表面设有用于插设翅片的沟槽, 内部延伸至基板表面的传 热管路, 当所述传热基板表面插设具有相互隔离的散热管路及换热管路的传热翅片时, 基 说明书 2/8 页 5 CN 110351991 A 5 板内的传热管路可以经由连接管与传热翅片内的换热管路相连通, 这样在进行热交换的过 程中, 所述传热基板上的热量不但可以通过与传热翅片直接接触的部分传递, 也可以通过 所述传热基板内的传热管路传递至所述传热翅片内的所述换热管路后与所述传热翅片内 的散热管路直接进行热交换, 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热阻, 提高散热效率; 0033 本发。

18、明提供的散热器结构在进行热交换的过程中, 所述传热基板上的热量不但可 以通过与传热翅片直接接触的部分传递, 也可以通过所述传热基板内的传热管路传递至所 述传热翅片内的所述换热管路后与所述传热翅片内的散热管路直接进行热交换, 这样就可 以大大降低热阻, 提高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34 图1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传热基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5 图2显示为沿图1中AA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36 图3显示为沿图1中BB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37 图4显示为沿图2中CC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38 图5及图6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提供的散热器结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3。

19、9 图7至图8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提供的散热器结构中的传热翅片的局部截面 结构示意图。 0040 元件标号说明 0041 1 传热基板主体 0042 10 沟槽 0043 11 第一传热管路 0044 12 第二传热管路 0045 13 第三传热管路 0046 14 第一延伸传热管路 0047 15 第二延伸传热管路 0048 2 传热翅片 0049 21 散热管路 0050 22 换热管路 0051 23 第一板材 0052 231 第一凸起部 0053 24 第二板材 0054 25 第三板材 0055 251 第二凸起部 0056 26 第四板材 0057 27 第二传热工质 0058。

20、 3 第一连接管 0059 4 第二连接管 0060 d1 第一间距 0061 d2 第二间距 说明书 3/8 页 6 CN 110351991 A 6 具体实施方式 0062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 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63 请参阅图1至图8。 须知, 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 比例、 大小等, 均仅用以 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 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 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 施的限定条件, 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 任何结构的修饰、 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 整, 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

21、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 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 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同时, 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 “上” 、“下” 、“左” 、“右” 、“中间” 及 “一” 等的用语, 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 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 其相对关系的 改变或调整, 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 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0064 实施例一 0065 请参阅图1至图4, 本发明提供一种传热基板, 所述传热基板包括: 传热基板主体1, 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的上表面设有若干个平行间隔排布的沟槽10, 所述沟槽10沿第一方向 延伸; 传热管路, 所述传热管路位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内并延伸至所述传热基。

22、板主体1的 上表面。 0066 作为示例, 所述传热管路包括: 若干个第一传热管路11, 若干个所述第一传热管路 11平行间隔排布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内; 若干个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至少分别一一对应 于各所述沟槽10的同一侧, 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若干个第二传热管路12, 若干个所述第 二传热管路12平行间隔排布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内; 若干个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沿所述 第一方向延伸, 且位于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下方, 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与所述第一传热管 路11一一上下对应设置; 若干个第三传热管路13, 若干个所述第三传热管路13平行间隔排 布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内, 且位于所述第一传。

23、热管路11与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之间, 与所 述第一传热管路11及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均相连通; 所述第三传热管路13沿第二方向延 伸; 若干个第一延伸传热管路14, 所述第一延伸传热管路14与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一一对 应设置, 所述第一延伸传热管路1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的一端相连通, 另一端延 伸至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的表面; 若干个第二延伸传热管路15, 所述第二延伸传热管路15与 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一一对应设置, 所述第二延伸传热管路15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传热管路 12远离所述第一延伸传热管路14的一端相连通, 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的表面。 0067 作为示例, 所述。

24、沟槽10可以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的表面相垂直, 也可以相较于所 述传热基板主体1的表面倾斜一定的角度。 0068 作为示例, 所述第一方向可以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 具体的, 所述第一方向可以 为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的长度方向, 此时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的宽度方向; 所述第一方向也可以为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的宽度方向, 此时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传热基 板主体1的长度方向。 当然, 在其他示例中, 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还可以为任意两个相 互垂直且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的表面相平行的两个方向。 0069 作为示例, 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的长度小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沿第一方向的尺 寸, 所述第。

25、二传热管路12的长度小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 所述第三 传热管路13的长度小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 以确保所述第一传热 管路11及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在第一方向上不会贯穿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 且所述第三传 说明书 4/8 页 7 CN 110351991 A 7 热管路13在第二方向上不会贯穿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 0070 作为示例, 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及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的长度如图1及图2所示的 大于所述沟槽10的长度, 当然, 在其他示例中, 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及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 的长度也可以小于或等于所述沟槽10的长度。 0071 在一示。

26、例中, 如图1至图3所示, 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及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一一 对应设置于所述沟槽10的同一侧, 即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及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的数量与 所述沟槽10的数量相同, 且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及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均位于各所述沟槽 10的同一侧。 0072 在另一示例中, 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及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还可以均分别位于所 述沟槽10相对的两侧, 即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及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的数量均为所述沟槽 10的两倍, 且各所述沟槽10相对的两侧均设有一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及一所述第二传热管 路12。 需要说明的是, 此时, 位于所述沟槽10相对两侧的两所述第。

27、一传热管路11之间的间距 小于所述传热基板上插设的传热翅片的厚度, 位于所述沟槽10相对两侧的两所述第二传热 管路12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传热基板上插设的传热翅片的厚度。 0073 在一示例中, 所述第三传热管路13的长度大于或等于若干个所述沟槽10的排布区 域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 此时, 各所述第三传热管路13均沿所述第二方向贯穿所有所述 第一传热管路11及所有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 0074 在另一示例中, 所述第三传热管路13的长度小于若干个所述沟槽10的排布区域沿 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 沿所述第二方向上包括至少两行所述第三传热管路13, 且相邻两行 所述第三传热管路13之间具有间距, 。

28、如图4所示。 0075 作为示例, 若干个所述第三传热管路13可以均匀平行间隔排布, 即各所述第三传 热管路13等间距排布, 如图2所示; 当然, 在其他示例中, 若干个所述第三传热管路13也可以 呈非均匀平行间隔排布, 譬如, 在几个区域内若干个所述第三传热管路13呈等间距排布, 而 相邻区域之间的所述第三传热管路13之间的间距与各区域内相邻所述第三传热管路13之 间的间距不同, 即如图4所示, 在如图4的三个不同区域中, 相邻两所述第三传热管路13具有 第一间距d1, 不同区域之间的相邻所述第三传热管路13之间具有第二间距d2, 图4中所述第 二间距d2可以大于所述第一间距d1。 0076。

29、 作为示例, 所述传热基板还包括第一传热工质(未示出), 所述第一传热工质至少 位于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内; 当然, 在其他示例中, 所述第一传热工质还可以同时位于所述 第一传热管路11、 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及所述第三传热管路13中。 所述第一传热工质可以 为气体或液体或气体与液体的混合物, 更为优选地, 本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传热工质为液体 与气体的混合物。 0077 本发明的传热基板不但表面设有用于插设翅片的所述沟槽10, 所述传热基板的内 部还设有相互连通的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 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及所述第三传热管路13, 且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经由所述第一延伸传热管路14引至基板1。

30、0的表面, 所述第二传热管 路12经由所述第二延伸传热管路15引至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0的表面, 当所述传热基板表面 插设具有相互隔离的散热管路及换热管路的传热翅片时, 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0内的传热管 路可以经由连接管与传热翅片内的换热管路相连通, 这样在进行热交换的过程中, 所述传 热基板上的热量不但可以通过与传热翅片直接接触的部分传递, 也可以通过所述传热基板 说明书 5/8 页 8 CN 110351991 A 8 内的传热管路传递至所述传热翅片内的所述换热管路后与所述传热翅片内的散热管路直 接进行热交换, 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热阻, 提高散热效率。 0078 实施例二 0079 请结合图1。

31、至图4参阅图5至图6,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散热器结构, 所述散热器结构 包括: 0080 如实施例一中所述的传热基板, 所述传热基板的具体结构请参阅实施例一, 此处 不再累述; 0081 若干块传热翅片2, 所述传热翅片2分别插设于所述沟槽10内; 所述传热翅片2内形 成有散热管路21及换热管路22; 所述散热管路21为封闭管路, 所述散热管路21内填充有第 二传热工质27; 0082 连接管路, 所述连接管路位于所述换热管路22与所述传热基板之间, 并将所述换 热管路22与所述传热管路相连接。 0083 作为示例, 所述连接管路包括: 第一连接管3, 所述第一连接管3一端与所述传热管 路延伸至。

32、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表面的一端相连接, 具体的, 所述第一连接管路3与所述第一 延伸传热管路14延伸至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0表面的一端相连接, 另一端与所述换热管路22 的一端相连接; 0084 第二连接管4, 所述第二连接管4一端与所述传热管路延伸至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 表面的另一端相连接, 具体的, 所述第二连接管路4与所述第二延伸传热管路15延伸至所述 传热基板主体10表面的一端相连接, 另一端与所述换热管路22的另一端相连接。 0085 需要说明的是, 所述散热器结构的传热技术包括在密封的相互连通的微槽道系统 (即本申请中的所述传热基板中的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 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 所述。

33、第三传 热管路13、 所述第一延伸传热管路14及所述第二延伸传热管路15, 以及所述传热翅片2中的 所述散热管路21及所述换热管路22内充装工作介质, 通过工作介质的蒸发与冷凝相变实现 热超导传热的热管技术; 以及通过控制密闭体系中工作介质微结构状态的相变抑制(PCI) 传热技术, 即在传热过程中, 液态介质的沸腾(或气态介质的冷凝)被抑制, 并在此基础上达 到工质微结构的一致性, 而实现高效传热的热超导(PCI)传热。 本实施例中, 所述传热基板 可以采用热管传热板, 也可以采用相变抑制传热板; 同样, 所述传热翅片2可以采用热管传 热薄板, 也可以采用相变抑制传热薄板。 0086 在一示例。

34、中, 所述换热管路22可以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的表面相平行, 如图5所 示; 在另一示例中, 所述换热管路22可以相较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1的表面倾斜预设角度, 即所述换热管路22的一端高于所述换热管路22的另一端; 所述换热管路22的一端高于另一 端, 可以使得传热沿固定方向传, 有利于传热系统的形成, 提高所述散热器结构的散热效 率。 0087 作为示例, 所述传热翅片2中的所述第二传热工质27可以为但不仅限于流体, 优选 地, 所述第二传热工质27可以为气体或液体或气体与液体的混合物, 更为优选地, 本实施例 中, 所述第二传热工质27为液体与气体的混合物。 0088 作为示例, 如图5所。

35、示, 所述传热翅片2可以通过导热胶或焊料固定于所述沟槽10 内。 0089 作为示例, 若干个所述传热翅片2平行间隔排布, 且所述传热翅片2的表面可以与 说明书 6/8 页 9 CN 110351991 A 9 所述传热基板的表面相垂直; 当然, 在其他示例中, 所述传热翅片2的表面也可以相较于所 述传热基板的表面倾斜预设角度。 0090 作为示例, 所述散热管路21的形状可以呈但不仅限于六边形的蜂窝状, 所述换热 管路22可以为U型、 单口进单口出的椭圆形或曲折蜿蜒状等等。 0091 在一示例中, 所述传热翅片2为复合板式结构, 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及所述第二传 热管路12一一对应设置于所述。

36、沟槽10的同一侧时, 所述传热翅片2包括第一板材23、 第二板 材24及第三板材25, 所述第一板材23、 所述第二板材24及所述第三板材25复合在一起, 且所 述散热管路21位于所述第一板材23与所述第二板材24之间, 所述换热管路22位于所述第二 板材24与所述第三板材25之间。 0092 需要说明的是, 在该示例中, 所述传热翅片2可以呈如图7所示的双面胀形态, 即所 述第一板材23上形成有与所述散热管路21相对应的第一凸起部231, 且所述第一凸起部231 的凸起方向为所述第一板材23远离所述第二板材24的方向; 所述第三板材25上形成有与所 述换热管路22相对应的第二凸起部251, 。

37、且所述第二凸起部251的凸起方向为所述第三板材 25远离所述第二板材24的方向。 当然, 在其他示例中, 所述传热翅片2还可以呈单面胀形态, 即所述第一凸起部231的凸起方向与所述第二凸起部232的凸起方向相同。 0093 在另一示例中, 所述传热翅片2为复合板式结构, 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及所述第二 传热管路12还可以均分别位于所述沟槽10相对的两侧时, 如图8所示, 所述传热翅片2包括 第一板材23、 第二板材24、 第三板材25及第四板材26, 所述第一板材23、 所述第二板材24、 所 述第三板材25及所述第四板材26复合在一起, 且所述散热管路21位于所述第二板材24与所 述第三板材。

38、25之间, 所述换热管路22位于所述第一板材23与所述第二板材24之间, 及所述 第三板材25与所述第四板材26之间。 0094 作为示例, 所述传热翅片2应为导热性良好的材料, 优选地, 本实施例中, 所述传热 翅片2的材料可以为铜、 铜合金、 铝、 铝合金、 钛、 钛合金中的至少一种或任意至少两种的组 合。 0095 作为示例, 所述散热器结构还可以包括散热鳍片(未示出), 所述散热鳍片位于所 述传热翅片2的至少一表面, 所述散热鳍片沿平行于所述传热翅片2表面的方向呈波浪状或 方波状延伸。 0096 作为示例, 所述散热鳍片可以位于所述传热翅片2的一表面, 也可以同时位于所述 传热翅片2相。

39、对的两表面。 0097 在一示例中, 所述散热鳍片可以为一块散热板经冲压加工成波浪状或方波状的散 热板状结构。 0098 在另一示例中, 所述散热鳍片还可以位包括若干个呈波浪状或方波状延伸的散热 条及位于所述散热条两端并将各所述散热条一体连接的连接部的结构。 0099 通过在所述传热翅片2的表面设置所述散热鳍片, 可以大幅增大散热面积, 成倍增 加散热能力, 又可以增加所述传热翅片2的承压强度和抗变形能力。 0100 本发明的散热器结构的工作原理为: 贴置于所述传热基板上的功率器件工作发热 时, 热量经由两个路径传导至所述传热翅片2上, 其中一条路径为: 热量由所述传热基板主 体1经由所述传热。

40、基板主体1与所述传热翅片2的接触处传递出所述传热翅片2上, 另一条路 径为: 经由所述第一传热管路11、 所述第二传热管路12、 所述第三传热管路13、 所述第一延 说明书 7/8 页 10 CN 110351991 A 10 伸传热管路14、 所述第二延伸传热管路15、 所述第一连接管3及所述第二连接管4中的所述 第二传热工质27传递至所述传热翅片2上的所述换热管路22上; 传递至所述传热翅片2上的 热量经由所述散热管路21传递至整个所述传热翅片2上。 由于热量可以通过所述散热管路 21与所述换热管路22直接交换, 而所述散热管路21与所述换热管路22之间仅隔有一层板 材, 传热过程中的热阻。

41、非常小, 使得所述散热器结构的热阻非常低, 具有非常高的散热效 率。 0101 综上所述, 本发明提供一种传热基板及散热器结构, 所述传热基板包括: 热基板主 体, 所述传热基板主体的上表面设有若干个平行间隔排布的沟槽, 所述沟槽沿第一方向延 伸; 传热管路, 位于所述传热基板主体内并延伸至所述传热基板主体的上表面。 本发明的传 热基板不但表面设有用于插设翅片的沟槽, 内部延伸至基板表面的传热管路, 当所述传热 基板表面插设具有相互隔离的散热管路及换热管路的传热翅片时, 基板内的传热管路可以 经由连接管与传热翅片内的换热管路相连通, 这样在进行热交换的过程中, 所述传热基板 上的热量不但可以通。

42、过与传热翅片直接接触的部分传递, 也可以通过所述传热基板内的传 热管路传递至所述传热翅片内的所述换热管路后与所述传热翅片内的散热管路直接进行 热交换, 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热阻, 提高散热效率; 本发明提供的散热器结构在进行热交换 的过程中, 所述传热基板上的热量不但可以通过与传热翅片直接接触的部分传递, 也可以 通过所述传热基板内的传热管路传递至所述传热翅片内的所述换热管路后与所述传热翅 片内的散热管路直接进行热交换, 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热阻, 提高散热效率。 0102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 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 任何熟 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 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 因 此, 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 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 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说明书 8/8 页 11 CN 110351991 A 11 图1 图2 图3 说明书附图 1/4 页 12 CN 110351991 A 12 图4 说明书附图 2/4 页 13 CN 110351991 A 13 图5 图6 说明书附图 3/4 页 14 CN 110351991 A 14 图7 图8 说明书附图 4/4 页 15 CN 110351991 A 15 。

展开阅读全文
内容关键字: 传热 散热器 结构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传热基板及散热器结构.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df/1116635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