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挥发油的新用途.pdf

上传人:jo****n 文档编号:11156903 上传时间:2021-09-08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969.0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紫苏挥发油的新用途.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紫苏挥发油的新用途.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紫苏挥发油的新用途.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文档描述:

《紫苏挥发油的新用途.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紫苏挥发油的新用途.pdf(10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715427.2 (22)申请日 2019.08.05 (71)申请人 云南中医药大学 地址 650500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雨花路 1076号 申请人 深圳大学 (72)发明人 董鲜程永现 (74)专利代理机构 昆明大百科专利事务所 53106 代理人 苏芸芸 (51)Int.Cl. A01N 65/22(2009.01) A01P 3/00(2006.01) (54)发明名称 紫苏挥发油的新用途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紫苏挥发油在农业上的 新用途; 即其在。

2、防治中药材或作物根腐病中的应 用或在防治导致中药材或作物地上部发生病害 的致病菌中的应用; 实验结果表明紫苏挥发油对 引发三七根腐病发生的4种主要致病菌尖孢镰刀 菌、 腐皮镰刀菌、 腐霉和毁坏柱孢霉和导致三七 地上部病害发生的3种致病菌灰霉菌、 胶孢炭疽 菌、 立枯丝核菌的菌丝生长有很强抑制作用, 在 浓度为50mg/mL时, 其抑制率均在70以上; 活体 实验结果显示挥发油能有效抑制三七植株上的 尖孢镰刀菌的生长, 且对三七植株的生长有促进 作用; 挥发油易挥发, 具有芳香辟秽的特点, 因此 以其开发的化肥或农药将具有安全、 有效、 低残 留等优点。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附图2页 C。

3、N 110352989 A 2019.10.22 CN 110352989 A 1.紫苏挥发油在防治中药材或作物根腐病中的应用。 2.紫苏挥发油在防治导致中药材或作物地上部发生病害的致病菌中的应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 其特征在于: 致病菌为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 胶 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110352989 A 2 紫苏挥发油的新用途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紫苏挥发油的用途, 尤其涉及紫苏挥发油对中药材或作物根腐。

4、病及对 中药材或作物地上部多种病害的防治作用, 属于生物农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植物挥发油是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具有芳香气味、 可随水蒸气蒸馏出来而又与水 不相混溶的挥发性油状成分, 挥发油为一混合物, 其组份较为复杂, 挥发油成分中以萜类成 分多见, 另外, 尚含有小分子脂肪族化合物和小分子芳香族化合物; 0003 植物挥发油不仅用于传统医药、 食品、 烟草、 酒精和烟草, 还可用于植物保护(杀 虫、 抑菌、 除草等), 植物挥发油作为植物源农药应用于植物保护领域, 与建议的无公害农药 理念一致; 从这个意义上说, 植物挥发油也可以被归类为第三代农药。 0004 化学药剂是对微生物。

5、有抑制作用的药剂, 根据作用性质可将化学药剂分为杀菌剂 和抑菌剂, 抑菌剂并不破坏微生物的原生质, 而只是阻抑新细胞物质的合成, 使微生物不能 增殖; 微生物种类、 化学药剂处理微生物的时间长短、 温度高低以及微生物所处环境等, 都 影响着化学药剂杀菌或抑菌的能力和效果; 化学药剂的过量使用不仅在经济上造成浪费, 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投入成本, 更严重污染了土壤和降低了药材品质, 存在 “3R” (残留、 抗药 性和再生)问题; 0005 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 别名: 桂荏、 白苏、 赤苏等; 为唇形科一年 生草本植物; 具有特异的芳香, 味微辛, 紫。

6、苏叶能散表寒, 发汗力较强, 用于风寒表症, 见恶 寒、 发热、 无汗等症。 0006 目前, 未见与本发明技术方案相关的文献公开。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紫苏挥发油的新用途, 即其在防治中药材或作物根腐病 中的应用, 致病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 腐 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 毁坏柱孢霉(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等; 0008 本发明紫苏挥发油还可应用在防治导致中药材或作物地上部发生病害的致病菌 中; 所述致病菌为灰霉菌(Botrytis。

7、 cinerea)、 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等。 0009 本发明所述的紫苏挥发油的用途, 是将紫苏挥发油用作制备防治中药材或作物根 腐病或者防治引起中药材或作物地上部发生病害的致病菌的制剂, 即以紫苏挥发油为活性 成分, 在制备防治致病菌制剂中的应用。 0010 本发明所述防治致病菌制剂的成分(或有效成分)为紫苏挥发油, 还可以加入一种 或多种中药和农作物病害防治制剂上可接受的辅料, 或者与其他活性成分复配发挥协同抑 菌作用。 0011 紫苏挥发油可以通过现有技术设备制备成各种剂型的农药。

8、或各种形态的化肥。 说明书 1/6 页 3 CN 110352989 A 3 0012 本发明中紫苏挥发油是通过常规水蒸气蒸馏法提取, 无水硫酸钠干燥挥发油而制 得, 该制备方法简单, 所需试剂成本低, 有利于大量生产。 0013 紫苏挥发油作为一种天然的杀菌活性物质, 在使用后其活性消失或被微生物分 解, 对环境无污染, 对人畜安全; 由于紫苏挥发油是植物源提取物, 其有效成分复杂多样, 对 病原菌为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机制, 使得靶标生物不易产生对某种或某几种成分产生抗药 性, 从而获得持久的防治效果; 与化学合成农药相比, 紫苏挥发油的有效成分易挥发、 易降 解, 抑菌而不杀菌, 因此不易。

9、对其它的有益微生物造成危害, 能改善土壤微生态结构, 促进 植物与微生物协同进化, 保护生态环境, 提高中药材或作物的品质。 0014 紫苏挥发油可通过抑制病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来降低植物发病率和病情指 数。 0015 配制50mg/mL的紫苏挥发油溶液, 溶剂为含有体积浓度1的DMSO和体积浓度 0.1的吐温80的水溶液, 测试紫苏挥发油对三七根腐病发生的4种主要致病菌尖孢镰刀菌 (Fusarium oxysporum)、 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 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 和毁坏柱孢霉(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

10、)的作用, 以及导致三七地上部病害发生的3 种致病菌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 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菌丝生长的作用; 结果显示紫苏挥发油对7种病原菌具 有广谱的抑菌作用且抑菌率高, 抑制率均在70以上, C.destructans、 P.aphanidermatum、 B.cinerea、 C.gloeosporioides、 R.solani的抑制率均为100; 活体实验结果显示挥发油 能有效抑制三七植株上的尖孢镰刀菌的生长, 且对三七植株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0016。

11、 本发明紫苏挥发油具有投入低、 制备方法简单、 使用方便、 效率高、 易挥发、 低毒、 低残留的特点; 在国家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的大背景下, 紫苏发油是比较理想的克服三七病 害的化学药剂替代品, 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农业生产中有较广阔的应用 前景。 附图说明 0017 图1是紫苏挥发油对三七病原菌尖孢镰刀菌(1)、 腐皮镰刀菌(2)、 毁坏柱孢霉(3)、 腐霉(4)、 灰霉菌(5)、 胶孢炭疽菌(6)、 立枯丝核菌(7)的菌落生长的抑制结果; 0018 图2是紫苏挥发油对三七病原真菌的生长的抑制率结果; 0019 图3是紫苏挥发油活体实验中三七幼苗长势图, 其中a为挥发油处理组;。

12、 b为阳性对 照组; c为阴性对照组。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但本发明保护范围不局限于 所述内容, 实施例中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使用的试剂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 市售试剂或按常规方法配制的试剂。 0021 实施例1: 紫苏挥发油的制备 0022 (1)在100g切碎的紫苏皮中添加其质量8倍的水, 浸泡2h, 采用加热蒸馏的方式, 利 用水蒸气提取紫苏中的挥发油, 提取时间为6h, 冷凝收集溜出液; 0023 (2)提取出来的溜出液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除去所含水分, 即得紫苏挥发油, 放进 说明书 2/6 页 4 CN 11035298。

13、9 A 4 棕色样品瓶里, 密封, -20保存待用。 0024 实施例2: 致病菌的活化 0025 (1)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 马铃薯200g、 葡萄糖20g、 琼20g、 蒸馏水 1000mL; 0026 (2)对分离自三七根部和地上部的致病菌进行纯化鉴定, 鉴定为尖孢镰刀菌 (Fusarium oxysporum) 、 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 、 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 毁坏柱孢霉(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 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 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

14、m gloeosporioides)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将上述菌种接种在PDA培养基上进行活化, 接种34次后, 取生长旺盛的菌株备 用。 0027 实施例3: GC-MS测定紫苏挥发油的化学组分 0028 (1)GC条件: 仪器型号: Agilengt Technologies 7890B-5977B; 色谱柱: HP-5MS 30m250 m0.25 m; 0029 (2)EI源电离源温度: 230; 四级杆温度: 150; 扫描范围: 30500m/z; 进样口温 度: 285; 分流比10:1; 进样量: 1 l; 电子能量: 70eV; 柱温箱升温。

15、程序: 50保持4min, 5/ min升温至120, 1/min升温至180, 10/min升温至280保持16min; 其中RI值根据正 构烷烃连续碳(C9-C25)的保留时间计算得到, 将化合物的保留时间和质谱与NIST17.L数据 库进行数据比对, 确定最终化合物, 检测结果见下表; 0030 说明书 3/6 页 5 CN 110352989 A 5 0031 0032 实施例4: 测定紫苏挥发油对实施例2中7种致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0033 (1)无菌操作条件下, 在每个培养皿中倒入15mL PDA培养基, 待冷却凝固后, 取实 施例2中在PDA培养基上培养7d的致病菌, 用直径5m。

16、m的打孔器沿菌落边缘打取菌块, 接种于 培养基中央; 0034 (2)将4个无菌牛津杯距离真菌块25mm处等距离放置; 说明书 4/6 页 6 CN 110352989 A 6 0035 (3)将实施例1干燥后的紫苏挥发油用含有体积浓度1的DMSO和体积浓度0.1 的吐温80的水溶液溶解, 制得浓度为50mg/mL紫苏挥发油液体; 0036 (4)在每个牛津杯中加入200 L步骤(3)的50mg/mL紫苏挥发油液体(事先用0.22 m 有机系滤头过滤除菌), 于微生物培养箱中28恒温培养, 以不加紫苏挥发油的含有体积浓 度1的DMSO和体积浓度0.1的吐温80的水溶液为阴性对照, 恶霉灵为阳性。

17、对照, 每个处 理设5个重复; 0037 (5)培养箱中培养7d后, 采用 “十字交叉法” 测量菌落直径; 0038 结果见图1、 2, 从图1、 2中可以看出紫苏挥发油对这7种病原菌具有广谱的抑菌作 用且抑菌率高, 抑制率均在70以上, C.destructans、 P.aphanidermatum、 B.cinerea、 C.gloeosporioides、 R.solani的抑制率均为100。 0039 实施例5: 紫苏挥发油MIC测定 0040 (1)将实施例1干燥后的紫苏挥发油用含有体积浓度2的DMSO和体积浓度1的 吐温80的水溶液溶解, 用二倍稀释法配制浓度范围为2500.00-。

18、1.22 g/mL的多个浓度梯度 液体, 阳性药恶霉灵、 石竹素、 紫苏酮用同样方法配制成浓度范围为2500.00-1.22 g/mL的 液体; 0041 (2)实施例2中生长7d的病原菌, 用20mL1/4PDA液体培养基(不添加琼脂, 马铃薯和 葡萄糖的量为常规培养基的1/4)冲洗培养基, 制成孢子浓度为1104个/mL的孢子悬浮液; 0042 (3)在96孔板中加入0.22 m微孔滤膜过滤除菌的50 L紫苏挥发油和150 L步骤(2) 中制成的孢子悬浮液; 0043 (4)空白对照是50 L含有体积浓度2DMSO和体积浓度1吐温80的水溶液以及 150 L1/4PDA液体培养基; 阳性对。

19、照为50 L含有体积浓度2DMSO和体积浓度1吐温80的 水溶液以及150 L步骤(2)中的孢子悬浮液; 0044 (5)96孔板28恒温培养36h, 然后检查孔内真菌生长情况; 在595nm处用酶标仪 (Thermo 1510)测量每个孔的吸光度, 结果见下表; 0045 0046 注: 不同字母表示同一列中不同处理对同一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0047 从表中可以看出, 紫苏挥发油对6种真菌的MIC范围为0.082-6.7mg/mL, 恶霉灵对6 种真菌的MIC范围为0.03-0.31mg/mL。 0048 实施例6: 紫苏挥发油的活体试验 0049 (1)在由蛭石。

20、和石英砂(体积比为2:1)组成的无菌培养基质中加入紫苏挥发油, 得 到含有挥发油的培养基质(0.1mg/g), 自封袋密封保存; 0050 (2)将含有挥发油的培养基质熏蒸5天后, 按每盆250克的量装盆; 说明书 5/6 页 7 CN 110352989 A 7 0051 (3)用1107个孢子/mL的尖孢镰刀菌孢子悬液浸泡三七幼苗3h后, 每盆栽种10 株, 作为紫苏挥发油处理组, 阴性对照组为浸泡无菌水, 同时以不经挥发油处理的蛭石和石 英砂(体积比为2:1)组成的无菌培养基质种植孢子悬液浸泡的三七幼苗作为阳性对照组; 每组5个重复; 0052 (4)培养15天后, 当阳性对照组幼苗出现。

21、明显的病害症状时, 对每个组三七植株的 根系、 茎秆、 叶片的鲜重和干重以及株高进行测量, 并计算各组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 结果 见下表及图3; 0053 0054 由上表可知, 紫苏挥发油处理组与阴性对照组在发病率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与 仅接种F .oxysporum的阳性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说明使用紫苏挥发油处理对于 F.oxysporum导致的三七病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同时, 通过数据对比发现紫苏油处理组在 根、 茎、 叶干重上较阴性对照组偏重。 说明书 6/6 页 8 CN 110352989 A 8 图1 图2 说明书附图 1/2 页 9 CN 110352989 A 9 图3 说明书附图 2/2 页 10 CN 110352989 A 10 。

展开阅读全文
内容关键字: 紫苏 挥发油 用途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紫苏挥发油的新用途.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df/1115690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