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pdf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11151258 上传时间:2021-09-08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1.01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吸收性物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吸收性物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吸收性物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文档描述:

《吸收性物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吸收性物品.pdf(20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292551.2 (22)申请日 2019.04.12 (30)优先权数据 2018-077193 2018.04.12 JP (71)申请人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日本爱媛县 (72)发明人 曽我部瑶介黒田贤一郎 野田祐树石川青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 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代理人 刘新宇张会华 (51)Int.Cl. A61F 13/15(2006.01) A61F 13/47(2006.01) A61F 13/476(2006。

2、.01) A61F 13/551(2006.01) A61F 13/56(2006.01) (54)发明名称 吸收性物品 (57)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 该吸收性物品 能够将后处理用的带构件反复固定, 在废弃时能 够利用带构件清洁地废弃。 吸收性物品(100)具 有主体部(20)、 用于将吸收性物品接合于穿着物 品的粘合部(70)、 以及后处理用的带构件(60)。 带构件具有: 固定区域(61), 其固定于主体部; 以 及非固定区域(60), 其未固定于主体部, 而且能 够在伸长方向上伸长。 带构件的非固定区域具有 第1层(65)和与第1层重叠的第2层(66)。 非固定 区域的至少第。

3、2层构成为在吸收性物品使用之后 能够固着于粘合部。 在带构件伸长的伸长状态下 第2层相对于第1层的面积比例低于在非固定区 域未伸长的自然状态下第2层相对于第1层的面 积比例。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10页 附图8页 CN 110368192 A 2019.10.25 CN 110368192 A 1.一种吸收性物品, 其中, 该吸收性物品具有: 前后方向; 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 主体部, 其具有表面片、 背面片及吸收芯; 粘合部, 其配置在所述背面片, 用于将吸收性物品接合于穿着物品; 以及 后处理用的带构件, 所述带构件具有: 固定区域, 其固定于所述主体部; 以及 非固定区域, 。

4、其未固定于所述主体部, 而且能够在伸长方向上伸长, 所述带构件的所述非固定区域具有第1层和与所述第1层重叠的第2层, 所述非固定区域的至少所述第2层构成为在所述吸收性物品使用之后能够固着于所述 粘合部, 在所述带构件伸长的伸长状态下所述第2层相对于所述第1层的面积比例低于在所述 非固定区域未伸长的自然状态下所述第2层相对于所述第1层的面积比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 其中, 所述背面片与所述第2层的色差E为3.0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 其中, 所述第1层与所述背面片相对地配置, 而且在所述固定区域中固定于所述背面片, 所述带构件的所述非固定区域构成为能。

5、够将所述固定区域作为基点地折回, 所述第2层以所述非固定区域将所述固定区域作为基点地折回的状态固着于所述粘合 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 其中, 所述第2层与所述背面片相对地配置, 而且在所述固定区域中固定于所述背面片, 所述固定区域沿所述带构件的宽度方向延伸, 在所述带构件的宽度方向上, 所述固定区域的长度长于所述第2层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 其中, 所述第1层由膜形成, 所述第2层由具有墨和香料的印刷层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 其中, 在所述伸长状态下所述第2层接合于所述第1层的接合力低于在所述自然状态下所述 第2层接。

6、合于所述第1层的接合力。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 其中, 所述第2层由具有墨的印刷层形成, 所述第2层设有在所述伸长状态下形成有开裂的区域和未形成开裂的区域。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110368192 A 2 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生理用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0002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具备后处理用的覆盖片的吸收性物品。 专利文献1的覆盖片 固着在吸收性物品的背面。 在覆盖片或者吸收性物品的背面设有粘合部。 通过以将吸收性 物品卷成团的状态将覆盖片卷起来, 借助粘合部将覆盖片粘接在吸收性物品的背面, 从而 在使用之后能够将吸收性物品。

7、以卷成团的状态废弃。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10220747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专利文献1的吸收性物品在废弃时将覆盖片粘接在吸收性物品的背面, 维持将吸 收性物品卷成团的状态。 但是, 根据使用者的情况, 有时不能将吸收性物品适当地卷成团、 或者不能将覆盖片粘接在适当的位置而导致粘接覆盖片失败。 在这样的情况下, 有时不能 剥离覆盖片和吸收性物品的背面, 不能再次将覆盖片粘接在吸收性物品的背面。 0007 因而, 期望一种能够将后处理用的带构件反复固定、 在废弃时能够利用带构件清 洁地废弃的吸收性物品。 0008 一个技术方案的。

8、吸收性物品具有: 前后方向; 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 主 体部, 其具有表面片、 背面片及吸收芯; 粘合部, 其配置在所述背面片, 用于将吸收性物品接 合于穿着物品; 以及后处理用的带构件, 所述带构件具有: 固定区域, 其固定于所述主体部; 以及非固定区域, 其未固定于所述主体部, 而且能够在伸长方向上伸长, 所述带构件的所述 非固定区域具有第1层和与所述第1层重叠的第2层, 所述非固定区域的至少所述第2层构成 为在所述吸收性物品使用之后能够固着于所述粘合部, 在所述带构件伸长的伸长状态下所 述第2层相对于所述第1层的面积比例低于在所述非固定区域未伸长的自然状态下所述第2 层相对于所。

9、述第1层的面积比例。 附图说明 0009 图1是从肌肤相对面侧看到的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 0010 图2是从非肌肤相对面侧看到的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 0011 图3是沿着图1所示的AA线的吸收性物品的剖视图。 0012 图4是在前后方向上卷起来的状态的吸收性物品的立体图。 0013 图5是实施方式的带构件的示意剖视图。 0014 图6是示意地表示带构件的第2面侧(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平面的图。 0015 图7是表示带构件的俯视图的一个例子的图。 说明书 1/10 页 3 CN 110368192 A 3 0016 图8是变形例的带构件的示意剖视图。 0017 附图标记说明 0。

10、018 10、 吸收性物品; 20、 主体部; 21、 表面片; 22、 背面片; 23、 吸收芯; 60、 带构件; 61、 固 定区域; 64、 非固定区域; 65、 第1层; 66、 第2层; 70、 粘合部; 80、 包装片; L、 前后方向; W、 宽度 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1)实施方式的概要 0020 根据本说明书及附图的记载, 至少可明确以下的事项。 0021 一个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具有: 前后方向; 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 主 体部, 其具有表面片、 背面片及吸收芯; 粘合部, 其配置在所述背面片, 用于将吸收性物品接 合于穿着物品; 以及后处理用的带构。

11、件, 所述带构件具有: 固定区域, 其固定于所述主体部; 以及非固定区域, 其未固定于所述主体部, 而且能够在伸长方向上伸长, 所述带构件的所述 非固定区域具有第1层和与所述第1层重叠的第2层, 所述非固定区域的至少所述第2层构成 为在所述吸收性物品使用之后能够固着于所述粘合部, 在所述带构件伸长的伸长状态下所 述第2层相对于所述第1层的面积比例低于在所述非固定区域未伸长的自然状态下所述第2 层相对于所述第1层的面积比例。 0022 使用者在吸收性物品使用之后能够将带构件的非固定区域固着于粘合部, 以将吸 收性物品卷成团的状态等废弃状态维持吸收性物品。 此时, 使用者能够以将非固定区域伸 长的。

12、伸长状态将第2层固着于粘合部。 在伸长状态下, 与自然状态相比第2层相对于第1层的 面积比例较低。 该面积比例的差异是因在伸长时第1层易于伸长而第2层难以伸长而产生 的。 因而, 在伸长状态下, 与自然状态相比较, 仅配置有第1层的区域(配置有第1层而未配置 第2层的区域)形成得较多。 与配置有第1层和第2层的区域相比较, 仅配置有第1层的区域厚 度较薄, 与粘合部接触的接触面积较少, 与粘合部接合的接合力易于降低。 因而, 即使在粘 接带构件失败的情况下, 也能够容易地将带构件自粘合部剥离并反复固定在粘合部。 其结 果, 在废弃时能够利用带构件清洁地废弃。 0023 一个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

13、可以是, 所述背面片与所述第2层的色差E为3.0以 上。 0024 在第2层附着于背面片的粘合部时, 使用者易于区分识别第2层和背面片。 因而, 使 用者在重新安装带构件时能够将残留在粘合部的第2层作为标记地重新安装。 0025 可以是, 所述第1层与所述背面片相对地配置, 而且在所述固定区域中固定于所述 背面片, 所述带构件的所述非固定区域构成为能够将所述固定区域作为基点地折回, 所述 第2层以所述非固定区域将所述固定区域作为基点地折回的状态固着于所述粘合部。 0026 第1层在固定区域中与背面片固定在一起。 第1层在伸长时易于延伸, 易于确保背 面片与第1层的接触面积。 因而, 易于维持背。

14、面片与带构件之间的利用固定区域实现的固定 状态。 0027 可以是, 所述第2层与所述背面片相对地配置, 而且在所述固定区域中固定于所述 背面片, 所述固定区域沿所述带构件的宽度方向延伸, 所述固定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 长度长于所述第2层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 说明书 2/10 页 4 CN 110368192 A 4 0028 第2层与第1层相比在伸长时难以伸长。 因而, 带构件伸长的状态下的沿着伸长方 向的截面成为第2层位于内侧的圆弧状。 一般来讲, 在废弃吸收性物品时, 以将吸收性物品 卷成团的状态将带构件固定于主体部。 此时, 带构件变形为固着于粘合部的面(配置有第2 层的面)成为。

15、内侧的圆弧状, 从而使带构件易于沿着主体部延伸, 易于将带构件固着于主体 部。 此外, 由于固定区域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长于第2层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 因此固定区 域相比于第2层伸出。 在该伸出的区域中, 第1层和背面片固定, 能够确保固定区域的固定强 度。 0029 可以是, 所述第1层由膜形成, 所述第2层由具有墨和香料的印刷层形成。 0030 具有墨的第2层使带构件显眼, 易于成为将带构件固着于粘合部时的标准。 反复固 定带构件时的操作性上升, 易于将带构件固定在想要的位置。 此外, 由于第2层含有香料, 因 此在将第2层暂且固定于粘合部并剥离时, 第2层的香料被放出。 能够利用香料缓和使。

16、用者 因固着带构件失败而低落的心情, 能够减轻废弃吸收性物品时的心理负担。 0031 可以是, 在所述伸长状态下所述第2层接合于所述第1层的接合力低于在所述自然 状态下所述第2层接合于所述第1层的接合力。 0032 由于在伸长状态下第2层接合于第1层的接合力较低, 因此在伸长状态的第2层固 着于粘合部之后自粘合部剥离第2层时, 第1层和第2层分离, 第2层的至少一部分继续固着 于粘合部。 若第2层的至少一部分继续固着于粘合部, 则使用者在重新安装带构件时能够将 残留在粘合部的第2层作为标记地重新安装。 因而, 即使在固着带构件失败的情况下, 也能 够再次将带构件安装在适当的位置, 在废弃时能够。

17、利用带构件清洁地废弃。 此外, 第1层和 第2层分离, 第2层的至少一部分继续固着于粘合部, 这导致剥离暂且固着于粘合部的带构 件时的力变弱。 因而, 即使在粘接带构件失败的情况下, 也能够容易地将带构件自粘合部剥 离并反复固定在粘合部。 0033 可以是, 第2层由具有墨的印刷层形成, 所述第2层设有在所述伸长状态下形成有 开裂的区域和未形成开裂的区域。 0034 使用者能够通过视觉识别形成有开裂的区域来把握带构件是伸长状态的状况, 能 够顺畅地操作带构件。 此外, 形成有开裂的区域是第2层分裂并相对于第1层浮起而其接合 于第1层的接合力较低的区域。 形成有开裂的区域在暂且固着于粘合部时易于。

18、残留在粘合 部。 另一方面, 未形成开裂的区域是第2层未开裂而其接合于第1层的接合力较高的区域。 未 形成开裂的区域在该第2层暂且固着于粘合部时难以残留在粘合部, 易于与第1层一同自粘 合部剥离。 因而, 再次固着带构件时, 能够利用未形成开裂的区域确保带构件的视觉识别 性。 通过具有形成有开裂的区域和未形成开裂的区域, 从而在固着带构件失败的情况下能 够将残留在粘合部的第2层作为标记地重新安装。 0035 (2)吸收性物品的结构 0036 以下, 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 吸收性物品可以是生理用卫生巾、 带 型一次性尿布、 内裤型的一次性尿布、 护垫、 母乳垫、 成人用失禁垫、 粪。

19、便垫或者隔汗片这样 的吸收性物品。 吸收性物品可以是安装在内裤这样的穿着物品的内侧进行使用的物品。 0037 另外, 在以下的附图的记载中, 对相同或者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者类似的附图 标记。 但是, 附图是示意性的, 应留意各尺寸的比例等有时与现实是不同的。 因而, 应参考以 下的说明来判断具体的尺寸等。 此外, 在附图相互之间也包含相互的尺寸的关系、 比例不同 说明书 3/10 页 5 CN 110368192 A 5 的部分。 0038 图1是从肌肤相对面侧看到的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0的俯视图。 图2是从非 肌肤相对面侧看到的第1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0的俯视图。 在此,“肌肤相对。

20、面侧” 相当于 在使用过程中面向穿着者的肌肤的一侧。“非肌肤相对面侧” 相当于在使用过程中朝向与穿 着者的肌肤的一侧相反的那一侧。 图3是沿着图1所示的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在前后方向 上卷起来的状态的吸收性物品的立体图。 另外, 为了便于说明, 在图2中省略了图1所示的包 装片。 0039 吸收性物品10具有前后方向L和宽度方向W。 前后方向L是从穿着者的前侧(腹侧) 向后侧(背侧)延伸的方向、 或者从穿着者的后侧向前侧延伸的方向。 宽度方向W是与前后方 向L正交的方向。 0040 吸收性物品10具有主体部20和后处理用的带构件60。 主体部20包含朝向穿着者的 肌肤的表面片21、 朝向与。

21、穿着者的肌肤相反的那一侧的背面片22、 以及配置在表面片21和 背面片22之间的吸收芯23。 表面片21在使用过程中朝向穿着者的肌肤的一侧。 背面片22在 使用过程中朝向与穿着者的肌肤相反的那一侧。 吸收芯23包含用于吸收体液的吸收材料, 其沿着吸收性物品10的前后方向L延伸。 0041 主体部20也可以具有护翼40和臀部翼片50。 护翼40在使用时向穿着物品的裆部的 非肌肤相对面侧折回。 臀部翼片50是在比护翼40靠后方的位置沿宽度方向W鼓出的部分。 臀 部翼片50是相比于吸收芯23的宽度方向W上的外缘向外侧鼓出的部分。 0042 主体部20具有在使用过程中与穿着者的排泄口(例如阴道口)相对。

22、的排泄口相对 区域S1。 排泄口相对区域S1相当于配置在穿着者的下裆即穿着者的两腿之间的区域且是存 在吸收芯23的区域。 0043 如图2所示, 主体部20具有设在背面片22的非肌肤相对面侧T2的粘合部70。 粘合部 70是设有用于将吸收性物品10固定于穿着物品的粘合剂的区域。 利用设在背面片22的非肌 肤相对面侧T2的粘合部70能够将吸收性物品10接合于内裤等穿着物品。 此外, 如图4所示, 也能够利用粘合部70在使用吸收性物品10之后以将吸收性物品10卷起来的状态固着带构 件60, 维持卷起来的状态。 因而, 粘合部70能够兼用于接合于衣物的用途和固着后处理用的 带构件60的用途这两个用途。

23、。 0044 粘合部70在吸收性物品10的厚度方向上设在与吸收芯23重叠的区域。 优选的是, 粘合部70至少从排泄口相对区域S1向吸收性物品10的后方连续地或者断续地延伸。 粘合部 70沿前后方向延伸, 而且在宽度方向上空开间隔地设有多个。 在另一个方式中, 可以是, 粘 合部70沿宽度方向W延伸, 而且在前后方向L上空开间隔地设有多个。 另外, 主体部20可以具 有设于护翼40的护翼粘合部42和设于臀部翼片50的臀部翼片粘合部52。 0045 吸收性物品10也可以是, 利用包装片80保护粘合部70, 从而在使用吸收性物品10 之前防止粘合部70劣化。 包装片80抵接于粘合部70。 在该情况下。

24、, 为了覆盖粘合部70整体, 包装片80的面积大于粘合部70的面积。 通过在使用吸收性物品10时自包装片80剥离吸收性 物品, 从而使粘合部70暴露, 能够利用粘合部70将吸收性物品10固定于穿着物品。 0046 此外, 在另一个方式中, 可以是, 具有覆盖粘合部70的剥离片。 可以是, 剥离片配置 在粘合部70和包装片80之间。 在该方式中, 剥离片保护粘合部70, 从而在使用吸收性物品10 之前防止粘合部70劣化。 为了覆盖粘合部70整体, 剥离片的面积大于粘合部70的面积。 通过 说明书 4/10 页 6 CN 110368192 A 6 在使用吸收性物品时剥离剥离片, 从而使粘合部70。

25、暴露, 能够利用粘合部70将吸收性物品 10固定于穿着物品。 0047 如图2和图3所示, 在俯视图中, 带构件60配置在粘合部70和主体部20的外缘之间。 本实施方式的带构件60配置在粘合部的后端缘和主体部的后端缘之间。 如图2所示, 带构件 60具有位于固定区域61侧的一端60A、 非固定区域64侧的另一端60B、 以及从一端60A朝向另 一端60B延伸的一对侧缘60C。 可以是, 带构件60具有从带构件60的一端60A侧朝向另一端 60B侧的第1方向D1和与第1方向D1正交的第2方向D2。 可以是, 带构件60的一端60A是带构件 60的长边方向上的一端。 本实施方式的第1方向D1沿着带。

26、构件60的长边方向, 并沿着吸收性 物品10的前后方向L。 在另一个方式中, 可以是, 带构件60的一端60A是带构件60的短边方向 上的一端。 此外, 在另一个方式中, 可以是, 第1方向D1沿着带构件60的宽度方向, 并沿着吸 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 另外, 可以是, 第1方向D1是在操作时拉出带构件60的方向。 因而, 可 以是, 带构件60的第1方向D1上的长度长于带构件60的第2方向D2上的长度。 0048 可以是, 带构件60构成为, 在废弃吸收性物品10时, 固着于将吸收性物品10的肌肤 相对面侧作为内侧地卷起来的状态的主体部20, 维持吸收性物品10卷起来的状态。 可以是, 带构。

27、件60具有固定区域61和非固定区域64。 固定区域61固定于主体部20。 本实施方式的固 定区域61借助粘接部61a固定于主体部20的背面片22。 固定区域61固定于背面片22, 构成为 在使用带构件60时(废弃吸收性物品时)不会自背面片22剥离。 可以是, 固定区域61设在带 构件60的第1方向D1的一端60A即后端缘。 另外, 固定区域61既可以不与一端60A一致, 也可 以与一端60A分开。 可以是, 固定区域61配置在比带构件60的第1方向D1的中心靠一端60A侧 的位置。 0049 非固定区域64不固定于主体部20, 而且构成为能够在伸长方向上伸长。 非固定区 域64的伸长方向既可以。

28、是第1方向D1, 也可以是第2方向D2。 本实施方式的非固定区域64的 伸长方向是第1方向D1, 该非固定区域64能够将固定区域61作为基点地向自固定区域61分 离的方向伸长。 可以是, 使用者通过拉伸带构件而使带构件相比于主体部20的外缘向外侧 伸出。 在此,“伸长” 包含由 “弹性变形” 或者 “塑性变形” 引起的伸长。 作为一个例子, 可以是, 带构件60由伸缩性片、 膜形成。 非固定区域64构成为能够固着于主体部20的粘合部70。 非固 定区域64是使用者操作带构件60的部分。 更详细地讲, 使用者在使用带构件60时把持非固 定区域64, 将固定区域61作为基点地折回非固定区域64、 。

29、或者使非固定区域64在第1方向D1 上伸长, 将非固定区域64固着于主体部20。 非固定区域64的至少一部分构成使用者能够把 持的把持部。 把持部既可以是非固定区域64整个区域, 也可以设在非固定区域64中的、 与固 定区域61相反的那一侧的一端侧。 0050 也可以是, 带构件60具有以能够剥离的方式接合于主体部20的临时固定区域(未 图示)。 临时固定区域构成为在使用带构件60时(废弃吸收性物品时)自背面片22剥离。 优选 的是, 临时固定区域在使用带构件60之前(使用吸收性物品10时)不自背面片22剥离。 通过 设置临时固定区域, 从而能够抑制在使用带构件60之前(制造时、 穿着时)非固。

30、定区域64卷 曲、 或者非固定区域64弯折的状况。 临时固定区域既可以在第1方向上与固定区域61和非固 定区域64相邻, 也可以配置在比固定区域61靠另一端60B侧且比非固定区域64靠一端侧的 位置。 0051 可以是, 临时固定区域中的带构件60与背面片22的接合强度低于固定区域61中的 说明书 5/10 页 7 CN 110368192 A 7 带构件60与背面片22的接合强度。 由于临时固定区域的接合力低于固定区域61的接合力, 因此使用者在使用带构件60时能够容易地剥离临时固定区域, 抓住非固定区域64来操作带 构件60。 作为固定区域61和临时固定区域的接合手段, 能够例示出粘接剂、。

31、 轧花加工、 热熔 接、 超声波熔接。 也可以是, 通过主体部20的外缘的轧花而构成固定区域61和临时固定区 域。 0052 图5是图3所示的截面的带构件60部分的示意放大图。 图5的(a)表示自然状态, 图5 的(b)表示伸长状态。 带构件60的非固定区域64具有第1层65和第2层66。 第1层65和第2层66 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 第1层65配置在第2层66的肌肤相对面侧T1(背面片侧), 并与背面片22 相对。 另外, 本实施方式的第1层65和第2层66也设在固定区域61。 第1层65在固定区域61中 借助粘接部61a固定于背面片22。 本实施方式的第1层65利用由聚丙烯、 苯乙烯类橡胶。

32、、 聚丙 烯这3层构成的膜形成, 第2层66由具有墨的印刷层形成。 0053 在非固定区域64伸长的伸长状态下第2层66相对于第1层65的面积比例低于在非 固定区域64未伸长的自然状态下第2层66相对于第1层65的面积比例。 该面积率是在每单位 面积中占有的面积的比例, 例如是配置在伸长状态的带构件的10mm10mm的范围内的相对 于第1层65的面积而言的第2层66的面积。 图6的(a)是示意地表示图5的(a)所示的自然状态 的带构件60的第2层66侧(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平面的图, 图6的(b)是示意地表示图5的(b) 所示的伸长状态的带构件60的第2层66侧(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平面的图。 在。

33、自然状态的设 有第2层66的区域中, 第2层66不发生开裂, 第2层66覆盖第1层65的大致整体。 相对于此, 在 伸长状态下, 第2层66设有第2层66分裂的区域和第2层未分裂的区域。 在此, 开裂是指在俯 视图中构成第2层的墨的颗粒之间的间隔为50 m以上的区域。 与自然状态相比, 在伸长状态 的非固定区域64设有更多的仅配置有第1层65的区域。 使用者能够通过视觉识别形成有开 裂的区域来把握带构件60是伸长状态的状况, 能够顺畅地操作带构件60。 此外, 形成有开裂 的区域是第2层66分裂并相对于第1层65浮起而其接合于第1层65的接合力较低的区域。 形 成有开裂的区域暂且固着于粘合部7。

34、0时易于残留在粘合部70。 另一方面, 未形成开裂的区 域是第2层66未开裂而其接合于第1层65的接合力较高的区域。 未形成开裂的区域在该第2 层66暂且固着于粘合部时难以残留在粘合部, 易于与第1层65一同自粘合部70剥离。 因而, 在再次固着带构件时, 能够利用未形成开裂的区域确保带构件60的视觉识别性。 通过具有 形成有开裂的区域和未形成开裂的区域, 从而在固着带构件失败的情况下能够将残留在粘 合部的第2层作为标记地重新安装。 0054 在此, 伸长状态可以是推荐伸长限度的伸长状态。 推荐伸长状态可以不是在物理 上带不断裂的伸长限度, 而是设计者推荐的伸长限度。 推荐伸长限度既可以是带构。

35、件能够 在不断裂的前提下伸长的上限, 也可以是能够在带构件的物性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伸长的 上限。 推荐伸长限度例如能够将断裂的伸长倍率(以下称为断裂伸长倍率)的7080作 为限度地进行设计。 7080是安全率, 能够适当地设定。 能够根据断裂的伸长状态下的 长度/自然状态下的长度来计算断裂伸长倍率。 在此, 自然状态对于收纳在包装中的吸收性 物品而言是指从包装取出吸收性物品并在202、 相对湿度605RH的气氛下放置 24小时后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带构件通过伸长到自然状态下的长度的5倍的长度而断裂。 因此, 伸长状态可以是伸长到4倍的状态。 0055 接着, 对这样构成的吸收性物品的使用形态。

36、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在使用者使用 说明书 6/10 页 8 CN 110368192 A 8 吸收性物品10时, 将包装片80展开, 使主体部20的粘合部70和包装片80剥离。 由此, 主体部 20的粘合部70暴露。 此外, 带构件60借助固定区域61接合于背面片22。 接着, 将粘合部70固 定于内裤等穿着物品, 使用吸收性物品10。 在使用吸收性物品10之后, 将主体部20自穿着物 品剥离。 将吸收性物品10的肌肤相对面作为内侧地从吸收性物品10的前端缘侧(未配置带 构件的一侧)将吸收性物品10卷成团。 通过把持带构件60的非固定区域64将固定区域61作 为基点地折回非固定区域64且使非。

37、固定区域64伸长, 从而使带构件60的至少一部分相比于 主体部20的外缘向外侧伸出。 通过将带构件60的第2层66固着于粘合部70等, 从而能够将吸 收性物品10维持在卷成团的状态。 0056 在废弃吸收性物品时将带构件60固着于粘合部70时, 使用者能够在使非固定区域 64伸长的伸长状态下将第2层66固着于粘合部70。 与自然状态相比, 在伸长状态下, 第2层66 相对于第1层65的面积比例较低。 该面积比例的差异是因在伸长时第1层65易于伸长而第2 层66难以伸长而产生的。 因而, 与自然状态相比较, 在伸长状态下, 仅配置有第1层65的区域 (配置有第1层65而未配置第2层66的区域)形。

38、成得较多。 与配置有第1层65和第2层66的区域 相比较, 仅配置有第1层65的区域的厚度较薄, 与粘合部70接触的接触面积较少, 与粘合部 70接合的接合力易于降低。 因而, 即使在粘接带构件60失败的情况下, 也能够容易地将带构 件60自粘合部70剥离, 并将带构件60反复固定于粘合部70。 其结果, 在废弃时能够利用带构 件60清洁地废弃。 0057 可以是, 在伸长状态下第2层66接合于第1层65的接合力低于自然状态下第2层66 接合于第1层65的接合力。 在使用者拉伸带构件60时, 第1层65伸长, 而且第2层66以比第1层 65低的伸长率伸长, 因此根据第1层65与第2层66的伸长。

39、率的差异, 易于在第1层65和第2层 66之间产生间隙。 因而, 在伸长状态下第2层66接合于第1层65的接合力低于自然状态下第2 层66接合于第1层65的接合力。 0058 在此, 能够根据在使第2层66附着于粘合部70之后将第2层66自粘合部70剥离时第 2层66继续附着于粘合部70的形态来测量第2层66接合于第1层65的接合力。 具体地讲, 分别 使用自然状态的带构件60和伸长状态的带构件60使带构件60的第2层66附着于粘合部70, 从其上方施加30g/cm2的载荷。 接着, 在经过了60秒之后将带构件60自粘合部70剥离。 此时, 就附着于粘合部70的第2层66的面积较多的方式而言,。

40、 第2层66接合于第1层65的接合力较 低。 0059 由于在伸长状态下第2层66接合于第1层65的接合力较低, 因此在第2层66固着于 粘合部70之后将第2层66自粘合部70剥离时, 第1层65和第2层66分离, 第2层66的至少一部 分继续固着于粘合部70。 在第2层66的至少一部分继续固着于粘合部70时, 使用者在重新安 装带构件60时能够将残留在粘合部70的第2层66作为标记地重新安装。 因而, 即使在固着带 构件60失败的情况下, 也能够再次将带构件60安装在适当的位置, 在废弃时能够利用带构 件60清洁地废弃。 此外, 第1层65和第2层66分离, 第2层66的至少一部分继续固着于。

41、粘合部 70, 这导致剥离暂且固着于粘合部70的带构件60时的力变弱。 因而, 即使在固着带构件60失 败的情况下, 也能够容易地将带构件60自粘合部70剥离, 将带构件60反复固定于粘合部70。 0060 可以是, 背面片22与第2层66的色差E为3.0以上。 基于申请人反复进行各种研究 的结果, 可知使用者一般在色差E为3.0以上时易于将两个区域识别为不同的区域。 通过 使主体部20的背面片22与第2层66的色差E为3.0以上, 使用者易于将主体部20和带构件 说明书 7/10 页 9 CN 110368192 A 9 60识别为分体, 易于识别带构件60的存在。 在第2层66附着于粘合部。

42、70时, 使用者易于区分 识别第2层和背面片22。 因而, 使用者在重新安装带构件60时能够将残留在粘合部70的第2 层66作为标记地重新安装。 0061 通过使用市面上销售的测色器对作为测量对象的两个点(两个区域)进行测色, 对 基于JIS Z 8729所规定的CIE1976(L*a*b*)色空间进行数值化而得到的值进行比较, 从而 能够求出背面片22与第2层66的色差E。 具体地讲, 在作为测量对象的两个点之间的L*值 之差为L*、 a*之差为a*、 b*值之差为b*时, 利用色差E(L*)2+(a*)2+(b* )21/2求出。 0062 设置背面片22与第2层66的色差E的结构既可以在。

43、带构件60的第2层设置着色 部, 也可以在主体部20的背面片22设置着色部, 还可以在带构件60和主体部20这两者设置 着色部。 此外, 着色部既可以由被颜料等着色了的带构件等片材自身构成, 也可以由印刷层 形成。 另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能够视觉识别的状态是指在照度(lx)为100(lx)1000(lx) 的环境下能够视觉识别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带构件利用第2层的墨使带构件显眼, 易于成 为将带构件固着于粘合部时的标准。 反复固定带构件时的操作性上升, 易于将带构件固定 在想要的位置。 0063 在使用带构件60之前的状态下, 第1层65与背面片22相对。 第1层65在固定区域61 中与。

44、背面片22固定在一起。 第1层65在伸长时易于延伸, 易于确保背面片22与第1层65的接 触面积。 因而, 易于维持利用固定区域61进行的背面片22与带构件60的固定状态。 与由印刷 层形成的第2层66相比较, 由膜形成的第1层65的静电力较高。 因而, 在使用之前能够利用静 电将非固定区域64临时接合于背面片22。 因而, 能够抑制带构件60无意地卷曲的状况。 0064 可以是, 第2层66由具有墨和香料的印刷层形成。 由于第2层含有香料, 因此在将第 2层66暂且固定于粘合部70并剥离时, 第2层66的香料被放出。 能够利用香料缓和使用者因 固着带构件60失败而低落的心情, 能够减轻废弃吸。

45、收性物品时的心理负担。 0065 也可以是, 在主体部20的表面片21涂敷有用于降低摩擦系数的材料。 作为该材料, 也可以是三氧丙烯二醇类化合物、 甘油三酯。 通过在表面片21设置该材料, 从而使表面片21 的摩擦系数降低, 在将使用之后的吸收性物品10卷起来时, 背面片22易于相对于表面片21 滑移, 易于将吸收性物品10卷成团。 该摩擦系数可以是依照JIS P 8147的3.1页所述的方法 测量的动态摩擦系数。 0066 图7是表示带构件60的俯视图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7的(a)表示自然状态, 图7的(b) 表示伸长状态。 也可以是, 在带构件60设有文字、 图画等显示部68。 显示部68。

46、既可以由第1层 65构成, 也可以由第2层66构成。 利用显示部68, 能够向使用者显示伸长的方向等带构件的 使用方法、 或者使其易于识别带构件的存在。 此外, 也可以如图7所示, 在自然状态下难以识 别显示部的文字等, 在伸长状态下易于识别显示部68的文字等。 由于使用者在自然状态下 不能识别显示部68, 因此有时为了识别显示部68而使带构件60伸长。 因而, 能够促进使用者 下意识地进行与带构件60的使用相关的操作。 0067 在本实施方式的带构件60中, 通过将固定区域61作为基点地折回非固定区域64, 从而使非固定区域64的至少一部分相比于主体部20的外缘向外侧伸出。 也可以是, 带构。

47、件 60在未折回的状态下配置在比主体部20的外缘靠内侧的位置。 也可以是, 带构件60在从肌 肤相对面侧观察时处于被主体部20遮挡住的状态。 说明书 8/10 页 10 CN 110368192 A 10 0068 本实施方式的带构件60构成为能够伸长, 其在自然状态下配置在比主体部20的外 缘靠内侧的位置。 作为另一个例子, 也可以是, 带构件由折叠成字母Z形的片材形成。 在该情 况下, 使用者通过拉伸带构件60的顶端, 从而将折叠的带构件60展开, 由此使带构件60相比 于主体部20的外缘向外侧伸出。 0069 采用这样的结构, 在吸收性物品10的使用过程中, 由于带构件60在背面片22的。

48、非 肌肤相对面侧配置在比主体部20的外缘靠内侧的位置, 因此经血这样的体液不会附着于带 构件60。 使用者在使用吸收性物品10之后能够通过将伸出到外侧的带构件60固着于粘合部 70等而将吸收性物品10维持在卷成团的状态。 在此, 由于在带构件60未附着经血这样的体 液, 因此能够防止带构件60与粘合部70的接合力的下降或者带构件60的固着手段的接合力 的下降。 0070 并且, 在吸收性物品10的使用过程中, 由于带构件60设在背面片22的非肌肤相对 面侧, 未自主体部20的外缘向外侧延伸, 因此带构件60不直接碰到穿着者的肌肤。 因而, 能 够减少使用过程中的不适感、 不快感。 0071 优。

49、选的是, 带构件60设在比主体部20的前后方向L的中心靠后侧的位置。 使用者通 常在要将吸收性物品10卷成团时从吸收性物品10的前端缘E1或者后端缘E2开始在前后方 向L上卷起。 其中, 约8成的使用者从吸收性物品10的前端缘E1开始卷起。 因而, 优选的是, 带 构件60设在位于比前后方向L的中心靠后侧的位置的区域。 可以是, 带构件60的至少一部分 跨过吸收芯23的后端缘或者配置在比吸收芯的后端缘靠后侧的位置。 0072 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具体结构的一个例子。 可以是, 表面片由单位面 积重量30g/m2的热风无纺布(PE/PET)形成。 可以是, 在表面片和吸收芯之间设有第二片。

50、。 可 以是, 第二片由与表面片相同的材料形成。 也可以是, 在主体部的宽度方向的外侧未配置表 面片, 而配置有侧部片。 可以是, 侧部片由单位面积重量13g/m2的SMS无纺布(PP)形成。 可以 是, 吸收芯的吸收材料由针叶树牛皮浆粕和高吸收聚合物形成。 高吸收聚合物的重量相对 于吸收材料整体的重量的比例可以是10。 可以是, 包含排泄口相对区域S1的区域的吸收 芯的单位面积重量构成得高于周围的吸收芯的单位面积重量。 包含排泄口相对区域S1的区 域的吸收芯的单位面积重量可以是950g/m2, 周围的吸收芯的单位面积重量可以是300g/m2。 可以是, 背面片由单位面积重量23.5g/m2的。

展开阅读全文
内容关键字: 吸收性 物品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吸收性物品.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df/1115125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