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组串并联转换器.pdf

上传人:T****z 文档编号:11133236 上传时间:2021-09-05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785.6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蓄电池组串并联转换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蓄电池组串并联转换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蓄电池组串并联转换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文档描述:

《蓄电池组串并联转换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蓄电池组串并联转换器.pdf(14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656321.X (22)申请日 2019.07.19 (71)申请人 南安市博铭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地址 362300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溪美环 城西路世纪豪庭7号地下商场 (72)发明人 李小伟游登祥刘冬华卢素珠 (51)Int.Cl. H02J 7/00(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蓄电池组串并联转换器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蓄电池组串并联转换器, 其结构包括蓄电池放置盘、 串并联转换器、 蓄电 池, 蓄电池放置盘内设有八个呈圆阵设置的蓄电 池。

2、, 蓄电池上设有与蓄电池放置盘连接的串并联 转换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 于: 本发明通过串联机构、 并联机构、 绝缘盖、 圆 盘的结合设置, 串联时, 有效防止多根连接线缠 绕在一起, 有助于提高电流输入输出的顺畅性, 避免串联中断, 并联时, 并联负极连接组、 并联正 极连接组为独立设置, 有效防止分段线过多而缠 绕在一起, 使得蓄电池组能够全部并联在一起且 并联无阻, 使得电容不受影响, 串并联转换效率 高, 速度快, 转换效果好。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7页 CN 110391684 A 2019.10.29 CN 110391684 A 1.一种蓄电池组串。

3、并联转换器, 其结构包括蓄电池放置盘(1)、 串并联转换器(2)、 蓄电 池(3), 所述蓄电池放置盘(1)内设有八个圆阵布设的蓄电池(3), 外连串并联转换器(2), 其 特征在于: 所述串并联转换器(2)包括有串联机构(20)、 并联机构(21)、 绝缘盖(22), 所述绝缘盖 (22)内置有串联机构(20)、 并联机构(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电池组串并联转换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并联机构(21) 包括有圆盘(a)、 并联负极连接组(b)、 绝缘绳(c)、 丝杆(d)、 螺母副(e)、 并联正极连接组 (f), 所述圆盘(a)内置有并联正极连接组(f)、 并联负极连接组。

4、(b)各八组, 八组所述并联负 极连接组(b)通过绝缘绳(c)连接, 每组所述并联正极连接组(f)均连接于螺母副(e), 所述 螺母副(e)与丝杆(d)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蓄电池组串并联转换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并联负极连接 组(b)包括有并联负极接电片(b1)、 绝缘管(b2)、 回型套(b3)、 弹簧(b4)、 导向环(b5)、 负极 分段接线(b6), 所述绝缘管(b2)贯穿于导向环(b5)、 弹簧(b4), 一端与并联负极接电片(b1) 相连, 另一端垂与回型套(b3)相接, 所述回型套(b3)通过弹簧(b4)与导向环(b5)连接, 所述 负极分段接线(b6)连接于并。

5、联负极接电片(b1), 所述绝缘绳(c)贯穿于回型套(b3), 所述导 向环(b5)与圆盘(a)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蓄电池组串并联转换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并联正极连接 组(f)包括有并联正极接电片(f1)、 正极分段接线(f2)、 中空管(f3)、 绝缘筒(f4)、 限位环 (f5)、 内弹簧(f6)、 铰链杆(f7), 所述中空管(f3)上装有限位环(f5)且两者内置于绝缘筒 (f4), 所述限位环(f5)通过内弹簧(f6)与绝缘筒(f4)连接, 所述中空管(f3)一端连有并联 正极接电片(f1), 另一端接有铰链杆(f7), 所述正极分段接线(f2)与并联正极接电片(f。

6、1) 连接, 所述铰链杆(f7)连接于螺母副(e), 所述绝缘筒(f4)固定于圆盘(a)。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电池组串并联转换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串联机构(20) 包括有圆环(200)、 手转轮(201)、 串联正极接电片(202)、 串联负极接电片(203)、 导线管 (204)、 连接线(205), 所述圆环(200)中心装有手转轮(201), 底面布设有与导线管(204)连 接的串联正极接电片(202)、 串联负极接电片(202), 所述导线管(204)内置有连接线(205)。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110391684 A 2 一种蓄电池组串并联转换器 技术领。

7、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蓄电池技术领域, 具体地说是一种蓄电池组串并联转换器。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的蓄电池组是由多个蓄电池串联组成的, 使得蓄电池组始终保持串联充电或 者串联放电, 蓄电池串联放电过程中, 放电时间受容量最小的限制, 容易造成容量大的电没 放出来, 容量小的过放电, 而蓄电池并联恒流充电容易造成偏流, 先是单个蓄电池发热而热 失控, 然后导致其他蓄电池也发热, 最终每个蓄电池逐个热失控, 故需要串并联转换器对蓄 电池组进行串并联转换实现充放电。 0003 现有的串并联转换器由于技术不够完善, 串并联转换器转换效率慢, 且在串并联 转换过程中因连接线过多而导致连接线缠绕在一。

8、起, 使电流不能顺畅输入或者输出, 同时 也易出现电连错误, 串联易中断, 并联又不能全部并联一起, 大大减小了电容, 串并联效果 差。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提供一种蓄电池组串并联转换器。 0005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蓄电池组串并联转换器, 其结构包括蓄电 池放置盘、 串并联转换器、 蓄电池, 所述蓄电池放置盘内设有八个呈圆阵设置的蓄电池, 所 述蓄电池上设有与蓄电池放置盘连接的串并联转换器; 0006 所述串并联转换器包括有串联机构、 并联机构、 绝缘盖, 所述绝缘盖内置有串联机 构、 并联机构, 所述并联机构位于串联机构的正下方。。

9、 0007 作为优化, 所述并联机构包括有圆盘、 并联负极连接组、 绝缘绳、 丝杆、 螺母副、 并 联正极连接组, 所述圆盘内置有并联正极连接组, 所述并联正极连接组以圆盘的圆心呈放 射状布设有八组, 八组所述并联正极连接组呈等距式设置, 每组所述并联正极连接组一端 均铰链连接于螺母副, 另一端相对位置上均设有并联负极连接组, 所述并联负极连接组呈 圆阵布设有八组且通过绝缘绳连接在一起, 所述并联负极连接组还与圆盘连接, 所述螺母 副与丝杆通过螺纹连接, 所述并联正极连接组与蓄电池的正极端子相对应, 并联负极连接 组与蓄电池的负极端子相对应。 0008 作为优化, 所述并联负极连接组包括有并联。

10、负极接电片、 绝缘管、 回型套、 弹簧、 导 向环、 负极分段接线, 所述绝缘管贯穿于导向环、 弹簧, 一端与并联负极接电片连接, 另一端 垂直连接于回型套, 所述回型套通过弹簧与导向环连接, 所述负极分段接线贯穿于回型套、 弹簧、 导向环、 绝缘管而与并联负极接电片连接, 所述绝缘绳贯穿于回型套, 所述导向环与 圆盘固定连接, 所述并联负极接电片与蓄电池的负极端子正相对。 0009 作为优化, 所述并联正极连接组包括有并联正极接电片、 正极分段接线、 中空管、 绝缘筒、 限位环、 内弹簧、 铰链杆, 所述中空管上过度配合有限位环且两者内置于绝缘筒, 所 述限位环通过内弹簧与绝缘筒内端连接, 。

11、所述中空管与内弹簧采用间隙配合, 所述中空管 说明书 1/5 页 3 CN 110391684 A 3 一端固定有并联正极接电片, 另一端两侧铰接有铰链杆, 所述正极分段接线贯穿于中空管 而与并联正极接电片连接, 所述铰链杆与螺母副连接, 所述绝缘筒与圆盘固定连接, 所述并 联正极接电片与蓄电池的正极端子正相对。 0010 作为优化, 所述串联机构包括有圆环、 手转轮、 串联正极接电片、 串联负极接电片、 导线管、 连接线, 所述圆环中心安装有手转轮, 所述圆环底面固定有串联正极接电片、 串联 负极接电片, 所述串联正极接电片、 串联负极接电片均连接有导线管, 所述导线管内置有与 接电片连接的。

12、连接线, 所述圆环位于圆盘正下方且与绝缘盖活动连接。 0011 作为优化, 八根所述正极分段接线远离并联正极接电片的一端均连接于同一根输 出线, 八根所述负极分段接线远离并联负极接电片的一端均连接于同一根输入线。 0012 有益效果 0013 蓄电池组并联: 通过丝杆的顺时针旋转, 使得螺母副沿丝杆下降, 从而对铰链杆产 生推力, 使得铰链杆施力于中空管, 内弹簧被拉伸, 在限位环的导向作用下带动并联正极接 电片向蓄电池的正极端子靠近直至两者侧面贴合接触, 通过对绝缘绳的拉紧, 使得回型套 受到压力而在导向环的导向作用下带动并联负极接电片向蓄电池的负极端子移动直至两 者侧面贴合接触, 此时弹簧。

13、被压缩, 弹簧的设置在于压缩时能够蓄力, 便于释放绝缘绳时为 并联负极接电片远离蓄电池负极端子提供动力; 0014 蓄电池组串联: 对并联正极连接组、 并联负极连接组进行如上反向操作, 使并联正 极接电片、 并联负极接电片远离蓄电池的正、 负极端子, 通过手转轮的转动使圆环旋转, 使 得串联正极接电片与蓄电池的正极端子顶面贴合接触, 而串联负极接电片与蓄电池的负极 端子顶面贴合接触, 因串联正极接电片与串联负极接电片为串联, 从而可实现蓄电池组的 串联。 0015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通过串联机构、 并联机构、 绝缘 盖、 圆盘的结合设置, 串联时, 通过旋转即可实。

14、现蓄电池组的串联, 导线管的设置在于对连 接线起到限位、 保护的作用, 有效防止多根连接线缠绕在一起, 有助于提高电流输入输出的 顺畅性, 避免串联中断, 并联时, 通过旋转即使多组并联正极接电片同时与县对应的蓄电池 的正极端子电连, 通过绝缘绳的松紧, 可使多组并联负极接电片同时与相对应的蓄电池的 负极端子电连, 从而可实现蓄电池组的并联, 而并联负极连接组、 并联正极连接组为独立设 置, 有效防止分段线过多而缠绕在一起, 使得蓄电池组能够全部并联在一起且并联无阻, 使 得电容不受影响, 串并联转换效率高, 速度快, 转换效果好。 附图说明 0016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

15、的详细描述,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 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17 图1为本发明一种蓄电池组串并联转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为本发明的并联机构未与蓄电池并联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9 图3为本发明的并联机构与蓄电池并联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0 图4为本发明的并联负极连接组的水平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1 图5为本发明的并联正极连接组的水平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2 图6为本发明的串联机构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说明书 2/5 页 4 CN 110391684 A 4 0023 图7为本发明的串联正极接电片与串联负极接电片的串联顺序连接示意图。 0024 图中, 部件名称与附图编。

16、号的对应关系为: 0025 蓄电池放置盘-1、 串并联转换器-2、 蓄电池-3、 串联机构-20、 并联机构-21、 绝缘 盖-22、 圆盘-a、 并联负极连接组-b、 绝缘绳-c、 丝杆-d、 螺母副-e、 并联正极连接组-f、 并联 负极接电片-b1、 绝缘管-b2、 回型套-b3、 弹簧-b4、 导向环-b5、 负极分段接线-b6、 并联正极 接电片-f1、 正极分段接线-f2、 中空管-f3、 绝缘筒-f4、 限位环-f5、 内弹簧-f6、 铰链杆-f7、 圆环-200、 手转轮-201、 串联正极接电片-202、 串联负极接电片-203、 导线管-204、 连接线- 205。 具体实。

17、施方式 0026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 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 本发明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例, 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7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 需要说明的是,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 术语 “相连” 、“连 接” 应做广义理解, 例如, 可以是固定连接, 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 或一体地连接; 可以是机 械连接, 也可以是电连接; 可以是直接相连, 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对于本领域的 普通技术人员而。

18、言, 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28 请参阅图1-7,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电池组串并联转换器技术方案: 其结构包括蓄电 池放置盘1、 串并联转换器2、 蓄电池3, 所述蓄电池放置盘1 内设有八个呈圆阵设置的蓄电 池3, 所述蓄电池3上设有与蓄电池放置盘1 连接的串并联转换器2; 0029 所述串并联转换器2包括有串联机构20、 并联机构21、 绝缘盖22, 所述绝缘盖22内 置有串联机构20、 并联机构21, 所述并联机构21位于串联机构20的正下方。 0030 所述并联机构21包括有圆盘a、 并联负极连接组b、 绝缘绳c、 丝杆d、 螺母副e、 并联 正极连接组f, 。

19、所述圆盘a内置有并联正极连接组f, 所述并联正极连接组f以圆盘a的圆心呈 放射状布设有八组, 八组所述并联正极连接组f呈等距式设置, 每组所述并联正极连接组f 一端均铰链连接于螺母副 e, 另一端相对位置上均设有并联负极连接组b, 所述并联负极连 接组b呈圆阵布设有八组且通过绝缘绳c连接在一起, 所述并联负极连接组b还与圆盘 a连 接, 所述螺母副e与丝杆d通过螺纹连接, 所述并联正极连接组f与蓄电池3的正极端子相对 应, 并联负极连接组b与蓄电池3的负极端子相对应, 所述绝缘绳c的设置在于能够同时对八 组并联负极连接组b进行调节, 有助于提高并联效率及并联效果。 0031 所述并联负极连接组。

20、b包括有并联负极接电片b1、 绝缘管b2、 回型套 b3、 弹簧b4、 导向环b5、 负极分段接线b6, 所述绝缘管b2贯穿于导向环 b5、 弹簧b4, 一端与并联负极接电 片b1连接, 另一端垂直连接于回型套b3, 所述回型套b3通过弹簧b4与导向环b5连接, 所述负 极分段接线b6贯穿于回型套b3、 弹簧b4、 导向环b5、 绝缘管b2而与并联负极接电片b1连接, 所述绝缘绳c、 贯穿于回型套b3, 所述导向环b5与圆盘a固定连接, 所述并联负极接电片b1与 蓄电池3的负极端子正相对, 所述弹簧b4的设置在于压缩时能够蓄力, 便于释放绝缘绳c时 为并联负极接电片b1远离蓄电池3 负极端子提。

21、供动力。 0032 所述并联正极连接组f包括有并联正极接电片f1、 正极分段接线f2、 中空管f3、 绝 说明书 3/5 页 5 CN 110391684 A 5 缘筒f4、 限位环f5、 内弹簧f6、 铰链杆f7, 所述中空管f3 上过度配合有限位环f5且两者内置 于绝缘筒f4, 所述限位环f5通过内弹簧f6与绝缘筒f4内端连接, 所述中空管f3与内弹簧f6 采用间隙配合, 所述中空管f3一端固定有并联正极接电片f1, 另一端两侧铰接有铰链杆f7, 所述正极分段接线f2贯穿于中空管f3而与并联正极接电片f1连接, 所述铰链杆f7与螺母副 e连接, 所述绝缘筒f4与圆盘a固定连接, 所述并联正。

22、极接电片f1与蓄电池3的正极端子正相 对, 所述并联正极连接组f的设置在于能够独立与蓄电池的正极端子连接, 防止并联分段线 过多而缠绕在一起, 使得蓄电池组能够全部并联在一起且并联无阻。 0033 所述串联机构20包括有圆环200、 手转轮201、 串联正极接电片202、 串联负极接电 片203、 导线管204、 连接线205, 所述圆环200中心安装有手转轮201, 所述圆环200底面固定 有串联正极接电片202、 串联负极接电片 202, 所述串联正极接电片202、 串联负极接电片 202均连接有导线管204, 所述导线管204内置有与接电片连接的连接线205, 所述圆环200位 于圆盘 。

23、a正下方且与绝缘盖22活动连接, 所述导线管204的设置在于对连接线205 起到限 位、 保护的作用, 有效防止多根连接线205缠绕在一起, 有助于提高电流输出的顺畅性。 0034 八根所述正极分段接线f2远离并联正极接电片f1的一端均连接于同一根输出线, 八根所述负极分段接线b6远离并联负极接电片b1的一端均连接于同一根输入线, 能形成并 联模式, 从而实现蓄电池组的并联。 0035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蓄电池组并联需要并联正极连接组f与蓄电池3 的正极端子 连接, 并联负极连接组b与蓄电池3的负极端子连接, 方可实现蓄电池组的并联; 0036 并联正极连接组f与蓄电池3的正极端子连接: 通。

24、过丝杆d的顺时针旋转, 使得螺母 副e沿丝杆d下降, 从而对铰链杆f7产生推力, 使得铰链杆f7施力于中空管f3, 内弹簧f6被拉 伸, 在限位环f5的导向作用下带动并联正极接电片f1向蓄电池3的正极端子靠近直至两者 侧面贴合接触; 0037 并联负极连接组b与蓄电池3的负极端子连接: 通过对绝缘绳c的拉紧, 使得回型套 b3受到压力而在导向环b5的导向作用下带动并联负极接电片b1向蓄电池3的负极端子移动 直至两者侧面贴合接触, 此时弹簧b4 被压缩, 弹簧b4的设置在于压缩时能够蓄力, 便于释 放绝缘绳c时为并联负极接电片b1远离蓄电池3负极端子提供动力; 0038 蓄电池组串联: 对并联正。

25、极连接组f、 并联负极连接组b进行如上反向操作, 使并联 正极接电片f1、 并联负极接电片b1远离蓄电池3的正、 负极端子, 通过手转轮201的转动使圆 环200旋转, 使得串联正极接电片202与蓄电池3的正极端子顶面贴合接触, 而串联负极接电 片203与蓄电池3的负极端子顶面贴合接触, 因串联正极接电片202与串联负极接电片203的 串联顺序为图6所标, 从而可实现蓄电池组的串联。 0039 综上所述, 本发明相对现有技术获得的技术进步是: 本发明通过串联机构、 并联机 构、 绝缘盖、 圆盘的结合设置, 串联时, 通过旋转即可实现蓄电池组的串联, 导线管的设置在 于对连接线起到限位、 保护的。

26、作用, 有效防止多根连接线缠绕在一起, 有助于提高电流输入 输出的顺畅性, 避免串联中断, 并联时, 通过旋转即使多组并联正极接电片同时与县对应的 蓄电池的正极端子电连, 通过绝缘绳的松紧, 可使多组并联负极接电片同时与相对应的蓄 电池的负极端子电连, 从而可实现蓄电池组的并联, 而并联负极连接组、 并联正极连接组为 独立设置, 有效防止分段线过多而缠绕在一起, 使得蓄电池组能够全部并联在一起且并联 无阻, 使得电容不受影响, 串并联转换效率高, 速度快, 转换效果好。 说明书 4/5 页 6 CN 110391684 A 6 0040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对于本领域。

27、的技术人员来说, 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 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 同替换, 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 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 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 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明书 5/5 页 7 CN 110391684 A 7 图1 说明书附图 1/7 页 8 CN 110391684 A 8 图2 说明书附图 2/7 页 9 CN 110391684 A 9 图3 说明书附图 3/7 页 10 CN 110391684 A 10 图4 说明书附图 4/7 页 11 CN 110391684 A 11 图5 说明书附图 5/7 页 12 CN 110391684 A 12 图6 说明书附图 6/7 页 13 CN 110391684 A 13 图7 说明书附图 7/7 页 14 CN 110391684 A 14 。

展开阅读全文
内容关键字: 蓄电池 串并联 转换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蓄电池组串并联转换器.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df/1113323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