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器件.pdf
《半导体器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导体器件.pdf(22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412594.X (22)申请日 2019.05.17 (30)优先权数据 10-2018-0070878 2018.06.20 KR (71)申请人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地址 韩国京畿道 (72)发明人 金东宇金度希金孝珍文康薰 李始炯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立方律师事务所 11330 代理人 李娜 (51)Int.Cl. H01L 29/78(2006.01) H01L 29/06(2006.01) (54)发明名称 半导体器件 (57)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
2、半导体器件, 包括: 多个 有源鳍, 所述多个有源鳍在衬底上; 栅电极, 所述 栅电极与所述多个有源鳍交叉; 以及源/漏极区, 所述源/漏极区在所述多个有源鳍上, 并在所述 栅电极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延伸。 所述源/漏极区 包括在所述多个有源鳍中一些上的多个下外延 层。 所述多个下外延层包含具有第一浓度的锗 (Ge)。 上外延层在所述多个下外延层上并且包含 具有高于所述第一浓度的第二浓度的锗。 所述多 个下外延层具有凸的上表面, 并且在所述有源鳍 之间彼此连接。 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8页 附图10页 CN 110620150 A 2019.12.27 CN 110620150 A 1.一种半导体。
3、器件, 所述半导体器件包括: 多个有源鳍, 所述多个有源鳍在衬底上; 栅电极, 所述栅电极与所述多个有源鳍交叉; 以及 源/漏极区, 所述源/漏极区在所述多个有源鳍上, 并在所述栅电极的第一侧和第二侧 延伸, 所述源/漏极区包括上外延层和多个下外延层; 其中, 所述多个下外延层分别在所述多个有源鳍上并且包含具有第一浓度的锗, 其中, 所述上外延层在所述多个下外延层上并且包含具有高于所述第一浓度的第二浓 度的锗, 并且 其中, 所述多个下外延层具有凸的上表面, 并且在所述有源鳍之间彼此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 所述上外延层包括相对于所述衬底的上表面倾斜的倾斜侧表面, 。
4、并且 其中, 所述上外延层的上部与彼此连接的所述多个下外延层交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 所述上外延层具有上表面, 所述上表面是 平坦的并且在所述倾斜侧表面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 所述上外延层具有上表面, 所述上表面是 凹的并且在所述倾斜侧表面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 所述上外延层具有在所述倾斜侧表面之间的凹槽, 并且 其中, 所述上外延层具有尖的突出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 所述源/漏极区包含硅和锗, 其中, 所述锗的第一浓度为45at至60at, 并且 其中, 所述锗的第二浓度为6。
5、0at至90at。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所述半导体器件还包括: 接触插塞, 所述接触插塞在所述源/漏极区上, 其中, 所述接触插塞与所述上外延层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 所述接触插塞包括物理地接触所述源/漏 极区的硅化物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 所述多个有源鳍在所述栅电极的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具有凹陷区域, 并且 其中, 所述源/漏极区在所述凹陷区域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 所述上外延层所包含的掺杂剂的第三浓 度高于所述多个下外延层中的所述掺杂剂的第四浓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
6、件, 所述半导体器件还包括: 元件隔离层, 所述元件隔离层用于将所述多个有源鳍彼此分隔开, 以及 气隙, 所述气隙位于所述多个下外延层与所述元件隔离层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 所述源/漏极区还包括在所述上外延层上的覆盖层, 并且 其中, 所述覆盖层包含硅。 权利要求书 1/3 页 2 CN 110620150 A 2 13.一种半导体器件, 所述半导体器件包括: 多个有源鳍, 所述多个有源鳍在衬底上; 栅电极, 所述栅电极与所述多个有源鳍交叉; 以及 源/漏极区, 所述源/漏极区在所述多个有源鳍上, 并在所述栅电极的第一侧和第二侧 延伸, 所述源/漏极区包括第一外。
7、延层、 第二外延层、 第三外延层和第四外延层, 其中, 所述第一外延层在所述多个有源鳍中的一些有源鳍上并且包含具有第一浓度的 锗, 其中, 所述第二外延层在所述第一外延层上并且包含具有高于所述第一浓度的第二浓 度的锗, 其中, 所述第三外延层在所述第二外延层上并且包含具有高于所述第二浓度的第三浓 度的锗, 其中, 所述第四外延层包含具有高于所述第三浓度的第四浓度的锗, 其中, 所述第四外延层在所述第三外延层上, 并且 其中, 所述第三外延层具有凸的上表面, 并且在所述多个有源鳍中的一些有源鳍之间 彼此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 所述第四外延层包括相对于所述衬底的第。
8、一上表面倾斜的倾斜侧表面, 并且 其中, 所述第四外延层还包括第二上表面, 所述第二上表面在所述倾斜侧表面之间是 平坦的或凹的。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 所述第四外延层包括相对于所述衬底的第一上表面倾斜的倾斜侧表面, 并且 其中, 所述第四外延层还包括在所述倾斜侧表面之间的凹槽。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 所述源/漏极区包含硅和锗, 其中, 所述锗的第一浓度为5at至25at, 其中, 所述锗的第二浓度为25at至45at, 其中, 所述锗的第三浓度为45at至60at, 并且 其中, 所述锗的第四浓度为60at至90at。 17.根据权利要求。
9、13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所述半导体器件还包括: 在所述源/漏极区上并与所述第四外延层接触的接触插塞。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 所述第一外延层、 所述第二外延层、 所述 第三外延层和所述第四外延层包含不同浓度的硼。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半导体器件, 其中, 所述源/漏极区还包括在所述第四外延层上的覆盖层, 并且 其中, 所述覆盖层由硅形成。 20.一种半导体器件, 包括: 多个有源鳍, 所述多个有源鳍在衬底上; 栅电极, 所述栅电极与所述多个有源鳍交叉; 源/漏极区, 所述源/漏极区在所述多个有源鳍上, 并在所述栅电极的第一侧和第二侧 权利要求书 2/3 页 3。
10、 CN 110620150 A 3 延伸, 以及 接触插塞, 所述接触插塞在所述源/漏极区上, 其中, 所述源/漏极区包括第一外延层、 第二外延层、 第三外延层和第四外延层, 其中, 所述第一外延层在所述多个有源鳍中的一些有源鳍上并且包含具有第一浓度的 锗, 其中, 所述第二外延层在所述第一外延层上并且包含具有高于所述第一浓度的第二浓 度的锗, 其中, 所述第三外延层在所述第二外延层上并且包含具有高于所述第二浓度的第三浓 度的锗, 其中, 所述第四外延层包含具有高于所述第三浓度的第四浓度的锗, 其中, 所述第四外延层在所述第三外延层上, 其中, 所述第三外延层具有凸的上表面, 并且在所述多个有。
11、源鳍中的一些有源鳍之间 彼此连接, 并且 其中, 所述接触插塞与所述第四外延层接触。 权利要求书 3/3 页 4 CN 110620150 A 4 半导体器件 0001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 本申请要求2018年6月20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8- 0070878的优先权, 其公开内容通过引用整体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0003 本发明构思涉及半导体器件。 背景技术 0004 随着对半导体器件的高性能、 高速度和/或多功能性的需求增加, 半导体器件的集 成度也增加了。 当制造具有对应于半导体器件的高集成趋势的精细图案的半导体器件时, 可能需要实现具有精细宽度。
12、或精细分隔距离的图案。 此外, 为了克服平面金属氧化物半导 体FET(MOSFET)的元件特性的限制, 已经开发了包括具有三维结构的沟道的FinFET的半导 体器件。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构思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具有低接触电阻并具有低接触电阻变化和低性 能变化的半导体器件。 0006 根据本发明构思的示例实施例, 一种半导体器件, 包括: 多个有源鳍, 所述多个有 源鳍在衬底上; 栅电极, 所述栅电极与所述多个有源鳍交叉; 以及源/漏极区, 所述源/漏极 区在所述多个有源鳍上, 并在所述栅电极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延伸。 所述源/漏极区包括上外 延层和多个下外延层。 所述多个下外延层在所述多个有。
13、源鳍上并且包含具有第一浓度的锗 (Ge)。 所述上外延层在所述多个下外延层上并且包含具有高于所述第一浓度的第二浓度的 锗。 所述多个下外延层具有凸的上表面, 并且在所述有源鳍之间彼此连接。 0007 根据本发明构思的示例实施例, 一种半导体器件包括: 多个有源鳍, 所述多个有源 鳍在衬底上; 栅电极, 所述栅电极与所述多个有源鳍交叉; 以及源/漏极区, 所述源/漏极区 在所述多个有源鳍上, 并在所述栅电极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延伸。 所述源/漏极区包括第一外 延层、 第二外延层、 第三外延层和第四外延层。 所述第一外延层在所述多个有源鳍中的一些 上并且包含具有第一浓度的锗。 所述第二外延层在所述第一。
14、外延层上并且包含具有高于所 述第一浓度的第二浓度的锗。 所述第三外延层在所述第二外延层上并且包含具有高于所述 第二浓度的第三浓度的锗。 所述第四外延层包含具有高于所述第三浓度的第四浓度的锗并 覆盖所述第三外延层。 所述第三外延层具有凸的上表面, 并且在所述多个有源鳍中的一些 之间彼此连接。 0008 根据本发明构思的示例实施例, 一种半导体器件, 包括: 多个有源鳍, 所述多个有 源鳍在衬底上; 栅电极, 所述栅电极与所述多个有源鳍交叉; 源/漏极区, 所述源/漏极区在 所述多个有源鳍上, 并在所述栅电极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延伸, 以及在所述源/漏极区上的接 触插塞。 所述源/漏极区包括第一外延层。
15、、 第二外延层、 第三外延层和第四外延层。 所述第一 说明书 1/8 页 5 CN 110620150 A 5 外延层在所述多个有源鳍中的一些上并且包含具有第一浓度的锗。 所述第二外延层在所述 第一外延层上并且包含具有高于所述第一浓度的第二浓度的锗。 所述第三外延层在所述第 二外延层上并且包含具有高于所述第二浓度的第三浓度的锗。 所述第四外延层包含具有高 于所述第三浓度的第四浓度的锗并覆盖所述第三外延层。 所述第三外延层具有凸的上表 面, 并且在所述多个有源鳍中的一些之间的位置中彼此连接, 所述接触插塞与所述第四外 延层接触。 附图说明 0009 通过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 将更清楚地理解本。
16、公开的上述和其他方面、 特征 和其他优点, 其中: 0010 图1是示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透视图; 0011 图2A和图2B是示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图1的半导体器件分别沿着线I-I和II-II 切割的横截面视图; 0012 图3至图6是示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透视图; 0013 图7至图16是示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的图示; 以及 0014 图17和图18是示出根据比较示例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透视图和横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应当注意, 关于一个实施例描述的发明构思的各方面可以并入不同的实施例中, 尽管没有相对于其具体描述。 也就是说, 所有实施例和。
17、/或任何实施例的特征可以以任何方 式和/或组合进行组合。 在下面阐述的说明书中详细解释了本发明构思的这些和其他目的 和/或方面。 如这里所使用的, 术语 “和/或” 包括相关所列项目中的一个或更多个的任何和 所有组合。 在元件列表之后的诸如 “至少一个” 之类的表达式会修饰整个元件列表, 而不修 饰列表的个别元件。 0016 在下文中, 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 0017 图1是示出根据示例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透视图。 图2A和图2B是示出图1的半导 体器件沿着I-I和II-II线切割的横截面视图。 为了便于说明, 图1中仅示出了主要部件, 图1中省略了图2A和图2B中的层间绝缘。
18、层160。 0018 参照图1至图2B, 半导体器件100可以包括衬底101、 有源鳍105、 源/漏极区110、 栅 极结构140和接触插塞180。 半导体器件100还可以包括元件隔离层107、 间隔物150以及层间 绝缘层160。 0019 根据示例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100可以是其中有源鳍105具有鳍形状的场效应晶 体管(FinFET)。 0020 衬底101可以具有在X方向和Y方向上延伸的上表面。 衬底101可以包含半导体材 料, 例如, IV族半导体、 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或II-VI族化合物半导体。 例如, IV族半导体可 以包含硅、 锗或硅锗。 衬底101可以设置为单晶硅晶片、。
19、 绝缘体上硅(SOI)衬底等。 0021 元件隔离层107可以在衬底101中限定有源鳍105, 并且可以将有源鳍105彼此分隔 开。 元件隔离层107可以由绝缘材料形成。 可以使用例如浅沟槽隔离(STI)工艺来形成元件 隔离层107。 元件隔离层107可以包含例如氧化物、 氮化物或其组合。 说明书 2/8 页 6 CN 110620150 A 6 0022 有源鳍105可以由衬底101中的元件隔离层107限定, 并且可以设置为在第一方向 (例如, Y方向)上延伸。 有源鳍105可以具有从衬底101突出的鳍形状。 有源鳍105可以由衬底 101的一部分形成, 并且可以包括从衬底101生长的外延层。
20、。 0023 源/漏极区110可以设置在栅极结构140的两侧的有源鳍105上。 源/漏极区110可以 是设置在栅极结构140的两侧的区域中的嵌入式源/漏极, 衬底101上的有源鳍105的一部分 从该区域被移除。 源/漏极区110可以设置为半导体器件100的源极区或漏极区。 0024 源/漏极区110可以具有在两个有源鳍105上的连接的或合并的结构。 然而, 源/漏 极区110的连接的或合并的结构下方的有源鳍105的数量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数量。 在示例 实施例中, 源/漏极区110可以具有在三个或更多个有源鳍105上的连接的或合并的结构。 0025 源/漏极区110可以包含例如硅或硅锗(SiGe。
21、)。 例如, 当源/漏极区110包含硅锗时, 可以将压应力施加到沟道区, 即由硅(Si)形成的有源鳍105的区域, 使得可以改善空穴的迁 移率。 0026 源/漏极区110可以包括多个外延层。 每个源/漏极区110可以包括第一外延层111、 第二外延层113、 第三外延层115和第四外延层117, 第一外延层111、 第二外延层113、 第三外 延层115和第四外延层117包括可以为彼此不同浓度的锗(Ge)。 源/漏极区110还可以包括覆 盖第四外延层117的覆盖层119。 0027 第一外延层111分别设置在有源鳍105上, 而第二外延层113可以分别设置在第一 外延层111上。 第三外延层。
22、115分别设置在第二外延层113上, 第三外延层115可以具有凸的 上表面。 第三外延层115可以在相邻的有源鳍105之间的元件隔离层107上/上方彼此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 第三外延层115可以彼此连接以提供单个外延区。 0028 第四外延层117设置在第三外延层115上, 并且可以具有相对于衬底101的上表面 倾斜的倾斜侧表面117S。 第四外延层117的侧表面117S可以对应于晶体学平面。 例如, 当第 四外延层117由硅锗(SiGe)形成时, 第四外延层117的侧表面117S可以是111晶面。 位于侧 表面117S之间的第四外延层117的上表面可以是平坦表面。 0029 可以在相邻的。
23、有源鳍105之间的位置处在源/漏极区110与元件隔离层107之间设 置气隙108。 0030 第一外延层111、 第二外延层113、 第三外延层115和第四外延层117可以包含彼此 浓度不同的元素和/或掺杂元素。 0031 例如, 第一外延层111可以包含具有第一浓度的锗(Ge), 第二外延层113可以包含 具有高于第一浓度的第二浓度的锗, 以及第三外延层115可以包含具有高于第二浓度的第 三浓度的锗。 第四外延层117可以包含具有高于第三浓度的第四浓度的锗。 0032 锗的第一浓度可以为5at(原子百分比)至25at, 而锗的第二浓度可以为 25at至45at。 此外, 锗的第三浓度可以为4。
24、5at至60at, 而锗的第四浓度可以为 60at至90at。 0033 第一外延层111、 第二外延层113、 第三外延层115和第四外延层117可以包含彼此 浓度不同的掺杂元素(杂质)。 硼(B)可以用作杂质的掺杂元素。 例如, 第一外延层111可以包 含具有第一浓度的硼, 而第二外延层113可以包含具有高于第一浓度的第二浓度的硼。 另 外, 第三外延层115可以包含具有高于第二浓度的第三浓度的硼, 而第四外延层117可以包 含具有高于第三浓度的第四浓度的硼。 说明书 3/8 页 7 CN 110620150 A 7 0034 第一外延层111、 第二外延层113和第三外延层115可以包含。
25、不同浓度的锗, 同时包 含具有不同浓度的各个掺杂元素。 在一些实施例中, 锗浓度或掺杂元素浓度中只有一者可 以是不同。 0035 覆盖层119可以被设置为包围第四外延层117的外表面, 并且覆盖层119可以在后 续工艺期间保护第四外延层117。 覆盖层119可以由硅(Si)形成。 当第四外延层117由具有相 对低熔点的硅锗形成时, 覆盖层119由硅形成, 使得第四外延层117可以在后续工艺期间受 到保护。 换句话说, 第四外延层117的熔点可以比覆盖层119的熔点低。 0036 栅极结构140可以设置为与有源鳍105交叉, 并且可以包括栅极绝缘层142、 第一栅 电极145和第二栅电极147。。
26、 栅极结构140可以覆盖有源鳍105的上表面的一部分。 间隔物150 可以设置在栅极结构140的两个侧表面中的每一个侧表面上。 0037 栅极绝缘层142可以设置在有源鳍105与第一栅电极145之间以及间隔物150与第 一栅电极145之间。 栅极绝缘层142可以包含氧化硅、 氮化硅、 氮氧化硅或高k材料。 高k材料 可以指介电常数可以高于氧化硅(SiO2)膜的介电常数的介电材料。 高k材料可以是例如氧 化铝(Al2O3)、 氧化钽(Ta2O3)、 氧化钛(TiO2)、 氧化钇(Y2O3)、 氧化锆(ZrO2)、 氧化锆硅 (ZrSixOy)、 氧化铪(HfO2)、 氧化铪硅(HfSixOy)、。
27、 氧化镧(La2O3)、 氧化镧铝(LaAlxOy)、 氧化镧 铪(LaHfxOy)、 氧化铪铝(HfAlxOy)和/或氧化镨(Pr2O3)。 在示例实施例中, 栅极绝缘层142可 以设置在第一栅电极145的下表面上。 0038 第一栅电极145和第二栅电极147可以顺序地设置在栅极绝缘层142上。 第一栅电 极145和第二栅电极147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形成。 第一栅电极145可以包含例如TiN、 TaN、 WN、 WCN、 TiAl、 TiAlC、 TiAlN或其组合。 第二栅电极147可以包含诸如铝(Al)、 钨(W)、 钼(Mo)等的 金属材料, 或诸如掺杂多晶硅的半导体材料。 在示例实施。
28、例中, 栅电极可以包括单层。 例如, 可以省略第二栅电极147。 0039 间隔物150可以使得源/漏极区110与第一栅电极145和第二栅电极147隔离开。 间 隔物150可以由氧化硅、 氮化硅、 氮氧化硅、 低k材料或其组合形成。 间隔物150可以形成为单 层膜或多层膜。 例如, 间隔物150可以具有氮化硅和低k材料的堆叠结构。 低k材料可以指介 电常数低于氧化硅(SiO2)膜的介电常数的介电材料。 低k材料可以包含SiCN、 SiOC、 SiON、 SiOCN等。 0040 接触插塞180设置在源/漏极区110上, 并且在半导体器件100的俯视图中可以具有 细长形状。 换句话说, 接触插塞。
29、180可以具有在栅极结构140的延伸方向(即, X方向)上延伸 的形状, 并且可以为诸如矩形、 椭圆形等的形状。 0041 接触插塞180可以穿过第一层间绝缘层162和第二层间绝缘层164以连接到源/漏 极区110。 接触插塞180设置在源/漏极区110的上表面被蚀刻到预定深度的部分中, 以连接 到源/漏极区110。 0042 在示例实施例中, 接触插塞180的下端可以与源/漏极区110的第四外延层117接 触。 因此, 即使源/漏极区110的上表面被刻蚀的深度在形成用于形成接触插塞180的接触孔 OP的操作中不同(参见图15), 接触插塞180与源/漏极区110之间的接触电阻的变化可能较 低。
30、或不存在。 即使当接触插塞180的下端的位置改变时, 接触插塞180与源/漏极区110之间 的接触电阻的变化也可能较低或不存在。 然而, 在图17和图18的半导体器件400作为比较示 例的情况下, 接触插塞180连接到源/漏极区410的第三外延层415和第四外延层417。 因此, 说明书 4/8 页 8 CN 110620150 A 8 根据接触插塞180的下端的位置, 接触插塞180与源/漏极区410之间的接触电阻可能改变。 0043 在示例实施例中, 接触插塞180连接到第四外延层117。 在这种情况下, 当第四外延 层117包含具有高浓度的锗时, 接触插塞180与源/漏极区110之间的肖。
31、特基势垒的高度降低 了, 因此接触插塞180与源/漏极区110之间的接触电阻会减小。 此外, 当第四外延层117包含 具有高浓度的硼时, 接触插塞180与源/漏极区110之间的肖特基势垒的宽度减小, 因此接触 插塞180与源极/漏区110之间的接触电阻会减小。 0044 接触插塞180可以包含硅化物层182以及第一导电层184和第二导电层186。 硅化物 层182可以设置为与源/漏极区110接触。 硅化物层182可以是其中第一导电层184的一部分 被源/漏极区110硅化的层, 或者可以根据示例实施例省略。 硅化物层182可以是例如硅化 钛。 第一导电层184可以形成在源/漏极区110的上部上以。
32、及接触插塞180的侧壁上。 第一导 电层184可以包含例如氮化钛(TiN)膜、 氮化钽(TaN)膜或氮化钨(WN)膜中的至少一种金属 氮化物膜。 第二导电层186可以包含诸如铝(Al)、 铜(Cu)、 钨(W)、 钼(Mo)等的导电材料。 0045 层间绝缘层160可以包含第一层间绝缘层162和第二层间绝缘层164, 并且可以设 置为覆盖衬底101、 源/漏极区110和栅极结构140。 第一层间绝缘层162的上表面可以与栅极 结构140的上表面的高度基本相同。 然而, 第一层间绝缘层162和第二层间绝缘层164是在工 艺中区分的层, 界面的相对高度和位置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那些。 在一些示例实施。
33、例中, 第 一层间绝缘层162和第二层间绝缘层164可以设置为单层。 第一层间绝缘层162和第二层间 绝缘层164可以由绝缘材料形成。 例如, 第一层间绝缘层162可以是聚硅氮烷(TOSZ)膜, 而第 二层间绝缘层164可以是正硅酸乙酯(TEOS)膜。 0046 图3至图6是示出根据示例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的透视图。 参照图3, 半导体器件 100a可以包括衬底101、 有源鳍105、 源/漏极区110a、 栅极结构140和接触插塞180。 半导体器 件100a还可以包括元件隔离层107和间隔物150。 0047 每个源/漏极区110a可以包括第一外延层111、 第二外延层113、 第三外延层1。
34、15和 第四外延层117a, 以及覆盖层119。 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100a中, 位于倾斜侧 表面117S之间的第四外延层117a的上表面可以具有向下凹的形状, 这不同于与图1的半导 体器件100。 第四外延层117a的上表面可以是向下凹的形状。 0048 参照图4, 半导体器件100b可以包括衬底101、 有源鳍105、 源/漏极区110b、 栅极结 构140和接触插塞180。 半导体器件100b还可以包括元件隔离层107和间隔物150。 0049 每个源/漏极区110b可以包括第一外延层111、 第二外延层113、 第三外延层115和 第四外延层117b, 以及覆盖层119。 。
35、在根据示例实施例的半导体器件100b中, 位于倾斜侧表 面117S之间的第四外延层117b的上表面可以具有凹槽, 其方式与图1的半导体器件100不 同。 凹槽的侧表面可以相对于衬底101的上表面倾斜。 0050 参照图5, 半导体器件100c可以包括衬底101、 有源鳍105、 源/漏极区110c、 栅极结 构140和接触插塞180。 半导体器件100c还可以包括元件隔离层107和间隔物150。 0051 源/漏极区110c可以设置为连接在三个有源鳍105上。 每个源/漏极区110c可以包 括第一外延层111、 第二外延层113、 第三外延层115c和第四外延层层117c, 以及覆盖层119。。
36、 0052 形成在三个有源鳍105上的第三外延层115c彼此连接以形成单个第三外延层。 第 四外延层117c可以覆盖第三外延层115c, 并且可以具有倾斜侧表面117S。 第四外延层117c 可以具有位于倾斜侧表面117S之间的平坦上表面。 在示例实施例中, 第四外延层117c的上 说明书 5/8 页 9 CN 110620150 A 9 表面可以在有源鳍105之间的位置具有向下凹的形式的曲度, 其方式类似于图3所示的方 式。 在示例实施例中, 第四外延层117c的上表面可以在有源鳍105之间的位置具有沟槽, 其 方式类似于图4所示的方式。 0053 参照图6, 透视图, 半导体器件100d可。
37、以包括衬底101、 有源鳍105、 源/漏极区110d、 栅极结构140和接触插塞180。 半导体器件100d还可以包括元件隔离层107和间隔物150。 0054 除了第一外延层111、 第二外延层113、 第三外延层115和第四外延层117之外, 每个 源/漏极区110d还可以包括第五外延层114。 第五外延层114可以设置在第二外延层113与第 三外延层115之间, 并且可以包括浓度不同于第二外延层113和第三外延层115的锗。 例如, 第五外延层114可以包含具有大于第二外延层113的第二浓度并小于第三外延层115的第三 浓度的第五浓度的锗。 0055 图7至图16是根据描述根据示例实施。
38、例的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的工艺顺序示出 的图示。 图15示出了沿图14中的线III-III切割的横截面。 0056 参照图7, 对衬底101进行图案化以形成有源鳍105。 此外, 可以设置覆盖有源鳍105 的下部的元件隔离层107。 0057 在衬底101上形成掩模图案, 并且使用掩模图案对衬底101进行各向异性蚀刻, 以 形成限定有源鳍105的沟槽。 沟槽可以具有高纵横比, 并且可以具有朝向下部更窄的宽度。 因此, 有源鳍105可以具有朝向上部更窄的宽度。 0058 可以用绝缘材料填充沟槽并且可以执行平坦化。 在平坦化期间可以去除掩模图案 的至少一部分。 在示例实施例中, 在沟槽中提供相对薄。
39、的衬垫层, 然后可以填充沟槽。 0059 可以去除填充沟槽的绝缘材料的一部分, 因此可以允许有源鳍105从元件隔离层 107突出。 因此, 有源鳍105可以突出预定高度H5, 并且突出的高度H5可以改变。 0060 参照图8, 可以设置虚设栅极绝缘层132、 虚设栅电极135和间隔物150, 它们在与有 源鳍105交叉的同时延伸。 0061 可以通过使用例如掩模图案层136执行蚀刻来设置虚设栅极绝缘层132和虚设栅 电极135。 0062 虚设栅极绝缘层132和虚设栅电极135可以设置在将要设置栅极绝缘层142以及第 一栅电极145和第二栅电极147(参见图1)的区域中, 并可在后续过程中去除。
40、。 例如, 虚设栅 极绝缘层132可以包含氧化硅, 而虚设栅电极135可以包含多晶硅。 0063 在均匀厚度的膜设置在虚设栅极绝缘层132、 虚设栅电极135和/或掩模图案层136 的上部上之后, 可以通过各向异性地蚀刻该膜来提供间隔物150。 间隔物150可以具有其中 堆叠多个膜的结构。 0064 参照图9, 可以从间隔物150的两侧选择性地去除有源鳍105。 0065 从间隔物150的两侧去除一部分有源鳍105以设置凹陷。 可以通过形成单独的掩模 层或者通过使用掩模图案层136和间隔物150作为掩模蚀刻一部分有源鳍105来设置凹陷。 例如, 可以通过依次施加干法蚀刻工艺和湿法蚀刻工艺来设置。
41、凹陷。 选择性地, 在形成凹陷 之后, 可以通过单独的工艺执行对有源鳍105的表面的固化。 在示例实施例中, 已经蚀刻的 有源鳍105的上表面可以位于与元件隔离层107的上表面的高度相同的高度上。 在示例实施 例中, 已经蚀刻的有源鳍105的上表面可以位于比元件隔离层107的上表面更高或更低的位 置。 说明书 6/8 页 10 CN 110620150 A 10 0066 在形成凹陷之前或之后, 可以执行将杂质注入到虚设栅电极135的两侧的有源鳍 105中。 0067 在下文中, 参照图10和图11描述可以使用例如选择性外延生长(SEG)工艺来执行 形成源/漏极区110。 0068 参照图10。
42、, 源/漏极区110的第一外延层111、 第二外延层113和第三外延层115可以 在间隔物150的两侧的已经被蚀刻的有源鳍105上顺序形成。 0069 作为用于减少由与有源鳍105的晶格常数差异引起的缺陷的发生的缓冲层, 可以 设置包含具有相对低的第一浓度的锗的第一外延层111。 包含具有高于第一浓度的第二浓 度的锗的第二外延层113可以设置在第一外延层111上。 包含具有高于第二浓度的第三浓度 的锗的第三外延层115可以设置在第二外延层113上。 第三外延层115在生长的同时彼此连 接以提供单个外延层。 0070 在源/漏极区110的第一外延层111、 第二外延层113和第三外延层115的生。
43、长期间, 可以原位掺杂诸如硼的杂质。 0071 参照图11, 可以在源/漏极区110的第三外延层115上提供包含具有第四浓度的锗 的第四外延层117。 0072 第四外延层117的侧表面117S可以相对于衬底101的上表面倾斜。 第四外延层117 可以包含具有高于第三外延层115的第三浓度的第四浓度的锗。 此外, 第四外延层117可以 包含诸如硼的掺杂元素, 其浓度高于第三外延层115的浓度, 但是不限于此。 0073 由于上述操作, 可以设置包括第一外延层111、 第二外延层113、 第三外延层115c和 第四外延层117以及覆盖层119的源/漏极区110。 0074 参照图12, 可以在源。
44、/漏极区110上设置第一层间绝缘层162。 0075 可以通过形成绝缘材料层、 覆盖掩模图案层136、 间隔物150和源/漏极区110, 并且 平坦化绝缘材料层以暴露虚设栅电极135上表面来提供第一层间绝缘层162。 因此, 在上述 操作中, 可以去除掩模图案层136。 0076 第一层间绝缘层162可以包含例如氧化硅、 氮化硅、 氮氧化硅或低k材料中的至少 一种。 0077 可以去除虚设栅极绝缘层132和虚设栅电极135。 可以相对于元件隔离层107和有 源鳍105选择性地去除虚设栅极绝缘层132和虚设栅电极135, 因此可以设置用于暴露元件 隔离层107和有源鳍105的开口E。 可以使用干。
45、法蚀刻工艺或湿法蚀刻工艺中的至少一种来 执行去除虚设栅极绝缘层132和虚设栅电极135。 0078 参照图13, 可以在开口E中顺序形成栅极绝缘层142、 第一栅电极145和第二栅电极 147, 从而形成栅极结构140。 0079 栅极绝缘层142沿着开口E的侧壁和下表面基本上共形地形成。 栅极绝缘层142可 以包含氧化硅、 氮化硅、 氮氧化硅或高k材料。 0080 第一栅电极145和第二栅电极147可以包含金属、 金属氮化物或半导体材料。 0081 参照图14和图15, 层间绝缘层162和164被图案化以提供接触孔OP。 0082 可以设置第二层间绝缘层164。 然后, 通过使用诸如光致抗蚀。
46、剂图案的单独掩模 层, 可以从将要设置接触插塞180的区域移除第一层间绝缘层162和第二层间绝缘层164(参 见图1)。 因此, 可以设置接触孔OP。 在去除第一层间绝缘层162和第二层间绝缘层164期间, 说明书 7/8 页 11 CN 110620150 A 11 可以一起去除源/漏极区110的一部分。 因此, 源/漏极区110的一部分可以通过接触孔OP暴 露。 0083 参照图16, 导电材料可以嵌入接触孔OP中以形成接触插塞180。 0084 顺序地沉积第一导电层184和第二导电层186, 从而可以由此嵌入接触孔OP。 在上 述操作中或在随后的操作中, 随着第一导电层184的材料和源/。
47、漏极区110的材料彼此反应, 可以设置形成在源/漏极区110的界面处的硅化物层182(参见图2A)。 0085 图17和图18是示出根据比较示例的半导体器件的透视图和横截面视图。 图18示出 了沿图17的线IV-IV切割的横截面。 0086 参照图17和图18, 半导体器件400可以包括衬底101、 有源鳍105、 源/漏极区410、 栅 极结构140和接触插塞180。 半导体器件400还可以包括元件隔离层107和间隔物150。 0087 源/漏极区410可以设置为连接在两个有源鳍105上。 此外, 每个源/漏极区410可以 包括第一外延层411、 第二外延层413、 第三外延层415和第四外。
48、延层417。 0088 第一外延层411设置在有源鳍105上, 而第二外延层413可以设置在第一外延层411 上。 第三外延层415可以从第二外延层413生长, 并且可以在有源鳍105上彼此连接。 第三外 延层415可以具有相对于衬底101的上表面倾斜的表面415S。 第三外延层415的表面415S可 以对应于晶体学表面。 例如, 当第三外延层415由硅锗形成时, 第三外延层415的表面415S可 以是平面, 例如111面。 0089 第四外延层417可以设置在第三外延层415的连接区域上。 第四外延层417可以设 置在第三外延层415的倾斜表面415S上, 在第三外延层415之间彼此相邻以 。
49、“V” 形状彼此相 对。 0090 第一外延层411、 第二外延层413、 第三外延层415和第四外延层417可以包含不同 浓度的元素和/或掺杂元素。 0091 例如, 第一外延层411可以包含具有第一浓度的锗, 第二外延层413可以包含具有 高于第一浓度的第二浓度的锗, 以及第三外延层415可以包含具有高于第二浓度的第三浓 度的锗。 第四外延层417可以包含具有高于第三浓度的第四浓度的锗。 0092 接触插塞180的下端可以同时连接到具有不同的锗浓度和硼浓度的第三外延层 415和第四外延层417。 随着在形成接触孔期间蚀刻深度的变化, 与接触插塞180的下端接触 的第三外延层415与第四外延。
50、层417的比率变得不同, 因此可能发生接触插塞180与源/漏极 区410之间的接触电阻的变化。 在形成接触孔期间, 当蚀刻深度加深时, 可能增加接触电阻。 另一方面, 当蚀刻深度浅时, 可能降低接触电阻。 0093 如上所述, 根据本发明构思的示例实施例, 可以提供具有低接触电阻和改进功能 的半导体器件。 0094 此外, 可以提供具有低接触电阻变化和低功能变化的半导体器件。 0095 虽然已经在上面示出和描述了示例实施例, 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 见的是, 在不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 可以进行各种修改和变 化。 说明书 8/8 页 12 CN 1106201。
- 内容关键字: 半导体器件
便于维修的反冲洗过滤器.pdf
农机动力飞轮加工用抛光装置.pdf
用于茶叶外包装的标签打印装置.pdf
双核心密码工程实验箱.pdf
对虾养殖水体温度和盐度的自动调控装置.pdf
塑料模具脱壳机.pdf
ALC轻质墙体板分离工具.pdf
可调泡径的人字板机构.pdf
化妆品包装瓶点喷式喷涂装置.pdf
用于载人观光潜水器的连接结构.pdf
铝粉生产用雾化系统.pdf
固体磷酸催化剂均化器搅拌机构.pdf
日光温室多功能智能一体机.pdf
球形黑体辐射源.pdf
建筑施工用安全防护围挡.pdf
便携式可伸缩绝缘烟感温感检测装置.pdf
给排水系统图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pdf
管道缺陷修补装置.pdf
西林瓶高速分装称量抽真空一体机.pdf
飞行物识别方法、系统、智能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pdf
易维护的包装机械密封防护构型.pdf
红外卫星遥感影像薄云去除方法、装置及介质.pdf
半球谐振陀螺仪的正交漂移误差检测方法.pdf
二级差动环形压控振荡器及射频芯片模组.pdf
角膜移植术后防止植片移位的头部固定枕.pdf
便携式桥梁检测设备.pdf
视频采集设备的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pdf
晶圆背面清洗方法和装置.pdf
碳化硼结合金刚石复合超硬防弹陶瓷的制备方法.pdf
水处理用加药方法及其设备.pdf
基于感应辅热与磁流体冷却的杆件在轨成形机构与方法.pdf
龙门加工中心滑块润滑装置.pdf
一种应用膜技术提取琥珀酸的方法.pdf
一种标志基因FDCSP及其应用.pdf
制备用于太阳能电池密封剂的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的方法以及由该方法得到的树脂.pdf
板栗啤酒及其制备方法.pdf
磺乙基-羧甲基-交联淀粉基墙纸胶的制备方法.pdf
核壳型有机硅耐久涂料及其制作方法.pdf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KTi和凝集素SBA双价RNAi表达载体及应用.pdf
一种聚酰胺蜡改性绢云母粉体、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途.pdf
固体酸催化剂和氢过氧化枯烯的分解方法.pdf
层积型半导体装置的层间填充材料用组合物、层积型半导体装置以及层积型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pdf
从生物质糖醇解反应液中分离提取乙酰丙酸乙酯的方法.pdf
一种利用混合菌液溶解中低品位磷矿粉的方法.pdf
一种POM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pdf
一种肾功能不全治疗用的自体干细胞及其制备方法.pdf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中和分子及其制备方法.pdf
一种酯型儿茶素水解酶的酶活性检测方法.pdf
一种人工鼻泪管及其制备方法.pdf
黑色油墨组合物、油墨组及图像形成方法.pdf
一种乳杆菌多糖分离纯化的方法.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