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单一型悬架支柱轴承的制造方法.pdf

上传人:倪** 文档编号:10963673 上传时间:2021-08-28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1.11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集成单一型悬架支柱轴承的制造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集成单一型悬架支柱轴承的制造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集成单一型悬架支柱轴承的制造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文档描述:

《集成单一型悬架支柱轴承的制造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成单一型悬架支柱轴承的制造方法.pdf(21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610767.9 (22)申请日 2019.07.08 (30)优先权数据 10-2018-0081185 2018.07.12 KR (71)申请人 优锡塑料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 韩国仁川 (72)发明人 高在泳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国昊天诚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11315 代理人 南霆李有财 (51)Int.Cl. B29C 45/14(2006.01) B29B 11/08(2006.01) B29L 31/04(2006.01) B29L 31/30(2。

2、006.01) (54)发明名称 集成单一型悬架支柱轴承的制造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如下的集成单一型悬架支柱轴 承制造方法: 通过第三次模具注塑步骤在外壳的 下部本体及凸缘的下部面的外侧设置阻尼部, 同 时, 外壳与阻尼部形成为一体, 可完全阻隔外部 的异物, 阻尼部的设置简单, 可显著减少设备故 障及破损, 阻尼部与外壳及密封部注塑成型为一 体, 而不是以额外的独立部件制造, 无需执行用 于使阻尼部与外壳相结合的额外的结合工序, 因 此, 工序变得简单, 同时, 缩短工序时间来提高生 产率, 可节减不必要的费用消耗, 随着以往的结 合工序被省略, 可显著解决进行结合工序时不良 率高的。

3、问题, 可显著减少不良率, 通过第三次模 具注塑步骤注塑成型的阻尼部由热塑性聚氨酯 (TPU, ThermoplasticPolyUrethane)形成, 可 使阻尼部的耐久性及耐磨耗性最大化来有效防 止旋转引起的阻尼部的撕裂、 破损及磨耗, 可通 过简单的结构变更显著提高外壳及阻尼部的附 着性及紧贴性。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0页 附图8页 CN 110712339 A 2020.01.21 CN 110712339 A 1.一种悬架支柱轴承的制造方法, 上述悬架支柱轴承设置于支柱座悬架, 其特征在于, 包括: 第一次模具注塑步骤, 制造外壳, 上述外壳包括呈上下部开口的圆柱形状来使减震器。

4、 的活塞杆向其中心通过的外壳本体和在上述外壳本体的外侧面朝向外侧延伸的凸缘, 上述 外壳的上部与支柱座相结合来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于罩的下部, 上述罩固定于车身; 第二次模具注塑步骤, 向模具腔的内部插入通过上述第一次模具注塑步骤注塑成型的 外壳, 以使用于密封上述外壳与上述罩相结合的部位的密封部与上述外壳相结合的方式进 行注塑成型; 以及 第三次模具注塑步骤, 当将从插入上述外壳的上述活塞杆的端部至上述凸缘为止的区 域称为下部本体时, 向模具腔的内部插入通过上述第二次模具注塑步骤注塑成型的第二次 注塑成型物, 来注塑成型第三次注塑成型物, 上述第三次注塑成型物包括以包围上述下部 本体及上述凸。

5、缘的下部面的外侧的方式设置的阻尼部, 通过上述第一次模具注塑步骤制造的上述外壳在上述下部本体的外周面朝向外侧突 出而成, 形成有沿着高度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筋, 通过上述第三次模具注塑步骤制造的上述阻尼部还包括: 包装部本体, 与上述外壳本体的下部外周面及下端部接合, 在内周面朝向内侧形成有 至少一个引导槽, 上述至少一个引导槽沿着高度方向延伸来使上述筋插入; 以及 扩张部, 从上述包装部本体的上端部朝向外侧延伸来与上述凸缘的下部面接合, 与上 述凸缘的下部面接合的接合面突出形成有多个卡止部, 上述卡止部还包括: 支撑部, 以与上述凸缘的密封孔的内径相同的外径形成来向上述凸缘的密封孔插入; 以及。

6、 台肩, 在上述支撑部的端部朝向外侧延伸来与上述凸缘的上部面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支柱轴承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次模具注塑步骤中, 在上述外壳的上述凸缘的上部面的边缘形成朝向内侧 形成并沿着圆弧连接的外侧密封槽, 在上述外壳本体的上部剖面形成朝向内侧形成并沿着 内周面连接的内侧密封槽, 形成两个端部分别与上述外侧密封槽及上述内侧密封槽相连接 的多个加强密封槽, 通过上述第二次模具注塑步骤制造的上述密封部还包括: 大密封体, 呈圆形带形状, 放置于上述外侧密封槽; 小密封体, 呈直径小于上述大密封体的圆形带形状, 放置于上述内侧密封槽; 多个加强部, 两个端部与上述。

7、大密封体及上述小密封体相连接, 分别向上述多个加强 密封槽插入; 以及 多个垂直插入部, 从上述大密封体向下突出, 分别向上述凸缘的多个上述密封孔插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架支柱轴承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二次模具注 塑步骤中, 形成两个端部分别与上述密封部的上述大密封体及上述多个垂直插入部相连接 的多个注入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悬架支柱轴承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三次模具注 塑步骤中, 以与上述密封部的注入孔的内径相同的大小形成上述卡止部的上述支撑部的外 权利要求书 1/2 页 2 CN 110712339 A 2 径, 上述台肩的面积大于上述密封部的。

8、注入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悬架支柱轴承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上述大密封体包括: 大密封体主体, 与上述外壳的上述外侧密封槽相结合, 呈圆形环形状; 子隔断部, 从上述大密封体主体向上垂直设置, 上端部朝向外侧倾斜; 以及 主隔断部, 从上述大密封体主体朝向外侧扩张, 越朝向外侧, 则越向上之后向下, 上述小密封体包括: 小密封体主体, 与上述外壳的上述内侧密封槽相结合, 呈圆形环形状; 以及 内侧隔断体, 从上述小密封体主体朝向内侧延伸, 由越朝向外侧则越向上之后向下的 倾斜面形成。 权利要求书 2/2 页 3 CN 110712339 A 3 集成单一型悬架支柱轴承的制造方法 。

9、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设计集成单一型悬架支柱轴承的制造方法, 详细地, 涉及如下的集成单一 型悬架支柱轴承的制造方法: 通过第三次模具注塑使外壳、 密封部及阻尼部形成为一体, 同 时, 用于提高发生车身载荷及扭曲的阻尼部及外壳的紧贴性及结合力。 背景技术 0002 车辆悬架装置(悬架(Suspension)为如下的装置, 即, 使车轴与车身相连接, 当车 辆行驶时, 轮胎吸收从路面传递的振动或冲击能量, 防止车身的损伤, 同时, 提高乘车感。 0003 这种悬架装置根据车身连接方式或振动控制方式等分为麦克斯杆(Mcpherson strut)式、 双横臂(Double wishbone)式。

10、、 多连杆(Multi-link)式、 扭力梁(Torsion beam) 式等。 0004 尤其, 支柱悬架(Strut suspension)的结构简单且内置有减震器, 安装减震器的 位置高, 可准确地设置准线, 准线数值的变化少, 能够以宽的范围分散路面冲击, 因此, 目前 主要设置于汽车。 0005 图1为示出以往的悬架支柱的外观立体图, 图2为示出在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16- 0038743号(发明名称: 悬架轴承装置、 安装有这种悬架轴承的汽车及其制造方法)中公开的 悬架轴承装置的剖视图。 0006 如图1所示, 以往的悬架支柱100包括减震器130(Shock absorbe。

11、r), 上述减震器 130设置于车轮的转向节120与车身(未图示)之间, 当方向盘转向时, 与转向节120一同旋 转, 同时, 通过液压作用吸收振动。 0007 并且, 在悬架支柱100中, 减震器130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与车身相结合的悬架推力 轴承装置101。 0008 图2的悬架轴承装置200(以下称为现有技术)由滚动轴承220、 下部圆锥外圈230、 上部圆锥外圈240形成。 在此情况下, 支柱299包括现有技术200、 阻尼292杆(Damper rod)以 及悬架弹簧293。 0009 滚动轴承220设置于在下部圆锥外圈230与上部圆锥外圈240之间形成边界的腔室 212内, 由外圈2。

12、21、 内圈222、 轧机223及球笼224形成。 在此情况下, 轧机223为位于球笼224 内的球(Ball), 在外圈221与内圈222之间倾斜并相接触。 0010 下部圆锥外圈230形成由于悬架弹簧293的轴承单元, 由可溶性部件260及主体250 形成。 0011 并且, 主体250由管形的轴方向部分251和环形的外部方向放射形部分252形成。 0012 并且, 可挠性部件260包括减震垫270以及两个密封部280、 290。 0013 并且, 减震垫270以包围下部圆锥外圈230的主体250的环形的外部方向放射形部 分252及轴方向部分251的方式形成。 0014 并且, 减震垫27。

13、0通过模塑工序与主体250相结合。 0015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现有技术200中, 随着减震垫270与弹簧293之间的接触面积 说明书 1/10 页 4 CN 110712339 A 4 增加, 借助减震垫270的弹簧293的支撑力增加, 由此, 吸收弹簧293之间的振动、 减少噪声及 提高载荷分配。 0016 并且, 在现有技术200中, 密封部280、 290阻隔朝向内外侧的异物流路, 从而可解决 异物流入引起的轧机223的滚动现象及耐久性降低现象的问题。 0017 通常, 在悬架弹簧轴承中, 当方向盘转向时, 在上部圆锥外圈240中不产生旋转加 速, 但是, 在下部圆锥外圈230及减震垫。

14、270中产生旋转加速度, 因此, 下部圆锥外圈230及减 震垫270的附着力需达到阈值以上。 0018 但是, 下部圆锥外圈230由一种玻璃纤维加强的聚己二酰己二胺(PA66)材质形成, 减震垫270由如聚氨酯或丁腈橡胶的较可挠性的塑料合成材料形成, 因此, 由于两个材料的 物性差异, 附着力降低, 由此,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下部圆锥外圈230及减震垫270的附着被解 除, 当方向盘转向时, 产生下部圆锥外圈230公转的问题。 0019 在此情况下, 即使通过镶嵌成型使下部圆锥外圈230与减震垫270形成为一体, 由 于两个材料的物性差异, 附着力降低, 从而具有减震垫270无法执行所要的功能。

15、的结构局 限。 0020 并且, 在现有技术200中, 即使减震垫270由高弹性的聚氨酯或丁腈橡胶材质制造, 当方向盘转向时, 外侧面与弹簧过多的接触并进行摩擦, 由此, 具有经常发生减震垫270撕 裂等的毁损及破损的缺点。 0021 尤其, 下部圆锥外圈及减震垫的结合解除及撕裂现象与车辆的安全事故具有直接 关联, 因此, 急需进行用于提高它们的紧贴性及结合力的研究。 发明内容 0022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 提供如下的集成单一型悬架支柱 轴承制造方法: 通过第三次模具注塑步骤, 在外壳的下部本体及凸缘的下部面的外侧设置 有阻尼部, 同时, 外壳与阻尼部形成为一体, 由。

16、此, 可完全阻隔从外部的异物, 阻尼部的设置 简单, 可显著减少设备故障及破损。 0023 并且,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 提供如下的集成单一型悬架支柱轴承制造方法: 通 过第一次模具注塑步骤、 第二次模具注塑步骤及第三次模具注塑步骤, 外壳、 密封部及阻尼 部形成为一体, 由此, 设置简单, 同时, 可完全阻隔异物流入。 0024 并且,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 提供如下的集成单一型悬架支柱轴承制造方法: 通 过第三次模具注塑步骤注塑成型的阻尼部由热塑性聚氨酯(TPU, Thermoplastic Poly Urethane)形成, 可使阻尼部的耐久性及耐磨耗性最大化, 来有效防止旋转引起的。

17、阻尼部的 撕裂、 破损及磨耗。 0025 并且, 本发明的还有一目的在于, 提供如下的集成单一型悬架支柱轴承制造方法: 在外壳的外侧面形成多个筋, 同时, 在阻尼部的内周面形成多个滑动槽, 可通过简单的结构 变更显著提高外壳及阻尼部的附着性及紧贴性。 0026 并且,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 提供如下的集成单一型悬架支柱轴承制造方法: 在 上述第三次模具注塑步骤中, 当注塑成型完成时, 使模具装置的上部铁芯的温度低于下部 铁芯的温度, 当上述第三次注塑成型物对下部铁芯进行开模时, 不使第三次注塑成型物粘 结于上部铁芯。 说明书 2/10 页 5 CN 110712339 A 5 0027 用于。

18、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如下, 即, 设置于支柱座悬架(Strut mount suspension)的悬架支柱轴承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 第一次模具注塑步骤, 制造外壳, 上述外壳包括呈上下部开口的圆柱形状来使减震器(Shockabsorber)的活塞杆 向其中心通过的外壳本体和在上述外壳本体的外侧面朝向外侧延伸的凸缘, 上述外壳的上 部与支柱座(Strut mount)相结合来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于罩的下部, 上述罩固定于车 身; 第二次模具注塑步骤, 向模具腔的内部插入通过上述第一次模具注塑步骤注塑成型的 外壳, 以使密封上述外壳与上述罩相结合的部位的密封部与上述外壳相。

19、结合的方式进行注 塑成型; 以及第三次模具注塑步骤, 当将从插入上述外壳的上述活塞杆的端部至上述凸缘 为止的区域称为下部本体时, 向模具腔的内部插入通过上述第二次模具注塑步骤注塑成型 的第二次注塑成型物, 来注塑成型第三次注塑成型物, 上述第三次注塑成型物包括以包围 上述下部本体及上述凸缘的下部面的外侧的方式设置的阻尼部, 通过上述第一次模具注塑 步骤制造的上述外壳在上述下部本体的外周面朝向外侧突出而成, 形成有沿着高度方向延 伸的至少一个筋, 通过上述第三次模具注塑步骤制造的上述阻尼部还包括: 包装部本体, 与 上述外壳本体的下部外周面及下端部接合, 在内周面朝向内侧形成有至少一个引导槽, 。

20、上 述至少一个引导槽沿着高度方向延伸来使上述筋插入; 以及扩张部, 从上述包装部本体的 上端部朝向外侧延伸来与上述凸缘的下部面接合, 与上述凸缘的下部面接合的接合面突出 形成有多个卡止部, 上述卡止部还包括: 支撑部, 以与上述凸缘的密封孔的内径相同的外径 形成来向上述凸缘的密封孔插入; 以及台肩, 在上述支撑部的端部朝向外侧延伸来与上述 凸缘的上部面接合。 0028 并且, 在本发明中, 优选地, 在上述第一次模具注塑步骤中, 在上述外壳的上述凸 缘的上部面的边缘形成朝向内侧形成并沿着圆弧连接的外侧密封槽, 在上述外壳本体的上 部剖面形成朝向内侧形成并沿着内周面连接的内侧密封槽, 形成两个端。

21、部分别与上述外侧 密封槽及上述内侧密封槽相连接的多个加强密封槽, 通过上述第二次模具注塑步骤制造的 上述密封部还包括: 大密封体, 呈圆形带形状, 放置于上述外侧密封槽; 小密封体, 呈直径小 于上述大密封体的圆形带形状, 放置于上述内侧密封槽; 多个加强部, 两个端部与上述大密 封体及上述小密封体相连接, 分别向上述多个加强密封槽插入; 以及多个垂直插入部, 从上 述大密封体向下突出, 分别向上述凸缘的多个上述密封孔插入。 0029 并且, 在本发明中, 优选地, 在上述第二次模具注塑步骤中, 形成两个端部分别与 上述密封部的上述大密封体及上述多个垂直插入部相连接的多个注入孔。 0030 并。

22、且, 在本发明中, 优选地, 在上述第三次模具注塑步骤中, 以与上述密封部的注 入孔的内径相同的大小形成上述卡止部的上述支撑部的外径, 上述台肩的面积大于上述密 封部的注入孔。 0031 并且, 在本发明中, 优选地, 上述大密封体包括: 大密封体主体, 与上述外壳的上述 外侧密封槽相结合, 呈圆形环形状; 子隔断部, 从上述大密封体主体向上垂直设置, 上端部 朝向外侧倾斜; 以及主隔断部, 从上述大密封体主体朝向外侧扩张, 越朝向外侧, 则越向上 之后向下, 上述小密封体包括: 小密封体主体, 与上述外壳的上述内侧密封槽相结合, 呈圆 形环形状; 以及内侧隔断体, 从上述小密封体主体朝向内侧。

23、延伸, 由越朝向外侧则越向上之 后向下的倾斜面形成。 0032 在具有上述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本发明的目的中, 通过第三次模具注塑步骤, 在外 说明书 3/10 页 6 CN 110712339 A 6 壳的下部本体及凸缘的下部面的外侧设置阻尼部, 同时, 外壳与阻尼部形成为一体, 可完全 阻隔从外部的异物, 阻尼部的设置简单, 可显著减少设备故障及破损。 0033 并且, 根据本发明, 阻尼部与外壳及密封部注塑成型为一体, 而不是以额外的独立 部件制造的, 无需执行用于使阻尼部与外壳相结合的额外的结合工序, 因此, 工序变得简 单, 同时, 缩短工序时间来提高生产率, 可节减不必要地费用消耗, 。

24、随着以往的结合工序被 省略, 可显著解决进行结合工序时不良率高的问题, 可显著减少不良率。 0034 并且, 根据本发明, 通过第一次模具注塑步骤、 第二次模具注塑步骤及第三次模具 注塑步骤, 外壳、 密封部及阻尼部形成为一体, 由此, 设置简单, 同时, 可完全阻隔异物流入。 0035 并且, 根据本发明, 通过第三次模具注塑步骤注塑成型的阻尼部由热塑性聚氨酯 形成, 可使阻尼部的耐久性及耐磨耗性最大化, 来有效防止旋转引起的阻尼部的撕裂、 破损 及磨耗。 0036 并且, 根据本发明, 在外壳的外侧面形成多个筋, 同时, 在阻尼部的内周面形成多 个滑动槽, 可通过简单的结构变更显著提高外壳。

25、及阻尼部的附着性及紧贴性。 0037 并且, 根据本发明, 在上述第三次模具注塑步骤中, 当注塑成型完成时, 使模具装 置的上部铁芯的温度低于下部铁芯的温度, 当上述第三次注塑成型物对下部铁芯进行开模 时, 不使第三次注塑成型物粘结于上部铁芯。 附图说明 0038 图1为示出以往的悬架支柱的外观立体图。 0039 图2为示出在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16-0038743号(发明名称: 悬架轴承装置、 安装 有这种悬架轴承的汽车及其制造方法)中公开的悬架轴承装置的剖视图。 0040 图3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集成单一型悬架支柱轴承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0041 图4为用于说明图3的第一次模具注塑。

26、步骤、 第二次模具注塑步骤、 第三次模具注 塑步骤的例示图。 0042 图5为示出图3中的第一次模具注塑步骤的流程图。 0043 图6为示出通过图5的第一次模具注塑步骤注塑成型的第一次注塑成型物的外壳 的立体图。 0044 图7为从不同角度观察图6的立体图。 0045 图8为示出通过图3的第二次模具注塑步骤注塑成型的第二次注塑成型物的立体 图。 0046 图9为示出图8的密封部的立体图。 0047 图10为图9的侧面剖视图。 0048 图11为示出通过图3的第三次模具注塑步骤注塑成型的第三次注塑物的立体图。 0049 图12为示出图11的阻尼部的立体图。 0050 图13为示出图12的卡止部的。

27、侧视图。 0051 图14为示出图13的卡止部与外壳及密封部相结合的状态的侧面剖视图。 0052 附图标记的说明 0053 S1: 集成单一型悬架支柱轴承制造方法 0054 S10: 第一次模具注塑步骤 说明书 4/10 页 7 CN 110712339 A 7 0055 S20: 第一取出步骤 S30: 第一冷却步骤 S40: 第二次模具注塑步骤 0056 S50: 第二取出步骤 S60: 第二冷却步骤 S70: 第三次模具注塑步骤 0057 S80: 第三取出步骤 S90: 第三冷却步骤 S100: 视觉检查步骤 0058 3: 外壳 5: 密封部 7: 阻尼部 0059 31: 外壳本体。

28、 33: 凸缘 51: 大密封体 0060 52: 小密封体 53: 加强部 54: 垂直插入部 0061 71: 阻尼部本体 73: 扩张部 711: 滑动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62 以下,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进行说明。 0063 图3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集成单一型悬架支柱轴承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4 为用于说明图3的第一次模具注塑步骤、 第二次模具注塑步骤、 第三次模具注塑步骤的例示 图。 0064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集成单一型悬架支柱轴承的制造方法(步骤S1)通过第三次 模具注塑使外壳、 密封部及阻尼部形成为一体, 通过阻尼部及外壳的结构变更、 阻尼部的工 序变更使阻尼部与外。

29、壳的紧贴性及结合力最大化, 从而解决它们的物性差异引起的结合力 降低的以往的问题。 0065 并且, 如图3和4所示, 集成单一型悬架支柱轴承制造方法(步骤S1)包括第一次模 具注塑步骤S10、 第一取出步骤S20、 第一冷却步骤S30、 第二次模具注塑步骤S40、 第二取出 步骤S50、 第二冷却步骤S60、 第一视觉检查步骤S70、 第三次模具注塑步骤S80、 第三取出步 骤S90、 第三冷却步骤S100以及第二视觉检查步骤S110。 0066 在此情况下, 虽未图示, 在集成单一型悬架支柱轴承制造方法(步骤S1)的各工序 之间设置传送带等的移送单元, 来自动进行移动。 0067 图5为示。

30、出图3中的第一次模具注塑步骤的流程图。 0068 第一次模具注塑步骤S10为如下的工序步骤, 即, 向第一次注塑成型器的腔室的内 部插入并配置环形状的插入物, 之后, 向插入有插入物的腔室的内部注入树脂, 从而镶嵌成 型本发明的集成单一型悬架支柱轴承的外壳3。 0069 并且, 如图5所示, 第一次模具注塑步骤S10包括插入物整列步骤S11、 插入物插入 步骤S12、 闭模步骤S13、 注入步骤S14、 固化步骤S15以及开模步骤S16。 0070 插入物整列步骤S11为如下的步骤, 即, 沿着已设的位置及方向整列设置于后述的 图6的外壳的内部来用于提高耐久性及耐强度的插入物。 0071 插入。

31、物插入步骤S12为如下的步骤, 即, 利用具有夹具单元的机器人夹起通过插入 物整列步骤S11整列的插入物之后, 向第一次模具装置的腔室内部插入。 0072 在此情况下, 在插入物插入步骤S12中, 当插入插入物时, 通过向已设的位置及方 向插入插入物来防止发生与精密的温度及压力有关的误差。 0073 闭模步骤S13为如下的步骤, 即, 若插入物通过插入物插入步骤S12向腔室内部插 入, 则密封模具装置的铁芯。 0074 注入步骤S14为如下的步骤, 即, 若模具被闭模步骤S13密封, 则通过转轮及闸门注 入树脂。 在此情况下, 在本发明中, 将聚己二酰己二胺(PA, Polyamide 66)。

32、用作向腔室内部 说明书 5/10 页 8 CN 110712339 A 8 注入的树脂。 另一方面, 聚己二酰己二胺(PA66)具有高热变形温度(Heat distortion temperature)和优秀的机械物性, 尤其, 加强玻璃纤维(Glass fiber)来维持耐久性及可靠 性。 0075 固化步骤S15为如下的步骤, 即, 若注入步骤S14之后完成注塑成型, 则在已设定的 时间内对树脂进行固化, 开模步骤S16为如下的步骤, 即, 若通过固化步骤S15完成固化, 则 开放模具。 0076 第一取出步骤S20为执行第一次模具注塑步骤之后从腔室取出外壳的工序步骤, 在第一冷却步骤S3。

33、0中, 以已设定的温度及时间对作为通过第一取出步骤S20取出的注塑物 的后述的图7和8的外壳3进行冷却, 从而具有按照设计的收缩、 强度、 物性。 0077 图6为示出通过图5的第一次模具注塑步骤注塑成型的第一次注塑成型物的外壳 的立体图, 图7为从不同角度观察图6的立体图。 0078 图6和7的外壳3为通过上述第一次模具注塑步骤S10向第一次注塑成型器210的腔 室(Cavity)内部插入来注塑成型的第一次注塑成型物, 虽未图示, 在内部配置环形状的插 入物来提高耐久性及耐强度。 0079 并且, 外壳3包括: 圆柱形状的外壳本体31, 上下部呈开口状; 以及凸缘33, 沿着外 壳本体31的。

34、外侧面中的高度方向从鼻中间位置更上部的外侧面朝向外侧垂直延伸。 在此情 况下, 以凸缘33为基准, 将配置于上部的外壳本体31的区域称为上部本体310, 将配置于下 部的外壳本体31的区域称为下部本体320。 0080 即, 外壳本体31由上下部开口的圆柱形状的上部本体310及下部本体320形成。 0081 下部本体320的外侧面沿着高度方向隔着间隔形成有杆形状的多个筋321。 在此情 况下, 多个筋321的一端部与下部本体320的下端部相连接, 另一端部经由下部本体320的外 侧面与凸缘33的规定位置相连接。 在此情况下, 在下部本体320的外侧设置后述的图12的阻 尼部7, 通过筋321增。

35、加外壳本体31与阻尼部7的接触面积及摩擦系数, 解决了互不相同的材 质的物性差异引起的外壳本体31与阻尼部7的紧贴性及结合力降低的问题。 0082 在此情况下, 若下部本体320的外周面和阻尼部7的内周面未如本发明形成有多个 筋321, 而是由平坦面形成, 则阻尼部7与下部本体320的紧贴性及结合力显著降低, 由此, 由 于与弹簧的持续摩擦及冲击, 阻尼部7与下部本体320的结合被解除, 从而产生阻尼部7无法 执行所需功能的问题。 0083 但是, 在本发明中, 在外壳3的下部本体320的外周面沿着圆弧隔着间隔形成有以 高度方向延伸的多个筋321, 同时, 在阻尼部7的内周面形成分别使多个筋3。

36、21插入的多个滑 动槽711(后述的图12), 大大提高外壳3与阻尼部7的紧贴性及结合力, 从而解决了上述问 题。 0084 再次参照图6和7, 观察上部本体310, 在上部本体310的上部剖面形成有朝向内侧 形成来沿着圆弧连接的内侧密封槽342, 在内侧密封槽342放置后述的图9和10的密封部5的 小密封体52。 0085 凸缘33在外壳本体31的一侧外周面, 更详细地, 沿着高度方向从中间位置更高位 置的外周面垂直地朝向外侧延伸形成。 0086 并且, 在朝向凸缘33的下部本体320的下部面331沿着圆弧隔着间隔形成有从下部 面331朝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卡止突起部335, 多个卡止突起部33。

37、5进行组装时向后述的图12 说明书 6/10 页 9 CN 110712339 A 9 的阻尼部7的插入槽735插入, 从而增加外壳3与阻尼部7的附着性及紧贴性。 0087 并且, 朝向凸缘33的上部本体310的上部面350包括: 第一平坦部351, 与上部本体 310的外周面相连接; 倾斜部353, 从第一平坦部351倾斜向下; 以及第二平坦部355, 与倾斜 部353相连接。 0088 并且, 在凸缘33中, 在第二平坦部355的外侧边缘形成有使后述的图9和10的密封 部5的大密封体51插入的外侧密封槽341。 0089 并且, 在上部本体310及凸缘33形成有使外侧密封槽341与内侧密封。

38、槽342相连接 的辅助密封槽343, 向辅助密封槽343插入后述的图9和10的密封部5的加强部53。 0090 并且, 在凸缘33沿着圆弧隔着间隔形成有贯通与外侧密封槽341相邻的位置的两 面并一侧与外侧密封槽341相连接的多个密封孔344, 向多个密封孔344分别插入垂直设置 于密封部5的大密封体51销形状的多个垂直插入部54。 0091 并且, 优选地, 上部本体310与凸缘33相连接的区域呈曲面或倾斜面。 0092 并且, 在上部本体310与凸缘33相连接的区域沿着圆弧隔着间隔形成有从外部面 朝向内侧形成并使轴承球放置的多个放置槽333。 0093 在此情况下, 虽未在本发明的图中示出,。

39、 在上部本体310与凸缘33相连接的区域的 多个放置槽333分别放置多个轴承球, 之后, 在其上部设置轴承球笼, 若完成轴承球笼的设 置, 则与罩相结合。 0094 如上所述, 在外壳3的上部本体及凸缘33形成有外侧密封槽341、 内侧密封槽342、 辅助密封槽343以及密封孔344, 当进行第二次模具注塑步骤S40时, 形成密封部5的熔融的 树脂向各槽插入, 由此, 通过外壳3与罩之间的结合部位完全阻隔水分及异物从外部流入。 0095 并且, 在外壳3中, 当进行第二次模具注塑步骤S40时, 以使成型的密封部5坚固地 附着的方式在凸缘33及上部本体310形成多个槽341、 342、 343、。

40、 344, 可期待可以完全阻隔向 外壳3与罩之间的缝隙流入的异物的目的及效果, 当进行第三次模具注塑步骤S80时, 以使 注塑的阻尼部7坚固地附着的方式在下部本体320及凸缘33形成多个筋321。 0096 再次观察图3的第二次模具注塑步骤S40, 第二次模具注塑步骤S40为如下的步骤, 即, 向第二次注塑成型器220的腔室内部插入上述图6和7的外壳3之后, 注入树脂来注塑成 型后述的图9和10的密封部5。 0097 换言之, 在通过第二次模具注塑步骤S40的密封部5中, 向第一次注塑成型器的内 部插入外壳3之后进行注塑成型, 因此, 与外壳3形成为一体, 随着设置于外壳3的内外侧端 部, 之。

41、后, 当外壳3与罩相结合时, 可完全阻隔水分从外部流入。 0098 图8为示出通过图3的第二次模具注塑步骤注塑成型的第二次注塑成型物的立体 图, 图9为示出图8的密封部的立体图, 图10为图9的侧面剖视图。 0099 图8的第二次注塑成型物400由上述图7和8的外壳3和与外壳3的多个密封槽341、 342、 343、 344相结合的密封部5形成。 0100 密封部5将通过第一次模具注塑步骤S10注塑成型的外壳3向第二次注塑成型器 220的腔室内部插入之后通过第二次模具注塑步骤S20与外壳3成型为一体。 0101 并且, 如图9和10所示, 密封部5包括: 大密封体51, 与凸缘33的外侧密封槽。

42、341相结 合来形成圆形带形状; 小密封体52, 与上部本体310的内侧密封槽342相结合, 来形成直径小 于大密封体51的圆形带形状; 多个加强部53, 与凸缘33的辅助密封槽343相结合, 使两个端 说明书 7/10 页 10 CN 110712339 A 10 部分别与大密封体51及小密封体52相连接; 以及多个垂直插入部54, 分别与凸缘33的多个 密封孔344相结合。 0102 在此情况下, 密封部5的垂直插入部54向凸缘33的密封孔344插入, 详细地, 当进行 第二次注塑成型时, 多个垂直插入部54朝向外壳3的凸缘33的密封孔334埋设来形成, 端部 埋设至与外壳3的凸缘33的下。

43、部面331相邻的位置。 0103 并且, 在垂直插入部54形成有贯通上下部的多个插入孔541, 插入孔541延伸至大 密封体51。 即, 在插入孔541中, 一端部与大密封体51相连接, 另一端部与垂直插入部54的端 部相连接。 0104 在此情况下, 当进行第二次模具注塑步骤S40时, 将热塑性弹性体(TPE, Thermo Plastic Elastomer)用作用于形成密封部5的树脂, 这种热塑性弹性体(TPE)为在常温条件 下呈现橡胶弹性体的性质的高分子材料, 比重低且品质管理容易, 注塑成型等的生产性高。 0105 并且, 大密封体51的直径大于凸缘33的外径, 以通过外侧端部防止异。

44、物从外部流 入。 0106 参照图10, 详细说明大密封体及小密封体的形状。 0107 大密封体51包括: 大密封体主体510, 与凸缘33的外侧密封槽341相结合来形成圆 形环形状; 子隔断部513, 从大密封体主体510向上垂直设置, 上端部朝向外侧倾斜弯曲; 以 及主隔断部511, 从大密封体主体510朝向外侧扩张, 越朝向外侧, 则越向上之后向下。 0108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大密封体51中, 主隔断部511从大密封体主体510朝向外侧扩 张, 同时, 越朝向外侧, 则越向上之后再次向下, 可第一次阻隔向外壳3与罩(未图示)之间的 缝隙流入的水分及异物。 0109 并且, 在大密封体5。

45、1中, 子隔断部513垂直设置于大密封体主体510的上面, 端部朝 向外侧倾斜, 可第二次阻隔向外壳3与罩(未图示)之间的缝隙流入的水分及异物。 0110 在此情况下, 大密封体51的主隔断部511与罩相结合时配置于罩之间的缝隙, 子隔 断部513配置于主隔断部511的内侧, 可双重阻隔外部的水分及异物, 由此, 可有效改善以往 的异物流入引起的耐久性降低、 产生噪声及球的滚动现象降低的现象。 0111 另一方面, 小密封体52包括: 小密封体主体520, 与上部本体310的内侧密封槽342 相结合来形成圆形环形状; 以及内侧隔断体521, 从小密封体主体520朝向内侧延伸, 由越朝 向外侧则。

46、越向上之后再次向下的倾斜面形成。 0112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小密封体52中, 小密封体本体520自身密封外壳3及罩的内侧 缝隙, 同时, 当与罩相结合时, 以密封罩之间的缝隙的方式设置, 可完全阻隔向罩及外壳3的 内侧缝隙流入的水分及异物。 0113 尤其, 在本发明中, 借助阻尼部7第一次阻隔向外壳3的下部中空流入的异物, 因 此, 可更完全地阻隔向外壳3及罩的内侧间隔(缝隙)流入的异物的流入。 0114 如上所述, 若通过第二次模具注塑步骤S40完成设置有密封部5的外壳3的成型, 则 通过第二取出步骤S50从第二次注塑成型器的腔室取出设置有密封部5的外壳3, 通过第二 冷却步骤S60以已。

47、设的温度及时间进行冷却, 通过第一视觉检查步骤S70进行影像分析来检 查注塑物的数值是否超出设计范围。 0115 第三次模具注塑步骤S80为如下的步骤, 即, 向第三次注塑成型器230的腔室内部 插入通过第一视觉检查步骤S70进行视觉检查的上述图9的第二次注塑成型物400, 之后, 注 说明书 8/10 页 11 CN 110712339 A 11 入数值来注塑成型后述的图12的阻尼部7。 0116 换言之, 在第三次模具注塑步骤S80中, 向腔室内部插入通过第二次模具注塑步骤 S40制造的第二次注塑成型物400之后, 注塑成型阻尼部7, 因此, 可使阻尼部7、 外壳3及密封 部5均形成为一体。

48、, 由此, 可解决以往的在外壳3的外侧设置额外的阻尼部来降低粘结性引 起的使用时经常发生破损及故障的问题。 0117 并且, 在本发明中, 当进行第三次模具注塑步骤S80时, 将热塑性聚氨酯用作向腔 室内部注入的树脂。 0118 在此情况下, 热塑性聚氨酯的耐磨耗性优秀、 磨耗少、 弹性高、 耐寒性及机械物性 优秀, 因此可流动性地应对外部冲击及扭曲。 0119 即, 在本发明中, 考虑到经常发生车身载荷、 扭曲、 旋转力矩的阻尼部7的环境, 阻 尼部7的材质适用热塑性聚氨酯, 来解决了以往的阻尼部经常发生磨耗、 破损及毁损的问 题, 在阻尼部7与外壳3为互不相同的材质的情况下, 由于互不相同。

49、的物性, 而产生附着性及 紧贴性显著降低的问题。 0120 在本发明中,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 可通过阻尼部7及外壳3的结构变更大大提高阻 尼部7与外壳3的附着性、 紧贴性及结合力, 参照后述的图12至14详细说明这种阻尼部7的结 构。 0121 并且, 在第三次模具注塑步骤S80中, 若第三次注塑成型器230的上部铁芯及下部 铁芯闭模来进行注塑成型, 则当下部铁芯进行移动时, 需一同取出后述的图11的第三次注 塑成型物500和下部铁芯。 但是, 在本发明中, 随着由热塑性聚氨酯制造阻尼部7, 当下部铁 芯进行移动时, 产生热塑性聚氨酯的阻尼部7粘结于上部铁芯的现象。 0122 由此, 在本发明。

50、中, 将第三次注塑成型器230的上部铁芯及下部铁芯的温度调节地 不同, 更详细地, 将上部铁芯的温度调节成515, 将下部铁芯的温度调节成4555, 由 此, 突破性地解决了阻尼部7粘结于上部铁芯的现象。 0123 图11为示出通过图3的第三次模具注塑步骤注塑成型的第三次注塑物的立体图, 图12为示出图11的阻尼部的立体图。 0124 如图11所示, 通过本发明的第三次模具注塑步骤S80注塑成型的三次注塑物500由 上述图8的第二次注塑成型物400的外壳3及密封部5和以包围外壳3的下部本体320及凸缘 33的下面的外侧的方式设置的阻尼部7形成。 0125 如图11和12所示, 阻尼部7包括: 。

展开阅读全文
内容关键字: 集成 单一 悬架 支柱 轴承 制造 方法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集成单一型悬架支柱轴承的制造方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df/1096367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