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压材料.pdf
《层压材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层压材料.pdf(24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644214.5 (22)申请日 2019.07.16 (30)优先权数据 2018-133930 2018.07.17 JP 2018-136596 2018.07.20 JP (71)申请人 昭和电工包装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神奈川县 (72)发明人 南堀勇二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代理人 杨宏军 (51)Int.Cl. B32B 15/20(2006.01) B32B 15/085(2006.01) B32B 27/32(2006。
2、.01) B32B 27/18(2006.01) B32B 3/26(2006.01) (54)发明名称 层压材料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层压材料。 对从层压材料的内侧 层转印至外侧层的润滑剂的转印量进行控制从 而防止粘合胶带的密合性降低。 层压材料包含外 侧层、 内侧层和配设于外侧层与内侧层之间的金 属箔层。 第一层压材料中内侧层由一层或多层形 成, 内侧层的最内层由包含热熔接性树脂和润滑 剂且润滑剂浓度为1000ppm5000ppm的树脂组 合物形成, 在内侧层的最内层的表面, 将表面高 度的平均值设为基准高度时每1mm2具有1个以上 的比基准高度高0.3m以上的凸部。 第二层压材 料中。
3、外侧层由一层或多层形成, 在外侧层的最外 层的表面, 将表面高度的平均值设为基准高度时 每1mm2具有1个以上的比基准高度高0.2m以上 的凸部, 内侧层由包含热熔接性树脂和润滑剂且 润滑剂浓度为100ppm5000ppm的树脂组合物形 成。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15页 附图7页 CN 110722848 A 2020.01.24 CN 110722848 A 1.层压材料, 其特征在于, 为包含外侧层、 内侧层和配设于所述外侧层与内侧层之间的 金属箔层的层压材料, 所述内侧层由一层或多层形成, 所述内侧层的最内层由包含热熔接性树脂和润滑剂、 且润滑剂浓度为1000ppm 5000ppm的树。
4、脂组合物形成, 在所述内侧层的最内层的表面, 将表面高度的平均值设为基准高度时, 每1mm2具有1个 以上的比所述基准高度高0.3 m以上的凸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压材料, 其中, 在所述内侧层的最内层的表面, 比所述基准高 度高0.3 m以上的部分的面积率为208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压材料, 其中, 所述内侧层的表面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为 0.05 m1 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压材料, 其中, 所述润滑剂至少包含脂肪族酰胺。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压材料, 其中, 构成所述内侧层的最内层的树脂组合物的热熔 接性树脂以无规共聚物作为主成分, 所述无规共聚物包含丙烯。
5、及除丙烯外的其他共聚成分 作为共聚成分。 6.层压材料, 其特征在于, 为包含外侧层、 内侧层和配设于所述外侧层与内侧层之间的 金属箔层的层压材料, 所述外侧层由一层或多层形成, 在所述外侧层的最外层的表面, 将表面高度的平均值设为基准高度时, 每1mm2具有1个 以上的比所述基准高度高0.2 m以上的凸部, 所述内侧层由包含热熔接性树脂和润滑剂、 且润滑剂浓度为100ppm5000ppm的树脂 组合物形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层压材料, 其中, 在所述外侧层的最外层的表面, 比所述基准高 度高0.2 m以上的部分的面积率为2080。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层压材料, 其中, 所述外侧层介。
6、由在外侧层侧的面具有凹凸的粘 合剂层而贴合于金属箔层。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层压材料, 其中, 所述外侧层由多层形成、 且最外层为保护层。 10.外包装壳体, 其由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压材料的成型体形成。 11.蓄电设备, 其特征在于, 具备: 蓄电设备主体部; 和 外包装构件, 其由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压材料及/或权利要求10所述的蓄 电设备用外包装壳体形成, 所述蓄电设备主体部利用所述外包装构件而被外包装。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110722848 A 2 层压材料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在笔记本电脑用、 移动电话用、 车载用、 固定式二次电池及电容器。
7、等蓄 电设备、 食品、 医药品的包装中使用的层压材料及其相关技术。 0002 需要说明的是, 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及说明书中,“中心线平均粗糙度 (Ra)” 用语是指按照JIS B0601-2001测得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 背景技术 0003 作为上述的包装材料, 使用了在金属箔的两面贴合有树脂层的层压材料。 就上述 层压材料而言, 通过利用鼓凸成型、 深拉深成型而成型为立体形状, 从而能够确保壳体的收 纳空间(参见专利文献1、 2)。 0004 为了以无针孔、 断裂等方式以良好状态成型为这样的立体形状, 向成为壳体内表 面的一侧的树脂层配合润滑剂, 从而提高相对于成型用工具的滑动。
8、性(参见专利文献2)。 0005 另外, 虽然可根据使用部位的空间来进行成型, 但在例如二次电池的情况下, 由于 在必要最小限度的空间内设置有立体形状, 因此以在装置的框体内不与其他电路不小心接 触的方式用粘合胶带进行固定。 0006 现有技术文献 0007 专利文献 0008 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第6249062号公报 0009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3-2888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0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1 但是, 对于将各层贴合而制作的层压材料而言, 其被卷绕于辊、 且在成型加工之前 的期间用辊保管。 为防止粘连, 在层压材料的内侧树脂层中包含润滑剂, 润滑剂根据温度。
9、而 析出, 由此赋予滑动性。 就卷绕并重叠于辊的层压材料而言, 成为壳体的外表面的外侧树脂 层与成为内表面的内侧树脂层接触, 因此, 内侧树脂层中配合的、 析出至表面的润滑剂被转 印至外侧树脂层。 在成型为立体形状时, 被转印至外侧树脂层的润滑剂具有提高滑动性的 效果, 是有用的。 0012 但是, 在完成的制品壳体的外表面附着的润滑剂会使粘合胶带的密合性降低, 因 而, 胶带变得容易从壳体剥离, 壳体将不再被固定, 所以也有将电路内破坏的可能性。 0013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4 鉴于上述的背景技术,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对从内侧层转印至外侧层的润滑剂 的转印量进行控制、 从而不使粘合。
10、胶带的密合性降低的层压材料及其相关技术。 0015 即, 本发明具有下述111记载的构成。 0016 1层压材料, 其特征在于, 为包含外侧层、 内侧层和配设于上述外侧层与内侧层 之间的金属箔层的层压材料, 说明书 1/15 页 3 CN 110722848 A 3 0017 上述内侧层由一层或多层形成, 0018 上述内侧层的最内层由包含热熔接性树脂和润滑剂、 且润滑剂浓度为1000ppm 5000ppm的树脂组合物形成, 0019 在上述内侧层的最内层的表面, 将表面高度的平均值设为基准高度时, 每1mm2具 有1个以上的比上述基准高度高0.3 m以上的凸部。 0020 2如前项1所述的层。
11、压材料, 其中, 在上述内侧层的最内层的表面, 比上述基准高 度高0.3 m以上的部分的面积率为2080。 0021 3如前项1所述的层压材料, 其中, 上述内侧层的表面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为 0.05 m1 m。 0022 4如前项1所述的层压材料, 其中, 上述润滑剂至少包含脂肪族酰胺。 0023 5如前项1所述的层压材料, 其中, 构成上述内侧层的最内层的树脂组合物的热 熔接性树脂以无规共聚物作为主成分, 所述无规共聚物包含丙烯及除丙烯外的其他共聚成 分作为共聚成分。 0024 6层压材料, 其特征在于, 为包含外侧层、 内侧层和配设于上述外侧层与内侧层 之间的金属箔层的层压材料, 0。
12、025 上述外侧层由一层或多层形成, 0026 在上述外侧层的最外层的表面, 将表面高度的平均值设为基准高度时, 每1mm2具 有1个以上的比上述基准高度高0.2 m以上的凸部, 0027 上述内侧层由包含热熔接性树脂和润滑剂、 且润滑剂浓度为100ppm5000ppm的 树脂组合物形成。 0028 7如前项6所述的层压材料, 其中, 上述外侧层的最外层的表面中, 比上述基准高 度高0.2 m以上的部分的面积率为2080。 0029 8如前项6所述的层压材料, 其中, 上述外侧层介由在外侧层侧的面具有凹凸的 粘合剂层而贴合于金属箔层。 0030 9如前项6所述的层压材料, 其中, 上述外侧层由。
13、多层形成、 且最外层为保护层。 0031 10外包装壳体, 其由前项19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压材料的成型体形成。 0032 11蓄电设备, 其特征在于, 具备: 0033 蓄电设备主体部; 和 0034 外包装构件, 其由前项19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压材料及/或前项10所述的蓄电设 备用外包装壳体形成, 0035 上述蓄电设备主体部利用上述外包装构件而被外包装。 0036 发明的效果 0037 就上述1所述的层压材料而言, 构成内侧层的最内层的树脂组合物包含1000ppm 5000ppm的润滑剂, 在最内层表面, 每1mm2具有1个以上的比基准值高0.3 m以上的凸部。 通过该内侧层的最内层表面的凹凸。
14、结构, 最内层以点状与外侧层接触, 在最内层的表面析 出的润滑剂以点状转印至外侧层, 从而抑制转印量。 而且, 通过抑制润滑剂的转印量, 从而 能够在对外侧层赋予滑动性的同时防止粘合胶带的密合性的降低。 0038 就上述2所述的层压材料而言, 在内侧层的最内层的表面, 比基准值高0.3 m以 上的部分的面积率为2080, 因此能够将润滑剂的转印量控制为适当值。 说明书 2/15 页 4 CN 110722848 A 4 0039 就上述3所述的层压材料而言, 其具有内侧层的最内层的表面的中心线平均粗 糙度Ra为0.05 m1 m的表面凹凸, 因此能够将润滑剂的转印量控制为适当值。 0040 就。
15、上述4所述的层压材料而言, 内侧层的最内层中包含的润滑剂为容易析出、 容 易转印的脂肪族酰胺, 因此, 在抑制转印量的方面意义大。 0041 就上述5所述的层压材料, 构成内侧层的最内层的树脂组合物的热熔接性树脂 为柔软且含有丙烯及除丙烯外的其他共聚成分作为共聚成分的无规共聚物, 因此润滑剂容 易析出至表面。 因此, 即使为低浓度的润滑剂, 也能够析出至表面, 容易基于润滑剂的析出 量来预测转印量。 0042 就上述6所述的层压材料而言, 构成内侧层的树脂组合物包含100ppm5000ppm 的润滑剂, 在最外层表面, 每1mm2具有1个以上的比基准值高0.2 m以上的凸部。 利用该外侧 层的。
16、最外表面的凹凸结构, 从而最外层以点状与内侧层接触, 析出至最内层的表面的润滑 剂被以点状转印至外侧层, 由此产生不存在润滑材料的区域, 所以可抑制转印量。 而且, 通 过抑制润滑剂的转印量, 从而能够在对外侧层赋予滑动性的同时防止粘合胶带的密合性的 降低。 0043 就上述7所述的层压材料而言, 在外侧层的最外层的表面, 比基准值高0.3 m以 上的部分的面积率为2080, 因此能够将润滑剂的转印量控制为适当值。 0044 就上述8所述的层压材料而言, 由于通过涂布方法、 施加添加剂而可容易地成型 的粘合剂层表面的凹凸被反映至外侧层的表面, 因此可得到目标最外层的表面形态, 进而 容易控制润。
17、滑剂的转印量。 0045 根据上述9所述的发明, 在具有保护层作为外侧层的最外层的层压材料中, 可获 得上述6的层压材料的效果。 0046 就上述10所述的外包装壳体而言, 为上述19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压材料的 成型体, 层压材料中, 内侧层的最内层因该层中包含的润滑剂而滑动性良好, 外侧层通过从 最内层转印的润滑剂、 从而能够在维持滑动性的同时使胶带密合性良好。 0047 根据上述11所述的蓄电设备, 从内侧层的最内层转印至外包装构件的外侧即层 压材料的外侧层的润滑剂量被抑制, 因此粘合胶带的密合性良好。 附图说明 0048 图1为本发明涉及的第一层压材料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0049 图。
18、2为对内侧层表面的凸部进行说明的图。 0050 图3A为对内侧层表面的凸部的数量进行说明的图。 0051 图3B为对内侧层表面的凸部的数量进行说明的图。 0052 图4为本发明涉及的第一层压材料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0053 图5为本发明涉及的第二层压材料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0054 图6为对外侧层表面的凸部进行说明的图。 0055 图7A为对外侧层表面的凸部的数量进行说明的图。 0056 图7B为对外侧层表面的凸部的数量进行说明的图。 0057 图8为本发明涉及的第二层压材料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0058 图9为示出本发明涉及的蓄电设备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说明书 3/15。
19、 页 5 CN 110722848 A 5 0059 图10为图9的蓄电设备的分解立体图。 0060 附图标记说明 0061 1、 2、 3、 4.层压材料 0062 11.耐热性树脂层(外侧层) 0063 12.密封层(内侧层的最内层) 0064 13.金属箔层 0065 20、 20a、 20b、 120、 120a、 120b.凸部 0066 22.密封层(内侧层) 0067 22a.内侧层的最内层 0068 30.外包装构件 0069 31.立体形状的外包装壳体 0070 32.平面形状的外包装材料 0071 40.蓄电设备 0072 41.设备主体 0073 111.耐热性树脂层(外。
20、侧层或者外侧层的最外层) 0074 112.密封层(内侧层) 0075 122.保护层(外侧层的最外层) 0076 HIs.最内层的凸部的基准高度(平均高度) 0077 HOs.最外层的凸部基准高度(平均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78 本发明的层压材料可大体分为两种。 两种层压材料共通的构成为包含外侧层、 内 侧层和配设于上述外侧层与内侧层之间的金属箔层。 此外, 就第一层压材料而言, 上述内侧 层由一层或多层形成, 并规定了构成内侧层的最内层的树脂组合物、 及最内层的凸部。 另 外, 就第二层压材料而言, 外侧层由一层或多层形成, 并规定了构成内侧层的树脂组合物、 及外侧层的最外层的凸部。 。
21、0079 以下对两种层压材料进行详述。 0080 第一层压材料 0081 图1中示出第一层压材料的一个实施方式。 0082 对于层压材料1而言, 形成壳体的外表面的作为外侧层的耐热性树脂层11、 形成壳 体的内表面的作为内侧层的密封层12与配置于这两层之间的金属箔层13介由粘合剂层14、 15而层叠一体化。 上述层压材料1被用作二次电池壳体材料, 上述密封层12即使对腐蚀性强 的电解液等也具备优异的耐化学药品性, 并且担负对层压材料1赋予热封性的作用。 另外, 上述层压材料1中, 内侧层为密封层12的单层, 层压层12与本发明中的内侧层的最内层对 应。 0083 内侧层的最内层 0084 上述。
22、密封层12由包含热熔接性树脂和润滑剂的树脂组合物形成, 表面12a具有形 成大量的微细凸部20而经粗面化的凹凸结构。 在将层压材料1卷绕于辊等、 密封层12与耐热 性树脂层11重叠的状态下, 密封层12通过其表面12a的凸部20而以点状与耐热性树脂层11 说明书 4/15 页 6 CN 110722848 A 6 接触。 因此, 在析出至密封层12的表面12a的润滑剂被以点状转印至耐热性树脂层11, 从而 对耐热性树脂层11赋予滑动性。 通过使上述润滑剂以点状被转印, 从而与两者密合的情况 相比, 可抑制向耐热性树脂层11的转印量, 因此能够防止在耐热性树脂层11的表面由润滑 剂导致的与粘合胶。
23、带的密合性的降低。 向上述耐热性树脂层11的润滑剂转印量为0.4 g/ cm2以下时, 粘合胶带的密合性良好, 为0.3 g/cm2以下时更为优选。 0085 就第一层压材料而言, 通过对内侧层的最内层的表面形态及构成最内层的树脂组 合物进行规定, 从而控制润滑剂的外侧层的转印量。 0086 (表面形态) 0087 本发明中, 参照图2、 图3A及图3B, 如下所述地规定上述密封层12的表面12a的凹凸 结构。 0088 上述密封层12的要件为: 在表面12a, 将表面高度HI的平均值设为基准高度HIs时, 每1mm2具有1个以上的比上述基准高度HIs高0.3 m以上的凸部20。 就该高度的凸。
24、部20少于1 个的表面而言, 粗面化不充分, 为相对平滑的表面, 因而, 密封层12中的润滑剂的转印量变 得过量。 上述凸部20的数量为比基准高度HIs高0.3 m以上的顶点的数量, 与相邻的凸部20 之间的谷部的深度无关。 图3A及图3B是用与层压材料1的厚度方向正交且从比基准高度HIs 高0.3 m的点通过的平面PI将密封层12切剖时的截面图的例子。 图3A示出: 在1mm1mm的平 面区域中散布有4个凸部20a, 相邻的凸部20a之间的谷部位于比平面PI低的位置。 图3B示 出: 在1mm1mm的平面区域中散布有4个凸部20b, 相邻的凸部20b之间的谷部位于比平面PI 高的位置, 且4。
25、个凸部20b在平面P中连接。 图3A及图3B均示出: 在1mm1mm的平面区域中, 存 在有4个凸部20a、 20b。 0089 另外, 本发明中, 作为上述密封层12的表面的粗面化程度, 如下所述地规定比上述 基准高度HIs高0.3 m以上的部分的面积率及表面粗糙度。 通过规定的粗面化, 从而能够将 润滑剂的转印量控制为适当值, 能够在对耐热性树脂层11赋予滑动性的同时防止粘合胶带 的密合性的降低。 0090 在上述密封层12的表面, 比上述基准高度HIs高0.3 m以上的部分的面积率优选为 2080。 图3A及图3B为比基准高度HIs高0.3 m的平面PI上的截面图, 因此, 在这些图 中。
26、, 比基准高度Hs高0.3 m以上的部分为斜线所标记的部分。 比上述基准高度HIs高0.3 m以 上的部分的进一步优选的面积率为3070。 0091 另外, 上述密封层12的表面12a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优选为0.05 m1 m, 进一 步优选的是, 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为0.1 m1 m。 0092 另外, 上述密封层12的表面12a的凹凸结构具有提高滑动性的效果, 上述层压材料 1的内侧层通过润滑剂和凹凸结构这两者来提高滑动性。 0093 上述凹凸结构的形成方法在后文中详述。 0094 (树脂组合物) 0095 上述密封层12由包含热熔接性树脂和润滑剂的树脂组合物构成。 润滑剂的种类没 。
27、有限定, 可以使用脂肪族酰胺、 芳香族酰胺、 蜡、 有机硅、 石蜡等中的1种或多种。 这些润滑剂 中, 脂肪族酰胺容易转印, 通过表面具有凹凸结构的密封层12来抑制向耐热性树脂层的转 印量这样的本发明的应用意义大。 作为上述脂肪族酰胺, 没有特别限定, 例如, 可举出芥酸 酰胺、 山嵛酸酰胺等。 上述树脂组合物中的润滑剂浓度设为1000ppm5000ppm。 润滑剂浓度 说明书 5/15 页 7 CN 110722848 A 7 小于1000ppm时, 转印量少, 因此, 不易产生由转印的润滑剂带来的问题。 另一方面, 若为 5000ppm, 则成型时的滑动性充分地提高, 因此, 超过5000。
28、ppm的高浓度的润滑剂是不经济 的。 特别优选的润滑剂浓度为1000ppm3000ppm。 0096 构成上述密封层12的树脂组合物的热熔接性树脂没有限定, 作为能够使润滑剂析 出至表面而提高滑动性的树脂, 可推荐以含有丙烯及除丙烯外的其他共聚成分作为共聚成 分的无规共聚物(以下, 简称为 “丙烯无规共聚物” )作为主成分(包含50以上)的化合物。 作为上述除丙烯外的其他共聚成分, 没有特别限定, 例如, 可举出乙烯、 1-丁烯、 1-己烯、 1- 戊烯、 4-甲基-1-戊烯等烯烃成分、 以及丁二烯等。 就聚丙烯而言, 耐化学药品性及热密封性 优异, 并且无规共聚物柔软, 容易析出润滑剂, 即。
29、使为低浓度的润滑剂, 也能够使其析出至 表面。 另外, 容易基于润滑剂的析出量来预测向耐热性树脂层11的转印量。 0097 上述丙烯无规共聚物于230下的熔体流动速率(MFR)优选在1g/10分钟10g/10 分钟的范围内。 通过使用MFR在1g/10分钟10g/10分钟的范围内的上述无规共聚物, 从而 能够将后述的粗面化材料微细且均匀地分散, 另外, 将蓄电设备主体密封至外包装材料内 时的密封性提高, 可获得充分的热封强度, 并且能够抑制热封后的密封层的厚度的降低, 能 够使绝缘性进一步提高。 使用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作为上述无规共聚物的情况下, 该无规 共聚物中的乙烯含有率优选为3质量7质。
30、量, 在该情况下, 即使于200左右的较低的 热封温度进行热封, 也能够得到高的热封强度。 另外, 上述无规共聚物的熔点优选在140 155的范围内。 0098 内侧层的其他层叠形态 0099 第一层压材料的内侧层由一层或多层形成, 使内侧层的最内层的表面形态和树脂 组合物满足上述的条件。 图1的层压材料1的内侧层为密封层12的单独层, 因此, 密封层12成 为内侧层的最内层, 且满足表面的凹凸结构及树脂组合物的条件。 就图4的层压材料2而言, 其为成为具有壳体的内表面的最内层22a、 和上述最内层22a的金属箔层13侧的中间层22b 这两层结构的密封层22, 使最内层22a满足本发明的条件。。
31、 需要说明的是, 内侧层也可以由3 层以上构成。 0100 作为构成上述内侧层22的中间层22b的树脂, 优选使用弹性体改性烯烃系树脂。 上 述弹性体改性烯烃系树脂(聚丙烯嵌段共聚物)优选包含弹性体改性均聚丙烯或/及弹性体 改性无规共聚物。 上述弹性体改性无规共聚物为含有 “丙烯” 及 “除丙烯外的其他共聚成分” 作为共聚成分的无规共聚物的弹性体改性体, 作为上述 “除丙烯外的其他共聚成分” , 没有 特别限定, 例如, 可举出乙烯、 1-丁烯、 1-己烯、 1-戊烯、 4-甲基-1-戊烯等烯烃成分、 以及丁 二烯等。 作为上述弹性体, 没有特别限定, 优选使用烯烃系热塑性弹性体。 作为上述烯。
32、烃系 热塑性弹性体, 没有特别限定, 例如, 可举出EPR(乙烯丙烯橡胶)、 丙烯-丁烯弹性体、 丙烯- 丁烯-乙烯弹性体、 EPDM(乙烯-丙烯-二烯橡胶)等, 其中, 优选使用EPR(乙烯丙烯橡胶)。 0101 关于上述弹性体改性烯烃系树脂, 作为 “弹性体改性” 的方式, 可以为将弹性体进 行接枝聚合的方式, 也可以为将弹性体添加于烯烃系树脂(均聚丙烯或/及上述无规共聚 物)中的方式, 或者, 也可以为其他改性方式。 0102 内侧层表面的凹凸结构的形成方法 0103 作为在上述内侧层的最内层的表面形成凹凸结构的方法, 例如有下述这样的方 法: 在内侧树脂层中配合粗面化材料; 按压形成有。
33、凹凸的辊而转印凹凸; 在对内侧树脂层与 说明书 6/15 页 8 CN 110722848 A 8 金属箔层之间的粘合剂层进行涂布时, 通过凹版涂布来设置凹凸; 向粘合剂层中加入不溶 性微粒而设置凹凸。 需要说明的是, 凹凸结构的形成方法并不限定于这些方法。 0104 第二层压材料 0105 图5中示出第二层压材料的一个实施方式。 0106 对于层压材料3而言, 形成壳体的外表面的作为外侧层的耐热性树脂层111、 形成 壳体的内表面的作为内侧层的密封层112和配置于这两层之间的金属箔层13介由粘合剂层 14、 15而层叠一体化。 上述层压材料3被用作二次电池壳体材料, 上述密封层112即使对腐。
34、蚀 性强的电解液等也具备优异的耐化学药品性, 并且担负对层压材料3赋予热封性的作用。 另 外, 密封层112由含有热熔接性树脂和润滑剂的树脂组合物构成。 另外, 上述层压材料13中, 外侧层为耐热性树脂层111的单层, 因此, 耐热性树脂层111与本发明中的外侧层的最外层 对应。 0107 外侧层的最外层 0108 上述耐热性树脂层111的表面111a具有形成大量的微细凸部120而经粗面化的凹 凸结构。 在将层压材料3卷绕于辊等、 密封层112与耐热性树脂层111重叠的状态下, 耐热性 树脂层111通过其表面111a的凸部120而以点状与密封层112接触。 因此, 析出至密封层112 的表面的。
35、润滑剂被以点状转印至耐热性树脂层111, 对耐热性树脂层111赋予滑动性。 通过 使上述润滑剂以点状转印, 从而与两者密合的情况相比, 可抑制向耐热性树脂层111的转印 量, 因此能够防止在耐热性树脂层111的表面由润滑剂导致的与粘合胶带的密合性的降低。 向上述耐热性树脂层111的润滑剂转印量为1.0 g/cm2以下时, 粘合胶带的密合性良好, 为 0.3 g/cm2以下时更为优选。 0109 就第二层压材料而言, 通过对外侧层的最外层的表面形态及构成内侧层的树脂组 合物进行规定, 从而控制润滑剂的外侧层的转印量。 0110 (表面形态) 0111 本发明中, 参照图6、 图7A及图7B, 如。
36、下所述地规定上述耐热性树脂层111的表面 111a的凹凸结构。 0112 上述耐热性树脂层111的要件为: 在表面111a, 将表面高度HO的平均值设为基准高 度Hs时, 每1mm2具有1个以上的比上述基准高度HOs高0.2 m以上的凸部120。 就该高度的凸 部120少于1个的表面而言, 粗面化不充分, 为相对平滑的表面, 因而, 密封层112中的润滑剂 的转印量变得过量。 上述凸部120的数量为比基准高度HOs高0.2 m以上的顶点的数量, 与相 邻的凸部120之间的谷部的深度无关。 图7A及图7B是用与层压材料3的厚度方向正交且从比 基准高度HOs高0.2 m的点通过的平面PO将耐热性树。
37、脂层111切剖而得的截面图的例子。 图 7A示出: 在1mm1mm的平面区域中散布有4个凸部120a, 相邻的凸部120a之间的谷部位于比 平面PO低的位置。 图7B示出: 在1mm1mm的平面区域中散布有4个凸部120b, 相邻的凸部 120b之间的谷部位于比平面PO高的位置, 且4个凸部120b在平面PO中连接。 图7A及图7B均示 出: 在1mm1mm的平面区域中, 存在有4个凸部120a、 120b。 0113 另外, 本发明中, 作为上述耐热性树脂层111的表面111a的粗面化程度, 如下所述 地规定比上述基准高度HOs高0.2 m以上的部分的面积率。 通过规定的粗面化, 从而能够将。
38、 润滑剂的转印量控制为适当值, 能够在对耐热性树脂层111赋予滑动性的同时防止粘合胶 带的密合性的降低。 说明书 7/15 页 9 CN 110722848 A 9 0114 在上述耐热性树脂层111的表面, 比上述基准高度HOs高0.2 m以上的部分的面积 率优选为2080。 图7A及图7B为比基准高度HOs高0.2 m的平面PO上的截面图, 因此, 在 这些图中, 比基准高度HOs高0.2 m以上的部分为斜线所标记的部分。 比上述基准高度HOs高 0.2 m以上的部分的进一步优选的面积率为3070。 0115 另外, 上述耐热性树脂层111的表面111a的凹凸结构也具有提高滑动性的效果, 。
39、上 述层压材料1的外侧层通过从密封层112转印的润滑剂和凹凸结构这两者从而提高滑动性。 0116 上述的凹凸结构的形成方法在后文中详述。 0117 (耐热性树脂层的组成) 0118 作为构成上述耐热性树脂层(外侧层)111的耐热性树脂, 使用在将外包装壳体热 封时的热封温度下不熔融的耐热性树脂。 作为上述耐热性树脂, 优选使用具有比密封层12 的熔点高10以上的熔点的耐热性树脂, 特别优选使用具有比密封层12的熔点高20以上 的熔点的耐热性树脂。 0119 作为上述耐热性树脂层111, 没有特别限定, 例如可举出尼龙膜等聚酰胺膜、 聚酯 膜等, 可优选使用它们的拉伸膜。 其中, 作为上述耐热性。
40、树脂层111, 特别优选使用双轴拉伸 尼龙膜等双轴拉伸聚酰胺膜、 双轴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膜、 双轴拉伸聚对苯二 甲酸乙二醇酯(PET)膜或双轴拉伸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膜。 作为上述尼龙膜, 没有特 别限定, 例如, 可举出尼龙6膜、 尼龙6, 6膜、 MXD尼龙膜等。 需要说明的是, 外侧层可以以单层 形成, 或者也可以以例如包含聚酯膜/聚酰胺膜的多层(包含PET膜/尼龙膜的多层等)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 上述多层的情况下, 优选将聚酯膜侧配置于最外侧。 0120 (外侧层的其他层叠形态) 0121 第二层压材料的外侧层由一层或多层形成, 使外侧层的最外层的表面形态满足。
41、上 述的条件。 图5的层压材料3的外侧层为耐热性树脂层111的单独层, 因此, 耐热性树脂层111 成为外侧层的最外层, 且满足表面的凹凸结构的条件。 图8所示的层压材料4的外侧层为在 耐热性树脂层111的外侧层叠保护层122而成的两层结构的外侧层, 使作为最外层的保护层 122满足本发明的表面形态的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 外侧也可以由3层以上构成。 0122 作为上述保护层122, 可推荐苯氧基树脂、 聚氨酯树脂、 环氧树脂、 丙烯酸树脂等树 脂。 另外, 这些树脂中也可以配合微粒作为消光剂。 作为上述微粒, 可推荐二氧化硅、 氧化铝 等金属氧化物、 丙烯酸类珠等树脂珠等。 上述保护层122。
42、可以通过将用溶剂调节了流动性的 液体涂布于耐热性树脂层111上并干燥而形成, 或者通过以膜的形式贴合于耐热性树脂层 111而形成。 0123 内侧层 0124 上述密封层112由包含热熔接性树脂和润滑剂的树脂组合物构成。 上述热熔接性 树脂及润滑剂的种类与构成上述第一层压材料的密封层12的树脂组合物相同, 但润滑剂浓 度不同。 构成第二层压材料的密封层的树脂组合物中的润滑剂浓度设为100ppm5000ppm。 润滑剂浓度小于100ppm时, 转印量也少, 因而可能得不到充分的滑动性。 另一方面, 由于已 经获得了充分的滑动性, 对于超过5000ppm的高浓度的润滑剂而言是不经济的, 存在过量地。
43、 转印而有无法以点状转印的可能性。 特别优选的润滑剂浓度为300ppm3000ppm。 0125 需要说明的是, 内侧层可以由多层构成。 由多层构成的内侧层中, 使最内层满足上 述的密封层112的条件。 说明书 8/15 页 10 CN 110722848 A 10 0126 外侧层表面的凹凸结构的形成方法 0127 与上述的内侧层表面的凹凸结构同样地, 有下述这样的方法: 在外侧层中配合粗 面化材料; 按压形成有凹凸的辊而转印凹凸; 在对外侧层与金属箔层之间的粘合剂层进行 涂布时, 通过凹版涂布来设置凹凸; 向粘合剂层中加入不溶性微粒而设置凹凸。 需要说明的 是, 凹凸结构的形成方法并不限定。
44、于这些方法。 0128 上述方法中对粘合剂层设置凹凸的方法的详细内容如下所述。 0129 如图5所示, 耐热性树脂层111通过粘合剂层14而贴合于金属箔层13, 因此, 在粘合 剂层14的耐热性树脂层111侧的表面具有凹凸时, 重叠于粘合剂层14上的膜状耐热性树脂 层111依照凹凸而变形, 粘合剂层14的凹凸形态反映于耐热性树脂层111的表面形态。 例如, 若在干式层压法的工序中, 在向上述金属箔层13涂布粘合剂时使用凹版辊对涂布厚度微细 地赋予变化并使其干燥, 则将形成在表面具有凹凸的粘合剂层14。 接着, 若贴合耐热性树脂 层111, 则在耐热性树脂层11的表面111a形成凸部120。 另。
45、外, 如图8所示, 在耐热性树脂层 111上层叠保护层122的情况下, 向贴合于金属箔层13的耐热性树脂层111涂布保护层用树 脂, 或者预先制作将耐热性树脂层111与保护层122一体化而成的膜, 并使其与层叠有粘合 剂层14的金属箔层13贴合。 0130 上述的方法为使粘合剂层的表面形态反映于最外层的方法, 具体而言, 由涂布粘 合剂的辊的表面形状决定最外层的表面形态。 根据该方法, 粘合剂层的表面形态能够基于 辊的表面形状而容易地形成, 可得到目标最外层的表面形态。 进而, 容易控制润滑剂的转印 量。 0131 需要说明的是, 在内侧层表面形成凹凸的情况下, 利用同样的方法在内侧层侧的 粘。
46、合剂层15表面形成凹凸, 使粘合剂层15的表面形态反映于内侧层的最内层。 0132 第一层压材料及第二层压材料中的其他层的材料 0133 本发明中, 除了内侧层由包含热熔接性树脂和润滑剂的树脂组合物构成以外, 不 限定各层的材料, 根据层压材料的用途进行适当选择。“第一层压材料” 及 “第二层压 材料” 中举出的内侧层及外侧层的材料为蓄电设备用外包装壳体的优选材料的例子, 下文 中, 对蓄电设备用外包装壳体中优选的金属箔及粘合剂层进行详述。 需要说明的是, 本发明 的层压材料的用途并不限定于蓄电设备用外包装壳体, 也可以合适地用作食品、 医药品等 的壳体。 0134 第一层压材料的外侧层的优选。
47、材料依照上述的第二层压材料的外侧层的材料。 0135 另外, 金属箔层13及粘合剂层14、 15在第一及第二层压材料中共通, 各层的优选材 料如下所述。 0136 (金属箔层) 0137 上述金属箔层13担负赋予气体阻隔性(阻止氧、 水分侵入壳体内)的作用。 作为上 述金属箔层13, 没有特别限定, 例如, 可举出铝箔、 SUS箔(不锈钢箔)、 铜箔、 镍箔等, 其中, 优 选使用铝箔。 上述金属箔层13的厚度优选为15 m100 m。 通过使厚度为15 m以上, 从而能 够防止在制造金属箔时的轧制时产生针孔, 并且, 通过使厚度为100 m以下, 从而能够减小 鼓凸成型、 拉深成型等成型时的。
48、应力, 能够提高成型性。 其中, 上述金属箔层4的厚度更优选 为15 m45 m。 0138 就上述金属箔层13而言, 优选对至少内侧的面(密封层12、 112侧的面)实施化学转 说明书 9/15 页 11 CN 110722848 A 11 化处理。 通过实施这样的化学转化处理, 从而能够充分防止由内容物(电池的电解液等)引 起的金属箔表面的腐蚀。 作为这样的化学转化处理, 例如, 可举出铬酸盐处理等。 0139 (粘合剂层) 0140 作为金属箔层13与外侧层11、 111之间的粘合剂层14, 没有特别限定, 例如, 可举出 聚氨酯聚烯烃粘合剂层、 聚氨酯粘合剂层、 聚酯聚氨酯粘合剂层、 。
49、聚醚聚氨酯粘合剂层等。 上述外侧粘合剂层14的厚度优选设定为1 m6 m。 0141 作为金属箔层13与内侧层12、 112之间的粘合剂层15, 没有特别限定, 例如, 也可使 用作为外侧的粘合剂层14而示例的层, 优选使用由电解液引起的溶胀少的聚烯烃系粘合 剂。 其中, 特别优选使用酸改性聚烯烃系粘合剂。 作为上述酸改性聚烯烃系粘合剂, 例如, 可 举出马来酸改性聚丙烯粘合剂、 富马酸改性聚丙烯粘合剂等。 上述粘合剂层15的厚度优选 设定为1 m5 m。 0142 外包装壳体及蓄电设备 0143 如图9、 10所示, 通过对本发明的层压材料进行成型(深拉深成型、 鼓凸成型等), 从 而能够得。
50、到立体形状的外包装壳体31。 图中示例的外包装壳体31由上述的第一层压材料1 或第二层压材料3制作。 上述层压材料1、 3的密封层12、 112含有润滑剂, 且密封层12、 112的 润滑剂被转印至耐热性树脂层11、 111, 因此, 两面的滑动性均良好, 成型性良好。 需要说明 的是, 上述层压材料1、 3也可以不供于成型而直接作为平面形状的外包装材料32使用。 0144 图9、 10示出使用上述层压材料1、 3作为外包装构件30的蓄电设备40的一个实施方 式。 该蓄电设备40为锂离子二次电池。 上述外包装构件30由立体形状的外包装壳体31和平 面形状的外包装材料32构成。 并且, 在上述外。
- 内容关键字: 层压 材料
变速箱.pdf
再生铅烟气中铅尘环保治理湿电除尘超低排放设备.pdf
混合加料机构.pdf
漆包线脱漆机.pdf
灯具的透镜反光杯一体式结构.pdf
防坠网-栏一体装置.pdf
装修用管线固定结构.pdf
物料压平测高装置.pdf
氢溴酸山莨菪碱分析溶解仪器.pdf
粉料分散上料机.pdf
电磁屏蔽壳体以及新能源汽车.pdf
枫叶魔方.pdf
骨科助行装置.pdf
钣金件调直装置.pdf
节能建筑保温体系.pdf
超薄柔性关节镜通道.pdf
适用于有水状态下闸门井封堵后干地修复的施工方法.pdf
车辆充电桩用防尘防水枪头结构.pdf
棉浆粕生产用的蒸球.pdf
码垛机器人几何精度标定与辨识方法.pdf
钕铁硼自动化发蓝设备.pdf
钢管外涂塑粉末自清洁回收装置.pdf
货物出库管理方法、系统及介质.pdf
词汇标签的确定方法及系统和查询语句的生成方法及系统.pdf
用于电机定子的端部叠片和电机定子.pdf
船舶目标检测方法、系统、可读存储介质及计算机.pdf
具有圆柱螺旋形液流流道的磁流变阻尼器.pdf
基于AES算法的硬件安全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pdf
接口管理方法及接口管理系统.pdf
涂料的质量监测方法及系统.pdf
空气灰尘检测仪.pdf
高铬合金离心铸管机及其使用方法.pdf
用于异丁烯歧化制四甲基乙烯的方法.pdf
一种基于环氧树脂的防腐蚀电缆材料及其制备方法.pdf
一种环保节能PBT薄膜及其生产工艺.pdf
合成丁位内酯的方法以及由该方法得到的丁位内酯.pdf
一种寡聚酸丙二酯的酯化反应合成方法及其寡聚酸丙二酯.pdf
制备来那度胺的方法.pdf
易热敏炭化物质的不排渣生产方法.pdf
氨基酸衍生物.pdf
一种淀粉/聚丙烯可降解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pdf
一种用于自灭菌型薄壁材料的纳米银水性聚氨酯及其制备方法.pdf
多晶型光敏性TiOPc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及其在有机光导体中的应用.pdf
一种糯米甜酒发酵生产方法.pdf
一种弹性充气网球双组分鞋底材料的制备方法.pdf
一种耐烧蚀室温硫化硅橡胶及其生产方法.pdf
不饱和树脂反应釜用回流装置.pdf
一种以苝酰亚胺(PDI)为侧基、具有光电性能的刚性链液晶高分子及其制备方法.pdf
一种防治芦笋茎枯病的生防菌株LS01及其生防菌剂.pdf
一种氰乙酸酯和丙二酸酯连续中和设备.pdf
一种可降解支化聚酯多元醇及其制备方法.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