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花毛圈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提花毛圈针织物.pdf

上传人:罗明 文档编号:10936242 上传时间:2021-08-2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793.2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提花毛圈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提花毛圈针织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提花毛圈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提花毛圈针织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提花毛圈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提花毛圈针织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文档描述:

《提花毛圈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提花毛圈针织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花毛圈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提花毛圈针织物.pdf(11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983780.9 (22)申请日 2019.10.16 (66)本国优先权数据 201910610579.6 2019.07.08 CN (71)申请人 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 地址 014040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河区 巴彦塔拉大街东河桥南 (72)发明人 王新泉丁慧董瑞兰乔建成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康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331 代理人 张良 (51)Int.Cl. D04B 1/10(2006.01) D04B 1/12(2006.01) (54。

2、)发明名称 提花毛圈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提花毛圈针 织物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花毛圈针织物的编织 方法, 包括: 无花型图案的位置编织基底线圈, 有 花型的位置将前板线圈翻到后板; 通过前板编织 后板集圈, 再前板脱圈, 采用前板脱圈的形式将 花型图案显现为毛圈组织花型, 编织终端线圈。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提花毛圈针织物。 本发明 中, 花型图案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视觉效果, 利 用横编机的编织技巧, 毛圈状线圈具有防脱散功 能。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4页 CN 110747571 A 2020.02.04 CN 110747571 A 1.一种提花毛圈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3、包括: 无花型图案的位置编织基底线圈, 有花型的位置将前板线圈翻到后板; 通过前板编织后板集圈, 再前板脱圈, 采用前板脱圈的形式将花型图案显现为毛圈组 织花型, 编织终端线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提花毛圈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两色提花双面织物的 基础上, 通过在花型位置前板编织后板集圈, 然后前板脱圈的方法将花型图案显现为毛圈 组织花型, 图案以毛圈为表现形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提花毛圈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其特征在于, 前板线圈、 后板线圈采 用不同颜色分别编织。 4.一种提花毛圈针织物, 其特征在于, 包括: 基底线圈、 花型图案、 终端线圈; 基底线圈 采用双面提花组。

4、织结构, 双面提花组织结构上有花型的位置将前板线圈翻到后板; 花型图 案采用前板脱圈形式的毛圈组织花型, 编织终端线圈, 基底线圈与终端线圈相互连接位置 的线圈重叠或叠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提花毛圈针织物, 其特征在于, 脱圈的线圈呈形状。 6.如权利要求4所述提花毛圈针织物, 其特征在于, 基底线圈包括正面线圈、 反面线圈, 正面线圈、 反面线圈采用不同的颜色并交替循环编织。 7.如权利要求4所述提花毛圈针织物, 其特征在于, 基底线圈、 花型图案、 终端线圈采用 不同的颜色。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110747571 A 2 提花毛圈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提花毛圈针织物 技术领。

5、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织品加工制造技术, 具体是, 涉及一种提花毛圈针织物的编织 方法及提花毛圈针织物。 背景技术 0002 毛圈编织与毛巾织物编织物外观有相似之处, 毛巾织物编织往往采用的是大圆机 通过经纬纱线的松紧线圈进行编织。 目前, 利用电脑横机编织的提花织物, 织法包括: 圆筒 空转提花、 单面或单面拉网提花、 双面提花等, 这几种方式编织出来的图案正面都是常规平 纹织物的感观效果, 花样组织死板且无立体感, 新颖性较差。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提花毛圈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提花毛圈针 织物, 花型图案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视觉效果, 利用横编机的编织技。

6、巧, 毛圈状线圈具有防 脱散功能。 0004 技术方案如下: 0005 一种提花毛圈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包括: 0006 无花型图案的位置编织基底线圈, 有花型的位置将前板线圈翻到后板; 0007 通过前板编织后板集圈, 再前板脱圈, 采用前板脱圈的形式将花型图案显现为毛 圈组织花型, 编织终端线圈。 0008 进一步, 在两色提花双面织物的基础上, 通过在花型位置前板编织后板集圈, 然后 前板脱圈的方法将花型图案显现为毛圈组织花型, 图案以毛圈为表现形式。 0009 进一步, 前板线圈、 后板线圈采用不同颜色分别编织。 0010 一种提花毛圈针织物, 其特征在于, 包括: 基底线圈、 花型图。

7、案、 终端线圈; 基底线 圈采用双面提花组织结构, 双面提花组织结构上有花型的位置将前板线圈翻到后板; 花型 图案采用前板脱圈形式的毛圈组织花型, 编织终端线圈, 基底线圈与终端线圈相互连接位 置的线圈重叠或叠合。 0011 优选的, 脱圈的线圈呈形状。 0012 优选的, 基底线圈包括正面线圈、 反面线圈, 正面线圈、 反面线圈采用不同的颜色 并交替循环编织。 0013 优选的, 基底线圈、 花型图案、 终端线圈采用不同的颜色。 0014 本发明技术效果包括: 0015 本发明生产的织物, 花型图案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视觉效果, 是双面提花平纹织 物的一次延伸和创新。 0016 本发明在不使用。

8、特殊的圈圈纱等功能性外观纱线的条件下, 使用普通纱线, 利用 横编机的编织技巧, 毛圈状线圈具有防脱散功能, 开发完成的提花毛圈针织物组织的工艺 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产品价值空间得到大幅度提升。 说明书 1/5 页 3 CN 110747571 A 3 附图说明 0017 图1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提花毛圈针织物的编织工艺图; 0018 图2a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正面线圈的效果图; 0019 图2b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反面线圈的效果图; 0020 图3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基础模块意匠图; 0021 图4是本发明中两色提花毛圈针织物 五角星 花型图; 0022 图5是本发明中三色提花毛圈针织物 花。

9、辫 花型图案。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以下描述充分地示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 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和 再现。 0024 本发明的提花毛圈针织物的工艺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以两色提花为例加以说明, 并涉及多色提花。 0025 提花毛圈针织物的工艺编织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26 步骤1: 无花型图案的位置编织基底线圈, 有花型的位置将前板线圈翻到后板; 0027 步骤2: 通过前板编织后板集圈, 再前板脱圈, 编织终端线圈, 采用前板脱圈的形式 将花型图案显现为毛圈组织花型。 0028 在两色提花双面织物的基础上, 通过在花型位置前板编织后板集圈, 然后前板脱 圈的方法将花型图。

10、案显现为毛圈组织花型, 使得针织物的花型图案能够保持原有的外观形 状, 且图案以毛圈为表现形式。 脱圈的线圈呈 “” 型状。 0029 如图1所示, 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提花毛圈针织物的编织工艺图。 基于图1编织 工艺图说明上述提花毛圈针织物中花型图案的编织方法。 0030 电脑横编机至少具有前后相向的一对针板, 且针板间至少有一个针板可以左或右 错板摇床; 电脑横编机具有两把导纱器装置, 一把导纱器装置带A色, 另一把导纱器装置带B 色; 电脑横编机具有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功能, 可以单系统编织或者双系统编织; 利用国 产慈星GE2-52C型电脑横编机, 12针/inch两系统机型, 纱支2。

11、6S/2, 密度11.5行/25.4mm完成 的编织物。 0031 反复进行如下编织工段, A、 B两色分别编织前板、 后板线圈, 无花型图案的位置编 织基底线圈, 有花型的位置将前板线圈翻到后板, 通过前板编织后板集圈再前板脱圈, 使 脱圈的线圈呈 “” 型, 形似毛圈, 编织终端线圈, 由若干个规律毛圈组合成立体花型的针织 物。 0032 编织形式(起针针位)包括成圈、 集圈、 浮线、 翻针、 接针和脱圈。 0033 (1)成圈: 出针高度3/4形成新线圈即成圈; 0034 (2)集圈: 出针高度2/4形成集圈吊目; 0035 (3)浮线(不织): 出针高度0不出针且不参加任何编织动作, 。

12、拉浮线; 0036 (4)翻针: 出针高度4/4形成翻针; 0037 (5)接针: 出针高度1/4接走翻针上的线圈; 0038 (6)脱圈: 出针高度3/4将线圈从针钩上脱掉(不带纱线, 仅织针进行动作); 0039 以上六种编织形式(起针针位)与成圈结构的搭配完成提花毛圈针织物的编织方 说明书 2/5 页 4 CN 110747571 A 4 法。 0040 图1中左列栏中标记的 “S+数字” 表示电脑横编机每行编织工段; FB表示电脑横编 机的前针板, BB表示电脑横编机的后针板;表示每一枚织针, 与底行数字1、 2、 3、 4、 5 22相吻合; 表示每一个新线圈, a表示前后板四平线圈。

13、, b表示前板线圈, c表示后板线圈; 表示四平针位的前板编织后板集圈e, 由于前板没有新线圈, 所以相当于编织了一个集 圈吊目, 即未成圈的浮套; 表示前板起针但不带纱线的脱圈动作f; L0.0表示前后针板的 针位是针对齿; L0.5表示前后针板的针位是针对针, 字母L表示针板向左边摇床; 右列栏中 箭头分别代表带A、 B纱线的双系统机头行进方向, 字母K表示带纱线编织; 表示不带纱线 不编织, 仅织针进行动作或机头空跑; 表示前板线圈翻针到后板d; 另外, 还有纱线间的线 条连接方向。 0041 S1编织工段中, 机头系统1带A色纱线由左向右引进纱线, 前针板、 后针板的针位为 针对齿L0。

14、.0, 其中1、 3、 5、 7、 9、 、 21奇数针编织前后板四平针线圈a; 2、 4、 6、 8、 10、 、 22偶数针编织前板线圈b。 0042 S2编织工段中, 机头系统2带B色纱线由左向右引进纱线, 编织后板BB平针线圈, 前 针板、 后针板的针位是针对针L0.5, 编织2.4.6.8.1022偶数针的平针线圈, 见图1中c位 置。 0043 S3编织工段中, 机头系统1带A色纱线由右向左引进纱线, 前后针板的针位为针对 齿L0.0, 其中1、 3、 5、 7、 9、 、 21奇数针编织前板线圈b; 2、 4、 6、 8、 10、 、 22偶数针编织 前后板四平针线圈a。 004。

15、4 S4编织工段中, 机头系统2带B色纱线由右向左引进纱线, 编织后板BB平针线圈, 前 后针板的针位是针对针L0.5, 编织1、 3、 5、 7、 9、 、 21奇数针的平针线圈。 0045 至此, 根据图1中的S1、 S2、 S3、 S4的编织工段过程, 完成一个基本双面提花组织结 构循环单元, 即第一针织物编织完成, 构成一个基底线圈, 前面显现A色, 反面按照A色与B色 交替 芝麻点 交替循环显现的针织物。 另外, 编织第一针织物组织时, 可以全部采用针对齿 L0.0的针位进行编织, 但不能采用针对针L0.5的针位进行编织。 0046 S5、 S6编织工段中, 不带纱线不编织, 前后针。

16、板的针位是针对针L0.5, 机头由左向 右, 作毛圈组织的位置翻针, S5编织工段机头系统1将前板8.10.12.14.16的线圈翻到反板, S6编织工段机头系统2将前板9、 11、 13、 15的线圈翻到反板; 此时8、 、 16的前板织针为空 状态。 0047 S7编织工段中, 不带纱线不编织, 机头空跑, 调方向, 找导纱器。 0048 S8编织工段中, 机头系统1带A色纱线由左向右引进纱线, 前后针板的针位为针对 齿L0.0, 其中1、 3、 5、 7、 17、 19、 21奇数针编织前后板四平针线圈; 2、 4、 6、 18、 20、 22偶数针编 织前板线圈; 8、 9、 10、 。

17、11、 12、 13、 14、 15、 16编织后板线圈。 0049 S9编织工段中, 机头系统1带B色纱线由左向右引进纱线, 前后针板的针位为针对 齿L0.0, 其中2、 4、 6、 18、 20、 22编织后板线圈; 8、 10、 12、 14、 16编织前板编织后板集圈e, 由于 前板织针为空没有旧线圈, 相当于编织了一针集圈是一个浮套; 后板有旧线圈, 再编织一个 集圈, 相当于在一个针钩里同时有一个成圈线圈及垫有一个未成圈线圈组成, 构成一个终 端线圈。 说明书 3/5 页 5 CN 110747571 A 5 0050 S10编织工段中, 机头系统1带A色纱线由右向左引进纱线, 前。

18、后针板的针位为针对 齿L0.0, 其中2、 4、 6、 18、 20、 22偶数针编织前后板四平针线圈; 1、 3、 5、 7、 17、 19、 21奇数针编 织前板线圈; 8、 9、 10、 11.12、 13、 14、 15、 16编织后板线圈。 0051 S11、 S12编织工段中, 不带纱线不编织, 起针高度要达到编织成圈的高度, 见图f位 置, 前板FB中的8、 10、 12、 14、 16起针, 前针板、 后针板的针位错板摇床变为针对针的状态 L0.5或针对齿的状态L0.0, 前板的线圈完成脱圈、 从织针上退掉, S9编织工段编织的四平前 后板集圈, 前板线圈脱圈后, 线圈不松散,。

19、 构成一个单独的线圈, 形似毛圈状; S10编织工段 编织了一行A色, 卷速增加, 适当调节卷布均匀拉力值, 有利于脱圈后的线圈被拉下, 线圈不 产生起浮现象。 0052 S13编织工段中, 机头系统1带B色纱线由右向左引进纱线, 前后针板的针位为针对 齿L0.0, 其中1、 3、 5、 7、 17、 19、 21编织后板线圈; 9、 11、 13、 15编织前板编织后板集圈e, 前板 织针为空没有旧线圈, 相当于编织了一针集圈是一个浮套; 后板有旧线圈, 再编织一个集 圈, 相当于在一个针钩里同时有一个成圈线圈及垫有一个未成圈线圈组成, 构成一个终端 线圈。 为了使毛圈组织立体感更强, S1。

20、3与S9编织工段毛圈组织针号错位编织。 0053 S14编织工段中, 机头系统1带A色纱线由左向右引进纱线, 前后针板的针位为针对 齿L0.0, 其中1、 3、 5、 7、 17、 19、 21奇数针编织前后板四平针线圈; 2、 4、 6、 18、 20、 22偶数针编 织前板线圈;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编织后板线圈。 0054 S15、 S16编织工段中, 不带纱线不编织, 起针高度要达到编织成圈的高度, 前板FB 中的9、 11、 13、 15起针, 前针板、 后针板的针位错板摇床变为针对针的状态L0.5或针对齿的 状态L0.0都可以, 前板线圈。

21、脱圈、 从织针上退掉, S13编织工段编织的四平前后板集圈, 前板 线圈脱圈后, 线圈不松散, 构成一个单独的线圈, 形似毛圈状; S14编织工段编织了一行A色, 卷速增加, 适当调节卷布均匀拉力值, 有利于脱圈后的线圈被拉下, 线圈不产生起浮现象。 0055 S17编织工段中, 不带纱线不编织, 机头空跑, 调方向, 找导纱器。 0056 S18编织工段中, 机头系统2带B色纱线由左向右引进纱线, 编织后板BB反针线圈, 前后针板的针位是针对针L0.5, 编织2、 4、 6、 8、 10、 、 22偶数针的反针线圈。 0057 如图2a所示, 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正面线圈的效果图; 如图2b。

22、所示, 是本发明优 选实施例中反面线圈的效果图。 0058 基底线圈包括正面线圈、 反面线圈, 正面线圈凸显一个色A色, 反面线圈凸显两个 色, A色与B色交替循环编织。 0059 如图3所示, 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基础模块意匠图。 0060 图3表示模拟图1编织工艺图的基础模块意匠图。 它是纵向分割模块进行不同部位 线圈的编织作用, 模块图的使用, 帮助设计人员更加方便快速设计出各种不同的花型图案 组织, 是设计方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0061 基于基础模块意匠图结构, 说明上述基底线圈、 终端线圈及基底线圈与终端线圈 的线圈重叠或叠合循环单元三部分的线圈结构编织方法。 0062 图3中的。

23、 表示前板线圈(无翻针); 表示后板线圈(无翻针); 表示前板、 后板的 四平线圈;表示空针(即浮线);表示前板编织后板集圈;表示前板线圈脱圈; 表 示前板线圈翻到后板; 表示带A色纱线由左向右编织; 表示带B色纱线由右向左编织; 字 说明书 4/5 页 6 CN 110747571 A 6 母x、 y、 z分别表示第一线材、 第二线材和第三线材。 0063 编织时, 第一线材作用在x位置, 编织第1 行时, 带入A色纱线, 第1列编织四平前后 板线圈, 第2列编织正针线圈; 编织第4 行时, 带入B色纱线, 第1列不编织, 拉浮线, 第2列编 织反针线圈; 编织第6 行时, 带入A色纱线, 。

24、第1列编织正针线圈, 第2列编织四平前后板线 圈; 编织第9 行时, 带入B色纱线, 第1列编织反针线圈, 第2列不编织, 拉浮线。 由第1 行、 第 4 行、 第6 行、 第9 行共同编织形成一个正面A色, 反面A、 B两色 芝麻点 状的基底线圈的循 环单元。 0064 第二线材作用在y位置, 编织第1 行时, 带入A色纱线, 第3列、 第4列编织反针线圈; 编织第2 、 3 行时, 不带纱线不编织, 将9 行编织的第3列前板线圈脱圈、 从织针上退掉; 编 织第4 行时, 带入B色纱线, 第3列不编织, 拉浮线, 第4列前板编织后板集圈; 编织第6 行时, 带入A色纱线, 第3列、 第4列编。

25、织反针线圈; 编织第7 、 8 行时, 不带纱线不编织, 将4 行编织 的第4前板线圈脱圈、 从织针上退掉; 编织第9 行时, 带入B色纱线, 第3列前板编织后板集 圈, 第4列不编织, 拉浮线。 由第1 行、 第2 行、 第3 行、 第4 行、 第6 行、 第7 行、 第8 行、 第9 行共同编织出一个线圈间浮于织物表面的终端线圈的循环单元。 0065 第三线材所作用z位置, 编织第1 行时, 带入A色纱线, 第5列编织四平前后板线圈, 第6列编织正针线圈; 编织第4 行时, 带入B色纱线, 第5列不编织, 拉浮线, 第6列编织反针线 圈; 编织第5 行时, 不带纱线不编织, 将第5列和第6。

26、列的前板线圈翻到后板; 编织第6 行时, 带入A色纱线, 第5列编织正针线圈, 第6列编织四平前后板线圈; 编织第9 行时, 带入B色纱 线, 第5列编织反针线圈, 第6列不编织, 拉浮线; 编织第10 行时, 不带纱线不编织, 将第5列 和第6列的前板线圈翻到后板。 由第1 行、 第4 行、 第5 行、 第6 行、 第9 行、 第10 行编织出 基底线圈位置与终端线圈位置相互连接位置的线圈重叠或叠合循环单元。 0066 根据图1编织工艺图、 图3基础模块意匠图所示, 图3基础模块意匠图的使用可以大 大提高操作速度和设计效率。 0067 如图4所示, 是本发明中两色提花毛圈针织物 五角星 花型。

27、图; 如图5所示, 是本发 明中三色提花毛圈针织物 花辫 花型图案。 0068 在不使用圈圈纱等特殊功能性纱线的条件下, 开发并编织出提花毛圈花型图案的 针织物, 该针织物具有花型图案立体效果强, 织物平整, 毛圈不脱散等特点。 0069 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能适当的改变实施, 例如: 素色平针织物上构思毛 圈组织; 两色单面交织织物上构思毛圈组织。 色彩变化也不局限于素色、 两色、 三色变化, 花 型图案也不仅限于以上所描述和解释性的, 也可以是多种配色的组织织物或局部提花毛圈 针织物的开发。 另外也适合于其它不同机型的粗纺或精纺针织物系列花型产品; 电脑横编 机不限定于前后相向的一对。

28、针板, 也可以是四针板或五针板的相互间错板摇床的电脑横编 机。 0070 本发明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 而非限制性的术语。 由于本发明能够以多种 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发明的精神或实质, 所以应当理解, 上述实施例不限于任何前述的 细节, 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 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 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说明书 5/5 页 7 CN 110747571 A 7 图1 说明书附图 1/4 页 8 CN 110747571 A 8 图2a 图2b 说明书附图 2/4 页 9 CN 110747571 A 9 图3 说明书附图 3/4 页 10 CN 110747571 A 10 图4 图5 说明书附图 4/4 页 11 CN 110747571 A 11 。

展开阅读全文
内容关键字: 提花 针织物 编织 方法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提花毛圈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提花毛圈针织物.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df/1093624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