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条喷涂工装及其喷涂工艺.pdf
《散热条喷涂工装及其喷涂工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热条喷涂工装及其喷涂工艺.pdf(9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1278433.2 (22)申请日 2019.12.12 (71)申请人 六安市华茂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地址 237400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长集工 业园 (72)发明人 王天航 (74)专利代理机构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 合伙) 34115 代理人 金凯 (51)Int.Cl. B05B 13/02(2006.01) B05D 1/02(2006.01) B05D 3/02(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散热条喷涂工装及其喷涂工艺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
2、了一种散热条喷涂工装及其喷 涂工艺, 包括有散热条和喷涂装置, 所述散热条 由两块板面以及设置在两块板面之间的网格板 构成, 所述网格板形成有贯穿其散热条宽度方向 的通孔, 所述散热条设置有两排, 且每排设置数 量至少为一个, 一排所述散热条的通孔朝向另一 排所述散热条的板面设置, 所述喷涂装置设置在 任意一排所述散热条的一侧, 且两排所述散热条 与喷涂装置的喷涂路径位于同一平面上, 靠近所 述喷涂装置一侧的散热条其通孔朝向喷涂装置 的喷口设置, 且喷涂装置的喷涂路径通过该通孔 抵达另一排所述散热条的板面。 本发明通过采用 两排散热条同时喷涂的结构设计实现了高效喷 涂、 节省成本以及减少涂料浪。
3、费的效果。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3页 CN 110813602 A 2020.02.21 CN 110813602 A 1.一种散热条喷涂工装, 包括有散热条和喷涂装置, 所述散热条由两块板面以及设置 在两块板面之间的网格板构成, 所述网格板形成有贯穿其散热条宽度方向的通孔, 其特征 在于: 所述散热条设置有两排, 且每排设置数量至少为一个, 一排所述散热条的通孔朝向另 一排所述散热条的板面设置, 所述喷涂装置设置在任意一排所述散热条的一侧, 且两排所 述散热条与喷涂装置的喷涂路径位于同一平面上, 靠近所述喷涂装置一侧的散热条其通孔 朝向喷涂装置的喷口设置, 且喷涂装置的喷涂路径通。
4、过该通孔抵达另一排所述散热条的板 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热条喷涂工装, 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条的端部安装有 工装夹具, 该工装夹具上设置有传动装置并可使散热条沿其长度方向的轴线自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散热条喷涂工装, 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装夹具的端部连接 有中框, 该中框上设置有动力装置并可使两排所述散热条公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热条喷涂工装, 其特征在于: 两排所述散热条的间距设 置为60-80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散热条喷涂工装, 其特征在于: 两排所述散热条的间距设 置为7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热条喷涂工装, 其特。
5、征在于: 靠近喷涂装置的散热条与 喷涂装置的喷口间距设置为20-30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散热条喷涂工装, 其特征在于: 靠近喷涂装置的散热条与 喷涂装置的喷口间距设置为25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散热条喷涂工装, 其特征在于: 两排所述散热条均设置在 同一高度。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散热条喷涂工艺, 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步 骤: 步骤一: 将两排散热条装夹至工位中竖直摆放, 并使第一排散热条的通孔朝向喷涂装 置的喷口部并靠近该喷口部设置, 第二排散热条的任意一板面对准通孔; 步骤二: 将涂料注入喷涂装置, 对准第一排散热条的网格板喷涂, 且喷涂。
6、路径通过第一 排散热条的通孔抵达第二排散热条的板面; 步骤三: 交换第一排散热条和第二排散热条工位, 使原工位的第二排散热条移至靠近 喷涂装置的一侧, 且该排内散热条的通孔朝向喷涂装置设置, 使原工位的第一排散热条移 至远离喷涂装置的一侧, 且该排内散热条的板面朝向喷涂装置设置, 对交换工位后散热条 实施喷涂; 步骤四: 将喷涂好的散热条在380-400摄氏度的温度下烘烤固化; 步骤五: 将烘烤固化后的散热条冷却打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散热条喷涂工装, 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二和步骤三中 均采用沿着散热条长度方向喷涂, 且单次喷涂次数至少为一次。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7、 110813602 A 2 一种散热条喷涂工装及其喷涂工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散热条加工技术领域, 具体为一种散热条喷涂工装及其喷涂工艺。 背景技术 0002 空调内机含有的散热条在加工处理过程中一般需要采用喷涂工艺, 即在散热条上 喷涂特氟龙涂料, 现有的工艺是对单排散热条实施喷涂, 且喷涂过程中需要预先加热, 具体 存在的问题如下: 1: 现有技术中的喷涂覆盖率不佳, 实际对散热条的喷涂覆盖率不超过70%; 2: 喷涂加工前需要对工件实施预热, 产品需要完成2次回炉, 能耗高且工序繁琐; 3: 现有技术在喷涂过程中造成大量喷涂材料的浪费, 喷涂后飞溅的涂料不可回收利 用, 增。
8、加了污水处理的负担; 4: 喷涂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条喷涂工装及其喷涂工艺, 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 中提出的问题。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散热条喷涂工装, 包括有散热条 和喷涂装置, 所述散热条由两块板面以及设置在两块板面之间的网格板构成, 所述网格板 形成有贯穿其散热条宽度方向的通孔, 所述散热条设置有两排, 且每排设置数量至少为一 个, 一排所述散热条的通孔朝向另一排所述散热条的板面设置, 所述喷涂装置设置在任意 一排所述散热条的一侧, 且两排所述散热条与喷涂装置的喷涂路径位于同一平面上, 靠近 所述喷涂装置一侧的散。
9、热条其通孔朝向喷涂装置的喷口设置, 且喷涂装置的喷涂路径通过 该通孔抵达另一排所述散热条的板面。 0005 所述散热条的端部安装有工装夹具, 该工装夹具上设置有传动装置并可使散热条 沿其长度方向的轴线自转。 0006 所述工装夹具的端部连接有中框, 该中框上设置有动力装置并可使两排所述散热 条公转。 0007 两排所述散热条的间距设置为60-80mm。 0008 两排所述散热条的间距设置为70mm。 0009 靠近喷涂装置的散热条与喷涂装置的喷口间距设置为20-30mm。 0010 靠近喷涂装置的散热条与喷涂装置的喷口间距设置为25mm。 0011 两排所述散热条均设置在同一高度。 0012 。
10、一种散热条喷涂工艺 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 将两排散热条装夹至工位中竖直摆放, 并使第一排散热条的通孔朝向喷涂装 置的喷口部并靠近该喷口部设置, 第二排散热条的任意一板面对准通孔; 说明书 1/4 页 3 CN 110813602 A 3 步骤二: 将涂料注入喷涂装置, 对准第一排散热条的网格板喷涂, 且喷涂路径通过第一 排散热条的通孔抵达第二排散热条的板面; 步骤三: 交换第一排散热条和第二排散热条工位, 使原工位的第二排散热条移至靠近 喷涂装置的一侧, 且该排内散热条的通孔朝向喷涂装置设置, 使原工位的第一排散热条移 至远离喷涂装置的一侧, 且该排内散热条的板面朝向喷涂装置设置, 对交换。
11、工位后散热条 实施喷涂; 步骤四: 将喷涂好的散热条在380-400摄氏度的温度下烘烤固化; 步骤五: 将烘烤固化后的散热条冷却打包。 0013 所述步骤二和步骤三中均采用沿着散热条长度方向喷涂, 且单次喷涂次数至少为 一次。 0014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本发明通过采用两排散热条同时喷涂的结构设计实现了高 效喷涂、 节省成本以及减少涂料浪费的效果, 具体的效果如下: 1: 巧妙的通过第一排散热条的通孔形成对第二排散热条的板面喷涂通道, 使之能在散 热条的一侧同时完成对两条散热条的喷涂, 有效的提高了喷涂涂料的使用效率以及散热条 的生产效率, 减少了涂料浪费, 且减少了由于残余涂料造成了污水。
12、处理量, 进一步减少了企 业的生产成本; 2: 喷涂装置靠近散热条一侧设置, 可以提高散热条的喷涂覆盖面积; 3: 采用两排设置的散热条一次喷涂成型, 和传统工艺相比省去了第一次烘干预热, 在 大批量的生产条件下, 可有效的降低企业因烘干预热导致的额外生产成本, 减少了回炉次 数, 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0015 图1为本发明喷涂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散热条工装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工装正视图; 图4为本发明工装侧视图; 图5为本发明喷涂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5所示的一种散热条喷涂工装, 包括有散热条21和喷涂装置1, 。
13、所述散热条21由 两块板面211以及设置在两块板面211之间的网格板212构成, 所述网格板212形成有贯穿其 散热条21宽度方向的通孔213, 在喷涂中需要将网格板212的表面进行喷涂, 需要说明的是, 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网格板212在实际应用中为波纹片, 如图中所示, 该网格板212呈V字形 排布, 本实施例不限定其网格板212的具体排布形式以及形成的通孔213的孔型, 其结构可 以为U形也可以为其它任何可被采用的形状结构; 所述散热条21设置有两排, 且每排设置数 量至少为一个, 一排所述散热条21的通孔212朝向另一排所述散热条21的板面211设置, 图 示中, 靠近所述喷涂装置1一侧。
14、的散热条21其通孔213朝向喷涂装置1的喷口部, 在该散热条 21的另一侧设置的另一排散热条21其板面211朝向第一排散热条21的通孔213, 两排所述散 说明书 2/4 页 4 CN 110813602 A 4 热条21与喷涂装置1的喷涂路径位于同一平面上, 该种设置即可理解为, 当喷涂装置1沿着 散热条21的长度方向进行喷涂时, 必然会形成一条喷涂路径使得第一排的散热条21的网格 板212的表面以及第二排的散热条21的板面211均可受到喷涂, 或可理解为第一排的散热条 21的通孔213成为了第二排散热条21的板面211喷涂唯一有效的喷涂通道, 使之达到了喷涂 装置1的一次喷涂, 两个散热条。
15、21可同时涂装的效果; 同时, 本实施例也限定了靠近所述喷 涂装置1一侧的散热条21其通孔朝向喷涂装置的喷口设置, 即可理解为喷涂路径必然是先 经过通孔213, 而后再喷涂至板面211; 喷涂装置1的喷口与散热条21距离较近, 本实施例优 选的间距设置在20-30mm, 该距离可保证喷涂装置1的喷口扩散的锥形喷射面可覆盖第一排 散热条21的通孔213的入口处, 喷口的锥形喷射面可完全覆盖通孔213的入口处, 保证了网 格板212的喷涂有效面积达到最大化, 传统的喷涂工艺是喷口距离散热条21较远, 涂料的喷 涂路径一部分通过通孔213, 另一部分位于散热条21的外侧, 该种喷涂虽然喷射面较大, 。
16、但 使得漆料较薄, 且位于通孔213内的网格板212端面无法得到有效喷涂, 通过本实施例中描 述的近距离喷涂, 可有效的减少喷涂漆料的浪费; 需要指出的是, 传统喷涂方式中, 由于散热条21喷涂先喷涂网格板212, 200度烘干冷却 后再进行对板面211的喷涂, 本实施例由于采用两排设置的散热条21一次喷涂成型, 和传统 工艺相比省去了第一次烘干预热, 在大批量的生产条件下, 可有效的降低企业因烘干预热 产生的额外生产成本。 0017 进一步的, 所述散热条21的端部安装有工装夹具22, 并使得工装夹具22和散热条 21构成了散热条工装组件2, 该工装夹具22上设置有传动装置并可使散热条21沿。
17、其长度方 向的轴线自转, 即可理解为, 所述的工装夹具22装夹散热条21后可通过传动装置实现自转, 该工装夹具22包括有连接件221和固接在该连接件221上的旋转轴222, 本实施例不限定工 装夹具22连接散热条21的具体连接方式, 可通过连接件221采用固定连接或夹合连接, 所述 的传动装置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电机代替, 其电机的输出端连接工装夹具22的旋转轴 222。 0018 进一步的, 所述工装夹具22的端部连接有中框3, 该中框3上设置有动力装置并可 使两排所述散热条21公转, 动力装置的输出端连接中框3上的传动轴31, 即可理解为, 散热 条工装组件2可在中框3上实现翻转, 从而。
18、达到第一排的散热条21与第二排的散热条21实现 工位调换。 0019 同时, 本实施例优选的两排所述散热条21的间距L2设置为60-80mm, 该范围内设置 的间距具体可为60mm、 61mm、 62mm、 63mm、 64mm、 65mm、 65mm、 66mm、 67mm、 68mm、 69mm、 70mm、 71mm、 72mm、 73mm、 74mm、 75mm、 76mm、 77mm、 78mm、 79mm或80mm, 且为了最佳的喷涂效果, 可选 择设置间距为70mm, 所描述的最佳喷涂效果可理解为, 当涂料途径通孔213喷涂至板面211 时, 该间距设置可保证喷涂后漆料完全覆盖板。
19、面211, 且有较少的漆料分散至第二排的散热 条21的本体外部, 达到了高效利用漆料且不产生浪费和污染的效果。 0020 进一步的, 靠近喷涂装置1的散热条21与喷涂装置1的喷口间距L1设置为20-30mm, 该范围内设置的间距具体为20mm、 21mm、 22mm、 23mm、 24mm、 25mm、 26mm、 27mm、 28mm、 29mm或 30mm, 且为了最佳的喷涂效果, 可选择设置的间距为25mm, 所描述的最佳喷涂效果可理解 为: 第一, 该间距设置保证通过通孔213后的涂料能完全覆盖至第二排的散热条21的板面 211; 第二, 该间距能有效的覆盖网格板212的内表面, 同时。
20、可保证有较少的漆料分散至该排 说明书 3/4 页 5 CN 110813602 A 5 散热条21的本体外部, 达到了高效利用漆料且不产生浪费和污染的效果。 0021 一种散热条喷涂工艺, 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 将两排散热条21装夹至工位中竖直摆放, 并使第一排散热条21的通孔213朝向 喷涂装置1的喷口部并靠近该喷口部设置, 第二排散热条21的任意一板面211对准通孔213; 步骤二: 将涂料注入喷涂装置1, 对准第一排散热条21的网格板212喷涂, 且喷涂路径通 过第一排散热条21的通孔213抵达第二排散热条21的板面211; 步骤三: 交换第一排散热条21和第二排散热条21工位, 使。
21、原工位的第二排散热条21移 至靠近喷涂装置1的一侧, 且该排内散热条21的通孔213朝向喷涂装置1设置, 使原工位的第 一排散热条21移至远离喷涂装置1的一侧, 且该排内散热条21的板面211朝向喷涂装置1设 置, 对交换工位后散热条21实施喷涂, 需要指出的是, 在交换工位过程中, 通过中框3的公转 以及散热条工装组件2的自转实现, 具体的在于, 在实施步骤二的喷涂步骤后, 停止喷涂, 通 过中框3上的动力装置实现对该中框3的180 翻转, 同时散热条工装组件2上的传动装置实 现对该工装组件2的90 翻转, 翻转后即可完成两排散热条21的全部工位对调, 再进一步实 施喷涂; 需要指出的是, 。
22、在两次喷涂后, 两排的散热条21均完成了对网格板212表面以及一 个板面211的喷涂, 由于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要求对另一板面211的喷涂, 故可结束喷涂; 步骤四: 将喷涂好的散热条21在380-400摄氏度的温度下烘烤固化; 步骤五: 将烘烤固化后的散热条21冷却打包。 0022 所述步骤二和步骤三中均采用沿着散热条21长度方向喷涂, 且单次喷涂次数至少 为一次, 即可以理解为在步骤二中对散热条21实施至少一次喷涂, 该次喷涂沿着散热条21 的长度方向喷涂一次, 当散热条21转换工位后, 再实施对另一排的散热条21至少一次的喷 涂, 喷涂沿着该散热条21的长度方向喷涂一次; 同时本实施例不限。
23、定单次喷涂的具体循环 次数, 即可指, 在单次对散热条21实施喷涂时, 可沿着散热条21的长度方向往复喷涂一次或 多次, 本实施例优选的单次喷涂次数至少为一次, 可在结合喷涂装置1的间距设置以及散热 条21的间距设置条件下实现对网格板212和板面211的完全喷涂覆盖, 不仅提高了喷涂效 果, 同时节省了喷涂材料, 相较于传统的单面多次喷涂, 该种喷涂工艺有效的节约了喷涂涂 料的使用量达40%左右, 同时无需对散热条21实施预热, 有效的节约了电加热的耗费量, 节 省了生产成本。 0023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并非对本发明的范 围进行限定, 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 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 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说明书 4/4 页 6 CN 110813602 A 6 图1 图2 说明书附图 1/3 页 7 CN 110813602 A 7 图3 说明书附图 2/3 页 8 CN 110813602 A 8 图4 图5 说明书附图 3/3 页 9 CN 110813602 A 9 。
- 内容关键字: 散热 喷涂 工装 及其 工艺
农业育苗盘.pdf
污水厂处理用空气介入的药剂搅拌装置.pdf
选粉机.pdf
氧气管收纳装置.pdf
中频感应电炉冷炉装置.pdf
玩具变形车.pdf
复合纤维的快速烘干装置.pdf
可折叠伸缩式电井盖板提升转运装置.pdf
过滤元件旋转焊接装置的接电模块.pdf
漂染废水处理和中水回用设备.pdf
具有旋转装饰部件的玩具泡泡棒.pdf
LED光源模组.pdf
用于标液精确取样装置.pdf
用于制备二氧化碳吸附储存材料的装置.pdf
节能保温断桥铝合金型材.pdf
多节联动节距机构.pdf
气体防倾倒运输装置.pdf
条装食品的整理机.pdf
石墨型钛合金底注式浇注排气系统.pdf
大挠度伸缩闸阀.pdf
薄膜吹塑用冷却装置.pdf
红外图像超分辨重建系统及方法.pdf
数码云相框智能照片优化处理系统.pdf
玄武岩纤维管材检测装置及方法.pdf
桥梁梁板加固焊接设备.pdf
宽范围任意频点的时频参数综合测方法.pdf
高分子颗粒筛选系统.pdf
纳米硅复合隔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pdf
气浮轴承刚度测试装置.pdf
金属软管与燃气灶的连接结构.pdf
基于点云深度学习的机械零部件装配特征测量方法.pdf
基于车身颜色的车辆事故预测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pdf
一种彩色水写布及制作方法.pdf
一种酚醛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的发泡材料.pdf
嘌呤类药物敏感基因检测试剂盒.pdf
具有除去有机废物难闻气味的活性的微生物及其应用.pdf
中性笔用中性墨水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pdf
用于检测淋病奈瑟氏球菌的试剂和方法.pdf
一种压裂支撑剂及其制备方法.pdf
用于大型晶片半导体包装的导电晶片粘接膜和用于制备导电晶片粘接膜的组合物.pdf
一种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其用途.pdf
一种聚羧酸减水剂在抑制蒙脱土副作用中的应用.pdf
地板蜡及地面涂层.pdf
一种非离子型含氟乳液及其制备方法.pdf
树脂组合物、树脂清漆、预浸料、覆金属箔层压板以及印刷布线板.pdf
一种导热胶及其制备方法.pdf
一种金属油酸盐的制备方法.pdf
软纳米偶联技术制备复合纳米颗粒的方法.pdf
与猪免疫与繁殖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ISG15.pdf
一种端羧基含氟预聚物改性环氧涂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pdf
一种制备7-表紫杉醇的方法.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