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填溶洞沉积与隧道间歇型突水突泥灾变一体化试验装置及方法.pdf
![充填溶洞沉积与隧道间歇型突水突泥灾变一体化试验装置及方法.pdf_第1页](https://img.zhuanlichaxun.net/fileroot5/2021-8/5/600b6539-b43e-487c-8eeb-ecb7e5bc2125/600b6539-b43e-487c-8eeb-ecb7e5bc21251.gif)
![充填溶洞沉积与隧道间歇型突水突泥灾变一体化试验装置及方法.pdf_第2页](https://img.zhuanlichaxun.net/fileroot5/2021-8/5/600b6539-b43e-487c-8eeb-ecb7e5bc2125/600b6539-b43e-487c-8eeb-ecb7e5bc21252.gif)
![充填溶洞沉积与隧道间歇型突水突泥灾变一体化试验装置及方法.pdf_第3页](https://img.zhuanlichaxun.net/fileroot5/2021-8/5/600b6539-b43e-487c-8eeb-ecb7e5bc2125/600b6539-b43e-487c-8eeb-ecb7e5bc21253.gif)
《充填溶洞沉积与隧道间歇型突水突泥灾变一体化试验装置及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充填溶洞沉积与隧道间歇型突水突泥灾变一体化试验装置及方法.pdf(12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301148.1 (22)申请日 2019.04.15 (71)申请人 山东大学 地址 250061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 17923号 (72)发明人 许振浩刘友博黄鑫谢辉辉 余腾飞葛颜慧 (74)专利代理机构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37221 代理人 李琳 (51)Int.Cl. G09B 25/02(2006.01) G09B 23/40(2006.01) G01N 21/84(2006.01) (54)发明名称 充填溶洞沉积与隧道间歇型突水突泥灾。
2、变 一体化试验装置及方法 (57)摘要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充填溶洞沉积与隧道间 歇型突水突泥灾变一体化试验装置及方法, 装置 包括搅拌箱、 水槽、 集水箱和若干沉积箱, 搅拌箱 的出口与管道的一端连接, 管道的另一端延伸至 水槽一端, 水槽下端间隔设置有若干沉积箱, 水 槽的另一端设置有集水箱, 水槽内在各沉积箱的 前端设置有可拆卸的挡板通过若干沉积箱, 通过 各个沉积箱的设置和配合, 能够模拟并观察充填 介质沉积固结过程、 突水突泥过程, 通过改变流 速、 试样浓度、 颗粒级配、 沉积高度和运移距离 (投入对应的沉积箱), 能够模拟不同的工况, 对 间歇型突水突泥过程能够有很好的研究。 权利要。
3、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附图3页 CN 110047368 A 2019.07.23 CN 110047368 A 1.一种充填溶洞沉积与隧道间歇型突水突泥灾变一体化试验装置, 其特征是: 包括搅 拌箱、 水槽、 集水箱和若干沉积箱, 其中, 所述搅拌箱的出口与管道的一端连接, 所述管道的 另一端延伸至水槽一端, 所述水槽下端间隔设置有若干沉积箱, 水槽的另一端设置有集水 箱, 所述水槽内在各沉积箱的前端设置有可拆卸的口径不同挡板; 所述管道上设置有阀门、 流量计和记录仪, 所述阀门用于控制搅拌后的泥水混合物流 速与流量大小, 所述流量计和记录仪用于计算搅拌箱内的泥水混合物单位时间流出量和流 速。
4、曲线; 所述沉积箱与水槽通过法兰结构连接, 沉积箱底部设置有透水板和透水石, 所述沉积 箱的一侧设置有开关, 所述沉积箱的另一侧设置连接活节, 所述连接活节与管路连接, 所述 连接活节与沉积箱之间设置有控制阀, 所述管路上设置有摄像机, 对沉积箱内的突水突泥 过程进行摄像, 以分析计算沉积序列颗粒的位移-应变规律及沉积序列裂纹宽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填溶洞沉积与隧道间歇型突水突泥灾变一体化试验装 置, 其特征是: 所述搅拌箱出口处的管道与水槽高度相持平; 或, 所述水槽的末端设置有具有一定高度的水槽挡板, 保证水槽内水流具有一定高度; 或, 所述水槽两端设置有支撑架。 3.如权利要。
5、求1所述的一种充填溶洞沉积与隧道间歇型突水突泥灾变一体化试验装 置, 其特征是: 所述集水箱底部设置有出口, 出口连接能够通向下水道的排水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填溶洞沉积与隧道间歇型突水突泥灾变一体化试验装 置, 其特征是: 所述沉积箱上设置有水平刻度和竖向刻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填溶洞沉积与隧道间歇型突水突泥灾变一体化试验装 置, 其特征是: 所述连接活节用于连接沉积箱和管路, 连接接缝处设置有密封机构, 保证接 缝处密封性良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填溶洞沉积与隧道间歇型突水突泥灾变一体化试验装 置, 其特征是: 所述透水板上设置有透水石, 透水石上覆盖至少。
6、一层滤纸, 沉积箱内充填介 质沉积固结过程中水分通过透水石下渗, 透水板包括设置在板上的呈阵列的多个流水通道 和用于支撑板的支撑件, 以排出沉积箱内泥沙沉积固结过程中渗透的多余水分。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填溶洞沉积与隧道间歇型突水突泥灾变一体化试验装 置, 其特征是: 所述摄像机采用光学系统为XTDIC三维全场动态应变变形测量系统。 8.基于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的工作方法, 其特征是, 包括以下步骤: 检查各部分是否正常工作, 将透水板和透水石及滤纸按顺序分别放到各个沉积箱内; 将搅拌箱内放满清水, 打开水槽进水口阀门, 待各个沉积箱内充满水且水槽内水位达 到设定高度, 按。
7、设定的颗粒级配配置充填介质试样, 将试样倒入搅拌箱内并加入定量的水 进行充分搅拌; 将除第一个沉积箱以外的所有沉积箱进口处放置挡板, 将集水箱排水口打开; 利用流量计、 记录仪记录试验过程相关数据, 打开水槽进水口, 使泥沙混合物流入水槽 内, 期间按比例往搅拌箱内加入试验试样和水, 待泥沙将第一个沉积箱沉积到一定高度, 关 闭水槽进水口阀门; 将第二个沉积箱进水口处挡板放置到第一个沉积箱进水口, 继续打开出水口阀门, 使 泥沙沉积到第二个沉积箱, 待第二个沉积箱泥沙沉积到一定高度, 按相同试验步骤依次沉 权利要求书 1/2 页 2 CN 110047368 A 2 积箱; 待设定个数的沉积箱。
8、均充填完毕后, 停止冲水, 静置沉淀并打开沉积箱底部开关, 沉积 固结一定时间; 根据拍摄的图像, 分析突水突泥过程中沉积箱内沉积序列及泥沙颗粒位移-应变规律。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工作方法, 其特征是: 沉积箱内充填介质沉积固结完成后, 连上 管路, 打开沉积箱与管路之间的连接阀门, 观察突水突泥过程, 若未发生突水突泥, 则在沉 积箱内加水, 记录突水过程; 或, 待首次突水突泥灾害发生后, 观察突出物的分布形态, 观察沉积箱内充填介质的变 化特征; 在突水突泥顶部缓慢加水, 观察汇水过程及再次突水突泥的时间和突水情况。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工作方法, 其特征是: 进行不同试验工况水。
9、流速度、 充填介质浓 度、 运移距离或/和颗粒级等对溶洞充填介质沉积特征的影响, 以及颗粒级配、 水头高度或/ 和沉积高度对间歇型突水突泥过程的影响规律。 权利要求书 2/2 页 3 CN 110047368 A 3 充填溶洞沉积与隧道间歇型突水突泥灾变一体化试验装置及 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公开涉及一种充填溶洞沉积与隧道间歇型突水突泥灾变一体化试验装置及方 法。 背景技术 0002 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技术信息, 不必然构成在先技 术。 0003 根据了解,岩溶类致灾系统在隧道突水突泥灾害中占比45, 由于岩溶地区深长 隧道(洞)在施工前期难以全部查清沿线不良地质。
10、情况, 突发性灾害成因与灾变过程极为复 杂, 往往会因为突水、 突泥等问题, 岩溶地区的隧道施工中经常遇到突水突泥及地面塌陷等 问题, 影响施工进度, 造成安全事故。 0004 岩溶类隧道突水突泥致灾系统构造机理较为复杂, 其灾害的孕灾机制、 成因机理、 灾害模式及其演化过程等明显有别于其他地区和其他岩土工程的灾害, 其防止理论和技术 方法不能套用现有的理论和技术。 因此, 在隧道(洞)施工过程中, 对岩溶地区隧道掌子面前 方溶洞溶腔的形成机理及演化过程的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 0005 目前, 众多国内外学者在应对岩溶类隧道突水突泥问题的研究方面, 对岩溶地区 的岩土体的工程性状、 隧道突水突。
11、泥灾害的孕灾机理及其演化过程的研究, 开展了卓有成 效的研究, 但是研究方向多数集中于工程实际监测和数值模拟。 工程实际监测无疑是最客 观且直接的研究方法, 但由于实际监测无法看到内部溶洞溶腔的孕灾规律, 且容易受到实 际探测目标多解性的干扰, 难以获得理想的试验效果。 数值模拟方法是一种从实际研究对 象抽象出数值模型进行研究的方法, 实验结果存在较大的误差。 0006 同时,根据发明人了解,目前众多隧道突水突泥模型试验中, 对溶洞充填介质的填 充是按颗粒级配依旧是人为填充, 与实际溶洞充填介质的形成过程有较大差异, 没有模拟 溶洞在自然条件下沉积过程的试验装置, 无法模拟溶洞充填介质在自然条。
12、件下沉积后发生 隧道突水突泥过程。 发明内容 0007 本公开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提出了一种充填溶洞沉积与隧道间歇型突水突泥灾变 一体化试验装置及方法, 本公开能模拟大型溶洞充填介质沉积过程, 再现隧道间歇型突水 突泥灾害发生过程, 有助于研究隧道间歇型突水突泥影响因素。 0008 根据一些实施例, 本公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9 一种充填溶洞沉积与隧道间歇型突水突泥灾变一体化试验装置, 包括搅拌箱、 水 槽、 集水箱和若干沉积箱, 其中, 所述搅拌箱的出口与管道的一端连接, 所述管道的另一端 延伸至水槽一端, 所述水槽下端间隔设置有若干沉积箱, 水槽的另一端设置有集水箱, 所述 水槽内在。
13、各沉积箱的前端设置有可拆卸的口径不同挡板; 说明书 1/6 页 4 CN 110047368 A 4 0010 所述管道上设置有阀门、 流量计和记录仪, 所述阀门用于控制搅拌后的泥水混合 物流速与流量大小, 所述流量计和记录仪用于计算搅拌箱内的泥水混合物单位时间流出量 和流速曲线; 0011 所述沉积箱与水槽通过法兰结构连接, 沉积箱底部设置有透水板和透水石, 所述 沉积箱的一侧设置有开关, 所述沉积箱的另一侧设置连接活节, 所述连接活节与管路连接, 所述连接活节与沉积箱之间设置有控制阀, 所述管路上设置有摄像机, 对沉积箱内的突水 突泥过程进行摄像, 以分析计算沉积序列颗粒的位移-应变规律及。
14、沉积序列裂纹宽度。 0012 本公开通过若干沉积箱, 能够模拟并观察充填介质沉积固结过程、 突水突泥过程, 通过改变流速、 试样浓度、 颗粒级配、 沉积高度和运移距离(投入对应的沉积箱), 能够模拟 不同的工况, 对间歇型突水突泥过程能够有很好的研究。 0013 作为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 所述搅拌箱出口处的管道与水槽高度相持平。 0014 通过管道与水槽的高度相持平, 能够保证混合物的平稳流动, 消除干扰因素。 0015 作为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 所述水槽的末端设置有具有一定高度的水槽挡板, 保 证水槽内水流具有一定高度。 0016 作为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 所述水槽两端设置有支撑架。 001。
15、7 作为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 所述集水箱底部设置有出口, 出口连接能够通向下水 道的排水管。 0018 作为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 所述沉积箱上设置有水平刻度和竖向刻度。 0019 作为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 所述连接活节用于连接沉积箱和管路, 连接接缝处设 置有密封机构, 保证接缝处密封性良好。 0020 作为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 所述透水板上设置有透水石, 透水石上覆盖至少一层 滤纸, 沉积箱内充填介质沉积固结过程中水分通过透水石下渗, 透水板包括设置在板上的 呈阵列的多个流水通道和用于支撑板的支撑件, 以排出沉积箱内泥沙沉积固结过程中渗透 的多余水分。 0021 作为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 所。
16、述摄像机采用光学系统为XTDIC三维全场动态应变 变形测量系统。 0022 基于上述装置的工作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0023 检查各部分是否正常工作, 将透水板和透水石及滤纸按顺序分别放到各个沉积箱 内; 0024 将搅拌箱内放满清水, 打开水槽进水口阀门, 待各个沉积箱内充满水且水槽内水 位达到设定高度, 按设定的颗粒级配配置充填介质试样, 将试样倒入搅拌箱内并加入定量 的水进行充分搅拌; 0025 将除第一个沉积箱以外的所有沉积箱进口处放置挡板, 将集水箱排水口打开; 0026 利用流量计、 记录仪记录试验过程相关数据, 打开水槽进水口, 使泥沙混合物流入 水槽内, 期间按比例往搅拌箱内。
17、加入试验试样和水, 待泥沙将第一个沉积箱沉积到一定高 度, 关闭水槽进水口阀门; 0027 将第二个沉积箱进水口处挡板放置到第一个沉积箱进水口, 继续打开出水口阀 门, 使泥沙沉积到第二个沉积箱, 待第二个沉积箱泥沙沉积到一定高度, 按相同试验步骤依 次沉积箱; 说明书 2/6 页 5 CN 110047368 A 5 0028 待设定个数的沉积箱均充填完毕后, 停止冲水, 静置沉淀并打开沉积箱底部开关, 沉积固结一定时间; 0029 根据拍摄的图像, 分析突水突泥过程中沉积箱内沉积序列及泥沙颗粒位移-应变 规律。 0030 作为进一步的限定, 沉积箱内充填介质沉积固结完成后, 连上管路, 打。
18、开沉积箱与 管路之间的连接阀门, 观察突水突泥过程, 若未发生突水突泥, 则在沉积箱内加水, 记录突 水过程。 0031 作为进一步的限定, 待首次突水突泥灾害发生后, 观察突出物的分布形态, 观察沉 积箱内充填介质的变化特征; 在突水突泥顶部缓慢加水, 观察汇水过程及再次突水突泥的 时间和突水情况。 0032 进行不同试验工况水流速度、 充填介质浓度、 运移距离或/和颗粒级等对溶洞充填 介质沉积特征的影响, 以及颗粒级配、 水头高度或/和沉积高度对间歇型突水突泥过程的影 响规律。 0033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公开的有益效果为: 0034 本公开基于溶洞发育规律, 采用摄影测量技术, 研发可。
19、视化突水突泥试验装置, 开 展岩溶隧道充填型溶洞沉积序列及间歇型突水突泥灾变试验研究, 再现大型溶洞充填介质 沉积过程和间歇型突水突泥灾变过程, 研究隧道间歇型突水突泥形成条件与影响因素, 揭 示其突水突泥灾害发生、 发展规律及致灾机理, 相关研究成果可为隧道穿越充填型溶洞突 水突泥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提供指导。 附图说明 0035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 本申请的示 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 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0036 图1是试验装置整体示意图; 0037 图2是DIC高速摄像机与沉积箱布置示意图; 0038 图3是沉积箱结构示意图; 。
20、0039 图4(a)和图4(b)是有机玻璃挡板结构示意图; 0040 图5是铲子结构示意图。 0041 其中, 1搅拌机; 2搅拌箱; 3无纸记录仪; 4电磁流量计; 5水槽; 6阀门; 7、 15、 20、 21有机玻璃板; 8、 23支撑架; 9透水板; 10法兰构造; 11贴尺; 12沉积 箱; 13连接活节; 14圆形管道; 16集水箱; 17DIC高速摄像机; 18水泵; 19水龙 头; 22铲子。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公开作进一步说明。 0043 应该指出, 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 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 除非另 有指明, 本文使用的所有技。
21、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 理解的相同含义。 0044 需要注意的是, 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 而非意图限制根 说明书 3/6 页 6 CN 110047368 A 6 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如在这里所使用的, 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 否则单数形式 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 此外, 还应当理解的是, 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 “包含” 和/或 “包 括” 时, 其指明存在特征、 步骤、 操作、 器件、 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0045 在本公开中, 术语如 “上” 、“下” 、“左” 、“右” 、“前” 、“后” 、“竖直” 、“水平” 、“侧。
22、” 、 “底” 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 只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公 开各部件或元件结构关系而确定的关系词, 并非特指本公开中任一部件或元件, 不能理解 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0046 本公开中, 术语如 “固接” 、“相连” 、“连接” 等应做广义理解, 表示可以是固定连接, 也可以是一体地连接或可拆卸连接; 可以是直接相连, 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对于 本领域的相关科研或技术人员,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0047 参见图15, 一种充填溶洞沉积与隧道间歇型突水突泥灾变一体化试验装置, 包 括搅拌箱2、 。
23、水泵18、 电磁流量计4、 无纸记录仪3、 水槽5、 圆形管道14、 箱体12(沉积箱)、 DIC 高速摄像机17、 透水板9、 阀门6、 集水箱16及支撑架8; 搅拌箱2放在水槽5进水口左侧, 其中 搅拌箱2出水口处连有水泵18和电磁流量计4及无纸记录仪3, 搅拌箱2出水口管道与水槽5 高度相平, 水槽5与沉积箱12为法兰连接构造, 沉积箱12底部设有阀门6和连接活节13, 用于 连接沉积箱12与圆形管道14, 沉积箱内底部放置透水板9和透水石, 集水箱16放在水槽5出 水口右侧。 0048 进一步地, 搅拌箱2底部连接PPR出水管, 出水口处连接水泵18和电磁流量计4及无 纸记录仪3, 水。
24、槽5进水口设有阀门6, 可通过阀门6控制试验试样流速及流量大小, 所述搅拌 箱2容量为1000L, 所述电磁流量计4和无纸记录仪3用于计算搅拌箱泥水混合物单位时间流 出量和流速曲线。 0049 进一步地, 水槽末端设置高度10cm的有机玻璃挡板15, 保证水槽5内水流具有一定 高度, 沿水槽顶面间隔一定距离设置有机玻璃板7, 增加水槽整体刚性, 所述水槽采用透明 有机玻璃材质, 有机玻璃板厚度为12mm, 体积为720cm*30cm*30cm。 0050 进一步地, 水槽5与沉积箱12为法兰连接构造, 所述法兰连接构造沿水槽5底部每 间隔200cm设置一个, 共3个法兰连接构造, 所述沉积箱1。
25、2采用透明有机玻璃材质, 沉积箱长 宽高: 30cm*30cm*100cm, 沉积箱每个侧面标有水平刻度和竖向刻度。 0051 进一步地, 沉积箱底部设有阀门6和连接活节13及排水水龙头19, 沉积箱内底部放 置透水板9和透水石, 所述沉积箱顶部进口设计30cm*30cm正方形有机玻璃板20和30cm* 30cm带孔有机玻璃板21各两个, 其孔径为长宽: 15cm*15cm。 所述连接活节13用于连接沉 积箱16和圆形管道14, 连接接缝处粘贴止水条或放置橡胶垫, 保证接缝处密封性良好, 圆形 管道放置在不锈钢支撑架23上。 0052 进一步地, 沉积箱内底部设有透水板9, 所述透水板面积为3。
26、0cm*30cm, 透水板底部 有6个高度为5cm的支座, 透水板上放置透水石, 并在透水石上覆盖一层滤纸, 沉积箱12内充 填介质沉积固结过程中内部水分通过透水石下渗, 透水板9由格状支撑和流水通道组成, 便 于渗透下的水进行汇集和排泄, 用于排出沉积箱内泥沙沉积固结过程中渗透的多余水分。 0053 进一步地, 圆形管道L2m, D50mm, 所述圆形管道14采用透明有机玻璃材质, 制 作一个略小于圆形管道直径可伸缩的铲子22, 用于首次突水突泥后在圆形管道内清淤。 说明书 4/6 页 7 CN 110047368 A 7 0054 进一步地, 水槽5出水口右侧放置集水箱16, 所述集水箱1。
27、6体积为300L, 集水箱底 部出口连接软排水管, 管道通向下水道, 避免污染试验场地。 0055 进一步地, 沉积箱侧面放置DIC高速摄像机17进行拍摄, 分析沉积序列颗粒的位 移-应变规律及沉积序列裂纹宽度计算, DIC高速摄像机17采用光学系统为XTDIC三维全场 动态应变变形测量系统。 0056 一种充填溶洞沉积与隧道间歇型突水突泥灾变一体化试验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 括以下步骤: 0057 步骤1, 组装试验装置并清洗, 检查各仪器是否正常工作, 将透水板9和透水石及滤 纸按顺序分别放到3个沉积箱12内。 0058 步骤2, 将搅拌箱2内放满清水, 打开水槽5进水口阀门6, 待各个。
28、沉积箱12内充满水 且水槽5内水位与挡板15高度一致。 然后, 按设计的颗粒级配配置充填介质试样, 将试样倒 入搅拌箱内并加入定量的水进行充分搅拌。 0059 步骤3, 将第2和第3沉积箱进口处分别放置30*30cm正方形挡板20, 将集水箱16排 水口阀门打开。 0060 步骤4, 打开电源开关, 给水泵18、 电磁流量计4、 无纸记录仪3通电, 记录试验过程 相关数据, 打开水槽进水口阀门, 泥沙混合物流入水槽内, 期间按比例往搅拌箱内加入试验 试样和水, 待泥沙将第一个沉积箱沉积到一定高度, 关闭水槽进水口阀门。 0061 步骤5, 将第2个沉积箱进水口处挡板放置到第1个沉积箱进水口, 。
29、继续打开出水口 阀门, 使泥沙沉积到第2个沉积箱, 待第2个沉积箱泥沙沉积到一定高度, 按相同试验步骤沉 积第3个沉积箱。 0062 步骤6, 待3个沉积箱均充填完毕后, 停止冲水, 静置沉淀并打开沉积箱底部水龙 头, 沉积固结一定时间。 0063 步骤7, 将DIC高速摄像机放置沉积箱一侧, 拍摄突水突泥过程中沉积箱内沉积序 列及泥沙颗粒位移-应变规律。 0064 沉积箱内充填介质沉积固结完成后, 连上圆形管道, 打开沉积箱与圆形管道连接 阀门, 观察突水突泥过程。 若未发生突水突泥, 则在沉积箱内加水, 记录突水过程。 0065 待首次突水突泥灾害发生后, 观察突出物在接收装置的分布形态,。
30、 观察沉积箱内 充填介质的变化特征。 0066 突水突泥顶部缓慢加水, 观察汇水过程及再次突水突泥的时间, 突水情况。 0067 重复上述试验步骤, 进行不同试验工况水流速度、 充填介质浓度、 运移距离、 颗粒 级配等对溶洞充填介质沉积特征的影响和颗粒级配、 水头高度、 沉积高度等对间歇型突水 突泥过程的影响规律。 0068 当然, 上述各个部件中的尺寸参数等在其他实施例中均是可以改变的。 0069 上述装置可对不同试验工况进行模拟, 可根据不同变量进行溶洞内充填介质沉积 过程的模拟和模拟间歇型突水突泥灾害发生过程, 本试验装置可以进一步研究不同颗粒级 配、 沉积箱进口面积大小、 试样流速大小。
31、、 沉积固结时间、 水头高度等对溶洞充填介质沉积 过程和间歇型突水突泥灾变过程的影响。 为再现大型溶洞充填介质沉积过程和间歇型突水 突泥灾变过程, 研究隧道间歇型突水突泥形成条件与影响因素, 揭示其突水突泥灾害发生、 发展规律及致灾机理, 相关研究成果可为隧道穿越充填型溶洞突水突泥灾害的预防和治理 说明书 5/6 页 8 CN 110047368 A 8 提供指导。 0070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 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对于本领域的技 术人员来说, 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 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 所作的任何修 改、 等同替换、 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0071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 但并非对本公开保护范 围的限制, 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 在本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 本领域技术人员不 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以内。 说明书 6/6 页 9 CN 110047368 A 9 图1 图2 说明书附图 1/3 页 10 CN 110047368 A 10 图3 图4(a) 说明书附图 2/3 页 11 CN 110047368 A 11 图4(b) 图5 说明书附图 3/3 页 12 CN 110047368 A 12 。
- 内容关键字: 充填 溶洞 沉积 隧道 间歇 型突水突泥 灾变 一体化 试验装置 方法
泵下旋转泄油器.pdf
药物生产用的低温干燥装置.pdf
麦克风底座.pdf
蒽醌法生产过氧化氢用白土床.pdf
基于美术品制作的美术品保护箱.pdf
片材挤出机的牵引辊装置.pdf
新型除尘滤袋.pdf
全钢化真空玻璃.pdf
阀盖、截止阀及止回阀.pdf
双注塑口注塑机.pdf
大孔容射孔弹.pdf
浮动球阀.pdf
丁基胶大桶灌装机的罐装结构.pdf
微生物检测装置.pdf
耳道清洗器.pdf
水泵气密性试验用检测装置.pdf
国土空间规划用定位标杆.pdf
便于清洗的取样器.pdf
棱镜式激光清洗装置.pdf
自吸式加料混合装置.pdf
建筑场景点云分割不确定性评估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pdf
新型的基站通信线缆.pdf
磁敏元件立体封装结构.pdf
带自清洁和净化水域功能的水尺.pdf
激光雕刻设备及使用方法.pdf
平开门的弧形门体折弯装置.pdf
模块化遮阳板生产模具及遮阳板.pdf
建筑消防安全评估方法、设备和介质.pdf
连接器母端子.pdf
基于物联数据处理的多通路管系热输送平衡控制监管系统.pdf
飞机输油半管类零件的成形方法.pdf
图像传感器及其制作方法.pdf
探地雷达不连续体的检测方法和装置.pdf
一种全自动尿检仪用尿液试纸条.pdf
一种猪肉中苯乙醇胺的专用检测设备.pdf
利用SELDITOFMS检测血清中ADAMTS13酶活性的方法.pdf
剔除点阵式反射标签干扰点方法及机器人导航方法.pdf
弹性旁承疲劳试验装置及方法.pdf
带自动除霜装置的快速温变试验箱.pdf
一种测定贵州省黄壤铬含量的方法及其校正因子.pdf
一种他克莫司制剂评价方法.pdf
一种检测饲料中多种脂溶性维生素的方法.pdf
柴胡粗酶的提取及酶活性检测方法.pdf
自动分析仪.pdf
煤层气富集区域的探测方法和装置.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木材识别方法及系统.pdf
一种足尺移动直线循环式加速加载试验系统.pdf
一种复合材料刚度系数的无损测量方法.pdf
一种多节点大气环境检测系统以及方法.pdf
一种模拟自然光变化的方法.pdf
采用变频激光测风雷达的测风系统及变频控制方法.pdf
相关文档
更多![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盘式制动装置.pdf](/Images/s.gif)
![快速球坐标激光雷达仿真方法.pdf](/Images/s.gif)
![双活数据库中表数据的快速比对装置及方法.pdf](/Images/s.gif)
![水体虚拟可视化方法和装置.pdf](/Images/s.gif)
![导电复合海绵和导电复合海绵传感器及其应用.pdf](/Images/s.gif)
![黑臭水体微纳米曝气处理设备.pdf](/Images/s.gif)
![绿色新能源汽车冷却循环系统用控制量修正电路.pdf](/Images/s.gif)
![具有水翅双冷结构的V形增压式高压空气压缩机.pdf](/Images/s.gif)
![基于代价敏感LSTM循环神经网络的稳压器水位预测方法.pdf](/Images/s.gif)
![面向察打一体无人机的快速实时动态任务规划方法.pdf](/Images/s.gif)
![导流机构.pdf](/Images/s.gif)
![基于竹木混合纤维的轻质混凝土隔音墙.pdf](/Images/s.gif)
![多刀架数控车床.pdf](/Images/s.gif)
![可均匀放水的食用油压榨炒锅加水装置.pdf](/Images/s.gif)
![绕射波成像方法及装置.pdf](/Images/s.gif)
![钢轨打磨用树脂结合剂CBN砂轮及其制备方法.pdf](/Images/s.gif)
![高强韧有机-无机复合宏观纤维及其制备和应用.pdf](/Images/s.gif)
![硫酸渣磷酸化焙烧-浸出-萃取综合提取有价金属的方法.pdf](/Images/s.gif)
![对关系编程的性能提高方法及装置.pdf](/Images/s.gif)
![一键外呼实现方法、终端、介质和电子设备.pdf](/Images/s.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