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件及其成型方法.pdf
《连接件及其成型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接件及其成型方法.pdf(15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1381116.3 (22)申请日 2019.12.27 (71)申请人 昆山嘉华汽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215300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玉山镇 城北华富路8号 (72)发明人 商君 (51)Int.Cl. H01R 13/02(2006.01) H01R 13/405(2006.01) H01R 13/502(2006.01) H01R 43/24(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连接件及其成型方法 (57)摘要 一种连接件及其成型方法, 所述连接件包括 。
2、第一、 第二排导电端子, 第一排导电端子包括若 干第一导电端子, 第二排导电端子包括若干第二 导电端子, 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均包括 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对接部、 自对接部的末端向上 延伸形成的竖直部、 自竖直部的末端向后延伸形 成的水平部及自水平部的末端向下延伸形成的 接脚部, 连接件还包括第一、 第二、 第三及第四塑 胶件, 第一塑胶件一体成型于第二排导电端子的 对接部, 第三塑胶件一体成型于第二排导电端子 的水平部; 第二塑胶件一体成型于第一排导电端 子的对接部且与第一塑胶件相互固持, 第四塑胶 件一体成型于第一排导电端子的水平部且与第 三塑胶件相互固持。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4页 。
3、附图8页 CN 110994236 A 2020.04.10 CN 110994236 A 1.一种连接件, 其包括第一排导电端子与第二排导电端子, 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包括 若干第一导电端子, 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包括若干第二导电端子, 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和 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在上下方向上一一对齐, 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 一对接部、 自所述第一对接部的末端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一竖直部、 自所述第一竖直部的末 端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一水平部及自所述第一水平部的末端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一接脚部, 所 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对接部、 自所述第二对接部的末端向上延伸形 成的第二竖直。
4、部、 自所述第二竖直部的末端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二水平部及自所述第二水平 部的末端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二接脚部, 所述第一对接部和所述第二对接部在上下方向上一 一对齐, 所述第一竖直部和所述第二竖直部在前后方向上一一对齐, 所述第一水平部和所 述第二水平部在上下方向上一一对齐, 所述第一接脚部和所述第二接脚部在前后方向上一 一对齐,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件还包括第一塑胶件、 第二塑胶件、 第三塑胶件及第四塑胶 件, 所述第一塑胶件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的第二对接部, 所述第三塑胶件一体 成型于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的第二水平部; 所述第二塑胶件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一排导电端 子的第一对接部且与所述第一。
5、塑胶件相互固持, 所述第四塑胶件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一排导 电端子的第一水平部且与所述第三塑胶件相互固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塑胶件设置有自其上表面向下 凹陷形成的若干第一端子收容槽, 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分别部分容置于所述第一端子收容 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件, 其特征在于: 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之间设置 有一个向上开口的第一定位槽, 所述第二塑胶件包括第一本体部及自所述第一本体部凸出 的若干第一定位部, 所述第一定位部收容于所述第一定位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定位槽包括第一底部与第一开 口部, 所述。
6、第一开口部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底部的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塑胶件设置有自其上表面向下 凹陷形成的若干第二端子收容槽, 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分别部分容置于所述第二端子收容 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件, 其特征在于: 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端子收容槽之间设置 有一个向后开口的第二定位槽, 所述第四塑胶件包括第二本体部及自所述第二本体部凸出 的若干第二定位部, 所述第二定位部收容于所述第二定位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定位槽包括第二底部和第二开 口部, 所述第二开口部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底部的尺寸。 8.一种连接件的成型。
7、方法, 其包括如下步骤: (1)将第二排导电端子插入一定位块; (2)通过注塑成型的方式形成第一塑胶件和第三塑胶件, 所述第一塑胶件一体成型于 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的第二对接部, 所述第三塑胶件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的第 二水平部, 所述第一塑胶件设置有自其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的第一端子收容槽, 所述第三 塑胶件设置有自其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的第二端子收容槽; (3)将第一排导电端子安装于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和所述第二端子收容槽; (4)通过注塑成型的方式形成第二塑胶件和第四塑胶件, 所述第二塑胶件一体成型于 权利要求书 1/2 页 2 CN 110994236 A 2 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的第一。
8、对接部且与所述第一塑胶件相互固持, 所述第四塑胶件一体成 型于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的第一水平部且与所述第三塑胶件相互固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件的成型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步骤(2)中, 相邻两个所述 第一端子收容槽之间设置有一个向上开口的第一定位槽, 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端子收容槽之 间设置有一个向后开口的第二定位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件的成型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定位槽包括第一 底部与第一开口部, 所述第一开口部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底部的尺寸; 所述第二定位槽包 括第二底部和第二开口部, 所述第二开口部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底部的尺寸。 权利要求书 2/2 页 3 C。
9、N 110994236 A 3 一种连接件及其成型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注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技术中的连接件包括上排端子、 下排端子、 第一塑胶件及第二塑胶件, 通过注 塑成型的方式形成第一塑胶件, 第一塑胶件固定于上排端子的前端部分和下排端子的前端 部分, 通过注塑成型的方式形成第二塑胶件, 第二塑胶件固定于上排端子的后端部分和下 排端子的后端部分。 上排端子包括六根第一端子, 第一端子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对 接部、 自第一对接部的末端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一竖直部、 自第一竖直部的末端向后延伸形 成的第一水平部及自第一水平部的末端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一接脚部。 下。
10、排端子包括六根第 二端子, 第二端子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对接部、 自第二对接部的末端向上延伸形成 的第二竖直部、 自第二竖直部的末端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二水平部及自第二水平部的末端向 下延伸形成的第二接脚部。 由于上排端子的六根第一端子和下排端子的六根第二端子分别 一一对齐, 即, 第一端子的第一对接部和第二端子的第二对接部在上下方向上对齐, 第一端 子的第一竖直部和第二端子的第二竖直部在前后方向上对齐, 第一端子的第一水平部和第 二端子的第二水平部在上下方向上对齐, 第一端子的第一接脚部和第二端子的第二接脚部 在前后方向上对齐, 在注塑成型的过程中, 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的定位较困难。 000。
11、3 有鉴于此, 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连接件及其成型方法, 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程简单的连接件及其成型方法。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 一种连接件, 其包括第一排导电端子与第二排导电端子, 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包 括若干第一导电端子, 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包括若干第二导电端子, 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 和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在上下方向上一一对齐, 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 第一对接部、 自所述第一对接部的末端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一竖直部、 自所述第一竖直部的 末端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一水平部及自所述第一水平部的末端向下延伸。
12、形成的第一接脚部, 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对接部、 自所述第二对接部的末端向上延伸 形成的第二竖直部、 自所述第二竖直部的末端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二水平部及自所述第二水 平部的末端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二接脚部, 所述第一对接部和所述第二对接部在上下方向上 一一对齐, 所述第一竖直部和所述第二竖直部在前后方向上一一对齐, 所述第一水平部和 所述第二水平部在上下方向上一一对齐, 所述第一接脚部和所述第二接脚部在前后方向上 一一对齐, 所述连接件还包括第一塑胶件、 第二塑胶件、 第三塑胶件及第四塑胶件, 所述第 一塑胶件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的第二对接部, 所述第三塑胶件一体成型于所。
13、述 第二排导电端子的第二水平部; 所述第二塑胶件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的第一对 接部且与所述第一塑胶件相互固持, 所述第四塑胶件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的第 说明书 1/4 页 4 CN 110994236 A 4 一水平部且与所述第三塑胶件相互固持。 0007 进一步的, 所述第一塑胶件设置有自其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的若干第一端子收容 槽, 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分别部分容置于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内。 0008 进一步的, 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之间设置有一个向上开口的第一定位 槽, 所述第二塑胶件包括第一本体部及自所述第一本体部凸出的若干第一定位部, 所述第 一定位部收容于所述第一定。
14、位槽内。 0009 进一步的, 所述第一定位槽包括第一底部与第一开口部, 所述第一开口部的尺寸 小于所述第一底部的尺寸。 0010 进一步的, 所述第三塑胶件设置有自其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的若干第二端子收容 槽, 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分别部分容置于所述第二端子收容槽内。 0011 进一步的, 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端子收容槽之间设置有一个向后开口的第二定位 槽, 所述第四塑胶件包括第二本体部及自所述第二本体部凸出的若干第二定位部, 所述第 二定位部收容于所述第二定位槽内。 0012 进一步的, 所述第二定位槽包括第二底部和第二开口部, 所述第二开口部的尺寸 小于所述第二底部的尺寸。 0013 一种连接件。
15、的成型方法, 其包括如下步骤: 0014 (1)将第二排导电端子插入一定位块; 0015 (2)通过注塑成型的方式形成第一塑胶件和第三塑胶件, 所述第一塑胶件一体成 型于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的第二对接部, 所述第三塑胶件一体成型于所述第二排导电端子 的第二水平部, 所述第一塑胶件设置有自其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的第一端子收容槽, 所述 第三塑胶件设置有自其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的第二端子收容槽; 0016 (3)将第一排导电端子安装于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和所述第二端子收容槽; 0017 (4)通过注塑成型的方式形成第二塑胶件和第四塑胶件, 所述第二塑胶件一体成 型于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的第一对接部且与所述第。
16、一塑胶件相互固持, 所述第四塑胶件一 体成型于所述第一排导电端子的第一水平部且与所述第三塑胶件相互固持。 0018 进一步的, 在步骤(2)中, 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之间设置有一个向上开口 的第一定位槽, 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端子收容槽之间设置有一个向后开口的第二定位槽。 0019 进一步的, 所述第一定位槽包括第一底部与第一开口部, 所述第一开口部的尺寸 小于所述第一底部的尺寸; 所述第二定位槽包括第二底部和第二开口部, 所述第二开口部 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底部的尺寸。 002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两次成型工艺来实现双层导电端子产品的注塑成型, 解决了双层导电端子在注塑成型过程中的定。
17、位困难问题。 附图说明 0021 图1是本发明中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2是图1所示连接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3是图2中圆圈内结构的放大图; 0024 图4是图2所示连接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5是图4中圆圈内结构的放大图; 说明书 2/4 页 5 CN 110994236 A 5 0026 图6是图4所示连接件的立体分解图; 0027 图7是图6所示连接件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0028 图8是图7所示连接件成型过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0030 如图1至图7所示, 为本发明连接件100, 其。
18、包括第一排导电端子10、 第二排导电端 子20、 第一塑胶件30、 第二塑胶件40、 第三塑胶件50及第四塑胶件60, 第一排导电端子10包 括沿水平方向排列的六根第一导电端子11, 第二排导电端子20包括沿水平方向排列的六根 第二导电端子21, 第一排导电端子10和第二排导电端子20在上下方向上一一对齐, 即, 六根 第一导电端子11和六根第二导电端子21在上下方向上分别一一对齐。 第一导电端子11包括 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对接部111、 自第一对接部111的末端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一竖直部 112、 自第一竖直部112的末端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一水平部113及自第一水平部113的末端向 下延伸形成。
19、的第一接脚部114。 第二导电端子21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对接部211、 自 第二对接部211的末端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二竖直部212、 自第二竖直部212的末端向后延伸 形成的第二水平部213及自第二水平部213的末端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二接脚部214。 第一排 导电端子10的第一对接部111和第二排导电端子20的第二对接部211在上下方向上一一对 齐, 第一排导电端子10的第一竖直部112和第二排导电端子20的第二竖直部212在前后方向 上一一对齐, 第一排导电端子10的第一水平部113和第二排导电端子20的第二水平部213在 上下方向上一一对齐, 第一排导电端子10的第一接脚部114和第二排。
20、导电端子20的第二接 脚部214在前后方向上一一对齐。 0031 第一塑胶件30一体成型于第二排导电端子20的第二对接部211的后端部分。 第一 塑胶件30设置有自其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的六个第一端子收容槽31, 第一排导电端子10的 六根第一导电端子11分别部分容置于六个第一端子收容槽31内, 即, 第一导电端子11的第 一对接部111的后端部分和第一竖直部112的下端部分容置于第一端子收容槽31内。 相邻两 个第一端子收容槽31之间设置有一个向上开口的第一定位槽32, 即, 第一塑胶件30设置有 五个第一定位槽32。 第二塑胶件40一体成型于第一排导电端子10的第一对接部111的后端 部分且。
21、与第一塑胶件30相互固持, 第二塑胶件40包括第一本体部41及自第一本体部41凸出 的五个第一定位部42, 第一本体部41位于第一塑胶件30的上侧, 且第一本体部41的下表面 与第一塑胶件30的上表面紧密贴合, 五个第一定位部42分别收容于第一塑胶件30的五个第 一定位槽32内, 第一定位部42的顶面和第一定位槽32的底壁紧密贴合, 第一定位部42的侧 面与第一定位槽32的侧壁紧密贴合。 第一定位槽32包括第一底部和第一开口部, 第一开口 部的尺寸小于第一底部的尺寸, 这样设计, 使得第一塑胶件30和第二塑胶件40的配合更稳 固。 0032 第三塑胶件50一体成型于第二排导电端子20的第二水平。
22、部213的后端部分和第二 接脚部214的上端部分。 第三塑胶件50设置有自其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的六个第二端子收 容槽51, 第一排导电端子10的六根第一导电端子11分别部分容置于六个第二端子收容槽51 内, 即, 第一导电端子11的第一水平部113的后端部分容置于第二端子收容槽51内。 相邻两 个第二端子收容槽51之间设置有一个向后开口的第二定位槽52, 即, 第三塑胶件50设置有 说明书 3/4 页 6 CN 110994236 A 6 五个第二定位槽52。 第四塑胶件60一体成型于第一排导电端子10的第一水平部113的后端 部分和第一接脚部114的上端部分且与第三塑胶件50相互固持, 第四。
23、塑胶件60包括第二本 体部61及自第二本体部61凸出的五个第二定位部62, 第二本体部61位于第三塑胶件50的后 侧, 且第二本体部61的前表面与第三塑胶件50的后表面紧密贴合, 五个第二定位部62分别 收容于第三塑胶件50的五个第二定位槽52内, 第二定位部62的顶面和第二定位槽52的底壁 紧密贴合, 第二定位部62的侧面与第二定位槽52的侧壁紧密贴合。 第二定位槽52包括第二 底部和第二开口部, 第二开口部的尺寸小于第二底部的尺寸, 这样设计, 使得第三塑胶件50 和第四塑胶件60的配合更稳固。 0033 请参考图8所示, 为本设计连接件100的成型方法, 其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 将第。
24、 二排导电端子20插入一定位块(未图示); 第二步, 通过注塑成型的方式形成第一塑胶件30 和第三塑胶件50, 第一塑胶件30一体成型于第二排导电端子20的第二对接部211的后端部 分, 第三塑胶件50一体成型于第二排导电端子20的第二水平部213的后端部分和第二接脚 部214的上端部分, 第一塑胶件30设置有自其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的六个第一端子收容槽 31, 第三塑胶件50设置有自其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的六个第二端子收容槽51; 第三步, 将第 一排导电端子10安装于第一端子收容槽31和第二端子收容槽51; 第四步, 通过注塑成型的 方式形成第二塑胶件40和第四塑胶件60, 第二塑胶件40一体。
25、成型于第一排导电端子10的第 一对接部111的后端部分且与第一塑胶件30相互固持, 第二塑胶件40与第一塑胶件30之间 通过第一定位部42与第一定位槽32稳固配合, 第四塑胶件60一体成型于第一排导电端子10 的第一水平部113的后端部分和第一接脚部114的上端部分且与第三塑胶件50相互固持, 第 四塑胶件60与第三塑胶件50之间通过第二定位部62与第二定位槽52稳固配合。 0034 本发明通过两次成型工艺来实现双层导电端子产品的注塑成型, 解决了双层导电 端子在注塑成型过程中的定位困难问题。 0035 最后应说明的是: 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而非对其限制; 尽 管参照前述。
26、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其依 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 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 行等同替换; 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 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 方案的范围。 说明书 4/4 页 7 CN 110994236 A 7 图1 说明书附图 1/8 页 8 CN 110994236 A 8 图2 说明书附图 2/8 页 9 CN 110994236 A 9 图3 说明书附图 3/8 页 10 CN 110994236 A 10 图4 说明书附图 4/8 页 11 CN 110994236 A 11 图5 说明书附图 5/8 页 12 CN 110994236 A 12 图6 说明书附图 6/8 页 13 CN 110994236 A 13 图7 说明书附图 7/8 页 14 CN 110994236 A 14 图8 说明书附图 8/8 页 15 CN 110994236 A 15 。
- 内容关键字: 连接 及其 成型 方法
基于捕获模块验证的载波防错锁方法、装置及数据接收机.pdf
浅层气浮设备.pdf
安全防护装置及冲床.pdf
市电路灯灯杆结构及其LED路灯.pdf
激光复合清洗装置.pdf
具有防撞功能的海洋环境监测设备安装装置.pdf
通讯线缆盘卷装置.pdf
防尘式EVA塑料粒破碎机.pdf
晶圆检测的承载治具.pdf
多级滑杆机构的太阳能板角度调节装置.pdf
新型锚索注浆装置.pdf
便于定长控制的不锈钢激光切割机.pdf
用于输配电线路仿线飞行的激光雷达.pdf
单主梁吊钩门式起重机.pdf
具有防尘功能的振动电机.pdf
矿用单轨式吊载人车.pdf
水生态环境治理的污水回用设备.pdf
条装食品装袋机的条装食品组输送机构.pdf
条装食品的堆叠机.pdf
建筑施工振捣装置.pdf
节能型白法沥青烟净化系统.pdf
可调节取样位置的取样器.pdf
管柱筒调节支架机加工定位工装.pdf
高压厚壁球壳外壁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方法.pdf
电极组件及其制备方法、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装置.pdf
混凝土喷淋养护装置.pdf
地坪研磨机齿轮箱.pdf
智能充电桩用车牌识别系统及方法.pdf
基于深度相机的矩形托盘孔识别方法及系统.pdf
免烧砖及其制备方法.pdf
高抗风强度的三角通讯塔结构.pdf
电传改装系统、其安装方法及车辆.pdf
热解反应器中流化床层高度的控制方法及施行该方法的方案.pdf
密度低于每立方厘米贰点零克的耐火模制体及其制造方法.pdf
磁带加载装置.pdf
部分氧化制造合成气用的燃烧器.pdf
用辐射束扫描旋转载体辐射灵敏表面的方法和设备.pdf
辊式缝焊机用的电焊丝.pdf
复印装置.pdf
超导电线及其制造方法.pdf
铜双孔导电水冷母线制造工艺.pdf
多道磁迹高密度数字记录的编码方法.pdf
可倾屏显微镜和可倾屏投影仪.pdf
低反射率赤褐色涂层.pdf
模拟构件之间连接件工作要求的方法和装置.pdf
复合材料叶片及其制造工艺.pdf
磁带盒.pdf
制造小余量环形齿轮锻件的方法.pdf
用分散产品制成制品的方法.pdf
铣床加工大螺旋角斜齿轮法.pdf
镦锻棒坯的方法及装置.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