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成型模具.pdf
《注塑成型模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塑成型模具.pdf(29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1070162.1 (22)申请日 2019.11.05 (30)优先权数据 2018-223308 2018.11.29 JP (71)申请人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爱知县丰田市 (72)发明人 小野寺州飞鸟秀明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代理人 吕琳朴秀玉 (51)Int.Cl. B29C 45/36(2006.01) (54)发明名称 注塑成型模具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注塑成型模具, 其具备在模 具打开/关闭方向相。
2、对移动的固定模和可动模, 在合模状态下形成于固定模与可动模之间的型 腔包括以沿着模具打开/关闭方向和第一正交方 向的方式延伸的侧方型腔部。 该注塑成型模具具 备脱模型芯和追随型芯, 脱模型芯和追随型芯在 第二正交方向跨固定模和可动模地划分出侧方 型腔部的端部。 脱模型芯和追随型芯被配置为: 在合模状态下, 跨固定模和可动模地划分出侧方 型腔部的端部的同时能够在第二正交方向移动, 并且在第二正交方向实质上无游隙地与固定模 卡合。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13页 附图14页 CN 111231238 A 2020.06.05 CN 111231238 A 1.一种注塑成型模具, 具备在模具打开/关闭。
3、方向相对移动的、 成型出成型品的外表面 侧的外模和成型出成型品的内表面侧的内模, 在合模状态下形成于该外模与该内模之间的 型腔包括以沿着模具打开/关闭方向和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正交的第一正交方向的方式 延伸的第一型腔部, 所述注塑成型模具的特征在于, 还具备型芯, 所述型芯在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和第一正交方向正交的第二正交方向 跨所述外模和所述内模地划分出所述第一型腔部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型芯被配置为: 在合模状态下, 跨所述外模和所述内模地划分出所述端部的同时 能够在第二正交方向移动, 并且在第二正交方向实质上无游隙地与所述外模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成型模具, 其特征在于。
4、, 所述型芯与所述外模通过凸部和凹部进行卡合, 所述凸部设于所述型芯和所述外模中 的任意一方, 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突出, 所述凹部能够供该凸部嵌合, 设于所述型芯和所 述外模中的任意另一方, 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凹陷。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注塑成型模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型芯划分出所述第一型腔部中的第一正交方向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 在第二正交 方向具有游隙地装配于所述内模中的不形成所述型腔的部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注塑成型模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型芯构成为能够在第一正交方向移动的滑动型芯。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注塑成型模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型芯划分出所述第一型。
5、腔部中的模具打开/关闭方向的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注塑成型模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型腔部具有与所述成型品中的相对长的倒扣部对应的、 从模具打开/关闭方 向的端部向所述内模侧在第二正交方向延伸的第二型腔部, 所述型芯具有内侧型芯部和外侧型芯部, 所述内侧型芯部和外侧型芯部以能够在第二 正交方向分开的方式组合, 并且在组合的状态下共同划分出所述第二型腔部, 所述外侧型芯部被配置为在合模状态下在第二正交方向实质上无游隙地与所述外模 卡合, 所述注塑成型模具还具备在合模状态下禁止所述内侧型芯部与所述外侧型芯部分开 的禁止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注塑成型模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
6、禁止单元具有: 第一孔部, 形成于所述内侧型芯部, 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延伸; 第二孔部, 在所述内侧型芯部与所述外侧型芯部组合的状态下轴心与所述第一孔部一 致, 形成于所述外侧型芯部, 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延伸; 定位销, 被插入所述第二孔部; 以及 弹簧, 对所述定位销向模具打开/关闭方向上的所述第一孔部的相反侧施力, 所述定位销被配置为: 在合模状态下, 被所述外模推压, 由此克服所述弹簧的施加力而 被插入所述第一孔部。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111231238 A 2 注塑成型模具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注塑成型模具, 特别是, 涉及一种具有以沿着模具打开/关闭。
7、方向 和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方式延伸的型腔的注塑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0002 在注塑成型中, 通过向形成于成型出成型品的外表面侧的外模与成型出成型品的 内表面侧的内模之间的型腔(空间)注入熔融树脂来成型出成型品, 当成型品大型化时, 为 了使熔融树脂遍布型腔内, 需要高的注塑压力。 0003 因此, 在注塑成型出相对大型的成型品的情况下, 恐怕外模与内模的接合面(模具 分开面)会因高的注塑压力而打开, 熔融树脂进入打开的模具分开面, 在成型品中产生飞 边。 0004 因此, 例如在日本特开2008168547中公开了一种模具, 其具备中央部镶块、 底 盘、 外框部板以及多个构成片。
8、, 与固定于外框部板的构成片对置的构成片能够通过第一浮 动机构在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 并且被施力单元向中央部镶块的方向施 力, 能够通过第二浮动机构来应对中央部镶块、 底盘的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正交的方向的 变形/移动。 0005 根据该日本特开2008168547的模具, 能够利用能够通过第一浮动机构进行移动 且被向中央部镶块的方向施力的构成片来吸收构成构件间的热膨胀差, 并且能够通过第二 浮动机构来抑制中央部镶块、 底盘的变形和翘曲的发生。 0006 如所述日本特开2008168547的模具那样, 在成型出平板等比较简单的形状的成 型品的情况下, 成型时的树脂压力比较均等地。
9、施加于镶块、 构成片, 并且施加于与模具打 开/关闭方向相同的方向, 因此, 能够通过施加使模具分开面不打开的合模力来抑制飞边的 产生。 0007 然而, 在成型出车辆的保险杠等大型且比较复杂的形状的设计部件的情况下, 在 沿着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型腔部(例如与保险杠正面部对应)中, 树脂压力 施加于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 另一方面, 在沿着模具打开/关闭方向的型 腔部(例如与保险杠侧面部对应)中, 有时树脂压力施加于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大致正交 的方向。 这样, 当树脂压力施加于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不同的方向时, 合模力不以克服树 脂压力的方式发挥作用, 因此, 在。
10、模具强度相对于树脂压力不足的情况下, 恐怕外模会在弹 性区域变形而模具分开面打开, 熔融树脂进入打开的模具分开面, 由此产生飞边。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是鉴于这点而完成的, 其目的在于, 提供如下技术: 在具有以沿着模具打 开/关闭方向和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方式延伸的型腔部的注塑成型模具中, 抑制在成型时因模具构成部件的打开而产生飞边。 0009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 在本发明的注塑成型模具中, 使划分出在成型时树脂压力施 说明书 1/13 页 3 CN 111231238 A 3 加于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不同的方向的型腔部的端部的型芯维持划分出该端部的状态的 同时, 使该型芯。
11、追随外模的变形。 0010 具体而言, 本发明以注塑成型模具为对象, 所述注塑成型模具具备在模具打开/关 闭方向相对移动的、 成型出成型品的外表面侧的外模和成型出成型品的内表面侧的内模, 在合模状态下形成于该外模与该内模之间的型腔包括以沿着模具打开/关闭方向和与模具 打开/关闭方向正交的第一正交方向的方式延伸的第一型腔部。 0011 并且, 所述注塑成型模具的特征在于, 还具备型芯, 所述型芯在与模具打开/关闭 方向和第一正交方向正交的第二正交方向跨所述外模和所述内模地划分出所述第一型腔 部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型芯被配置为: 在合模状态下, 跨所述外模和所述内模地划分 出所述端部的同时能。
12、够在第二正交方向移动, 并且在第二正交方向实质上无游隙地与所述 外模卡合。 0012 在该构成中, 注塑成型模具的型腔包括以沿着模具打开/关闭方向和第一正交方 向的方式延伸的第一型腔部, 因此, 外模中的划分出第一型腔部的部位有时会因成型时的 树脂压力而在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和第一正交方向正交的方向(第二正交方向)向外侧变 形。 0013 在此, 划分出第一型腔部的端部的型芯被配置为: 在合模状态下, 能够在第二正交 方向移动, 并且在第二正交方向实质上无游隙地与外模卡合, 因此, 当外模因成型时的树脂 压力而变形时, 追随外模而向第二正交方向外侧移动。 在该情况下, 在追随外模而移动的型 芯。
13、与内模之间, 在第二正交方向产生间隙, 但型芯在跨外模和内模地划分出第一型腔部的 端部的同时进行移动, 换言之, 在与第一型腔部无关的位置产生间隙, 因此熔融树脂不会进 入该间隙。 这样, 在第一型腔部的端部, 即使外模与内模的间隔扩大, 也会维持通过型芯划 分出第一型腔部的端部的状态, 因此能够抑制因外模和内模的打开而产生飞边。 0014 根据以上内容, 在具有以沿着模具打开/关闭方向和第一正交方向的方式延伸的 型腔部的注塑成型模具中, 换言之, 在具有在成型时树脂压力施加于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 不同的方向的型腔部的注塑成型模具中, 能够抑制在成型时因模具构成部件(外模和内模) 的打开而产生。
14、飞边。 0015 此外, 在所述注塑成型模具中, 可以是如下构成, 即, 所述型芯与所述外模通过凸 部和凹部进行卡合, 所述凸部设于所述型芯和所述外模中的任意一方, 在模具打开/关闭方 向突出, 所述凹部能够供该凸部嵌合, 设于所述型芯和所述外模中的任意另一方, 在模具打 开/关闭方向凹陷。 0016 根据该构成, 当外模与内模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相对接近时, 凸部嵌入凹部, 因 此能够通过简单的构成实现在合模状态下在第二正交方向实质上无游隙地与外模卡合的 型芯。 另一方面, 当外模与内模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相对远离时, 凸部从凹部脱出, 因此, 即使在设有型芯的情况下, 也能够进行外模与内模。
15、的开模, 而不需要复杂的操作。 0017 而且, 在所述注塑成型模具中, 可以是如下构成, 即, 所述型芯划分出所述第一型 腔部中的第一正交方向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 在第二正交方向具有游隙地装配于所述内模 中的不形成所述型腔的部位。 0018 在该构成中, 当型芯追随外模而向第二正交方向外侧移动时, 在内模与型芯之间 产生间隙, 但型芯装配于内模中的不形成型腔的部位, 因此, 熔融树脂不会进入该间隙, 能 说明书 2/13 页 4 CN 111231238 A 4 够抑制在成型品的第一正交方向的端部产生飞边。 此外, 与外模卡合的型芯仅能够在游隙 的范围内在第二正交方向移动, 因此, 能够在一。
16、定程度上允许外模向第二正交方向外侧的 变形, 并且限制外模的过度变形。 0019 再者, 与大多设有倒扣(undercut)的、 第一型腔部中的模具打开/关闭方向的端部 不同, 在通过型芯划分出第一型腔部中的第一正交方向的端部的情况下, 在将成型品从内 模进行脱模时, 型芯很少会成为障碍。 但是, 根据成型品的第一正交方向的端部的形状, 有 时在不存在划分出端部的型芯的情况下能更顺畅地进行脱模。 0020 因此, 在所述注塑成型模具中, 可以是, 所述型芯构成为能够在第一正交方向移动 的滑动型芯。 0021 根据该构成, 若在使型芯向第一正交方向内侧移动后进行合模, 则能够容易地实 现由型芯划。
17、分出第一型腔部中的第一正交方向的端部的状态, 由此, 能够在抑制飞边的产 生的同时成型出成型品。 此外, 若在开模后使型芯向第一正交方向外侧移动, 则成型品的第 一正交方向的端部被释放, 因此能够更顺畅地进行成型品从内模的脱模。 0022 此外, 在所述注塑成型模具中, 可以是如下构成, 即, 所述型芯划分出所述第一型 腔部中的模具打开/关闭方向的端部。 0023 根据该构成, 能够抑制在大多形成有倒扣部的、 成型品的模具打开/关闭方向的端 部产生飞边。 0024 再者, 在通过型芯划分出第一型腔部中的模具打开/关闭方向的端部的情况下, 该 型芯作为针对成型品的倒扣部的脱模型芯发挥功能, 但若。
18、脱模型芯在第二正交方向上的动 作量大(倒扣部相对长), 则在脱模时, 有时会因与脱模型芯的干涉而损伤成型品。 因此, 考 虑将脱模型芯在第二正交方向分开为内侧部件和外侧部件, 脱模时在外侧部件和成型品设 置间隙。 然而, 若将脱模型芯在第二正交方向分开为内侧部件和外侧部件, 则当在成型时外 侧部件追随外模而移动时, 有时会在内侧部件与外侧部件之间产生间隙, 熔融树脂进入该 间隙, 会在成型品中产生飞边等。 0025 因此, 在所述注塑成型模具中, 可以是如下构成, 即, 所述第一型腔部具有与所述 成型品中的相对长的倒扣部对应的、 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的端部向所述内模侧在第二正 交方向延伸的第二。
19、型腔部, 所述型芯具有内侧型芯部和外侧型芯部, 所述内侧型芯部和外 侧型芯部以能够在第二正交方向分开的方式组合, 并且在组合的状态下共同划分出所述第 二型腔部, 所述外侧型芯部被配置为在合模状态下在第二正交方向实质上无游隙地与所述 外模卡合, 所述注塑成型模具还具备在合模状态下禁止所述内侧型芯部与所述外侧型芯部 分开的禁止单元。 0026 根据该构成, 型芯具有内侧型芯部和外侧型芯部, 所述内侧型芯部和外侧型芯部 以能够在第二正交方向分开的方式组合, 并且在组合的状态下共同划分出与倒扣部对应的 第二型腔部, 因此, 通过在脱模时将内侧型芯部与外侧型芯部分开, 并使外侧型芯部从倒扣 部分离, 能。
20、够抑制成型品因与脱模型芯的干涉而损伤。 0027 此外, 由于具备在合模状态下禁止内侧型芯部与外侧型芯部分开的禁止单元, 因 此, 即使在第二正交方向实质上无游隙地与外模卡合的外侧型芯部追随外模而向第二正交 方向外侧移动, 内侧型芯部也与外侧型芯部一起移动, 因此能够抑制成型时在内侧型芯部 与外侧型芯部之间产生间隙。 说明书 3/13 页 5 CN 111231238 A 5 0028 根据以上内容, 能够抑制在成型时因模具构成部件(内侧型芯部和外侧型芯部)的 打开而产生飞边, 并且能够抑制成型品损伤。 0029 而且, 在所述注塑成型模具中, 可以是, 所述禁止单元具有: 第一孔部, 形成于。
21、所述 内侧型芯部, 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延伸; 第二孔部, 在所述内侧型芯部与所述外侧型芯部 组合的状态下轴心与所述第一孔部一致, 形成于所述外侧型芯部, 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延 伸; 定位销, 被插入所述第二孔部; 以及弹簧, 对所述定位销向模具打开/关闭方向上的所述 第一孔部的相反侧施力, 所述定位销被配置为: 在合模状态下, 被所述外模推压, 由此克服 所述弹簧的施加力而被插入所述第一孔部。 0030 根据该构成, 在合模状态下, 被插入外侧型芯部的第二孔部的定位销被外模推压, 由此克服弹簧的施加力而被插入内侧型芯部的第一孔部, 因此能够禁止内侧型芯部与外侧 型芯部分开。 另一方面, 在。
22、开模状态下, 定位销因弹簧的施加力而从第一孔部脱出, 因此, 能 够将内侧型芯部与外侧型芯部在第二正交方向分开, 由此, 能够使外侧型芯部与倒扣部分 离。 0031 如以上说明那样, 根据本发明的注塑成型模具, 能够抑制在成型时因模具构成部 件的打开而产生飞边。 附图说明 0032 以下, 参照附图, 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 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进行 说明, 其中, 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 其中: 0033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注塑成型模具的图。 0034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使用注塑成型模具成型出的保险杠的立体图。 0035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注塑成型模具的。
23、概念图。 0036 图4A是示意性地对脱模型芯进行说明的图, 是表示注塑成型模具中的脱模型芯的 配置位置的图。 0037 图4B是示意性地对成型时的脱模型芯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0038 图5是示意性地对追随型芯进行说明的图。 0039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追随型芯的立体图。 0040 图7A是示意性地对追随型芯的装配构造进行说明的图。 0041 图7B是示意性地对追随型芯的装配构造进行说明的图。 0042 图8是图5的VIIIVIII线的向视剖视图。 0043 图9A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追随型芯的立体图。 0044 图9B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追随型芯的侧视图。 00。
24、45 图10是示意性地对追随型芯的移动方向进行说明的图。 0046 图11A是示意性地对追随型芯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0047 图11B是示意性地对追随型芯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0048 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注塑成型模具的图。 0049 图13A是示意性地对脱模型芯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0050 图13B是示意性地对脱模型芯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0051 图13C是示意性地对脱模型芯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说明书 4/13 页 6 CN 111231238 A 6 0052 图13D是示意性地对脱模型芯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0053 图13E是示意性地对脱模型芯的动作进行说明。
25、的图。 0054 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以往例1的注塑成型模具的图。 0055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以往例2的注塑成型模具的图。 0056 图16A是图15的XVIXVI线的向视剖视图。 0057 图16B是图15的XVIXVI线的向视剖视图。 0058 图17A是示意性地对脱模时的脱模型芯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0059 图17B是示意性地对脱模时的脱模型芯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0060 图17C是示意性地对脱模时的脱模型芯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0061 图17D是示意性地对脱模时的脱模型芯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0062 图18是示意性地对分开式的脱模型芯的问题点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
26、063 以下, 基于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 0064 (实施方式1) 0065 注塑成型模具 0066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注塑成型模具1的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使用 注塑成型模具1成型出的保险杠90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 该注塑成型模具1具备相对移动的 固定模10和可动模20、 脱模型芯30以及追随型芯40, 通过向由这些固定模10、 可动模20、 脱 模型芯30以及追随型芯40划分出的型腔3注入熔融树脂, 来成型出图2所示那样的车辆用的 保险杠(成型品)90。 0067 如图2所示, 保险杠90具有: 正面部90a, 以沿着车宽方向(箭头W)和车辆上下方向 (箭。
27、头H)的方式延伸; 侧面部90b, 从正面部90a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向车辆前后方向(箭头L) 延伸; 以及部位90c, 从侧面部90b的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 0068 当在注塑成型模具1内以图3所示那样的姿势成型出保险杠90时, 在以下的说明 中, 将固定模10与可动模20的相对移动方向(箭头Z)称为 “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 , 将与模具 打开/关闭方向Z正交的方向(箭头Y)称为 “第一正交方向Y” , 将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和第 一正交方向Y正交的方向(箭头X)称为 “第二正交方向X” 。 于是, 注塑成型模具1的型腔3包 括: 上方型腔部4, 与正面部90a对应, 以沿着第一正交方向。
28、Y和第二正交方向X的方式延伸; 以及侧方型腔部(第一型腔部)5, 与侧面部90b对应, 以沿着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和第一正 交方向Y的方式延伸。 需要说明的是, 部位90c是形成于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大致垂直的 方向的、 被称为所谓倒扣部的部分, 在侧方型腔部5的下端部中的向第二正交方向X内侧延 伸的空间部5a内成型出。 0069 如图1所示, 固定模(外模)10隔着装配板12装配于成型机(未图示), 并且具有供后 述的引导销23插入的引导销衬套13。 此外, 在固定模10形成有直浇道(sprue)14, 通过该直 浇道14将熔融树脂注入注塑成型模具1内。 0070 另一方面, 如图1所示,。
29、 可动模(内模)20隔着装配板22装配于成型机(未图示), 并 且具有引导销23。 可动模20被配置为: 以接近固定模10的方式上升, 或者以远离固定模10的 方式下降。 此时, 引导销23被插入引导销衬套13, 由此固定模10和可动模20在适当的位置在 说明书 5/13 页 7 CN 111231238 A 7 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相对移动。 此外, 在可动模20的下侧部分20b, 在其内部以能够相对于 该下侧部分20b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相对移动的方式设有升降板25, 另一方面, 在可动模 20的上侧部分20a, 在其内部以能够相对于该上侧部分20a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相对移动 的方式。
30、设有顶出型芯26。 这些升降板25和顶出型芯26通过设为能够相对于上侧部分20a在 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滑动的顶出杆26a连结。 通过这样的构成, 当在脱模时升降板25通过成 型机的气缸杆24的升降动作而升降时, 顶出型芯26随之相对于上侧部分20a升降, 由此使成 型品90从可动模20起模。 需要说明的是, 在图1以外的附图中, 为了容易观察图, 省略直浇道 14、 气缸杆24、 升降板25、 顶出杆26a、 顶出型芯26等的图示。 0071 在固定模10形成有向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上侧凹陷的凹面11, 另一方面, 在可动 模20形成有向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上侧凸出的的凸面21, 在可动模2。
31、0最接近固定模10的合 模状态下, 在固定模10的凹面11与可动模20的凸面21之间形成有上述的型腔3。 由此, 凹面 11成型出保险杠90的外表面侧, 另一方面, 凸面21成型出保险杠90的内表面侧。 0072 因此, 在与技术方案的关系中, 固定模10相当于本发明所说的 “成型出成型品的外 表面侧的外模” , 可动模20相当于本发明所说的 “成型出成型品的内表面侧的内模” 。 此外, 上述的与侧面部90b对应的侧方型腔部5相当于本发明所说的 “以沿着模具打开/关闭方向 和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正交的第一正交方向的方式延伸的第一型腔部” 。 0073 接着, 对脱模型芯30和追随型芯40进行说。
32、明, 但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 在此之前, 先对以往例1和以往例2的注塑成型模具101、 201进行说明。 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以往例1的 注塑成型模具101的图,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以往例2的注塑成型模具201的图, 图16A、 图 16B是图15的XVIXVI线的向视剖视图。 需要说明的是, 在图14、 图15以及图16A中, 为了容 易观察图, 省略了填充于型腔103、 上方型腔部204以及侧方型腔部205的熔融树脂的图示。 0074 在以往例1的注塑成型模具101中, 如图14所示, 通过向形成于固定模110与可动模 120之间的型腔103注入熔融树脂来成型出成型品, 但当成型品大型化。
33、时, 为了使熔融树脂 遍布型腔103内, 需要高的注塑压力。 因此, 在注塑成型出相对大型的成型品的情况下, 模具 打开/关闭方向(图14的上下方向)上的固定模110与可动模120的接合面(模具分开面)108 有时会因高的注塑压力而打开, 熔融树脂进入打开的模具分开面108, 在成型品中产生飞 边。 0075 但是, 如以往例1的注塑成型模具101那样, 在成型出平板等比较简单的形状的成 型品的情况下, 成型时的树脂压力(参照实心箭头)施加于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相同的方 向, 因此, 能够通过施加使模具分开面108不打开的合模力(参照空心箭头)来抑制飞边的产 生。 0076 与此相对, 如以往。
34、例2的注塑成型模具201那样, 在与本实施方式同样地成型出相 对大型且比较复杂的形状的设计部件的情况下, 在上方型腔部204中, 树脂压力(参照实心 箭头)施加于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图15的上下方向)相同的方向, 另一方面, 在侧方型腔 部205中, 树脂压力(参照点箭头)施加于第二正交方向(图15的左右方向)。 这样, 当树脂压 力施加于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不同的方向时, 合模力(参照空心箭头)不以克服树脂压力 的方式发挥作用, 因此, 在模具强度相对于树脂压力不足的情况下, 如图15的虚线所示, 固 定模210在弹性区域向外侧变形, 模具打开/关闭方向上的固定模210与可动模220的模具。
35、分 开面208打开, 由此有时会产生飞边。 说明书 6/13 页 8 CN 111231238 A 8 0077 此外, 在侧方型腔部205中, 在第一正交方向(图15的纸面正交方向)的端部, 也大 多如图16A所示设定有第二正交方向上的模具分开面209。 因此, 如图16B所示, 当固定模210 因成型时的树脂压力(参照点箭头)而在弹性区域向第二正交方向外侧变形时(参照实心箭 头), 如空心箭头所示, 有时第二正交方向上的模具分开面209打开, 熔融树脂进入打开的模 具分开面209, 由此会产生飞边。 0078 因此, 在本实施方式中, 使划分出在成型时树脂压力施加于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 Z。
36、不同的方向的侧方型腔部5的端部的型芯30、 40维持划分出该端部的状态的同时, 使该型 芯30、 40追随固定模10的变形。 0079 具体而言, 在本实施方式的注塑成型模具1中, 如图1所示, 将在第二正交方向X跨 固定模10和可动模20地划分出侧方型腔部5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的脱模型芯30和追随型芯 40配置为: 划分出侧方型腔部5的端部的同时能够在第二正交方向X移动, 并且在第二正交 方向X实质上无游隙地与固定模10卡合。 以下, 将脱模型芯30和追随型芯40分开, 分别进行 详细说明。 0080 脱模型芯 0081 图4A、 图4B是示意性地对脱模型芯30进行说明的图, 图4A是表示注塑。
37、成型模具1中 的脱模型芯30的配置位置的图, 图4B是示意性地对成型时的脱模型芯30的动作进行说明的 图。 需要说明的是, 在图4A、 图4B中, 为了容易观察图, 省略了填充于型腔3的熔融树脂的图 示。 此外, 在图4B中, 为了容易观察图, 夸张地示出了间隙G1。 0082 脱模型芯30形成为在第一正交方向Y延伸的长条状, 如图4A所示, 在第二正交方向 X跨固定模10和可动模20地遍及第一正交方向Y的全长划分出侧方型腔部5中的模具打开/ 关闭方向Z的下端部(与保险杠90的侧面部90b的端部对应的部位)。 更详细而言, 在脱模型 芯30形成有在第一正交方向Y延伸的凹条部31, 通过该凹条部。
38、31划分出设于侧方型腔部5的 下端部的空间部5a。 0083 此外, 脱模型芯30嵌入形成于可动模20的挖入部27, 但未固定于可动模20, 而是被 配置为能够在第二正交方向X移动。 而且, 在脱模型芯30形成有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突出 的凸部33, 该凸部33实质上无游隙地嵌合(卡合)于形成于固定模10的在模具打开/关闭方 向Z凹陷的凹部15。 0084 当在将如上所述形成的脱模型芯30嵌入可动模20的挖入部27后, 使可动模20接近 固定模10进行合模时, 脱模型芯30的凸部33与固定模10的凹部15嵌合, 另一方面, 当使可动 模20与固定模10分离进行开模时, 凸部33从凹部15脱离。
39、。 这样, 脱模型芯30与固定模10在模 具打开/关闭方向Z可拆装地卡合, 但在合模状态下, 凸部33实质上无游隙地嵌合于凹部15, 因此, 当固定模10在弹性区域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变形时, 脱模型芯30追随固定模10而向 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移动。 0085 当脱模型芯30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移动时, 如图4B所示, 在可动模20与脱模型芯 30之间产生间隙G1, 但该间隙G1在与侧方型腔部5无关的位置产生, 因此不会产生以往例2 的注塑成型模具201那样的飞边。 此外, 当脱模型芯30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移动时, 凹条部 31的位置从双点划线所示的原来的位置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稍微偏移, 。
40、但会维持通过凹 条部31划分出空间部5a的状态。 这样, 若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脱模型芯30, 则因固定模10向第 二正交方向X外侧变形, 成型品(保险杠90的侧面部90b)的厚度稍微变厚, 但脱模型芯30会 说明书 7/13 页 9 CN 111231238 A 9 追随固定模10而跨固定模10和可动模20地划分出空间部5a的同时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移 动, 因此能够抑制在成型品90中产生飞边。 0086 追随型芯 0087 在本实施方式中, 即使固定模10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变形, 如上所述, 也能够通 过脱模型芯30来抑制侧方型腔部5中的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的下端部处的飞边的产生。 此 外,。
41、 如图4A所示, 通过使固定模10的开口销(cotter)18与可动模20接触, 有时也能够抑制箭 头A所示那样的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的下端部处的固定模10的变形自身。 0088 但是, 即使能够抑制侧方型腔部5中的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的下端部处的固定模 10的变形, 如图4A的箭头B所示, 侧方型腔部5有时也会中部鼓起。 这样, 当侧方型腔部5中部 鼓起时, 与图16B同样地, 有时因第二正交方向X上的模具分开面打开而产生飞边。 0089 因此, 在本实施方式中, 如图1所示, 一并使用脱模型芯30和追随型芯40。 图5是示 意性地对追随型芯40进行说明的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追随型芯40。
42、的立体图, 图7A、 图7B 是示意性地对追随型芯40的装配构造进行说明的图, 图8是图5的VIIIVIII线的向视剖视 图。 需要说明的是, 在图5和图8中, 为了容易观察图, 省略了填充于型腔3的熔融树脂的图 示。 此外, 在图8中, 为了容易观察图, 夸张地示出了间隙G2。 而且, 图6示出了图3中的第一正 交方向Y里侧的追随型芯40。 0090 如图5所示, 追随型芯40划分出侧方型腔部5中的第一正交方向Y的端部(与保险杠 90的侧面部90b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对应的部位)的一部分。 这样, 追随型芯40划分出向第二 正交方向X外侧倾斜的同时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延伸的、 侧方型腔部5中的。
43、第一正交方向 Y的端部, 因此, 如图6所示, 形成为斜向倾斜的大致柱状。 如图8所示, 在该追随型芯40形成 有以沿着侧方型腔部5的形状的方式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延伸的凹条部41。 追随型芯40 设为在第二正交方向X跨于固定模10和可动模20, 通过该凹条部41划分出侧方型腔部5中的 第一正交方向Y的端部的空间部5b。 就是说, 在本实施方式中, 与通过固定模210和可动模 220形成了模具分开面209的以往例2的注塑成型模具201不同, 通过固定模10、 可动模20以 及追随型芯40形成了模具分开面9(参照图6)。 0091 此外, 如图7A所示, 追随型芯40嵌入形成于可动模20的挖入。
44、部28, 并且被配置为能 够相对于可动模20在第二正交方向X移动。 更详细而言, 追随型芯40嵌入可动模20中的、 形 成于比侧方型腔部5靠第二正交方向X内侧的挖入部28, 并且被组装为由于利用螺栓48、 49 装配至挖入部28的上下的压板46、 47而不会从可动模20脱离。 但是, 追随型芯40并不是被压 板46、 47固定于可动模20, 而是在追随型芯40的上侧抵接部42和下侧抵接部43与上下的压 板46、 47之间在第二正交方向X设有间隙C1。 就是说, 追随型芯40在第二正交方向X具有游隙 地装配于可动模20中的不形成型腔3的部位。 由此, 如图7B所示, 追随型芯40能够在挖入部 2。
45、8与压板46、 47之间在第二正交方向X移动, 直至上侧抵接部42和下侧抵接部43与压板46、 47接触。 0092 而且, 如图5图7B所示, 在追随型芯40形成有在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突出的凸部 44、 45, 该凸部44、 45实质上无游隙地嵌合(卡合)于形成于固定模10的在模具打开/关闭方 向Z凹陷的凹部16、 17。 0093 对于如上所述形成的追随型芯40而言, 当使可动模20接近固定模10进行合模时, 追随型芯40的凸部44、 45嵌合于固定模10的凹部16、 17, 另一方面, 当使可动模20与固定模 说明书 8/13 页 10 CN 111231238 A 10 10分离进行。
46、开模时, 凸部44、 45从凹部16、 17脱离。 这样, 追随型芯40与固定模10在模具打 开/关闭方向Z可拆装地卡合, 但在合模状态下, 凸部44、 45实质上无游隙地嵌合于凹部16、 17, 因此, 当固定模10在弹性区域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变形时, 追随型芯40被向第二正交 方向X外侧拉动。 追随型芯40能够在游隙(间隙C1)的范围内在第二正交方向X移动, 因此, 如 图5所示, 追随型芯40追随固定模10的变形而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移动。 由此, 能够在一定 程度上允许固定模10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的变形, 并且通过上侧抵接部42和下侧抵接部 43与压板46、 47接触来限制固定模1。
47、0的过度变形。 0094 如图8的空心箭头所示, 当追随型芯40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移动时, 在可动模20 与追随型芯40之间产生间隙G2, 但该间隙G2在与侧方型腔部5无关的位置产生, 因此不会产 生以往例2的注塑成型模具201那样的飞边。 此外, 当追随型芯40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移动 时, 凹条部41的位置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稍微偏移, 但会维持通过凹条部41划分出空间部 5b的状态。 这样, 若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追随型芯40, 则因固定模10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变 形, 成型品(保险杠90的侧面部90b)的厚度稍微变厚, 但追随型芯40会追随固定模10而跨固 定模10和可动模20地划分出。
48、空间部5b的同时向第二正交方向X外侧移动, 因此能够抑制在 成型品90中产生飞边。 0095 如上所述, 根据本实施方式, 在具有以沿着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和第一正交方向Y 的方式延伸的侧方型腔部5的注塑成型模具1中, 换言之, 在具有在成型时树脂压力施加于 与模具打开/关闭方向Z不同的方向的型腔部的注塑成型模具1中, 通过设置脱模型芯30和 追随型芯40这样的简单的构成, 能够抑制在成型时因模具构成部件(固定模10和可动模20) 的打开而产生飞边。 0096 变形例 0097 本变形例在追随型芯50构成为滑动型芯这点与所述实施方式1不同。 以下, 以与实 施方式1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0。
49、098 如所述图8所示, 在通过追随型芯40划分出侧方型腔部5中的第一正交方向Y的端 部的情况下, 相对于在侧方型腔部5内成型出的成型品90, 将可动模20和追随型芯40在图8 的纸面正交方向拔出, 因此在脱模时追随型芯40很少会成为障碍。 然而, 根据成型品90的第 一正交方向Y的端部的形状, 有时在脱模时不存在追随型芯40的情况下能更顺畅地进行从 可动模20的脱模。 0099 因此, 在本变形例中, 将追随型芯50构成为能够在第一正交方向Y移动的滑动型 芯。 图9A、 图9B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变形例的追随型芯50的图, 图9A是立体图, 图9B是侧视图。 此外, 图10是示意性地对追随型芯5。
50、0的移动方向进行说明的图, 图11A、 图11B是示意性地对 追随型芯50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0100 如图9A、 图9B所示, 追随型芯50与追随型芯40同样地形成为斜向倾斜的大致柱状。 追随型芯50设为在第二正交方向X跨于固定模10和可动模20, 通过图9B所示的凹条部51划 分出侧方型腔部5中的第一正交方向Y的端部。 0101 此外, 追随型芯50与追随型芯40同样地嵌入形成于可动模20的挖入部28, 并且被 利用螺栓装配于挖入部28的上下的压板56、 57在第二正交方向X具有游隙(间隙)地装配。 但 是, 与追随型芯40的情况不同, 如图9A所示, 压板56、 57在第一正交方向Y延。
- 内容关键字: 注塑 成型 模具
相机模块.pdf
具有防堵机构的浆水处理用滤筛装置.pdf
打包设备.pdf
可回收动脉瘤辅助支架及输送系统.pdf
电梯井道相邻房间的复合隔声墙体构造.pdf
灯具的免接电线的导电铜片触点结构.pdf
管式反应器.pdf
陶瓷纤维管.pdf
留孔装置.pdf
冲压机用的送料机构.pdf
玻璃装饰条组装装置.pdf
电缆抗拉强度检测装置.pdf
电网建设的架线机.pdf
家电玻璃多向磨边机.pdf
用于土壤肥料的均匀泼洒机构.pdf
漏电电流检测仪及防护组件.pdf
洁净室多重复合杀菌过滤风口结构.pdf
纸垛自动整理装置.pdf
有机废气、有机废液及烟气的协同处理系统.pdf
铜锭抛光用夹具.pdf
指纹取景器.pdf
新型电动自楔式安全制动器.pdf
新型血糖试纸盒.pdf
中远距离传输零中频接收机电路.pdf
纳米铁强化磺胺废水厌氧消化的方法.pdf
鱼缸除垢机器人.pdf
可变形手持便携式三防平板电脑.pdf
步进电机散热方法、系统及介质.pdf
建筑施工降尘设备.pdf
防水防潮型家用可燃气体探测器.pdf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实验室安全管理策略确定方法及装置.pdf
基于双边带光频梳的快速布里渊光学时域分析仪.pdf
一种用于火炸药现场快速检测的表面增强拉曼基底的制备方法.pdf
一种生物杀虫化肥的制备方法.pdf
芯片级载气流速流向传感器及其检测控制系统.pdf
便携式一卡通显示装置.pdf
一种高性能耐磨浇铸尼龙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pdf
一种智能交通运维管理系统.pdf
一种连续温度范围内金属电阻率变化测试装置.pdf
一种快速绘制背景的方法及系统.pdf
可快换的柔性电路板排插压入检测组件.pdf
一种增强地力的农作物生物复合肥.pdf
一种城轨车辆的动态电缆布线测试装置.pdf
智能运维管理系统.pdf
一种聚酯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和用途.pdf
识别旅客滞留安检通道时间的方法和设备、安检系统.pdf
包括苯并噁嗪组分和带有仲胺端基的丙烯腈-丁二烯共聚物作为增韧剂的可热固化的组合物.pdf
一种用于智慧教学系统的教学管理方法及装置.pdf
聚氨酯界面特异性亲和多肽及其筛选方法.pdf
纸基微流控芯片阳极电流检测水污染物生物毒性的方法.pdf
一种用于栽培紫薯的蓄水层.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