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技术在分布式能源调控上的控制系统.pdf

上传人:二狗 文档编号:10649820 上传时间:2021-08-06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63.0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5G技术在分布式能源调控上的控制系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5G技术在分布式能源调控上的控制系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5G技术在分布式能源调控上的控制系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文档描述:

《5G技术在分布式能源调控上的控制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G技术在分布式能源调控上的控制系统.pdf(9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1406393.5 (22)申请日 2019.12.31 (71)申请人 南京优米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211800 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南京 软件园 (西区) 团结路99号孵鹰大厦C 座305室 (72)发明人 周成华王德喜田峰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恒泰铭睿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11642 代理人 王雨 (51)Int.Cl. G05B 19/042(2006.01) (54)发明名称 5G技术在分布式能源调控上的控制系统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分布式能。

2、源调控技术领域, 且公 开了5G技术在分布式能源调控上的控制系统, 包 括光伏板和外壳一, 所述光伏板的顶部固定连接 有支撑杆, 支撑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壳体, 壳体 的内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柱, 壳体的内部固定连 接有螺纹杆, 光伏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机; 通 过处理芯片、 外壳三、 转杆、 转板、 连接杆、 齿轮、 齿板之间的相互作用下, 可以使得当处理芯片感 应到制冷、 加热装置的温度与5G信号传递的温度 信号不一致时, 就会通过调节转轴的转动方向, 以此来使齿板上的不同的调温触点与感应触点 接触来让制冷、 加热装置调节随对应的温度, 以 此来达到冷、 热能的动态调节, 以保证使用者随 时可。

3、以使用最适宜的冷、 热能。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2页 CN 111123798 A 2020.05.08 CN 111123798 A 1.5G技术在分布式能源调控上的控制系统, 包括光伏板(1)和外壳一(2), 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伏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杆(3), 支撑杆(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壳体(4), 壳体 (4)的内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柱(5), 壳体(4)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螺纹杆(6), 光伏板(1)的顶 部固定连接有电机(7), 电机(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锥齿轮(8), 外壳一(2)的内部固定连接 有蓄电池(9), 外壳一(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外壳二(10), 外壳。

4、二(10)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磁 极一(11), 磁极一(1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弹簧(12), 弹簧(12)远离磁极一(11)的一端固定 连接有拨杆(13), 外壳二(10)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磁极二(14), 外壳一(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 连接柱(15), 连接柱(15)的内部镶嵌有处理芯片(16), 外壳一(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外壳三 (17), 外壳三(17)的内部活动连接有转杆(18), 转杆(18)的外部固定连接有转板(19), 转板 (19)的内部活动连接有连接杆(20), 外壳三(17)的内部活动连接有齿轮(21), 齿轮(21)的 外部活动连接有齿板(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5、5G技术在分布式能源调控上的控制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 体(4)的底部为材质硬度较高的塑料透明硬壳, 其顶部为材质较软的塑料透明软壳, 硬壳与 软壳的两侧连接处利用橡胶圈连接, 硬壳和软壳的内侧均固定有位置相对应的触点, 支撑 柱(5)的顶部与软壳活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5G技术在分布式能源调控上的控制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 纹杆(6)有两个且其底部固定连接有锥齿轮(8), 电机(7)顶部的锥齿轮(8)的外部啮合有另 一个锥齿轮(8), 该锥齿轮(8)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长杆, 长杆的两端均固定有锥齿轮(8), 该 锥齿轮(8)与螺纹杆(6)底部固定的锥齿轮(8)啮合。 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5G技术在分布式能源调控上的控制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拨 杆(13)通过转轮活动连接在外壳二(10)的内部, 且拨杆(13)的规格分别与磁极一(11)、 磁 极二(14)相匹配, 拨杆(13)采用金属铁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5G技术在分布式能源调控上的控制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 板(19)的内部开设有与连接杆(20)相匹配的小孔, 连接杆(20)的形状呈V型, 连接杆(20)的 数量不少于三个且均匀分布在转板(19)的边缘处, 转杆(18)、 转板(19)有两个, 并以连接杆 (20)的中线对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5G技术在分布式能源调控上的控。

7、制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 接杆(20)的规格与齿轮(21)相匹配, 齿轮(21)通过其内部固定的转轴活动连接在外壳三 (17)的内部, 齿板(22)远离齿轮(21)的一面均匀固定有调温触点, 齿板(22)中线左侧的为 冷控触点, 齿板(22)中线右侧的为热控触点, 连接柱(15)的底部固定有感应触点, 且位置与 调温触点相匹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5G技术在分布式能源调控上的控制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 极一(11)与蓄电池(9)、 转轴电连接, 磁极二(14)与蓄电池(9)电连接。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111123798 A 2 5G技术在分布式能源调控上的控制。

8、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分布式能源调控技术领域, 具体为5G技术在分布式能源调控上的控制 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分布式能源技术组合包括柴油和燃气往复式发动机、 燃气轮机、 燃料电池、 太阳能 电池板和小型风机。 虽然没有标准定义, 中国业界普遍认为分布式能源, 相对于传统的集中 供能方式而言, 是指将冷热电系统以小规模、 模块化、 分散式的方式布置在用户附近, 可独 立地输出冷、 热、 电能的系统。 分布式能源灵活性高且适于许多应用领域, 包括电力、 机械能 源和推进系统, 可独立工作或在集成式网络内一起工作, 以满足大型和小型能源用户的需 求。 0003 科学用能、 节约用。

9、能在能源短缺的今天显得越来越迫切和重要。 目前, 我国能源利 用效率低下, 能源加工、 转换、 贮运和终端利用的综合效率约为33, 这就使得我国在使用 能源的时候会造成大量的浪费, 传统的集中供能方式经常需要大规模的修理以及建设, 灵 活性也大大降低了, 这就使得集中供能方式将不会适用某些领域, 无法做到普及, 这就会制 约基础建设, 使我国在未来的发展变得缓慢, 供能方式的无法调控也会造成能源的浪费, 即 使在每家每户有调控的设备, 这就会增加使用成本, 并且无法做到动态变化, 对于调控的准 确做不到完美。 0004 所以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需要5G技术在分布式能源调控上的控制系统来解决。 。

10、发明内容 0005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提供了5G技术在分布式能源调控上的控制系统, 具 备动态调节、 自动调控的优点, 解决了我国在使用能源的时候会造成大量的浪费, 传统的集 中供能方式经常需要大规模的修理以及建设, 灵活性也大大降低了, 这就使得集中供能方 式将不会适用某些领域, 无法做到普及, 这就会制约基础建设, 使我国在未来的发展变得缓 慢, 供能方式的无法调控也会造成能源的浪费, 即使在每家每户有调控的设备, 这就会增加 使用成本, 并且无法做到动态变化, 对于调控的准确做不到完美的问题。 0007 (二)技术方案 0008 为实现上述动态调。

11、节、 自动调控的目的, 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G技术在分布 式能源调控上的控制系统, 包括光伏板和外壳一, 所述光伏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杆, 支 撑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壳体, 壳体的内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柱, 壳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螺 纹杆, 光伏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机, 电机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锥齿轮, 外壳一的内部固定连 接有蓄电池, 外壳一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外壳二, 外壳二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磁极一, 磁极一的 内部固定连接有弹簧, 弹簧远离磁极一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拨杆, 外壳二的内部固定连接有 磁极二, 外壳一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柱, 连接柱的内部镶嵌有处理芯片, 外壳一的内部固 说明书 1/5。

12、 页 3 CN 111123798 A 3 定连接有外壳三, 外壳三的内部活动连接有转杆, 转杆的外部固定连接有转板, 转板的内部 活动连接有连接杆, 外壳三的内部活动连接有齿轮, 齿轮的外部活动连接有齿板。 0009 优选的, 所述壳体的底部为材质硬度较高的塑料透明硬壳, 其顶部为材质较软的 塑料透明软壳, 硬壳与软壳的两侧连接处利用橡胶圈连接, 硬壳和软壳的内侧均固定有位 置相对应的触点, 支撑柱的顶部与软壳活动连接。 0010 优选的, 所述螺纹杆有两个且其底部固定连接有锥齿轮, 电机顶部的锥齿轮的外 部啮合有另一个锥齿轮, 该锥齿轮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长杆, 长杆的两端均固定有锥齿轮, 该。

13、 锥齿轮与螺纹杆底部固定的锥齿轮啮合。 0011 优选的, 所述拨杆通过转轮活动连接在外壳二的内部, 且拨杆的规格分别与磁极 一、 磁极二相匹配, 拨杆采用金属铁材料。 0012 优选的, 所述转板的内部开设有与连接杆相匹配的小孔, 连接杆的形状呈V型, 连 接杆的数量不少于三个且均匀分布在转板的边缘处, 转杆、 转板有两个, 并以连接杆的中线 对称。 0013 优选的, 所述连接杆的规格与齿轮相匹配, 齿轮通过其内部固定的转轴活动连接 在外壳三的内部, 齿板远离齿轮的一面均匀固定有调温触点, 齿板中线左侧的为冷控触点, 齿板中线右侧的为热控触点, 连接柱的底部固定有感应触点, 且位置与调温触。

14、点相匹配。 0014 优选的, 所述磁极一与蓄电池、 转轴电连接, 磁极二与蓄电池电连接。 0015 优选的, 所述处理芯片可以感应室内制冷、 加热装置的温度。 0016 优选的, 所述齿板上的冷控触点与制冷装置电连接; 热控触点与加热装置电连接, 多个调温触点对应不同的温度调节, 蓄电池与处理芯片电连接, 电机与处理芯片电连接, 转 杆与处理芯片电连接, 触点与电机电连接, 光伏板为蓄电池供电。 0017 优选的, 所述处理芯片可接收5G信号以及受到信号的控制。 0018 (三)有益效果 0019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提供了5G技术在分布式能源调控上的控制系统, 具备以 下有益效果: 0。

15、020 1、 该5G技术在分布式能源调控上的控制系统, 通过处理芯片、 外壳三、 转杆、 转板、 连接杆、 齿轮、 齿板之间的相互作用下, 可以使得当处理芯片感应到制冷、 加热装置的温度 与5G信号传递的温度信号不一致时, 就会通过调节转轴的转动方向, 以此来使齿板上的不 同的调温触点与感应触点接触来让制冷、 加热装置调节随对应的温度, 以此来达到冷、 热能 的动态调节, 以保证使用者随时可以使用最适宜的冷、 热能, 这样也可以达到自动调控的功 能。 0021 2、 该5G技术在分布式能源调控上的控制系统, 通过光伏板、 壳体、 支撑柱、 螺纹杆、 电机、 锥齿轮、 蓄电池、 外壳二、 磁极一。

16、、 弹簧、 拨杆、 磁极二、 处理芯片之间的相互作用下, 可 以使得当处理芯片感应到电能的没有维持正常的供给速率, 就会通过传动使得软壳弯曲, 以达到聚集光线的作用, 使得光伏板电能转变速率加快, 并且通过处理芯片对磁极二的供 电控制, 可以使得当室内制冷、 加热装置需要工作时, 可以使得光伏板对蓄电池蓄电的功能 转变为对制冷、 加热装置供电的功能, 以达到冷、 热、 电能三者的动态平衡。 说明书 2/5 页 4 CN 111123798 A 4 附图说明 0022 图1为本发明结构剖视示意图; 0023 图2为本发明图1中A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3为本发明外壳二、 磁极一、 弹簧、 拨。

17、杆、 磁极二之间的连接关系结构示意图; 0025 图4为本发明外壳三、 转杆、 转板、 连接杆之间的连接关系结构示意图; 0026 图5为本发明壳体、 螺纹杆之间的连接关系及运动状态结构示意图。 0027 图中: 1、 光伏板; 2、 外壳一; 3、 支撑杆; 4、 壳体; 5、 支撑柱; 6、 螺纹杆; 7、 电机; 8、 锥 齿轮; 9、 蓄电池; 10、 外壳二; 11、 磁极一; 12、 弹簧; 13、 拨杆; 14、 磁极二; 15、 连接柱; 16、 处理 芯片; 17、 外壳三; 18、 转杆; 19、 转板; 20、 连接杆; 21、 齿轮; 22、 齿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

18、28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 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 本发明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例, 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9 请参阅图1-5, 5G技术在分布式能源调控上的控制系统, 包括光伏板1和外壳一2, 光伏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杆3, 支撑杆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壳体4, 壳体4的内底部固定 连接有支撑柱5, 壳体4的底部为材质硬度较高的塑料透明硬壳, 其顶部为材质较软的塑料 透明软壳, 硬壳与软壳的两侧连接处利用橡。

19、胶圈连接, 硬壳和软壳的内侧均固定有位置相 对应的触点, 支撑柱5的顶部与软壳活动连接; 壳体4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螺纹杆6, 光伏板1的 顶部固定连接有电机7, 电机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锥齿轮8, 螺纹杆6有两个且其底部固定连 接有锥齿轮8, 电机7顶部的锥齿轮8的外部啮合有另一个锥齿轮8, 该锥齿轮8的内部固定连 接有长杆, 长杆的两端均固定有锥齿轮8, 该锥齿轮8与螺纹杆6底部固定的锥齿轮8啮合; 外 壳一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蓄电池9, 外壳一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外壳二10, 外壳二10的内部固 定连接有磁极一11, 磁极一1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弹簧12, 弹簧12远离磁极一11的一端固定 连接有拨。

20、杆13, 拨杆13通过转轮活动连接在外壳二10的内部, 且拨杆13的规格分别与磁极 一11、 磁极二14相匹配, 拨杆13采用金属铁材料; 外壳二10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磁极二14, 磁 极一11与蓄电池9、 转轴电连接, 磁极二14与蓄电池9电连接。 0030 外壳一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柱15, 连接柱15的内部镶嵌有处理芯片16, 处理芯 片16可以感应室内制冷、 加热装置的温度; 处理芯片16可接收5G信号以及受到信号的控制; 通过光伏板1、 壳体4、 支撑柱5、 螺纹杆6、 电机7、 锥齿轮8、 蓄电池9、 外壳二10、 磁极一11、 弹 簧12、 拨杆13、 磁极二14、 处理芯片16。

21、之间的相互作用下, 可以使得当处理芯片16感应到电 能的没有维持正常的供给速率, 就会通过传动使得软壳弯曲, 以达到聚集光线的作用, 使得 光伏板1电能转变速率加快, 并且通过处理芯片16对磁极二14的供电控制, 可以使得当室内 制冷、 加热装置需要工作时, 可以使得光伏板1对蓄电池9蓄电的功能转变为对制冷、 加热装 置供电的功能, 以达到冷、 热、 电能三者的动态平衡。 0031 外壳一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外壳三17, 外壳三17的内部活动连接有转杆18, 转杆18 的外部固定连接有转板19, 转板19的内部活动连接有连接杆20, 转板19的内部开设有与连 接杆20相匹配的小孔, 连接杆20的。

22、形状呈V型, 连接杆20的数量不少于三个且均匀分布在转 说明书 3/5 页 5 CN 111123798 A 5 板19的边缘处, 转杆18、 转板19有两个, 并以连接杆20的中线对称; 外壳三17的内部活动连 接有齿轮21, 齿轮21的外部活动连接有齿板22。 0032 连接杆20的规格与齿轮21相匹配, 齿轮21通过其内部固定的转轴活动连接在外壳 三17的内部, 齿板22远离齿轮21的一面均匀固定有调温触点, 齿板22中线左侧的为冷控触 点, 齿板22中线右侧的为热控触点, 连接柱15的底部固定有感应触点, 且位置与调温触点相 匹配; 齿板22上的冷控触点与制冷装置电连接; 热控触点与加。

23、热装置电连接, 多个调温触点 对应不同的温度调节, 蓄电池9与处理芯片16电连接, 电机7与处理芯片16电连接, 转杆18与 处理芯片16电连接, 触点与电机7电连接, 光伏板1为蓄电池9供电; 通过处理芯片16、 外壳三 17、 转杆18、 转板19、 连接杆20、 齿轮21、 齿板22之间的相互作用下, 可以使得当处理芯片16 感应到制冷、 加热装置的温度与5G信号传递的温度信号不一致时, 就会通过调节转轴的转 动方向, 以此来使齿板22上的不同的调温触点与感应触点接触来让制冷、 加热装置调节随 对应的温度, 以此来达到冷、 热能的动态调节, 以保证使用者随时可以使用最适宜的冷、 热 能,。

24、 这样也可以达到自动调控的功能。 0033 工作过程和原理:当本装置开始运行时, 由于齿板22上的冷控触点与制冷装置电 连接; 热控触点与加热装置电连接, 多个调温触点对应不同的温度调节, 蓄电池9与处理芯 片16电连接, 电机7与处理芯片16电连接, 转杆18与处理芯片16电连接, 触点与电机7电连 接, 光伏板1为蓄电池9供电, 磁极一11与蓄电池9、 转轴电连接, 磁极二14与蓄电池9电连接, 外壳二10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磁极一11, 磁极一1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弹簧12, 弹簧12远离磁 极一1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拨杆13, 外壳二10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磁极二14, 拨杆13通过转轮 活动连接。

25、在外壳二10的内部, 且拨杆13的规格分别与磁极一11、 磁极二14相匹配, 拨杆13采 用金属铁材料, 处理芯片16可以感应室内制冷、 加热装置的温度, 此时处理芯片16控制磁极 二14通电, 拨杆13与磁极二14结合, 拨杆13带动弹簧12伸长。 当蓄电池9内部电能不足或者 需要对室内制冷、 加热装置持续运行时, 处理芯片16控制电机7启动; 由于光伏板1的顶部固 定连接有支撑杆3, 支撑杆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壳体4, 壳体4的内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柱5, 壳体4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螺纹杆6, 光伏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机7, 电机7的顶部固定连接 有锥齿轮8, 壳体4的底部为材质硬度较高的塑料透。

26、明硬壳, 其顶部为材质较软的塑料透明 软壳, 硬壳与软壳的两侧连接处利用橡胶圈连接, 硬壳和软壳的内侧均固定有位置相对应 的触点, 支撑柱5的顶部与软壳活动连接, 电机7启动带动其顶部的锥齿轮8转动, 该锥齿轮8 转动带动其啮合的锥齿轮8转动, 该锥齿轮8转动带动长杆转动, 长杆转动带动其两端的锥 齿轮8转动, 该锥齿轮8转动通过螺纹杆6底部的锥齿轮8带动螺纹杆6转动, 螺纹杆6转动在 支撑柱5的作用下带动软壳形态发生变化, 此时达到聚集光线的功能, 加快光伏板1的工作 效率, 直至触点接触, 电机7停转。 0034 当处理芯片16感应到室内制冷装置的温度达不到与5G信号传输的设定温度时, 此。

27、 时处理芯片16控制磁极二14断电, 拨杆13被弹簧12的作用下与磁极一11接触, 光伏板1为制 冷装置供电, 此时由于外壳三17的内部活动连接有转杆18, 转杆18的外部固定连接有转板 19, 转板19的内部活动连接有连接杆20, 外壳三17的内部活动连接有齿轮21, 齿轮21的外部 活动连接有齿板22, 转板19的内部开设有与连接杆20相匹配的小孔, 连接杆20的形状呈V 型, 连接杆20的数量不少于三个且均匀分布在转板19的边缘处, 转杆18、 转板19有两个, 并 以连接杆20的中线对称, 连接杆20的规格与齿轮21相匹配, 齿轮21通过其内部固定的转轴 说明书 4/5 页 6 CN 。

28、111123798 A 6 活动连接在外壳三17的内部, 齿板22远离齿轮21的一面均匀固定有调温触点, 齿板22中线 左侧的为冷控触点, 齿板22中线右侧的为热控触点, 连接柱15的底部固定有感应触点, 且位 置与调温触点相匹配, 故而处理芯片16控制转杆18转动, 转杆18转动带动转板19转动, 转板 19转动带动连接杆20运动, 连接杆20运动在转轴的作用下带动齿轮21转动, 齿轮21转动带 动齿板22转动, 此时齿板22左侧的冷控触点与连接柱15底部的感应触点接触, 以此来调节 制冷装置的温度, 通过不同的冷控触点可以对制冷装置的温度随着5G信号传输的信号不同 来达到动态调节的效果, 加热装置的调节只需处理芯片16对转杆18的转动方向调整与与制 冷装置工作时的方向相反即可, 这样就完成了冷、 热、 电能的动态自动调节的功能。 0035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 可以 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 修改、 替换 和变型, 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说明书 5/5 页 7 CN 111123798 A 7 图1 图2 说明书附图 1/2 页 8 CN 111123798 A 8 图3 图4 图5 说明书附图 2/2 页 9 CN 111123798 A 9 。

展开阅读全文
内容关键字: 技术 分布式 能源 调控 控制系统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5G技术在分布式能源调控上的控制系统.pdf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lichaxun.net/pdf/10649820.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7-2018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