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温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和空调器.pdf
![双温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和空调器.pdf_第1页](https://img.zhuanlichaxun.net/fileroot4/2021-6/3/877c1ce3-b15b-43da-b929-35e7d4ea43ab/877c1ce3-b15b-43da-b929-35e7d4ea43ab1.gif)
![双温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和空调器.pdf_第2页](https://img.zhuanlichaxun.net/fileroot4/2021-6/3/877c1ce3-b15b-43da-b929-35e7d4ea43ab/877c1ce3-b15b-43da-b929-35e7d4ea43ab2.gif)
![双温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和空调器.pdf_第3页](https://img.zhuanlichaxun.net/fileroot4/2021-6/3/877c1ce3-b15b-43da-b929-35e7d4ea43ab/877c1ce3-b15b-43da-b929-35e7d4ea43ab3.gif)
《双温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和空调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温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和空调器.pdf(13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2010331645.9 (22)申请日 2020.04.24 (71)申请人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519070 广东省珠海市前山金鸡西路 (72)发明人 郑波吕如兵黄健贵梁祥飞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煦润律师事务所 11522 代理人 张宗涛梁永芳 (51)Int.Cl. F25B 13/00(2006.01) F25B 31/00(2006.01) F25B 41/06(2006.01) F25B 49/02(2006.01) F24F 3/06(2006。
2、.01) F24F 13/30(2006.01) F24F 11/83(2018.01) F24F 11/64(2018.01) (54)发明名称 双温空调系统、 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57)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温空调系统、 控制方法和 空调器, 双温空调系统包括: 压缩机、 室外换热 器、 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 压缩机 包括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 室外换热器通过第一 管路与第一室内换热器连通, 第一管路设置有第 一节流装置, 室外换热器还通过第二管路与第二 室内换热器连通, 且第二管路设置有第二节流装 置; 第一节流装置、 第二节流装置的开度依据对 应的室内换热器温度与预设的室内换。
3、热器温度 的差值进行调整。 根据本发明能够两个节流装置 的稳定控制, 防止实际控制中两个节流装置间的 开度互相影响、 存在耦合导致无法稳定控制的情 况, 保证双温空调系统稳定、 可靠且高效地运行。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7页 附图3页 CN 111609592 A 2020.09.01 CN 111609592 A 1.一种双温空调系统, 其特征在于, 包括: 压缩机(1)、 室外换热器(3)、 第一室内换热器(5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52), 所述压缩机 (1)包括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 所述第一气缸具有第一吸气口(101)和第一排气口(103), 所 述第二气缸具有第二吸气口(102)和第二。
4、排气口(104); 所述室外换热器(3)能够同时连通 至所述第一排气口(103)和所述第二排气口(104), 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51)能够连通至所 述第一吸气口(101), 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52)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二吸气口(102); 或者, 所 述室外换热器(3)能够同时连通至所述第一吸气口(101)和所述第二吸气口(102), 所述第 一室内换热器(51)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一排气口(103), 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52)能够连通 至所述第二排气口(104); 或者, 所述第一气缸具有第一吸气口(101), 所述第二气缸具有第二吸气口(102), 所述 第一气缸排出的气体和所述第二气缸排出。
5、的气体在所述压缩机的壳体内部混合后通过第 三排气口(106)排出: 所述室外换热器(3)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三排气口(106), 所述第一室内 换热器(51)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一吸气口(101), 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52)能够连通至所述 第二吸气口(102); 或者, 所述室外换热器(3)能够同时连通至所述第一吸气口(101)和所述 第二吸气口(102), 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51)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三排气口(106), 所述第二 室内换热器(52)也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三排气口(106); 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51)连通的第一管路(12)和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52)连通 的第二管路(13)汇合后通。
6、过第三管路(14)连通至所述室外换热器(3), 在所述第一管路 (12)上或在所述第三管路(14)上设置有第一节流装置(41), 所述第二管路(13)上设置有第 二节流装置(42); 所述第一节流装置(41)的开度能够依据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51)的第一室内换热器 温度与预设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的第一差值进行调整; 所述第二节流装置(42)的开度能 够依据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52)的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与预设的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的 第二差值进行调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温空调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节流装置(41)的开度调整的调整量与所述第一差值正相关; 所述第二节流装 置(42)。
7、的开度调整的调整量与所述第二差值正相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温空调系统, 其特征在于, 在流通气流的流动方向上, 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5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52)分别处于 所述流通气流的上游、 下游, 在所述双温空调系统制冷运行时, 所述预设的第二室内换热器 温度依据室内环境温度、 室内相对湿度确定; 和/或, 在所述双温空调系统制热运行时, 所述 预设的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依据室内环境温度、 压缩机运行频率确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温空调系统,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双温空调系统制冷运行时, 所述预设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依据所述室内环境 温度、 室内相对湿度确定; 和/或, 在。
8、所述双温空调系统制热运行时, 所述预设的第一室内换 热器温度依据所述室内环境温度、 压缩机运行频率确定; 和/或, 在制冷运行时, 在同一检测 时刻, 所述预设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高于所述预设的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温空调系统, 其特征在于, 制冷运行时, 所述室外换热器(3)同时连通至所述第一排气口(103)和所述第二排气口 权利要求书 1/2 页 2 CN 111609592 A 2 (104), 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51)连通至所述第一吸气口(101), 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52) 连通至所述第二吸气口(102); 制热运行时, 所述室外换热器(3)。
9、同时连通至所述第一吸气 口(101)和所述第二吸气口(102), 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51)连通至所述第一排气口(103), 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52)连通至所述第二排气口(10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温空调系统,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回油装置, 所述回油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排气口(104)处、 以能够将所述第二排 气口排出的气体中的油回流至所述压缩机(1)的内腔底部; 所述回油装置包括油分离器(6)和回油组件, 所述第二排气口(104)通过排气管路与所 述油分离器(6)连通, 所述油分离器(6)的底部通过回油管路连通至所述压缩机(1)的内腔 底部, 所述回油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回油管路。
10、上的第一回油控制阀(7); 或者, 所述回油装置包括油分离器(6)和回油组件, 所述第二排气口(104)通过排气管路与所 述油分离器(6)连通, 所述油分离器(6)的底部通过回油管路连通至所述压缩机(1)的内腔 底部, 所述回油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回油管路上的第二回油控制阀(10)和与所述第二回油 控制阀并联的并联管路, 所述并联管路上设置有回油毛细管(11)。 7.一种适用于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双温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 检测室内环境温度、 室内相对湿度、 压缩机运行频率以及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 第二室 内换热器温度; 获取双温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 依据获取到的运行。
11、模式获取预设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及预设的第二室内换热器温 度; 比较获取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与预设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获得第一差值, 比较获 取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与预设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获得第二差值; 分别调整第一节流装置(41)、 第二节流装置(42)的开度, 第一节流装置(41)的开度调 整量与所述第一差值正相关, 第二节流装置(42)的开度调整量与所述第二差值正相关。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运行模式包括制冷模式、 制热模式; 在流通气流的流动方向上, 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5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52)分别处于 所述流通气流的上游、 下游, 当所述运行模。
12、式为制冷模式时, 所述预设的第二室内换热器温 度依据获取的室内环境温度、 室内相对湿度确定; 和/或, 当所述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 所 述预设的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依据获取的室内环境温度、 压缩机运行频率确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运行模式包括制冷模式、 制热模式; 在流通气流的流动方向上, 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5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52)分别处于 所述流通气流的上游、 下游, 当所述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 所述预设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 度依据获取的室内环境温度、 室内相对湿度确定; 和/或, 当所述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 所 述预设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依据获。
13、取的室内环境温度、 压缩机运行频率确定。 10.一种空调器, 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双温空调系统。 权利要求书 2/2 页 3 CN 111609592 A 3 双温空调系统、 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双温空调系统、 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空调系统通常采用单吸单排压缩机, 通过与室内外的单排或多排换热器构成 制冷循环回路, 从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或冷却, 以满足室内环境舒适性的要求。 该空调系 统由于压缩机只有一对吸排气口与室内外换热器相连接,故只能实现一个蒸发温度和冷凝 温度。 为了实现对室内空。
14、气进行梯级加热或冷却, 申请号为CN105444453A的专利提出了双 缸并联压缩机的双温空调系统以提高系统能效和减缓低温制热结霜工况下的能力能效衰 减速度。 双温空调系统具有两个节流装置, 两个节流装置的控制对系统性能的发挥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 0003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双温空调系统需要两个节流装置, 而两个节流装置之间属于并 联关系, 彼此之间开度相互影响, 因此在实际系统控制中, 存在相互耦合、 难以稳定控制等 技术问题, 因此本发明研究设计出一种双温空调系统、 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发明内容 0004 因此,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双温空调系统中两个节流 装置无法实。
15、现稳定控制, 导致系统无法稳定、 可靠、 高效运行的缺陷, 从而提供一种双温空 调系统、 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0005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温空调系统, 包括: 0006 压缩机、 室外换热器、 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 所述压缩机包括第一气 缸和第二气缸, 所述第一气缸具有第一吸气口和第一排气口, 所述第二气缸具有第二吸气 口和第二排气口; 所述室外换热器能够同时连通至所述第一排气口和所述第二排气口, 所 述第一室内换热器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一吸气口, 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二 吸气口; 或者, 所述室外换热器能够同时连通至所述第一吸气口和所述第二吸气口, 所。
16、述第 一室内换热器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一排气口, 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二排气 口; 0007 或者, 所述第一气缸具有第一吸气口, 所述第二气缸具有第二吸气口, 所述第一气 缸排出的气体和所述第二气缸排出的气体在所述压缩机的壳体内部混合后通过第三排气 口排出: 所述室外换热器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三排气口, 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能够连通至所 述第一吸气口, 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二吸气口; 或者, 所述室外换热器能 够同时连通至所述第一吸气口和所述第二吸气口, 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能够连通至所述第 三排气口, 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也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三排气口; 0008 与所述第一室内。
17、换热器连通的第一管路和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连通的第二管 路汇合后通过第三管路连通至所述室外换热器, 在所述第一管路上或在所述第三管路上设 置有第一节流装置, 所述第二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装置; 说明书 1/7 页 4 CN 111609592 A 4 0009 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能够依据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 与预设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的第一差值进行调整; 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的开度能够依据所 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与预设的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的第二差值进行 调整。 0010 优选地, 0011 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调整的调整量与所述第一差值正相关; 所述第二节流。
18、装 置的开度调整的调整量与所述第二差值正相关。 0012 优选地, 0013 在流通气流的流动方向上, 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及第二室内换热器分别处于所述 流通气流的上游、 下游, 在所述双温空调系统制冷运行时, 所述预设的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 依据室内环境温度、 室内相对湿度确定; 和/或, 在所述双温空调系统制热运行时, 所述预设 的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依据室内环境温度、 压缩机运行频率确定。 0014 优选地, 在所述双温空调系统制冷运行时, 所述预设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依据 所述室内环境温度、 室内相对湿度确定; 和/或, 在所述双温空调系统制热运行时, 所述预设 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依据所述。
19、室内环境温度、 压缩机运行频率确定; 和/或, 在制冷运行 时, 在同一检测时刻, 所述预设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高于所述预设的第二室内换热器温 度。 0015 优选地, 0016 制冷运行时, 所述室外换热器同时连通至所述第一排气口和所述第二排气口, 所 述第一室内换热器连通至所述第一吸气口, 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连通至所述第二吸气口; 制热运行时, 所述室外换热器同时连通至所述第一吸气口和所述第二吸气口, 所述第一室 内换热器连通至所述第一排气口, 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连通至所述第二排气口。 0017 优选地, 0018 还包括回油装置, 所述回油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排气口处、 以能够将所述第二排。
20、 气口排出的气体中的油回流至所述压缩机的内腔底部; 0019 所述回油装置包括油分离器和回油组件, 所述第二排气口通过排气管路与所述油 分离器连通, 所述油分离器的底部通过回油管路连通至所述压缩机的内腔底部, 所述回油 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回油管路上的第一回油控制阀; 或者, 0020 所述回油装置包括油分离器和回油组件, 所述第二排气口通过排气管路与所述油 分离器连通, 所述油分离器的底部通过回油管路连通至所述压缩机的内腔底部, 所述回油 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回油管路上的第二回油控制阀和与所述第二回油控制阀并联的并联 管路, 所述并联管路上设置有回油毛细管。 0021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适用于上述。
21、的双温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包括: 0022 检测室内环境温度、 室内相对湿度、 压缩机运行频率以及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 第 二室内换热器温度; 0023 获取双温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 0024 依据获取到的运行模式获取预设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及预设的第二室内换热 器温度; 0025 比较获取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与预设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获得第一差值, 比 说明书 2/7 页 5 CN 111609592 A 5 较获取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与预设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获得第二差值; 0026 分别调整第一节流装置、 第二节流装置的开度, 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调整量与所 述第一差值正相关, 第二节流。
22、装置的开度调整量与所述第二差值正相关。 0027 优选地, 0028 所述运行模式包括制冷模式、 制热模式; 0029 在流通气流的流动方向上, 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及第二室内换热器分别处于所述 流通气流的上游、 下游, 当所述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 所述预设的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依 据获取的室内环境温度、 室内相对湿度确定; 和/或, 当所述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 所述预 设的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依据获取的室内环境温度、 压缩机运行频率确定。 0030 优选地, 0031 所述运行模式包括制冷模式、 制热模式; 0032 在流通气流的流动方向上, 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及第二室内换热器分别处于所述 流。
23、通气流的上游、 下游, 当所述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 所述预设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依 据获取的室内环境温度、 室内相对湿度确定; 和/或, 当所述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 所述预 设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依据获取的室内环境温度、 压缩机运行频率确定。 0033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器, 包括上述的双温空调系统。 0034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温空调系统、 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至少两个独立气缸的压缩 机分别与第一室内换热器及第二室内换热器以及室外换热器及分别对应的第一节流装置、 第二节流装置及相应管路形成具有两个蒸发温度或者冷凝温度的双温空调系统, 通过对第 一节流装置及第二节流装置的单独控制, 且相。
24、应的控制策略与预设的室内换热器温度之间 具有的第一差值或者第二差值相互关联, 能够有效地实现双温空调系统中的两个节流装置 的稳定控制, 防止实际系统控制中两个节流装置之间的开度互相影响产生耦合导致无法稳 定控制的情况发生, 保证双温空调系统稳定、 可靠且高效地运行。 附图说明 0035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双温空调系统的系统图; 0036 图2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双温空调系统的系统图; 0037 图3为本发明再一种实施例的双温空调系统的系统图; 0038 图4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双吸双排压缩机的结构图; 0039 图5为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的双温空调系统的系统图。 0040 附图标记表示为。
25、: 0041 1、 压缩机; 21、 第一四通阀; 22、 第二四通阀; 3、 室外换热器; 41、 第一节流装置; 42、 第二节流装置; 51、 第一室内换热器; 52、 第二室内换热器; 6、 油分离器; 7、 第一回油控制阀; 8、 室内风机; 9、 室外风机; 10、 第二回油控制阀; 11、 回油毛细管; 12、 第一管路; 13、 第二管 路; 14、 第三管路; 101、 第一吸气口; 102、 第二吸气口; 103、 第一排气口; 104、 第二排气口; 105、 回油口; 106、 第三排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结合参见图1至图5所示,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温空调系统,。
26、 包括: 压缩机1、 室外换热 说明书 3/7 页 6 CN 111609592 A 6 器3(以及与其对应的室外风机9)、 第一室内换热器5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52, 所述压缩机1包 括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 所述第一气缸具有第一吸气口101和第一排气口103, 所述第二气 缸具有第二吸气口102和第二排气口104; 所述室外换热器3能够同时连通至所述第一排气 口103和所述第二排气口104, 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51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一吸气口101, 所述 第二室内换热器52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二吸气口102, 具体例如图1所示出的系统处于制冷工 况时; 或者, 所述室外换热器3能够同时连通至所述第一。
27、吸气口101和所述第二吸气口102, 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51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一排气口103, 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52能够连通 至所述第二排气口104, 具体例如图1所示出的系统处于制热工况时; 或者, 所述第一气缸具 有第一吸气口101, 所述第二气缸具有第二吸气口102, 所述第一气缸排出的气体和所述第 二气缸排出的气体在所述压缩机的壳体内部混合后通过第三排气口106排出: 所述室外换 热器3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三排气口106, 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51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一吸气口 101, 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52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二吸气口102; 或者, 所述室外换热器3能够 同时连通至所述第一吸气口。
28、101和所述第二吸气口102, 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51能够连通至 所述第三排气口106, 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52也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三排气口106; 与所述第 一室内换热器51连通的第一管路12和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52连通的第二管路13汇合后 通过第三管路14连通至所述室外换热器3, 在所述第一管路12上或在所述第三管路14上设 置有第一节流装置41, 所述第二管路13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装置42; 所述第一节流装置41的 开度能够依据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51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与预设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 度的第一差值进行调整; 所述第二节流装置42的开度能够依据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52的第 二室内换热。
29、器温度与预设的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的第二差值进行调整。 该技术方案中, 至 少两个独立气缸的压缩机分别与第一室内换热器5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52以及室外换热器3 及分别对应的第一节流装置41、 第二节流装置42及相应管路形成具有两个蒸发温度或者冷 凝温度的双温空调系统, 通过对第一节流装置41及第二节流装置42的单独控制, 且相应的 控制策略与预设的室内换热器温度之间具有的第一差值或者第二差值相互关联, 能够有效 地实现双温空调系统中的两个节流装置的稳定控制, 防止实际系统控制中两个节流装置之 间的开度互相影响产生耦合导致无法稳定控制的情况发生, 保证双温空调系统稳定、 可靠 且高效地运行。 00。
30、43 优选地, 所述第一节流装置41的开度调整的调整量与所述第一差值正相关; 所述 第二节流装置42的开度调整的调整量与所述第二差值正相关。 具体的, 所述第一差值或者 第二差值越大, 则对应的第一节流装置41与第二节流装置42的相应开度调整量也越大, 相 反的, 所述第一差值或者第二差值越小, 则对应的第一节流装置41与第二节流装置42的相 应开度调整量也越小。 进一步地, 所述开度调整量朝向趋大的方向调整还是朝向趋小的方 向调整则具体依据于所述双温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 例如当所述双温空调系统运行制冷 时, 第一差值大于0, 则说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51的温度偏高, 此时应调整所述第一节流 。
31、装置41的开度朝向趋小方向调整且第一差值越大则开度调整量也越大, 以使所述第一室内 换热器51的温度能够更加快速的趋近所述预设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直至相同, 也即第一 差值为0, 而反之, 当所述第一差值小于0, 则说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51的温度偏低, 此时 应调整所述第一节流装置41的开度朝向趋大方向调整且第一差值越大则开度调整量也越 大, 以使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51的温度能够更加快速的趋近所述预设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 说明书 4/7 页 7 CN 111609592 A 7 度直至相同; 而对于所述第二差值以及双温空调系统运行制热时, 节流装置的开度调节原 理与制冷时一致, 此处不做赘述。。
32、 0044 可以理解的是, 前述预设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及预设的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的 确定可以依据于所述压缩机运行频率、 室内环境温度、 室内相对湿度等的实时检测值中的 多个共同确定, 而具体采用的计算或者获取方法(例如试验统计)则是本领域的常规技术, 本发明并不意图对其进行改进, 而优选的是, 在流通气流的流动方向上, 所述第一室内换热 器5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52分别处于所述流通气流的上游、 下游, 在所述双温空调系统制冷 运行时, 所述预设的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依据室内环境温度、 室内相对湿度确定; 和/或, 在 所述双温空调系统制热运行时, 所述预设的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依据室内环境温度、 。
33、压缩 机运行频率确定; 在所述双温空调系统制冷运行时, 所述预设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依据 所述室内环境温度、 室内相对湿度确定; 和/或, 在所述双温空调系统制热运行时, 所述预设 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依据所述室内环境温度、 压缩机运行频率确定。 这充分考虑了在制 冷模式下会产生凝露而在制热模式下则不涉及凝露产生的可能性, 因此, 在系统制冷运行 时, 选择室内环境温度、 室内相对湿度作为预设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或者预设的第二室 内换热器温度的获取依据参数, 将有效避免凝露现象的产生几率。 进一步地, 在制冷运行 时, 在同一检测时刻, 所述预设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高于所述预设的第二室内换热器。
34、温 度, 以保证流通气流依次流经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5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52时温度的梯度降 低, 提高空调系统的能效。 该技术方案中, 不同的运行模式下所述预设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 度的获取依据参数与所述预设的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的获取依据参数虽然可以相同, 但在 具体预设值(温度值)却可以分别设定, 如前述, 在具体应用过程中, 将处于流通气流流向下 游的换热器(对应图1中的第二室内换热器52)的预设温度值设定位小于处于流通气流流向 上游的换热器(对应图1中的第一室内换热器51)的预设温度值。 0045 具体的, 参见下表给出了在制冷模式下, 预设的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确定的一种 具体示例, 表中可。
35、以看出, 室内环境温度与室内相对湿度两者共同确定了在某一检测时刻 的预设的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 例如, 在室内环境温度25、 室内相对湿度为61时, 此时 的预设的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对应为17, 对应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则可以设定的稍高 例如19, 而可以理解的是, 下表中的参数范围仅作为本申请技术方案的一种具体举例, 其 并不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构造不当限缩, 也并未对各种状态给出完全示例。 0046 0047 下表给出了在制热模式下, 预设的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确定的一种具体示例, 表 说明书 5/7 页 8 CN 111609592 A 8 中可以看出, 室内环境温度与压缩机运行频率。
36、以及风挡等级三者共同确定了在某一检测时 刻的预设的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所述风挡等级亦可以不予考虑, 而优选的是予以考虑, 以 保证预设温度更加准确的对应获取), 具体例如, 在室内环境温度17、 压缩机运行频率为 19Hz、 风挡等级为高风挡时, 此时的预设的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对应为33, 对应的第一室 内换热器温度则可以设定的稍高例如32, 而可以理解的是, 下表中的参数范围仅作为本 申请技术方案的一种具体举例, 其并不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构造不当限缩, 也并 未对各种状态给出完全示例。 0048 0049 为了保证所述双温空调系统的制冷工况与制热工况的顺利切换, 优选地, 所述室 外。
37、换热器3同时连通至所述第一排气口103和所述第二排气口104, 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51 连通至所述第一吸气口101, 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52连通至所述第二吸气口102, 以保证所 述双温空调系统具备制冷工况; 所述室外换热器3同时连通至所述第一吸气口101和所述第 二吸气口102, 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51连通至所述第一排气口103, 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52 连通至所述第二排气口104, 以保证所述双温空调系统具备制热工况。 具体的, 例如, 所述双 温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四通阀21和第二四通阀22, 所述第一四通阀21的四个端口分别连通 至所述第一吸气口101、 所述第一排气口103、 所述室外。
38、换热器3和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51, 所述第二四通阀22的四个端口分别连通至所述第二吸气口102、 所述第二排气口104、 所述 室外换热器3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52。 0050 所述第一气缸及第二气缸优选为通过同一转轴驱动的并联方式, 所述第一气缸的 第一排气口103与所述压缩机1的壳体内腔连通, 而压缩机的壳体内腔则实现所述第一排气 口103的油液分离效果, 而对于第二气缸的第二排气口104则最好能够设计单独的回油装 置, 所述回油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排气口104处、 以能够将所述第二排气口排出的气体中的 油回流至所述压缩机1的内腔底部。 而为了保证第一室内换热器51及第二室内换热器52在 能。
39、效上的利用率, 优选地, 所述第一气缸与第二气缸的容积比为0.22.5, 如此, 能够保证 冷媒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51与第二室内换热器52中的流量的合理分配, 双温空调系统的 效率提升更为明显。 0051 如图1所示, 所述回油装置包括油分离器6和回油组件, 所述第二排气口104通过排 气管路与所述油分离器6连通, 所述油分离器6的底部通过回油管路连通至所述压缩机1的 回油口105以将所述油分离器6分离出的油液回流至所述压缩机1的内腔底部, 所述回油组 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回油管路上的第一回油控制阀7, 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回油控制阀7和 回油管路的设置能够有效控制回油通路的打开和关闭, 在需要。
40、进行回油时能够进行有效回 油作用; 或者, 如图2所示, 所述回油装置包括油分离器6和回油组件, 所述第二排气口104通 过排气管路与所述油分离器6连通, 所述油分离器6的底部通过回油管路连通至所述压缩机 说明书 6/7 页 9 CN 111609592 A 9 1的内腔底部, 所述回油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回油管路上的第二回油控制阀10和与所述第 二回油控制阀并联的并联管路, 所述并联管路上设置有回油毛细管11, 该技术方案中通过 第二回油控制阀10和回油管路的设置能够有效控制回油通路的打开和关闭, 在需要进行回 油时能够进行有效回油作用(大流量), 在第二回油控制阀10关闭时还能通过回油毛细管。
41、11 进行具有节流程度的回油作用(小流量), 能够有效保证回油过程持续有效的进行。 0052 优选地, 还包括室内风机8, 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51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52并排 设置, 所述室内风机8设置在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52的一侧, 以使得气流依次流经所述第一 室内换热器51、 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52和所述室内风机8; 或者, 所述室内风机8设置在所述 第一室内换热器51的一侧, 以使得气流依次流经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52、 所述第一室内换 热器51和所述室内风机8, 该技术方案中将两个室内换热器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叠置, 通过 一个室内风机对两个室内换热器进行换热作用, 实现了换热器的有效集成。
42、, 结构紧凑, 且能 够实现气流梯级冷却的作用, 降低了换热温差, 提高系统能效水平。 0053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还提供一种适用于上述的双温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包括: 0054 检测室内环境温度、 室内相对湿度、 压缩机运行频率以及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 第 二室内换热器温度; 0055 获取双温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 0056 依据获取到的运行模式获取预设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及预设的第二室内换热 器温度; 0057 比较获取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与预设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获得第一差值, 比 较获取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与预设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获得第二差值; 0058 分别调整第一节流装置4。
43、1、 第二节流装置42的开度, 第一节流装置41的开度调整 量与所述第一差值正相关, 第二节流装置42的开度调整量与所述第二差值正相关。 0059 优选地, 0060 所述运行模式包括制冷模式、 制热模式; 当所述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 所述预设 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依据获取的室内环境温度、 室内相对湿度确定; 和/或, 当所述运行 模式为制热模式时, 所述预设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依据获取的室内环境温度、 压缩机运 行频率确定; 当所述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 所述预设的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依据获取的 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 室内相对湿度确定; 和/或, 当所述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 所述预设 的第。
44、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依据获取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 压缩机运行频率确定。 0061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还提供一种空调器, 包括上述的双温空调系统。 0062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 凡在本发明的精 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和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 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应当指出, 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 在不 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 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 发明的保护范围。 说明书 7/7 页 10 CN 111609592 A 10 图1 图2 说明书附图 1/3 页 11 CN 111609592 A 11 图3 图4 说明书附图 2/3 页 12 CN 111609592 A 12 图5 说明书附图 3/3 页 13 CN 111609592 A 13 。
- 内容关键字: 空调 系统 控制 方法 空调器
防水接线结构.pdf
在线测量散状物料真密度的装置.pdf
适用于室内装修的工作架.pdf
套管施工辅助装置.pdf
防水开关.pdf
水循环增氧轮虫培养池.pdf
新型的包装袋.pdf
建筑涂料搅拌设备.pdf
薄膜生产用加热定型装置.pdf
电机转子线圈绕线机.pdf
激光器保护电路、激光器驱动电源和电子设备.pdf
养殖场通风管道生产用法兰冲孔机.pdf
分子筛吸附分离能力检测系统.pdf
寄存器、寄存器配置方法及芯片.pdf
信号质量检测方法及信号质量检测电路.pdf
基于自适应卷积核和级联检测头的土地覆盖变化检测方法.pdf
运梁炮车自动化调姿系统和方法.pdf
RPA流程操作异常检测方法、设备及存储设备.pdf
适用于PEEK材料的高温3D打印机高温舱结构.pdf
户用电池储能系统.pdf
空气质量预报评估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pdf
基于环境嵌入的分布式光纤入侵预警方法及系统.pdf
显示模组拆解装置和显示模组拆解方法.pdf
安全检测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pdf
自清洁式铝合金门窗及清洁方法.pdf
基于pipeline流程的业务管理方法及装置.pdf
警力资源调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pdf
离子氮化炉罩自动升降行走机构.pdf
蓝牙耳机及其存储收纳充电装置.pdf
X射线管.pdf
用于飞机蒙皮精密激光焊接工艺的快速冷却装置.pdf
生物资产监控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pdf
抑制高功率连续波单频激光器强度噪声的方法.pdf
屏幕蓝光量调节方法及装置、智能电子设备.pdf
参数化斜裁圆摆裙的构建方法.pdf
用于电气系统的部件的处理器辅助布线的设备和方法.pdf
双纸锥下落演示实验系统及其实验方法.pdf
偏置电路以及放大器.pdf
内分泌临床的背负式熏蒸治疗装置.pdf
基于XDR话单实现覆盖高铁线路无线小区资源标签的方法.pdf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pdf
用于扩展现实内容排除的方法、信息处理设备和产品.pdf
连接器连接再生系统和连接器连接再生方法.pdf
移动增强现实视频编辑系统.pdf
活性提高的磷酸转酮酶及在生产代谢物中的应用.pdf
具有用于可拆卸地安装电池监测连接器的结构的燃料电池.pdf
高性能氮掺杂生物质氧还原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和应用.pdf
基于超声视频的胎心定位和胎心率提取方法.pdf
生理信号传感器及生理信号感测方法.pdf
巴布亚红果萃取物用于制备抑制视网膜细胞中基因表现的医药组合物的用途.pdf
更新bootload的方法.pdf
相关文档
更多![数据校验系统、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pdf](/Images/s.gif)
![基于迷宫式矩阵算法提升风力发电功率的方法和装置.pdf](/Images/s.gif)
![眼疲劳状态检测方法及装置.pdf](/Images/s.gif)
![加密文件的发送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pdf](/Images/s.gif)
![可通行施工道路的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pdf](/Images/s.gif)
![公路桥梁用涵背回填夯实设备.pdf](/Images/s.gif)
![分布式任务进度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pdf](/Images/s.gif)
![基于便携式多功能检测仪的数据处理方法.pdf](/Images/s.gif)
![带挖掘功能的抢修汽车.pdf](/Images/s.gif)
![声纹验证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pdf](/Images/s.gif)
![网络测量数据存储方法、装置和系统.pdf](/Images/s.gif)
![LCL型逆变器的无权值多变量顺序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及装置.pdf](/Images/s.gif)
![盾构工作井模板支架施工方法.pdf](/Images/s.gif)
![圆形地垫装饰边压合机构.pdf](/Images/s.gif)
![用于UHF群扫盘点系统的天线自检方法.pdf](/Images/s.gif)
![报警信息自动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pdf](/Images/s.gif)
![滑动式柔性显示装置.pdf](/Images/s.gif)
![约束导向型轨道减振扣件结构.pdf](/Images/s.gif)
![用于车联网数据加密传输的协议.pdf](/Images/s.gif)
![电子设备及印刷装置.pdf](/Images/s.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