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电极结构及触控显示面板.pdf
《触控电极结构及触控显示面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触控电极结构及触控显示面板.pdf(20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2010571273.7 (22)申请日 2020.06.22 (71)申请人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 公司 地址 430079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 发区高新大道666号光谷生物创新园 C5栋305室 (72)发明人 叶剑 (74)专利代理机构 深圳紫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44570 代理人 远明 (51)Int.Cl. G06F 3/041(2006.01) G06F 3/044(2006.01) H01L 27/32(2006.01) (54)发明名称 。
2、触控电极结构及触控显示面板 (57)摘要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触控电极结构及触控显 示面板, 触控电极结构包括: 多个平行设置的第 一触控电极, 包括沿第一方向首尾相连且连续导 通的多个第一主干道电极, 与第一主干道电极连 接的分支电极, 分支电极包括与第一主干道电极 连接的第一分支部、 以及与第一分支部交叉连接 的第二分支部; 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二触控电极, 围绕第一触控电极设置、 且与第一触控电极电性 绝缘, 包括沿第二方向首尾相连且连续导通的多 个第二主干道电极; 至少一个分支电极内设置有 第一镂空部, 或/和至少一个第二触控电极内设 置有第二镂空部, 第二镂空部设置于第二主干道 电极外。 减。
3、小了触控电极和阴极之间的寄生电 容, 提高了触控电极的扫描频率, 实现了触摸屏 的高报点率。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2页 附图5页 CN 111651091 A 2020.09.11 CN 111651091 A 1.一种触控电极结构, 其特征在于, 包括: 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一触控电极,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沿第一方向首尾相连且连续导 通的多个第一主干道电极, 与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连接的分支电极, 所述分支电极包括第 一分支部和第二分支部, 所述第一分支部与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连接, 所述第二分支部与 所述第一分支部交叉连接、 且不与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接触; 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二触控电极, 所述。
4、第二触控电极包括沿第二方向首尾相连且连续导 通的多个第二主干道电极,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围绕所述分支电极和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设 置, 且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电性绝缘; 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相互垂直, 所述第一触 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交叉形成若干重复排列的触控单元; 至少一个所述分支电极内设置有第一镂空部, 或/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内设 置有第二镂空部, 所述第二镂空部设置于所述第二主干道电极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 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所述分支电极内设置有所 述第一镂空部, 所述触控电极结构还包括第一悬浮电极, 所述第一悬浮电极设置于至少一 个所述第一镂空部内,。
5、 且与所述分支电极电性绝缘。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 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内 设置有所述第二镂空部, 所述触控电极结构还包括第二悬浮电极, 所述第二悬浮电极设置 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镂空部内, 且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电性绝缘。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触控单元内, 所述第一触控 电极的有效面积小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有效面积,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有效面积是指不 包括所述第一镂空部的面积,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有效面积是指不包括所述第二镂空部的 面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触控单元内, 所述第一镂。
6、空 部的面积, 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有效面积的比值小于1,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有效面积是 指不包括所述第一镂空部的面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触控单元内, 所述第二镂空 部的面积, 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有效面积的比值小于1,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有效面积是 指不包括所述第二镂空部的面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在所述第二方向 上间隔排列,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数量为偶数。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触控单元内, 所述第一主干 道电极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中心线, 和沿所述第二方向的。
7、第二中心线; 所述第一触 控电极关于所述第一中心线对称, 且关于所述第二中心线对称。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关于所述第一中 心线对称, 且关于所述第二中心线对称。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支电极与所述第一主干道 电极的首部或尾部连接, 且所述分支电极彼此不接触。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支电极与所述第一主干道 电极的中间部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控单元包括四个触控子单 权利要求书 1/2 页 2 CN 111651091 A 2 元,。
8、 所述第一分支部设置于所述触控子单元的一条对角线上, 所述第二分支部设置于所述 触控子单元的另一条对角线上。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分支部包括连接部和第 一分支, 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和所述第一分支。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构成的几何 形状为矩形, 所述矩形的长边沿所述第一方向, 所述连接部的形状为直角三角形, 所述直角 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与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的宽平齐, 所述直角三角形的另一条直角边与 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的长共边, 所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所述第一分支共边。 15.如权利要求1。
9、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控电极结构还包括第三悬 浮电极, 所述第三悬浮电极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之间, 用于电性隔离所述 第二触控电极, 所述第三悬浮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电性绝缘。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分支部、 所述第二分支部 的长均小于所述触控单元对角线的一半, 所述第一分支部的长是指所述第一分支部在所述 第一分支部延伸方向上的长度, 所述第二分支部的长是指所述第二分支部在所述第二分支 部延伸方向上的长度。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分支部的宽小于等于所 述第一主。
10、干道电极的宽, 所述第二分支部的宽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分支部的宽, 所述第一主 干道电极的宽是指所述主干道电极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 所述第一分支部的宽是指所 述第一分支部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分支部延伸方向上的长度, 所述第二分支部的宽是指所述 第二分支部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分支部延伸方向上的长度。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的宽大于等 于五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最远距离、 且小于等于二十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最远距离, 所述 第一分支部的宽大于等于两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最远距离、 且小于等于五个相邻子像素之 间的最远距离, 所述第二分支部的宽小于等于五个相邻子像素。
11、之间的最远距离。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悬浮电极的宽大于一个 子像素的宽度、 且小于等于两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最远距离。 20.一种显示面板, 其特征在于, 包括: 显示层; 薄膜封装层, 设置于所述显示层上; 触控层, 设置于所述薄膜封装层上, 所述触控层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9任一所述的触控 电极结构。 权利要求书 2/2 页 3 CN 111651091 A 3 触控电极结构及触控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显示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触控电极结构及触控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0002 电容式触摸屏由于其高耐久性, 长寿命, 并且支持多点触控的。
12、功能, 广泛应用于各 种电子交互场景设备中。 电容式触摸屏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检测手指触摸位置处电容量的变 化来检测手指触摸的具体位置。 0003 目前针对柔性AMOLED(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有源矩 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On-cell(在AMOLED盖板上集成触控层)显 示屏, 其触控电极通常直接制作在薄膜封装层上表面, 然而由于薄膜封装层较薄(通常厚度 10um), 触控电极与阴极之间的距离较小, 触控电极与阴极之间的寄生电容较大, 使得大 尺寸触摸屏远端的触控电极通道的RC延时大, 从而导致触控电极的扫。
13、描频率大幅下降, 进 而导致触控报点率等关键性能降低。 0004 因此, 现有AMOLED On-cell显示屏存在触控报点率低的问题, 需要解决。 发明内容 0005 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电极结构及触控显示面板, 以改进现有AMOLED On-cell显示 屏存在触控报点率低的问题。 0006 为解决以上问题,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 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电极结构, 其包括: 0008 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一触控电极,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沿第一方向首尾相连且连 续导通的多个第一主干道电极, 与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连接的分支电极, 所述分支电极包 括第一分支部和第二分支部, 所述第一分支。
14、部与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连接, 所述第二分支 部与所述第一分支部交叉连接、 且不与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接触; 0009 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二触控电极,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包括沿第二方向首尾相连且连 续导通的多个第二主干道电极,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围绕所述分支电极和所述第一主干道电 极设置, 且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电性绝缘; 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相互垂直, 所述第 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交叉形成若干重复排列的触控单元; 0010 至少一个所述分支电极内设置有第一镂空部, 或/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 内设置有第二镂空部, 所述第二镂空部设置于所述第二主干道电极外。 0011 在本申请提供的触控。
15、电极结构中, 至少一个所述分支电极内设置有所述第一镂空 部, 所述触控电极结构还包括第一悬浮电极, 所述第一悬浮电极设置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 镂空部内, 且与所述分支电极电性绝缘。 0012 在本申请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 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内设置有所述第二 镂空部, 所述触控电极结构还包括第二悬浮电极, 所述第二悬浮电极设置于至少一个所述 第二镂空部内, 且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电性绝缘。 说明书 1/12 页 4 CN 111651091 A 4 0013 在本申请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 在所述触控单元内,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有效 面积小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有效面积,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有。
16、效面积是指不包括所述第 一镂空部的面积,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有效面积是指不包括所述第二镂空部的面积。 0014 在本申请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 在所述触控单元内, 所述第一镂空部的面积, 与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有效面积的比值小于1,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有效面积是指不包括所 述第一镂空部的面积。 0015 在本申请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 在所述触控单元内, 所述第二镂空部的面积, 与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有效面积的比值小于1,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有效面积是指不包括所 述第二镂空部的面积。 0016 在本申请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间隔排 列,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数量。
17、为偶数。 0017 在本申请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 在所述触控单元内, 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包括 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中心线, 和沿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二中心线;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关于 所述第一中心线对称, 且关于所述第二中心线对称。 0018 在本申请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关于所述第一中心线对称, 且关于所述第二中心线对称。 0019 在本申请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 所述分支电极与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的首部或 尾部连接, 且所述分支电极彼此不接触。 0020 在本申请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 所述分支电极与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的中间部 连接。 0021 在本申请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 。
18、所述触控单元包括四个触控子单元, 所述第一 分支部设置于所述触控子单元的一条对角线上, 所述第二分支部设置于所述触控子单元的 另一条对角线上。 0022 在本申请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 所述第一分支部包括连接部和第一分支, 所述 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和所述第一分支。 0023 在本申请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 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构成的几何形状为矩形, 所述矩形的长边沿所述第一方向, 所述连接部的形状为直角三角形, 所述直角三角形的一 条直角边与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的宽平齐, 所述直角三角形的另一条直角边与所述第一主 干道电极的长共边, 所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所述第一分支共边。 0024 在。
19、本申请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 所述触控电极结构还包括第三悬浮电极, 所述 第三悬浮电极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之间, 用于电性隔离所述第二触控电 极, 所述第三悬浮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电性绝缘。 0025 在本申请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 所述第一分支部、 所述第二分支部的长均小于 所述触控单元对角线的一半, 所述第一分支部的长是指所述第一分支部在所述第一分支部 延伸方向上的长度, 所述第二分支部的长是指所述第二分支部在所述第二分支部延伸方向 上的长度。 0026 在本申请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 所述第一分支部的宽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主干道 电极的宽, 所述第二分支部的。
20、宽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分支部的宽, 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的宽 是指所述主干道电极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 所述第一分支部的宽是指所述第一分支部 说明书 2/12 页 5 CN 111651091 A 5 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分支部延伸方向上的长度, 所述第二分支部的宽是指所述第二分支部在 垂直于所述第二分支部延伸方向上的长度。 0027 在本申请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 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的宽大于等于五个相邻子 像素之间的最远距离、 且小于等于二十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最远距离, 所述第一分支部的 宽大于等于两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最远距离、 且小于等于五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最远距 离, 所述第二分支部的宽小于等于。
21、五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最远距离。 0028 在本申请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 所述第三悬浮电极的宽大于一个子像素的宽 度、 且小于等于两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最远距离。 0029 同时,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 其包括: 0030 显示层; 0031 薄膜封装层, 设置于所述显示层上; 0032 触控层, 设置于所述薄膜封装层上, 所述触控层包括本申请提供的任一所述触控 电极结构。 0033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触控电极结构及触控显示面板, 所述触控电极结构包括: 多个 平行设置的第一触控电极,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沿第一方向首尾相连且连续导通的多个 第一主干道电极, 与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连接的分支电。
22、极, 所述分支电极包括第一分支部 和第二分支部, 所述第一分支部与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连接, 所述第二分支部与所述第一 分支部交叉连接、 且不与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接触; 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二触控电极, 所述第 二触控电极包括沿第二方向首尾相连且连续导通的多个第二主干道电极, 所述第二触控电 极围绕所述分支电极和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设置, 且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电性绝缘; 所述 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相互垂直,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交叉形成若干 重复排列的触控单元; 至少一个所述分支电极内设置有第一镂空部, 或/和至少一个所述第 二触控电极内设置有第二镂空部, 所述第二镂空部设置于所述第二。
23、主干道电极外。 在所述 触控电极结构中, 所述分支电极内第一镂空部的设置, 减小了第一触控电极和阴极之间的 寄生电容,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内第二镂空部的设置, 减小了第二触控电极和阴极之间的寄 生电容, 从而有效减小了所述第一触控电极、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RC延时, 降低了屏体扫描 所需要的时间, 进而有效提高了触控的报点率; 同时, 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的设置有利于电 流在第一触控电极通道上的传导, 大大降低了第一触控电极通道的阻抗, 所述第二主干道 电极的设置有利于电流在第二触控电极通道上的传导, 大大降低了第二触控电极通道的阻 抗, 从而有效减小了所述第一触控电极、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RC延。
24、时, 降低了屏体扫描所需 要的时间, 进而有效提高了触控的报点率; 另外, 所述分支电极的设置、 以及所述第二触控 电极围绕所述分支电极和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的设置, 提高了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 二触控电极之间的耦合效果, 有效提高了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的互 容值, 保证了较高的触控互容信号量, 提高了触摸灵敏度。 附图说明 0034 下面结合附图, 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 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 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0035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的示意图。 说明书 3/12 页 6 CN 111651091 A 6 0036 图2为本申请。
25、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0037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0038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0039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0040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 0041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的第六种结构示意图。 0042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43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层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4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案, 对本申请实施方案和/或实施例中的技术方 案进行清楚、 完整的描。
26、述, 显而易见的, 下面所描述的实施方案和/或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 一部分实施方案和/或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案和/或实施例。 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 方案和/或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方案和/或实施例, 都属于本申请保护范围。 0045 本申请所提到的方向用语, 例如上、 下、 左、 右、 前、 后、 内、 外、 侧等, 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 因此, 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和理解本申请, 而非 用以限制本申请。 术语 “第一” 、“第二” 等仅用于描述目的, 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是暗示其相 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
27、由此, 限定有 “第一” 、“第二” 等的特征可 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0046 针对现有AMOLED On-cell显示屏存在触控报点率低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 电极结构设计, 该触控电极结构设计在保证较高触控互容信号量, 且确保触控电极的电阻 尽可能小的同时, 减小触控电极和阴极之间的寄生电容, 从而有效减小触控电极的充电时 间, 提高触控电极的扫描频率, 实现触摸屏的高报点率。 0047 请参照图1,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所示, 本 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包括: 0048 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一触控电极110, 所述第一触。
28、控电极110包括沿第一方向a首尾 相连且连续导通的多个第一主干道电极111, 与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111连接的分支电极 112, 所述分支电极112包括第一分支部1121和第二分支部1122, 所述第一分支部1121与所 述第一主干道电极111连接, 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与所述第一分支部1121交叉连接、 且不与 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111接触; 0049 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二触控电极120,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包括沿第二方向b首尾 相连且连续导通的多个第二主干道电极121,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围绕分支电极112和所 述第一主干道电极111, 且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彼此绝缘; 所述第。
29、二方向b和所述第一方 向a相互垂直,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交叉形成若干重复排列的触 控单元101; 0050 至少一个所述分支电极112内设置有第一镂空部115, 或/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触 控电极120内设置有第二镂空部122, 所述第二镂空部122设置于所述第二主干道电极121 外。 说明书 4/12 页 7 CN 111651091 A 7 005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电极结构, 在所述触控电极结构中, 所述分支电极内第一 镂空部的设置, 减小了第一触控电极和阴极之间的寄生电容,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内第二镂 空部的设置, 减小了第二触控电极和阴极之间的寄生电容, 。
30、从而有效减小了所述第一触控 电极、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RC延时, 降低了屏体扫描所需要的时间, 进而有效提高了触控的 报点率; 同时, 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的设置有利于电流在第一触控电极通道上的传导, 大大 降低了第一触控电极通道的阻抗, 所述第二主干道电极的设置有利于电流在第二触控电极 通道上的传导, 大大降低了第二触控电极通道的阻抗, 从而有效减小了所述第一触控电极、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RC延时, 降低了屏体扫描所需要的时间, 进而有效提高了触控的报点 率; 另外, 所述分支电极的设置、 以及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围绕所述分支电极和所述第一主干 道电极的设置, 提高了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
31、电极之间的耦合效果, 有效提高 了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的互容值, 保证了较高的触控互容信号量, 提高了触摸灵敏度。 0052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为触控驱动电极,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为触控感测电极。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沿第一方向a延伸且连续导 通, 构成沿所述第一方向a的电极通道,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沿第二方向b平行间隔排列;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沿所述第二方向b延伸且连续导通, 构成沿所述第二方向b的电极通 道,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沿所述第一方向a平行间隔排列。 0053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 可以是。
32、如图1所示,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 110的通道数量小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的通道数量, 也可以是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的 通道数量大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的通道数量。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的通道数量、 所述 第二触控电极120的通道数量设置为偶数, 优选2、 4、 8、 16的倍数, 避免奇数个通道数量的存 在。 进一步的,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的通道数量、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的通道数量, 为单 次扫描包括的电极通道数量的整数倍。 0054 在第一触控电极进行扫描时, 通常是以2、 4、 8、 16的倍数个电极通道进行分组扫描 的, 即每2、 4、 8、 16的倍数个电极通道, 被包。
33、含对应个数单一方波的扫描波组进行驱动, 该扫 描波组包含的方波数与所述倍数相同。 例如, 扫描波组包含4个单一方波, 第一触控电极单 次扫描的电极通道数量为4。 若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的通道数设置为17条, 4次扫描只能完 成16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通道的扫描, 剩余的第17条第一触控电极通道还需要再增加一次 扫描操作, 即总共需要5次扫描才能完成所有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通道的扫描操作; 若所述第 一触控电极设置为16条, 则仅需要4次扫描就能完成所有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通道的扫描操 作, 这样, 产生的总扫描时间将在17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设置的基础上减少20, 这大大增 降低了屏体扫描所需要的时间,。
34、 极大的提高了触控的报点率。 0055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 至少一个所述分支电极112内设置有所述第一镂空部115, 通 过在所述分支电极112内设置所述第一镂空部115, 减小了第一触控电极通道与所述阴极之 间的寄生电容, 从而有效减小了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通道的RC延时, 降低了屏体扫描所需要 的时间, 进而有效提高触控的报点率。 0056 在第一种实施例中, 请参照图1, 第一触控电极110沿第一方向a连续导通, 如图1中 沿所述第一方向a的菱形链状结构, 用于传输触控驱动信号。 第二触控电极120沿第二方向b 连续导通, 如图1中沿所述第二方向b的菱形链状结构, 用于传输触控感测信号。 其。
35、中, 所述 说明书 5/12 页 8 CN 111651091 A 8 第一触控电极110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彼此绝缘, 所述第一方向a为图中纵向竖直方向, 所述第二方向b为图中横向水平方向。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交错 排列,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形成若干重复排列的触控单元101。 0057 第一触控电极110包括矩形第一主干道电极111, 所述第一主干电极111的长边沿 所述第一方向a, 且所述第一主干电极111的宽, 即图中第一主干电极111的横向距离大于等 于五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最远距离、 且小于等于二十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最远距离。
36、。 通过 在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的电极通道方向上, 设置贯通整个电极通道的矩形第一主干道电 极111, 同时保证所述矩形第一主干道电极111具有一定的通道宽度, 大大降低了第一触控 电极通道的阻抗, 有利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通道上电流的传导, 从而有效减小了第一触控 电极的RC延时, 降低了屏体扫描所需要的时间, 进而有效提高了触控的报点率。 0058 请参照图2,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两个 相邻的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111通过通道电极113连接, 所述通道电极113包括第一通道部 1131和第二通道部1132, 所述第一通道部1131连接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
37、111, 所述第二通道 部1132连接所述第一通道部1131。 所述第一通道部1131和所述第二通道部1132与所述第一 主干道电极111同层设置, 两相邻的第二触控电极120通过桥接电极实现电连接。 0059 所述分支电极112与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111的首部或尾部连接, 且与所述第一主 干道电极111成预设角度, 所述预设角度为30 至60 。 在所述触控单元内, 所述第一主干道 电极111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a的第一中心线, 和沿所述第二方向b的第二中心线, 所述分支 电极112关于所述第一中心线左右对称, 且关于所述第二中心线上下对称。 如图1所示, 每一 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111连接四。
38、个所述分支电极112, 所述分支电极112分别规则的设置于 所述主干道电极111的两个长边外侧。 0060 分支电极112包括连接部1124和第一分支1123, 所述连接部1124连接所述第一主 干道电极111和所述第一分支1123。 所述连接部1124的形状为直角三角形, 所述直角三角形 的一条直角边与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111的宽平齐, 所述直角三角形的另一条直角边与所 述第一主干道电极111的长共边, 所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所述第一分支1123共边, 所述直 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与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宽平齐的直角边的夹角为所述预设角度, 所述预 设角度为30 至60 。 0061 进一步的, 所。
39、述连接部1124的形状为直角等腰三角形, 所述第一分支1123通过所 述连接部1124连接至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111的首部或尾部, 且与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111 成45 夹角。 所述第一分支1123位于所述触控单元的对角线上, 且关于所述对角线自对称, 同时, 所述第一镂空部115关于所述触控单元的对角线自对称。 进一步的, 所述触控单元包 括四个触控子单元, 所述第一分支1123还关于所述触控子单元的对角线自对称, 同时, 所述 第一镂空部115关于所述触控子单元的对角线自对称。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 所述触控子单 元的对角线是指与所述触控单元的对角线交叉的一条对角线, 下述实施例中均以该限。
40、定进 行说明。 0062 如图2所示, 所述第一分支1123的形状为规则的矩形, 所述第一镂空部115的形状 也是规则的矩形。 所述第一分支1123的长小于所述触控单元对角线长度的一半, 即小于所 述触控子单元的对角线长度, 所述第一分支1123的宽大于等于两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最远 距离、 且小于等于五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最远距离; 所述第一分支1123的长是指所述第一 说明书 6/12 页 9 CN 111651091 A 9 分支1123在所述第一分支1123延伸方向上的长度, 所述第一分支1123的宽是指所述第一分 支1123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分支1123延伸方向上的长度。 所述第一镂空部1。
41、15的长小于所述 第一分支1123的长, 且大于等于两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最远距离; 所述第一镂空部115的宽 小于所述第一分支1123的宽, 且大于等于两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最远距离。 所述第一分支 1123彼此不接触。 0063 在其他的实施方案中, 所述第一分支1123、 所述第一镂空部115的形状也可以是长 条锯齿状或其他不同形状。 0064 在本实施例通过在所述第一分支1123内设置第一镂空部115, 在保证较高触控互 容信号量, 且确保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的电阻尽可能小的同时, 减小了所述第一触控电极 110和阴极之间的寄生电容, 从而有效减小了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的充电时间, 提。
42、高了所 述第一触控电极110的扫描频率, 提高了触摸屏的报点率。 0065 进一步的, 所述触控电极结构还包括第一悬浮电极130, 所述第一悬浮电极130设 置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镂空部115内, 且与所述第一分支1123电性绝缘, 保证了所述第一触 控电极110的光学均一性。 0066 在第二种实施例中, 如图3所示,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的第二 种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与第一种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可参照第一种实 施例。 本实施例与第一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 0067 第一通道部1133与第一主干道电极111同层设置, 第二通道部1134与所述第一主 干道电极。
43、111异层设置, 构成桥接电极。 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111分别与两个所 述第一通道部1133连接, 两个所述第一通道部1133在平面内彼此不连接, 通过过孔与同一 所述第二通道部1134连接。 所述第二通道部1134可以是如图3所示的双折线桥接电极, 也可 以是沿所述第一方向a的矩形单桥接电极。 0068 每一所述分支电极112包括一个第一分支部1121和一个第二分支部1122, 所述第 一分支部1121还包括第一分支1123和连接部1124, 所述第一分支1123通过所述连接部1124 与所述主干道电极111连接, 且与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111成预设角度, 所述预设角度为30 至6。
44、0 ; 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和第一分支部1121交叉设置, 且与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111不 接触。 0069 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位于所述触控子单元的对角线上, 且关于所述触控单元的对 角线自对称。 进一步的, 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还关于所述触控子单元的对角线自对称。 其 中, 所述第一分支1123、 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的形状可以是如图4所示的矩形, 也可以是如 图3所示的长条锯齿状, 或其他形状, 在此不做限定。 0070 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的长为小于所述触控子单元对角线的长度, 所述第二分支部 1122的宽小于等于五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最远距离。 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的长是指。
45、所述第 二分支部1122在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延伸方向上的长度, 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的宽是指所 述第二分支部1122在垂直于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延伸方向上的长度。 0071 在一种实施方案中, 如图3所示, 所述第一镂空部115仅设置于所述第一分支部 1121内。 0072 在另一种实施方案中, 所述第一镂空部115仅设置于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内。 所述 第一镂空部115的长小于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的长, 且大于等于两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最 说明书 7/12 页 10 CN 111651091 A 10 远距离; 所述第一镂空部115的宽小于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的宽。 0073 本。
46、实施例通过在所述第一主干道电极111的首部或尾部设置包括一个所述第一分 支部1121和一个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的分支电极112, 所述第一镂空部115设置于所述第一 分支部1121或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 相比于第一种实施例, 进一步增大了第一触控电极110 和第二触控电极120之间的耦合面积, 进一步提高了耦合效果, 提高了所述第一触控电极 110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之间的互容值, 保证了较高的触控互容信号量, 提高了触摸灵 敏度。 0074 在第三种实施例中, 如图4所示,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的第三 种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与第二种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在此不再赘述, 。
47、具体可参照第二种实 施例。 本实施例与第二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 0075 所述第一镂空部115同时设置于所述第一分支部1121、 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内, 包 括位于所述第一分支部1121内的第一部分1151, 和位于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内的第二部分 1152。 0076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同时位于所述第一分支部1121和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内的第 一镂空部115, 相比于第三种实施例, 更进一步减小了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和阴极之间的 寄生电容, 从而有效减小了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的充电时间, 提高了所述第一触控电极 110的扫描频率, 提高了触摸屏的报点率。 0077 在第四种实。
48、施例中, 如图5所示,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的第四 种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与第三种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可参照第三种实 施例。 本实施例与第三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 0078 每一所述分支电极112包括一个第一分支部1121和多个第二分支部1122, 所述第 二分支部1122相互平行。 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的形状和大小可以均相同设置, 也可以不同 设置。 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的长度分布可以在远离所述触控子单元对角线的方向上依次减 小, 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宽度分布也可以在远离所述触控子单元对角线的方向上依次减 小。 0079 所述第一镂空部115同时设置。
49、于所述第一分支部1121, 和一个所述第二分支部 1122内, 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分支部1121内的第一部分1151, 和位于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内 的第二部分1152。 优选的, 所述第二部分1152可以设置在位于所述触控子单元对角线上的 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内。 0080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包括一个所述第一分支部1121和多个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的 分支电极112, 相比于第三种实施例, 更进一步增大了第一触控电极110和第二触控电极120 之间的耦合面积, 进一步提高了耦合效果, 提高了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和所述第二触控电 极120之间的互容值, 保证了较高的触控互容信号量, 提高了。
50、触摸灵敏度。 0081 在第五种实施例中, 如图6所示,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的第五 种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与第四种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与第四种实 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 0082 所述第一镂空部115同时设置于所述第一分支部1121, 和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分支 部1122内, 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分支部1121内的第一部分1151, 和位于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 内的第二部分1152。 说明书 8/12 页 11 CN 111651091 A 11 0083 本实施例通过将所述第一镂空部115同时设置于所述第一分支部1121, 和至少两 个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
- 内容关键字: 电极 结构 显示 面板
一体式安全吊钳.pdf
漂浮电缆.pdf
线缆托架.pdf
防腐防潮的海洋监测设备固定装置.pdf
超声波布面预湿分解设备.pdf
道路边坡结构.pdf
多工位伺服系统.pdf
智慧采油装备.pdf
油气分离滤芯.pdf
公路裂缝修补装置.pdf
电解槽的极距测量装置.pdf
混凝土抗裂检测装置.pdf
多相流泵.pdf
高电压高倍率球形锰酸锂球磨混料机.pdf
卷扬机卷筒结构.pdf
防尘防砂式排气嘴结构.pdf
外科临床管路固定装置.pdf
免维护激振器.pdf
流延机自动对刀装置.pdf
全氢强对流罩式炉.pdf
表演机器人模型控制系统.pdf
亚跨超声速流场可控喷管的设计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pdf
区块链协助搜索的物联网数据共享方法.pdf
油侧膜头装置及隔膜式压缩机.pdf
自动化PCB板测试系统.pdf
海洋藻类污染治理作业装备.pdf
抗鸡PML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pdf
矿用液压油缸的定时养护装置.pdf
射频复电容率测量装置及方法.pdf
便携式一体化海水淡化器.pdf
快速定位及自动退料的冲压模具.pdf
基于灰水足迹的减污降碳协同度分析方法.pdf
基于食物制作进度识别的烘焙预热控制系统及方法.pdf
方形盾构机.pdf
基于FPGA的谐波补偿方法.pdf
室内电子喷洒消毒装置.pdf
污水处理滤网清洁装置.pdf
公共自行车驿站开闭站方法.pdf
黑臭水体底泥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pdf
点线结合的多相机视觉SLAM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pdf
用于判别作业人员姿态规范程度的方法.pdf
通讯基站集中控制系统.pdf
旋转变压器的解码方法和装置、控制系统和方法.pdf
高产有机硒的微生物及其用于制备有机硒的应用.pdf
验证摄像头模组标定数据的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和介质.pdf
加载远程vue组件的方法.pdf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图像分割方法.pdf
基于互联网PC终端的无线移动通讯系统及其通讯方法.pdf
利用地下井防治城市内涝的系统.pdf
半潜平台.pdf
时频电磁法中激发极化异常的检测方法.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