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墙系统.pdf
《幕墙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幕墙系统.pdf(12页完成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2010344267.8 (22)申请日 2020.04.27 (71)申请人 广东华赛特幕墙门窗有限公司 地址 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 劳边社区居委会劳边经济社 “沙水路 旁” 地段自编1号厂房1第5-7层(住所 申报) (72)发明人 冯嘉楠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 公司 44202 代理人 胡枫周应勋 (51)Int.Cl. E04B 2/88(2006.01) E04B 2/96(2006.01) E04B 1/66(2006.。
2、01) (54)发明名称 一种幕墙系统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幕墙系统, 包括三维调节 连接机构和幕墙板块, 若干幕墙板块拼装形成幕 墙主体, 所述三维调节连接机构用于将幕墙主体 固定于建筑中; 所述幕墙板块的公立柱和母立柱 分别设有左装配部和右装配部, 所述幕墙板块的 底横梁和顶横梁分别设有上装配部和下装配部; 所述左装配部和右装配部配合设置; 所述上装配 部和下装配部配合设置; 所述三维调节连接机构 包括墙体连接块和幕墙连接件。 采用本发明, 能 够有效隔绝水汽, 提高防水性能, 避免建筑发生 形变时幕墙受力而被破坏, 同时也降低了装配难 度, 提高安装效率。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
3、书4页 附图6页 CN 111827534 A 2020.10.27 CN 111827534 A 1.一种幕墙系统, 包括三维调节连接机构和幕墙板块, 若干幕墙板块拼装形成幕墙主 体, 所述三维调节连接机构用于将幕墙主体固定于建筑中; 其特征在于, 所述幕墙板块的公 立柱和母立柱分别设有左装配部和右装配部, 所述幕墙板块的底横梁和顶横梁分别设有上 装配部和下装配部; 所述左装配部和右装配部配合设置, 使左右相邻的幕墙板块之间形成 第一等压腔体和第二等压腔体; 所述上装配部和下装配部配合设置, 使上下相邻的幕墙板 块之间形成第三等压腔体和第四等压腔体; 所述三维调节连接机构包括墙体连接块和幕墙。
4、连接件; 所述墙体连接块固定于墙体 上, 并可相对墙体左右调节; 所述幕墙连接件钩合于所述墙体连接件上, 并可相对所述墙体 连接块前后调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幕墙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墙体中设有预埋件, 所述墙体连接 块设有受力底座和从所述受力底座边沿向上延伸的支承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幕墙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幕墙连接件包括连接板、 钩合件和 纵向调节座, 所述连接板用于与幕墙板块连接, 所述钩合件设于所述连接板上, 用于与所述 支承板连接, 所述钩合件能够在所述支承板上前后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幕墙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向调节座从所述钩合件的一侧水 平向外。
5、延伸; 所述纵向调节座上设有调节螺杆; 所述调节螺杆能够调节所述钩合件与支承 板的连接高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幕墙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装配部和右装配部邻近室外一侧 设有平面配合部, 所述平面配合部上设有第一密封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幕墙防水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密封件为对称设于所述平 面配合部上的第一密封条。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幕墙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右装配部邻近室内一侧设有第一凹 槽和第二凹槽; 所述左配合部对应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处设有第一凸条和第二凸条, 所述第一凸条的末端设有第二密封条, 所述第二凸条的末端设有第三密封条。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
6、幕墙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条伸入第一凹槽中, 并将第 一凹槽密封; 所述第二凸条伸入第二凹槽中, 并将第二凹槽密封, 从而在第一凸条和第二凸 条之间形成第二等压腔体; 所述第一密封条将左右两侧的所述平面配合部密封, 从而在第 一密封条和第二凸条之间形成第二等压腔体。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幕墙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横梁设有从室内到室外方向逐渐 向下倾斜的安装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幕墙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面邻近室内一侧设有第三凸 条和第四凸条; 所述底横梁设有第三凹槽, 所述第三凸条的末端设有第四密封条, 所述第四 凸条的末端设有第五密封条; 所述第三凸条将所述。
7、底横梁的室内侧密封, 所述第四凸条将 所述第三凹槽密封, 从而在第三凸条和第四凸条之间形成第三等压腔; 所述底横梁底部邻 近室外处设有挡水条。 权利要求书 1/1 页 2 CN 111827534 A 2 一种幕墙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幕墙设计和安装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幕墙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幕墙是现代建筑常见的外立面装修结构, 具有采光、 防风、 防水、 隔音等功能。 现有 的幕墙由支架和幕墙板块两部分, 幕墙板块由框架和玻璃组成, 幕墙板块固定在与建筑连 接的支架上, 形成完整的幕墙。 现有的幕墙与建筑刚性连接, 安装完成后与建筑主体完全固 定; 考虑到地震台风等极端。
8、状况, 一般幕墙系统与建筑的主体结构可能发生沉降或位移变 形, 因而引起结构性损坏。 另外, 现有幕墙拼接部位只通过密封胶条密封, 但是幕墙受光照 影响, 日夜温差大, 热胀冷缩明显, 而且容易受到酸雨等侵蚀, 其密封结构容易被破坏, 引起 漏水等问题。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 提供一种幕墙系统, 可有效隔绝水汽, 提高防水 性能, 而且易于安装, 抗震能力强。 0004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幕墙系统, 包括三维调节连接机构和 幕墙板块, 若干幕墙板块拼装形成幕墙主体, 所述三维调节连接机构用于将幕墙主体固定 于建筑中; 所述幕墙板块的公立柱和母。
9、立柱分别设有左装配部和右装配部, 所述幕墙板块 的底横梁和顶横梁分别设有上装配部和下装配部; 所述左装配部和右装配部配合设置, 使 左右相邻的幕墙板块之间形成第一等压腔体和第二等压腔体; 所述上装配部和下装配部配 合设置, 使上下相邻的幕墙板块之间形成第三等压腔体和第四等压腔体; 0005 所述三维调节连接机构包括墙体连接块和幕墙连接件; 所述墙体连接块固定于墙 体上, 并可相对墙体左右调节; 所述幕墙连接件钩合于所述墙体连接件上, 并可相对所述墙 体连接块前后调节。 0006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 所述墙体中设有预埋件, 所述墙体连接块设有受力底座和 从所述受力底座边沿向上延伸的支承板。 0。
10、007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 所述幕墙连接件包括连接板、 钩合件和纵向调节座, 所述连 接板用于与幕墙板块连接, 所述钩合件设于所述连接板上, 用于与所述支承板连接, 所述钩 合件能够在所述支承板上前后移动。 0008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 所述纵向调节座从所述钩合件的一侧水平向外延伸; 所述 纵向调节座上设有调节螺杆; 所述调节螺杆能够调节所述钩合件与支承板的连接高度。 0009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 所述左装配部和右装配部邻近室外一侧设有平面配合部, 所述平面配合部上设有第一密封件。 0010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 所述第一密封件为对称设于所述平面配合部上的第一密封 条。 0011 作为上。
11、述方案的改进, 所述右装配部邻近室内一侧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 所 说明书 1/4 页 3 CN 111827534 A 3 述左配合部对应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处设有第一凸条和第二凸条, 所述第一凸条的末 端设有第二密封条, 所述第二凸条的末端设有第三密封条。 0012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 所述第一凸条伸入第一凹槽中, 并将第一凹槽密封; 所述第 二凸条伸入第二凹槽中, 并将第二凹槽密封, 从而在第一凸条和第二凸条之间形成第二等 压腔体; 所述第一密封条将左右两侧的所述平面配合部密封, 从而在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凸 条之间形成第二等压腔体。 0013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 所述顶横梁设有从室。
12、内到室外方向逐渐向下倾斜的安装 面。 0014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 所述安装面邻近室内一侧设有第三凸条和第四凸条; 所述 底横梁设有第三凹槽, 所述第三凸条的末端设有第四密封条, 所述第四凸条的末端设有第 五密封条; 所述第三凸条将所述底横梁的室内侧密封, 所述第四凸条将所述第三凹槽密封, 从而在第三凸条和第四凸条之间形成第三等压腔。 0015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 所述底横梁底部邻近室外处设有挡水条。 0016 实施本发明, 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7 本发明通过所述左装配部和右装配部配合设置, 使左右相邻的幕墙板块之间形成 第一等压腔和第二等压腔; 所述上装配部和下装配部配合设置, 使。
13、上下相邻的幕墙板块之 间形成第三等压腔和第四等压腔; 能够有效隔绝水汽, 提高防水性能。 0018 本发明通过三维调节连接机构对幕墙板块进行固定, 能够对幕墙板块进行有效承 载, 而且固定后还保留幕墙板块相对建筑上下和左右移动的可能, 避免建筑发生形变时幕 墙受力而被破坏, 同时也降低了装配难度, 提高安装效率。 附图说明 0019 图1是本发明一种幕墙系统的幕墙板块的主视图; 0020 图2是图1的AA面剖视图; 0021 图3是图1的BB面剖视图; 0022 图4是本发明的左装配部和右装配部的连接状态示意图; 0023 图5是本发明的上装配部和下装配部的连接状态示意图; 0024 图6是图。
14、5的A部放大图; 0025 图7是本发明的三维调节连接机构的侧视图; 0026 图8是本发明的三维调节连接机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 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 步地详细描述。 仅此声明, 本发明在文中出现或即将出现的上、 下、 左、 右、 前、 后、 内、 外等方 位用词, 仅以本发明的附图为基准, 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具体限定。 0028 如图1-图7所示, 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幕墙系统, 包括三维调节连接机构 和幕墙板块100, 若干幕墙板块100拼装形成幕墙主体, 所述三维调节连接机构用于将幕墙 主体固定于建筑中; 所述幕。
15、墙板块100的公立柱11和母立柱12分别设有左装配部1和右装配 部2, 所述幕墙板块100的底横梁13和顶横梁14分别设有上装配部 3和下装配部4; 所述左装 说明书 2/4 页 4 CN 111827534 A 4 配部1和右装配部2配合设置, 使左右相邻的幕墙板块100之间形成第一等压腔15和第二等 压腔16; 所述上装配部3和下装配部4配合设置, 使上下相邻的幕墙板块100之间形成第三等 压腔17和第四等压腔18; 0029 所述三维调节连接机构包括墙体连接块5和幕墙连接件6; 所述墙体连接块5固定 于墙体上, 并可相对墙体左右调节; 所述幕墙连接件6钩合于所述墙体连接件上, 并可相对 。
16、所述墙体连接块5前后调节。 0030 本发明通过所述左装配部1和右装配部2配合设置, 使左右相邻的幕墙板块100之 间形成第一等压腔15和第二等压腔16; 所述上装配部3和下装配部4配合设置, 使上下相邻 的幕墙板块100之间形成第三等压腔17和第四等压腔18; 能够有效隔绝水汽, 提高防水性 能。 0031 本发明通过三维调节连接机构对幕墙板块100进行固定, 能够对幕墙板块100进行 有效承载, 而且固定后还保留幕墙板块100相对建筑上下和左右移动的可能, 避免建筑发生 形变时幕墙受力而被破坏, 同时也降低了装配难度, 提高安装效率。 0032 优选地, 结合图7和图8, 所述墙体中设有预。
17、埋件7, 所述墙体连接块5设有受力底座 51和从所述受力底座51边沿向上延伸的支承板52。 所述幕墙连接件6包括连接板61、 钩合件 62和纵向调节座 63, 所述连接板61用于与幕墙板块100连接, 所述钩合件62设于所述连接 板61上, 用于与所述支承板52连接, 所述钩合件62能够在所述支承板52上前后移动。 所述纵 向调节座63上设有调节螺杆64; 所述调节螺杆64能够调节所述钩合件62与支承板52的连接 高度。 0033 所述三维调节连接机构的工作原理如下: 0034 所述预埋件7设于墙体中, 通过螺栓与连接板61固定连接。 所述连接板61上设有槽 孔, 在安装时能够调整与预埋件7的。
18、左右位置。 所述钩合件62也通过螺栓与幕墙板块100固 定, 然后将钩合件62勾入所述连接板61的支承板52上, 所述钩合件62可以随幕墙板块100 相对所述连接板61前后移动。 所述纵向调节座63上设有调节螺杆 64; 通过旋动所述调节螺 杆64, 所述调节螺杆64能够相对纵向调节座63上下移动, 所述调节螺杆64与支承板52顶面 抵接, 从而调节所述钩合件62与支承板52的连接高度。 0035 优选地, 所述纵向调节座63从所述钩合件62的一侧水平向外延伸, 从而增加其所 在位置的钩合件62的厚度, 提高纵向调节座63的强度, 使其能够为幕墙板块100提供可靠支 撑。 0036 优选地, 。
19、结合图4, 对于左右两块幕墙板块100的连接部位, 所述左装配部1和右装 配部2邻近室外一侧设有平面配合部21, 所述平面配合部21上设有第一密封件22。 所述第一 密封件22为对称设于所述平面配合部21上的第一密封条23。 所述右装配部2邻近室内一侧 设有第一凹槽24和第二凹槽25; 所述左配合部对应所述第一凹槽24和第二凹槽25处设有第 一凸条26和第二凸条27, 所述第一凸条26的末端设有第二密封条261, 所述第二凸条27的末 端设有第三密封条271。 0037 其中, 所述第一凸条26伸入第一凹槽24中, 并将第一凹槽24 密封; 所述第二凸条 27伸入第二凹槽25中, 并将第二凹槽。
20、25密封, 从而在第一凸条26和第二凸条27之间形成第 一等压腔15; 所述第一密封条23将左右两侧的所述平面配合部21密封, 从而在第一密封条 23和第二凸条27之间形成第二等压腔16。 说明书 3/4 页 5 CN 111827534 A 5 0038 防水性能是幕墙系统一个核心性原则, 它是影响到幕墙使用寿命至关重要的一 环。 因此我司研发的136系列隐框单元幕墙系统着重解决防水防尘的问题。 我司开发的该系 统均使用三道密封线设计, 第一道密封线为防尘线; 第二道密封线为防水线; 第三道密封线 为气密线。 它们分别对应所述第三密封条271、 第二密封条261和第一密封条23。 一般情况 。
21、下, 水汽会在压力大的一边向压力小的一边渗透, 根据这一原理, 我司研发的系统通过在型 材上设置等压腔, 通过等压腔的缓冲, 使得幕墙系统安装后, 室外的气压和室内的去气压保 持一致, 这样室外的水汽就不会因为室内和室外的气压差而形成的压力渗透, 保持幕墙系 统的整体密封性。 具体地, 所述第三密封条271作为与外界接触的第一条防线, 主要起到防 尘作用, 防止大颗粒进入连接部位, 影响后续的密封部件。 所述平面配合部21用于为灰尘和 水汽等提供缓冲空间。 所所述第一凸条26伸入第一凹槽24中, 并将第一凹槽24密封; 所述第 二凸条27伸入第二凹槽25中, 并将第二凹槽25密封, 凹槽和密封。
22、条的密封性好, 能够形成压 力稳定的容腔, 两个等压腔配合, 即使台风等天气下, 内外存在较大气压差, 也会被两个等 压腔缓冲和阻挡, 使幕墙实现良好的气密性。 0039 与此类似, 结合图6, 对于上下两块幕墙板块100的连接部位, 所述顶横梁14设有从 室内到室外方向逐渐向下倾斜的安装面41。 所述向下倾斜的安装面41能够将进入的水和尘 埃等杂物由于自身重力送出室外。 所述安装面41邻近室内一侧设有第三凸条42和第四凸条 43; 所述底横梁13设有第三凹槽31, 所述第三凸条42的末端设有第四密封条44, 所述第四凸 条43的末端设有第五密封条45; 所述第三凸条42将所述底横梁13的室内。
23、侧密封, 所述第四 凸条43将所述第三凹槽31密封, 从而在第三凸条42和第四凸条43之间形成第三等压腔17。 所述底横梁13底部邻近室外处设有挡水条32。 所述挡水条32和第五密封条45之间之间形成 第四等压腔18。 两个等压腔配合, 即使台风等天气下, 内外存在较大气压差, 也会被两个等 压腔缓冲和阻挡, 使幕墙实现良好的气密性。 0040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应当指出, 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来说, 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 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说明书 4/4 页 6 CN 111827534 A 6 图1 图2 说明书附图 1/6 页 7 CN 111827534 A 7 图3 说明书附图 2/6 页 8 CN 111827534 A 8 图4 说明书附图 3/6 页 9 CN 111827534 A 9 图5 图6 说明书附图 4/6 页 10 CN 111827534 A 10 图7 说明书附图 5/6 页 11 CN 111827534 A 11 图8 说明书附图 6/6 页 12 CN 111827534 A 12 。
- 内容关键字: 幕墙 系统
立体均温板.pdf
旋塞阀卡套压装机.pdf
干式变压器的风机底座.pdf
汽车电致光变色器件.pdf
电力巡检机器人.pdf
熔体和包含该熔体的熔断器.pdf
迷宫高压差流量调节角阀.pdf
麦克风.pdf
避雷器试验设备.pdf
具有喷射功能的薄膜冷却水槽.pdf
肠镜活检器.pdf
旋转式玩具泡泡机.pdf
用于市输水管道的采集终端装置.pdf
可燃和有毒气体检测装置.pdf
混砂前降阻剂筛分装置.pdf
具有防护功能的分支电缆.pdf
仓储机器人视觉识别的设备智能调度方法.pdf
可移动发电机组配电柜.pdf
带有辅助张嘴结构的儿童雾化器.pdf
污泥处理装置.pdf
垃圾桶抓举收集装置、控制方法及车辆.pdf
微流控芯片及核酸扩增分析仪.pdf
雷达产品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pdf
压缩空气管路的智能监测方法及系统.pdf
基于SSPP结构的SIW带通滤波器.pdf
遥感模糊图像复原方法及系统.pdf
果树施肥量计算方法及系统.pdf
胃黏膜上皮细胞提取液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pdf
面向多样性的代码审查者推荐方法及存储介质、设备.pdf
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节能管理方法及系统.pdf
矿井用智能应急电源系统.pdf
基于脑电信号的个性化人机交互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pdf
一种扭弯减振器.pdf
一种利用城市再生水补充地下水的纳滤强化井灌工艺.pdf
双语文本的对齐方法及装置.pdf
地理信息应用系统的面图层渲染方法和装置.pdf
一种多核架构下基于语义的发布订阅系统中并行匹配方法.pdf
一种保持型光阀的制作方法.pdf
无附带损伤的锚挂阻力伞式拦截飞行器装备.pdf
一种金属基板芯片直装式LED封装日光灯.pdf
电控气灶干锅保护装置.pdf
一种陶瓷轴承.pdf
一种防震固定装置.pdf
非挥发信息存储管理方法.pdf
一种异常逻辑业务仿真测试装置.pdf
通用串行总线连接检测电路系统及其操作方法.pdf
数字触控显示系统.pdf
有机肥料的制造方法和装置.pdf
一种处理ABS污水的方法.pdf
静画面阵列动画成像系统.pdf
电脑系统的控制芯片组及控制方法.pdf